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小暑 Minor Heat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 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小暑 Minor Heat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小暑,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斗指丁,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0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此时节,气温攀高、雨水丰沛、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为繁盛的时期。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西方近似节日:无 应节民俗 *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盛夏食饮,最喜清新。”三伏往往在小暑节气期间开启,天气愈加炎热。人们常常觉得食欲不振,所以会更钟爱清凉消暑的食物。在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头伏吃上一盘素馅的饺子,不仅开胃解馋,还寓意着福气满满。 * 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在南方,小暑讲究吃三宝,即吃黄鳝、莲藕、绿豆芽,清凉又消暑。其中,以吃藕的习俗最为常见,南方水乡会吃蜜汁藕,宋代诗人人陶弼曾在《咏藕》一诗的末尾提到“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食藕以七月前期为佳,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实为解暑佳品。 此外,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边记 EdgeStory 垸,汉语二级字,读作垸(yuàn或huán)【jyun6】,读作垸(yuàn)时指中国湖南、湖北两省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垸子。堤垸。 堤(dī)【tai4】,汉语一级字,汉语汉字,拼音:dī ,基本字义指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坝(bà)【baa3】,为汉语一级字,部首为土部,是由两个汉字简化而来—垻和壩。 垻和壩,二字本为正异体字关系。垻为正,壩为俗。二字可见于辽宋时期。字义有平地义或截住河流的建筑物。后世作了相应分工,俗字“壩”表建筑物义,而正字“垻”仅表平地义。今简化字用回正字“垻”,并简化作“坝”。 堰(yàn)【jin2】挡水的堤坝:堤堰。堰塘。 都江堰(在中国四川省,是闻名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闸,汉语一级字,读作闸(zhá )【zaap6】,本义指开闭门,古时也指城门悬门,又引申为水闸。 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闸将水拦住,由控制水的闸门引申为各种制动器。 * 《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二级字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级字收字3500个,二级字收字3000个,三级收字1605个。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 List|音乐列表 【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 여름,dollyy99,《여름》,2019 * 上善若水,黄子华/农夫,《上善若水》,2020

32分钟
99+
1年前

EP18 东圃 | 失落的大航海时代和隐秘的疍家龙舟

城事边记EdgeStory

本期节目长达90分钟,主要内容来源广州图书馆及天河区图书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天河车陂村志等文献。 如果你对广州的龙舟文化各方面均有浓厚兴趣,欢迎选择跳至1:00:00开始。或者收听【@小房间】这期和人类学家的访谈节目 隋朝以来的海上贸易 魏南北朝期间,广州已经成为直接通航海外各国的主要港口,并奠定了南海交通的枢纽地位。沿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船舶从广州始发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经幼发拉底河或红海,转运即可与地中海相连。隋朝结束了中国近300年的割据状态,隋文帝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下诏在广州东南八十里的扶胥口黄木湾(今黄埔庙头村)建南海袖庙 ,奉祀南海神祝融,成国内一大坛庙,居四海神庙之首唐代的广州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贸易大港。至宋代,广州保持其繁盛的格局,如“番禺宝货所聚”“广州宝贝丛凑”等,还是世界性海洋贸易圈东方的中心。 不过随宋室南渡后,经济、政治偏向东南发展,泉州占地利之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繁盛,终于在宋元之交居广州之上,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广州居第二港。 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意大利旅行家鄂多克到广州时,曾感慨广州“有数量极庞大的船只,以致有人视为不足信确实,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个城市的船只多”,并说广州之大,三倍于中世纪名城威尼斯 世界的大航海,明朝的天朝威夷 英国和法国打响了百年战争;美洲的玛雅文明开始衰落;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消灭,中世纪结束,欧洲内部纷争四起,战乱频仍,整个西方世界,处于重新洗牌、分化整合的时期。中国这时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足以执世界航海业的牛耳,若能乘时而起,何愁不能雄视天下? 但这时朝廷却颁布了一项愚蠢的规定:所有民船一律改为平头船,使之不能航行远洋。直到永乐元年(1403),朝廷小心翼翼地恢复了广州、泉州和宁波三个市舶司,管理“四夷朝贡”的海外贸易。三省市舶各有分工,广州市舶司主要管理来自暹罗、占城和西洋的“贡船”。市舶司虽然归地方官府官辖,但朝廷不放心,另外又委派市舶太监,设立“市舶中官公馆”,提督市舶。广州市舶司设在归德门外,市舶公馆设在城南江边,后迁到仙湖街。 永乐三年(1405),朝廷做了两件与海洋有关的事情:首次派郑和下西洋和在广州设立怀远驿。郑和是内官监太监,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朝廷第一次越出东洋范围,对未知海域进行官方“探险”,动用海船数量之多,航海技术之先进,开拓航线之广远,在世界上几可独占鳌头。明代的造船技术,值得留下不朽的一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船体巨大,既稳且快。几十年后的哥伦布船队,乃至一百多年后的麦哲伦船队,与郑和船队相比,亦属小巫见大巫。郑和首度出航时,带了大量的瓷器、丝绸、金银、铜铁、布匹等宝物,代表皇帝“赏赍”西洋各国。但这不是开辟贸易之旅,而是朝廷宣示国威。后世有人反对此说,认为郑和下西洋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开辟贸易。但这种不计成本、极尽铺张的“宽易”,最终也只能是赔尽老本,把原来就不丰厚的国库,消耗得见了底。结果,七下西洋之后,便难以为继了。官僚们为了阻止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工程,在郑和死后,立即解散船队,烧掉了他留下的航海资料。 失落的一族:水上疍家 疍家的身世,蒙着某种神奇色彩。最悲壮的传说是,秦始早平定岭南后,一些不愿臣服的越人逃到海上,从此不践秦土,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比较浪漫的说法是,疍家起源于周秦,是范蠡和西施漂泊江湖繁衍出来的后人。总之,在陆上人眼里,疍家是一个“异类”。高度密集而狭窄的船上,居住着数以万计的“河疍”(以区别于海边的“海疍”)。疍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香巷各地,广州的疍民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差不多一百年前,有些外国人以为他们(在广州)约有十万人。……十余年前,又有些外国教士在广州河上传教者,以为他们约有三十万人。据广州水上警察局的报告,从民国十七年(1928)至二十一年(1932)疍民的数目,约有七万人,但是这个数目,完全是根据着疍民之亲身到局报告者而言。” 历朝历代,都把疍民视作贱民。坊间一直有所谓“下九流”之说,即一优(戏子)、二娼、三皂(差役)、四卒、五批(修脚甲)、六捶(捶骨)、七奴(包括门房)、八疍、九剃(理发)。疍民被人挖苦是“疍家獭”“水流柴”,不得与岸上的人通婚,不准读书考取功名,甚至不能穿鞋着履上岸。 大部分疍民在陆上无田无地,也缺乏其他谋生技能,往往还是离不开船艇,只能聚居于珠江两岸和增埗河边,在城西第一津、黄沙、如意坊和城东大沙头、二沙头、猎德、冼村,以及河南、芳村的河涌岸边,搭建水棚栖身,生活颇为艰难。有手艺的男人,就去做斗木佬、泥水佬;没手艺的,只能靠膊头揾食,在码头、栏口做苦力,担担抬抬,或运私盐、捞鱼虾,女人去档艇、削竹、编织、缝纫,或以晒咸鱼为业。连这些也做不了的年轻女子,很多便沦为公娼私娼。 龙舟竞渡,包容广州 一年中有一个日子,陆上人家与水上人家共同狂欢的,那是端午扒龙舟。端午节在夏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这一天,人们纷纷在门前插艾,挂葛藤、菖蒲,用雄黄、艾绒、苍术熏烟驱除瘟疫,打午时水,包粽子,还有扒龙舟。清同治朝《番禺县志》载:“王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叶,以象阴阳包裹。女兰汤,饮菖蒲、雄黄醴,以辟不祥。士女乘舫观竞渡海珠,买花果于蛋(疍)家女艇中。” * 每年夏历四月初八“起龙舟”(亦称“龙出水”)。清同治朝《番禺县志》又载:“四月八日‘浴弗’,采面荭榔,捣百花叶为饼。是日江上陈龙舟,曰‘出水龙’。” * 夏历四月廿五前后,人们会择一个好日子,进行“推水采青”。“推水”也称“进水”,即是采青。 * 完成“推水”仪式以后,端午“扒龙船”活动便正式开始了,身强力壮的桡手(俗称“扒仔”)登上龙舟。 * 扒龙舟有“趁景”与“斗标”之分。前者是龙舟到表村访问,联络感情。端午前由一村向表村发出邀请,谓之“招景”;表村接受邀请,谓之“应景”。龙船景当日,如约派龙舟前往主办龙船景的村落探访,就叫“趁景”。按照传统习俗,来趁景的龙船会在招景处来回划几趟,然后上岸给河神上香礼拜,递上“龙船柬”给主人方,主人方招待他们休息吃饼,并回一封“谢帖”,对他们来趁景表示感谢。趁景的龙船在离开前,还要再划两三个来回,以表谢意,叫“回龙”。后者是放标比赛,也就是“赛龙夺锦”活动。传统的斗标,都是选在比较宽阔和没有弯道的河涌或江面进行,中间设浮标或立竿划界,使两支船队不能越界。 * 由于是端午节扒龙船时必备的食品,故称“龙船饼”。其实相同的糕饼出现在婚嫁时,也可称作“嫁女饼”,名称不同,品种都是大同小异。 白绫饼的馅料,由白糖、椰丝、芝麻、花生、南北杏做成,味道相对香甜可口,五种馅料寓意五子登科、五谷丰登,经过猪油和面搓成的酥芯,经烘烤后,油而不腻。 红绫饼的馅料,主料为莲蓉,除白糖、椰丝、芝麻、花生、南北杏食材外,还加入糖冬瓜等,莲蓉馅寓意连年有余、荣华富贵,口感偏柔滑香甜。 还有一种黄绫饼,皮呈淡黄色,和白凌饼红凌饼外表近似,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主要的馅料是冰肉(用糖酒腌过的肥猪肉,现在多改用叉烧),再用香麻油调和,口感较为肥腻。 * 端午扒龙舟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吃龙船饭。有一种龙船饭是招待龙船手的,通常是六个菜,有时会加上鸡肉、烧鹅等家常肉菜,变成“九菜一汤”,一方面是出于节约,另一方面也是怕菜式太丰富、肥腻会影响龙舟手的体能。六个菜中必有一道冬瓜、薏米、木棉花煲猪骨,主要为了祛除暑气。 ------------------------------------------------ List|音乐列表 【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 彩云追月(民乐合奏),华夏民族乐团,中国民族十大金曲,2002 * 明月几时有,王菲,菲靡靡之音,1995 Media|关注我们 * 小宇宙/QQ音乐/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播客】: 城事边记EdgeStory 推荐收听 * 【无人驾驶AutoPod】by 左薯叔UncleJosh Contacts联系方式(听众交流) * [email protected]

88分钟
1k+
1年前

【番外】夏至 Summer Solstice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 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夏至 Summer Solstice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斗指斗,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西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直至冬至为止。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 “至”也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 西方近似节日:仲夏节(圣约翰节) 仲夏節是夏至來臨時的慶祝活動,在北欧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仲夏節在挪威、芬兰及瑞典都是公眾假期。仲夏節是欧洲北部地區居民的重要傳統節慶活動,在东欧、中欧、英国、爱尔兰、冰岛等地也有慶祝仲夏節,但北歐與英國尤甚。在一些地方,當地居民會在這一天豎立五月柱(Maypole)。有分析稱仲夏節在北歐當地成為一個慶祝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係。 而在葡萄牙前殖民地澳门,也有慶祝聖若翰洗者節,但並不是與夏至有關,而是慶祝1622年6月24日,荷兰試圖入侵失敗。此日在澳門回歸前稱為「城市日」。 聖約翰節與仲夏節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但可視為同一個日子,日期是6月24日,只在夏至後的兩、三天,也就是6月21日或6月22日後的兩、三天,幾乎可將其視為同一個節日。而此節日在基督教文明之前早已存在,而基督教就將其定為聖徒–施洗者約翰的節日,將異教原本就有的仲夏民俗與基督教義互相連結。 在英國的民俗中,因為在仲夏節的夜晚會有許多的女巫和各式各樣的邪靈在外遊蕩,所以將聖約翰草放在家中可以帶來好運,並且可避免火災。 仲夏節使用的聖約翰草,在《廈門歲時記》所引文獻中的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中文翻譯為金絲桃、貫 葉連翹,學名Hypericum perforatum L. ,而此草對人類有舒緩焦慮和抑制食慾療效的效用。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名作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亚在約1590年-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剧。它描繪了以雅典大公爵忒修斯和希波呂忒婚禮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戀人和六個業餘演員的冒險經歷,而森林裡的仙子們則在背後操作它們的命運。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最流行的劇本之一,在全世界都有上演。 该剧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社会比较稳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古希腊、罗马作品的手抄本和艺术品的发现使沉闷的欧洲忽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古希腊、罗马文中所描绘的人、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和人们对现世幸福的不懈追求,饱受教会压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破中世纪精神枷锁,粉碎所有清规戒律的欲望。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权、人性、人道逐渐代替了神的统治。 应节民俗 *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 夏至南北要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无锡习俗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 漠河习俗 漠河市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由于纬度高,使漠河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因此人们称漠河市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 ================================================ List|音乐列表 【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 L'Estate (Summer) Op. 8 No. 2 in G minor - III. Presto, Luka Šulić,Antonio Vivaldi,Archi dell'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Luigi Piovano,《Vivaldi:Four Seasons》,2019

39分钟
99+
1年前

【番外】芒种 Grain of Ear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 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芒种 Grain of Ear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则是指播种。 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所以芒种时节,北方的小麦等作物开始成熟,需要收割,而南方则开始种植水稻等作物。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鄭眾註:“芒種,稻麥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西方近似节日:无 日本二十四节气 日本的二十四节气,称为“節分”(せつぶん),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类似,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但日本的节气更多地与佛教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文化相结合,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日本的二十四节气包括: 春:立春、雨水、啓蟄(けいちつ)、春分、清明、穀雨 夏:立夏、小満、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処暑(しょしょ)、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起源和影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主要受儒家文化影响,而日本的节气则融合了佛教和神道教的元素。 * 名称和习俗:虽然两国的节气名称很多相同,但日本的节气名称有时会有细微的差异,并且习俗也有所不同。 * 文化意义:中国的节气更注重农业生产,而日本的节气则更多地与宗教和节日活动相结合。 二十四节气最初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大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日本在接受这一历法的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本土化,使之适应日本的气候和文化。在日本,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还与文学、饮食、健康、园艺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日本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名称和习俗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的起源和基本框架是相同的。 日本的24節氣來自於中國,其中也有與日本的氣候與季節不合的節氣,為了補足這部分,日本在24節氣之外,又加上了9個「雜節(ざっせつ雑節)」,例如「せつぶん節分(立春前一日)」、「ひがん彼岸(春・秋分的前後3日)」、「しゃにち社日(立春・立秋後第5個戊日)」、「はちじゅうはち八十八や夜(以立春為起算日的第88日)」、「にゅうばい入梅(大約6月11日左右)」、「はん げ しょう半夏生(大約在7月1日~2日)」、「ど よう土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18天前)」、「にひゃくとおか二百十日(立春過後第210日)」、「にひゃくはつか二百二十日(立春過後第220日)」等,都與農業和氣候息息相關,更詳細的將一整年做劃分。 此外,24節氣+9雜節也在日本發展出獨特的文化,例如節分時會進行撒豆、吃惠方卷驅鬼祈福的儀式;春秋分是國定假日;土用丑日吃鰻魚可以大補元氣;冬至要泡柚子湯等日本當地的習俗。 应节民俗 * 送花神: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谢,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以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这个习俗在《红楼梦》中有所描述。在小说《红楼梦》中,芒種是書中林黛玉葬花之日;中国红学家周汝昌和作家刘心武都认为芒种是该书主角贾宝玉的生日,周汝昌还认为这一日同时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生日。 * 煮梅:在南方,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由于新鲜梅子味道酸涩,人们会通过煮梅的方式来加工梅子,使其更适宜食用。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夏朝。 * 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并非芒种节气的固定习俗,但每隔两年端午节会出现在芒种节气期间。端午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吃绿豆糕、煮梅子、赛龙舟等习俗。 * 安苗:这是皖南地区的农事习俗,始于明初。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后,人们会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上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和村民平安。 * 打泥巴仗:在贵州东南部的侗族地区,青年男女会在芒种前后举办打泥巴仗节。新婚夫妇和好友一起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以此表达对对方的青睐。 ================================================ List|音乐列表 【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 芒种, 腾格尔,《芒种》,2019

35分钟
99+
1年前

EP17 东圃|天河发展的基石

城事边记EdgeStory

广州天河区东圃镇位于广州市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 历史:东圃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历史上,它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早在唐代,东圃就已经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明清时期,东圃更是成为了广州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有着“广东第一镇”的美誉。如今,东圃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东圃古镇、东圃公园、东圃水乡等,这些都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东圃镇的经济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房地产等,而制造业则以电子、服装、食品等行业为主。此外,东圃镇还是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物流设施。东圃镇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它是广州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区、县、镇(乡)、村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的不同级别,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和职能差异。 区(District) * 区是城市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通常属于地级市或直辖市管辖。 * 区下设街道办事处或镇、乡等。 * 区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县(County) * 县是中国较基层的行政单位,通常隶属于地级市或自治州。 * 县下设镇、乡等。 * 县的行政级别低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可能也低于区。 镇(Town) * 镇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农村地区的基本行政区划。 * 镇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权相对县级政府较小,主要负责本镇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 * 镇级政府下设的机构也相对较少,职能范围有限。 乡(Township) *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农村地区的基本行政区划。 * 乡下设村,是农村地区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心。 * 乡的规模和资源通常小于镇。 关系和差异: * 行政级别:区>县>乡>村,区是城市行政单位,县是较基层的行政单位,乡和村则是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 * 经济和社会发展:通常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县,乡和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 人口规模:区的人口规模通常大于县,乡和村的人口规模更小。 * 职能:区和县负责较大范围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乡和村则负责更具体的基层管理和服务。 * 地理位置:区通常位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县多位于城市之外,乡和村则多位于农村地区。 ------------------------------------------------ List|音乐列表【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Andante in C Minor ,Nicholas Britell,《Succession Season I》,2019 Piano and Cello Variation ,Nicholas Britell,《Succession Season I》,2019 山林道,谢安琪,《山林道》,2016 Media|关注我们 小宇宙/QQ音乐/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播客】:城事边记EdgeStory 推荐收听 【无人驾驶AutoPod】by 左薯叔UncleJosh Contacts联系方式(听众交流) [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99+
1年前

【番外】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 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小满,字面意思是“谷物开始饱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之间。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深入。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得名“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早稻開始結穗,在禾稻上始見小粒的穀實、滿滿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小满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如暴雨、冰雹等。 西方近似节日:无 南北差异 * 在南方地区,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 “满”,从水,本义是“盈溢”。如《说文解字》曰:“满,盈溢也。”小满节气,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国南方地区雨水渐盛,江河至此小得盈满。这时正值蓄水种植水稻期间,此时节如果雨水偏少,即农谚中所谓“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就是说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南方地区的农谚中小满是指气候三大要素(光照、降水、气温)中的降水。 小满节气后,受南海夏季风影响,中国南方地区强降水将会显著增多,江河至此小得盈满,所以称为“小满”。 * 在中国北方地区,“小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 在小满节气,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很小甚至无雨。中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时至小满节气中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儒家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满招损、谦受益。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小满时节,北方地区小麦籽粒刚饱满但还没有完全饱满,完全饱满就太满了,这时候小麦籽粒的饱满程度刚刚好,小麦满而不盈、满而不溢,因此称为“小满”。 应节事务 * 祭车神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节气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所谓“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水车照例于小满时节启动。 古人信仰万物有灵,“三神”对应“三车”即为水车车神、油车车神和丝车车神。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还有传说认为,“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放好鱼肉、香烛等祭拜,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 祈蚕节 小满时节的蚕茧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中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中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祈蚕节的由来与蚕桑产业的发达有关。在中国古代,蚕桑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尤其是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桑树茂盛,养蚕业非常兴盛。因此,祈蚕节不仅是对蚕神的崇拜,也是对蚕桑产业的一种庆祝和期望。 在祈蚕节期间,蚕农们会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祭祀蚕神、祈求蚕茧丰收、举行蚕花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蚕神的敬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此外,祈蚕节还与中国古代的丝织技艺紧密相连。2009年,中国的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显示了这一传统技艺在全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祈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也是对传统蚕桑产业的一种传承和庆祝。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小满祈蚕:江南蚕桑民俗意象中的神人世界_文化 ... (thepaper.cn) www.thepaper.cn】 ================================================ List|音乐列表 【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小半, 陈粒,《小梦大半》,2016

35分钟
99+
1年前

【番外】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立夏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古代文献《尚书·周书·大诰》中,就有关于立夏的记载,称其为“夏为国之大门”,意味着夏季的开始。立夏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 在农耕文化中,立夏是一个关键的节气,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认识。农民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立夏是农民开始播种夏季作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天,农民们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夏季的作物能够茁壮成长,为丰收祈福。 此外,立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和农业生产。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是指春季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在古代,人们会根据物候现象来确定节气的日期,如《逸周书·时讯解》中记载,立夏之日,蝼蛄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这说明在周朝时期,立夏的日期是以自然现象为标志的。到了汉代,立夏的日期已经与现代历法相符,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气。 西方近似节日:无 厄尔尼诺现象与频发暴雨 2024年暴雨频发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关系。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它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大气响应,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这种现象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极端干旱到暴雨洪水,从热带风暴到寒潮侵袭,都与其有着密切关系。 具体来说,厄尔尼诺发生后,中东太平洋海水变暖导致大气产生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自东向西的气流,到了西太平洋上空以后下沉。这让本来就在这一带盘踞摇摆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稳定强盛。而南边来的暖湿气流则沿着副高边缘,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南方地区,形成了接连不断的暴雨。因此,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某些地区的暴雨风险增加,导致洪涝灾害的概率大大攀升。 应节事务 * 迎夏:在古代,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夏季的敬畏和重视。 * 吃蛋: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这既是一种游戏,也是孩子们对夏季的期待和欢乐。在浙東寧波、舟山地區,立夏這天有吃「立夏蛋」等習俗,兒童會將蛋裝入用彩色線編織的網袋中懸掛於胸前,並舉行「拄蛋」活動,即互拼誰的蛋比較硬。還有要吃「牡蠣煮蛋」,「牡蠣」和「立夏」在寧波話中諧音,民間舉行稱體重活動 * 喝粥: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这既是为了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 * 吃立夏饭: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这既是对食物的丰富和美化,也是对夏季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7分钟
92
1年前

EP16 林和|金领商业失乐园(下半场)

城事边记EdgeStory

Intro 引言 《失樂園》(英語:Paradise Lost)是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础創作的史詩,文體為無韻詩,出版於1667年。第一版出版於1667年,共有10書(books)和一萬行以上的詩文;第二版出版於1674年,內容被編排成12書(books)(與維吉爾《埃涅阿斯記》格式相同),也做了些微修改和增加韻律學的註解。《失樂園》被認為是彌爾頓最著名的作品,彌爾頓因此被公認為該時代最著名的英國詩人之一。 《失樂園》內容立基於舊約聖經,講述人類墮落的故事:墮落天使撒旦誘惑亞當夏娃,導致他們被逐出伊甸園。而彌爾頓在第一書中表示他的宗旨是為了「辯證神對人類的所作所為」 ------------------------------------------------ 广州东站 * 广州东站(Guangzhoudong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是广州市接驳功能较齐全的交通枢纽,是广州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东站始建于1940年,原名天河站;1988年4月改名广州东站;1993年6月,新广州东站开工建设;1996年9月,新广州东站建成运营;2004年至2006年期间,广州东站站房完成扩建改造并投入使用。截至2016年11月,广州东站的站房总建筑面积为11.4万平方米,车场规模达7台14线;候车室面积1.6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名旅客。 历史上的“广州东站” * ①大沙头站 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沙头站建成通车,为广九铁路始发站。 民国36年(1947年),大沙头站改名为广州东站,专营客运。 1951年,广州东站改名为广州站。 1974年,广州站改名回广州东站,但仅作为客车技术装备作业站。 1984年,广九铁路东客技站至天河一段被拆除,广州东站停用。 * ②天河站 民国29年(1940年),日军为修建天河飞机场,拆除了广九铁路东山至石牌间的线路,广九线由东山改绕沙河至石牌,在与广北联络线接轨处设天河站。 民国29年(1940年)至1952年间,天河站仅有两条股道,主要进行客货运输。 1953年,天河站内的轨道数量增加至4条。 70年代,天河站开发综合性货场,成为以货运为主的车站。 1988年,天河站成为独立车站,有始发终到列车;同年4月1日,车站经原铁道部批准更名为广州东站。 天河客运站 * 天河汽车客运站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为一座国家一级公路汽车客运站,是广州主枢纽第一家汽车客运站场,集长途汽车客运、城市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一体,隶属于广州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天河汽车客运站于1995年3月29日动工建设,1997年1月竣工运营。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 TOD社区包括城市型TOD社区和社区型TOD社区。 城市型TOD社区是指位于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线上,将成为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就业中心。一般以步行10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 社区型TOD社区则不是布置在公交主干线上,仅通过公交支线与公交主干线相连,公共汽车在此段距离运行时间不超过10分钟(大约5公里)。 ------------------------------------------------ List|音乐列表【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Andante in C Minor ,Nicholas Britell,《Succession Season I》,2019 星之碎片,梁朝伟,杨千嬅,《地下铁 电影原声带》,2004 Media|关注我们 小宇宙/QQ音乐/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播客】:城事边记EdgeStory 推荐收听 【无人驾驶AutoPod】by 左薯叔UncleJosh Contacts联系方式(听众交流) [email protected]

77分钟
99+
1年前

【番外】谷雨 Grain Rain【粤语】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谷雨 Grain Rain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这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间,具体日期取决于太阳到达黄经30°的时刻。谷雨的命名来源于“雨生百谷”的说法,意味着这个时期雨水的增多对于谷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也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谷雨”节气名称源自“雨生百谷”,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节气的特点包括春雨绵绵、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加大,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中国南方,谷雨时节降水明显增多,尤其是在华南地区,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而秦岭-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和北方春旱的分界线,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谷雨节气还有许多与农业和民俗相关的传统和习俗,比如摘谷雨茶、赏牡丹、祭仓颉、吃春(食用香椿)、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走谷雨、谷雨贴以及赏花等。 西方近似节日:无 *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测定 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是一位德国耶稣会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来到中国,对中西天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汤若望参与了明朝崇祯年间的历法改革,并在清朝初期主持编纂了《时宪历》,该历法后被清朝官方采用。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这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涉及多个朝代的天文历法学家的贡献。 虽然汤若望对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有所贡献,但二十四节气的确立远早于他的时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的《夏小正》、《周髀算经》等文献中就有所记载,并且在汉代的《太初历》中已经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应用。因此,说二十四节气是汤若望测定的并不准确,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当时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非单一个人的成就。汤若望在中国历法史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并不是二十四节气的创立者。 应节事务 * 赏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延千年。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在谷雨时节会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 祭仓颉: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的民间传统。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字创造者,人们在谷雨这天纪念他,以示对文字和文化的尊重。据《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民间对此的解释是仓颉造字不要上天的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故天雨谷粒,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这一天就叫作谷雨节。 * 渔民出海捕鱼:在中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渔民会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捕鱼丰收。 * 摘谷雨茶: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被称为谷雨茶或雨前茶,是一年中品质非常好的茶叶。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民间认为谷雨这天的茶具有清火、辟邪、明目的功效。 * 吃春: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

41分钟
99+
1年前

【番外】清明 Tomb-sweeping【粤】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廿四节:清明 Tomb-sweeping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北方地区这时节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南方湿润多雨。时至清明,中国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雨量。 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物候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西方近似节日:无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为每年的4月1日,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习惯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捉弄及取笑,而这些玩笑可能在随后得到揭穿。但如果玩笑开得过大,则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产生较大规模的反响及进一步衍生成为谣言或都市传说等。在西方,一些大众媒体往往也会参与甚至主导一些恶作剧。事实上,纵观历史,花一天时间对周围人进行无害恶作剧的习俗在世界各地都较为普遍。 1565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颁布法令改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为新年的传统。一些守旧派反对该改革,依然按照旧历法在新历4月1日送新年礼,庆祝新年。支持新年改革的人借此对守旧派大加嘲弄,在当天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聚会。[1]从此在4月1日捉弄人的习惯便流传开来。当有人上当受骗的时候,捉弄他的人就会高呼“Poisson d'avril(四月鱼)”。 应节事务 * 祭祖中国传统习俗,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从古至今,这种礼俗很盛行。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 * 蒸制蒿饼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吃馓子 [sǎn zǐ]一种油炸类小吃。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 采食螺蛳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38分钟
99+
1年前

【粤语】EP15 林和|金领商业失乐园(上半场)

城事边记EdgeStory

本期以天河区林和社区的形成历史、旧改发展、经济成就等方面,概括展示这片北部核心CBD重点区域里的旧村落,不同时期的现代化成果,并尝试选取当中的重大时点与标志建筑,进行比较了解。 城事边记EdgeStory希望基于广州图书馆以及天河区图书馆馆藏图书,结合广州城市生活,以及身边大小事件,对城市发展、变迁、记录-展望。 ============================================= 花生寮村村情 花生寮位于林和街西北部,距离街道办事处约800米处。村东为林和,南为天河,西有沙河大街,北有天平架。 该村位于沙河涌东侧,土壤适宜种植花生。清代,农民在此搭草寮看管种下的花生,故称花生寮。又名兴和庄,兴和是美好的寓意。又因位于沙河涌旁,为河涌泥沙堆积而成,故又名大洲地。 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巫姓最先迁来,随后欧姓、苏姓陆续迁来,形成村庄。沙河涌在村西自北向南流过,地势平坦。河涌两岸有石栏杆,绿树成荫。 林和村村情 林和村位于林和街东北部,距离林和街办事处约660米。村东是石牌村,南是洗村,西是天河村,西北是花生寮村,北是兴华村。 相传,该处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广东状元林大钦的田庄,后来交由他本家的老太婆看管,故而被人称为“林婆庄”。清代,人们觉得“林婆庄” 称呼不雅,于是改“林和庄”。 村落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于2015年在原地完成重建。村址范围:东至林和东路,南至宝供大厦,西至林和中路,北至广深铁路,6.361万平方米。 =============================================== * List|音乐列表【QQ音乐歌单《城事边记-声音图书馆》同步收录】 End Title Theme - Piano and Cello Variation ,《Succession Season I》,2019 共同渡过,张国荣,《Leslie Cheung Four Seasons》,2011 * Media|关注我们 小宇宙/QQ音乐/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播客】:城事边记EdgeStory * 推荐收听: 【无人驾驶AutoPod】by 左薯叔UncleJosh * Contacts联系方式(听众交流) [email protected]

73分钟
99+
1年前

【番外】春分Vernal Equinox【普】

城事边记EdgeStory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节目策划及制作为 “繁星行动”广州市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 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春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要加强蓄水保墒。 春季在天气回暖的经常会有冷空气的侵入,特别是在江南和沿长江一带,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从而出现春季连阴雨,使得气温明显降低,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倒春寒”。 * “倒春寒”对人体的影响 春季容易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西方近似节日:Vernal Equinox。 英文中的“vernal equinox”,“vernal /ˌvɜː.nəl/”来源于拉丁语vernalis,指春天;“equinox /ˈek.wɪ.nɒks/”来源于拉丁语equinoxium,意思是昼夜的均分点。字面意义也为“春分”。这个词的命名应当来自于春分点昼夜平分这一特点。普遍认为有文字记载的“vernal equinox”一词来自古希腊天文学家Hipparchus的著作“On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olsticial and Equinoctial Points”和“On the Length of the Year” (127 BC)。实际上这两部文献都没有流传下来,Claudius Ptolemy在自己的著作“Almagest”中引用了Hipparchus的成果。Hipparchus定义了equinoxes,并且发现了二分二至点的进动。【1】 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延续了三千多年。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等:诺鲁孜节(迎春节/开春节) 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 应节事务: * 吃春菜 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 昔日岭南四邑有“春分吃春菜”之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从田野中采摘回来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所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阳江妇女则会在这天到山上采集百花叶,弄成粉末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相传可以清热解毒。 *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 *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 此时也是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在广州,蚬肉一般是和韭菜同炒,香脆滑嫩至极。 ============================================ *来源声明: 【1】作者:李威 链接:www.zhihu.com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7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