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关于书的话题和活动,在北京这样一座文化古城,这种体会有时候会更加明显。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充满“书气”的城市,在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对于北京的描写,讲述北京的故事,许多作家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生活、创作的痕迹,当然还有非常多的书店,有很多的爱书人,科技的力量也在为这座城市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联想依托“普慧算力”,以创新科技赋能位于中轴线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为百年文化新地标带来智慧升级。在世界读书日,打造了一场充满AI和AR体验的,将人文与科技充分融合的限时线下活动“北京的书气”。(活动时间:4.23~4.30) 那么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想好好聊聊,文字里的北京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身处北京内外的不同人们,如何通过文字认识和理解这座城市?当然,还有那些和书店有关的记忆,以及正在北京书店里发生着的,新的创造。 【本期嘉宾】 主播: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嘉宾:赵健,读书博主,《一站到底》常驻嘉宾,《奇妙的汉字》全国总冠军 【时间轴】 02:15 南京人的北京初体验 03:50 一本书如何改变对北京的观感? 07:27 “书里的北京”遇上“现实的北京” 11:53 书里的北京,有平民烟火气 15:40 书里的北京,记录下已经消失的田园气 18:08 文字如何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22:12 柿子树、茶馆、大白菜……书里北京的市井气 29:01 如何书写北京的气质? 39:31 更科幻、更当代的北京故事是怎样的? 44:42 关于北京的书店记忆 48:17 联想普慧算力赋能百年书局 53:04 老书店的新变化:“北京的书气” 限时活动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在很多人的高中记忆里,总会有一所“像衡水一样的学校”,但究竟什么是“衡水模式”,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惯常印象中的跑操、高压管理,以及很高的名校录取率之外,从衡水中学开始的教育模式,其更核心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它的影响力,又是如何扩展到教育之外? “衡水模式”从家喻户晓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围绕它的讨论从未停歇,质疑和认同,也总是针锋相对地存在。但衡中和复制“衡水模式”的学校,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期节目,我们想从记者的视角,分享他们的观察,以及这些学校内外的故事。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李晓洁,《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2:24 为什么要在当下关注“衡水模式”? 05:32 家乡的那座“衡中”是怎样的? 09:15 被解构的跑操口号 11:08 大一课堂里,为什么要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19:52 “衡水模式”的两重含义 23:55 “衡水模式”崛起的地域背景 29:55 教室里的监控在做什么? 37:36 从“高考移民”到“中考移民” 45:32 “天下第一操”的背后 53:51 严格标准化要求下的老师们 1:05:34 衡中三年对于学生的影响 1:12:28 遇到一位好老师,是非常幸运的事 1:18:59 正在发生的改变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本集播客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丘濂的系列播客“自然自在”的第一集,她会邀请自然教育的从业者、生态与环境专家以及自然文学作者,一起来聊聊如何发现与探索身边的大自然。 【本集内容提要】 当你忙碌于生活的琐事时,望眼窗外,或许曾发现在房檐小憩的“野外来客”;亦或忙里偷闲的周末,于公园某处,邂逅不期而遇的“城市精灵”。不止于远方的田野,即使是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也能拥有和自然生命交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张瑜老师拍摄到的“鸭子过马路” 在城市里发现野生动物,是一种怎样的经历?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遇见更多城市小精灵?城市规划中需要怎样的动物友好型设计?而精心准备的投喂,是否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如果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又或者对此跃跃欲试,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我们一起走进春光,发现身边的那些“神奇动物”~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王瑞卿,《中国鸟类观察》编辑,《北京地区常见野鸟图鉴》副主编 嘉宾 | 张瑜,《博物》杂志插图主管,自然类科技绘图师,生态摄影师,北师大生态学硕士 【时间轴】 03:42 哪一种动物带你入坑? 11:35 一次与树鹨的阳台邂逅 12:48 观察野生动物,为什么北京有优势? 15:55 护送鸭子过马路 17:40 观鸟入门级打卡地,为什么是天坛? 23:46 颐和园里看松鼠 27:48 珠颈斑鸠的“随地大小蛋” 35:31 刺猬的一场求偶,要经历多少步骤? 41:58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当小朋友遇上野生动物 44:07 城市在变化,野生动物在适应 48:36 城市鸟撞背后的思考 52:45 “本杰士堆”能解决问题吗? 55:36 大麻鳽:我的芦苇之家哪去了? 58:41 在城市里与自然交流,很舒适 【名词解释: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动物名词】 翠鸟:北京可以见到的是普通翠鸟,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小翠”。它们头上蓝绿色,有很多浅色斑点,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嘴长腿短。雄鸟的嘴黑色,雌鸟上嘴黑色,下嘴红色,像涂了口红一样。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海南山鹧鸪:它是一种小型的雉科鸟类,属于山鹧鸪属,喉部有一块红斑,非常鲜艳。它们仅生活在海南岛的山林中,行踪隐秘,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树鹨:鹨是一种小型鸣禽,身材瘦长,尾巴也很长,很多种类有抖动尾巴的习惯。树鹨眼睛后部有一个白点,背部橄榄绿色,因此它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橄榄色后背的鹨”。树鹨虽然叫树鹨,但是多在地上觅食,受惊后则立刻飞到附近树上,边飞边发出“chi-chi-chi”的叫声,声音尖细。 花鼠:别名桦鼠子、五道眉、花狸棒、花栗鼠,属于松鼠科花鼠属,因体背有数条明暗相间的平行纵纹而得名。它们常在地面活动,体型中等,尾毛长而蓬松。是很多动画片里松鼠的原型。 岩松鼠:别称扫毛子、石老鼠,属啮齿目松鼠科,是中国特有物种。岩松鼠通常住在岩缝中,体型中等,全身由头至尾为黑黄色,但是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白眼圈,让人不会认错。 乌鸫:一种鸫科的鸟类。除了黄色的眼圏和明显的黄嘴外,全身都是黑色的,喜欢在草地上寻找蚯蚓吃。乌鸫春季的鸣唱非常动听,而且会模仿很多其他鸟类的鸣叫,在欧洲有“百舌鸟”之称。但是它们脾气不太好,如果人们在它们孵卵育雏的时候打扰它们,常常会受到它们的“甩屎攻击”。 红翅凤头鹃:一种瘦长的鹃类。头上有一树立起来的黑色冠羽,像戴了高帽子,所以台湾地区管它们叫“冠郭公”(台湾地区管鹃叫做郭公)。它们原本分布于南方,近些年逐渐扩散至北京。鸣叫起来是一串“滴滴滴”的声音,像是在发电报。 珠颈斑鸠: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斑鸠,在北京几乎每个小区都能见到。它们体态像鸽子,通体褐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因而得名“珠颈”斑鸠。 丘鹬:一种体型肥胖,住在较湿润树林里的涉禽。它们腿短,嘴长且直,在草丛中寻找蚯蚓等为食。隐蔽色非常好,很难被发现。如果人们过于靠近,它们会迅速飞走,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 豆娘:属于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统称蟌(cōng)。体形娇小,类似小型的蜻蜓。但它们身体细长且软弱,休息时翅束于背上方。 油葫芦:蟋蟀类昆虫,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 蝎勒虎子:北方方言,即壁虎。 燕巴虎:北方方言,指蝙蝠的一种。蝙蝠也有地方叫“雁么虎”。 蝲蝲蛄:蝼蛄的俗称。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黄色,通常生活在土壤中,以植物根等为食。 黑头鳾(shī):小型鸣禽,身材短圆,以树皮下的昆虫蜘蛛和松子等植物种子为食。䴓是唯一一类可以头朝下在树上攀爬的鸟类,也是一类在秋季有储存食物习惯的鸟类。在世界上,黑头䴓最初的发现地点就是在北京昌平一带的山区,发现人就是发现了大熊猫、川金丝猴、麋鹿等著名物种的大卫神甫。 本杰士堆:即人造灌木丛。名字的由来,是缘于从事动物园园林管理的赫尔曼·本杰士和海因里希·本杰士兄弟基于野地生存观念和自然演替规律的一项发明。这项发明通过生态化的自然进程为园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重建了生存空间。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现在的孩子真的不会玩了吗?或许并不绝对。但和二三十年前的孩子相比,今天提供给小朋友们玩耍的自由,变得有限了。 而对于那些已经快步入中年的朋友们来说,已经有充分能力为自己的童年卖单,把曾经心心念念的游戏机搬回家,却没了痛痛快快玩上一个下午的劲头。 本期节目,我们想聊聊在没有被iPad占据的童年里,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补习班没有那么强存在感的童年里,大家都在怎么玩,又有哪些不曾消磨的回忆。本期节目的四位记者都是8090后,在他们的讲述中,或许也有你的记忆。我们曾经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在这样肆意流淌的时光里,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1:35 现在小孩玩什么玩具? 06:52 孩子小时候不喜欢按规则去玩 09:35 曾经最爱的游戏项目:剪床单 11:08 堆沙子、挖胶泥和吸铁石 15:10 飘满萤火虫的夏夜 17:13 过家家:树上的三室一厅 18:42 集体游戏:摸电报&踢锅 23:50 自然的玩具:指甲花、蛇果、桑叶、柳絮与“拔根” 28:51 曾经的玩伴:蜘蛛、蚂蚱、蝈蝈与蚕 32:27 流传至今的奥特曼打怪兽 35:31 喊也不回家的玩伴,与想象中的朋友 40:28 小时候的玩具店没几样东西,却那么纯粹 43:55 石子和树枝,也是心头宝物 47:02 因为玩而挨过的打 53:15 “玩”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流水线+食物,似乎总是矛盾的。我们有点难以想象每天吃到的食物,并非来自天然的种养殖环境,而是出自像装配手机一样的生产线上。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几乎成为必需品的食材里,食品的大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 是追求品质还是产量,是食品的大工业化需要面对的考量,食品安全更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一只肉鸡,是否真的是靠激素才能实现38天就出栏?一瓶酱油从晾晒到灌装,如何在一条条管道中完成?一罐奶粉的生产,会做到怎样的极致? 食品的大工业化在努力消除农业的不确定性,但这种极致的高效背后,无论对于参与其中的人和动物,也有很残酷的一面。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不如更全面地去了解。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1:52 从“超级工厂”到“食品的超级工厂” 06:22 和传统种养殖企业相比,那些完全不同的地方 11:46 花大力气打造全流程生产,目的何在? 20:10 产奶和养鸡,居然要标准化到这个程度 30:08 对于“速生鸡”的印象,都是误会吗? 33:37 我们的农业思维,在工业化养殖面前总是转不过弯 39:04 在一片蓝光里,见证30万只鸡的生命终结 46:02 食品企业也会越来越卷吗?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是的,这又是一期关于ChatGPT的播客。在这几个月的时间中,或许你已经听腻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在诸多媒体平台上,你可以看到从技术分析到实操攻略在内的海量内容。但我们依然觉得,一项可能会改变人们生活模式的技术,值得多去聊聊,况且它还在不停地“进化”。 近些年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在相关领域从业者看来,哪些层面的进步是他们更为看重的?在我们热情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又有怎样的隐患需要留意?同时,在每天都有新内容在刷新认知的阶段,作为记者去操作这样的封面,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哪些工作会受到冲击,哪些可以AI的帮助下得到优化提升? 本期播客,我们会从这些话题聊起,而在科技浪潮正汹涌的时刻,不妨多打开一些思路,见证改变的发生。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宇琦,《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1:30 找不到新闻现场,如何报道ChatGPT? 04:08 ChatGPT初体验 07:30 外行看热闹,内行心里慌? 16:09 人工智能的运营成本 21:37 中国研发大模型的水平在哪里? 24:19 大模型会受语种影响吗? 29:26 为什么AI画不好手? 31:20 AGI时代到来了么? 33:38 AI暴露指数:现在转行还来得及吗? 37:19 需要改变的是教育内容,还是方式? 41:08 AI生成的海量信息,边界何在? 44:01 记者这个职业是暂时安全的吗?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咖啡,一杯黑漆漆的液体,如果不去聊的话,很难理解背后的种种奥秘。而近些年在国内快速兴起的精品咖啡,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生态,咖啡背后的人,以及这些人的故事,同样滋味丰足,香醇多态。 从2019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推出四期咖啡主题的封面故事,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贵阳、江门和哈尔滨。这些在讨论咖啡时似乎不常被提及的城市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在这些城市从事咖啡行业的都是哪些人,什么人是这些咖啡店的主要消费人群?一座城市的气质,又如何影响着当地的咖啡生态? 作为持续关注咖啡的记者,从采访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变化?作为身处咖啡行业的经营者,又有哪些体会?以及,正在许多城市兴起的咖啡节为什么重要?对于行业中人以及消费者,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不妨倒上一杯咖啡,从这期播客里找找答案。 【本期嘉宾】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高雪,自媒体“行走与咖啡”主理人,“咖啡青年节”创办者 【时间轴】 03:21 写咖啡,为什么要去贵阳、江门和哈尔滨? 10:13 大家都在咖啡馆里干什么? 14:40 咖啡馆可以营业到晚上吗? 17:07 来咖啡馆,居然只打游戏? 20:21 在北京开一家精品咖啡馆的体验 24:59 贵阳的咖啡馆,为什么都开在这些地方? 30:28 在江门,拥有选址自由 33:44 如何判断一家好咖啡馆? 37:09 做一杯好喝的咖啡,真的是技术活 42:28 咖啡师都是从哪里“毕业”的? 47:23 流行与回归:特调、特殊处理法和云南豆子 1:00:43 咖啡人的分享精神 1:04:47 逐渐火起来的咖啡节,能有多重要? 【咖啡封面合集】 如果对咖啡话题感兴趣,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咖啡封面故事合集: https://shop43130114.m.youzan.com/wscgoods/detail/277s4hcwwf1h60x?dc_ps=3280632583037338630.200001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在中国历史上,大海始终被视作于“外域之地”,海岛处于地理的“边缘”。但中心与边缘建立在某种参照系上,当标准转换后,中心与边缘便有易位的可能。尽管明清时代开始实行“片帆不许下海”的严格海禁令,海岛却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加入世界贸易的版图,充当了连接中国和海外的重要角色。私人海洋贸易的兴与灭、民间社会海商与海盗身份混杂、人们的不断迁徙与流动,都形成了独特的海岛社会形态。 只有回到时间与地理空间之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边缘的海岛为何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海岛上的人拥有怎样和内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当下,海岛的传统和现代又如何共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前往海岛探访的三位记者,聊一聊关于海岛的历史、生活与人。海岛流动的历史,体现出的是社会形态下内生的生机和活力。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打开车窗就能喝到星巴克? 因为星巴克刚刚上线了「沿街取」服务。你只需要在高德地图导航「顺路搜」中找到它,选择沿途的门店下单,咖啡师就会在取餐点等着你。只需打开车窗,就能拿到你的咖啡。不必下车,也不必等太久。快和我们一起体验丝滑到飞起的星巴克「沿街取」。 开车取餐速战速决,高效搞定你的上班咖啡~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1:48 “地理中国”系列2.0:何为边地? 05:02 印象最深的上岛体验 07:34 海岛上的庙宇大集合 11:14 海岛社会的流动性与历史断裂 19:17 六横岛上的“小联合国” 22:02 辉煌的海上贸易港岁月 30:22 “海商”or“海盗”? 40:43 朝贡贸易的消亡 44:15 如何治理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 54:07 温州话or福建话? 56:37 一处海盗据点的选址分析 【新刊速递】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听感与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高强的算力,超大规模数据训练,拟人的对话能力,集成式功能……2022年11月发布以来,ChatGPT这个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就席卷了人类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AI如此先进,人该何去何从? 仅仅在工作领域,就有许多让人紧张、疑惑或是期待的问题——AI足以强大到取代人类的工作吗?当人工智能产出的质量足够高时,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手工制作”还有价值吗?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是不是要围着AI“打工”了?对于学生来说,哪些专业,哪种学习方式能让我们变得AI-proof?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哪些壁垒?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来自技术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嘉宾,希望不同的研究背景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思考。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卉,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黄文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 嘉宾|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著有《技术与文明》,三联中读《人类文明进步史》课程主讲人 【时间轴】 00:58 火爆全球的ChatGPT,你用上了吗? 04:05 ChatGPT强大的功能集成、数据和算力 12:36 想象力,是技术的突破口 16:33 人工智能会抢我们的工作饭碗吗? 26:22 AI不能替代人拥有价值的定义权 37:00 新的思考角度:去人类中心主义 40:41 “人给AI打工”已经是现在进行时 47:00 人脑的奇迹:在“低耗电”模式下学习新知识 53:54 畅想未来:人工智能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01:02:44 泛AI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01:17:17 AI在当下农村的实际应用和潜在挑战 01:21:14 “AI威胁论”有道理吗?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为什么女性写作经常被等同于女性主义写作? 为什么人们容易认为女性文学是“形容词文学”? 女性所掌握的非虚构的能力具备什么力量? 前几天,作家张悦然、毛尖做客《三联生活周刊》和行读图书奖,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女性写作的诸多话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行读图书奖统筹及评委 嘉宾 |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行读图书奖评委 嘉宾 | 张悦然,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行读图书奖评委 【时间轴】 03:08 以性别划分写作是一种理解的窄化吗?当有人强调女作家、女学者的性别身份,是否在意或反感? 10:35 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入阿特伍德或其他类似作品的话,我们在阅读中会失去什么?抛开女性主义的标签我们还能获得什么? 17:54 如何理解格蕾丝·佩雷这样一位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四驱女性主义者”,她的个人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 25:20 有什么样的女性关系,或者女性形象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是缺失的? 33:28 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关系,可以算作成功的塑造,甚至于补足了文学世界/影视圈缺失的某个板块? 40:34 只有女性创作者可以刻画好女性形象/女性关系吗?当一个异性声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或者不是),他是否有可能塑造出让人信服的女性角色? 45:30 当我们判断一个作家是特别典型的女性写作,我们是在说什么?比如是他/她的表现风格吗,还是他/她关注的主题,表达的内容? 56:20 当一位女作家的写作离开了女性经验的书写,所谓女性视角还存在吗?比如说安妮·普鲁的《断背山》,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 01:13:25 在非虚构写作或学术创作中,性别会自然而然地隐去,或者说应该隐去吗? 01:28:03 正在建立中的女性文学写作传统是怎样的,她展现了怎样有别于男性书写传统的姿态? 01:33:10 毛尖老师最近几年还算满意的荧屏女性形象是……(欢迎无奖竞猜) 【本期推荐】 《使女的故事》《盲刺客》《别名格蕾丝》[加]阿特伍德 《最后一刻的巨变》[美]格蕾丝·佩雷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埃莱娜·费兰特 《终场故事集》[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正发生》《悠悠岁月》《一个女人的故事》[法]安妮·埃尔诺 《狼厅》《提堂》《镜与光》[英]希拉里·曼特尔 《断背山》[美]安妮·普鲁 《盐镇》易小荷 《剑桥的陌生人》刘禾 《犬之力》[新西兰]简·坎皮恩(导演) 《正发生》[法]奥黛丽·迪万(导演) 《平行母亲》[西班牙]佩德罗·阿莫多瓦(导演)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新栏目介绍】 《行读吧》是“行读奖”的专属播客节目,在这里会为大家介绍每个月上榜月度榜单的好书,并将不定期邀请“行读奖”的评委及其他嘉宾做客,来一次吧间长谈,一起聊聊与书有关的事儿。更多有关行读图书奖的评奖进度欢迎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及微信。欢迎大家一起跟着“行读奖”多读书,读好书! 你可以下载中读APP搜“行读吧”或者扫下面二维码订阅收听: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本期为三联中读原创自制的一档播客栏目“编辑效应”的3.8妇女节特别定制节目,我们从最近频频上热搜的上野千鹤子和她的书聊起,邀请到刚刚出版了她的新书的两位编辑,聊聊他们策划出版女性议题图书背后的故事。 我们会聊到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些书?是受到过哪些社会现象、个体事件启发,还是观察到中国读者逐渐关注女性议题,市场上有明显的读者需求?近些年来始终关注女性议题图书出版,从编辑出版人的视角有哪些独特的体会?上野千鹤子的书为什么会被各大出版社选中?她和她的书在中国出圈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男编辑,于北在做女性议题的图书前后,是否观察到自己有哪些改变,比如发现了自己对女性从未注意到的固有偏见,是否有那种“啊,男生这样的想法竟然是不对的,我以前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刻?收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读者反馈吗?新世代的女性如何自在地活?在节目的最后,编辑们用上野千鹤子在书中的话,分享给大家特别的节日寄语。 【本期嘉宾】 主播 | 筱诗,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一周书讯」「编辑效应」栏目主播 嘉宾 | 嘉瑜,“未读”文艺工作室资深编辑,从事出版业十余年,近年来专注于女性议题图书,曾策划出版《快乐上等》《无惧衰老》《生活,朴素且散发光芒》《单身偏见》等畅销书。 嘉宾 | 于北,磨铁文治图书主编,曾策划出版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等知名文学小说作品。其工作室引进出版多部日韩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最新出版上野千鹤子《身为女性的选择》。 【时间轴】 02:50 频频上热搜的上野千鹤子到底是谁? 她的出圈意味着什么? 05:19 上野的书为什么被各大出版社争相引进? 她为何特别热衷对谈的形式? 15:11 编辑是如何与一本本女性主义的书相遇的? 25:30 读女性主义的书会更理智从容? 32:42 中国的男女不平等比日韩要更隐性一些? 37:39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是女性主义者? 43:49 是什么让日本男人“撒腿就跑”? 53:45 上野千鹤子对所有女性的寄语 01:00:11 “薅羊毛”环节:赠书福利说明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故事: 【原创栏目介绍】 《编辑效应》是三联中读原创自制的一档播客栏目。编辑是喜欢读书、擅长做书、与书距离最近、每天和纸张书本打交道的一群人。在节目中,我们会邀情从事图书行业、出版行业的一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围绕着一些时下热门的、有意思、有价值的话题,围坐一起,头脑风暴。 如果你是想深入了解:好的选题是如何发现的?难啃的作者是如何拿下的?请点击下面的链接或下载中读APP搜索“编辑效应”订阅收听~ http://ny.zdline.cn/mobile/bookList?artId=3279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想象我们的大脑是一台留声机,它会发出什么样的音乐?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下,听不见的脑电波可以被“翻译”成乐曲。人体与音乐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脑波的高低起伏,能够一个个对应落到音符上。 人在聆听自己的脑波音乐时的确感觉更舒适。脑波音乐被期待用于抑郁症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反复聆听自己大脑内的旋律,相当于服下一粒“音乐药丸”。脑波音乐还能用于治疗失眠,通过实时监测,反映脑部活动图像。 如何将让大脑的声音传入耳膜?如何将我们的脑波谱成愉悦的音乐?脑波音乐在医疗、科学、生活领域又有何运用?本期节目,我们试图通过声音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的奥秘。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乐器,聆听他人或自己的脑波,就如同在灵魂内部航行。 ※片头音乐为吴丹老师提供的脑波音乐demo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丹,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0:56 什么是“脑波音乐”?05:12 真正的脑波是听不见的 09:02 如何转写一份大脑乐谱? 16:41 脑波音乐是非常个性化的 18:39 听音乐也能治病? 22:34 我们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和脑波同频吗? 26:08 制作一份脑波音乐的亲身经历 29:01 我喜欢听民乐,但大脑更中意巴赫 30:53 “莫扎特音乐”真的可以改善空间记忆力吗? 33:16 从药房开一张治失眠的唱片 37:39 脑脑合作:计算机与大脑共谱一曲 40:21 如何开一场脑波音乐会? 【新刊速递】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