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北美中餐招牌菜的全面解析

世界好好吃

在北美地区众多中餐馆中的招牌(难吃的)菜——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来区一道菜是哪国菜?为什么说关于左宗棠鸡与橙皮鸡的广泛流行的起源说其实是一种误传。这一集,咱们就来好好的解析一下这两道美式中餐的真实身份与来历,为什么说1979中美建交后对这道菜在北美的流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左宗棠鸡与橙皮鸡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图片] 说到这个鸡做法,和众多北美的假中餐一个套路,就是先炸再炒,宽油放醋再加糖,肉不够就加西兰花凑。。。吃起来的感觉啊,随便国内的一家成都小吃都能超它两里地。。。不过没办法,左宗棠鸡与橙皮鸡这两道菜在北美中餐中的流行程度就是无人能比。。。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来说,左宗棠鸡的创始人是确定的,他就是彭长贵。1918年生人,台北“湘菜大师” [图片] 但坊间关于彭长贵第一次做左宗棠鸡的故事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故事是说在蒋经国当行政院长的70年代时在单位996,半夜去他的彭园餐厅吃饭,因为没有备料了,彭就只能拿剩的鸡肉对付了一道菜出来给他吃。蒋吃了很高兴,就问是啥,彭随口说是左宗棠鸡。。。这事儿要是真实的,蒋经国先生的口味和历史知识那就实在是太差了,幸好不是这样。。。 事实是1972年中旬蒋才当上院长,而彭在1973就来到美国了。这个故事在时间线上的可能性太小。并且蒋从来没有提过此事。这很可能就是在1983年后彭长贵回到台北后在林森北路再开彭园餐厅后才出现的坊间说法。 事实是这样的,1953年,美第七舰队总指挥官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跑到台北去干饭四天三夜。彭长贵是接待主厨之一。了解了美国人的口味后,在第三天的招待饭中加入了这道菜,并以左宗棠的名字命名以讨好同样是将军的亚瑟雷德福。至于亚瑟雷德福有没有多喜欢这道菜,那就没有记载了。 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 [图片] 这道菜之后彭也没有再做过,直到他1973年为了子女来到美国。彭在纽约的餐馆一开始收入很差,大师的湘菜在美国显然是没什么吃得明白。面临倒闭的关头,彭的这道左宗棠鸡突然打响,1977年的纽约时报在一个版面上专门报导了纽约彭园餐厅: [图片] 这还不火就没天理了,于是,就火了。。。一年多后,就是中美建交的1979年,中国在这一年突然成了美国的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这时中美建交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基辛格被传出是彭园常客,最爱吃鸡。。。结果这道菜就在这70年代末的最后一年,成为了美国中餐的代名词。大小中餐馆争先效仿,使它一下子就遍布了美国各地。就是左宗棠鸡的真实历史。 据说是彭长贵与基辛格的合照 [图片] 那什么又是橙皮鸡呢?它就是左鸡的一个变体而已。美国的橙子便宜得很,加州弗州都是产橙大区,在左鸡火了以后,很多中餐馆为了拉出差异通过加橙子而出的一个新的做法。果然好使。。。 加了橙子后的左宗棠鸡就是橙皮鸡 [图片] [图片]

28分钟
10k+
2年前

卡布其诺与拿铁,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世界好好吃

咖啡在历史上是如何传播的?传统的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为什么不过滤咖啡?欧洲人开始向咖啡里加入牛奶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卡布其诺与拿铁到底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关于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咖啡起源的说法不一,咱们在《中东往事》中也有提到过,有说是埃塞俄比亚的卡法Kafa,有说是在也门,但不论哪一种,都一定是在阿拉伯世界 喝咖啡的贝都因老人 [图片] 随着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世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也开始流行开来,贵族与军队中尤是。在1453年前后,当奥斯曼帝国的janissary禁军开始逐步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时候,咖啡也被正式地带入了地理上的欧洲。 1453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 [图片] 至于咖啡什么时候被欧洲人接受开始流行和其原因,又有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波兰人一直相信是1683年在波兰军队救护被奥斯曼帝国围攻的维也纳时,在撤退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营地中发现几麻袋的咖啡,然后波兰军队上交给了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三世,然后在咖啡从此就在欧洲流行开了。。。 翰索别斯基三世:“给我一麻袋咖啡豆,我可以让整个欧洲一人一杯” [图片] [图片] 事实并非如此。。。 欧洲第一本记载咖啡的书出现在1575年,威尼斯在十六世纪末已经开张了第一家咖啡馆。荷兰人在1650年左右就开始了首次在亚洲尝试种植咖啡树。先是在斯里兰卡,后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Java。。。 计算机语言Java的命名和这也有一定关系,详情在节目中已说,就不再这打字啦。。。 [图片] 欧洲人刚开始喝咖啡的两大烦心事,第一是太渣,第二是太苦。。。 土耳其与阿拉伯人做咖啡是完全不过滤的,图中就是土耳其的Ibrik烧咖啡的一种开口器皿 [图片] 不过滤,喝剩的渣,还可以用来算命。。。老板,看这个渣的形状今天不适合上班。。。 [图片] 欧洲人不太能受得了这种传统的喝法,搞出了很多过滤的方式,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各种各样咖啡壶的来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这样的法压壶 [图片] 但要说到欧洲人嫌咖啡苦,怎么解决的,一开始是放蜂蜜。怎么突然想起来放奶的,还得说到荷兰探险家,政治家约翰尼诺夫。他在中国期间看到清朝的官员与权贵们在接待仪式中的奶茶,突然就想开了。。。 约翰尼诺夫,咖啡加奶第一人。。。 [图片] 他还很会画画,这是约翰尼诺夫画的清朝官员画像 [图片] 但要说拿铁怎么来的。。。Latte在意大利语中就是奶的意思,这种咖啡要在这之后好久才出现,因为首先,得有espresso浓缩咖啡机出现。这要等到1850年以后,第一台才被发明: 浓缩咖啡机发明人,意大利人,安吉洛马里昂多 [图片] 然后又过了一百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浓缩咖啡机才被改进成今天的样子: [图片] 有了这种机器,才能做出来如油脂一般的浓缩咖啡 [图片] 有了这样的咖啡,才改进了意大利的一种传统咖啡做法,那就是卡布其诺 话说,现在像找一个没有拉花的卡布其诺照片都难啊。。。意大利的卡布其诺就是这样朴素的一种早餐饮料。。。中午过后意大利人一般不会再喝卡布其诺 [图片] 那这和拿铁有什么关系呢?。。。拿铁不过就是卡布其诺的美国商业化版本,一杯加了蒸奶,又不是卡布其诺的咖啡就可以被叫作拿铁。Latte一词,远比Cappuccino容易发音,容易记住,非常适合美式商业哲学。。。 所以往往在意大利人眼中,拿铁就是一杯没有做好的卡布其诺。 [图片] 但拿铁的流行也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什么都可以往里加,什么都可以被叫作拿铁,于是才有了摩卡,才有了豆浆拿铁,才有了抹茶拿铁,也才有了酱香拿铁: 酱。香。拿。铁。 [图片]

35分钟
16k+
2年前

魁北克之迷,中国人派

世界好好吃

要说魁北克什么最好吃,个人看来不是超高热量的poutine,不是熏肉三明治,不是百吉饼,而是一道地地道道的魁北克的法裔家庭里的传统家常菜——pâté chinois,中国人派。但为什么这道菜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人派”呢?在这一点上,很多québécois们自己也说不太明白,通行的说法是和中国19世纪末的铁路劳工相关,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咱们这一集就来好好的说一说这一魁北克的美食之迷,中国人派的真实来历。 这个就是魁北克家常菜pâté chinois家常的样子 [图片] 稍讲究一些,可以在土豆泥上散上paparika和面包屑,如下图 [图片] 中国人派的来历最流行的说法:19世纪动工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线,近两万余名中国劳工参于 [图片] 当初的中国劳工的身影 [图片] 没有中国劳工就没有19世纪北美铁路网的奇迹。但这道菜还真不是这样来的。。。 来历说法之二,一个叫作China(中国)的缅因州小镇,下图红圈位置。这个小镇为什么叫中国在节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图片] [图片] 这种说法更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真实的来历,就是。。。 这道传统法国菜,hachis parmentier。一模一样有没有。。。这道菜的名字来自于下面这位 [图片] 法国土豆种植与推广人,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图片] 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 Antoinette [图片] 土豆花 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道菜的名字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现。。。 [图片] 最便宜的猪颈肉,在法语叫Échine [图片] Pâtes à l’échine变成了Pâtes de la chine,最后变成了pâté chinois

31分钟
8k+
2年前

茶,肉骨茶的Teh

世界好好吃

新加坡的回忆杀,南洋最好吃的东西之一,肉骨茶与中国苦力的历史。。。肉骨茶为什么叫Bak Kut Teh?从潮汕话与闽南话中才明白英文Tea发音的来历。。。 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肉骨茶可以说一道比较早的中式快餐,制作极为简单,就是把猪肉与猪骨(现在多为排骨)与大蒜丁香肉桂八角茴香籽香菜等香料放锅里一放,加水大火炖开,再小火煮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吃的时候配上白米饭,有时也有油条。 肉骨茶可以分三类:福建派、潮州派和广东派。福建派茶汤放入老抽比较色深,因为放入冰糖会稍偏甜。广东人汤药材中药材较多,汤的味道就比较草药味浓郁一些。潮州汤通常外观清澈,味道清淡。新加坡的版本多常见的是这最后一种。 新加坡的肉骨茶大多属潮汕派,汤比较清 [图片] 这种热量如此高的食物在起初其实是中国下南洋的苦力们的最爱。在新加坡成为自(殖)由(民)港(地)后,随着从福建,潮汕和广东去往南洋的体力打工者的增多,这种简单易做的菜,成为了可以支撑苦力们在码头工作一整天的能量。 中国下南洋的苦力。英文中Coolie一词就是因此而来。专指19到20世纪初在南洋打工的中国人。 [图片] 今天去新加坡,肉骨茶已经成为了肉食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道“小”吃。不过说起它的起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直在争论着。 这是马来版的肉骨茶,汤就比新加坡版的要浓上很多了。所以在小宇宙发布这期时有马来的朋友留言戏称新加坡的肉骨茶就是胡椒汤。。。 [图片]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肉骨茶为什么被叫作Bak Kut Teh呢,这是闽南方言与潮汕方言的对这三个字的发音。多年前在新加坡初次听到这个发音时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英文中的茶tea,法语中的thé,西班牙语中的té原来都是来自于中国这两地的方言对茶的发音。 [图片] 而这两地方言的茶teh的发音,则是沿用了古时茶字的发音。原因是茶一字本来自于荼字,原因都在节目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再废话了。总之,茶最早时就是荼,所以茶的最初发音和荼也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说明世界所有语言中对茶一词的发音都是来自于中文。无论是cha,chá, 차,thé,té,还是tea。。。

25分钟
17k+
2年前

可颂牛角面包的传言与历史纠缠

世界好好吃

可颂牛角面包到底这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曾经与减肥一样是历史性的难题,这集过后,就只有减肥这一个难题 [图片] 相信很多朋友都觉得可颂或是牛角面包是源自法国:Croissant的法语发音更像是Kuasong。这个词的本意在法语中是新月。 法语Le croissant de lune,就是新月 [图片] 在法国可颂是Viennoiseries种类的一部分。这个词有两个词组成Viennois“维也纳的”和Series“系列”,其实Viennoiseries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维也纳式。 这些小可爱们看着眼熟吧,都属于维也纳式Viennoiseries 这种叫作Kifli的面包就是可颂的前身,它是欧洲大陆上在很多地区常见的一种面包卷,有上千年的历史 [图片] 这种Kifli面包的起源传说,查理·马特在732年阻挡了倭马亚的普瓦捷战役。。。这种起源说基本都是后人的YY。。。 [图片] 因为实际上倭马亚的旗子是纯白色的,并没有图案在上面,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唐朝称其为“白衣大食”。。。 下面这个图片不是大家看不到,是因为它就是纯白色的 [图片] 欧洲长期对伊斯兰的担忧与恐惧,从公元732年一直到公元1683年,造就了Kifli神话迷团的另一个版本,这就是可颂的由来。 这个故事是关于奥斯曼帝国1683年对维也纳的围攻,面包师无心插柳地解救了维也纳城。。。这不就是Kifli起源的v2版嘛。。。新瓶旧酒还是那个味道。。。 1683奥斯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围城 [图片] 新月与星的标志自古有之,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苏美尔人到东罗马人,都有这种标志大量地存在于钱币与图画作品中。而穆斯林直到15世纪后才真正用于旗帜上 东罗马的新月与星 [图片] 另一个起源说,路易十六的王后,维也纳出生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起源说还是假的: [图片] 下面这个才是可颂的真正第一人,由奥地利人August Zang 奥古斯特·藏在1837年带到法国的。 August Zang 奥古斯特·藏 他在巴黎开了一家面包店,叫作"Boulangerie Viennoise",翻译过来就是纳也纳烘焙店。奥古斯特这家店的点心折服了巴黎人,怎么说的,相当的火。。。之后多家巴黎当地面包店纷纷效仿奥古斯特藏的面包店Boulangerie Viennoise的发面方法与烘培方式,并且开始将其用在改进法国本地的各种面包上,这才使得维也纳式面包成为一个真正的法语词Viennoiseries 奥古斯特的面包店Boulangerie Viennoise 所以,这才是可颂的真正起源 [图片]

27分钟
7k+
2年前

面包果酱三明治,小名PBJ

世界好好吃

曾经把冰箱的门打开,里面只有PBJ的原料,然后我妈来了两星期,当我再开冰箱时,里面就彻底空了。。。 [图片] 面包切片机的发明人,Otto Frederick Rohwedder (1880 – 1960) [图片] 早期的面包切片机 [图片] 20世纪初才流行起来的家用面包刀 [图片] 传统面包,吃不了隔一天就会淀粉结晶硬化,变得费牙又难以下咽 [图片] 今天的切片面包其实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面包了,而是更接近蛋糕,更软,更甜,保存得更久,一般都可以放两个星期 [图片] 埃及出土的,一万四千年前的。。。面包 [图片] 美式俚语,“自有切片面包以来最好的东西” [图片] 花生酱,简单,好吃 [图片] 武松:“小二,来盘花生米” 小二:“出去!” 花生大概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有争议),不过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个,的确是没一个吃过花生米。。。 [图片] 西方最早的烹饪书Apicius [图片] Apicius,阿皮基乌斯,罗马人,生卒不详 [图片] 苏格兰玛丽女王,1542-1587 属性:爱头晕 [图片] 玛丽病了,玛丽又病了,又又又病了,就有了法语Marie est malade,约等于了Marmalade(传言)。她的这道治头疼的药,就正式地成为了橘子酱名字 [图片] 这头熊就不用多说了 [图片] 草莓酱是今天在美国最常见的果酱。Costco的一种草莓果酱,下雨天的治愈罐子 [图片] 二战时美国士兵手中的花生果酱三明治 [图片] [图片] NASA宇航员Shane Kimbrough在国际空间部示范如何制作空间站版的花生果酱三明治

33分钟
6k+
2年前

我的叔叔于勒的牡蛎

世界好好吃

还记得莫伯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么,这集说的就是他卖的牡蛎。。。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插图——一家人乘船去往泽西岛 这就是莫泊桑了(一个法果人,还叫桑。。。) 莫泊桑桑在这篇小说里详细地描写了如何残忍地杀死一只牡蛎(据说在生吃时,即便去掉鳃与内脏,用手指碰一碰,它还是会动动的。。。不用谢) 好吃的马克吐温与他在欧洲居住时写下的牡蛎菜谱,他的这个做法。。。主要是为了吃菜。。。 蚝油,原料也是牡蛎(不要说315,至少最开始时是这样。。。) [图片] 李锦裳,蚝油的发明人,李锦记的创始人,与莫泊桑和马克吐温处于同一年代 19世纪美国街头的牡蛎大排挡 [图片] 17世纪油画《再不吃就坏了》系列。。。体现了当初人们对牡蛎的喜爱 5世纪罗马保留下来的地砖画中有牡蛎壳,也证明了当初的罗马人是没有吸尘器的。。。 在研究早期人类留下来的垃圾堆时,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的贝壳,其中就有大量的牡蛎。图中考古学家正在考虑要不要尝一尝。。。 牡蛎生吃引发弧菌感染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生吃还是要谨慎的,小孩,孕妇,哺乳期,胃肠疾病人士应当避免生吃 [图片] 就算生吃,这东西大概吃几个就可以了,毕竟今天的它已经不再是为了吃饱而存在的食物

29分钟
6k+
2年前

汉堡中的美国工业化历史

世界好好吃

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美国人死活都要把汉堡从三明治中区分开来呢?再从这一美国国粹中看美国的工业化发展。 美国人之所以对汉堡包的定义如此明确——只有夹碎牛肉的面包才叫汉堡包(在极个别的餐厅也会见到菜单上的麋鹿碎肉汉堡,这真的是一种浪费),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传统的三明治加以明确的区分。比如下图,严格意义上讲,夹着炸鸡的就不是汉堡包(对不起,少校,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图片]Hamburger的核心材料就是面包和碎牛肉饼。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就够了,其它材料可以随意添加。 碎牛肉饼在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就存在了,大家一定看过令Mr. Bean抽泣的法式Tartare。 [图片] 德国的家常菜Frikadelle,看起来完全就是汉堡中夹的肉饼嘛 [图片] 19世纪中期之后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在美国二十世纪初纽约最先出现的所谓"Hamburg Steak"汉堡牛排,就是碎牛肉饼 [图片] 美国节日集会的老照片,可以边走边吃的用面包夹着的汉堡就是在这样庙会式的环境中诞生的 [图片] 各州几乎都有声称是一个汉堡发明者的人,下图是德州的一个例子 [图片] White Castle白色城堡,第一个标准化快餐连锁店,1916年成立 [图片] A&W链锁,1923年成立 [图片] 麦当劳,1937年成立 [图片] In-n-Out,来加州怎么得来一口吧,1948年成立 [图片] Burger King汉堡王,1953年成立 [图片] Wendy's 1969年成立 [图片] Five Guys五兄弟,1986年成立 [图片] 哪一家好吃,就见仁见智啦。但哪一家便宜,一般还是麦当劳,白色城堡也差不多,只是在东西两岸比较少见。。。至于其它,音频里都有,就不一一贴图啦。。。

31分钟
10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