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和王炎聊阿伦特:不思考,无以爱|独上阁楼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我们愈加迫切地阅读这位曾从至暗时刻幸存的思想家,渴望得到解答。不过,她一定会反对我们以她的作品来类比今日世界的种种危机。正如她以生命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思考绝非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只需成为“我们所是”。毕竟,照亮黑暗时代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理论火炬,而是无数不愿随波逐流之人的莹莹微光。 【时间轴】 01:54 为什么说阿伦特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 06:42 阿伦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又如何与他分道扬镳? 10:06 阿伦特背离哲学传统,拒绝“透过现象看本质” 12:51 如何理解阿伦特的“行动”理论?“行动”和“劳动”“工作”有什么区别? 26:02 古希腊的公共生活是否被阿伦特浪漫化了?今天我们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33:22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让阿伦特成了饱受争议的“邪恶女人” 38:01 抵抗“平庸之恶”的武器,就藏在阿伦特的未竟之作《心智生活》里 41:34 ChatGPT有问必答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保有判断力? 44:11 理解阿伦特的关键问题:怎样去爱“复数的人”? 50:38 阿伦特的幸存哲学:想象力如何帮助我们抵御邪恶和黑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执行者。1961年,因反人类罪等十五项罪名被起诉,最后于1962年6月1日被处以绞刑。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支持纳粹政权,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此被禁止授课。1959年退休后,他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同一与差异》等。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克洛德·朗兹曼(1925-2018):导演、作家、哲学家,法国知识分子圈的重要人物,主编由萨特创办的《现代》杂志。代表作有《浩劫》《活人路过》等。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学者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但丁》等。 * 书籍 《我愿你是你所是》[美]萨曼莎·罗斯·希尔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心智生活》《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 《耶稣传》[法]欧内斯特·勒南 * 影视 《浩劫》 《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5分钟
19k+
1年前

176 Taylor Swift, 是我们脱胎换骨的少女时代|尹清露&何卡卡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不仅席卷了社媒热点话题,还以创纪录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这份挤满了政客和企业家的长名单里,泰勒·斯威夫特紧随马斯克和泽连斯基之后,用格格不入沉默地证明着她的影响力。 这是美国流行工业的又一次胜利吗?年轻美丽的女艺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本期跳岛,主播何润哲拉来同为霉粉的好朋友,青年钢琴演奏者何卡卡与文化记者尹清露,一起从泰勒出道以来10张专辑中的风格转换聊起,试着解开这位女歌手之所以让无数人一再爱上的秘密。 在年度风云人物专文中,《时代》杂志写道:“她创造故事,也身在其中。”正如泰勒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她引以为傲的叙事天赋从来都在回应和放大万千听众的共同经验。但时至如今,当刚刚年过三十的泰勒成为无数粉丝口中的“妈咪”,单纯的最大公约数逻辑已经无法解释她为何脱颖而出。或许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当“爹”成为贬义词,“妈妈”反而成为对女明星魅力的至高评价?是什么促使一位如此在意个人形象的偶像愿意袒露自我厌恶的午夜梦回?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武神也可以温柔多情,不必阉割自己的敏感触角? 【时间轴】 04:50 邻家女孩/亿万富翁/浪漫少女/精明商人:泰勒·斯威夫特到底是谁? 12:35 甩一个前男友写一首歌?用这种方式污名化女性创作已不新鲜 20:50 泰勒歌曲中的小镇少女成长史:曾经渴望出走,如今学会回望 25:21 观看演唱会连番“小剧场”的快乐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女性欲望心理学 38:45 "Mother is mothering!"——叫女明星妈咪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7:20 与少女时代的耻感和解:“喜欢艾薇儿跟喜欢泰勒又有什么区别?” 53:18 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作为时代巨星,她太“白”了吗? 63:23 泰勒的反英雄叙事转型:“别人都是性感宝贝,只有我是山顶怪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文章 《美国幻梦、反英雄与女性心绪:泰勒·斯威夫特为何如此重要?》 * 影视 《芭比》 《美利坚女士》 * 人名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儿童作家出身的美国天才诗人、小说家及短篇故事作家。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 书籍 《蝴蝶梦》Rebecca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 主编 《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变形记》[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0分钟
21k+
1年前

175 自由潜水特别版:欢迎来到阅读康复中心年会

跳岛FM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rock之旅的广岛一头扎进了市井生活中;翻译了两本新书的润哲也借助笔记软件实现了系统阅读的小目标。 或许,“读不下去”是因为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对的时间——既然能反复爱上的初恋作者不可多得,就要接受当初挚爱变得索然无味的失落。而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作品的真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说好的摸鱼大会整整录了三个小时,嚷嚷着没读多少书,但每个人谈起自己的心选时都滔滔不绝。涉过时代的潮水,上不了岸的我们只能在岛与岛之间跳跃。回顾这身心劳碌的一年,我们已无法再对岛屿的地基视而不见:在成为读者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既然总有更好的书将与我们相遇,那么请先务必照顾好自己疲乏的肉身。感谢每一位素未谋面的岛民朋友,新的一年,跳岛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 【时间轴】 PART1 2023年,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38 深呼吸!走进三十岁/四十岁之后的陌生感 06:48 复健:护照还是过期状态,仍需重新适应生活 08:49 脑雾弥漫:明明干了很多事,但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11:12 flag检阅环节!去年信誓旦旦地说要读的书都读了吗? 17:25 古希腊哲学的疗愈时刻:不要让想象中的糟糕情况主宰当下 23:17 超链接笔记法: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书之间建立了关联 28:30 书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6:05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小说就谈过文化焦虑了!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40:07 钟娜的年度心选:让艾丽丝·默多克来教教你们(男的)什么是哲学小说! 44:04 于是的安利时间:这位前南作家还有很多惊喜是大家不知道的! 48:47 肖一之的两本最佳:用一个人记录20世纪的苦难,再读一本快乐的文学理论 53:19 《鼠族》:广岛失忆了一整年,但还记得看到本书最后一页的瞬间 58:19 “祖先三部曲”:润哲对卡尔维诺一读钟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69:31 《翦商》《太后西奔》《镜与光》:历史书的很多种不同写法 75:44 《巴别塔》与Yellowface: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81:39 《我在北京送快递》:打破底层互害逻辑,直抵劳动者原生态的真诚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92:29 “天才鹦鹉在黄昏起飞”:诚挚的反思会战胜“语速压倒”的辩术 97:17 从《体无完肤》到Minor detail:也许我们都是大历史里的小虫子 104:41 润哲的广告时间:来和法国姐妹一起吐槽父权制吧! PART4 展望2024 106:22 完成书架流动计划,继续发掘一些“很新的”老作家 109:27 不再给自己设置额外的挑战,拒绝flag也拒绝失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The Dawn of Everything丨艾兹拉·庞德《涉过忘川:庞德诗选》丨玛丽·德·拉赫维尔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辛波斯卡|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工厂日记》丨Seneca How to Have a Life丨波拉尼奥|Clarice Lispector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 H丨大卫·格雷伯《规则的悖论》丨松本哉《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丨米兰·昆德拉《帷幕》丨《是,大臣》|詹姆斯·C. 斯科特《六论自发性》|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丨阿特·斯皮格曼《鼠族》丨黎紫书《流俗地》丨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丨颜歌《平乐县志》丨戴安娜·阿西尔《未经删节》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多谢不阅》丨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丨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丨E. M.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丨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Iris Murdoch The Bell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疼痛部》《狐狸》《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丨蒂亚·奥布莱特《老虎的妻子》丨Aleksandar Hemon The World and All That It Holds 丨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丨伊塔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丨《天窗》|户川纯《邂逅》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波利娜·阿尔芒热《我,厌男》 | 闵智炯《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丨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动荡》丨李硕《翦商》丨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丨希拉里·曼特尔《镜与光》“2017BBC Reith Lecture” Giving up the Ghost丨匡灵秀《巴别塔》Yellowface丨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丨A.S.拜厄特《影之书》(或译《占有》)丨沃尔特·特维斯《后翼弃兵》《知更鸟》|《朗读者》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丨小林尚礼《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丨本·勒纳《我拒绝成为天才鹦鹉》丨玛吉·尼尔森丨蕾切尔·卡斯克丨丽莎·T·萨拉索恩《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丨德博拉·利维《生活的代价 : 论女性与家庭生活》《我不想知道的事 : 论女性写作》《自己的房子 : 论女性与私人财产》丨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丨Adania Shibli Minor Detail丨 玛蒂尔德·拉雷尔《去他的父权制》 PART4 展望2024 伊丽莎白·鲍温丨托马斯·哈代丨丽贝卡·韦斯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111分钟
15k+
1年前

174 留在原地的人,躁动无法平息 丨颜歌&何雨珈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钟娜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颜歌写道:“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而在钟娜眼里,小镇的“普罗旺斯小广场”象征着对世界最朴素赤诚的向往。虽然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附近”,雨珈仍然会羡慕那些生在了自己最钟爱之地的幸运儿——但那终究不可能是她们的状态。 十年之间,颜歌移居海外,从事英文写作,也成为了母亲。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自己从未褪去生命中不安的底色,灵魂深处躁动的痛感,永不可能抚平。驻留和出走,两种生命状态被不同语言的创作巧妙地穿凿。她总玩笑般说《平乐县志》是“告别作”,接下来她要专注地“到英文里搞破坏”。至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她也不知道。但用雨珈的话说,“反正不会去卖茶叶蛋的!” 【时间轴】 02:12 四川话人格的关键词,可能就是“欢欢喜喜坚持到底” 14:18 城乡结合部的精髓就是宋体字的“香奈儿”招牌 28:13 用文字留住故乡,就像海外游子从零开始复刻钵钵鸡 35:03 意料之外的黑历史大起底和忆当年环节 42:21 远方的可能性,是小镇文学和小镇青年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50:48 女青年的“文艺病”,并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就自动痊愈 54:32 《平乐县志》中的女性:“泼”是父权社会规训下为数不多的反抗 63:44 《平乐县志》中的父母辈角色:时代裂痕如何影响了亲子关系 83:19 作为理论爱好者的小说家颜歌:理论让我嗨到想唱歌! 99:23 “在英文里,我不用再假装自己是一个男性的叙事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20世纪著名作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 书籍 《关河》《五月女王》《我们家》《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平乐县志》颜歌 Falling Awake[英]Alice Oswald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 | 微博 | 豆瓣 | 小红书

105分钟
16k+
1年前

173 情为何物:在爱无能的时代探知情动|金雯&宋红娟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我们的时代,用“emo”概括微妙心情,以MBTI界定差异个性,用“情绪价值”衡量吸引力,拿“situationship”代指一段看情况的关系。越来越多关于情感的语汇被创造出来,可是,每每情动于中,语言却总显得贫瘠苍白,让人陷入言不由衷的尴尬境地。 有意无意地回避个体间深度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当代人普遍“爱无能”,还是由于情感本身就常常落入失语的境地? 本期跳岛,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分别来自文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宋红娟。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情感转向”说起,在书页间,在田野中,共同探微情感与情动,凝望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绪。 情为何物,情感与情动之别何在?情感,究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还是语言与文化的产物?亦或是二者的复杂交织?负面情感的书写实践,如何能帮助我们完成治愈的功能?要如何打破习以为常的话语,重新建立自我与他者的联系,寻觅契合自己的小宇宙? 03:00 “爱无能”的时代,阅读如何治愈我们的负面情感? 07:31 MBTI, rizz, situationship…情感新词层出不穷,是因为“长期稳定”已成奢望 13:18 女性主义等社会平权运动让学术世界看到,情感不只是一种症候 18:13 男性天生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吗?男性的情感行为模式一定更被动吗? 24:10 姗姗来迟的情感人类学,起源于对西方“理性/感性”二元对立的反思 27:53 “情动”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有什么差别? 34:00 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悄悄话”:被风俗习惯压抑的情感表达 44:55 18世纪以来,西方作家们都如何书写情感? 58:00 荐书环节:田野间,书页里,创作与研究中的“百感交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17世纪理性主义先驱,启蒙时代及现代圣经批判学的开创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托马斯主义的创立者。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著名作品有《差异与重复》、《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哲学家,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以《随笔集》三卷留名后世。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波兰裔英国小说家,被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汪民安(1969—):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的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代表作品有《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爱欲》等。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性学家,对文学评论、哲学、历史学、科学史等有重大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941):英国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以《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作品而闻名。 马苏米 Brian Massumi(1956—):加拿大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研究领域涵盖艺术、建筑、文化研究、政治理论和哲学 利斯 Ruth Leys(1939—):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早年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理学和心理学,后在哈佛大学学习科学史并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托马斯·库恩、福柯,以及德里达。 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妹妹莎拉·菲尔丁后来也成为了著名作家。 * 书籍 《正常人》[爱]莎莉·鲁尼 《焦虑的中国:内在革命与心理治疗的政治》Anxious China: 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 张鹂 《“心上”的日子》宋红娟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雷蒙·威廉斯 《奥特朗托城堡 哈里发沉沦记》[美] 贺拉斯·瓦尔浦尔 / [英] 威廉·贝克福特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美]露丝·贝哈 The Hundreds [美]Lauren Berlant, Kathleen Stewart Feeling in theory [美]Rei Terada Veiled Sentiments [美] Lila Abu—Lughod * 文章 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金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 | 微博 | 豆瓣 | 小红书

65分钟
20k+
1年前

172 不是我不再年轻,是我文化体力透支 |自由潜水

跳岛FM

本期潜水员:何润哲 广岛乱 黄鱼 栗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当代的案例: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片中男主角麦那样,从塞尔达降级到消消乐,曾经翻墙都要看的演出,今天也悻悻然提不起兴趣,当真单纯是因为老了吗?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正在听跳岛的你,文化体力如何? 【时间轴】 01:40 在伦敦/北京/上海/长沙谈“花束般的恋爱”是怎样的体验 15:15 何谓“文化体力”?文化体力等同于鉴赏力吗? 23:12 依照昆德拉的艺术史观,短视频的原罪在于重复 30:55 从安东尼奥尼到土味老爹,上班之后文化体力槽快速见底 35:40 出卖了灵魂,又想买回曾经那个自己的影子 40:21 年轻的时候,就是会因为“品味好”喜欢一个人 54:10 作为一种消费的公共文化生活:文艺变贵了吗? 59:51不再读书,也可能是因为“现实总比虚构更荒诞” 66:20 投票环节:谁是本期的文化大力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俄国作家,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卢米埃尔兄弟(1862—1954;1864—1948)即哥哥奥古斯特·马里·路易·尼古拉·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让·卢米埃尔,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小说的艺术》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等。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 陈丹青(1953—)美籍华人油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詹建俊、靳尚谊。从事油画、壁画的创作,业余也发表文艺评论与随笔。 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裔德国籍画家。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并制作了许多以黑白为主的版画和线画。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 作品 《花束般的恋爱》[日] 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 《塞尔达传说》[日] 任天堂自1986年起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 《帷幕》[法] 米兰·昆德拉 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 埃琳娜·费兰特 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伦敦生活 Fleabag [英] 菲比·沃勒-布里奇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 | 微博 | 豆瓣 | 小红书

70分钟
26k+
1年前

171 专访李翊云:扭头的瞬间,看见蝴蝶的影子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钟娜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二十多年前,赴美攻读免疫学博士的李翊云放弃科研,转而投身英文写作的时候,一位老同学曾出于好意这样告诫她。 二十年后的今天,坐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面对着已经出版过五部英文长篇小说,三部短篇集,一部散文集,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正在向英语母语者教授创意写作的李翊云,这句预言很难不听上去像个笑话。 不过,李翊云的写作史远非一目了然的成功学剧本,正如她笔下的人物,总爱挑战和改写陈词滥调:市面上流行讨喜的女性角色,她偏偏最看不上;主流期待会“折腾”,有主动性(agency)的人物,她却为被动辩护,认为“犹豫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她书写被科技巨头占据之前的加州,并以外乡人独有的清明指出,纽约就是个大农村,所谓的“都市”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中国同行会说:“国内已经没人这么写了,乡土文学已经过时了。” 今年八月,李翊云首部中文小说译作《我该走了吗》筹备期间,我们带着好奇和敬慕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同为在异乡创作的写作者,钟娜向这位前辈问起她驯服一种全球化语言的经验:怎样把英语变成“自己的”?什么样的语言可以“陈年”,经历时间的考验?她们也谈到李翊云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自我、情感、亲密关系,以及人如何面对过去。 李翊云说,当一只蝴蝶飞过的时候,有一类作家会把蝴蝶抓住,钉在板子上,把翅膀展开,让色泽一览无余;而另一类作家,会在扭头的瞬间,捕捉蝴蝶的影子。如同柳宗元的那句“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理想的写作,需要捕捉影子。 【时间轴】 02:41 用英语写作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把英语变成自己的语言? 10:27 为什么会选择《我该走了吗》作为第一本面向中文读者的作品? 14:40 研究俗语和陈词滥调,可以成为一种语言的考古学 23:57 最反感“女性角色一定要讨喜”,所以写了一个带刺的女人 26:38 我感兴趣的是“缝隙”里的美国,比如被科技巨头占领之前的加州 32:50 《我该走了吗》中的亲子关系:每一个母亲都是失败的 37:11 “藏也没有用”:自我和写作有什么关系?作家一定是自恋的吗? 45:01 不写那样“主动把控命运”的人物,是我对美国当代的反抗 60:04 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有《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爱尔兰作家,曾被批评家誉为“当代奥斯汀”。代表作有《心之死》《炎炎日当午》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代表作《观察》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新西兰出生的英国作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花园酒会》《幸福》《在海湾》等。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继T·S·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高窗》《爵士笔记》等。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 书籍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Where Reasons End: A Novel Must I Go Kinder Than Solitude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The Book of Goose 《与托尔斯泰为伴》[美]李翊云 《小团圆》张爱玲 * 文章 To Speak Is To Blunder, But I Venture[美]李翊云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3分钟
33k+
1年前

170 和吴琦聊萨义德:他和所有的知识分子朋友都三观不合|独上阁楼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十月以来,世界再一次为无解的巴以冲突而揪心,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位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的“恐怖分子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巴勒斯坦利益的捍卫者,出入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却没能彻底扎根于任何一种文化,终身在流亡中寻觅自由;他与萨特交往甚密,又看不惯晚年被捧杀的他;喜欢加缪,但不留情面地批评《局外人》里的帝国主义视角;欣赏德里达,后来又指责他缺乏历史感……这位“刺头”似乎看谁都不顺眼,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愤怒且温暖、不自洽却很诚实的批评精神,绝不会从人格上诋毁他的朋友或敌人,并且在批评对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审视自己。 知识分子的友谊是怎样的?互不认同却尊重彼此,这样的友情是可能的吗?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了被她戏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好友、单读主编吴琦。节目刚开始,吴琦就对柏琳的“抹黑”提出了抗议——当然,这只不过是两位老友之间的小小玩笑。也正如他所说,这些玩笑与萨义德存在着某种遥远的关系。越发紧缩的世界里,大国的政治游戏早已将昔日的思想挤到边缘——这或许是萨义德极力捍卫的世界对他的报复。但那有什么关系?萨义德早就明白自己投身的事业是无望的,只是他坚持怀抱希望而已。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节目的最后,两人再次面对这个灵魂发问,还是回到了萨义德的遗产。即使像他那样的“刺头”在世,知识分子和人文学科能深度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早已不复存在。比起期待和信任知识分子的声音,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业余者都保留反对和批评的勇气,在主流之外守住自己的叙事权。 【时间轴】 02:31 巴以问题上,萨义德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如今无人提起他,这说明了什么? 12:55 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个知识分子要如何平衡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22:02 把刺头当成生活方式,意味着“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 29:25 不追求自洽,也不用自洽要求别人 36:07 知识分子如何抵抗象牙塔的舒适圈和主流力量的诱惑? 44:36 不受欢迎的“恐怖分子”:饱受争议是“公知”的命运吗? 50:39 快乐的流亡:流离失所,也可以是一种自由 56:07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萨义德给了一种可能 68:27 “每一个业余者都应该保留自己的反对意见” 75:30 岛屿空间: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武汉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诺姆·乔姆斯基(1928-):美国哲学家,著名左翼知识分子。代表作《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句法结构》《支配和约束论集》等。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象力》《诚与真》《现代世界里的思维》等。 雅克·德里达(1903-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解构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等。 C·L·R·詹姆斯(1901-1989):特立尼达历史学家、记者、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有《超越界限》《水手·叛徒·流浪者》等。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有《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 书籍 《萨义德传》[美]蒂莫西·布伦南 《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知识分子论》[美]爱德华·萨义德 * 文章 《巴以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特征》昝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7分钟
16k+
1年前

169 邂逅户川纯:“动物之中我只想当人”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广岛乱 “你好,请多关照,我是户川纯。” 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她捧着一盒烧肉饭外卖,转身问好。 她是户川纯,原本想成为国民女演员,却一不小心变成日本新浪潮朋克教母——富坚义博赞她为偶像,蜷川幸雄在葬礼上播她的歌,今敏以她的“七变舞”为灵感拍出《千年女优》......她是太多人的缪斯,是活跃在地下和主流的传奇,是身着洛丽塔歌唱的啼血杜鹃。 这样的她,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显得像一位邻家姐姐:她会害羞,会聊着聊着突然表演欲爆棚。声音钝钝,却有慑人心魄的魔力。10月27日,户川纯上海专场开演的前一天,跳岛主播广岛乱对户川纯进行了一次专访,联系她去年引进国内的随笔集《邂逅》,聊了聊年龄、月经、男尊女卑、朋克精神、欲望和人生。 面对年轻一代的热情,她笑说自己“已经是老太婆的年纪”。但户川纯身上似乎从未有过“时间感”。在“男人用脑子思考,女人用子宫思考”的“古旧时代”,她大声歌唱痛经。她怕虫,却被昆虫的生存本能吸引。因为充满了要活下去的欲望,因为贪心,所以努力,所以表达。 “月光冻结的白色森林里”,她是虫之女;“准备好歇斯底里”,她是玉姬公主;“把稀释了生命力的理性的面纱摘下”,她是本能少女——角色在作品中辗转改变,户川纯是那个可以穿梭于任何年纪的名字。 【时间轴】 03:45 关于年龄感:“老太婆的年纪了,还有这么年轻的朋友喜欢我” 09:02 《玉姬様》:在80年代的男尊女卑日本创造一位痛经公主 18:56 “我从虫子身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与深思熟虑相反的活法” 22:45 如果有可能的话,最想变成哪种生物?为什么? 28:01 为何自称“箱子里的少女”?想要“彻底放弃”的是什么? 31:51 作为朋克的长女户川纯:家长制真是讨厌死了! 41:20 一次很昭和的女性主义对谈:什么样的男人算软弱? 49:03 关于“邂逅”:人与人短暂交汇的一瞬间,可以称之为“爱” 59:01 会担心自己被误解吗?会因为被误解而难过吗? 64:43 “不管受到多么残酷的对待,宽恕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方法”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原节子(1920—2015),本名会田昌江,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女演员。有映画“四大女优”之称。 三上宽(1950—),日本民间歌手,词曲作者。作为演员,曾与寺山修司和他的前卫剧场Tenjo Sajiki合作。 洛丽塔顺子(1962—1987):原名筱崎顺子,杂志《天堂》《月光》的专栏作者,也活跃在乐队“TACO”及“糟糕的我”中。因为感冒后被呕吐的秽物呛到而意外死亡。 户川纯将顺子的去世比作沟口健二的老电影《沟渠》中,衣衫褴褛的娼妇在阴沟中死掉那样悲惨的事。她为顺子的死十分自责内疚,因为在顺子去世前的一段时间,户川纯因为无法忍受对方毫无分寸、缺乏现实感的处事方式,拒绝与她再联系。顺子死后,户川纯穿上了顺子喜欢的洛丽塔裙子,决心要把顺子的那一份也一起活下去。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20世纪上半期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亦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 Yapoos,1984年户川纯成立的日本新浪潮后朋克乐队。 沼正三(1926— ??),原名天野哲夫。他以“沼正三”的名义在SM研究志《奇谭俱乐部》上连载《家畜人鸦俘》,日文原书共百万余字,耗费37年岁月写成,于1993年定稿。 * 作品 《玉姫様》《パンク蛹化の女》《ヒト科/人类科》《本能の少女》《大天使のように》《眼球奇譚》 《家畜人鸦俘》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翻译/协助策划】海带岛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广岛乱 【配音】苏子芜 【音乐】《蛹化の女》《パンク蛹化の女》《玉姬様》《諦念プシガンガ》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8分钟
31k+
1年前

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筱狸 近日,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北京揭晓,青年作家杨知寒凭借作品《一团坚冰》摘得首奖。本期节目,跳岛主播筱狸请来评审团之一的唐诺上岛,与我们分享他对于大陆青年写作的观察和他对于年纪的思考。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评委每届换新,参评后五年之后才能返场的规定。唐诺曾在2018年参加首届评审,今年重归,是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返场的评委。五年间世情变幻,时光推舟向前。在唐诺看来,相较于暴露某些显性的改变——毕竟小说的写作并不总是紧跟时事,回望的意义更加在于,那是一种远方的眼光,让我们得以对抗对习以为常的遗忘,并重新界定特殊与普遍。 回望也是唐诺在新书《求剑》中所选择的姿态。逐渐步入暮年的他,把“年纪”这个视角加入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用老年的眼光回看熟悉的书和熟悉的世界。时间之于个体,是年纪无可奈何地增长,而之于世界,则是万物日新月异地向前。阅读如刻舟求剑,年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借用唐诺在节目中的话,毕竟,“在文学里头你不谈这个,最终你谈什么呢? 【时间轴】 01:45 时隔五年返场,唐诺对大陆的青年写作有何观察? 05:48 长远来看,生计问题是文学需要面对的一般性现实 14:25 城市经验对大陆写作者来说必然是困难的,因为缺少传承 19:50 分众时代,为什么我们仍需要文学鉴赏力?如何培养鉴赏力? 27:00 谈正统与通俗:轻盈的沉重往往会滞后澄明 41:50 新书《求剑》:年纪的增长会如何塑造文学的眼光? 49:54 为什么文学中写得最失败的角色常常是老人? 57:00 “35岁危机”与“至死是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拒绝长大吗? 64:50 谈集体与个人:“不要像一个时代那样写”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时间、技术、语言和真理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作家,代表作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在国际象棋残局方面也颇有建树。 葛亮(1978—):原籍南京,现居香港,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等。 费滢(1986—):生于江苏,历史系学生,法国索邦大学毕业,著有作品《天珠传奇》。 朱西甯(1927—1998):台湾作家,原名朱青海,籍贯中国大陆山东省临朐县,生于江苏宿迁县。 朱天心(1958—):台湾作家,台湾眷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劳伦斯·布洛克(1938—):生于纽约水牛城,美国推理小说作家。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1921—1995):美国犯罪小说家,以心理惊悚类型的作品而闻名,代表作是《天才雷普利》系列小说。 雷蒙·钱德勒(1888—1959):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 约翰·勒卡雷(1931—2020):出生于英国普尔,20世纪最著名的间谍小说家。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斯蒂芬·金(1947—):是一位作品多产,屡获奖项的美国畅销书作家,编写过剧本、专栏评论,曾担任电影导演、制片人以及演员。 大江健三郎(1935—2023):日本小说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 * 书籍 《存在与时间》[德]马丁·海德格尔 《一团坚冰》杨知寒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唐诺 《天珠传奇》费滢 《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五十度灰》)[英]E. L. 詹姆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 《华太平家传》朱西甯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 * 影视 《七武士》 《大国民》(《公民凯恩》) 《悲情城市》 《大话西游》 《功夫》 《派遣女王》 * 其他 直木奖 芥川奖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广岛乱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70分钟
21k+
1年前

【乒乓台】《河边的错误》观后谈:看完又想读余华了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竞菲 前不久,刚刚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的《河边的错误》转战院线,首周票房轻松过亿。一向偏爱影史老片的书影专栏「乒乓台」也被吸引过来,上岛聊了聊这部改编自余华早年先锋小说的院线片。 竞菲为什么推荐于是去看《河边的错误》,于是又如何评价这次观影体验?91年出生的导演魏书钧,把余华原著的八十年代设定往后推了十年,这会导致哪些解读上的问题?为什么说改编不仅没有丢掉原著的立意,还深化了?如何看待已经成为魏书钧标签的“元电影”情节? 16mm胶片钩织出的长镜头,与其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在提示影像的虚幻。当创作者的焦虑侵入故事的机理,观众又该如何划定理性和疯癫的界线?难怪说竞菲会说,今天看电影就像一场猜谜大赛,分不清哪里是主动改编,哪里是无奈妥协——只好翻出余华的原著小说来:无法接受故事的荒诞,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本身太疯狂了? 【本期书影】 【本局精彩回合】 02:53《活着》之前的余华有多暴力?这次改编给了答案 06:01把原著的时间设定往后推十年,会产生什么问题? 12:35 为什么说改编不仅没有丢掉原著的立意,还深化了? 17:06 谈谈戏中戏结构:电影人的焦虑,自恋,还是不死心? 29:34 把许亮这个人物改成异装癖是败笔吗? 35:44 “留白”成就了小说当年的先锋性,却成了电影改的难点 43:23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鲁迅的狂人和余华的疯子区别在哪? 58:10 聊聊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疯女人和疯男人能一样吗?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影片和剧集 《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魏书钧 《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 《漫长的季节》辛爽 《七宗罪》[美]大卫·芬奇 《色戒》李安 * 书籍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古典爱情》《文城》《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余华 《狂人日记》鲁迅 * 人名 弗兰兹·卡夫卡 [奥]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捷克德语小说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英格玛·伯格曼 [瑞典] :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处女泉》《第七封印》《假面》等。 米歇尔·福柯 [法国]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代表作《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喻珂欣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65分钟
19k+
2年前

167 一起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个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跳岛FM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也许你刚进地铁就看到了跳岛FM的更新。要点开看看吗?你还挤在乘客之中,努力抓住吊环保持平衡。你想掏出耳机戴上,但左边那家伙的背包让你腾不开手。你决定把这期节目留到摸鱼或午饭的时候听——这种断断续续的引诱让周五变得没那么难熬……那么就先看看导语吧。 你终于点开了本期「一起读」,听到了由普通读者何润哲、专业读者赵松和飞行读者得闻念出的熟悉的开场白:“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记得这本书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元小说”之类的名词让你眩晕……不过,他们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后的奇迹”,还说是自己的初恋书,从目录开始就让人大开眼界——这么厉害?既然这样,那再听听吧! 原来10月15日是卡尔维诺诞辰100周年啊!这位痴迷于民间童话、宇宙奇趣和机械游戏的作家,从未停止过他的文学实验。但这次从“新现实主义”扭头转到“元小说”,他是不想再关心现实世界了吗?把一个故事讲得收不了尾,这究竟是花哨的炫技,还是想要展示他在《美国讲稿》里提过的“轻逸”? “那些被定义为‘元小说’的作品,其实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本身。”跟随这部作品深入文学世界的普通读者,如今正如卡尔维诺在书中所预言的那样,嚷着“别关灯,还没读完!”,并对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毕竟,这可是为新世纪文学图景写下备忘录的卡尔维诺,谁知道在他那温暖而明亮的梦里,还有多少扇暗门等待读者推开? 地铁快到站了,你迅速点进空空如也的评论区,敲下:「第一,来了!」 【时间轴】 01:35 初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每个人都大开眼界! 07:57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最能体现卡尔维诺巅峰创作水准的作品? 17:05 超越悬疑与反转,卡神的叙事已经走向了一种“诱动”的艺术 24:54 卡尔维诺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怎样的? 36:14 7型读者人格大测试:细嗅蔷薇型or天马行空型? 45:55 “元小说”之问:关于小说本身的小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吗? 60:59 如何理解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67:34 一起读小撇步:这些书能让你发现卡尔维诺的更多侧面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等。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恋人絮语》《神话修辞术》等。 * 书籍 《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美国讲稿》《分成两半的子爵》《我生于美洲》《宇宙奇趣全集》《意大利童话》《帕洛马尔》《命运交叉的城堡》[意]伊洛塔·卡尔维诺 《重现的镜子》[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 《冠军早餐》《五号屠场》[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生活在树上 : 卡尔维诺传》[意]卢卡·巴拉内利 / 埃内斯托·费里罗 《风格练习》[法] 雷蒙·格诺 * 其他 得闻在节目中提到的1981年《纽约时报》对卡尔维诺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77分钟
17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