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7-聊聊歌剧这个不能不露大腿的“低俗艺术”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Wang Lydia 澍澍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从十七世纪意大利发展而来的歌剧是戏剧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主要或者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自成体系,却又融合多种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交响乐去、戏剧还有芭蕾舞等等,同时也经历了传统到革新的衍变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部部经典的作品。当然这其中不乏那些一个个闪亮的作曲家的名字和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乐曲,从莫扎特到威尔第,从《费加罗的婚礼》到《茶花女》,我们因为什么而爱上一门艺术答案往往不经相同,但促使我们不停探索的源泉一定是来自这个作品最本真的魅力。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戏剧系教授和我们一起从所谓的露大腿的“低俗艺术”聊到歌剧之于生活、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1:30 歌剧究竟是高雅艺术还是低俗艺术? ⭕️4:25 芭蕾舞存在在歌剧中的意义是什么? ⭕️5:50 歌剧的呈现方式和典型的组成部分 ⭕️7:31 入门选手看一场歌剧应该看些什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11:00 一个著名选段对于歌剧的重要性 ⭕️13:30 十大歌剧普及 ⭕️14:40 独一无二的伟大的瓦格纳 ⭕️19:11 新的歌剧的制作如何被确认和流传 ⭕️23:07 好听的作品有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28:23 音乐作品就像酒和茶的评鉴一样需要的时间 ⭕️30:28 以前普通民众的艺术表现形式 ⭕️32:00 歌剧发展的历程 ⭕️39:20 交响乐和歌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作家两者都有涉猎? ⭕️43:00 艺术的多样性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受众 ⭕️49:50 特定的艺术有其特定的表现群体 ⭕️51:00 男性《天鹅湖》的时代颠覆性

52分钟
99+
6年前

EP76-东亚文化下,女性真的有不化妆的自由吗?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小黑 刘老师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一名韩国美妆博主因为在镜头前卸妆鼓励女生素颜而收到死亡威胁,日本女生包里随时要带备用丝袜和全套补妆用品,化妆究竟是东亚女性提升颜值的武器,还是看不见的枷锁? 在鼓吹“颜值即正义”的当下,原本多元的审美体系被统一数值化。大众逐渐默认,保持每天妆容完美,就是自律、聪明、能干的表现;反之,则代表着懒惰、愚笨和无能。 在这个对颜值极度崇拜时代,女性还能拥有不化妆的自由吗?事实无数次的告诉我们,长得好看的人确实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优待,长得好看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试问这个时候,你还敢做出这样的选择吗?或许这期节目能给你答案。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的本质,本期节目我们再一次邀请回了无数差研究所听众最喜爱的两大嘉宾小黑和刘老师就此观点展开一场正反双方的精彩辩论。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1:15 刘老师因为搬砖错过NineNineSix的录制 ⭕️2:43 两位大咖来battle女生是否拥有不化妆的权利 ⭕️5:40 黑总刘老师称述观点 ⭕️8:00 是否能接受日常化妆的多样性 ⭕️9:35 如何看待一直带妆示人的生活状态 ⭕️11:20 从<我,准时下班>看日本男女的婚姻关系 ⭕️13:20 化妆的正向反馈机制 ⭕️16:10 自信不单单基于颜值和身材 ⭕️19:10 如何看待别人的眼光 解放凝视的桎梏可能吗 ⭕️22:20 不是所有人都能受素颜的后果 ⭕️24:15 活在当下的处理方式和对未来的期待 ⭕️27:30 不要悲观即使你是丧B脸 ⭕️29:00 化妆和整容让人和人之间变得更公平 ⭕️30:40 化妆可能是无底洞 要放过自己 ⭕️31:57 大众审美是怎么来的 ⭕️33:45 求偶是化妆最本质的诉求 ⭕️35:35 呼吁解放男性追求美的权力 ⭕️36:06 女性的生育价值只能体现在彩礼上吗 ⭕️41:20 化妆是社交形象和面具 ⭕️43:18 男性的世界很残酷 ⭕️45:08 位高权重的男性就可以不注重形象了 ⭕️47:15 追小鲜肉是回归本性 ⭕️49:06 女性也曾不接受化妆 吐槽整容怪和明星换脸 ⭕️50:40 当今婚姻恋爱观下双方对外貌的要求 ⭕️53:00 ‘娘’ 是对女性气质的否定 ⭕️54:40 东亚人就是丹凤眼, 算不算歧视? ⭕️58:50 iphoneX美颜效果被吐槽 ⭕️1:01:00 Baby眼睛太大上热搜 ⭕️1:03:04 男孩女孩天生喜欢的东西就不一样吗 ⭕️1:05:52 Adobe P图还原软件 畅想未来逆向美颜和一键素颜app ⭕️1:08:25 现在流行无滤镜和复古胶片风 ⭕️1:11:00 说白了就是被社交场和求偶裹挟 ⭕️1:13:18 嘉宾和解 一起做放过自己的猪猪女孩

76分钟
99+
6年前

EP75-从折叠屏手机到未来科技新世界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George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这期节目其实四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录好了,所以后续有一些信息更新,可能这期节目里没能同步提及,在这里跟大家说声抱歉。 本期节目我们从前段时间大热的折叠屏手机开始聊起,各大折叠屏厂商推迟向大众发放的时间、三星承认Galaxy Fold是赶鸭子上架,也再一次证明了折叠屏手机技术革新的真正时刻还未到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未来美好科技新世界的畅想,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依靠VR、人脸识别、AI、无人驾驶、5G,我们现有的生活范式会被完全打破,可能我们不再需要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只需要大脑皮层的不断刺激和视觉中枢的自我麻痹,这一切看似很远,却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就像三体里描绘的一样,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匀速缓慢的发展,终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迎来了技术大爆炸,可是因为诸多的意识的限制和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性,现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却无法同步科技发展的脚步,许多落下的功课还需要一代代人去厘清和弥补。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二级市场TMT行业分析师George和我们一起从折叠屏手机黑科技开始聊聊那些改变人类未来生活的技术革新们。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25 点评几款折叠屏手机 ⭕️5:40 曲面屏柔性的实用性 ⭕️6:30 铰链和强磁连接优劣对比 ⭕️9:00 折叠是解决未来手机的最佳方式吗 ⭕️10:30 5G时代到来的可实现应用 ⭕️12:40 各国竞相抢占5G市场 ⭕️16:28 折叠屏手机测试状况不断 各大厂商推迟出货时间 ⭕️18:00 P30不同市场不同价格的市场化行为 ⭕️22:05 如何评价华为及其产品 ⭕️25:40 华为拓展市场和社会影响力 ⭕️28:30 电子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 ⭕️31:10 超声波洗衣器 科技改变生活 ⭕️32:15 一滴血坏了一锅粥 ⭕️34:45 VR, AR和MR的应用场景 ⭕️38:30 从全息投影到激光电视 ⭕️41:00 LCD+mini LED提升电视显示效果 ⭕️43:45 无人机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瓶颈 ⭕️46:30 电池技术还有提升的可能吗? ⭕️48:30 电动车自燃问题和安全隐患 ⭕️51:40 无人驾驶何时能够实现L5 ⭕️54:00 无人车需要哪些核心技术 ⭕️59:25 现阶段无人驾驶可落地的项目 ⭕️1:04:30 对电动车换电充电模式的看法 ⭕️1:07:10 “电车问题”-无人车时代的伦理 ⭕️1:11:00 懒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仨对未来的畅想

79分钟
99+
6年前

EP74-旅美青年钢琴家董霏霏: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文明的声音(下)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霏霏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古典乐总结而言大概是一定范式下的自由再创造,作曲家写好谱子,演奏家在演奏时会带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诠释,赋予了每个作品新的生命力。而对于大型交响乐来说,指挥的意义就是将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在一次次排练里传达给乐队,他是整首作品演奏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才有了卡拉扬版本的贝九、小泽征尔版本的李斯特。每一首作品的演奏都像和作曲家的一场近距离的对话,仿佛看到了他们战火风飞、流离失所的一生,也仿佛看到了他们欲说还休、几近痴魔的一生。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家又重新赋予了新的意义,学习音乐演奏的最终方向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古典乐也不再是无法亲近大众、曲高和寡的存在。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和旅美青年钢琴演奏家菲菲一起聊一聊古典乐的那些故事,聊一聊现代音乐家之于时代的意义。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40 和交响乐团合作究竟是怎么样一个形式? ⭕️5:00 指挥之于交响乐团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 ⭕️8:10 钢琴家对于相同作品的表达不尽相同 ⭕️14:35 钢琴启蒙老师对于一个人的音乐道路大吗? ⭕️17:00 钢琴演奏有止尽吗? ⭕️20:48 非中国大众熟知的音乐家们 ⭕️23:13 普通人听古典音乐什么比较容易入门? ⭕️24:33 霏霏钢琴之路的心路历程 ⭕️27:07 中国人在国外发展有哪些制约 ⭕️28:40 霏霏最近的演出计划

35分钟
38
6年前

EP73-旅美青年钢琴家董霏霏: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文明的声音(上)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霏霏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本期节目,无时差研究所再一次展示了我们强大的朋友圈。我们非常有幸邀请来了美国钢琴界的中国新星董霏霏。霏霏刚刚结束了五月她在纽约卡内基和纽约青年交响乐团一起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二协奏曲的演出,并将于六月与该乐团在西班牙进行为期两周的演出,也将回归祖国和她的女子三重奏乐团一起为国内的朋友们表演。繁忙的演出季间隙,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请到霏霏为大家用最简单语言重构古典音乐的本质。古典音乐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是一个不断被完善的过程,甚至有时还会被打破和重新建构,但正是因为很多勇于打破现状的人的出现,才有了它今天的样子。作为普通人,相较于流行音乐,古典乐往往会显得过于曲高和寡,让大多数人觉得并没有那么容易欣赏。但霏霏说其实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往往都是很主观的,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每个人从心出发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董霏霏音乐之路起始于她的出生地深圳,毕业于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师承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教授;在校期间,她荣获全额奖学金,并连年获得钢琴系最高荣誉Gina Bachauer奖,协奏曲比赛金奖,及林肯中心独奏会大奖。继2013年范•克莱本比赛获奖后,她的演奏受到国际乐坛的瞩目,被众多音乐媒体赞誉为“现今古典音乐界最清新,令人振奋的一缕空气... 极富诗意韵味,让人屏气凝神。” 董霏霏的音乐会足迹遍及北美,欧洲与亚洲。她曾多次应邀在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音乐厅,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马德里国家大剧院,法国卢浮宫等举办独奏音乐会;并曾与众多交响乐团合作,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太平洋交响乐团,堪萨斯城市交响乐团,水牛城爱乐乐团,阿斯本交响乐团,加拿大卡尔加里爱乐乐团,德国罗斯托克爱乐乐团等。 董霏霏2019乐季的演出横跨美国的十五个州,瑞士,西班牙,德国,加拿大以及中国的12座城市,其中包括:与纽约青年交响乐团在卡内基大厅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西班牙巡回演出;应邀成为德国Baden-Baden爱乐乐团的年度合作艺术家;与哥斯达黎加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哥伦布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25 霏霏在卡耐基的演出 ⭕️3:25 钢琴演奏家如何定义弹砸了? ⭕️4:50 选择演奏拉二的原因 ⭕️6:15 拉赫马尼诺夫一生起承转合 ⭕️8:25 钢琴演奏家的分类和钢琴演奏的变迁 ⭕️13:42 乐理知识对于钢琴演奏的作用是什么? ⭕️15:55 听音乐会的目标是什么? ⭕️18:15 音乐家会陷入追求曲高和寡的死结里吗? ⭕️24:20 钢琴演奏家会在一开始就确认自己的演奏流派的? ⭕️28:20 钢琴曲目的分类 ⭕️33:44 卡耐基和那些著名的世界音乐厅 ⭕️35:20 钢琴带我去到全世界

37分钟
72
6年前

EP72-我亲历的叙利亚战争第一线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小雯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若非亲历过战争,怎可知战争的残酷?我们生活的周遭看似平静,但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地方经历着战火纷飞,人民家园尽毁、颠沛流离。可知一切对生活在和平地区的我们来说都显得太过遥远,提起那些名字和那些地方时,大概也只是脑海中的几幅模糊的画面和一些零星的印象。倘若有一天,二十多岁的你被派到战争的第一线,那些电视里的画面就赤裸裸的不加修饰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一时的年轻无畏可能也再法敌过现实的残酷。“铁肩担道义,妙手株莲花。”当年的新闻理想不就正是如此吗,让真实的世界被更多人看到和听到,因此我们无比尊重那些勇敢无畏的战地记者、那些深入虎穴的调查记者,他们身上充满着一个新闻工作者最本质的初心和新闻理想。本期节目,我们继续跟着小雯一起去看一看她曾经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身前往的叙利亚战争前线,一起聊一聊中国年轻记者们的现状和选择。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5:00 毫不犹豫的去了叙利亚 ⭕️7:00 大马士革初印象 ⭕️8:10 不是人人都愿意去战争地带播报新闻 ⭕️9:45 作为媒体人的新闻理想 ⭕️11:50 去叙利亚的目的 ⭕️12:25 大马士革偶尔宁静的背后每个人都随时准备迎接死亡 ⭕️13:45 当时ISIS的战况和记者的安全情况 ⭕️15:20 战争和平凡生活交织所带来的冲击 ⭕️17:40 叙利亚问题亲眼所见才更为真实 ⭕️19:40 新闻播报重要的是忠实自己的所听所见 ⭕️21:20 面对战争的无力感 提醒自己珍惜当下 ⭕️23:00 前辈奔赴利比亚战争经历卡扎菲之死 ⭕️26:45 摄影战地记者看到的故事 ⭕️28:00 成为战地记者也是个人选择 ⭕️30:45 记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 ⭕️32:25 国内媒体人这么拼有经济的原因 ⭕️34:35 新闻行业的年轻人需要多积淀 ⭕️37:00 各行各业都有相同的保障问题 ⭕️38:47 为什么决定离开电视新闻 ⭕️41:40 看到别人在追逐标签中迷失自己 ⭕️43:30 传统媒体转型是在所难免 新旧媒体的不同 ⭕️46:25 传统和新媒体的结合与共赢 无时差研究所限量版——会说话的手机壳 毕业十年,如何在同学聚会优雅地装X系列 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DMDLGjGlZdtQVH4N8XqQg 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67827776&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98d38baf433046d3__

51分钟
99+
6年前

EP71-近距离采访著名国际政要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小雯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前美国国务卿、美国总统候选人、前联合国秘书长,这些我们在电视在新闻里经常听到的big name,如果有朝一日可以亲自经历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是多么让人艳羡的事情!谁能够想象我们这期节目的嘉宾小雯就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有了这样的人生际遇。中国某著名华人媒体著名国际对话节目前制片人,顶着这样的头衔,小雯的人生已经比同龄人见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世界。可惜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社会分工的本质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亲自经历这一切,不过还好我们依然能听到不同人所分享的不同人生,也能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虽然自媒体的普及已经让所谓的新闻媒体无限接近大众的生活,但是传统的电视媒体和国际新闻媒体的运作我们却也知之甚少,是谁一直冲在国际新闻的第一线?国际新闻报道有哪些套路和流程?这些问题都让小雯同学在这期节目里为大家一一解答。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0:30 电视新闻制片人来啦! ⭕️2:30 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何不同 揭秘斯里兰卡袭击事件报道的背后 ⭕️5:00 节目制作组的职责-联络大使、外长和总理的经历 ⭕️6:40 时评节目的采访流程有什么不同 ⭕️8:30 节目组追求细致、深入和独家的声音 ⭕️10:45 电视节目和新媒体、纸媒的区别 ⭕️11:30 当制作人最具挑战的部分 ⭕️15:30 那些年采访过的国际政要 (redo) ⭕️18:00 如何与嘉宾打太极拳捕捉信息 ⭕️19:40 哪些年采访过的国际政要 ⭕️21:55 独家采访时任美国国务卿 ⭕️24:55 采访中的奇葩事:联合国秘书长工作时间按秒算,总统候选人被采访要先捐钱 ⭕️28:00 邀约国际政要的渠道和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30:15 采访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了内容的精彩程度 ⭕️31:45 文化和宗教因素导致必需的取舍

34分钟
89
6年前

EP70-那些我们青春里无法忘却的江湖(下)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艾谁谁 大完颜 (代班) 嘉宾 / Bao大人 Jerry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讲到金庸先生的武侠著作,就不得不谈及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五十年来,几乎每部小说都被翻拍过多次,有的演员因其而走红,有的角色让人终身铭记,有的歌曲响彻海内,有的配乐纵贯长虹。2014年以后,怀旧之风盛行,新版的《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不但邀请了当年经典版的主角,更让其扮演者若干年后再次出现在荧屏,只是换了身装束,换了个角色。 我们很难判断多版令狐冲到底谁更符合金庸真实的构想,也许永远达不到,笔下的人物总归是笔下的,回到影视剧中,现实拉近了视角,也让人物更加真实。真实总归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不只是武侠人物本身的系统性误差,而是一些随机扰动了。然而我们终归要回到现实,回到筑梦的地方,面对江湖。 金庸笔下的大侠很多,而有些演员也不止演过一位大侠,有些大侠也被不同曾经的俊俏小生饰演过,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聊的。关于各种各样的女主,也自有褒贬。穿越时间空间,将他们放在一起,我们会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期节目我们再一次和金庸发烧友代班主持大完颜、Bao大人和Jerry一起跟大家回忆那些年金庸在我们青春里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20 那些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4:05 令狐冲电视剧和小说的不同塑造 ⭕️7:30 一部小说重要的是主角还是配角? ⭕️11:45 年纪大的配角们是翻拍金庸剧的核心 ⭕️13:15 金庸笔下那些亦正亦邪的女子们 ⭕️15:00 为什么我会喜欢周芷若? ⭕️17:20 为什么我会喜欢阿朱? ⭕️23:05 金庸最黑暗的小说连城诀 ⭕️30:02 哪部金庸小说可以拍的更好? ⭕️35:50 林平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39:00 我和小说人物的映照 无时差研究所限量版——会说话的手机壳 毕业十年,如何在同学聚会优雅地装X系列 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DMDLGjGlZdtQVH4N8XqQg 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67827776&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98d38baf433046d3__

48分钟
99+
6年前

EP69-那些我们青春里无法忘却的江湖(上)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艾谁谁 大完颜 (代班) 嘉宾 / Bao大人 Jerry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文案 / Bao大人 想聊金庸很久了,但一直忌惮专业知识不够怕随意蹭了老先生的热点,不够尊重。再者武侠在中国是显学受众众多,怕众口难调千人千面。虽有炒冷饭的嫌疑,但我们还是决定终于差不多半年之后勇敢的做了一期金庸话题,让这些金庸迷们找到了一个地方去表达自己对老先生的感情。 转眼离金庸先生仙逝已经数月有余,半年多来仍不断有以金庸题材为主题的武侠剧问世,似乎是一种凭吊,也是一种送别吧。从他的首部著作登上《明报》的连载,及至后来大量的翻印,在大陆、在港台、在新马,甚至在西方的国家,算一算,也有六十载了。六十年间大陆及世界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人们的生存环境、精神追求、物质条件也都与往日不同,不断有新的风气取代旧的审美,似乎是快速的,也是不知不觉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评价体系在变,但总有些东西好像是可以长久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经典的文学作品。毋庸赘言,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之一。登堂入室的作品有时并不及脍炙人口的创作来得实际,雅俗共赏是金庸作品得以流传后世的原因,也是不同人群沟通交流的纽带。当代社会其实是缺乏侠气的,经济迅速的膨胀使得两极分化愈加严重,钱权时代的到来使得大街小巷不免铜臭味儿十足,繁荣的外表下隐藏着人心丧乱的隐忧。金庸先生的作品大概可以成为维护社会正义的保护伞吧,它传达的“侠”字,不仅存在于书中,更映衬在书外。这期节目我们请到金庸发烧友代班主持大完颜、Bao大人和Jerry一起跟大家回忆那些年金庸带给我们的青春。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40 我们是如何接触金庸的? ⭕️4:45 小说和电视剧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 ⭕️5:50 金庸的创作背景和其他大家的区别 ⭕️8:30 民报创刊的初衷和发展史 ⭕️11:30 各自喜欢的金庸笔下的人物 ⭕️15:20 金庸作品的现实意义 ⭕️17:25 正派和邪教的区别? ⭕️21:23 对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塑造方法的变化 ⭕️22:35 天龙八部的时代背景和乔峰的悲剧色彩 ⭕️25:00 丐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设定? ⭕️28:45 谁才是金庸笔下的大英雄? ⭕️31:00 为什么张无忌救了这么多人却不是公认的大英雄形象? ⭕️34:15 金庸关于童子功和练功内心澄澈的意象 ⭕️38:10 金庸笔下人物名字的妙处 ⭕️44:00 星宿派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49:00 金庸这类的武侠会消失吗? ⭕️52:01 如何看待鹿鼎记? 无时差研究所限量版——会说话的手机壳 毕业十年,如何在同学聚会优雅地装X系列 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DMDLGjGlZdtQVH4N8XqQg 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67827776&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98d38baf433046d3__

58分钟
99+
6年前

EP68-为NineNineSix的奋斗疯狂的我们,终究忘了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小黑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996这一话题一直被频繁的提起,加之甲骨文裁员的新闻也让年轻人的奋斗和选择再一次引发了各方的热议。那些业界的大佬们告诉我们,“996是福报”,“年轻人不奋斗有何用?”,可是在互联网泡沫的虚妄幻想下,恐怕很多人都忘了我们终其一生努力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难道不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陪伴家人吗?可是我们却错误的把工作的忙碌当作了人生的成就感,渐渐的我们发现生活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再也不知从何能给拾起对生活的掌控。终于有一天,面对千疮百孔,再也无法重拾的生活,我们彻底崩塌了。可是这一切能怪谁呢?怪那些叫你一起奋斗、称你是兄弟的CXO们吗?可是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没有谁应该去做慈善家。怪当下的社会制度吗?可是居安思危的民族性和焦灼的国际局势,已经不容许这个高速发展的中国有半点的落于人后。或许许多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只希望听到这期节目的你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小黑同学和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个被所谓的奋斗裹挟的扭曲时代,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1:15 什么是996?(居然还有669?) ⭕️2:50 马爸爸的工作主义 ⭕️3:45 我们理想中工作与奋斗的意义 ⭕️6:30 甲骨文被裁员工反被社会舆论唾弃 ⭕️8:26 忙碌意味着成功 享受生活就是loser? ⭕️10:10 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11:15 因为输不起只能妥协,大人加班小孩补课 ⭕️13:40 现行教育制度设置合理吗? ⭕️16:10 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长是多少? ⭕️17:30 “自愿”加班下的低欲望生活 ⭕️19:30 多陪陪家人 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 ⭕️21:00 Alpha Girls扭曲的价值观 ⭕️23:00 中西方工作环境和法律意识的区别 ⭕️26:05 拿起法律武器可能会被打击报复 ⭕️29:00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了解当地的工作习惯 ⭕️32:55 别让工作淹没了生活 ⭕️35:00 从加班潜规则到裁员潮的发展 ⭕️37:40 奋斗者协议的霸王条款 ⭕️40:30 劳动市场资源错配 ⭕️43:00 裁员问题需要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 ⭕️46:40 如何聪明选择工作和生活 ⭕️49:00 日本年轻人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52:30 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57:00 不要被工作裹挟 工作不是舒适区 ⭕️59:00 没有social life的生活不是真生活 ⭕️1:02:00 work hard, play hard只是朋友圈的口号 ⭕️1:03:40 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1:05:05 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害怕不进则退 ⭕️1:07:40 中国年轻人未来的发展在哪里 ⭕️1:10:45 955公司在中国真的没有出路吗? ⭕️1:13:10 最后别忘了约上朋友吃饭看展享受生活

77分钟
99+
6年前

EP67-别抗拒,心理咨询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田小田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于生理上的病痛都会主动寻求医学手段的帮助,而对于心理上的疾病却鲜有人重视,甚至很多是抗拒。社会上对于精神疾病也都有多番误解,“神经病”也一直以贬义的形式存在。但其实,心理咨询是一门极其庞大、覆盖面很广的学科。从一般的生活中的夫妻婚姻咨询到我们常常听到的抑郁症、精神分裂都有涉及。作为一个现代人,每天面对如此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我们其实在身体上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亚健康,心理上也同样如此,这往往表现在焦虑、慌张、惊恐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正视心理咨询这件事情。本期节目我们再一次邀请到了曾经来给我们讲述人口贩卖网络的田小田,给我们从头梳理了一遍心理咨询行业同时解答了我们对于这个行业的诸多疑问。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1:55 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 ⭕️2:23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定义是什么? ⭕️6:07 心理咨询师是不是非要学心理学的人才能做? ⭕️7:49 各种机缘巧合走上心理咨询这条路? ⭕️9:45 小朋友心理疾病的类型 ⭕️11:36 夜半惊梦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吗? ⭕️14:40 精神分裂的病人是什么样的表象? ⭕️16:35 精神分裂这个名字准确吗?会不会给人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24:25 抑郁症病人、焦虑症病人、躁郁症病人的普遍感觉是什么? ⭕️30:00 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31:25 精神疾病有治愈的可能性吗? ⭕️33:41 不一样就不对吗?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34:45 一个疾病的确认是会遵循什么样的流程? ⭕️39:44 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43:10 在生活中遇到有心理疾病的人我们应该怎么跟他相处? ⭕️48:20 对心理治疗中美的态度有何异同? ⭕️51:00 心理咨询在非精神治疗领域的应用 ⭕️52:20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什么? ⭕️53:30 心理咨询工作会不会影响咨询师自己的生活? ⭕️55:40 催眠究竟是什么?像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58:05 心理咨询工作的挑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00:02 做心理咨询的中国女性多吗?对于想要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有什么建议? 无时差研究所限量版——会说话的手机壳 毕业十年,如何在同学聚会优雅地装X系列 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DMDLGjGlZdtQVH4N8XqQg 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67827776&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98d38baf433046d3__

66分钟
99+
6年前

EP66-从《绿皮书》聊聊黑人之于美国和那些挥之不去的种族主义

无时差研究所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Zhang Zhe 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珂珂 民权运动从1950年起到今天已经走了快70年,回望过去,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好像越发变得不得而知。加之近期,全世界范围内种族冲突事件频发,不论从政治还是文化,甚至向广告和娱乐行业蔓延的趋势,也为民权运动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种族主义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个世界真的变得更好了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近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自然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呈现出短暂的全民追捧的现象,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部电影在美国本土并没有引发多大范围的讨论。这件事情所蕴含的中国人对美国种族歧视的看法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值得深挖讨论一下。我们从小学英语,总说自己了解西方社会,可是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更多的可能还是白人文化,我们对于黑人、黑人文化、黑人之于美国社会可能真的知之甚少。所以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了政治学博士候选人Zhang Zhe同学,想借《绿皮书》的热潮,和大家一起聊聊那些美国无法割舍的黑人文化和种族主义的隔阂缘何而起?究竟到底有多深? 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2:10 绿皮书拿最佳影片是实至名归吗? ⭕️4:30 与《为黛西小姐开车》有什么不同 ⭕️5:45 改编背后的争议与现实 ⭕️8:00 国内观众对于种族主义的电影反响热烈 ⭕️10:15 阶级和种族剥离开后各自的问题 ⭕️12:00 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评价 ⭕️13:30 对”非主流”元素的解读-地狱中的奥菲欧 ⭕️18:25 隐晦的拍摄 卓越的演技 ⭕️20:25 阿里巴巴的投资眼光独到 ⭕️21:40 MSL和M黑的场外冲突 ⭕️23:45 白人视角下故事的局限性 ⭕️25:55 电影是在为白人开脱吗? ⭕️28:50 靠个人的友谊来解决社会问题可行吗? ⭕️31:00 塔斯基吉实验的恐怖历史 ⭕️34:45 公共卫生部内部人员的爆料 ⭕️35:45 种族主义下的丧心病狂 ⭕️39:20 人性的变化滞后于法律平等 ⭕️41:20 现代妇科手术之父成功背后的罪行 ⭕️44:35 种族问题的现代延伸-黑人教育 ⭕️47:00 表象掩盖下的历史垢弊-假简历实验 ⭕️50:20 为什么炸鸡是个避而不碰的敏感话题 ⭕️54:00 刻板印象导致的“幸存者”偏差 ⭕️57:00 共享经济下的种族歧视现象 ⭕️59:50 小概率事件的自我实现与印证 ⭕️1:01:50 XJR就得会扭脖子吗 ⭕️1:04:10 排外主义的幽灵驱之不去 ⭕️1:05:15 追求公平是人的本性值得每个人思考 无时差研究所限量版——会说话的手机壳 毕业十年,如何在同学聚会优雅地装X系列 微信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LDMDLGjGlZdtQVH4N8XqQg 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67827776&p=iphone&wfr=BuyercopyURL&share_relation=98d38baf433046d3__

72分钟
9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