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同意互相大幅降低关税水平。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表示,双方已就“90天的关税暂停达成一致。” 此次降关税对出口企业无疑是重大利好,但这种缓和能持续多久?双方表示将建立经贸磋商机制,这种制度化沟通机制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关系正在寻求更加稳定的平衡点?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趋势下,这90天的“关税假期”能否成为确定性回归的信号? 【时间轴】 01:54 “布局美国的传统外贸公司,4月九成订单都停摆了” 04:19 “暂停期限是90天,但业内认为是一个确定性的信号”
尽管账上有千亿现金,但理想还没有迎来躺着数钱的时候。今年,理想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比去年多了20万,而理想规划的新车型仅有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且都在下半年发布。重担依然落在销量疲势已现、近4个月都未能突破月销4万辆的瓶颈的L系列上。 面对来势汹汹、贴身肉搏的竞争对手,理想还有什么牌可打?它又该如何回答:为什么要选择理想纯电,而不是理想增程? 【时间轴】 01:09 竞争激烈,L系列能否守住增程基本盘? 04:03 智驾升级,能让L系列占据领先身位吗? 07:08 二战纯电,理想内部销量预期如何?
“美国鞋王”斯凯奇看似业绩还在平稳增长,但关税压力、供应链成本飙升及消费疲软正在成为压垮它的“隐形杀手”。近日,斯凯奇宣布同意被知名投资公司3G资本收购,私有化后的战略重心将转向“供应链弹性建设”。机构观点认为,此举是为了规避上市公司监管压力,以便在关税风波中掌握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斯凯奇对中国市场和生产供应链的依赖有多重?加征关税对鞋类品牌的影响为何如此严重?这种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将如何改变鞋业的竞争版图? 【时间轴】 01:21 关税撕裂全球供应链,美国鞋商也要为此买单 04:26 斯凯奇股价跌超25%,平价鞋企正遭遇生存威胁
近日有消息称,腾讯音乐集团(TME)计划作价 24 亿美元买下喜马拉雅。据《科创板日报》报道,该项交易于两个月前启动。传闻尚未落地,但从公司发展与当下处境来看,喜马拉雅管理层或已彻底放弃上市,转而寻求卖身套现离场。 作为“耳朵经济”的元老,喜马拉雅营收增速为何一路下降?在播客、直播等新业务的拓展上,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在TME和字节系的番茄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它的运营努力能获得成效吗? 【时间轴】 01:51 “耳朵经济”,商业模式缺乏想象力 06:25 播客赛道新叙事,“起大早赶晚集” 07:35 音频巨头的存量博弈,越折腾越难
最近美国TikTok一些爆款视频的评论区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留言:“感谢特朗普,现在我有必要去一趟中国买这些东西了。”这些内容点燃了长期被困在高物价里的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欲,把用户引向了直接对接中国卖家的购物平台。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大背景下,“反向代购”的生意,重新火了起来。 代购这门“野生”生意,为何能让欧美消费者买单?是哪些“用户”在购买这些“个性化商品”?依赖“信任”做生意,又有哪些新风险? 【时间轴】 01:13 代购,“没有店铺的全球生意” 04:08 “陪买生意”,要比算法更懂用户 07:07 失去“托底”的“草根卖家”,如何直面压力重重的全球市场?
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车企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占比,上涨到了62.9%的历史新高,而合资和独资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了37.1%,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近三成。在价格和销售方式这些“补救措施”效果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合资车企在2025年初终于开始转向“最后的机会”——打造出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打造出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合资车企如何打破企业运营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局限?合资品牌究竟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还有多大的价值? 【时间轴】 01:13 合资车企,想打造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 03:57 新技术架构、全新品牌,合资车企不再拘泥“自研” 07:54 合资车企新一波发力,新能源市场只会更卷
京东在外卖领域的投入正如火如荼,近期刘强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已经是“不设上限”,甚至给予京东管理层以“长期机会”,以扩大市场份额与提高口碑为更高优先级。而另一边,美团内部的反应表面上却并没有外界预期那么“紧张”。 这场原本从2023年就开始计划的“外卖大战”,对京东有何价值?为什么说尽管瞄准同一领域,但京东和美团的“根基模式”并不相同?京东的重人力投入,会改变即时零售市场的未来格局吗? 【时间轴】 00:44 刘强东全力投入外卖,王兴却把“前线”交给王莆中 04:14 早有计划的京东外卖,瞄准的是即时零售? 09:01 美团的地推“阵地战”,与京东的仓储物流供应链 11:58 王兴和刘强东是两种人
今年的上海车展,备受期待的主角之一雷军没来,来了的新势力们端出的产品也不再“新”。产业和技术趋向成熟,智能电动汽车从当初的小众生意,变成当今的主流,甚至有点过剩了。 没有闹剧、没有话题人物、没有疯狂的“技术新词”,失去了“流量密码”的新势力车企,今年如何“整花活”?多年的“领先”标签逐渐失去,陷入“传统车企+供应链”合作追击的新势力,除了合作重组,还有别的出路吗? 【时间轴】 01:07 新势力在车展上失去了流量密码,回归纯粹“卖车”属性 04:40 曾独属于新势力的“领先技术”,继续普及化 08:41 不再“先进”的新势力,只能冲刺年产量了吗?
“AI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近期正在发生重大组织架构变化,医疗业务总负责人李施政已经开启离职倒计时,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百川业务重心的调整。4月10日,王小川在百川内部发布两周年全员信,提到要“减少冗余动作,全力聚焦医疗。” 百川为何做出收缩的决策,是“最后选项”还是“不忘初心”?内部人事结构还会怎样调整?医疗这条难走的赛道,还有哪些业务可能性? 【时间轴】 00:05 核心老班底离职,百川“all in”医疗 03:34 DeepSeek冲击,推动百川提前聚焦 09:45 医疗“超级应用”,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4月17日,微信公众号官宣个人微信支持公众号一键注册和发布,还同步推送了三个用户期盼已久的功能:内容分享至朋友圈能直接查看来源,公众号评论区支持直接转发,并正式上线图片评论。 今年以来,微信似乎在重塑团队的作战风格,从少改小改转向频繁迭代。微信为何变得“善变”?公众号原本设想的“短内容”形态能否实现?激烈的电商和用户注意力争夺战中,微信小店还有机会吗?AI的全面接入,又能为微信带来什么? 【时间轴】 00:19 微信公众号,支持个人一键注册发布 03:20 新内容平台崛起,动摇微信“第二操作系统”地位 07:03 微信小店升级:“商品即内容” 09:23 微信全面接入AI,打通搜索屏障
刘强东当骑手送外卖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把京东在外卖业务上“不指名道姓”的叫板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而美团方面的回应同样没有点名,但也嘲讽了竞争对手的配送速度。 京东为什么要在竞争对手的“腹地”开展业务?为骑手交社保、反对“二选一”,如何让京东占领了道德高地?漂亮的口号背后,为何我们会对这样的“剧情”感到眼熟? 【时间轴】 00:15 京东美团,隔空“喊话” 02:21 交社保、低利润,京东打出外卖组合拳 04:23 美团做起3C,京东“以攻代守”
3月1日,韩歆毅正式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而就在他接棒的两个月内,蚂蚁集团接连走了两位与大模型相关的副总裁。事实上,自2023年,蚂蚁集团提出“AI First”、“支付宝双飞轮”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战略,组织调整、人事变动就没有停歇过。 在宏观经济承压的当下,经营蚂蚁这艘巨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担任总裁算起,韩歆毅执掌蚂蚁集团主要业务已逾一年,蚂蚁集团过得怎么样?为什么是他担此重任?为什么代销类金融业务表现比信贷业务更出彩?蚂蚁又能否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时间轴】 01:27 蚂蚁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03:21 蚂蚁集团正在恢复增长 06:34 支付宝为什么如此看重“碰一下”? 08:47 信贷业绩承压,代销业务却在高歌猛进 14:15 跨出金融领域,蚂蚁能否拿到通向AI的船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