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者”当选纽约市长,能给美国带来多少改变?

-纵横说-

* 《文化纵横》杂志2026年订阅已经开启啦,对人文社科感兴趣、希望获得相关深度阅读的朋友,欢迎点击链接订阅。 当地时间11月4日,一位“社会主义者”佐赫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赢得美国纽约市市长选举。长期以来,美国被视为一个“右派国家”,缺乏社会主义的土壤。如今,为何“社会主义者”竟能赢得美国最重要的城市市长之位?在本期节目中,两位嘉宾将从美国左翼政治的历史脉络和马姆达尼本人的政治主张、竞选策略等入手,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同时还讨论了马姆达尼胜选可能会给美国民主党、激进左翼政治、选举政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嘉宾: 许 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此前曾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 林一五,美国政治观察者、研究者,微信公众号“林一五议时”作者 主持人: 郑 涛,《文化纵横》编辑 01:14 一个社会主义者如今为何能当选纽约市长?回顾美国左翼政治的历史脉络 09:24 马姆达尼吸引的是哪些人? 11:51 马姆达尼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社会主义”?解读马姆达尼的政策纲领 21:52 马姆达尼所属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DSA)的来历与政治动员力 30:11 马姆达尼之后有没有可能被民主党建制派收编? 41:35 《纽约时报》评论:民主党未来的希望不在马姆达尼,而在夏皮罗(宾州州长) 42:55 佩洛西又又又宣布退休了,民主党接下来要发生代际更替了吗? 49:49 马姆达尼之后,美国激进左翼政治将走向何方?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散点开花? 52:30 此次纽约市长竞选中的新现象会给美国选举政治带来多大的改变?

57分钟
1k+
1周前

是中国“产能过剩”还是美国资本“怠工”?重新理解中国产业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纵横说-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各种问题,西方政府及经济学界将矛头转向中国,对中国发展模式提出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耶伦所谓中国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大量低价出口损害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说法,就是典型一例。然而,同样是耶伦,在此前担任美联储主席时(2014—2018),却对“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双边经贸关系赞赏有加。十余年间,以耶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财经官员/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中西方之间经贸关系的观点,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庞大的产能和全产业链体系,到底给世界经济和其他国家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种种超常规举动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秩序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演变?本期节目中,来自中山大学的卢荻老师将尝试为大家解读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卢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本期节目的文字版,经过卢荻老师修改、审定,已发表在《文化纵横》2025年10月号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了解和购买。 另外,《文化纵横》2026年订阅也已经开启,对当下重大现实问题感兴趣,希望获得相关深度阅读的朋友,欢迎点击链接订阅。 01:51 2010年之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在美国看来并不是问题 07:05 中国的产业升级动摇了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产业享受垄断租金的地位 11:15 世界范围的需求不足主要是中国以外的原因造成的:1980年代以来,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投资停滞乃至下滑 17:33 新凯恩斯主义如何看待需求不足和消费不足? 22:45 中国生产性投资的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抵消了世界范围的投资停滞,对于全球发展空间的拓展和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正面意义 28:32 中国并未挤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双方的经贸关系远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平等 34:04 发展中国家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了很多收入和利润,但是否利用这些收入推动本国工业化,取决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 36:12 中国崛起确实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压力,但后者的经济困境主要是内因(生产性投资停滞)造成的 39:06 “一带一路”主要是提供平台和联通性,将以往在经济上相对孤立的发展中国家连接起来 40:37 系统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扩张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陷入逐底竞争 43:59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债务陷阱”的,恰恰是发达国家,而非中国 46:12 对于中国而言,不干涉原则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47:59 贸易保护主义如何从左翼的主张转变为右翼的主张? 53:43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秩序看不到发生根本性变动的可能,全球经济可能逐渐演变为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两个阵营 58:02 特朗普的贸易战会削弱美元霸权吗? 01:00:54 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扩展,能否诞生另一个国际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必须以强大的政治力量为支撑 logo/音乐:王儒西 剪辑:戎渐歆

63分钟
4k+
1个月前

从“网游”到“二游”,藏着一条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文化的关键线索

-纵横说-

世纪初的十年,许多人把互联网看作一个赛博乌托邦,人们可以在上面“数字化生存”,网络游戏就是这个乌托邦的典型产物。但如今,网络游戏的美好时代似乎随着互联网乐观主义一起被现实击碎,只剩对早期互联网想象的“乡愁”。以《创世纪》《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网络游戏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它没有竞争过其他类型的游戏?后网游时代,现在的玩家们围绕游戏建立起了什么样的社交实践?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应该感到惋惜吗? 网络游戏的变迁是我们观察互联网文化变迁的重要切口。从试图建立一个“活的”世界的早期沙盒式网游,到逐步压缩社交层级的主题乐园式网游,再到后网游时代各类去社交化的“二游”,玩家对网游的期待,在游戏中建立的社交结构也都在慢慢变化。这背后隐藏着一条我们逐步校准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青年文化代际变迁的暗线…… 本期嘉宾: 42,机核网编辑 钟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 周安安,文化产业研究者 主持人: 郝煜东,《文化纵横》编辑 08:08 网络游戏在诞生之初是高度理想主义的 12:28 《魔兽世界》是一个没有“远方”的游戏 13:55 “沙盒化”网游和“主题乐园式”网游 15:26 沙盒化网游的代表:《传奇》,“是兄弟就来砍我”与“玩家关系” 16:37 早期网络游戏希望这个世界是“活”的,有“英雄”,有“历史” 23:00 《魔兽世界》是主题乐园式网游的集大成者,内容重点变为“玩家对抗环境” 29:50 《魔兽世界》开始变得像“赶项目”,主题乐园式网游也发生了变化 31:44 网络游戏中玩家间的“三类”社交关系 39:20 《魔兽世界》衰落的过程,也是它压缩自己社交层次的过程,后来的一些网游甚至开始希望玩家“少社交关系” 43:30 《魔兽世界》出现在一个大家对互联网社交高需求的年代 47:40 充满“失败感”“残酷感”的游戏体验 49:18 2015年之后,游戏变得“高度现代化”——舒适化、快捷化、低门槛化 49:50 “像听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史” 52:55 “二次元手游”开始反对MMO化,游戏内容开始去社交化 56:20 人们开始在网游中畏惧社交,“从E变I” 60:01 社交结构依然存在,只是从游戏内转到了游戏外,游戏本身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65:57 “现在的年轻一代,并不需要点游戏开始就可以进入游戏中” 70:24 “以前是通过在与文本的交互中发现自我,现在(新一代)则是通过作品来锚定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 72:28 二次元手游的内容消费模式对社交结构的影响 77:58 互联网从乌托邦变回了日常世界中的一件装置 80:40 信息时代,已经没有“上网下网”的概念,传统网游的结构不再适配,经典MMO缺乏侵入我们现实世界的能力

82分钟
8k+
1个月前

从“MAGA青年团团长”查理·柯克之死,看美国政治的新与旧

-纵横说-

当地时间10日中午,MAGA派网红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引发全球关注。在这一事件中,柯克本人在MAGA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力,凶手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作案动机和政治立场的疑云,民主、共和两党对酿成枪杀案之根源的归因分歧,均成为美国国内争议的焦点。本期节目再次邀请到长期追踪美国政治动态的林一五老师,请他为我们梳理这一事件的多重面貌,并对由此折射出的美国政治正在发生的变化做一些分析。 本期嘉宾: 林一五,美国政治观察者、研究者,微信公众号“林一五议时”作者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00:45 作为“MAGA青年团团长”的查理·柯克 07:51 民主党对查理·柯克横空出世的反思 11:40 凶手泰勒·罗宾逊引起的美国文化内战 16:41 泰勒·罗宾逊牵扯出另一个非主流极右翼团体Groyper 18:00 两党围绕泰勒·罗宾逊身份和政治立场展开多轮舆论攻防 24:13 互联网时代快速流变、分化的政治思潮正在冲击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 31:59 美国政治两百年:从(民主)共和到党争式民主 38:17 美国政府舆论操控史:从公共信息委员会到“剑桥分析” 43:39 两党编织的大V矩阵:公共信息委员会机制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更新 46:47 查理·柯克之死后续对两党斗争和MAGA运动会有何影响? 49:36 美国社会未来可能会更加动荡和暴力化

52分钟
5k+
2个月前

从开源软件到开源人工智能,“开源”到底是什么?

-纵横说-

2024年底Deepseek的爆火,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关注开源人工智能。但是,开源到底是什么?从开源软件到开源人工智能,“开源”的实际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源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何贡献?开源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开源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具有怎样的价值?非专业的听众可能对这些问题并不太了解。这期节目邀请到了分别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研究开源的研究者——贾开老师和傅宏宇老师,为大家解读以上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贾 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 傅宏宇,阿里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中心主任 主持人: 郑 涛,《文化纵横》编辑 01:21 开源的两种含义:从自由软件到生产组织形式 10:33 开源社区是如何形成无组织的秩序的? 16:35 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能否限制中国公司使用开源技术? 23:33 开源在数字化进程和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 29:02 开源人工智能的“开源”与开源软件的“开源”有何异同? 38:12 开源代表的乌托邦式互联网模式虽已衰落,但它仍然保留着反思与变革的可能性 45:45 个体和小规模组织如何参与开源人工智能技术生态 51:30 如何理解开源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01:01:39 地缘政治紧张形势下,开源是否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和国际化的一条出路? 延伸阅读: 贾开:《人工智能应该开源吗?》,载《文化纵横》2025年8月号。 对本期杂志感兴趣,可扫码了解和购买: 剪辑:吴应娟 音乐&logo:王儒西

69分钟
1k+
3个月前

从化石能源到风光电,这场绿色革命真的如我们所愿吗?

-纵横说-

无论是个体的生命系统,还是整体的人类社会,其存续都依赖于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这种动态平衡的耗散结构,本质上都是由外部能源的供给所维系。因此,能源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而今,我们正身处一场历史性的能源革命之中:工业化时代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社会形态正在被重构,其影响之深远,甚至重塑了我们的大地景观——列车窗外,漫山遍野的光伏板与耸立的风机群组成一幅近乎科幻的图景。然而,当“低碳”“减排”这些概念已经耳熟能详,这场转型背后的科学共识与政治叙事却正在松动…… 本期嘉宾: 刘元玲,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文佳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主持人: 王儒西,《文化纵横》编辑 02:33 政客媒体不识真科学,西洋百姓空谈气候事 06:17 气候门悬案难分难解,学术界争论各执一词 07:10 蒸气方是温升因,碳排影响居其次 09:54 长安荔枝出蜀道,千年讹传今揭破 11:23 天灾自古非新客,韧性当比减排急 14:57 环保竟成新教条,西洋绿政演荒唐 20:38 弃核保煤德意志,能源转型现怪状 36:48 中国核电冠全球,内陆建站待东风 37:35 福岛惊变骇四海,核惧原是杞人忧 44:27 风光电欠稳终难自立,唯核能可续文明万世 50:28 核电年年装机夺魁首,反被西人诘问进度迟 * 本期时间线由AI生成 参考文献 刘元玲、文佳筠:《工业强国的“新能源之殇”: 德国能源转型为何失败》,载《文化纵横》2025年第3期。 对本期杂志感兴趣,可以扫码购买: 剪辑:王儒西 音乐 & logo:王儒西

56分钟
2k+
3个月前

中国稀土卡美国脖子,但绝不只是因为“家里有矿”| 短波通讯10

-纵横说-

在近期的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方面的一大诉求是中国放开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稀土”因此成为舆论场上的热词。事实上,美国同样是稀土储量大国,为何却会在稀土上被中国卡了脖子?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声称要在美国国内重建稀土工业,是否有可能成功?2018年以来,我们见惯了美国出台的各种出口管制政策,那中国政府的稀土出口管制实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本期节目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郑戈老师将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00:53 为什么中国稀土储量全球第一,但同时又是稀土进口大国? 02:25 为什么美国的稀土储量也不少,但在稀土领域却被中国卡了脖子? 05:04 美国稀土工业的衰落甚至先于制造业 07:20 以“美国特色的中国方式”重振美国稀土产业,希望几何? 10:05 中国稀土工业的崛起之路 14:32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逻辑和目的 17:34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实践的发展脉络:从出口配额,到全流程溯源许可证,再到生态环境关切为主 延伸阅读: 郑戈:《重新理解经济发展与自由贸易——以中国稀土工业为例》,载《超越陷阱:从中美贸易摩擦说起》,当代世界出版社2020年版。 剪辑:戎渐歆 音乐&logo:王儒西

23分钟
2k+
3个月前

面对正在发生的工作危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思考的

-纵横说-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趋缓,国际经贸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挑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太好。往长期看,因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也开始担心新的产业革命即将带来新的大失业潮。那么,近期的就业状况不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机器换人”会普遍发生,以至于替代绝大多数人工岗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全民基本收入”这样的分配方案是可行的出路吗?本期节目邀请到了老嘉宾许准老师,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谈一谈这些正在发生的或短期、或长期的工作危机。 本期嘉宾: 许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01:45 四十年来,大学生找工作何时易、何时难 04:22 2015年后找工作变难了的原因是什么? 08:03 私人投资下降之谜 12:04 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才是一个应当的、适当的水平? 16:21 如何测算“机器换人”的规模和速度 22:29 创造更多就业与实行“全民基本收入”,难度可能是一样的,甚至后者更高 24:15 “全民基本收入”背后还有着极端自由放任主义的思想渊源 26:59 面对工作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可以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36:12 如果机器可以承担所有生产劳动,人类为什么还需要工作和劳动? 38:22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劳动 40:49 非物质劳动、情感劳动会是未来的主流劳动形态吗? 44:26 从事情感劳动的劳动者可能更容易被控制和剥夺 剪辑:吴应娟 音乐&logo:王儒西

46分钟
2k+
4个月前

一场静悄悄的岗位交接:没有裁员的机器换人

-纵横说-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正式启动,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十年过去,这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不仅重塑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对国内劳动力市场和国际产业链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的面貌?被机器取代的工人流向了哪些行业?面对技术迭代,一线劳动者如何理解自身的职业前景?更重要的是,这场“机器换人”浪潮对中国产业发展的长远意义何在?本期《纵横说》邀请到长期研究劳工问题的孙中伟教授,来聊一聊自动化时代的制造业变迁与工人命运。 本期嘉宾: 孙中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 主持人: 王儒西,《文化纵横》编辑 1:18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有什么区别? 5:05 2015: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总动员” 9:08 一场静悄悄的岗位交接:没有裁员的机器换人 7:31 新兴的服务业,恰好承接了被机器取代的工人 13:17 欧美选择产业转移时,中国为何死磕自动化? 22:38 墨西哥陷入产业空心化,中国如何成功规避? 36:00 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升级的三个阶段 40:05 中国工人为何不惧机器换人? 41:45 稳就业还是促升级?地方政府的双重目标困境 44:41 外地工人状况有改变吗? 参考文献:Wu N, Sun Z. Little to Lose: Exit O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utoma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The China Quarterly. Published online 2025: 1-21. doi:10.1017/S0305741024001577

52分钟
1k+
4个月前

发顶刊论文=科技创新?NO!想创新就必须走出象牙塔

-纵横说-

这几年因为我们在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困境,大家都很关注科技创新。新闻上也经常报道哪个高校的科学家或科研团队做出了新的科研突破,或者哪个企业在某个技术或产品上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那到底谁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央的答案是明确的——企业。但科技政策研究者孙喜老师在常年调研中却发现,在我国科研系统的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违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现象。为什么通常被视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为什么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可以纠偏科研系统中的一些痼疾?在本期节目中,孙喜老师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孙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研究、科技政策 主持人: 郑涛,《文化纵横》编辑 02:17 什么是“(科技)创新”?企业为什么需要从事“科技创新”? 07:46 不是只有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规律性认识,才是基础研究 12:30 科学界和企业家关于基础研究的观念差异:华为的研究工作到底属不属于基础研究? 17:32 企业的研究工作是其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20:33 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成绩孰高孰低,并非一成不变的 22:37 二十年来,学风丕变:从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导向研究,到与现实无关的“蓝天研究” 25:47 曾几何时,有的大学老师评正高职称时,没有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是不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而并非必需 27:43 一位院士的疑虑: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有必要分那么清吗?哪个更重要? 31:15 正在发生的教育科研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真实产业需求——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在产业界就业的比例太低 37:00 产学研合作中的“怪现象”:企业承担更多出资责任,但在发包、评价项目时高校和学者掌握更大话语权 40:26 难以落实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43:23 科学研究的功利性和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两回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牵引的问题导向研究反而会加快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 47:08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擅长高效地配置已有的生产要素,而有形的组织(如企业、政府)擅长的是创造过去没有的新的生产要素 48:46 中国的大学不能老是只吃“财政饭” 策划:郑涛 剪辑:吴应娟 音乐/logo:王儒西

51分钟
99+
4个月前

以伊冲突升级,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未来会如何演变?

-纵横说-

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发起空袭以来,紧张局势一直在延续,21日美国更是直接下场攻击伊朗。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伊之间虽然互有攻防,但烈度均不及近日。那么,以伊之间的冲突为何骤然升级?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东问题研究专家牛新春老师,为大家解读这次以伊冲突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以、伊、美三方在此次冲突中的选择,以及此次冲突对中东地缘格局的影响。 * 本期录制时间为6月20日上午,当时美国还未直接对伊朗发起军事打击。 本期嘉宾: 牛新春,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学术副校长 主持人: 郑 涛,《文化纵横》编辑 00:40 以伊矛盾的来龙去脉,以及6月13日冲突升级的原因 06:48 以色列国内政治对以伊冲突的影响 09:00 以色列兵源短缺引起的内塔尼亚胡执政危机 12:18 美国在这次以伊冲突中的角色 17:44 这次冲突中伊朗在军事和情报方面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差? 22:39 这次冲突对伊朗国内政局有何影响?伊朗有可能发生政权更迭吗? 26:41 战争结束的几种可能性 29:40 此次以伊冲突后,中东地区权力竞争格局的演化方向 相关节目: 关于2024年底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倒台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影响,可收听:叙利亚变天,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关于黎巴嫩真主党的来龙去脉,可收听:究竟是谁在跟以色列作战:揭开黎巴嫩真主党的面纱

34分钟
2k+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