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行动意见。 这是国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路线图。也就是用十年时间,中国全面AI化。 其实早在2017年就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算是首个国家级AI战略。但一方面是自23年以来的这两年半,AI的发展有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相比较之前的是一个宏观的战略,8月这次发布的行动意见,非常鲜明、聚焦和具体。让人想到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当时还扣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迎来了非常繁荣的景象。 所以这期我们邀请到了孟诸,一起来跟大家解读一下这个行动意见。最关键的是,我们试图说清楚,这份行动意见,和普通人会产生怎样的关联。 本期嘉宾 孟诸 AI算法十余年从业经验,在小厂、中厂、大厂都干过 本期主播 CK 十余年金融从业 Jessica 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时光机】 00:00 国务院AI行动计划:AI动员令 01:41 过去半年国内AI领域的发展:重估相关产业价值 09:06 解读国家层面人工智能发展蓝图 13:23 AI智能体与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未来展望 17:35 AI发展路径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22:11 AI发展与国家算力资源整合 26:52 AI原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核心差异探 32:09 AI与六大领域融合:降本增效与社会影响 37:24 AI伦理与政策模拟:文科生的新机遇 39:08 AI与消费:从需求激发到个性化生产 44:13 AI时代的个人能力提升与管理挑战 47:28 AI变革下的个人能力提升与工作流程优化
00:00 桥水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如何穿越牛熊 03:09 桥水创始人达利欧的成长历程,他如何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08:07 大宗商品交易与达利欧的职业选择,没有选择热门的股票交易,达利欧反而获益 11:29 达利欧的牛刀小试,帮麦当劳解决麦乐鸡的定价问题 15:00 错误的预测导致财富归零,世界银行的投资帮助他帮助起死回生 17:34 纯粹阿尔法: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20:38 全天候投资策略解析:适应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 27:14 风险平价投资的实践 29:18 企业文化:极致透明与数据化治理,还有些双标? 39:50 提前预警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的U形翻转 46:06 桥水全天候策略:分散投资新视角与实践 参考观看: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by Ray Dalio
美好的事物千篇一律,有趣的丑东西万里挑一。一双丑丑的Crocs鞋流行了十余年,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为何在商业和社会中,“丑东西”往往能引起极大的关注,并且拥有不菲的商业价值。这期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些看似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事物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 【时光机】 00:00 “丑”物兴起:从Crocs延展开,一些不符合常规审美的物品却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 01:58 “丑”物代表:都有哪些经典“丑物” Crocs洞洞鞋、爱如火、Crash Baggage、Tiffany钢丝圈手环、央视大裤衩与苏州秋裤大楼 08:06 商业社会里的审“丑”史: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丑”东西 “丑”物兴起,究竟是一时风潮,还是持续流行? 1920年代:福特T型车(1908-1927) 1930年代:克莱斯勒气流车(1934-1937) 1940年代:Nordmark折叠椅(1942) 1950年代:凯迪拉克Eldorado(1959 1960年代:大众甲壳虫(1938-2003) 1970年代:牛油果绿家电(1967-1979) 1980年代:斯沃琪塑料手表(1983) 1990年代:Beanie Babies豆豆娃(1993-2000) 2000年代:Crocs洞洞鞋(2002) 2010年代:巴黎世家破烂鞋(2022) 2020年代:特斯拉Cybertruck(2019) 17:40 “丑”东西的商业价值几何:商业价值超乎想象! 25:10 “丑”东西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 30:24 心理学:从生物本能到接触效应,“丑”物的确更容易引起关注 35:04 社会学:“丑”并非绝对的概念,背后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41:52 经济学:流量、差异化和情绪价值 46:47 “丑”东西的商业启示 避免为了丑而丑,在符合普世价值,具有情感内核和故事性,并依托于高质量的品牌,实现商业价值的升华。 丑东西分享 呲牙麒麟 黄鸡水杯 囧猫 From 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 【本期主播】 CK:17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前段时间分析老铺黄金的文章和节目挺多的,作为一个越来越喜欢看子弹飞一会儿的“晚点”节目(其实是主播们更新太慢,哈哈),决定从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视角来谈谈它。 不过嘉宾除了是老铺铁粉,也是一位营销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从老铺说开来,谈到奢侈品的本质和营销理念,谈到东方式的营销策略也许才是未来能让下一个世代买单的必由之路。 这期有很多买买买小故事,欢迎收听。 本期嘉宾:陌世,国学/玄学爱好者,老铺黄金狂热粉丝 【时光机】 00:51来了一位老铺的狂热粉,半年买到黑金等级 02:33为什么买老铺黄金:保值,审美,工艺? 09:02前世今生:从金色宝藏到老铺黄金 12:26达官贵人的日常,飞入寻常百姓家 16:19老铺的十字路口:东方的产品力,西方的营销逻辑 20:23老铺怎么就挤入奢侈品市场了? 22:05中产阶级崛起对奢侈品市场的影响 24:41制约老铺的不是产品力,是东方品牌也许不该走西方的品牌故事模式 31:43东方品牌营销的未来路径:东方文化中,人们如何获取信息和建立信任 36:05东方与西方消费社会的差异及营销策略 39:06奢侈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老铺算奢侈品吗? 45:32中国自己的奢侈品:茅台是奢侈品还是投资品? 48:31一个关于爱马仕Birkin的思想实验 【主播】 CK: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干过投研,做过销售,梦想是成为一名小老板 Jessica: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这次,三位主播终于聚首啦!哈哈!于是聊了一个大家在微信群里吵吵已久的话题:今天的中外消费品牌,已经冰火两重天了? 前有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之传闻,后有哈根达斯出售中国门店之风声,另一边则是本土新式茶饮接连上市,labubu成为席卷全球的顶流潮玩,连LVMH都干不过老铺黄金。看起来,真的是西边不亮东边亮了? 这是一个事实吗?这样的分野,是独独外资品牌出现了困难,还是中国消费品行业整体遇冷、而信息茧房的偏差让我们有了错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外消费品牌如何走到十字路口。 —— 00:00 Labubu爆火 VS 星巴克卖身:中外消费品牌走到十字路口 02:28 Labubu:设计+社交+炒作 02:30 独特的形象设计 07:19 潮人的社交卡片 15:13 难禁的炒作现象 20:42 官方主动刺破价格泡沫 25:36 中国消费品市场降速:市场的确更卷了 30:15 但这并不是外资败走中国的根本原因 38:53 国产品牌的崛起,与产品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 【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Jessica:13年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本期节目,源自朋友间的一次关于“理财”话题的闲聊。 抱着挣钱的目标进场,却发现最终成了金融“消费者”。从“我不理财,财不理我”到“我只要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我”,所以理财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 在资深金融从业者看来,理财的背后其实是决策,反映的是不同的决策水平和质量。以及,与其他需要依靠执行拿到结果的行为相比,理财的结果很大程度上由决策质量本身所决定,这也是理财这一行为的特殊性。 但是从小到大,好像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怎么教过我们如何做决策。我们学会的似乎只有努力,然而选择大于努力。 我们决定从理财背后的方法论入手,拆解理财行为与决策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做决策,又该如何评价决策的质量?欢迎探讨。 本期节目同步更新于新栏目《幂律分布》,这是一档研究投资和决策的播客,欢迎订阅+收听! 【风险提示】:本期节目所有案例均为阐述观点服务,并非投资建议;所涉及的任何案例与分析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听众朋友们仔细甄别。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时光机 00:00 一个启发性的观点:理财的本质是做决策 03:16 主播们各自在理财中所遇到的困惑 03:20 Eric的困惑:明星基金业绩变脸、基金经理不稳定、大类资产轮番下跌 07:38 CK的困惑:教课书里的投资理论在现实中遭遇“买家秀”变“卖家秀” 12:04 从职场高管到投资人的转型挑战:从擅长执行到擅长决策,存在GAP 14:47 决策原则一:以终为始来倒推 18:13 案例一:风险偏好高就活该亏钱?凭什么! 27:18 决策原则二:识别决策中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非对称性 29:54 案例二:投资P2P的胜率与赔率分析 32:10 决策原则三:以决策质量,而非结果来评价决策的好与坏 32:10 案例三:加杠杆购房出租的风险分析 39:21 投资决策中如何获取信息:对信息的筛选与利用 42:26 案例四:网红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几成可信? 48:58 回归理财,究竟如何才能做好理财? 49:00 从以终为始的角度,究竟该如何确定理财目标? 52:33 是不是非得理财不可?当然可以不理财! 56:04 要想赚钱,得先寻找能赚到钱的地方 58:34 案例五:2023年中投资美股,如何做的决策 01:03:36 但也不要刻舟求剑的简单套用过去的决策 —— 【本期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过去两年AI发展日新周异,体现为行业内烈火烹油,既狂热又焦虑,人人都怕自己扒不上这列飞驰的列车。 但行业外的情况似乎又大有不同。菜市场的摊主起早贪黑进货卖菜,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挤着地铁赶着公交,大家的注意力并不在此。除了年初DeepSeek现象级出圈,让大家觉得AI似乎聪明了一丢丢,除此之外,AI到底改变了生活的什么呢?新闻里的火热故事,离现实有多远,或者,有多近呢?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AI在悄然重塑这个世界,但我们看不清技术浪潮如何漫过日常生活的堤岸。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有趣的悖论。 *本期嘉宾:James,资深算法专家,硅谷多年云服务、数据平台相关工作经历,目前在国内某大厂担任AI产品负责人 【时光机】 02:42每个人对AI的理解并不相同,AI是什么?目前普遍意义上的AI包括哪些方面? 08:54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地方会用到AI? 10:51AI在近两年半里的普及情况,toC和toB有什么不同? 21:03行业内外对AI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3:52从技术角度看,当前AI的“智能”究竟到了什么水平? 28:47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是个怎样的过程?是渐变还是跳变? 31:44 AI发展日新周异,最近看到哪些领域有较大的进步或者未来可能有大的突破? 36:22是否同意杨立昆关于AI缺乏真正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观点? 38:58AI是否具备情感能力? 43:17强人工智能是否会到来? 46:02普通人最可能被AI直接影响的领域是哪些? 54:44哪些AI应用案例让用户相较以前更加受益(可能是无感的)? 59:22DeepSeek这类让公众感知到“AI变聪明”的产品,背后有哪些关键技术突破? 1:02:03预测未来3-5年,AI变得更聪明的情况下,哪些AI应用会颠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1:07:10AI普及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1:11:01如果普通人想主动拥抱AI,现阶段最值得尝试的是什么? 1:15:00非从业者想跟上AI这趟车,实操上可以怎么开始? 【主播】 Jessica:13年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五一期间,原本为了躺平放松去了趟阿那亚,结果不但没躺平,反而给整emo了?! 为了搞清楚这莫名其妙的emo,我充分发挥了T人的考据癖,从现象入手,抽丝剥茧,深入敌区……我发现,情绪的源头,来自于作为中产的被定义、被安排。 顺着这件事,进而想到——中产阶级,这个烂大街的词汇。可能没有人喜欢自己被称为中产阶级,但很可惜,绝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产这一群体。 以及,为什么成为中产的一员,就可以被定义和被安排?或者说,这个群体,天然带着某种同质化,从而可以非常方便的被安排。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同质化?同质化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当我们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又该如何破局,跳出这个同质化的游戏? 这是本期想与你探讨的话题。 —— 时光机 00:00 Part1 五一阿那亚行记:本来是去躺平放松的,结果emo了 22:08 Part2 阿那亚的前世今生:烂尾楼变身记 36:31 Part3 阿那亚的目标客户:北京中产。到底什么是中产? 46:18 从线性与非线性生活结构的角度来讨论中产的定义 48:06 线性结构具备天然的脆弱性 57:53 线性结构对群体带来的共同影响:好面子、时间不自由、需要氛围感、共同的焦虑 01:13:08 Part4 度过了生存期的阿那亚,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引领中产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脆弱性,而不仅仅是当下的讨好(或收割) —— 【本期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过去几年,由于种种宏观事件的影响,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好不容易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认为生活重新进入新轨道的当下,中美贸易战的开打再次让全世界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作为普通人,宏观的范式我们无法掌握,但生活却是每天要面对的日常。当工作机会不再稳定,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强,对于生活的可控性或者说一个Plan B,成为越来越多人渴望甚至迫切需要的一个选项。 但是Plan B又谈何容易呢?从如何克服恐惧,迈出第一步,到选定赛道解决问题坚定执行,每一步都需要突破过往的舒适圈,同时要面对的是更大的不确定性。 今天邀请到的嘉宾阿奇,曾经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进入大厂工作。但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他转变了赛道,开启了创业同时也是自我觉醒的道路。如今,他是B站上拥有36万+粉丝的知名UP,通过深耕工业细分领域SolidWorks的课程,他实现了一人公司的商业闭环。 转变的过程中,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对于想要对现在的生活进行破局的人,又能从他的经历中收获怎么样的启发? 欢迎关注阿奇的B站账号:阿奇设计分享 —— 【时光机】 Part1 阿奇的创业故事 00:00 从大厂到创业:B站知名UP主的成长之路 07:44 从普通大学毕业到创业:个人成长与转型之路 12:27 如何选定创业赛道 14:02 结合个人优势和市场需求判断未来趋势 17:44 从工作经历到自主创业的心态转变 Part2 如何从0到1打造商业闭环:阿奇的实践分享 20:36 从零开始的在线课程创业准备与策略 24:50 如何做好一门付费课程 26:56 从兼职到全职:离职转做付费课程的心路历程 32:39 如何打破知识诅咒对课程设计的影响:费曼学习法 37:16 打造高质量课程的挑战与时间投入:1年时间打磨一套精品课程 40:21 从打磨产品到知识付费的定价策略 Part3 创业的生活感悟 44:54 自主创业与大厂打工的利弊对比 49:35 创业经历对身边人的影响与心态转变 55:42 如何破除创业路上的恐惧 01:04:24 阿奇的未来展望:从一人公司到小型团队 01:13:44 创业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忙了,但也更平衡了 —— 【本期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这几年,身边爱玩户外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人越来越多,细分赛道也越来越多,徒步、马拉松、越野跑、钓鱼、飞盘、攀岩,等等。随着更多的人的关注和加入,在中国,这个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为爱发电的纯纯兴趣使然,而是在这之上有了商业运作,有了品牌,有了潮流,并因此整个行业变得更加成熟和规范,爆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可以说成为了我们心里认定的一桩“美好生意”。 往前回溯,这个行业自欧洲发源、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其核心始终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挑战自我、敬畏荒野的户外精神。从早期的登山先驱到如今的都市户外爱好者,这种精神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并在冒险中重新认识生命的韧性。 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在山野间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正是户外运动超越商业价值的永恒魅力。 这期,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 本期嘉宾:ISPO中国负责人Veronica庞丹,“一个展览行业的户外从业者” —— 【时光机】 02:33 ISPO是做什么的 09:12 户外运动的精神价值,它如何让人欲罢不能 12:10 当户外从爱好变成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14:05 中国户外行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20:08 中外户外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 25:13 运动户外行业的产业链和商业化发展 31:54 中国本土户外品牌的发展历程,与国外户外产业的对比 35:21 户外运动的最早起源 41:09 中日韩户外运动的发展 48:09 中国本土户外品牌的崛起 54:09 中国本土户外品牌的创业故事 57:08 露营品牌在疫情期间的美学转型 01:03:13 户外运动的进化与时尚潮流的融合 01:07:22 中国户外装备市场与国际品牌的审美差异与可持续消费趋势 01:13:37 中国户外产业的未来趋势 01:20:43 嘉宾推荐:适合小白上手的户外运动 —— 【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干过投研,做过销售,梦想是成为一名小老板 Jessica:13年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Deepseek火了,也带火了孵化它的量化。 长期以来,量化既神秘,又褒贬不一。它背后既有高精尖人才、算力、模型等科技创新的影子;又常常与“收割散户”、搅乱金融市场等负面印象相连。 所以,量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量化模型作为一个黑箱,能否被打开?以及,量化所从事的大数据、大模型相关研究,与同为高科技代名词的互联网届正在进行的研究,是一回事吗,它们彼此有哪些异同? 本期,我们邀请了在国内某头部量化机构任职的嘉宾 Lucas,以业内人的视角,为我们答疑解惑,带来量化第一手的信息。希望通过本期节目,能够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同时更好的理解量化,让量化工具为每个人所用。 —— 【时光机】 Part1 Deepseek火了,也带火了量化 00:00 量化基金:DeepSeek带火量化投资 01:51 量化交易在中美的发展 04:41 量化行业人才画像 06:50 为啥选择量化作为职业赛道 09:57 量化研究员的一天是怎样的 Part2 量化究竟怎么一回事 15:15 量化投资与传统技术分析的区别 18:27 量化交易的优势与劣势 21:55 量化模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过拟合 25:09 量化投资中的数据处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的重要性 27:03 中美量化市场差异及政策态度 Part3 量化是在割散户韭菜吗 30:01 量化交易:个人与机构各自的优势与挑战 33:17 量化交易与散户投资的差异 40:17 量化交易与游资的市场博弈 Part 4 量化与互联网大数据模型对比 45:48 量化模型与互联网大数据模型的复杂性对比 51:14 量化公司与大模型开发:社会责任、利益与理想 58:45 量化机构与大模型研发的趋势与挑战 Part 5 量化思维如何指导个人投资 01:06:54 量化投资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及个人投资风格 01:11:46 高波动性与量化规律在投资中的关系探讨 —— 【本期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Jessica:13年互联网大厂人类观察员,潜水攀岩,希望体验世界+探索自我
本期节目畅聊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一起感受中国动画电影的魅力与无限可能。 曾经,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充满艰辛。1922年,万氏兄弟在技术、资金和人力匮乏,且欧美制作技术严格保密的困境下,凭借不懈努力创作出中国首部动画作品。此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动画承载着爱国情怀,像《铁扇公主》借神话故事传递抗战决心,还漂洋过海影响了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到了60 - 80年代,《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频出,用独特的民族风格惊艳世界。但在90年代,美日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原创动画陷入低谷。 转机出现在2008年前后,《功夫熊猫》的成功刺激着中国动画人。彩条屋、等相继成立,《大圣归来》众筹重生,《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登顶。这些作品不仅带来票房惊喜,还让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新高度。2025年《哪吒2:魔童闹海》更是火爆,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动画制作背后,特效技术至关重要。从前期精心规划故事和分镜,到后期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虚拟世界,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心血。像《哪吒》里海底龙宫的气泡、角色变身的镜头,都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成果。与迪士尼相比,中国特效虽有差距,但也在不断进步,《深海》的水墨粒子特效就是例证。 在产业格局方面,光线传媒通过投资布局产业,追光动画专注技术突破,还有方特等公司各有特色。而且,动画衍生品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和日本的动画衍生品收入远超票房,随着中国动画发展,这一领域也将迎来爆发。 最后,期待中国动画电影越来越好,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作品。 —— 【时光机】 00:00 国漫崛起:《哪吒2》票房与周边效应的探讨 02:17 中国动画片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05:06 中国动画片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07:10 中国动画长片的开创与影响 09:29 中国经典动画作品的回忆与影响 10:53 中国原创动画的辉煌与转型:以宝莲灯为例 13:36 宝莲灯的票房与动画行业发展 16:19 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与突破 19:25 中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历程与挑战 23:07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改编动画电影的发展与挑战 26:34 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与技术革新 28:59 光线与追光动画的商业模式对比 31:21 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与特点 33:58 动画电影后期制作的复杂过程与技术挑战 41:23 中国特效与迪士尼的差距及动画电影的关键 42:29 中国动画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潜力 —— 【主播】 CK:16年金融大厂搬砖工,商业爱好者 Eric:前互联网大厂程序猿,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目前创业中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