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节目|上岸了,然后呢?研究生之研究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本期节目】 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438万。几乎在进入大学的同时,我们就陷入一种被读研压力笼罩的焦虑。我们规划着保研、考研、出国……选择看似很多,但读研,似乎成了唯一的岸。 也许我们挣扎着上岸了。然而上岸之后,怎么办? 本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慧瑜老师和他的研究生孙雁南学姐,一起来聊一聊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和生活。研究生阶段在张慧瑜老师的研究生涯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大部分研究生都不会继续深造的情况下,研究生给学术界带来了什么,又为自己创造了什么?读研和就业是迥乎不同的选择吗?如果人生是旷野,为什么大家都拼命涌向读研的轨道?……这些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能够提供安慰的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拥有相同的困惑,而思考本身就能产生价值。 时间轴 03:12 00年代,读研是一种主流选择吗? 10:00 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5:49 学术研究需要回应现实生活的困惑 32:31 ddl追赶的项目制生活 35:35 和导师沟通是把我的想法学术化的过程 45:34 对北大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完全看不出ta是北大毕业的。 53:55 研究生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视角。 58:32 读研是旷野还是轨道? 【本期嘉宾】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 孙雁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本期策划】钱政宇 梅瑞祺 赵熠晨 【本期主播】梅瑞祺 赵熠晨 【后期】董博文 赵熠晨 梅瑞祺 【playlist】 Bright Sunshiny Day-EliCookrate Pastel Reflections - Kevin Kern 时长: 73:41 查看节目

72分钟
99+
1年前

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八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徐光宪如此笃定。 1951年,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71年起开始承担分离重稀土的任务。徐光宪研究出串级稀土萃取分离方法,使萃取的两种稀土元素含量都超过99%,该方法得到了中国稀土企业的普遍采用。至1990年,中国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量占比达到全世界的九成以上。美国、日本的稀土工厂先后停产,转而选择购买中国提炼的稀土。 面对国内工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让外国公司无偿获取稀土分离方法的现象,徐光宪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将我国每年的稀土产量控制在10万吨以下,维持国际市场价格,维护国家利益,建立稀土资源储备制度。 2005年,以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为名的“霞光奖学金”设立,更多的青年人沐浴在这位科学家的关怀之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时长: 24:24 查看节目

24分钟
94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