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0_母亲节特辑|不一定是拥有女儿的母亲,但她一定是母亲的女儿

嗲声嗲气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主播洲洲的老妈终于从运动、家务、旅游、练琴之中挤出了一点时间献声本脚部播客,必须端上一壶好茶,听她回味自己从女儿到母亲的酸甜苦辣,以及与女儿洲洲相处的点滴日常。 “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与世界的关系”。 经常看到这句话,但直到发现自己正在无意识地“复制”母亲的行为时,我才意识到:不想复刻,却不能避免重复,一代又一代,既有温情脉脉,亦不乏烦恼和悔恨。亲身实践了三十多年的女儿角色,不得不感叹母女关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彻底把它搞明白,恐怕需要先弄清楚生命-死亡-爱这一无限循环的内在联系。小时候,母亲对我来说是“无所不能”的榜样,直到某一天,惊讶地发现原来母亲也有弱点和缺点,第一次做母亲的她,也在能复刻自己作为女儿时,对母亲的记忆。 尽管不是所有女性在一生中都有机会成为母亲,但我相信我们对母女关系都有着深刻的感悟,而找到亲子之间恰到好处的相处模式是所有人值得用一生去努力的事,因为我们都需要在爱与被爱成为更好的自我。 Highlights: 00:02:32 80年底的爱情,车,马,邮件都慢 00:05:46 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 00:11:35 往粥里放味精的厨艺天才 00:16:13 来上海,无忧无虑的小镇青年打开任督二脉 00:21:46 请见谅,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 00:26:16 生病+养猫=性格柔软剂 00:32:28 工作广受好评,却被身体出卖 00:38:16 相亲很蠢,但值得上这一课 00:43:27 一边彼此PUA,一边共同成长 00:47:39 感谢工作让退休变得不那么难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Ruby女士(洲洲妈妈)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BGM: The Beatles - Your Mother Should Know 小野丽莎 - 玫瑰人生

62分钟
99+
2年前

vol.59_走!去村里|别人都在居家办公,我却在霓虹乡村拣毛豆

嗲声嗲气

虽然开玩笑说王山过去一年是在带薪摸鱼,但在我看来,她在与老农人和新村民的交往中收获了独到的生活智慧,无论是机械重复的农事,还是探寻内心的讨论,都是打破“应该”、“必须”这些传统社会建构的勇敢尝试。与此同时,也从在地社区的相处之道中得到了改变的动力:不去试图改变他人、改造社会,而是从自身开始变化;当自己改变了,变化自然会如涟漪般散开,乃至成为浪潮。 尽管已经走访了不少日本乡村,也浅尝了共生社群的生活,王山却时常不安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不足,即使不能亲自打造一个社区,总想也尝试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嗲声嗲气在此支招(挖坑):赴日考察团走一发!! Highlights: 02:02 在城市和乡村,工作和摸鱼之间横跳的2022 06:28 人口过疏的日本乡村和褒贬不一的政府激励措施 19:41 地方创生需要三种人:“冤大头”、年轻人、外来者 23:04 忙着卷的年轻人,看不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26:21 As One,不强制的自由空间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王山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 日本共生社群案例:三重铃鹿 As One Network http://as-one.main.jp/suzuka/English/index.html - 乡建/地方创生案例:岛根石见 BGM: John Lennon - Imagine UVERworld - クオリア

47分钟
99+
2年前

vol.58_走!去村里| 令人安心的场所是一种稀缺资源

嗲声嗲气

如果嘉宾的同事不小心听到这一期播客,必须先为她解释一下,工作和摸鱼是可以两不误的! 2022年对很多人来说至少半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毕业以后就留在日本的嘉宾王山却“利用”了这段居家办公的日子,实现了兴趣工作两不误的自由,一直以来对社区和社群的兴趣引领着她踏入了日本的乡村,遇见了一些稀少但尤为可贵的在地社区。 尽管对于日本乡村日益严重的人口过疏化现象,政府采取了各种激励和奖励措施,吸引人去到乡村的依然是“人”,无论是有组织建设的还是无意识形成的,当人们聚在一起,并且能充分表达自己,有趣的事自然会发生。 当然仅仅拥有美好和快乐是不能成就好是的,太多社群因为人际关系破裂而分崩离析,真正能留住人的是一份不可名状的“心安”。 陪伴但不干涉,鼓励但不强迫。 Highlights: 04:55 兴趣与工作,能否兼得 09:23 从概念到实例,逐渐被“社区”吸引 12:47 日本“在地化”中top与down的矛盾 23:33 挫败之中看清建立在地社群之难 31:52 让人安心的社区自然聚集有趣的人 38:45 小而美vs 规模化复制 44:43 未做的、想做的、能做的 47:16 内卷大潮下何处寻找安全感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王山(小红书@易思实验室)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王山在村里的日子们: BGM: Michael Jackson - Heal the World 石川智晶 - TW

53分钟
99+
2年前

vol.57_奈撕江湖|中国武术你为啥还没火?

嗲声嗲气

总有人拿武术比赛和格斗搏击或者体操相比较,但是无论是分类还是动作体系,武术都更难做到标准化,然而相较而言,后两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着大量忠实的非专业观众,而武术比赛的场上场下却往往都是业内人士或者亲朋好友。 回想一下,我们纵使曾经有千百次决定要开始运动,却不曾有半次在脑海中闪过练习武术的念头,当你看到“武林高手”上下翻飞、的时候,是否也觉得武术对于大多数成年初学者来说,门槛要远高于其他时髦的健身运动,究竟这些事实还是偏见和误解,且听本期浅解。 Highlights: 00:06:53 没有BGM的武术表演可还行 00:14:47 舞蹈和武术的同与不同 00:22:34 练武术为啥不能穿lulu柠檬 00:34:36 功可以不练,仪式感不可缺 00:45:36 除了同行和你妈,怎么吸引人来看武术 00:53:43 强健体魄,跟对老师,随时上路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深圳老王、上海小唐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日本hiphop少女kyoka版“醉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4411b75F?spm_id_from=333.788.b_706167655f72656c61746564766964656f5f73686f77.4 B站武术类up主:含亮老师 片头片尾曲: 随缘(太极张三丰片尾曲):胡伟立 Rohan(刺客聂隐娘片尾曲):Doudou Ndiaye Rose

62分钟
99+
2年前

vol.56_奈撕江湖|功夫、武术,傻傻分不清楚

嗲声嗲气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可算是一个不分国界的美好祝福了,毕竟,会还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飞檐走壁一身正气呢,但说到练武术,好像联想到的不是嵩山少林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铁头小武僧,就是公园里打着太极拳,舞着木兰扇的爷爷奶奶们,所以这次我们约了三位习武的年轻人:从小接受正规训练的上海小唐,大学零基础入门的鸡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深圳老王,一起来聊聊中国武术、外国功夫,以及在国内外以武会友的故事。 Highlights: 03:11 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05:33 武术≈功夫 13:53 竞技武术是花拳绣腿吗 16:49 欧美人玩的极限武术是个啥 23:12 武术练习虽苦,学成保你不摔跤 37:09 老王单口之武林野史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深圳老王、上海小唐 设备支持: 腾讯会议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竞技武术vs传统武术(参考) MMA & UFC MMA全称Mixed Martial Arts,即综合型格斗、混合格斗等,属于运动项目的称谓,可以是截拳道、跆拳道、拳击、踢拳道、搏击、散打、巴柔等; UFC是一个与MMA相关的大型赛事,全称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即终极格斗锦标赛,是美国目前乃至全世界最著名最有竞争能力的格斗比赛,参赛选手—般采用的就是MMA打法。 极限武术 Extreme Martial Arts (XMA): 也叫sport karate、open forms,并不是格斗术,它融合了武术、空翻特技、杂技和自由搏击,更像是一种表演,在欧美比较流行,比赛有单人,双人组合和多人团队赛。有空手和带武器两种,常见的武器有棍,武士刀,双截棍,镰刀。 戚继光 《纪效新书》 明代著名兵书,堪称戚继光军事思想的集大成,全书几乎囊括了从选兵、编伍到练习胆气、号令、技艺、营阵,及实战演练、守城哨探、选将练将等军事训练活动的方方面面,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 片头片尾曲: 偷功-胡伟立 功夫-杨晓川&邓云峰 神奇的岁月&神奇的组合

55分钟
99+
2年前

vol.54_Body Signature|那些刺进皮肤的耻辱与骄傲

嗲声嗲气

又是一年“情人节”,依旧是满眼的粉红,满街的玫瑰,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罗马圣教徒瓦伦丁临刑之日。今天我们的要聊的“文身”,同样也早已今非昔比,作为一种不限年龄的时尚“配饰”,也许很少有人会去好奇,我们的祖先为何会想到要在皮肤上留下终身的“记号”。 本期播客的主角心怡,同时也是2021年abC艺术书奖优胜奖作品《有刺》的作者,只是在网络上看到了下面这张没有文字信息的图片,于是用以图搜图的方式进行检索,了解到了这种属于18-19世纪冲绳女性在身体表面进行针刺的文化行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这些视觉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在女性的手臂上?带有符号性的记号有着什么含义?” 为了“还原了那个充满刺的世界,在光亮处把刺拔出”,张心怡从身体记号、记号行动、地图等几大方向深入研究,最终通过书籍、影像和首饰的形式呈现了这个过程和思考。 《有刺》内页局部 BTW: 这并不是一场对“女权”、“亚文化”和“现代文身”有鲜明主张的讨论,只是为了让更多被遗忘的过去再一次被看见。 Highlights: 04:21 一张网图引发的疑问 06:34 南岛民族女性的文身习俗 11:27 不同时代下文身之于女性的意义更迭 14:19 现代文身的关键词:水手与爱迪生 18:32 同学胳膊上练出的文身师 30:46 有些人您还是别文了 39:23 用材质和装帧外化女性的疼痛 42:06 与书籍设计相关的赛、展、人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张心怡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BGM: Feet Down South -Oscar Jerome icarus? -Serin Oh Extended Reading: 南岛人Austronesian Peoples是指印度洋-太平洋岛屿地区和中国南方沿海以及日本南部地区,在身体表面进行刺穿是原始南极洲人开发的早期技术之一,后来随着南极洲人的扩张才有了南岛族群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技术有了很好的保存与继承。范志泉:《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南岛文化不仅有着完整的传承与发展,迁徙后的地理条件也极为相似,印度洋-太平洋沿海地区有着丰富且极具特色的物产资源,在这些低纬度地区活跃的生物种类使得茎刺植物生长出长而坚硬的保护组织,南岛人就直接选用这些植物尖刺来进行穿刺仪式(少量也会选用鱼骨)。 在这些南岛的部落族群中,将女性用记号来进行标明,划分她们的生理与社会功能。记号的数量与复杂程度与她成年(初次经期的到来)、订婚、结婚、生子(包括孩子的数量)有关,还与她在婚姻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相关:缝纫、烹饪、养殖等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关[ Beverly Yuen Thompson, Covered in Ink: Tattoos,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NYU Press, July 24, 2015, Page 35.]。女性完成与掌握的功能越多,身体上的记号就越复杂。在海南黎族与印度尼西亚后人代代相传的口述中,记号还可以避免在部落战争中被掳走的概率[ 皇一鸣、刘小丽:《原告——日军侵琼见证者》,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第113页。]。 Reference: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在自由派心中,金斯伯格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偶像,也是美国社会的文化符号,一直以来她都在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保护而奋斗,2020 年美国去世后众多女性在身体上纹 RBG 袍装饰领以表延续女性力量。 Joost Grootens 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信息设计系系主任,官方网站:https://www.joostgrootens.nl/ 何浩: 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独立设计师,他设计的书籍作品曾获得2007年“英国最佳画册奖”、2010年“德国卡塞尔国际摄影节世界最佳摄影画册奖”,并分别于2013年、2015年在宁波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设计作品展,著有《一个中国独立设计者的当代艺术史》。

47分钟
14k+
2年前

vol.53_人类舍得丢下宠物,独自逃离地球吗!

嗲声嗲气

春节假期跟风看了《流浪2》,撇开剧情不说,对华仔的机械狗笨笨倒是印象深刻,其忠臣度堪比忠犬八公,但是...撸起来会不会有点硌手。所以,问题来了,陪伴了人类数千年的猫猫狗狗,在未来难道只能被“淘汰”吗? 本期嘉宾袁奕可不能接受这个假设,为了让人类在将来去太空流浪的时候也能带上自家宠物,他成立了动物宇航局,局长是一只猫(见下图),通过特殊设计的水下设备模,许多小猫小狗小兔小鼠已经成功完成了“宇航员”培训。 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放在一个00后身上或许并不奇怪,而作为一个人生过半的50+大叔多少有点画风清奇,但这位曾经在三江源巡山与熊“打交道”,如今夏天在青海带野骑,冬天在贵州教潜水的动物宇航局副局长,似乎从来不曾按常理出牌,而这些选择都有一个共同点:浪漫。 对比一下袁奕对平行世界另一个自己的描述:五十多岁上海男人,离过一次婚,有个在国外读书的孩子,有一辆奥迪,有一辆贴着穿越西藏标识的越野车。 或许,他做了对的选择。 Highlights: 02:16 大冬天野骑到底有多野 05:03 50+上海男人的另一种可能 09:28 三江源那些年:有月亮也要有六便士 15:04 年近半百成为潜水教练 20:20 在水下训练小动物宇航员 31:45 科普时间:游泳、潜水、美人鱼和水族馆 38:51 自由的仓鼠,真的自由吗 45:13 上火星只是money问题,在藏区和爱人开小卖部才是终极目标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 嘉宾: 袁奕、香菇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BGM: 山野智子 -ドラえもんのうた(哆啦A梦之歌) 中岛美嘉 -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和菲律宾小兔一起潜水的猫局长大人 第三代动物潜水器-仓鼠潜水艇

55分钟
99+
2年前

vol.52_论文写不出?可能是鱼儿没摸够!

嗲声嗲气

今年各地大学的寒假都放得特别早,但对于毕业生来说,这白赚的几天假期可能也少不了毕业论文的陪伴,毕竟,一篇动辄上万字的毕业论文,是绝不可能三天搞定的。 更要命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你光靠时间的堆砌就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相关调研中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觉得毕业论文有难度,这份问卷还只是针对本科毕业生,我可以大胆推测,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这个比例还会更高。但这关在难总也得过啊,于是每个学生在这条闯关之路上都修炼出了一些独门招数,从时间管理、工作效率、文献管理、逻辑思辨到娱乐消遣,但凡能帮助多码几个字,都得安排上,当然,与人分享交流也很重要,所以这次就请来三位正在进行中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困惑和小妙招~ 最后,祝学术打工人们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泉涌! Highlights: 04:22 人生切割术:学术和休息真的可以分开吗? 10:42 没有完美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 18:39 孤独学术路,AI来陪你 23:02 比写论文更痛苦的是改论文 32:30 别和闺蜜聊论文,可能会不幸 42:08 合理安排,不必教条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丁一、雪儿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提到的工具: Flomo Notion 飞书 Zotero Figma DeepL ChatGPT 番茄钟 BGM: Pop Up!- Flowers Spylent - 他在乎(我去世了,然后...)

57分钟
1k+
2年前

vol.51_游牧教室:一所不存在的学校

嗲声嗲气

“游牧教室”不是普通的学校,这里没有很多老师,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教材,甚至没有教学目标,他的发起人如今是一位教小朋友读书的历史学博士,笔名朱近野,但他不是朱老师,而是一只近乎原始状态的猪。 “讲课”对朱近野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工作创业以后,都不乏上台授课的机会,但如今,教小朋友却比教成人更有挑战,因为相比所谓“教学效果”,朱近野更关心孩子们遇到的“困难”本身,相比坊间各类大纲、框架、学科分类,他更想去了解眼前这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什么东西是特别出色的,有什么是他目前还不知道却对他的头脑成长很有帮助的。 如此关注个体的教学方式也就注定了“游牧教室”的承载上限,好在这也正合朱近野的意,既不用一个人几乎像隐士那样,跟世界完全没关系,又不用像商业项目那样为了增长而运作。就这么待下去,能够小范围交互,并且让它能持续,能够作为日常生活让人感觉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他在游牧教室项目中期望达到的目标。 Highlights: 00:03:12 游牧教室不是普通的学校 00:13:12 理解作者到底想讲什么 & 你怎么看 00:16:24 模拟课堂:如何判断书中历史的真实性 00:24:08 不做规模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00:34:35 什么是所谓批判 00:43:42 为什么开始做游牧教室 00:55:48 手机-卡片-提问题 本期主播: 鸡蛋、雪儿、曼曼 嘉宾: 朱近野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Further Reading: 一个游牧教室的诞生:https://sspai.com/post/70685 游牧教室:Q&A :https://mp.weixin.qq.com/s/Z2QWpxFZlG4EHfeAW-JBJQ 片头片尾曲: Fly me to the moon - EVA

63分钟
99+
2年前

vol.50_拖延症博士自救指南|不完美但独一份,读博是一种什么体验?

嗲声嗲气

所有正在读博的人应该都不止一次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读博?”,学术期刊Nature曾经开展过一项面向博士群体的大调查,在询问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六千多名博士生后,结果,表示读博是纯粹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的人数不到40%,其实这个数字已经高于我的预期了。当然,动机本身没有对错高下,毕竟过程的艰辛是谁都逃不过的~ 连辍学的洲洲对这份不完全的读博体验也留下来足够刻骨铭心的记忆... 博士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经历,不完美但独此一份。 辍学已7年有余,依然记得当初决定读博之前导师的劝(jing)诫(gao): 博士之路是会越走越窄的,因为你必须不断在你的研究领域深挖钻研,以求某一天可以在人类认知的大圆上推出那么一小个凸起。(见下图) 所以,正在申请或者考虑读博的朋友们,are you ready? 原图出处: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https://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 Highlights: 00:04:09 不同的世代,同样的选择,我们为何读博 00:04:47 动机不纯,半途而废的 00:07:24 辞去教职,只身赴港的 00:22:50 读博之难,远超预期 00:27:12 课题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 00:30:47 焦虑失眠是日常,自我调节是王道 00:46:14 工作再辛苦,也比读博好对付 00:56:50 不要放过日常的思考碎片 01:02:47 不刷剧的学术生涯是不完整的 本期主播: 洲洲(即刻@陆洲洲)、鸡蛋(即刻@鸡蛋Eggy) 嘉宾: 马谨 设备支持: Sound x Lab 声音实验室 加听友群vx:luzhou517 Reference: 《人工科学》 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于1969年的开创性著作,书中对设计过程定义,研究,创意,原型,选择,实施以及学习已经成为了几十年来设计过程的奠基石。而赫伯特本人是唯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及世界人工智能终生成就奖的科学家。 《反映的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作为一名先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家和咨询顾问,作者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描述并检验了五种专业领域:工程、建筑设计、管理、心理治疗和城镇规划的专业工作者是如何真实地解决问题。并努力精确地表述了“行动中反映”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重要的创造性应该如何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提升。 BGM(均来自韩剧 请回答1988): 双门洞(Piano ver.) 이적 (李笛) - 걱정말아요 그대 (你不要担心)

70分钟
2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