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是在夏天的末尾与阿瑾录制的一期房间专题,却在入冬之后才放出来。 阿瑾是一位建筑师,出生在哈尔滨,现在居住在上海。她在很多地方生活过,也为生活思索和迷茫过。同为建筑师的我们共鸣很多。 她的“房间”的故事有些地方更模糊,但她所追求的东西,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清晰。 感谢大家的收听。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时间轴由阿瑾亲自制作) 00:00 理想的居住环境 05:35 “现代或传统”等二分法并非表达偏好的方式,我只喜欢好东西 07:10 上海几乎满足了我对于城市的一切细微想象 12:35 “边界”是一种很好的平衡方式 21:18 洛杉矶的居住经历 28:45 乡愁就是无意识地将那里的自然环境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气候的偏好不是基于体感,而是基于审美 34:31 哈尔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42:35 家乡的抚慰让我开始理解“落叶归根”;保存好东西有很多种方式 47:23 消失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可以创造更好的,也可以创造更差的 51:36 上海的居住经历 62:05 低层高密度究竟好在哪里;创造人与世界之间的真实连接是建筑师的责任 78:00 施工是一个全尺度的大问题 81:08 住宅苦房地产范式久矣;重要的是多样性和选择权;流行的概念可以定性,好的概念可以定量
最新明室新出了一本《东京制造》,这本书由日本著名建筑事务所犬吠工作室的创始人写作而成。 我曾经读过,重读又有很多感慨,聊一聊! 在本期中你可以听到: * 犬吠工作室和他们的时代 * 《东京制造》写作的时代 * 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什么? * 当时的“东京制造”中总结出了哪些关键词? * 这些关键词在当下的中国有既视感吗? * 现在的中国和泡沫经济后的日本像吗?不像 * 怎么办?
本期节目是采访听众鸡翅的一期节目,我们连线探讨了她梦想的居所。让我吃惊的是,身为漫画作者的她,居然想要居住在宜家的库房里。她希望自己的生活被巨大的宜家货柜环绕。这种想象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追问了她一些细节。并且最后邀请她把自己的梦想居所画了出来。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鸡翅对于自己居所的想象 * 鸡翅想住在宜家库房的原因 * 鸡翅想要如何使用这个巨大的空间? * 鸡翅反客为主,问我想要的居所 * 鸡翅对我的即兴听众提问
没有季节的城市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临时住所”中的人之间发生的嬉笑怒骂之事。有温情也有混乱无序。看完之后让人不免感慨。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有剧透的剧情介绍 * 311大地震以及它带来的伤痛 * 临时住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 灾难记忆对人的塑造 * 失去社会支持给人带来的不安全感 * 现代人对群体生活的依赖和疏离
假期在家看了一下《封神》这部电影,别的不多做评价,就边看边聊一下里面的建筑场景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封神演义原著描述场景是什么样的? * 《封神》的城市风貌设计 * 《封神》的室内设计 * 《封神》的一些建筑细节设计 * 商朝的建筑可能是什么样的 * 一些其他类型的影视剧怎么突出场景的奇幻感的 城墙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城墙内的场景还是依据商朝可能的风貌复原的 大殿内的装饰整体是按照汉唐的风格,但加入了大量的金属(青铜)元素 国家礼仪性的大点,地面上满铺纹样 比干占卜的木台,在商超估计不会用木做台,土台和石台的可能性应该更高 后宫场景,屋顶的的线条比较柔和。这种茅草顶是很现代的做法 摘星楼,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一定是建模出来的,充满了仙侠游戏风格 周伯的大宅,风格上与商非常不同,更为朴素
上周末去看了一下外滩建筑节,迅速闲聊一下,祝大家双节愉快 在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 * 洛克外滩源整体观感 * 外滩建筑节活动观感 * 外滩建筑节主题解读 * 何为公共空间以及 公共之难
与monn老师聊聊摄影与生活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monn老师什么时候与摄影结缘 * 怎样一点点喜欢上摄影的 * monn和Z都用过哪些摄影设备,喜欢什么样的设备 * monn老师在自己所有参赛的作品中,最喜欢哪几个? * 获奖作品《落樱》的拍摄背景和表达 * monn老师的个人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 作为服装设计师,拍摄的时候会有什么视角不同吗? * 怎么理解摄影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 在东京和上海之间不同的拍摄感受 * 其他关于摄影的分享 monn老师的部分作品: 上学路上的小河(iphone8 2020.1.31 东京) 落樱 (iphone8 2020.3.27 东京) 春雪(iphone8 2020.3.29 东京) 咕咕(iphone8 2020.5.3 上海) 美甲(iPhone 12 Pro 2022.10.22 上海) 来到上海的第一周(iphone8 2020.10.5) 搭建(iphone12pro 2022.9.24) 工作日早上的九点二十七(iphone12pro 2022.9.20) 小憩(iphone12pro 2023.8.5) 提到的monn老师的其他作品:
这是瓦砾谈第二部分的收官之作。 熟悉我的朋友常说,我自从从新疆回来之后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新疆的研究改变了我看待建筑的视角,也塑造了我对建筑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在新疆的研究中衍生出来的。这一切围绕一件事情:我们为什么而建造。 这并非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谈,而是在实践中要时刻问自己的一句话。 在我看阿里,建筑设计似乎与现代的其他技术一样,正在变成一个提升现代人生活水平的现代魔法。而这种现代魔法一般的技术,与过去的技术有什么样的区别?对生活又有怎样的瓦解性的危险?这些,我在新疆曾有过深刻的体会,从坎儿井和电机井的对比上。 建筑作为一种技术,如何逐渐挤出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而变成一个只用来提高物质感受的工具?而如果想要突破这层障壁,我们又要去问出怎样的问题呢? 欢迎一起探索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坎儿井作为一种技术如何塑造当地的人文景观 * 坎儿井作为一种技术如何支撑当地的生态环境 * 以电机井为代表的技术危险在哪里? * 对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挤出为何普遍存在? * 从三个坎儿井村落看人与技术的关系 * 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是值得造的建筑? * 瓦利谈阶段收官以及之后的计划
房间专题停更一段时间后终于重启,这次我是在听众群中征到了两位热心听众,一起来继续我们的房间专题。 阿瑾现居上海,是一个建筑师,她出生在哈尔滨,在这里长大、读大学。 鸡翅是一个美术生,出生在西安,在这座城市生长,求学,现在仍在西安读研。 她们在参与到这场快闪录制之前互相不认识,但是却奇妙地在生活经历上有某种对仗和押韵。 我们三地连线,一起探讨了童年的居住回忆。感谢收听。
因为最近工期有点赶,于是我来到村里驻场,认识了很多施工的朋友。 其中一个小房子的施工队老板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都管他叫张总。 张总来自南通,一个以施工队著称的地方。他与很多“包工头”很不一样,他温和爱笑,心态很年轻。在村里与开咖啡店的年轻人打成一片,身为70后,却被当作90后对待。喜欢给人起叠词的外号,抽爆珠的烟。他看得懂图纸,耐心给我们讲解工艺,又能迅速跟村里的居民搞好关系。 他手下的工人跟他一样和蔼有耐心,对我们这些建筑师的质疑和要求都给出耐心的讲解。在工地会一边唱歌一边干活,每天收工后会收拾得干干净净来咖啡厅喝酒聊天。 在一阵忙碌之后,我们在村口的咖啡厅外开了两瓶啤酒,听他聊一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故事。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上海著名的“荣宅”的装修造价和施工趣闻 * 一个“ 包工头”的成长历程从 * 这个历程看80年代末至今的工程行业兴衰 * 装修工程的工种及其角色 * 一个包工头一天的工作 * 其他闲聊
教师节突发奇想想跟monn老师聊聊过去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老师。结果两个设计师聊天,最终还是聊到了设计相关。 想听monn老师聊聊在日本学习服装设计的经历直接跳转32:00。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monn和Z在中学时遇到的老师 * 在日本读服装设计与在国内的感受有和不同 * 日本设计教育中专业学校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区别 * Z在设计求学中的波折与收获 * 一些关于设计教育的感慨
太长时间没有更新瓦砾谈,因为最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办线下活动。于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单口讲述方式,由我继续为大家单口讲述瓦砾谈,由monn老师来充当唯一的听众。 在过去的瓦砾谈中,我们探讨了居住的起源。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建造各式各样的居所,这些居所被称为“风土民居”。那么什么是民居?民居和住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民居变得多种多样样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环境和气候吗?是技术的分化和革新吗? 让我们通过新疆的坎儿井聚落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起来看居住的演进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向前的。 在这一期中你会听到: * 民居和住宅的区别 * 主流学界看待风土民居的视角 * 坎儿井究竟是什么? * 关于坎儿井起源的几种学说 * 新疆吐鲁番的环境特征 * 吐鲁番人居环境的演变:绿洲、自然绿洲和人工绿洲 * 交河、高昌、吐鲁番:水的利用和城市变迁 * 坎儿井为何如此重要 坎儿井剖面图 上世纪80年代吐鲁番地下水位标高等线 吐鲁番绿洲分布图 交河故城的位置 高昌古城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吐鲁番盆地内的主要城市分布 吐鲁番坎儿井的诞生区域和扩张方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