周五啦!我们四个聊到吃就一肚子劲的长沙别又来啦~ 并不是选题枯竭,而是试图重新细分曾经聊过的种类。本期节目我们从食物与家的联系切入,再聊到食物与我们的情绪,与我们的成长,再到食物与下一代。 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和赋能,是否是一种东亚语系下的特色?我们在被父母规定吃或不吃,我们在规定下一代(包括宠物)吃或不吃,是否又是一种权利的流动,父母释放在我们身上的权利威压,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是否转化成为了倾倒在下一代身上的权利呢? 希望大家能在我们对糖油粑粑制作法纠结不放的背后,听懂我们试图解构食物的意图,无论是从制作方式的纬度还是其它。 我们下期见!
契科夫的短篇故事《宝贝》里,主人公活在“必须得爱一个人”的信念中,仿佛只有恋爱,人生才有意义。这种全情投入的依赖令人唏嘘,也让人想起当下“恋爱脑”的污名化——我们害怕受伤、害怕被利用、不敢付出真情。恋爱脑当然值得警惕,它是社会塑造的,是把女性规训成温顺的、可爱的、为爱献身的对象。可如果爱情让我们找到了主体性,那恋爱脑真的一无是处吗? 这是我们的第100期节目。对于我来说,它完全不只是一个节目,它更像是一种长期的情感经营。我发现自己对待播客的方式,竟然像是在对待一段关系——真心地喜欢我们之间的vibe,喜欢不设限的讨论,互相冒犯,互相坦诚,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我也怕投入太多期待而受伤,试图和它保持一点点距离,希望它成为一段健康真诚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关于恋爱脑和情人节的一期节目,也是关于“爱”本身的一次探讨。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感情模式,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既不牺牲自我、也不封闭自己的方式,去热烈地爱? 我不知道,哈哈哈哈,101期再见!
周五啦!我们四个认真想选题的长沙别又来啦! 看完小S在金钟奖上的发言片段,我们四人的群次第哭做一坨。哭完之后把这个选题抛在脑后,直到小于提议我们要不要借着过去的金钟聊一聊台湾综艺。虽然发布的时候这个热点已经赶不上了,但我们还是觉得,台湾综艺对我们四个长沙别来说,意义深刻,影响深远。 作为长沙人,我们小时候有很多接触台湾电视节目、电视剧的机会,多亏湖南经视频道和台湾的合作,包括联合制作了很多部琼瑶剧,以及引进《超级星期天》这样的节目等等。虽然不记得《康熙来了》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童年/青年,但打着台湾烙印的《流星花园》、《还珠格格》一样代表着那个年代盛行的港台文化。谁没有幻想过自己是小燕子和杉菜呢? 就像谁又没有幻想过自己是大小S一样。她们幽默漂亮灵动,有说不完的梗,永远那么真性情,又永远有些小缺点,是那么的真实,好像邻居家姐姐一样的真实。对她们的喜欢在一次次吃着外卖看节目,一次次睡前傻笑中不断地加深。直到她们结婚生子我们也慢慢长大,直到斯人已逝。 也许小S不会再真正的开心起来,她心上的洞也许永远无法再填满,但她会带着无法填补的洞,去继续用她的幽默和坚强,填补其它人的洞。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大小S,会忘掉那些曾经出现在康熙上的名字,但被台湾文化打上过印记的部分将永远成为我们的灵魂刺青。 我们下期见!
周五了!我们四个不会玩游戏的长沙别又来了! 我们至今也仍然无法得知,为什么这一期节目会是四个加起来快200岁(夸张修辞)的女的隔着网线共玩海龟汤游戏,还坚持非要找到不恐怖不血腥不暴力不细思极恐的“宝宝汤面”。 海龟汤游戏又叫情境猜谜,情境推理游戏,是一种猜测情境型事件真相的智力游戏。差一点就要侧面佐证我们四位主播智力堪忧。 情境猜谜的玩法是由出题者提出一个难以理解的事件,参与猜题者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以试图缩小范围并找出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但出题者仅能则以“是(对)”、“不是(不对)”或“没有关系”来回答问题。游戏谜题本身并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注重能否发现关键线索重现情景。 在充满了“趣味”与“互动”的海龟汤游戏间隙,我们还探讨了一下自己对游戏这件事的小小看法,最后由很难从游戏中得到乐趣的赵师傅独自完成了一道汤面,不知道她是否从其中得到了些微趣味呢? 我们下期见!
周五啦!消失了一个月的四个长沙别又来了! 过去这一个月我们三次尝试录音,除了大家各忙各的以外,还包含了仔仔李的再一次大型不靠谱(是的录音又录丢了)。所以这期一旦听感上有些微妙,那大家的感觉就没错,确实是两期素材努力鬼斧神工在一起的。 我们这一期的节目,从另一位雅礼&北大学妹的近况切入,围绕个人标签进行了一些讨论。期间多次为了节目效果,给跳票祸首仔仔李打上了北大啃老女儿的标签,相信另外三位主播多多少少有一些泄愤的情绪在里面。(并没有真的啃老啦!!) 我们一边互相打着标签,一边试图在我们的人生中规避标签化。我们将他人通过自我标签化去获得价值的行为视为勇敢,也将去标签化无标签化不强化标签的行为视为风骨和某种原则。标签或许是流量时代的捷径,但也有可能是人生的桎梏和画地为牢。 “这是一档由四个长沙别发起的塑料普通话播客”。我们的开场白囊括了我们为塑料调频打上的两个标签—长沙别主理人&塑料普通话。在我们自己的定义里这也可以是借势借力以及捆绑长沙和塑料普通话两个有天然流量的标签。当我们想要内容被更多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每一期的标题来完成一场小型的标签化。但我们仍未选择将伦敦妈妈、工科妈妈(腰突版)、88离异咖啡店主理人姐姐以及北大啃老女儿以标签的形式完整在台面上向每一位听众展示。因为我们对标签的态度大概就是,消费我们能消费得起的那部分,规避掉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部分。这个权衡应该就是我们每次发布节目就掉两三个粉丝,但也会吸引到两三个新粉丝的真实原因吧。 Anyway请不要再掉关注了,不然下期标题一定是北大女儿啃老经。 我们下期见!
这一期从一条听众留言开始。 留言写得很温和、礼貌,语气几乎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但我们中有人(没错就是赵师傅)看完却皱了皱眉,说:“她是不是觉得我们太有优越感了?” 于是我们围绕这条“看似风平浪静”的评论展开了大讨论: 是谁在解读批评?是谁在过度敏感?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无意中真的流露出“优越”?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网上感受到敌意,却又总在现实中装没看见? 接着,我们聊到最近印象深刻的争执—— 有的是日常口角升级,有的是线上互怼,有的甚至只是脑内小剧场。 为什么我们需要“争”?争的是事实,观点,还是情绪? 而我们到底在捍卫什么? 如果你听完也有点想跟我们吵一架,欢迎留言,我们会努力礼貌地回的🙂
这个星期五,我们聊聊“开始”,或者说“结束”。 曾老师要回去工作了——在四年的调整之后。 小于关掉了她的其中一家咖啡店——权衡、告别,也是一种新的展开。 仔仔李今年突然认真起来上班——大家都有点被吓到。 我们分享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也试图理解: 🔹 我们是不是总是渴望“做点什么”? 🔹 是什么让我们在开始之前迟疑?又是什么让我们愿意重新归位? 🔹 当我们有条件选择暂停,是特权,还是责任? 🔹 那些看起来像结束的事,其实是不是另一种开始? 我们聊“gap”,聊“返回”,聊人生中那些不太轰烈但意义重大的拐点。 聊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练习继续生活,也继续创造。 如果你最近也站在人生某个“重新开始”的门口,欢迎加入这期的对话。 夏天快乐!
周五啦,我们四个有很多阴暗面的长沙别又来了! 在炎炎酷暑中我们想来聊一些降温话题,但讲鬼故事又好像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范畴,所以我们折中了一下来聊聊我们的恐惧,一些稀奇古怪的只有自己害怕的东西,童年的一些莫名胆小等等。比起怪力乱神,蜘蛛蟑螂老鼠蛇,我们还试图讨论有没有哪些情绪或者状态是我们害怕自己会沉浸在其中的,例如成瘾性。我们会因为害怕成瘾而设防,让自己尽可能远离成瘾源头,还是有意放纵自己贴近成瘾带来的惯性和快乐呢? 赵师傅认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恐惧,大部分都是被构建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去尝试解构掉那些令人恐惧的元素,我们就不会再害怕。而更深层的恐惧,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类存活的伴生体,细细密密地缠绕着我们内心,并非那么容易被解构。无论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病痛的恐惧,对爱人可能经受危险和痛苦的恐惧,也许会是我们终其一生生都需要去消解的。 当然最让我们恐惧的是上两期节目发布以来我们不断地失去了一些关注者,可以说是天塌了级别的恐怖,需要很多很多的评论才能消解掉这泼天的恐惧。 所以我们评论区见,下期也一定还要见噢!
周五啦,我们四个被消费主义腌入味的长沙别又来啦! 本期感谢隔壁台Slow Brand的选题灵感,我们也畅聊了一下生活中与消费有关的选择。(虽然隔壁台的原题是“隐性选择”,但毫不意外到了我们这就只剩选择了) 按照每天日常起居的时间线,我们从牙膏厕纸聊到了外卖平台,咖啡,茶饮……不知不觉就变成成了618不赶趟的好物推荐。没关系,7月、8月、9月……一定还有促进消费的购物节让本期节目能发挥余热。 如果你还没有对消费厌倦,如果你不管隐性显性反正要选择,那么本期应该相当适合你来收听。不管你们会不会边听边打开购物软件,至少有一位主播在本期发布之际已经可以开箱一两件产品了。 我们下期见啦!
周五啦!我们四个掌握了流量密码的长沙别又来啦! 本期我们试图从标题到内容复刻“撞见公公搞外遇”那一期的辉煌,来检测是否一个看上去就充满话题和流量的标题真的能为我们节目带来一个新的收听量小高峰。 如果本期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峰值,下一期我们四人将会在塑料调频分享“平均年龄35岁没饿过一顿少女感是我们应得的”。 反之,若我们喜迎收听新高峰,我们将对互联网标题党的成功表达我们最#%^*+=的问候,并将接下来十期节目的标题耸动与否划为赵师傅的年度KPI。 拭目以待!我们下期见!
这期节目,我们四个长沙别聊了聊最近反复在我们的讨论中出现的两个字:旅居。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旅居?什么人想旅居?是35岁裸辞后去西班牙待三个月的数字游民,还是在大理一边做瑜伽一边接PR freelancing的“灵修小红书博主”? 我们发现,旅居这个词其实带着点“精致”“自由”“中产焦虑缓解剂”的滤镜,但每个人说出来的时候都不太一样—— 有人是为了逃离日复一日的社会机制,有人是热爱新的街道和空气,还有人只是想在"不被熟人看见的地方活一次"。 我们自己也盘了一盘:我们有没有旅居的经历?旅居过的人,真的更自由吗?旅居是否本质上是一种“重新拥有感官的方式”?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假如地球随便选,我们想在哪里旅居? 希望在评论区也能看到你的答案! 下次再见啦!
周五啦,我们三位顺直女和一位不试图定义自己的长沙别又来啦! 本期上演的是,如何从严肃的性别、社会议题入手,一个大拐弯直接来到我们频道的常驻话题屎屁尿,再用最后一丝理智回到相对理性的讨论中。 想要更好地了解本期多个讨论点,你可能需要在某书阅读以下几篇帖子:(关键词可以搜索) 1. 两个男译者在女性研究译后记秀恩爱(豆晓得了!) 2. 生活中的爱女好习惯(Zoey仔怡) 以及可能会需要了解JK罗琳以及英国法院最近对于‘女性’定义的风波:跨性别女性不算女性”,英国最高法院判了!JK罗琳狂喜:抽根雪茄庆祝! 和最近几天沸沸扬扬的北理工教授与男学生事件。 我们架空着去讨论了一些非我们所属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性少数群体、跨性别群体。我们的假设,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言论,哪怕小心翼翼都有可能存在冒犯和无知的可笑。我们频道大部分的话题都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性别,即女性议题。除了一些天马行空之外,我们尝试过讨论LGBTQ相关的话题,(Vol.87)以及本期节目看似跳脱,实则严肃又浅薄地对跨性别和性少数群体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的背后,我们发现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异和无法想象发散深入,都是基于无知或知之甚少,而我们需要也想要去了解更多。希望电波那一端的你在包容的前提下,多给我们带来一些认知以外的观点。 我们下期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