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这是一个隔墙有耳的时代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节目主题】 《隔墙有耳》是由文化沙龙「月亮纵队」作者十木主持的一档文化对谈类播客。每期我们将从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入手,邀请「月亮纵队」的作者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感受经验出发,表达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隔墙有耳,表达者可无忧亦无惧?我们希望能够用我们的声音,做出一点打破高墙的努力。 【节目主播】 *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我很喜欢披头士的Octopus’ Garden这首歌 想象中的海底有一个花园,是章鱼收集了各色珍宝玩艺儿 和朋友们一同分享的秘密世界 很怕平时片段式的思考和表达就沉没在信息之海里 所以想要整理、碰撞和收集 或许胡言乱语也能被打理成一个花园 让表达有意义呢?” 【本期嘉宾】 *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创始人、总编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历史博士 业余诗人、历史发明家 * 沙士淳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非著名无业游民 【导语】 继《爱情故事》之后,月亮纵队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谈话类播客。我们想要更直接地面对社会热点议题,运用我们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拆解和延展这些议题,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给这个播客起了个有点暧昧又危险的名字,“隔墙有耳”。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隔墙有耳”的时代。我们都在匿名社交平台上做着真实的自己,享受窥探他人、同时也被他人窥探着的过程。我们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收集来只言片语,并在虚拟的空间中做出最锋利的表达,让这些锋芒汇聚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涌,却在现实中将自己藏身于平庸之海。将这层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折叠,在一层更大的空间里,我们同样在面对高墙,面对隔阂,面对充耳不闻,面对避重就轻,面对掩耳盗铃。 面对暴力,面对不公,面对凝滞的时间和时时存在的隔阂之墙,我们都有过无力感。但我们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表达本身就是踏过隔阂的第一步,倾听更是一等的美德。会不会我们的声音,就是消解高墙的小小一步呢? 【您将听到】 01:16 《隔墙有耳》是什么:贴近社会现实和年轻人生活的泛文化类对谈节目 03:45 月亮纵队&《爱情故事》&《隔墙有耳》的连结与区别 06:51 《隔墙有耳》都会探讨些什么 08:26 《隔墙有耳》从何而来 11:46 关于节目内容表达方式的一些构想 17:55 举个例子:我们将如何解读“北电‘性暴力’事件” 26:15 《隔墙有耳》为什么叫“隔墙有耳”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徐思铭

34分钟
99+
4天前

Ep1 || “房思琪的血泪控诉”:从北电性侵风波到影视行业的性别结构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收听《隔墙有耳》的第一期正式节目。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李国华卖弄着满屋子的古董和艺术品,“好端端的漂亮东西被他讲成文化的舍利子”。历经残暴蹂躏,思琪渐渐明白,“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而文学之外,林奕含也最终没有走出那声“文学可以是巧言令色的吗”的质问。 九月中旬,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赵某某被爆以拍摄视频的名义诱骗女生穿着暴露进行拍摄,甚至偷窃女生网盘内的私密照片。随后,赵某某曾经的艺考老师,某艺考培训机构老师杜某某被爆借职务之便性侵上百位女生,其中不乏以影视教育的名义要求女学生书写“情色日记”、对女学生进行身体侵犯的场景。一些女孩选择了勇敢站出来,发出“21个艺考圈房思琪的血泪控诉”。 面对骇人听闻的性侵事件,本期《隔墙有耳》请来了两位熟悉影视行业的朋友。我们会一起聊聊,性骚扰和性侵是否在影视行业更加普遍?影视行业的性别结构对女性的职场选择和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面对艺术家的品行不端?我们自己又能够为影视行业的性别不公做些什么? 【本期嘉宾】 沙士淳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非著名无业游民 谭明茗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现于中国传媒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荷漂 【您将听到】 05:46 性侵在影视行业是否普遍?对行业从业者有何影响? 性侵对女性影视从业者较为常见,且多数女性被骚扰后会对影视业产生抵触和逃离,因而陷入女性结构缺失而导致的恶性循环 15:38 当前的中国影视业:一个杂糅了农业、工业、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的熔炉 28:41 摄影技术的发展能否调和业内的性别不平等? 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和,但产生效果需要时间,也值得期待 36:33 性别议题得到关注能否促进行业的积极改变? 要警惕资本操控的“大女主”陷阱 49:52 如何看待艺术家的德与才? 艺术作品与导演本人的主观意志无法分开 作为集体工作的成果,下架争议导演的作品或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81:37 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合力扭转,对性侵“零容忍” 【提及文献与作品】 *www.bilibili.com (【专访】戴锦华:我不相信女性可以通过买买买来提升社会地位 | 造就Talk) 《攻壳机动队》 押井守,1995 *《攻壳机动队》 鲁伯特·桑德斯,2017 《爱情神话》 邵艺辉,2021 《燃烧的女子肖像》 瑟琳·席安玛,2019 《阿黛尔的生活》 阿布戴·柯西胥,2013 《十段生命的律动》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002 *《杀死比尔》 昆汀·塔伦蒂诺,2003 《好莱坞往事》 昆汀·塔伦蒂诺,2019 《我控诉》 罗曼·波兰斯基,2019 《波兰斯基:被渴望的与被通缉的》 玛琳娜·泽诺维奇,2008 《不道德的审判》 罗曼·波兰斯基,1994 (标*影片可以着重关注)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徐思铭 美术:唐颂

102分钟
99+
4天前

Ep2 || 理智辱骂“东八区”:打着男性群像旗号的剧究竟恶心在哪?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欢迎大家来到《隔墙有耳》的第二期正式节目。 本期我们准备和大家聊聊《东八区的先生们》这部剧。我们认为,目前业已下架的《东八区的先生们》,是打着男性群像和男性成长的旗号,在物化和侮辱女性、打造悬浮的城市生存空间、美化油腻的男性凝视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进展的一部国产剧,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分析的文本。它为性别议题研究者们做了非常扎实的田野工作,将男性凝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精华浓缩在剧中,并以轻松精准高效幽默的方式为观众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充满了性化和意淫的男性视角在剧中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出厂设置,不仅能够克服职场上的所谓艰难险阻,也能让大龄男性抱得美人归。 我们找来了之前一起线下观影《东八区的先生们》的陈樱见、白清扬和沙士淳,请她们聊聊这部剧中的男性群像、职场女性和城市生活。虽然出于身体健康和时间原因,我们都未能在节目录制之前看完全片,但相信这些讨论也能对犹豫是否入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特别鸣谢沙士淳老师以身试毒,为我们节目做出的卓越贡献。 【本期嘉宾】 沙士淳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非著名无业游民 陈樱见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美编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创始人、总编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历史博士 业余诗人、历史发明家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4:34 《东八区》塑造了怎样的男性形象? 虚假且上纲上线的处在“困境”中的男性; 自我感觉良好但行为令人作呕的“商务轻熟男”。 看似童言无忌实则不负责任的“老少年”; 看似学富五车实则俗套无能的大学历史教授; 被其他人衬托的比较“正常”的厌女奢侈品柜哥; 看似居家首选实则幼稚极端的厨师。 41:49 《东八区》是如何刻画职场女性的? 东亚男性凝视下的、“色禽”符号堆积的、永远依附于男性的“Office Lady” 51:33 《东八区》里的都市生活什么样? 灯红酒绿但“没人味”,不像都市里任何一种人的生活 60:04 为何它烂的这么彻底,还能拉到资源? 影视寒冬让从业者“饥不择食” “决策者”较认同剧中价值观 打擦边球破圈,黑红也是红 73:58 那么那么那么烂的《东八区》应该下架吗? 真正的淘汰应该由市场决定 应该给予公众“拒绝思考,选择呕吐”的权利 【提及文献与作品】 《老爸老妈的浪漫史》 《失恋巧克力职人》 《绯闻女孩》 《三十而已》 《觉醒年代》 《东京爱情故事》 《胜者即是正义》(Legal High) 《半泽直树》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万历十五年》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徐思铭 美术:唐颂

84分钟
99+
4天前

Ep3 || 初成上班族的我们:职场苦劳力与爱情做题家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欢迎大家来到《隔墙有耳》的第三期节目。 本期我们请到了常驻嘉宾白清扬和月亮纵队的老朋友袜子老师。节目设定本来是放松闲聊、讲讲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会面临的困惑,但是我们的讨论延展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从校园踏入职场的我们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还是教育规则和职场的规则都在塑造和规训着我们?职场中最重要的是人还是事?学术圈能够摆脱人情世故吗?我们的工作环境和职场生活是否在逐渐恶化? 当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我们要如何安置自己的欲望?对于情感的需求会转化为一种负面情绪吗?精神世界的饥饿感,是历史中恒久存在的状态吗?不断评估、反思和修正我们的情感生活的我们,是不是已经活成了爱情做题家?我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和我们对于欲望的欲望,有多少是资本主义和商业社会给我们的? 【本期嘉宾】 Songhao AKA袜子,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媒体和广告从业者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创始人、总编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历史博士 业余诗人、历史发明家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6:56 从学校到职场,到底什么改变了? 在学校能关注自我和身边大事,到职场中则是将自我抹去、遇事变得更有钝感力 名字和代号的异化让我们脱离自我本身,变成一个特定环境和语境下的“演员” 我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于听命权威,而职场中没有人是绝对的权威 工作环节中的其他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人而不是事,学会匹配不同环节的上限也是一种empowerment 时间不再是自己的了 28:48 学校和学术环境真的是象牙塔吗? 看似比大社会纯洁简单,但也自成一个社会体系,同样避免不了处理人情世故 41:15 职场里的决定权与工作热情的不匹配会导致职场链路完全不畅 44:22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难题,并不是换个时代就好了 放大自己的痛苦,而刻意忽视他人的艰苦,对缓解我们的境况并无益处 53:01 当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我们如何安置自己的欲望?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面临一些“古老的敌意”,如生活和工作、学业间的矛盾,是人类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此种问题无关大小,带来的痛苦也无可比较 每天处在情绪和欲望的压抑中,甚至会忘记自己最早对生活的不满来自于哪里 工作会消耗欲望,离开工作后很难切换处事模式,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精神内耗 欲望本身带有一定建构性,当我们被告知其重要性后,就逃离不了对其的追逐了 74:16 生活与工作边界的模糊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当我们被迫像review工作一样review自己的生活,于是工作上“成功”的标准就会条件反射般投射到生活中,变成另一种生活压力;商品社会和消费主义提供的生活模板,成为对追求生活自由的折磨 【提及书单及推荐作品】 鲁西奇《喜》 罗新《漫长的余生》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理查德·布劳提根《在西瓜糖里》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 Trevor, Douglas, The Poetics of Melanchol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提及概念】 里尔克《安魂曲》中提到的“古老的敌意”——“因为一个古老的敌意在某处/存在于生活和伟大的劳动之间”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资本主义是最大的恐怖主义,它在把所有人都塑形在一个本不属于很多人的模板里” 【BGM】 Angry Me - Graham Coxon(TheEnd Of The F***ing World Original Song)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徐思铭 美术:唐颂

95分钟
99+
4天前

Ep4 || 在电影荒漠为小时代正名:做郭敬明老师的粉丝,没有什么好羞愧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隔墙有耳》的第四期。 修整了一周,我们决定聊聊我们一直以来都很想聊的话题:我们的青春记忆、时代符号、电影市场的票房奇迹和流行文化的不朽之神——《小时代》。我们喜欢它的精致做作,喜欢它的肤浅虚荣,也喜欢它的可爱真诚——爱上《小时代》,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 【本期嘉宾】 Songhao AKA袜子,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媒体和广告从业者 谭明茗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2:46 当我们在讨论《小时代》时,我们在讨论些什么? 《小时代》这系列电影就是“糟糕又迷人”,一边表演与大众生活毫不贴合的上流社会drama精致的假象,一边却又因为这些浮夸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一群青少年。 郭敬明对上流社会的想象只捕捉到了最浅层的符号性的东西,但也可能是郭敬明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幻想中的、带有目标属性的生活方式。 21:28 《小时代》中的流行文化和纸醉金迷的时代经历 郭敬明对时尚和审美的把握是很细节的,虽然没有被大众认可,他对电影也有自己的认真和执着 不必把是否拜金看得太认真,《小时代》的美妙不在于郭敬明的深度,而在于郭敬明把这个时代的荒谬和空虚在一部作品中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小时代》的翻红也许是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和体会到了现实社会的荒谬和空虚 如果我们要求电影只传达educated people的对于艺术、深度、价值、哲学的思考,那电影就失去了它本身拥有的吸引力 37:24 电影是否一定要反映真实? 没有必要做出真实和虚构世界的二分,绝对的真实本就不存在,我们会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在电影中呈现,当然电影中所呈现的东西也会引导真实世界的发展方向 41:38 电影的艺术性和大众性需要被区分吗? 通过划分电影层次带来的边缘性是双向的 好像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失去那种最纯粹的娱乐性质的商业片了,大众化的甚至有些“落俗”的喜好已经被所谓的“上层”和“高雅”挤压的难以发声了 61:01 我们为什么怀念《小时代》? 虽然剧情充斥着drama,但它对时代情绪的捕捉以及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反而是很轻松的,和其他电影唤起的沉重情绪不同,我们不会把很沉重的思绪和心情附着在对《小时代》的观看中 【提及曲目】 《时间煮雨》(郁可唯)。现在有人会把“时间煮雨”看作一个与塑料友情挂钩的形容词或动词。 【提及电影】 《穿Prada的女魔头》 《律政俏佳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何众叛亲离》 《宿醉》 《杀手疾风号》 《主竞赛》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奇迹·笨小孩》 《狙击手》 《一九四二》 《环太平洋》 《变形金刚》 《哥斯拉》 《垫底辣妹》 《子弹列车》 《纽约的一个雨天》 【提及书目】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德勒兹》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75分钟
99+
4天前

Ep5 || 高分低能儿是如何把大英帝国越搞越垮的:起底英国政坛“牛津系”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最近,英国前卫生大臣、保守党议员、资深普男马克·汉考克又因为丑事出了圈。因为和前秘书在办公室里的激情表演而被迫辞职的汉考克,还沉醉于自己在疫情期间拯救英帝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岸形象,自然不满于议员的“微薄”年薪,抛下了还深陷通胀泥沼之中的选民,去参加了一系列圈钱的真人秀节目,其中就包括这个害他被保守党除名的澳大利亚探险真人秀 I’m A Celebrity…Get Me Out of Here!。 把自己当成明星的英国政坛卧龙凤雏们自然不仅仅只有汉考克一个,从前卫生大臣马克·汉考克,到前财政大陈现首相苏纳克,再到前首相特拉斯、鲍师傅、特蕾莎·梅,每个人都极尽能事在英国政坛上贡献了从人退化到猿的表演。更有趣的是,他们都毕业于牛津大学,同来自于英国政坛的“牛津系”。 到底什么是英国政坛的“牛津系”?“牛津系”有怎样的特征,又是怎么产出一系列的高分低能儿的?牛津大学大名鼎鼎的保守党协会和辩论社究竟是怎样怎样的组织?牛津大学培养出的男女大生们又是怎样祸霍大英帝国的?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月亮纵队的成员、我在牛津的好朋友火中送炭老师,和月亮纵队的老朋友Eve老师,聊聊牛津系大员们从人到猿的退化表演。 【本期嘉宾】 火中送炭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欧洲政治研究型硕士毕业 Eve 卡斯商学院毕业 失业金融民工 《爱情故事》播客老朋友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2:48 英国前卫生大臣汉考克在上演着怎样的戏码? 从牛津到政坛,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迫辞职,下台后又开始乱搞媒体关系。典型的牛津“高分低能儿”,在学习上也许有些才能,在治理国家方面一塌糊涂,作为国会议员对民众毫不负责。在英国全国上下运转困难时,寡廉鲜耻地跑去澳洲参加节目“刷存在感”。在担任卫生大臣期间身先士卒地违反防疫规定 10:03 从新首相苏纳克的上台内观英国政坛的其他“害群之马” 简而概之,保守党都是一群没有理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少数族裔的上台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关心到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反而是向右倾斜。保守党对种族和父权主义的坚定拥护,让渴望在政坛攀爬的少数族裔将更深层次的拥护这些主义作为了自己攀登的基石 苏纳克: - 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成员,亚裔白心,将其中的不正之风带到政坛 - 作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其当前推行的政策完全违背市场规律,课本学过的知识应用不好,典型高分低能 特拉斯: - 打破职业天花板后回过头压榨女性的保守党女性,一级反复横跳表演艺术家 鲍里斯: - 一个自命不凡的坚定的特权主义者,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背地同各种“黑恶势力”勾结 - 私生活不检点 - 在牛津的三个小目标:一等学位、找对象、当主席,结果是二等学位毕业、落选牛津保守党协会主席的牛津辩论社主席 特蕾莎: - 不能代表自己群体的保守党女性、英国政客退化到“猿”之前的最后一个“人” 48:53 英国政坛“牛津系”是否 该被贴上“极端自私、保守、种族主义”的标签? - 的确存在牛津辩论社、牛津保守党协会这样观念不正、丑闻漫天的问题组织,而这些组织也正是未来政客聚集的乌托邦 - 牛津保守党协会在和辩论社互动交融的过程中也逐渐开始信奉“赢”的文化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自己是全力高峰 - 在此中“赢”的文化之下,他们没有理想,追求权力只是为了得到权力,作为保守党员,他们其实遵从的是保守党党主义而非保守党主义,就算遵从的是保守党主义,但也背离了保守党“避免激进、渐进改革”的政治传统 - 这些也是西方世界精英制度下难以避免的弊端 62:16 所谓的“主流”才是对民主的威胁,而非民粹主义;没有保守主义的剥削和打压何来民粹? 78:16 千万不要认为一个政党能像能救世主一样出来拯救一切 【提及书籍影音】 Rory Stewart 的播客节目:The Rest Is Politics 【英】 马克·布莱斯 《紧缩:一个危险观念的演变史》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86分钟
99+
4天前

Ep6 || 在博物馆里泼画的环保主义者:是破坏,还是艺术?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环保组织的气候活动家们最近对博物馆和美术馆尤其感兴趣。从英国的考陶德美术馆和国家美术馆,到德国的巴贝里尼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再到荷兰的莫瑞泰斯美术馆和意大利的乌菲兹美术馆,想要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议题的广泛关注的活动人士,不仅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时候,还会留下他们粘着强力胶的“手印”。 要如何评价气候活动家的这些行为?对于抗议事件中的博物馆单品的选取,环保主义者们有没有特别的倾向?他们用“破坏”艺术品的方式来博人眼球、换取公众对于环保议题关注的行为,是否可以被看做一种行为艺术?对于环保组织的抗议活动的嘲讽,又是如何被纳入“反白左”的话语之中的? 本期我们很开心请到了同样来自艺术背景的容华和木然,我们一起“就艺术论艺术”,聊聊环保抗议和艺术相关的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 木然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硕士在读 郭容华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制作本硕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3:52 环保抗议者破坏艺术品了吗?他们的抗议效果如何? 07:32 环保抗议者的行为对美术馆管理和运营的影响;业内人士对于抗议事件的反应 12:16 环保抗议者的行为构成行为艺术,是对原有艺术作品的再创作? 通过覆盖和泼食物的方式进行环保抗议,哪怕选品有想法、行动有创意,也带有暴力的痕迹,和殖民和父权的逻辑类似,同时也是对食物的浪费。行为的本质是制造噱头,忽略了作品的其他价值,窄化了艺术的维度 19:18 惊:气候活动家必看!为环保主义者想到的泼画小tips 21:32 泼画的震撼视觉效果迎合了媒体的传播,也给艺术作品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内涵? 23:10 从艺术史角度来看破坏艺术品的行为背后的权力维度 25:11 现当代艺术史中观众权力扩张的趋势;后灵光时代,观众参与感的提高必然带来观众对于艺术品的解释权的扩大吗? 36:47 环保主义者的泼画行为,是一种对于观众的强迫,破坏了观赏艺术者本来想要得到的艺术体验;但是我们对于泼画行为的评价受到时空的限制,从未来的角度看可能会有不同想法,比如曾经的女权主义抗议者直接撕毁了艺术作品,但是确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1:00 艺术介入社会的过程,艺术自律,对科技和生活进行自反 49:00 艺术本身已经是被包装过的表达载体,为了最核心的观点的传达会包裹各项体验,过往的艺术作品中已经有很好的环保主题的展现,或许不必采取破坏艺术的形式来宣传;艺术本身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55:43 和环保题材相关的艺术流派和作品,体现社会对于环保的认知不断进化 01:00:00 泼画行为用侵犯观众的行为进行说教,哪怕传达的是进步的社会观念,也会引发反叛心理、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在教育的维度上效果也差 【部分提到的作品及事件】 约翰·康斯泰伯尔《干草车》(反乌托邦版) 梵高《向日葵》(番茄汤版) 波提切利《春》(粘手版) 莫奈《干草堆》(土豆泥版) Walter De Maria, The LightningField, 1977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Valley Curtain 物理学家纨妲娜·希瓦(Vandana Shiva)发起的抱树运动 Laure Prouvost: Deep See Blue Surrounding You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 西部旗帜(纺锤顶油田,得州),约翰·杰勒德,拟像,2017 《千与千寻》,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动画电影,2001 【用到的背景音乐】 "Maple Leaf Rag" 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By Attribution 4.0 License creativecommons.org 图片来源:网络。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77分钟
99+
4天前

Ep7 || 令人心动的恋爱综艺:比起谈恋爱,我们为什么更爱看恋综?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不知不觉中,恋爱综艺好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最近,由韩国制作的,一档主打和前任一起上节目寻找新的恋爱对象的综艺《换乘恋爱2》在网络上热播,节目嘉宾中“直球小狗”和“流泪猫猫”的人设也迎来了一波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潮。与此同时,芒果TV的《再见爱人2》中充满了窒息感的亲密关系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虽然这个有关体面道别的深度情感类节目不一定能够被划分到“恋综”的类别中,而这又牵涉到了“恋综”的定义问题。 我们都是因为什么开始看恋综的,作为观众的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代入恋综节目的?作为电视节目的恋综是怎样火起来的,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态势?怎样看待作为真人秀的恋综的“电影化”和“电视剧化”?恋综的设计感又会怎样影响对亲密关系的呈现?如何看待恋综嘉宾对于父权结构的内化和恋综中的男性凝视? 很开心本期《隔墙有耳》能够请到我的好朋友湘湘和月亮纵队的老成员,也是《爱情故事》播客的主播——白清扬老师和小A老师,一起聊聊关于恋综的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 湘湘 Goldsmiths传媒学硕士毕业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主编、作者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与历史博士在读 小A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 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4:03是什么让我们打开了恋综这扇门? ·一起吃饭的下饭佐料 ·对他人感情的八卦欲和评判欲,月亮纵队另一档播客节目《爱情故事》由此而来 ·看恋综不用过脑子,是轻松的娱乐方式 ·乘互联网大势而上,在国外各种恋综里流连,一发不可收拾 ·当代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谈一场真实的恋爱,主体性倒退,“代餐恋爱”、“云恋爱”……CP易嗑恋爱难谈,包装精致的恋综足以弥补情感需求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会在自己恋爱时参考恋综里的技巧和价值观 ·恋综层出不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带来了出品方和嘉宾的双赢 15:20 恋综诞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恋爱综艺作为一个特定节目类型,当前以“伪”纪录片形势发展,但最早都与《非诚勿扰》样态相似 ·恋综最早起源于1965年的美国 Dating Game。随着思想解放过程中性文化的发展,美国的相亲和恋爱节目被保留下来,并反哺到了国外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电视和媒体被美国深深影响,而后便有了1979年人民日报主办的《市场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启事,迎合了我国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激起了人们对道德败坏和新潮运动的对立讨论。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 “社会服务导向”的相亲恋爱类节目涌现,北京卫视推出的《今晚我们相识》创下了最高收视40%的记录,也开创了各大卫视推出相亲节目的先河 ·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的戏剧平衡在这个节目达到新高度,自此相亲节目这一极具戏剧性和服务性的节目走进了观众的日常视野 ·逐渐崛起的互联网和影视产业使得我国的恋综吸收了其他各国节目制作之长,形成了更具戏剧性的发达成熟的恋综体系,这也是当前在互联网引起大量讨论的节目的来源 ·恋综从“社会服务型”到“悬置的精英生活”的转向:恋综再无底层? 35:09 恋爱综艺是否开始向电影电视剧倾斜了? ·《单身即地狱》呈现的画面很像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剧 ·《非诚勿扰》中VCR的拍摄和对主人公的呈现已经是按照电视剧的走向在处理了 40:59 恋综节目男嘉宾一些匪夷所思的大男子主义 44:49 恋综节目的设计感是否会影响嘉宾的展示和恋爱关系中细节的呈现? ·电视行业中不存在没有脚本的真人秀,有设计感地展示嘉宾可以使其优缺点更凸显,随着受众对嘉宾更多元化呈现的渴望,观察类恋爱综艺由此而生 ·恋综的很多片段在经过剪辑后会一定程度失真,因此无需拿恋综当作恋爱圣经来拜读 ·恋综的基本设定是所有嘉宾都在渴求恋爱希望进入亲密关系,但是现实中踏入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往往是更难的 ·《换乘恋爱2》因为有了前任的引入,反而会有脚本写不到的吵架和冷脸,恰恰是这些无法被控制的闲笔让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在激烈的冲突中暴露了亲密关系真实的样子,体现了观察类综艺的精髓 ·但与此同时,对亲密关系复杂细节的呈现可能会抬高观众的共情门槛,不易满足观众快节奏的“代餐恋爱”需求,因为观众不想在观看恋综的过程中投入过多的情感劳动 ·国内恋综之中的“讨人喜欢”的女性很多都是不直接表达、天然呆和纯情型的人设,受到父权社会的主流话语的宰制,一旦女嘉宾主动展现自己和直接表达自己就会被冠以“海后”的头衔 1:17:47 如何看待恋综中对“恋爱脑”的呈现和男性凝视? ·恋爱脑在恋综中的高关注度也许反应了在互联网上对恋爱脑过度抨击后造成的市场空缺 ·在恋综中的女生会内化男性凝视,需要不停解释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坏女人”;而频频主动出击的男嘉宾从来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也许在制作过程中节目组也没有想到受众的视角会如此苛刻,观众略显双标,一边在社会思想的进步下抨击男凝,一边带入男凝视角 ·恋综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实验,我们也通过发的每一条弹幕、每一条评论参与这场社会实验 1:24:16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恋综? ·看恋综的过程和代入的过程会满足我们内心的控制欲和表现欲,打破荧幕和素人“第四堵墙”的同时也是重新掌控人生兴奋点的时刻 ·恋综的环境设置就是主动发动求爱攻势,模拟真实情境,解决了真实亲密关系中缺乏主动性的问题 · “窥探欲和表现欲是人的本能,二者结合起来就像恋爱真人秀” ·我们看恋综的时候也要有个人的反叛性思维 【提及节目】 《换乘恋爱2》(韩) 《我们恋爱吧》(中) 《心动的信号》(中) 《单身即地狱》(韩) 《半熟恋人》(中) 《心动的信号》(Heart Signal)(韩) 《约会游戏》(Dating Game)(美) 《电视红娘》(中) 《今晚我们相识》(中) 《相亲相爱》(中) 《婚姻保卫战》(中) 《美女与野兽》(中) 《爱情盲选》(Love Is Blind)(美)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94分钟
99+
4天前

Ep8 || 阿姆纪录片电影节IDFA特辑:影像中的谎言和真实,私人与公共,想象和希望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2022年度的IDFA(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刚刚于11月20日落下帷幕。除了自己购票的片子之外,我也很有幸能够有月亮纵队的成员、江南忆老师的赠票,在IDFA的最后一天,在阿姆斯特丹的DeLamar剧院看了一天的获奖作品。 IDFA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丰富的纪录片世界。在多样化的展映影片中,纪录片的艺术性和客观性、私人性和公共性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和表达,我们也得以从中看到影像的丰富内涵与无限潜能。本届IDFA中的不少片子都处理了集体性创伤的主题,面对压迫和暴力,影像不能提供解药,但可以温柔地疗愈内心,可以沉静地保存记忆,也可以提供创造新的想象和建构新的世界的力量。但同时,电影节的组织架构和选片标准,也暴露出了纪录片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期特别开心邀请到我的好朋友们,也是在IDFA有过工作经历的纪录片“行内人”,海天和予靖,来聊聊有关IDFA的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 海天 阿姆斯特丹大学 移动图像的保存和修复项目硕士 目前在荷兰当地的媒体艺术档案馆从事网络艺术相关工作 予靖 阿姆斯特丹大学 媒介学研究型项目硕士 主攻方向是电影研究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2:48 IDFA的主要竞赛单元&疫情期间IDFA的组织形式 ·IDFA主要竞赛单元: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Envision Competition,DocLab Competition for ImmersiveNon-Fiction, DocLab Competition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Short Documentary,Youth Documentary,Luminous,Frontlight,IDFA on Stage,Paradocs,Masters,Best of Fests,focus ·其中海天较为关注Luminous和Frontlight单元,前者较关注纪录片拍摄视角和风格的创新,后者较关注解决当代紧迫问题的艺术方法 ·去年因为疫情,最后一天的放映转到了线上,今年放开后人们可以到电影院欣赏影片 5:37 在IDFA Academy的工作体验 ·IDFA Academy属于IDFA下的一个学术分支,每年会在全球征集100位新生代电影人,邀请他们到阿姆斯特丹参加为期4天的集训课程,这些电影人也可以通过Academy与电影产业内部人员产生更多链接 ·通过接触和深入了解电影节的内部结构和活动,完善了从前在学校中或单一触手得来的知识体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于原有行业体系的想象,大平台为了买断版权会使用很多话术吸引内容/纪录片制作者,但是其实这些东西对于新兴的纪录片电影人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作品 11:24 纪录片对比剧情片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观看剧情片时像是以导演强加的视角去观看故事,过后会有反思,但纪录片能够在观看的同时给观众反思的空间 ·客观性是纪录片的基础,要留有客观的空间和距离给观众以反思的契机 ·纪录片不仅要与个人生活和世界相关联,还应该涉及更为宏大的命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纪录片在结合虚构、动画等元素之后,大大增加了观众代入和体验纪录片所构建世界的可能性,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随之增大 20:24 印象深刻的影片及关于影片的思考 · Aurora’s Sunrise Inna Sahakyan导演,导演本身是亚美尼亚人。 这部 Aurora’s Sunrise 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夹杂着仅有的十八分钟影像资料,去重新讲述整个故事 Aurora’s Sunrise 对一手影音资料的修复方式极大拓展了对于电影修复这一概念的理解,创伤需要被铭记,当现存的影像资料很难以合理的方式展现事实时,动画等形式则被当作补充来重现当时的记忆 纪录片内部所呈现出的对于宰制性叙事的反抗在纪录片的制作世界里很难去实现,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也一直面临着其本身的制作意图和受众需求之间矛盾与张力的问题 · The March on Rome 对于墨索里尼法西斯党的官方宣传片 ANoi 的影像分析,用电影本身的技法挑战和质疑影片中传达出的现实,揭示出影片作为欺骗性的政治宣传的一面 宣传片中的影像作为一种统治的话语和技术,不仅蒙骗了当时的公众,也为法西斯政治声量的壮大添了一把鬼火 作为提问和反思的纪录片,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历史记忆,也是一种对于观众想象力的唤醒,是一种创造 · Apolonia, Apolonia 导演和主人公互为镜像 当真实的创伤被搬上银幕时,创伤的承受者也无可避免的面临着被凝视和消费的风险当中,纪录片本身的潜能和风险并存 这部影片在主体的公共性和私人性上做到了绝妙的平衡,纪录片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平衡可能也是评委判定一部影片能否入选的关键因素 观众会假定纪录片具有客观性,但纪录片也具有作者性 56:15 IDFA在选片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IDFA并非纯商业模式的运行架构,资金有限,会在创投会支持正在制作或有潜力的项目 ·从IDFA和电影产业的结合能看到一种“反乌托邦”属性,心怀梦想、才华加身的年轻电影人同样逃避不了业内普遍认定的价值判断方式,失去投资人的眷顾后梦想也就成了空谈,这就需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取舍和妥协 ·艺术并非只能被束之高阁,纪录片的艺术性和精英倾向其实是阻隔了纪录片制作者和观众的距离,对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也产生了限制 ·由于IDFA这些主流电影节的知名度和权威难以被撼动,因此许多电影人都将自己的作品投放到这些电影节以求获得评审的青睐,但这些评审又不可避免的带着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来评判这些影片,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这些权威节展的评价体系在塑造着模版化影片的同时也在塑造模版化的观众。观众的注意力在哪里,影片就流向哪里。观众如果提高对于小型电影节的关注度,也能帮助节展行业的垄断性做出一些改变,迎来影片的遍地开花 ·观众对于电影节的参与势必会拉低电影节的工作效率,当前的一些主流电影节能否经得起观众的challenge仍然需要画上问号 【提及纪录片】 Geographies of Freedom Aurora’s Sunrise The March on Rome Apolonia, Apolonia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84分钟
99+
4天前

Ep9 || 卡塔尔世界杯:这是足球最好的时代,还是足球最坏的时代?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在电影《旅客》最后,穿越了重重的困难、只为能够逃离现实生活去到德黑兰看一场足球赛的主人公小男孩,最终在疲惫中与心爱的球赛错失,等他再次醒来时,只剩下空无一人的偌大体育场和漫天飞舞的球赛垃圾。 在巴西和阿根廷,很多年轻少年也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和愿景。穿越贫民窟的肮脏腐臭,球场是一个纯净的世界,有梦,也有希望。 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技术化和商业化,随着美丽足球的失落、世界杯的赛场上不再有世界波,足球还能否承载那个无数少年心中的梦想?作为“最接近战争的和平运动”,足球究竟是为什么,始终在我们的心中占据如此独特的地位?国家足球实力到底和国力有什么关系? 本期隔墙有耳,我们请到了月亮纵队的两位骨灰级球迷,一起来聊聊卡塔尔世界杯,聊聊足球。 【本期嘉宾】 沙士淳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非著名无业游民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创始人、总编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历史博士 业余诗人、历史发明家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07:36最好的or最烂的?在卡塔尔举办世界杯对足球来说算是好事吗? - 卡塔尔能承办世界杯的原因带有一定的“不正义性”,也以“血汗工厂”的方式强行催生了一届世界杯,其举办世界杯的总花费超过了其一年的GDP,在足球人口并不多的卡塔尔新建如此多的球场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 卡塔尔想通过举办世界杯来达到国家经济和产业的转型、让世界了解卡塔尔文化,但很显然外界的批评声让其意愿的达成变得希望渺茫 - 卡塔尔世界杯为我们展现了足球非欧洲中心论的一面,在其有了申办世界杯的意图之后也开始大力发展足球。不禁让我们思考:花重金发展联赛、打造一支国家队真的能发展足球国力吗?如果不行,那么足球国力是如何发展的? 27:07国家足球实力提高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 我国在发展足球的过程中也向国家队归化了很多外国球员,但其在国家队的表现并不如在国内地方俱乐部表现得好。国家队周期性的训练强度无法和俱乐部相比、国家队的战术体系与在联赛中不同……诸多原因导致归化球员的实力没能发挥到极致 - 以英国为例,在社区会有很多为居民提供的足球运动基础设施,以社区为小单位发展足球运动。五六岁的孩子会被家长带到社区的足球场和其他孩子一起踢球娱乐,同时会有足球俱乐部的教练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向,早期教练并不会进行干预,直到一段时间后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孩子慢慢缺席,留下那些真正热爱足球的孩子,教练才会出现来向其传授足球知识,这时这些孩子就算是踏入了学院派足球的大门。长此以往的积累和社会面内的相互影响造就了英国浓厚的足球文化和氛围,也形成了英国成熟完整的足球培养体系 - 东亚足球文化圈和欧美大有差异。衡量足球实力的不是绝对人口而是足球人口,我国的足球人口统计最多数量是五万左右,而日本已经达到了近百万,悬殊的足球人口数量导致我国足球队难以和日本抗衡。足球人口的缺失不仅仅只带来了球员的缺失,也意味着相应的配套设施、教练的缺失……各个环节都在缺失。同时对我国而言,培养职业球员所需付出的沉没成本过高,一旦失败也很难在以后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与欧美国家能够下放到基层当教练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包括家长在考虑是否让孩子学习足球时也会陷入“唯成绩论”的漩涡。日本的足球体系是双轨并行的,日本大学球队的训练体系也能近乎达到专业球队的程度,也能够向国家队输送优质球员。我们与日本高校球队之间的差距甚至比中国和日本国家队之间的差距要大 50:18足球的民族性与浮动的身份认同:阿根廷和巴西这样经济实力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国家是如何将足球与民族国家意识结合起来的? - 阿根廷曾爆发过军政府独裁下的“肮脏战争”(Dirty War),在1978年的阿根廷世界杯期间,政治犯正在监狱被道德警察审讯,上一秒还在严刑拷打,下一秒听到从窗外球场里传来的阿根廷进球的欢呼,两个人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相拥在了一起高声欢呼,随后迎来的是整个监狱的沸腾。这件事有力地呈现了足球在阿根廷的地位。1928年,阿根廷的形象被媒体塑造成一个踢球的贫民窟少年,也代表着足球也在阿根廷被确立为可以代表国民性、民族性以及让童真永驻的运动。阿根廷民众对这一踢球少年形象的崇拜,踢球者也因此被免除了社会责任。而球王马拉多纳的出现完美地契合了这一形象,对马拉多纳的喜爱也进一步让阿根廷认识到了,足球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的概括性 - 巴西没有明确的国庆日,但将一场足球“惨案”的发生日期作为了明确的国难日。这一天巴西球迷因为无法接受足球比赛的失败压力过大纷纷自杀,也正是这场灾难让巴西人民无比确认自己一定要通过足球让国家和民族站在世界之巅。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巴西成为了屡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足球王国 01:07:57面对世界足球产业愈加的职业化、商业化,一些技法灵活的天才型选手是否会在模式化的规训下变得越来越少? - 这些规训不一定是坏事,训练所传授的技巧相较于花哨的技法而言可能更有利于真枪实战的赛场 - 足球是一个看结果的游戏,需要的是胜利。正如白清扬的足球教练所言“人永远无法跑得比球快”,当场上情况能够通过传球等团队配合来进球获得比分时,球员个人华丽的盘带和过人永远是第二选择。俱乐部和球队在选择球员时,也一定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更功利地帮球队取得胜利的球员,如果一个球员只是个人能力出众而难以进行团队配合,也只能沦为第二甚至第三选择 01:20:42世界杯是全球化最好的例证 - 无论世界局势多么纷繁复杂,在世界杯上全球各国都能抛开一些斗争去共享一个文化。 - 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不光因为其规则简单、容易进行,还因为其独特的叙事之美。在世界杯中,无论多么宏大的民族情感,都能通过足球的叙事得到宣泄。同时足球也能承载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和共情。 【提及书单】 徐国琦,《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英】乔纳森·威尔逊,《脏脸天使:足球阿根廷史》,文汇出版社:2018. Foer,Franklin. How Football Explains The World: An UnlikelyTheory of Globalization. Arrow Books Ltd: 2006. 【本期配乐】 Miracles - Coldpaly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94分钟
99+
4天前

Ep10 || 足球是圆的:聊聊足球与殖民、与女性、与我们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在上期和白清扬与沙士淳的畅快的对谈之后,对于足球和世界杯的话题,总觉得意犹未尽。借着卡塔尔世界杯刚刚落幕的时点,本期节目我们找来了月亮纵队的另一位资深球迷文氓,也再次拉上白老师,一起在足球的问题上继续深入探索。 除了对录制前一天的世界杯总决赛的回顾,我们还聊了聊我特别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足球世界有剧本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对于球风的“野蛮”“精细”等标签?足球和殖民话语的关系是什么,又是如何作用到对于殖民主义的抵抗之中的?足球和女性、和性别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足球是圆的,热爱足球,不仅是因为一场大赛胜利带来的感动和鼓舞。我们更加珍爱足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本期嘉宾】 文氓 资深球迷 白清扬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创始人、总编 剑桥大学当代中国文学历史博士 业余诗人、历史发明家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3:29对决赛和半决赛的看法?心情的波动起伏是如何的? 白清扬: - 作为阿根廷的铁杆球迷,因为阿根廷和沙特的比赛结果狠狠怀疑人生 - 进入淘汰赛之后,阿根廷的几乎每一场比赛都不被媒体看好,但也正是因为阿根廷是一只拼命的球队,用独特的、覆盖全场的凶狠拼抢一路杀出重围 - 在阿根廷和法国的决赛比拼中,当姆巴佩连进两球扳平比分时,紧张得快要精神失常。真的在加时赛看到阿根廷夺冠的那一刻,反而觉得不真实,心情却无比平静 - 阿根廷这一路走来经历了绝望、坎坷、挫折、痛苦和失望,在梅西都对阿根廷产生怀疑之际,阿根廷却在近几年接连捧得了美洲杯、欧美杯和世界杯,也为梅西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 作为一路追随阿根廷的球迷,以上的种种也成就了自己别样的25岁 文氓: - 作为意大利球迷,看到白老师因为阿根廷夺冠而溢出的幸福而深深感动并且羡慕 - 能够在决赛看到梅西这样一位具有绝对开创性的球员进球,对于球迷来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 这场决赛是从自己06年开始看球以来最无与伦比的一场决赛,两只势均力敌的球队碰撞到一起,在场面上也并不乏味、保守。看到阿根廷大放异彩的同时,也看到了坚强不屈的法国。在这样的碰撞之下产生的戏剧性的张力,让这场比赛成为了近20年的决赛之最 23:24梅西在这次的世界杯也被指责裁判对其“点球包庇”,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 “如果一个球队想在杯赛夺冠,那队里一定要有一个混蛋,如果一个队里有一群混蛋,那么它一定能夺得世界冠军”,也正是这些“混蛋”,让对手厌恶至极、但让球迷喜爱至极。对于阿根廷来说,就是有这样一群“混蛋”在球场上保护着自己的“老大哥”梅西。 - 足球世界没有那么多剧本,在世界杯这样一个蕴含着极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盛会,没有人会拿这些信念开玩笑,即使真的有,也不会出现在这些强队的对决之中。可能梅西身上包含的很多除足球之外的光环会让让觉得他会被额外庇护,但足球比赛有自己的规则,所谓的“点球”诟病阿根廷不需要强行背锅 - 作为球迷,要接受球员在场上为我们带来的表现,也要接受足球具有的偶然性 - 阿根廷确实在这届世界杯中获得了极多的点球机会,但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不能忽略其他事实。这届世界杯有几“最”:部分因为新的伤停补时规则造成的比赛时长之最;拥抱科技,VAR技术应用广泛程度之最;由于比赛用球的设计改变,球感高飘之最;高中锋传统战术的回归,阿根廷无1.80米以上前锋带来的禁区控球和判罚之最 - 阿根廷的前锋球员没有一个身高超过180,这也导致阿根廷要更多仰仗队员间的传接球打配合战。一个球员在禁区内拿球次数多了,在概率上就不可避免的有更多可能被判罚点球 - 点球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造”的,合理利用比赛规则天经地义。不踢球的普通观众可能无法理解 44:34对足球不甚了解的球迷在看待一些球队时,多大程度上会受到英美媒体的“英美中心论”影响?这是否是一种潜在殖民主义的体现? - 任何一种文化宣传、舆论造势,都是有针对性的输出 - 新闻素材的殖民主义:世界杯媒体圈子有公用的原始素材库,各国的记者都会向素材池贡献原始素材,而新闻素材剪辑痕迹之重,尤以美国为甚。那么各国媒体在运用这些原始素材进行世界杯报道时,不可避免会选择美国拟定的报道路线 - 我们可能会陷入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白人球员犯错,我们会倾向于找理由;少数族裔、拉美裔、移民裔球员犯错,我们从结果出发进行价值判断。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拉美球队踢球的时候就是一种疯狂、一种暴力、一种不理性?而西班牙就是精细的Tiki-taka球风,德国就是细腻的德意志战车?我们在描述足球风格时,其实就已经存在一些话语上的殖民性了。我们也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反思 - 足球圈所使用的殖民话语和事实的割裂:德意志的战车和西班牙的Tiki-taka球风实际上已经看不出任何区别,和英格兰的球风一起,构成了一种战术的同质化;而阿根廷现在也完全采用欧式打法,对于战术的执行是更加彻底的。我们也应该反思,此种情况下,为什么阿根廷还被认为是疯狂的球队? - “足球无关政治”的观点本身的政治性:去政治的政治化;法国vs摩洛哥的半决赛,马克龙说有十亿人观看,当一场比赛全世界有八分之一的人进行观看的时候,则很难去否认其政治属性和色彩。我们国人惯于将政治“非正义化”,和很多不正义的属性联系在一起,如政治和阴谋,政治和强权,政治和压迫等等,但是将政治“非正义化”也否认了政治所拥有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参与到政治之中所能够伸张的主体性 1:07:59为什么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 - 足球作为一项运动的地位并非固若金汤,一直被挑战,也一直在寻求变革 - 曾经作为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的殖民统治的足球,也在被莫桑比克的人民利用,成为塑造国族意识和身份主体、反抗殖民权力的力量;在今年的世界杯上,我们看到亚非队伍在世界杯上的崛起,”亚洲之光“代表着足球的第三世界对传统足球强队和足球第一世界的防抗 - 运动要长盛不衰,需要有内部的新陈代谢;世界杯最珍贵的是它的世界性,它一定不能够成为少数国家的游戏 - 超越民族主义的足球狂热,足球的神奇力量甚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凝聚起来,是全球化存在最好的例证 1:18:27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和足球世界所赞颂的气质,是否太”男“了,需要女性气质的引入和女性主义的批判? - 血性、斗争精神、拼搏、奋斗等等,是足球独特的魅力,不应该将这些气质作为男性所独有,中国女足的顽强拼搏就是对于足球气质属于男性的观点最好的驳斥 - 人身上所存在的血性和狂热的一面,需要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去释放,而足球是非常好的释放平台,戏剧性也是足球的迷人之处 - 对于足球的人类学考察反映了足球最开始和部落之争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狩猎性和战争性,但这些属性并不和男性主导的特征绑定在一起。足球在人类学起源上,并不是被男性话语所桎梏,也并非和性别捆绑在一起 - 对于足球这项运动做出性别本体论化的思考,可能会固化某些性别刻板印象,反而不利于在足球内部争取性别平等 【提及书单】 Domingos, Nuno. Footballand Colonialism Body and Popular Culture in Urban Mozambique. 德斯蒙德·莫里斯,《为什么是足球》.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白清扬、沙士淳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91分钟
99+
4天前

Ep11 || 爹味儿过浓的卡梅隆:潦草的《阿凡达2》,回归的沉船少年

隔墙有耳 by 月亮纵队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言,关于你我,还有很多人。” 【本期内容】 朋友们好,在圣诞和元旦短期休整之后,隔墙有耳带着新的节目和大家见面。本期很开心请到了首次做客隔墙有耳的六碗粥——粥导,和隔墙有耳的台柱子之一——沙导,一起吐槽一下《阿凡达2》。希望你的记忆还新鲜,能随着沙导和粥导爆梗频出的发言一起大笑不止。 当然啦,作为一个严肃的文化评论类节目,我们不只讨论了《阿凡达2》的生硬剧情,还讨论了《阿凡达2》本可以完成却没有完成的那些事儿。为什么说《阿凡达2》对3D技术的开发并无太大突破?《阿凡达2》剧情上的硬伤是因为爹味儿过重吗?《阿凡达2》和西部片、冒险片的类型电影,以及美国西进运动和捕鲸的历史有什么关系?《阿凡达2》对家庭、种族、殖民、环保等主题的呈现为什么说是令人失望的?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快快点开本期节目收听吧。 【本期嘉宾】 六碗粥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读者、偶尔的作者 并不能一下子吃这么多的影视从业者 沙士淳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编委、作者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非著名无业游民 【节目主播】 十木 文化沙龙、公众号「月亮纵队」作者 牛津大学法学硕士毕业 一个荷漂 【您将听到】 1:40 首观《阿凡达2》后有什么感觉? - 最后的沉船戏就像是卡梅隆其他既有电影或已经有固定套路和模式的动作电影的大杂烩 - 卡梅隆出走半生,归来还是那个没拍够泰坦尼克的少年 4:26如何评价《阿凡达2》所塑造的世界观?去英皇影城花160块钱看电影,值得吗? - 电影中对海洋族的描绘与纪录片中展现一个新种族的方式和策略很相似 - 第二部对于世界观的构建不如第一部对于潘多拉世界的构建做得好,在叙事以及很多细节上没给到位 - 阿凡达2》对于3D观感效果的开发并无太大先进之处,对于3D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可能不如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抛却了3D对于观影体验的加持,《阿凡达2》更无法震撼人心 -《阿凡达2》中情节编纂方面确实存在《阿凡达1》的影子,也有很多部分经不起推敲 - 会出现在同一场戏所承载的元素过多的情况,种族、环保、家庭等,是杂糅的一团,观感乏味 25:30 卡梅隆在《阿凡达2》中似乎唯一认真拍摄的“捕鲲”大戏 - 完整呈现了捕鲲大队的协作配合和捕鲲的过程,事无巨细;可能卡梅隆并未将重心放在剧作中,而是对这样的大场景描绘的精致程度 - 段落精彩,但相比《阿凡达1》少了一些有情感打底的华彩的视觉段落,更像是一种游戏的体验,主角在设定中进行玩乐,用不同视角还原世界 - 两部《阿凡达》分别意在描绘不同的美国历史问题,《阿凡达1》的主线情节的发展暗合西进运动,植根于西部片的底子,容纳了屠杀印第安人的主题,有一定的反思性 -《阿凡达2》则呈现美国的捕鲸文化,卡梅隆非常有可能受到了美国文化史上的经典小说《白鲸》(又名《莫比迪克》)的影响,电影《海洋深处》也是对此历史的呈现 - 为什么《阿凡达2》是关于美国捕鲸史,而不是日本捕鲸史;关于捕鲸业与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捕鲸作为当时的危险行业可能存在的一些冲突和张力,电影有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叠加批判性探讨的潜力,但《海洋深处》和《阿凡达2》在批判性上都浅尝辄止,《阿凡达2》的空缺更明显,更多的是保守的表达 -《阿凡达》系列的成功之处不在其批判性而在其娱乐性,而《阿凡达2》的问题就在于,作为一个娱乐产品它反而不够娱乐 43:11中国当下被疫情影响的电影市场会因为《阿凡达2》回暖吗? - 人们因为《阿凡达2》而走进电影院对电影市场是件好事 - 但之后的电影市场是否会回暖还要取决于继《阿凡达2》之后上映的影片 - “救电影”和“救电影院”是两回事儿,《阿凡达2》拯救的是影院而非中国电影 -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面对流媒体的冲击,《阿凡达2》可以看作是一次世界电影史上的自救,卡梅隆的电影往往是采用技术革新的方式来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 49:50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一部潦草的作品? - 粥导印象深刻的Kiri指引海洋生物逃生的场景 - 之前卡梅隆的戏之所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是因为有情感张力打底,这一点在《终结者》和《泰坦尼克号》中都有体现 - 家庭叙事保守爹味儿重,但是稳妥省预算;虽然卡梅隆不愿意承认,但是《阿凡达2》实际上副线是《海洋深处》的船长复仇,主线是《速度与激情》的we are伐木累 - 令人大跌眼镜的点,包括但不限于对于面罩的呈现,究竟是过滤,还是吸氧,逻辑上完全不如第一部严密,看起来很牵强;糖水式和套路化的对美式霸凌的描绘;想象未来外星球的物种还是带着强烈的人类中心视角 - 卡梅隆本可以在《阿凡达2》中更好挖掘但是未能挖掘的情节点:克隆父亲(上校)和儿子之间的情感;纳美人和人类繁殖出来的生物会不会和原物种有冲突,以及是否是一种殖民;森林部落和海洋部落之间可能的矛盾,是融入新的部族还是排斥 - 美国的西部片已经有在族群冲突和殖民冲突问题上有较好处理的例子,如《搜索者》 1:06:12还会像期待《阿凡达2》一样期待《阿凡达》系列的后续作品吗 【提及电影作品】 《阿凡达1》 《大白鲨》 《终结者》 《泰坦尼克号》 《关山飞渡》 《搜索者》 《海洋深处》 【制作团队】 主持人:十木 制作人:白清扬、袜子、张琳、小A 选题策划:十木、沙士淳 责任编辑:阿铭 美术:唐颂

73分钟
99+
4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