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fiction:自虚构?安妮埃尓诺彻底拒绝的文体|Vol.006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安妮埃尔诺,很自然地,她的作品成了年度畅销书。问题 随之而来,书商们常常会困惑,不知道该在哪个体裁区域内安放这位文学红人。艾尔诺的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于是autofiction(自虚构,自小说)这样的子体裁时常被用作标签来定义这些文本。 然而,在许多的采访和文章中,艾尔诺非常明确而决绝地否定了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它们既然不是小说(roman, fiction),自然也不属于所谓的自虚构。“为了书写一种我背叛了的生活,我没有权力使用虚构。” 不只是Ernaux,很多的作者都对autofiction自虚构这一文体表达了拒绝。1977年法国作家Serge Doubrovsky第一次用这个发明了这个术语,用来定义自己的作品《儿子》,以及随后惊世骇俗的日记体文本《破碎之书》。按他的说法,自虚构是一种小说虚构文本,却建立在严格真实的事件之上。自相矛盾的定义,以及《破碎之书》所引发的伦理纠纷,让autofiction成了当代文学史上讨论度最高而接受度最低的文体之一。 本期我们从第一人称文本的真实性出发出发,聊到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文学家暴的伦理问题,以及一点对真人秀综艺的思考。 参考书单: 安妮·埃尔诺 - 《一个男人的位置》 Serge Doubrovsky - Fils, Le Livre brisé 菲利普·勒热讷 - 《自传契约》 本期你会听到: 01:34 梁福歇和本台粉丝在巴黎遇到凯特布兰切特(即兴胡诹) 05:09 自传契约:当我阅读一本自传,我如何知道作者没有骗我 11:03 “自传是证件照,自虚构是美图自拍。” 20:32 所有的文本都是虚构文本? 26:40 autofiction的由来与定义:“严格真实的虚构小说” 30:50 《破碎之书》:充满争议的文学杀妻案 37:05 安妮艾尔诺对自虚构彻底的拒绝。 44:45 艾尔诺的文学政治:“背叛之后,写作是唯一的救赎。” 51:48 真实的力量:《拆弹部队》如何打败了《阿凡达》 56:47 当代最常见的自虚构:真人秀与恋爱综艺 60:34 作者意图与真实性契约:今天的新闻是否也成为了一种虚构。 本期音乐: 片头曲:Broadcast - Tender buttons 散步曲:Juliette Gréco - Rue des Blancs Manteaux (歌词是萨特写的哦)

69分钟
99+
2年前

聊聊消费:冤枉钱,配货,与身份标签|Vol.005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事情的起因呢,是梁福歇最近以接近500欧的价格拍到了一瓶上世纪四十年代的L'Heure Bleue香精,此举在朋友圈引发了许多困惑。 但受伤的小梁在日间散步得到了理解和安慰,毕竟Jackie是一个会花1000欧买一张照片复制品(“是原作!” cried Jackie)的理性消费者。 与之相反的,是子锐非常超然物外的消费观,他扬言不与任何物品产生感情连接,虽然他父亲会花两万块买一根音响的线缆。 于是我们从各自会花巨量金钱满足的爱好(子锐除外)出发,聊到了亲密关系中消费观的差异,聊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聊到了爱马仕配货,以及《三十而已》和《小时代》的消费观。 总的来说,你的消费观如何,都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别人无权置喙。我们只谈感想,绝不judge。 本期你将听到: 01:39 梁福歇花3500买了一瓶香水。 04:05 Jackie觉得还好,毕竟她会花1000欧买一张照片(的复制品)。 09:55 子锐:消费欲越来越低,只买必需品 12:35 为什么某软件5块钱一张的插画,我们愿意花50欧买。 14:19 Jackie:我相机很少的,也就十几台吧。 18:02 永远也喷不完的香水:它让我闻到了1942年一个夏夜的茉莉。 27:25 我愿意多花一些钱,来与历史或艺术家产生联系。 41:00 子锐 :我对物品没有感情连接 51:25 亲密关系中的消费观:我们可以穷,但咱别抠门儿。 57:50 “你和我的前任们都不一样,因为你很普通。” 63:40 不均衡的消费观与爱马仕配货的“合理性”。 72:35 我的靴子被夸了,但我却有点不好意思。 75:11 让衣服衬托我,而不是吞没我。 83:50 三十而已: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包来证明身份吗? 本期音乐: 片头曲:Tender Buttons - Broadcast 散步曲:Love song for no one - Fur

94分钟
99+
2年前

被规训的审美:艺术,欲望,与擦边|Vol.004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本期的话题很大,同时也很日常:审美。 这似乎是一个很玄的概念,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审美。 审美事件绝不只发生在美术馆和音乐厅。你每天选择的衣服,你听的音乐,使用的物件,甚至交的朋友,爱恋的对象,甚至你的性:你所有或大或小对他者的选择,都跟从你的审美。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审美?什么是好的审美?或者说,审美是否有一个好的标准?而如果存在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有助于形成这样的标准?我们从音乐,绘画,建筑 ,和一些非常通俗的领域,讨论了这些问题。 本期你会听到: 02:24 审美的客体:除“我”之外的所有事物 04:59 审美即选择?“审美积累”=审美教育? 06:45 主播们的审美启蒙:紫藤萝嫩芽与语文课本 22:34 堂堂皇皇浩浩汤汤凄凄惨惨戚戚:汉字音韵的温度 24:42 音韵的意义——语音试验:bouba还是kiki 26:40 艺术课程进入必修课: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吗? 海淀基督教堂 34:50 教育不应限制艺术,而要塑造审美 43:00 一点艺术史:审美与道德的进步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48:06 我不要我的小孩从小听小苹果 53:53 我从小听古典乐,但我现在喜欢喊麦 59:47 审美的目的不是封闭,而是开放 63:49 当代审美规训:小红书与网红审美 76:42 审美权的流变:从贵族到中产 79:53 审美的道德:擦边,暧昧还是猥琐? 弗拉戈纳尔 - 秋千 毕加索 - 阿维尼翁的少女 91:07 我虽然讨厌她,但她不应该被封杀 93:22 “好的色情”应当疏导欲望,而不是勾引欲望。 98:30 爱美的本能与西方审美霸权 102:15 审美实践:一些自拍指北。 本期音乐: 片头:Broadcast - Tender Buttons 散步曲:Naoko Gushima - 台风の夜

110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