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2021年12月21日,第二届淘宝丑东西颁奖盛典面向全网直播,超过60万人早早搬好小板凳在线围观年度五大丑东西的诞生,它们分别是:仿真人脸口罩、小熊猫花洒、不会碎的镜子、梦幻粉蝴蝶短靴和微笑橘子头套。这些产品都是我们的同行——设计师设计出来的。 然而在设计师受到的教育和训练里,就没有以丑为目标的内容。但为什么设计师们本着创造美的目的,却不断做出丑的东西来呢? 本期节目文本版:https://my.zcool.com.cn/preview/article/ZMTM4MDI3Mg==.html 「喜马拉雅」「站酷学习音频」同名节目同步更新中。 扫码头图二维码,加入本栏目「知识星球」讨论组。
从良性自虐到合意困难,如何利用心理机制成为学霸?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有1/3的人喜欢吃辣椒,还有41.9%的人喜欢悲伤的音乐。36.5%的人享受按摩的疼痛,23.2%的人喜欢看血腥电影,19%的人喜欢捏粉刺挤痘痘......这些喜好形形色色,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特性,那就是都是通过可以承受的痛苦来达到使自己放松快乐的目的。本期节目就来盘盘这些让我们欲罢不能喜好背后的心理机制——良性自虐。 本期节目文本版:https://my.zcool.com.cn/preview/article/ZMTM4MDQxNg==.html 「喜马拉雅」「站酷学习音频」同名节目同步更新中。 扫码头图二维码,加入本栏目「知识星球」讨论组。
站酷纪晓亮对谈大宝:对话设计师的这些年 《大宝对话设计师》00:20 补足猎奇的设计师对谈 3:45 如何应对创作数据焦虑 12:30 「喜马拉雅」「站酷-学习音频」同名节目同步更新中。 扫码头图二维码,加入本栏目「知识星球」讨论组。
2016年清华美院毕业生黄河山的毕业作品《野生设计》中,他列举了在城中村里收集到的民间智慧、野生设计。从伪装成百元大钞的特殊服务小卡片,到到四扇门拼成的简易厕所...特别让人大开眼界。 这种充满民间智慧的野生设计在我们的生活里十分常见,那这些笨拙的作品里隐藏着什么设计秘密?作为设计师又应该如何完成从野蛮到专业的转化呢?
设计师怎么破解“没感觉”的局?
站酷纪晓亮对谈大宝:那些与站酷有关的岁月 从设计师到站酷做“版主”3:15 进入大厂就是人生赢家?23:40 学了很多技能为何什么都不行29:50 站酷的评审标准34:20 扫码头图二维码,加入本栏目「知识星球」讨论组。
站酷纪晓亮对谈爱龙卡通余健:知识产权保护的道路上如何才能避免踩坑? IP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流程 1:07-6:57 被盗版经历 6:57-20:15 版权问题核心:时间戳 20:15-25:52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有价值? 25:52-30:31 项目失败案例 30:31-48:48
设计师&客户——亲子关系处理指南
“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是香奈儿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给风格这个词定好了格调,那就是高级、正确、甚至永恒。 之前的用户调查中,在问到为何使用站酷的时候,相当多的设计师填了“关注设计风格趋势”这个需求。各种风格的关键词一直是站酷搜索框的常客,也是设计师们交流中的热门话题。 设计师商业互吹,最稳妥的用词就是XX老师的设计很有风格。每一个设计师的也都梦想着自己可以凭借独特的风格封神,拥有几件可以被称为经典的作品。 是的,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即使自己不能封神,设计师们也十分愿意追随已经封神的经典作品,膜拜它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手法,我们不难看到,作品们总是一阵一阵地统一呈现出当下某个流行的风潮。 看着这些大同小异的作品,我不禁想问: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么?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这两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很久,中间几度我觉得想明白了,但是又被推翻。可以说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三个阶段,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是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创新的本质是非共识,潮流形成之前,首先是个人风格,是由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创制的新样式,「风格」强调了一种独特的表达,它不一定是最新的,但它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无需对风格做过多的神化。但从风格到流行风格,就不是这么随机个人化了,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流行的风格,它背后都有着大环境和小趋势两股力量的推动。大环境一般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社会思潮的阶段性变化,经济生活的结构性改革等等。小趋势,是风格的早期接受者们的数量和质量。一个风格随着接受传播者越来越多,一旦越过爆发点,就成为了流行风格。已经流行起来的风格和任何一个流行的事物一样,代表了一种共识。不管它的形式多么光怪陆离,已经流行的设计风格,它不再是独特的表达,而是一种共鸣。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第一道思考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似乎得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正确答案,答案是,安全,都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了还有啥不安全。这是个有点仓促的答案,我们先放下这第一题。 进入第二题,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都成为经典了都不正确,还有什么配叫做正确。是的,对于经典,我们一般是一种绝对赞许的态度,就像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读经典总比不读好,读经典总比做其他事更有意义”。苍白空洞但无法反驳。看起来,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了正确。 这个阶段,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但是只是本能的感觉,总感觉不够充分。然后一个契机,我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进入了第二阶段:看山不再是山。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5年前,左佐向我推荐过一本小说:安兰德的《源泉》,我一直被它的厚度吓住,没敢阅读,直到上周末,我读了个开头,没想到,这么一读之下就读到了一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的话。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建筑师,他对建筑和原创有着执着的追求,在文中有一段他辍学前和建筑学院主任之间的对话,主任认为帕特农神庙代表的建筑经典,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并不这么认为,他指着神庙的图纸,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 “看看这些著名圆柱上的著名雕槽吧。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当采用木柱时,是为了掩饰木材的榫接处。可这些不是木柱,它们是大理石雕刻。这些三竖线花纹是什么?木头。就像人们在建造小木屋时所使用的木制桁heng条。你们的希腊前辈采用了大理石,却用大理石创造出了木结构的赝品,只因为前人曾经这样做过。然后你们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更胜一筹,用石膏做出了大理石赝品,做出了木制赝品。而此时我们又在用钢筋水泥做石膏赝品,做木制赝品,做大理石赝品。为什么?” 我不知道你们读到这段话的感觉,我是感觉到了强大的冲击。天呐,帕特农神庙这种经典中的经典,难道都只是一种模仿品山寨货么?都只是来自对前代经典的无脑模仿么?沿着这个想法,我去检查了其他的经典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它们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多可怕!朋友们,多可怕!我们本着朝圣的心态去追随经典样式,结果呢?我们只是在用钢筋水泥做石膏的赝品,石膏们也不过是在做大理石们的赝品,连大理石们也不过是木头的赝品。不只是建筑,不只是帕特农神庙,也是孟菲斯,也是蒸汽波,甚至也是波普,也是故障风。 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我们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没有那么感觉理所当然了?甚至我们再回头去看第一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是不是也感觉有点不安了? 带着这份不安,我又思考了很久,请教了很多前辈高人,翻阅了不少名著大作,终于有了一个一个粗糙的解释,大家帮我感觉感觉这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的成果: 第一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 是安全的,也是正确的,要去追赶潮流。毕竟不愿意模仿的人,什么也创造不出来。 但是,但我们是要成为设计师,而不是设计学家。设计师要找到成就设计潮流背后的社会共识,而设计学家只是去背诵它的作者信息和构成格式。做为设计师,只有我们找到了为什么这个风格会在现在流行,才算是真的赶上了设计的潮流。比如时下流行的酸性设计,它对于当下审美价值的反叛,它的混乱无序,为什么能成为现在的设计共识?简洁,清晰为什么不再流行?表面看这是一次常规的美学周期性循环,但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科技效率过快和人类价值过低的反思。 高效就是正确,整洁就是高贵?如果你还保持着这种想法,抄100张酸性设计手法,也还是个设计风格上的落伍者。 第二题: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并不,经典的价值不在于正确,而是在于永恒。 为什么大理石要去模仿木头,为什么石膏要去模仿大理石,是因为它们的这种经典性或者永恒性。圆柱上的雕槽,当它是木头时,确实是为了掩盖榫接,但是因为这种形式已经成为经典,它代表的信息已经超出了功能,它代表了一种庄严的形式和稳定的受众心理感受。经典是大众认知中筑基的部分,它或许不正确,但它具备真实强大的影响。 学经典,就像是学拼音,不是因为它优美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优美正确的基础。 这就是我目前对于风格、流行、经典的一些看法,未来它们一定还会被我或者被人质疑推翻,重建再质疑。这就是风格流行和经典的循环吧。 今天节目的最后,请允许我发发感慨,我们在每件事上都会经历“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学不会、跟不上”这几个阶段,跟不上是必然的结局,但这其中的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可以克服,认真学习传承了最久的风格,研究它背后的思想规律,挑战它在今天的适用程度,从而生发出新的可能性。 学习研究了最久的老设计师和老编辑们,反而更有义务和责任,提出坚固的新方案,帮助这些新方案成为新的经典。 最后的最后,大家来讨论区,猜一下下一个会流行的设计风格是什么吧?我猜是视幻觉欧普艺术。
站酷纪晓亮对谈爱龙卡通余健:吉祥物设计的下半场,五花八门的萌还具有哪些可能?
你的手机是几年前的?我对身边的朋友同事做过调查,以2018年为限,2018年头两年基本大家的手机都是2年内的新款,18年之后这两三年情况有所变化,但基本也是平均3年前购置的。问及购机原因,都是基于这个生活经验:手机会越用越卡,尤其是同款新一代发布日当天,手机都会发生断崖式的性能下降。 每2年就需要换手机,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科学技术的PUA,还是消费主义的狞笑?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探秘。 我们先来介绍一个好玩的网站:它叫做“百年灯泡”,所有的内容就是一个灯泡的照片,每几秒更新一次。这个灯泡从1901年被投入使用之后,除了停电,基本上就没有熄灭过,一直亮到了现在,长达121年。类似的灯泡还有很多,持续工作了百年的这些灯泡们,除了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还提醒了我们一件事:百年前的产品,灯泡的质量就已经是这个水平了。 之所以我们现在的灯泡像手机一样经常2年后就会坏掉,是来源于一个百年前的邪恶的组织: 1924年12月23日圣诞节期间,欧司朗、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制造商齐聚日内瓦,召开了一场国际性灯泡会议,在会议中决定成立一个被称为太阳神垄断联盟的组织,旨在通过控制灯泡寿命来增加供求关系,使消费者计划性淘汰灯泡。 这种控制产品寿命来实现稳定的市场的策略就叫做“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计划报废的实现手段主要是以下几种: 一 、故意不兼容 比如软件不支持旧款,比如机器新旧版本之间零件不通用; 二、到次数报废 比如芯片中的计数器,达到设计使用次数之后自动报废; 三、伪装成报废 比如手机出新款后更新的新系统刻意让旧手机卡顿,逼迫用户换新; 四、审美歧视报废 比如每年服装品牌的新款,制造商通常会在产品上增加额外的元素,使更高的价格变得合理,让他们的产品看起来是新的、不同于以前的版本。 综上所述,厂商们用了软件硬件撒谎歧视四大手法,来让我们变成每年都想买新产品的当代社会人。 怎么摆脱消费主义的控制,明知地购买商品呢? 需要安装以下两个观念: 1.多亲近大自然,从而领悟到:现代生活的几乎一切用品都是奢侈品。如果我们的需求是为了装逼或是追求完美,告诉自己这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而已。 2.买来就闲置的物品根本用不上,所以无需购置。 总结下来也就是我佛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吧,这太难了。 面对计划报废这个既成事实,设计师可以做点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地据理力争,和公司努力推荐更长寿命,更少资源浪费的设计方案。有人会说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节约资源公司愿意,但是更长寿命的产品做出来,顾客好几年不买我司后续产品,老板绝不会答应的。 别着急,我这有个思路给到你,那就是以租代买。用更低廉但持久的租金来代替高昂且续费困难的一次性购买。这样公司的营收会更加稳定持续,并且老客户的维护难度也急剧下降。试试这个思路,大概率说得通的。 其次,如果公司无法接受以租代买等模式更改,执意要按计划报废来生产产品。设计师还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废弃物再利用设计。 2019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之际,摩拜单车与德国柏林YUUE产品设计工作室共同发布了一组时尚精美的家具用品。这些躺椅、立式灯、茶几、桌面整理架、烛台等原材料都来自摩拜单车的报废零部件。同年6月,延安市万花学校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一块由7800多条摩拜单车回收轮胎加工处理后建成的多功能塑胶运动场。这些摩拜单车“全生命周期2.0”的新成果,让废旧单车的零部件得以通过巧妙创意和技术创新继续服务大众,坚持环保理念的多样探索得到了众多用户的好评。 摩拜已经没了,但是我们还是要给摩拜的“全生命周期”行动点赞。 就像已经消失的摩拜一样,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就像这个计划报废的市场策略。做为设计师,我们可以像前面说的,推动新的商业模式,挽救已经造成的损失,但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去跟随公司和社会整体的策略行动。我觉得以租代售,或者服务设计,都会是改进计划报废的有效手段,我们不妨现在就多关注这些领域, 一起努力让商业不必再以消耗有限的资源和长期的价值为代价来运转。这可能才是设计的独特价值所在。 今天节目的最后,给大家讲计划报废的另一个故事,从中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自己是怎么被厂家和消费主义操纵的。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汽车,我问一下大家,你们认为车子开几年需要更换新车?为什么车厂会有每两年小改款,5-7年大改款这种周期性的动作? 大家带着你的猜测听我说。故事要从100年前说起,是的,和灯泡差不多同期的1920年代。 福特T型车是世界上第一款流水线生产的平民廉价汽车。每24秒就有一辆下线,一共生产了一千五百万辆!产量越来越大,售价越来越低,价格从825美元一路降到了260美元。T型车简单方便,便宜耐用。它一直卖了19年,模样一直没什么变化,甚至车身颜色几乎一直只有一种黑色——就因为在制造时黑漆干得最快。 然后福特就遇到了和灯泡一样的问题,美国人买辆T型车就一直开着,因为换新车还是换T型车。等到几乎家家都有一辆T型车的时候,凭一己之力把美国代入了汽车时代的福特,面临着几乎枯竭的市场。这个时候,通用公司发起了攻击,推出“年度车”策略,不停推出新款,在外观、内饰、车身颜色上大做文章。这些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的汽车不出意外地迅速抢走了T型车的生意,一代神车福特T型车终于被迫停产。 是的,早在1920年代,汽车公司们就只需要两年就能完成所谓新款车的研发生产流程。到了今天现在开发新车要复杂一些,但得力于模块化平台,开发一款大改款而非换皮的新款车,仍然只需要两三年。也就是如果车厂们愿意,每两年一次的大改款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大改款研发成本少则几亿,多则十几二十亿,要是搞出一款新车不多卖几年,本钱都赚不回来。 一方面换代时间太长,会被消费者厌倦,被竞争对手超越;另一方面换代时间太短,又赚不到什么钱。平衡来平衡去,各汽车公司给汽车定的换代周期就稳定在了五到七年。这个间隔中为了保持新鲜感,就每隔一到两年来个小改款,加点小配置、换个轮毂样式,就可以当年度新款发布了。这两个周期盘算完,广告传媒、维修4S店们就开始工作了,他们和车厂合力把2年和6年这两个周期安装进了我们的大脑。汽车技术确实在进步,但速度哪儿有那么快,除非恰好赶上换平台,两代车之间不会有太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车壳子。根据厂商的竞争格局,推动顾客买新车才是汽车换代的基本逻辑。 所以换车实情是,汽车的设计行驶寿命一般是30万公里,在中国一般需要20年才会开到这个里程数,如果你不是迫切需要向邻居朋友亲戚证明你每年都变得更有钱,车子开到10年以上再换,才是最经济的做法。着急泡妞的请省略这条建议。 要里子还是要面子,这是个永恒的问题,你现在用的手机是几年前买的?你的下一部手机打算啥时候买?来讨论区我们一起聊聊吧~
站酷纪晓亮对谈ALINESTUDIO齐鲁:执行力落地,多用身体学知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