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03 哺乳--一切“好”的开始

月亮和七个便士

前言: 这是母婴系列的第3期节目,本期主要围绕婴儿早期的哺乳。 在心理学中一个婴儿早期的体验关乎着一个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建立,在时间发展线上,越早年的体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越大。一个孩子婴儿时期的创伤与小学时期的创伤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了。当然不是说小学时期的创伤就会更“轻”一点,伤就是伤,在任何时候,痛感都没有被比较的权利,它对个体的体验总是痛苦、难熬的。只是我们想强调说如果这个孩子在早期的被养育的体验中大部分是好的,或许在他人生其他阶段遇到困难,那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他发展出了基本的框架来容纳、处理这些创伤。再举个极端一些的例子,一个55岁的人遭遇妈妈的死亡跟一个1岁的婴儿遭遇妈妈的死亡,那个创伤性质是极为不同的。就像我们播客里谈到,把一个人的人格比喻为房子,那早期这个房子的基础、架构出了问题,跟后期门窗、墙体受损,所要做的工作也是不在一个量级的。极端的早期养育失败的孩子,有些是直接夭折,有些会遁入精神病性的空间。 早期的养育再怎样被重视和被关注都不为过。 而在非常早期的婴儿体验中,哺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了,婴儿的很多感受可以伴随着吃奶的经验被组织起来,这一期我们就聊聊早期的哺乳。 本期timeline码的比较密,因为感觉哪一点都重要,都希望妈妈和妈妈的后盾们听到。 期待收听节目的你给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感受、经历或者疑问、困惑,希望与同在养育之路的你们产生更多碰撞和连接。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月亮与7个便士 本期节目主播:陈怡利、詹颖、张岩 Timeline: 01:59 哺乳对妈妈来说是另一种挑战和疼痛 02:59 亲喂还是瓶喂、母乳还是奶粉? 05:37 妈妈是否有选择的权利 08:28 顺应妈妈的本能 10:29 分娩后妈妈很脆弱,周围女性的声音会一定程度影响妈妈 14:16 哺乳是一种关系, doing vs being 17:00 哺乳对于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美妙且重要的体验 18:33 亲喂与瓶喂,婴儿的进食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19:54 瓶喂宝宝的体验 21:59 “ 使出吃奶的劲儿”——哺乳与宝宝的自主性 24:13 我们谈养育,除了基本的“养活”,更重要是”育“的部分 27:25 宝宝的胃是他体内的迷你妈妈 28:09 哺乳时妈妈舒服的状态很重要 29:57 要给宝宝打蜡烛包吗? 31:46 按时喂养or按需喂养 36:04 识别宝宝的饥饿 38:16 婴儿期感受被妈妈识别并语言化,如此,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感受 40:52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建立信任 42:07 用语言包裹孩子的感受 43:27 妈妈要允许他人把宝宝带走、带睡吗? 48:12 先有奶才能喂,还是喂了才有奶? 49:04 把宝宝看成一个整体,你便不会选择性的只看到“索取”的部分 50:55 好乳房到好妈妈的发现之旅 53:33 很多人是看不到完整的人的,独立之前先有融合 55:24 为什么说理智上知道,却没有用?心理咨询能做什么 58:22 哺乳期正是建造一个人的房子基石的阶段 59:01 识别、理解自己的早期创伤性体验,积极寻求帮助 1:04:22 一个温暖的结尾——来自温尼科特对自然的哺乳关系的描述 片头及片尾音乐:宝贝-张悬

69分钟
99+
1年前

母婴02 宝宝降临,我们来认识你啦

月亮和七个便士

这是我们【母婴】系列的第二集节目,我们谈论了宝宝刚刚出生的那段时间,我们如何感知宝宝、妈妈的感受,以及爸爸在这段时间的体验。 虽然这个系列起名【母婴】,但我们并不只是谈论婴儿和母亲,父亲、其他家人、社会环境,也都在影响着新生的小生命。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生命最初的诞生、一点一滴的发展和成长,这个阶段始于【母婴】,又远不止母婴。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起点,这是我们对自己、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期待收听节目的你给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感受​或是疑问、困扰。​希望我们有更多互动。欢迎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月亮和七个便士”,我们有更多关于心理、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内容与你分享。 本期主播:詹颖、张岩、怡利 本期节目: 00:31 “卸货”?急切、分离、失落…… 02:21 孕晚期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已然在彰显先天气质了 05:12 妈妈的情绪、家庭的氛围,影响着肚子里的胎儿 08:34 孩子是植物,妈妈是花盆 10:37 对生命好奇,这就是爱 12:38 当我们和宝宝第一次面对面 14:04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 16:36 妈妈养育婴儿,婴儿塑造妈妈 19:10 婴儿把她/他内在的焦虑“放”在母亲身上 25:49 神奇的催产素,激发我们养育的能力 27:44 妈妈早年被养育的经历也影响着自己如何养育宝宝 29:12 爸爸的角色和功能 33:19 宝宝,光是看着她/他就让人体验到极致的幸福 36:48 宝宝妈妈爸爸,三元的关系 39:58 爸爸的失落 41:45 一些爸爸真的做得很好 43:08 妈妈爸爸们,也要照顾好自己 46:00 每个家庭摸索自己的平衡 48:31 母婴、宝宝妈妈和爸爸、更大的家庭生态圈 49:01 养育孩子这件事,就是不断地体验分离和建立关系 节目开头和结尾的音乐:Air —— Raimond Lap

56分钟
99+
1年前

话说:文学博士空降文旅局衙门,然后。。。

月亮和七个便士

大家好,我是丽文。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本书,书名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译文纪实)》 作者叫杨素秋,84年出生,陕西人。是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 2020—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担任副局长。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这本书就是讲述她在这一年挂职的经历,以及建设图书馆的点点滴滴。 这里补充一下,我为什么想到通过播客推荐书,这也是受书里一个片段影响:看到那个带着女儿做志愿者的弱视母亲,还有被素秋捉住手才知道地球交错经纬的按摩师,我想或许我可以使用不同的途径来分享自己的读书,万一有缘人看到呢? 这本书想分享的点太多了,无法一一讲述,我就挑选为什么读书的一些片段开始: 书中当素秋第一次编书目时与陈越老师的一段对话是这么说的: 读书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一样,是难乎其难的事情。其实世上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不被引导、诱导或误导,尤其对那种打着“自由阅读”“独立思考”旗号的引导,要警惕。他喜欢看豆瓣上“请让我看看你的书架吧”之类的话题,就像到了朋友家喜欢徘徊在人家的书柜前。玩豆瓣的大都是爱读书的文青,热爱风雅,很想做一些不合主流的思考,自然或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卓尔不群和批判精神。但其实呢,他们的书架构成往往非常相似,尤其是那些崭新的、漂亮的、大套大套的网红丛书、品牌出版和“公共知识分子读物”,更像是在时尚街的一次次打卡,而不是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阅读并不是想象中坐在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而是一件苦事和险事,也很容易被一些‘看不见的手’操纵。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需要孤独,但不是一种表演的孤独,或自恋。” 【当我看到这段时,挺有感触的,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自我探索,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是因为豆瓣上的热推?当你打开一本书时,是否还有其他的书散落在你的床上、书桌上,此刻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让你选择打开这本书?。。。 当这本书走到你的面前,并且能停留下来,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思想与作者共鸣,那时不会感到孤独,然而也有孤独的时候,当你拍腿叫好时,或者是不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时,想找个人谈论一番,那时会感到孤独。如同下面一段话:】 每个人与书籍共振的部位不同。哪本书“有用”,哪本书“无用”,你得打开自己,去碰撞,其他人并不能替你做出预言。 【类似为何看书,文中还有很多,如:】 书籍可以让人迅速成长,拓宽对世界的认知。 委屈孤单之时,读书依然有用,古圣先贤告诉我正确的道路为什么常常艰难,艰难之时又为什么不能动摇。 【很多时候,当我们找不到答案,找不到同伴时,书是我们的同伴,是我的老师。】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素秋博导给她写的序中也说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图书馆”长大的。但在阅读杨素秋的书稿之前,我并未深思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我们这代人的阅读经验是从贫瘠中生出的一点丰盈,零散却又自由,《老山界》《野火春风斗古城》同高尔基的名字一起流淌在我青年时代的记忆河流里。“馆”这样的规模与建制显得整齐而又庄严,与我的青年阅读经验稍显区别。可是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被记录下来之后,新生与建构的力量使阅读的光从纸面一点一点透出,弥合了不同的阅读经验。 你对为何有图书馆又有怎样的想法呢?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关于读书还有一段是我非常喜欢的,是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建起图书馆,这个人就是久美,他是一位喇嘛,当看到这部纪录片时,素秋就想要去认识他要去看看这个在川西的藏区草原上建造的唯一图书馆。下面是她孩子与久美的一段对话: 我的孩子问久美:“人为什么要善良?” 久美说:“宗教层面的解释是:人的本性是善。但是这个解释太抽象了,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会发现,有些人可能对身边的熟人有攀比心,对方落魄,自己开心。但是当人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所,哪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他遇到了一个特别可怜的场景,他也会心软,也想伸手扶助对方。人心的善的一面就出现了。” “人生的寿命也很短,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对这个世界的交代是什么?如果别人感叹,嗨呀,这人终于死了!那这个人生命的价值就非常小。可是,如果我们死亡的时候,有人不舍得,有人想:如果这个人还能继续活下去,那多好。那一瞬间你的价值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善的一面代表了人的价值,恶的一面肯定没有价值。” 孩子说:“可是有时候,恶人没有恶报,好人没有好报,太不公平了。” 久美说:“我们先不要想着回报。如果我们能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那一定是那些善良的人共同创造的。拥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才有幸福度。要是你现在处于战乱时期,世界末日,世界大战,你周围处处都是恶人,整个大环境就没人给你创造一个安稳的空间。我们现在还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你可以想一想,一个人真到了无助的时候,渴望有多大,恐惧有多大?你未来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这本对话触动了我,夜深人静之时,它会不时冒出来。 在书结尾时,素秋结束挂职工作要回到高校时,说“只有从此处到彼处,才能认识新奇之物。” 这句话回应到书名,素秋用她挂职一年的经历,体验到从高校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这是非常大的转变,我们对改变是恐惧的,所以我非常喜欢她这句话,如果没有这个机会,那我们不可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现。 关于图书馆相似主题的其实还有《巴黎图书馆》,相比之下,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更吸引我,是熟悉的环境,作者非常真实,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镜头中朦胧、梦幻的故事。当然还有些吃瓜的心理,看到在政府部门生存的技巧,表哥传授的经验:开会时如何划水又不被逮到,“你主要是表情管理做得不好。领导说到紧要处,你应该眉头紧缩,拿起手机,看着领导微微点头。恰到好处地若有所思,恰到好处地理解和钦佩,恰到好处地点击屏幕假装做笔记,其实在刷社交媒体。” 当刚刚去到政府机关时, “批文件”,这是一个“副局长”到岗的第一件事,此后也将成为我每个早晨的第一件事。每份文件的抬头部分都有栗主任写的几句话,字漂亮,开头一般是“建议某某科室按照某某方式办理”,结尾分为三种: 请素秋局长阅。 请素秋局长阅处。 请素秋局长阅示。 “阅”,这个词,我见过,我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会用。但是,“阅处”“阅示”,完全陌生。我三十多年的词汇库里没有这两个词。我认识这几个文字的表象,却完全不知道背后的含义。我要根据这几个陌生的词汇,对这些文件做些什么事? 栗主任教我:“在您的名字上画圈圈,是最轻的,表明这事儿您知道了。签一个字儿‘阅’,加重语气,表明您阅读过了。‘阅处’,那是上级领导批给您的,您要拿出具体的方案做答复。‘阅示’,那是下级请您指示的,您来告诉科室具体该怎么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呀!一个文学博士,也有不懂词意的时候,哈哈。除了这里,还有写公文也是一种学问哦。“在脂肪中寻找肌肉”这节必须要看。 读公文是我的必修课,人们也许以为此事苦在严肃枯燥,其实不然,行文的冗余才是阅读的重担。在同义重复中提取真正的主旨,就像在层层堆积的脂肪中寻找有限的肌肉。写稿者多支出一部分无用功,阅读者再次耗费一部分时间,一重低效叠加另一重低效,每一天,我的目光就在这样的句式中徘徊: 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努力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精品力作,以艺术的方式讲述黄河故事,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拓展文化深度、广度和影响力,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我市文化、活力、时尚与魅力指数,引导市民及游客感受文化魅力,体验黄河文化氛围,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开展“黄河之行”民间艺术回顾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官场中一些丑陋面孔,当触碰到某些“领导”的奶酪时,中间人的恐吓,素秋如何面对,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把关系弄砸,这里就看到素秋的人格成熟,困难痛苦必然会有,但人生不正是如此吗? 在书中,隐约看到素秋的人格发展的影子,再次证明自体心理学科胡特所说的:“与其说是父母做了什么,不如说父母是怎样的一个人影响了孩子的自体特征。”,在这本书里就看到这么一段话: 我在仓库里抱着书来回往返,白色卷毛大衣的袖口蹭得发黄,忽然想起小时候。那时我大概八九岁,有段时间母亲觉得父亲很奇怪。他出门时衣服干净,回家时袖口、手肘和膝盖却都脏乎乎的。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但是家里的钱并没有减少。父亲不肯讲,母亲决定侦察破案。 母亲骑车悄悄跟在父亲后面,拐进一条巷子。父亲把自行车停在一家废品收购站门前,径直走入后院。一座旧书堆成的山比房檐还高,他往上爬,书哧溜哧溜往下滑。他倚靠在半山腰,用手扒拉了一个小坑,坐在里面,挑了很久,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人跟踪。那个收购站是父亲表妹新开的,他可以随便挑书,不要钱。 父亲坐在书山上的快乐和我走在这个仓库里的快乐应该是一样的。我结账时,工作人员挨个扫条码,“滴——滴——滴——滴”,这声音听起来并不枯燥,好像是这些书弹跳起来,一个接一个地奔向我的图书馆。我的双手灰扑扑的,我的板车堆满了,又换了一辆,已经推不动了。这工作真是金不换,下次我还想来。 还有一段: 我承认,我常常模仿父亲。父亲当年喜欢陪我读书,所以我也乐于陪孩子读书。父亲有一本绿色绸缎布面日记,从1987年到1990年,记录了陪我阅读和玩耍的细节。他自己裁剪识字卡片,亲手给我们做扇子、风筝、假山、灯笼、木筏、电动小船,却总是遭遇周围人的不解。他写道:“孩子玩得好才能学得好。”看到这句,我愿再靠近他一些,在当下教育“内卷”的疯狂曝晒中,我要为我的孩子撑一把伞,给一点荫凉。如果父亲还在,这把伞会更大吧。 在这一点上,弟弟懂我。那天晚上十点半,《央视新闻周刊》节目播出采访,弟弟在朋友圈激动地写下文字: 我出生在一个八线小城市,儿时家里杂七杂八的书加起来有几千本……这归功于我早逝的父亲和快记不清容貌的爷爷。那时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大开间里,为了装书,墙上订满隔板,床下塞满书箱……当姐姐接到建设图书馆的任务时,我有些艳羡。买书已经很快乐了,用公款买书、开书单那必将是指数级快乐。我毫不怀疑姐姐会把这件工作做好,就像我毫不怀疑自己会全神贯注通关一个3A大作……我虽未看见姐姐认真筹建的样子,但我想那与二三十年前怀揣小本,旧书摊翻拣的父亲一模一样……佛家讲传灯,智慧的火光星星点点,可以给崎岖之路些许光明。可我现在不想进行宏大的叙事,我只想说:家祭无忘告乃翁。 言传身教,书没有花很多篇幅去讲述,但通过这些细节,也可供一些家长参考。 这次分享就到此了,喜欢这本书,或者关于这本书有更多的讨论,喜欢留言。谢谢你的收听,我是丽文。 欢迎关注公众号:

25分钟
71
1年前

E04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热辣滚烫》

月亮和七个便士

本期节目主播:金洁、张岩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月亮与7个便士 我们是7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动力学流派心理咨询师,这里有我们的一些联想、碰撞、学习和思考,也期待听见你的声音,欢迎留言与我们互动。 前言: 大家龙年快乐,这一期我们聊聊最近被讨论的热辣滚烫的影片《热辣滚烫》,前方有剧透,还没观影的小伙伴可以看了电影再来听,也欢迎留言说说你们的看法或感悟。 Timeline: 02:45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与自己相连的部分 06:15 抑郁状态 07:16 纤弱无力的表达与忽视、矫正的回应 08:45 讨好型人格——内心万千不愿,最后都是成全 11:38 讨好与你内在如何对待自己有关 13:51 你是老大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 15:16 老大也是孩子,也仍在建立自我的途中 18:20 “看心情”对于很多人是需要不断觉察和学习的 20:24 爱和工作,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外在表现指标 24:01 吃和睡,是一种安慰自己的防御方式 24:56 巨大的痛苦让人退回到小婴儿的状态 26:41 为什么没有伤呢,但是太疼了 29:27 推开心理咨询的门,我们一起面对 31:07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 34:04 关系中的冲突有时是自己内在的不协调 36: 00 为什么是拳击? 46:37 拳击是动物性、原始攻击性的合理释放 49:00 赢了什么 50:40 美好在于付出本身 BGM: 片头:这就是命-赵英俊 片尾:送你一朵小红花-赵英俊

54分钟
99
1年前

播客E03:过年啦,孩子有话想要说

月亮和七个便士

春节到了,想必家长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聚会、拜年,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不用写作业,可以出去玩,小朋友跟着去当然是开心啦;还有一些家长会觉得自己家的娃社恐,就会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娃如何大方得体和人交流,自己娃怎么老在玩手机,另外还有些大人朋友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举动,会让聚会气氛变得尴尬起来。这是成人的视角,孩子们又是怎么想?今天我邀请了3位男孩来和我们一起谈谈关于过年,他们印象最深的经历,以及和爸爸妈妈出去拜年他们会做些什么。 今天的主角有:来自广东珠海区的刘泳麟(13岁,初一)和吴忠燊(12岁,五年级),还有来自北京的王博宇(10岁,五年级,小名多多)。 关于过年: 1)小朋友的自我介绍:01:44 2)最开心的事情: 04:47 玩手机、压岁钱可以自己支配、可以和老家的亲戚一起玩还能看下雪、看春晚 3)印象最深的: 07:09 大家庭的聚会,打游戏 4)与大人的互动、聚会时间会做什么: 08:14 被动式的交流、玩与看书,还有写作业 11:04 关于鞭炮的故事 13:01 主动与亲戚交流,发生的趣闻趣事(无限的创意,找不到有什么互动的游戏,可以借鉴这些小男生的主意哦) 5)最容易冷场的话题或不舒服的安排: 17:50 询问成绩、说教,打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6)孩子希望: 23:37 能有共同的话题、有年龄相仿的伙伴,关于游戏大家的看法 童年是纯真幸福的时光,是人生的乐园,非常感谢三位小朋友与我们分享他们有趣的经历和想法,当听众们听到他们谈论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和我们分享你们的感受和想法。 最后,祝大家: 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36分钟
35
1年前

E01 我们的“诞生”

月亮和七个便士

这里是“月亮和七个便士”,是七个心理动力学流派的咨询师,在一起自由联想,分享我们的学习、思考和感悟。 这是我们第一期播客,我们围绕“诞生”这个主题有很多联想。 欢迎你加入,边听边自由联想,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和想法。 00:40 成员自我介绍(按顺序):陈怡利、张岩、金洁、王丽文、姜山、詹颖、徐佳音(未到场的神秘成员) 05:45 关于“月亮和七个便士” 07:17 金洁:爸爸是谁? 09:12 丽文:新生命来到世界,焦虑不安但同时充满力量和欲望去探索 09:36 姜山:新生命的诞生中蕴含着关系 10:53 怡利:他者,我们想象中的听众,好像是那个推动力 13:38 张岩:诞生就是既开心、兴奋又忐忑不安的 14:56 张岩:言说,帮助我们审视、思考和整理 16:08 詹颖: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该走出去了 17:07 张岩:诞生也意味着分离 18:29 姜山:俄狄浦斯三角无处不在 19:55 丽文:女孩上幼儿园的故事 21:34 怡利:改变意味着分离、丧失,也是伤感的 22:41 詹颖:分离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23:48 金洁:我们的“诞生”很像心理咨询的开始 25:45 张岩:团体里不同的人 VS 内在不同的声音 26:59 姜山:遗憾、缺失、带不进来的东西和说不出口的话 28:17 丽文:人类一计划,上帝就发笑 29:25 怡利:融合与分离,独立与依赖 31:07 丽文:做播客好比照顾新生儿 32:43 张岩:手忙脚乱、摔倒、犯错是可以被允许的 33:56 姜山:一个人有很多面向 35:19 詹颖:假性独立 38:31 金洁:我们说给谁听? 43:28 今天咨询这期节目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本期使用的音乐: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 Ludwig van Beethoven

53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