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的产生,取决于如何认识自己和解释世界。不确定的大环境及其带来的问题,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在这个尤为困顿的当下,你是否也为负面情绪所困扰?家庭、朋友、亲密关系、自我认知......我们该如何认识和接纳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和解释世界? (插图:Jessie Lin)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你和负责封面报道的记者一起,探讨困顿生活下的情绪问题:如何建立高自尊的自我、保持长期愉悦的内心、自食其力调整负面情绪? 【本期嘉宾】 嘉宾|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本期时间轴】 06:34 谁来治愈我的“深感无力”? 08:06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扭转归因+抱团取暖 11:53 朋友or爱人,孰先孰后? 12:42 如何延长朋友的保质期? 14:17 原生家庭:我们相处模式的母版 20:50 情绪的底层逻辑是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 25:40 频繁跳槽?或许需要打碎滤镜再求职 28:34 拒绝标配人生,我有我的标准 31:34 如何体面地哀悼一段亲密关系的逝去 36:50 如何判断是冷暴力还是冷处理? 39:50 职场PUA:拒绝leader的双人舞 44:24 如何摆脱焦虑魔咒?
职场焦虑正成为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流量密码”,巨变和转型之下,如何找到理想职场,是关乎当代人生存现状的根本议题。OKR、emo、PUA、Z世代......新一批职场词汇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下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之间的反复拉扯。如何摆脱内耗性的习得性无助、避免陷入内卷陷阱?吐槽之外,我们该如何对待无处安放的职场压力?雇主和雇员能否摒弃零和博弈、实现双赢?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知乎“职场”版的新知答主“小红拖拉机”以及参与本期封面报道的主笔黄子懿,从各自的经历和观察出发,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新的洞见。 【本期嘉宾】 嘉宾|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小红拖拉机,知乎心理学、职场领域答主,科技公司HRD 主播|俞力莎,三联中读内容总监 【本期时间轴】 07:01 当职场焦虑成为“流量密码” 09:44 职场焦虑=“习得性无助”+“错失恐惧”+“我不是唯一” 16:22 “考公热”:从种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17:37 “躺平”的背后是一代人价值观的转变 21:15 如何突破“内卷”?做最不可替代的那一抹花火! 24:07 办公室内耗:“就像一艘越拉越分散的大船” 26:09 KPI之后的OKR 33:53 emo:关注我、表达我、适应情绪、组织情绪 42:18 职场PUA是一种狼性文化 48:26 理想职场是干出来的 57:18 糖里长大的Z世代:个体主义、吐槽文化 1:04:56 如何找到理想职场是一个长周期的问题
在茨威格逝世八十周年之际,重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不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致敬和纪念,也是对文学的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思索:在一个对语言失去信任的时代,我们该以何种路径弥合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当昨日世界一去不复返,作家为何要书写过去?面向何时,何地,何人?在灵肉冲突的永恒矛盾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的完满和完整? 本期播客,和嘉宾一起重读茨威格,唤醒我们的思考,重温过去的作家对过去的时代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为现在的困惑留下了哪些回答。 【本期嘉宾】 嘉宾|胡蔚,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慕尼黑大学德文系博士 嘉宾|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蒲实,《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主播|王卉,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三联中读音频课程《走近茨威格》责编 【本期时间轴】 04:03 “买张车票就走人”:黄金时代的欧洲 09:50 “文字是我在流亡中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 12:17 茨威格——小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5:01 偏见一种:茨威格是二流的作家吗? 20:32 茨威格作品的古典传统 23:2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单恋的方式爱自己 33:48 透过茨威格,如何理解犹太人一再“被选中”的宿命感? 38:04 在一个断裂的时代缝合昨日与现实的鸿沟 41:22 茨威格留下的问题:人文主义还是国族主义? 46:06 茨威格和中国文人都有一种对文字的信仰 【相关延伸】 胡戈·劳伦斯·奥古斯特·霍夫曼·冯·霍夫曼史塔: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致力于宣扬奥地利文化。 阿图尔·施尼茨勒: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维也纳现代派的核心人物。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的奥地利作家,以表现心灵、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汉娜·阿伦特:德国政治哲学家、作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她的贡献影响了 20 世纪和 21 世纪的政治理论研究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作家,他把长年钻研的群体心理学和政治理论应用于文学创作。米兰·昆德拉将他与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和维尔托德·贡布罗维奇列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浪漫派诗人。他将古典希腊诗文移植到德语中。其作品在20世纪才被重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晚年因精神状况被迫入住诊所治疗。 尼科洛·迪·贝尔纳多·代·马基雅维利:意大利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其所著《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其中“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伊拉斯谟,天主教的重量级人物。约1469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1536年在瑞士巴塞尔去世,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本书完成于茨威格颠沛流离之中,刻画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早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篇小说在当年大受欢迎,1948年、1974年先后改编同名电影也引起轰动。史蒂芬·茨威格之后的小说《灼人的秘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也是同一系列的作品。 《三大师》:茨威格在二十年代相继完成了以《世界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三大师》、《三诗人的生平》和《与魔的搏斗》。其中描写三位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最具代表性。
“人世间里找到你,还剩下多少没忘掉......”国民电视剧《人世间》已告一段落,绵密的细节流露、诗意的人性高光、跌宕的时代叙述,让我们代入“他们”的情感与命运,看见悲欢离合下的人间值得。 摄影师肖全在片场给周家拍摄的过年包饺子的全家福 (肖全 摄/片方提供)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采访了剧作主创的记者们,听听他们在观剧及专访时的见闻感受,一起在《人世间》的余韵中聊聊“人世间”的共鸣。 【本期嘉宾】 嘉宾|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安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时间轴】 03:04 你是从哪一个瞬间开始入戏的? 06:14 自然流露的表演击中了我 09:10 电视剧里的对话也发生在我们的家庭 13:30 我们在“陌生人社会”寻找熟人社会的温度感 23:35 剧中没有简单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立场不同 32:49 对周蓉出走这件事,网评让人感觉很懵 41:03 原著作者梁晓声最喜欢的角色是谁? 45:15 真正的人世间:要遍历所有,才叫完整地活着
从真实的案例中了解被拐卖女性解救之后的状态。 “保障女性权益,为‘她力量’赋能”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议题。而在诸多对妇女权益的损害中,拐卖如同一条罪恶的项链,锁住了个人与家庭的幸福。对于文明社会的公民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如何用法治和文明斩断拐卖犯罪的链条,是现代社会公民都应关注的话题。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这一期封面报道的记者王珊与黄子懿,听听他们在采访中的所思所感,了解被拐妇女的真实处境。 【本期嘉宾】 嘉宾|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胡艺玮,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本期时间轴】 02:46 拐卖,看似很远实则很近 10:26 解救后,“我们不希望被任何人关注” 16:09 无法离婚的被拐少女 28:46 什么限制了被拐妇女的求救? 35:00 当受害者成为拐卖链条上的一环 36:39 解救被拐女性之后,法律可以做什么? 46:39 回到家乡,“对不起,我们忘记了你” 51:31 徐州为何成为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流入地? 54:22 从散兵游勇到产业化的罪恶链条
从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诞生至今,这三百年中,许多关于科学与宇宙的研究都以此为基础开展。每当人们提起牛顿,总会提到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已经成为我们物理书中神话般、被符号化的人物。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但当我们望向历史时发现,他的生命和经历如此丰富:他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如今大学前的数学知识,并用一年的时间创造出微积分;他做过大学教授,也做过造币厂官员,“科学家”反而是他的兴趣与副业;他身上既有天才的、创造力的一面,也会有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不得当的表现。 本期播客我们我们邀请了苗千和陈学雷,聊聊那个遥远的群星闪耀与科学诞生的时代,了解牛顿和他身边的科学家们如何创造了历史。 【本期嘉宾】 嘉宾|陈学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科学家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 代班主播|张译丹,三联中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3:05 关于时空观念的重大革命 09:46 天才牛顿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17:53 牛顿与胡克,同一世纪成对出现的天才 25:22 哪位科学家被叫作“英国达芬奇”? 31:28 造币厂总监才是牛顿的正职 39:58 上帝视角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 46:49 怎样靠一块钟表解决航海导航问题? 1:07:49 科学炼金,但方向一开始就走偏了 1:10:39 暗能量下宇宙大爆炸的速度是怎样的? 【节目中提到的名词】 尼古拉·哥白尼: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 勒内·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被称作“解析几何之父”,也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伊萨克·巴罗: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和三一学院院长。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发明家。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胡克定律,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命名“细胞”(cell)一词。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埃德蒙·哈雷: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正确预言了现在被称为“哈雷”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实,发现了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星的自行及月球长期加速现象。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提出了向心力定律、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 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和艾萨克·牛顿先后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还发现并完善了二进制。 约翰·弗拉姆斯蒂德:英国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创始人,现代精密天文观测的开拓者。 约翰·哈里森:自学成才的英国木匠和钟表匠。他发明的航海精密计时器是用于解决海上计算经度问题的装置。 约翰·伯努利:瑞士数学家。他是雅各布·伯努利(概率论的先驱之一)的弟弟,丹尼尔·伯努利(伯努利定律发明者)的父亲。数学大师莱昂哈德·欧拉是他的学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发现了质能等价公式(E=mc^2)。曾获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马赫带因其得名。 约瑟夫·拉格朗日: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写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拉格朗日力学。 莱昂哈德·保罗·欧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作家。他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著作有《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胡桃里的宇宙》。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法学家、演说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代表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微积分:数学概念,主要包括微分学和积分学两个部分,是研究极限、微分、积分和无穷级数等的一个数学分支。微积分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解决那些仅依靠代数学和几何学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所发表的一种自然规律。定律指出两个质点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平方反比。 开普勒定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与调和定律。 ①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③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比例。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大爆炸:描述宇宙的源起与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 暗能量: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说是当今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结果的解释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本期播客来自“三联中读”app即将推出的全新主题系列播客:“Talk三联·行走于大陆尽头”。在这档节目中,《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蒲实将邀请不同的学者与作者,畅谈在远东、中亚、中东、北非行走的故事与思考。 旅行经历人人都有,但如何书写和记录旅途的妙处?你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当我们身处异地,除了感官上的新鲜感,还有哪些值得书写的事物?《直至大陆尽头》是《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蒲实即将出版的旅行新作。不同于传统文人和学者型游记,本书像一面不断敞开的棱镜,呈现出记者的问题意识和探险家式的趣味与好奇心。 这期播客我们从俄罗斯启程。这里因其自然环境常被称作苦寒之地,在这块陆地行走时,有哪些值得探索的地方?从晚清开始,国家制度与疆界的变化对这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的扩张与收缩又是如何体现于此的? 【本期嘉宾】 嘉宾|卜键,文史学者、国家清史专家,《库页岛往事》作者 嘉宾|张龙,三联书店编辑、《库页岛往事》责任编辑 主播|蒲实,《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本期时间轴】 03:22 在文学和旅行中认识俄罗斯 05:42 记者如何进行人文纪实写作? 08:48 写一本有可接触性的当代旅行指南 16:46 游客?探险家?记者?要不要勇敢的探险精神 19:27 找回失去的好奇心:从吴兆谦到曹志杰 22:40 在俄罗斯文学中看到扭曲又极端的人性 28:50 游记能反映出世界的扩张与收缩 33:45 “尽头”是关于轮廓感和断层感的寓言 37:40 所有的异乡都是故乡,所有的尽头都是起点 39:45 晚清中国还没有民族国家“边境线”、“驻军管理”等概念 42:12 科学革命后的欧洲国家与古代清朝发生对撞 【相关延伸】 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岸,曾是蒙古汗国的一部分,首都为巴赫切萨拉伊。作为最后一个蒙古汗国保持独立至18世纪末。 勘察加: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属于堪察加边疆区。西临鄂霍次克海,东邻太平洋和白令海,是俄罗斯第二大半岛。 《萨哈林岛》:散文集。本书编录了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以《新时报》记者身份,途径西伯利亚、远赴萨哈林岛旅行考察途中的随笔和札记。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吴兆谦: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 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青年军官们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因而被流放,故名“十二月党人”。 库页岛:萨哈林岛,中国称库页岛,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在历史上曾被中国多个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1689年9月7日,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1858年和1860年,俄国分别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朝政府割让库页岛。 丹吉尔: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尔省省会,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黑水都督府:唐代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隋唐时,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着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725年唐政府在这里设立了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派内地官员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属安东都护府。
提起相亲,大家想到的可能是传统的男女双方面对面一起聊天的场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剧本杀相亲、微信相亲群、恋爱APP、八分钟相亲等相亲新形式不断涌现。 (插图:Jessie Lin) 当我们聊起相亲时,究竟在讨论什么?传统相亲中门当户对的条件真的改变了吗?在相亲过程中男女在意的有何不同?相亲和爱情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红娘”孙若茜和“因公相亲”的刘畅,他们将和大家聊聊关于相亲的那些事,从记者角度发掘相亲的另一面。 【本期嘉宾】 嘉宾|孙若茜、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胡艺玮、张译丹,三联中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3:33 新兴剧本杀相亲主要看学历? 13:51 撮合相亲,什么叫匹配条件? 17:08 相亲机构的红娘会制造焦虑 23:44 普及的微信相亲群 25:17 年轻人的“聊得来“就是以前的门当户对吗? 28:34 生育最佳年龄如何影响择偶? 32:07 关键词式线上相亲会减少相遇随机性 37:31 男女在意高学历,但原因不同 39:48 女性更在意对方是什么人,男性则更关注自己? 42:20 婚姻是爱情还是社会分工合作? 47:16 把恋爱交友APP认识的人拉进现实里
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甜一直是生活的粘合剂。 中餐讲究五味调和,并不是某种味道一枝独秀。在烹饪过程中,如果过咸则可加糖进行补救。但咸、酸、甜、鲜、辣五味,哪种味道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喜爱?江西的辣是深沉的,那四川的呢?糖除了让味蕾尝到甜味,还有别的作用吗?酸菜鱼为何能率先走出贵州?“鲜”字拆解的鱼羊食材一起烹饪,会获得极致的鲜美吗? 在一年一度的年货美食寻味报道中,大家兵分多路,走出舒适区,体验极致味道。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参与本期美食刊的全部文字记者,和大家聊聊美食路上的收获与新发现。 【本期嘉宾】 嘉宾 | 丘溓、王珊、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驳静、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本期时间轴】 04:24 北京菜以鲁菜为基底 05:13 江浙菜中无处不在的糖 08:09 为何爱吃辣?饭桌上共情痛觉 14:28 鲜味来自于蛋白质分解 18:35 花蛤怎么吃才最鲜美? 22:07 去湖州吃红烧羊肉 28:06 隐藏辣实力的江西——辣伤是寻常体验 33:33 吃辣能力原来会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36:41 川菜为何流行? 39:08 水煮做法其实是自贡厨师发明的 47:49 臭的精髓在于腐而不败 53:04 为打开外地市场,臭鳜鱼被叫做腌鲜鳜鱼 57:35 极致的鲜是五味调和
互联网发展到未来,我们有可能回到初心吗? 早期互联网被赋予平等、自由、民主等精神。人们相信随着技术发展,自由互联是必然趋势。但如今数字鸿沟、平台垄断等不平等现实问题依旧存在,我们距离实现平等的目标还很遥远。 被炒得火热的元宇宙再度被赋予去中心化的使命,虚拟世界成为新的乌托邦。但这真的能实现吗?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苗千和陈璐。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讨论,了解虚拟技术发展前沿以及元宇宙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胡艺玮,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本期时间轴】 05:44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元宇宙 07:51 扎克伯格炒作Meta来开辟商业新赛道 13:22 元宇宙难题:只有少数人在沉浸式体验虚拟世界 18:35 三维数字内容大批量生产是一大难题 20:44 Omniverse:元宇宙中的美图秀秀 23:21 NFT允许艺术 品转售给创作者分成 26:21 元宇宙去中心化可能吗? 31:23 区块链中数字所有权和密码等同 36:22 地的面积在底层代码是规定好不能增减 39:55 元宇宙“地产泡沫”爆雷比现实生活快 46:22 从齐泽克视角看虚拟世界的公共平台 【相关延伸】 NFT(Non-fungible token):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非同质化代币”。与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一样,NFT同样依靠区块链进行交易。但NFT代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唯一性,“非同质化”,每一块NFT都独一无二,不可互换,人们可以将特殊资产绑定在NFT上,其可以让许多物品成为一种数字化抽象物,变成所有者的“数字资产”。 NVIDIA Omniverse:NVIDIA于2021年推出的协作设计平台,基于Pixar和NVIDIA RTX,其允许在不同地点,不同设备上共同协作。它是虚拟世界的构建方式,将各个独立的3D设计世界连接到一个共享虚拟空间:3D 艺术家可通过Omniverse将最喜爱的设计工具连接到一个场景中,在各应用之间进行创作,还可以与本地或全球各地的其他艺术家共同协作。 Decentraland: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分散式3D虚拟现实平台。它于2020年2月向公众开放,由非营利性的Decentraland基金会监督。 The Sandbox:虚拟现实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在线社交、玩游戏。在Sandbox中,游戏开发者需要在虚拟土地上构建他们的游戏,这些土地需要用SAND(游戏内原生代币)进行购买。由于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这些土地作为稀缺资源也受到了玩家的爆炒。
从吴亦凡性侵被拘捕到张哲瀚与靖国神社合照被网友翻出,再到郑爽逃税被罚2.99亿,2021年的夏天,娱乐圈波澜四起。当我们呼吁整治娱乐圈乱象时,这个产业背后的运作方式常常被忽略。 为什么影视作品捆绑流量明星会经受严重亏损?流量明星签约的品牌方真的从所谓流量中获利颇多吗?艺人开工作室其中有哪些默认的行业规则?“一切产业都要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的理念真的适用于影视行业吗?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的封面主笔杨璐和记者黄子懿,聊一聊行业中的人如何看待“流量”背后的生意,以及被数据支配的内容行业。 【本期嘉宾】 嘉宾|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胡艺玮,三联中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2:35 吴亦凡“翻车”后大家的感受 08:51 现实与硬照里的流量明星判若两人 12:30 “刷” 出来的商业价值 17:33 流量明星代言,品牌到底获利多少? 20:42 直播带货数据好,但不提退货率多高 25:47 具有怎样的能力和特质才能成为偶像? 29:26 偶像:与演员、歌手并列存在的职业 32:28 互联网“热钱”入资影视行业 35:55 郑爽的天价片酬和“阴阳合同”从何而来? 45:34 互联网思维垄断影视内容生产有哪些后果? 54:32 明星个人工作室的运作方式 59:15 不是所有的流量明星口碑都不佳
说到城市,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在其中生活的种种体验。很多人说,菜市场和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前者最具人情味和烟火气,后者则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灵魂与人文积淀。为什么这些地方对人们来说是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居民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参与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报道的四位记者,首次采用线下与网络连线的方式,一起畅谈各自在不同的城市行走时的经历。看他们怎样用自己的触角来采集城市的讯息与感动。 上图为对话中提到的“巷子里”社区(蔡小川/摄) 【本期嘉宾】 嘉宾|贾冬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中读总编辑 嘉宾|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连线)|蔡小川,《三联生活周刊》资深摄影 主播|胡艺玮,三联中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4:33 剥毛豆、买鱼切花刀,南方菜市场的额外服务 10:56 去听一场酒店楼下的公共免费演唱会 14:21 什么才是一座城市的“肌理”? 17:12 玉林路不只有小酒馆 20:04 建筑师在建造房子时,提供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23:05 社区对人的心理感受影响非常大 25:31 垃圾桶装还是不装,这是一个问题 29:41 在社区花园种菜,被偷很正常? 32:35 西村大院像一口巨大的火锅 37:00 建筑里面的人不应该像蚂蚁一样渺小 41:33 为什么人们会为一杯奶茶排队几个小时? 45:07 在摄影记者眼中,人文城市是有灵魂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