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签:“巴黎人去上海应该免签吧?”|Vol.031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本期我们来聊聊最近很热门的话题:“沪签”。 这是一个明显带有挪揄,甚至讽刺色彩的梗。使用者通过自贬身价,将上海与别的城市割裂开来,暗示上海的生活与其他中国城市如此不同,以至于进入上海已经需要通过一个类似发达国家发签的审核程序。这些程序常常由如今标榜着“中产生活”的活动与品牌构成,Citywalk,gapday,Lululemon,omakase等等。我们一方面看到这种嘲讽暗示的对这些标签泛滥的反感甚至愤怒,一方面也不免疑问,上海真的罪至于此吗?这些标签真的能够代表上海吗?我们应该将上海与周遭割裂吗?进入上海,真的需要“签证”吗? 本期你会听到: * 定义:网络上说的“沪签”是怎么一回事? * 举例:无声跳舞,罚站式咖啡,gap day * 沪签的前身——早年间的上海人与乡下人 * 对于上海的个人体验,以及接触过的上海人 * 沪签所隐含的好与坏 * 嘲讽,地域歧视的狂欢 * 希望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上海的喜欢 * 反歧视,提出城市价值的多样性 * 打破中产幻想 * 一座城市的identity 关于“沪签”,听友有话说: @R :和朋友去上海玩,朋友发的朋友圈“the 2nd step for沪签,和外国友人一起吃bagel” @Daniel:暗号 湖南路 鲁马兹咖啡。保过 @🌟:想说又不敢说,怕群里有来自上海的朋友冒犯到,但上海还是很好玩的,现在每次回国也会去上海待几天见见朋友们

87分钟
1k+
2年前

诗意的分泌物:你上次哭是什么时候?|Vol.030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法语中有句格言:« Les grandes douleurs sont muettes. » (最深的痛苦是无声的。)渐渐发现,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塑造已经深入到了最本能的情感表达。如果人是由理性定义的动物,那么语言是人类理性的具像化体现。我们所有的语言表达都不得不遵循词汇和语法的限制,也正应如此,超现实主义会追求所谓的“自动写作”。如此看来,眼泪应当是人最后仅剩的非理性表达,这种表达天然是非语言的,最接近沉默的。因为哭泣会打碎句子,抹去词汇,把情绪完全交给身体的震动。 然而,在一个理性站在感性对立面的文化里,感性的流露常常令人尴尬,以至于不被容忍。眼泪甚至会被社会化,道德化,政治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语言。 今天我们来聊聊眼泪,也邀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上回哭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独自哭还是有人陪伴?你那次的哭,是否是出自真心? 本期你会听到: * 开场问题: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Jackie:疼哭了;Zirui:分手;LFC:都有) * 私人层面的泪水你习惯如何宣泄情绪? 眼泪与亲密关系:你会在谁面前哭? * 眼泪的属性:不仅是私人的生理或情感属性,也具有公共的社会和审美属性。眼泪的诗意/与大多其它分泌物不同,眼泪承载很多含义 * 眼泪的公共层面社会属性:哪些是羞耻(“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哪些是可以"炫耀"的? 社会性泪水vs私人泪水:职业哭丧人vs阮籍母亲的葬礼/穷途当哭 眼泪审美:让人流泪的文艺作品们

94分钟
99+
2年前

Citywalk:都是散步,谁又比谁高贵呢?|Vol.028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本期我们来聊一聊最近网络上的热门标签——CityWalk。 CityWalk即城市漫步,它是有别于传统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的旅行方式,强调以步行与漫游进行探索,令人们更贴近这座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的脉搏。 与高度同质化的旅游路线不同,CityWalk的本意是想更加无压力、更加自由的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而对于在自己生活城市进行探索的人们,这种方式也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去理解它、热爱它,建立文化上的骄傲感。 然而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厌恶和负面看法:CityWalk似乎因为标签化问题在逐渐失去本真,甚至因商业化带来消费陷阱,更可怕的是,它背后似乎隐含一种消费区隔趋势。同时,对CityWalk这个英文单词的厌恶也源于它在中文环境中的使用。一些人觉得有些“做作”或“生硬”,不易理解,甚至觉得是一种“文化侵略”。 这一期的选题初衷是理智的去探讨CityWalk这一现象,列举优劣,分析成因,透过标签看本真,避免”狂热”或”抵制”的两极情绪化狂欢。 本期你会听到: * 最近火起来的City Walk是什么? * 为什么很多人感到反感? * 真正的CityWalk的意义和乐趣。 * 为什么CityWalk忽然进入大众视野? * citywalk活动组织者怎么说? * City Walk在国外的出现,国内国外的差异。 * City Walk中蕴含的社交与陪伴的需求。 听友的想法: “好像在citywalk没火起来之前,我就很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面走来走去,每次都能有新的惊喜发现,路边新开的小店或是巷子突然冒出来的小猫。随便走走停停想去哪就去哪,也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感觉是自己在和这座城市约会,就拿我自己居住时间最久的城市青岛来说,至今我也没有说完全走全,常逛常新。如今现在被定义/组织活动感觉有些太刻意了” —— R “在北京居住了十几年,以前也会在文化园区,还有东城前门、鼓楼一带散散步。尤其是2022年,我们被困在北京一年没出去……也是这一年,漫步在公园、街道、胡同里的频率陡增,非常安静细微地感受了北京城从未感受过的气息和脉络,……疫情期间的北京人烟罕至,非常安静。实话实话,我今生恐怕没有机会再在如此清净的北京漫步了。。不太明白,其实大家以前都是这么走,这么玩的……这一行为,就突然被网红话了,city walk一加持,就有种作作的味道……” —— 佳薇 “city surf,日程就像海浪一样一阵一阵,有玩乐的时候也会在里面穿插休息放空的时间” —— 🌟 (我们好喜欢这个比喻啊!) 参考资料 * travel niche:tourismteacher.com * Tripadvisor上的类似产品:www.tripadvisor.com * 部分网友f的反感情绪:自己上小红书搜吧。

84分钟
1k+
2年前

恋综:"我爱你"-被观看的奇观化爱情|Vol.027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大概是随着现代性的扩张,牡丹亭与罗密欧朱丽叶中那种掩藏在内庭中的爱情,渐渐脱离个人领域,进入了公众视野。恋爱不再是爱人之间的蜜语,它被剥离了私密性,成为可以放在公众视野大肆品评的展品。 这种现象发展的极端,或许就是恋爱综艺。国内的恋综节目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朴素的速配约会,中期略显做作的剧本演绎,乃至现在流行的“观察团+透明实验室”模式。在恋综的终极形态中,“恋爱者”和恋爱本身彻底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而观看者,无论是观察室中地位更高的“评委”还是屏幕的观众,似乎在这个结构中掌握了某种权力,得以窥探,评论,乃至批判曾经最私密的人类情感:爱情。 反过来,在这样一种极端类似实验室的”科学家-实验对象“模型中,我们也会不禁怀疑悲观测者流露出来的情绪与反应是否真实。即便如今的恋综已经尽力弱化剧本的存在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在周围密布摄像头的环境中,个人在明确得知被观测的心境下,能否展现真诚的”爱情“。 本期我们会从“秀恩爱”的行为谈起,聊聊被当作展品的爱情。 本期你会听到: * “秀恩爱”:在展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的到了什么快乐? * 有的人快乐嗑cp,有的人诅咒“秀恩爱死得快”。 * 爱情的本质:它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 被虚构的爱情:中世纪的典雅爱情(amour courtois) * 恋爱综艺和关于爱情的虚构作品有什么区别? * 恋爱综艺中真实性的比例,或者,我们应该要求恋综是“真实”的吗? * 恋爱综艺的意义:我们从别人的(被刻意展示的)爱情中获得了什么? * 爱情的当代性:如今爱情是什么模样

84分钟
99+
2年前

被塑造的性别:我们为何相互攻讦 | Vol.25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本期我我们仨一起去了里斯本,终于线下录音啦。也邀请了一起来的艺术从业者Yuwei,一起来聊一聊与性别有关的话题。 从小谁还没听过几句“女孩子家家的,别这么疯”或是“你一个男孩,怎么这么爱哭”这样的话呢?而消费社会中,性别也被当作理所应当的标签,不仅仅是被使用,甚至是通过商品反向洗脑,让人们觉得特定性别该有特定的样子。韩国摄影师尹贞美有一个摄影系列叫《粉与蓝计划》,其中一张图是小女孩与她的粉色房间和粉色物品,还有一张是一个小男孩与他的蓝色房间和蓝色物品,这两个小孩子被淹没在属于自己性别的颜色之中,接受了外界定义的身份特征。 然而,到底为什么在如此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我们却只能拥有被挤压的选择空间?而更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又有谁能完全逃脱对性别的刻板认知。如果我们可以像静下来不带任何社会经验的去思考,那么便会发现,这种刻板的性别认知限制了所有的性别,除了被压抑的女性,也有逆来顺受的男性。因为这不是一场性别之间的对立,而是自由的和强制的,淡然的和胁迫的,无限的和狭隘的之间的战争。 本期你会听到 : 男女穿着以及外貌的标准?中性穿搭,男生化妆等等 被塑造出来的性别特质,蓝色for男孩,粉色for女孩 性别划分:facebook的50多种性别选项 父权社会:性别歧视,性别压迫是否真的能使男性受益? 同理心:先是人,才是男/女人

86分钟
99+
2年前

半年总结:一场1000人的散步 | Vol.022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不知不觉,日间散步已经半岁了,作为日间散步的发起者(没人认识的梁福歇),想要好好地感谢大家,愿意听我们三个人闲聊,愿意加入这场1000人共同进行的散步。也希望此后日间散步能陪大家度过更长的时间,一同散更多的步。 为了庆祝,我们还(后知后觉地)开辟了听众交流渠道,欢迎在 小红书搜索“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给我们留言; 或添加播客的微信号“rjsbbk”(“日间散步播客”六个字的拼音首字母),加入听友群。 在子锐精准预测的1000粉达成日(2023,06,03),Jackie策划了一期半年总结特别节目。 下面是Jackie的话: 这一期我们要庆祝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日间散步的订阅数突破了1000个!感谢每一位听众,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不然主播们可能早就互删了(不是。 在这一期的特别版节目中,我们想分享创办“日间散步”的小故事,以及这段时间以来对播客这个媒介的感受和认识。 如今的播客,作为一种声音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既是旧的,也是新的。在过去,电台是人们获取新闻、娱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广播的声音穿越空间,将各种内容传递到收音机的另一端。这种独特的声音沟通方式带来了亲密感和即时性,让人们能够在各自的生活中感受到外界的声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播客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携带着巨大的潜力。它的兴起离不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过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社交距离和居家工作的要求,传统媒体的观众转向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选择。人们渴望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总之,感谢陪伴成长的各位公爵,我们并没有预设日间散步会走向哪里,向前的每一步皆是彼岸。

79分钟
99+
2年前

MBTI:白天疯狂做E,夜里独自做I | Vol.021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备注:本期标题是Jackie取的。 本期我们(胆大妄为地)聊到了MBTI人格测试。 这个测试这两年突然翻红,几乎取代了星座成了如今社交网络甚至现实中的身份标签。大家纷纷用四个字母代表自己,通过它们寻找同类或契合的那个人;我们时常听到关于Ixxx或Exxx是否相配的讨论,甚至有公司把MBTI测试当作职业面试的一个指标... 当一个心理测试被如此广泛信任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想要验证它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毕竟心理作为个人存在最深处最脆弱的核心,没有人会希望它被误解甚至塑造。 MBTI测试从来都闪耀着荣格心理学的光环,精神分析学家的名字似乎将测试和诸如集体无意识与心理原型等理论联系起来。但简单的信息搜索就会告诉你,MBTI与荣格的八型人格似乎并不吻合,至于我们最常见的“16personalities”测试,甚至与我们以为的MBTI分属两家公司。 那么MBTI测试在当今语境下意义为何呢?我们是否应当把它当作一个认识自己的方式,或者只是一个好玩的社交筹码?要不要用它,如何用它,用到何种程度?换句话说,“我”是否能被四个字母定义,而我又允许自己被这四个字母影响到什么地步? (本台对MBTI测试保持中立的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如何看待与利用这个测试和它的结果,完全是大家的自由。) 本期你会听到: * MBTI的由来,它对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发展与误用 * MBTI模型存在的问题:信度与效度 * 为什么短短两周,我会性情大变? * 我们做的测试,是否真的是MBTI? * 当代玄学大礼包:星座,塔罗,MBTI是否也在其中?? * 从12星座到16型人格:我们为什么总是需要分类标签来理解自己? 荣格的八型人格理论:外向与内向两种态度的其中一种会与一个人的“主导”功能(dominant function)结合使用,因而这8种类型被称作“主导型” 迈尔斯构建的16型人格模型

80分钟
3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