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2:讨好型人格生存指南:关我P事和关你P事

直基现场

主播:黄瓜 / 大仙 Hi,蜜子们。 年后第一期,依旧是我和大仙的对谈。 这期咱们来走点心,聊一个困扰我与大仙许多年的问题:讨好型人格。 相信有不少听众朋友都和曾经的我们一样。碰到诸多问题时,总会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有时候为了能让别人满意,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时间和情绪。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不妨听听我和大仙的讨好型人格转变史,或许会有别样的收获与思考。 * 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过往,每当在假期收到朋友的出行邀约时,无论自己是否想要外出,都会佯装轻松地回答一句:好呀,什么时候? 当时并没有觉察到不对,虽说内心或因疲累、或因对目的地不感兴趣而有所抵触,但我对此的合理化解释是:朋友只是想和我多相处一会儿而已,那就算做的事情并不能让我开心,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以为这份赴约只会失去部分时间和精力,却没想到,连带一起失去的还有对情绪和自我的觉察。 大仙在年少时非常看重所谓的“兄弟义气”,觉得好朋友就要为彼此两肋插刀,就算是以自己受伤害为代价,也会忍着不去发作。 兄弟要和前女友复合,硬拉上大仙前往对方的学校,没成想情侣二人刚见面就直奔饭馆细聊,独留他一人在雨中凌乱,为此连补习班也没有赶上。 虽有不平,但大仙仍在为对方和自己找寻合理的解释:好兄弟就是要为彼此付出呀。如果能看到他俩和好,我也会为此而开心的。 时过境迁,当我和大仙回忆起曾经的“血泪史”,不禁发问:我们到底在害怕些什么? 当年的那些用以逃避和自我安慰的借口已然不起作用,我们始终还是要直面内心真实的感受:之所以不敢拒绝,是因为害怕和恐惧。 害怕朋友因为自己的拒绝而有意见,害怕下次TA们有外出的安排不会叫上自己,害怕成为一个没有朋友的人... 因为害怕,我们难以拒绝。 出于自洽,我们习惯付出。 * 父母是讨好型人格的培养皿 在我的观察中,讨好型人格的朋友,往往都会有一对强势且充满控制欲的父母。 当人处于幼年时,就算有反抗的思想,也不具备反抗的能力。所以在童年时期,如果父母在我们身后施展强大的控制魔法,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幸免于难。 无法反抗的背后,是学会讨好与绝对服从。 所以,与其说讨好型人格是个人性格的缺陷,倒不如说这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多年栽培出的“硕果”。 有关于我父母的故事,在节目当中曾多次提及。但印象中亲子关系健康的大仙,是何时在心里埋下了一颗讨好型人格的种子? 原来,大仙作为家中年龄较大的小辈,在儿时就时常被告诫要多让着弟弟妹妹,好好照顾TA们。进而,每当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时,他总会想起那些谆谆教诲,把他人的情绪与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后来在学校担任班长的职位,则更是一剂讨好型人格的催化剂。那段时间的大仙甚是焦虑,生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同学们不开心,也总是担心会不会有没照顾到的人会对自己心存芥蒂。 毕竟,我们总希望他人会喜欢自己。然而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却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 世上本无完美的存在 在多年的班干部工作中,大仙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我不能再一味想着让所有人都满意了,这是对自身非常严重的内耗。” 是的,在对完美的偏执追求中,会不断丢掉一个个真实的自己,只为了朝理想中的虚幻形象不断进发。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既丢了芝麻,也碎了西瓜。在无法做到完美的同时,对自身的厌恶与否定也逐渐积攒,变成了一种内耗与自我批评,进而转化成消极或者抑郁的情绪。 我们不想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讨好他人与偏执追求完美的误区,因此也总结了八字箴言送给大家: 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话糙理不糙,在这两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课题分离。 说白了,就是谁的问题谁来解决,我们无需背负本应属于他人的情绪与思考。 换算到实际场景中,当朋友A向你提出:你最近变内向了,这份变化我不喜欢。 大部分讨好型人格此时会想:我真的有变吗?如果朋友感知到了并且不喜欢的话,那证明我是有问题的,得想想怎么才能外向一些,赢得TA人的喜欢。 但我们不妨浅浅课题分离一下: 内向与外向在每个人的身上往往并存,只是具有个人比例的差异,这还得结合当事人最近所处的环境与个人的心情。“我”最近或许有一定变化,但也是完全真实的自己。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这种变化是合乎情理且毫无问题的。 所以“我”的课题非常简单:坦然面对变化,真实做好自己。 而朋友面对你的变化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课题:是热情拥抱好友的转变,还是因此而与你渐渐疏远。 所以,当我们面对朋友的“不喜欢”时,完全无须精神内耗。毕竟,我们要做的只是展现真实的自己,而别人是否能接纳,则是TA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一开始TA喜欢的也只是某一个剖面的你,就算我们为此而变得外向,也难保之后还会有其它矛盾,难道要一直朝着TA人喜欢的方向改变下去吗?那真实的我又该何去何从? 不知道各位是否会在阅读中产生联系自身的思考,其实以上这些只是本期内容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故事与观点,就留给大家在节目中一一收听了,也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发表属于你的看法。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在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摆脱对TA人评价体系的依赖,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BGM:Morning Sun Cafe - Cafe Music BGM channel

48分钟
24k+
1年前

EP11:直基旅行趣事多,下山下海吓破胆

直基现场

Hi,蜜子们。 这期是美美的直基对谈时间💅 因为是在年前录制,且身为P人的我和大仙没有规划它在何时更新,所以并没有在节目中为大家献上花团锦簇花里胡哨的新春贺词。 没关系,在简介里一一补上: 祝大家: 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 顺风 顺水 顺财神 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 直基同游的尴尬瞬间 这期节目聊的很杂,你甚至能听出两位主播对即将到来的假期蠢蠢欲动的心情。 但归根结底还是有个笼统的主题:旅行。 说实话,我跟大仙在旅行这方面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虽然说着喜欢出去玩儿,但细细盘算一番,这几年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个性懒惰,终究是没出去几趟。 两人一块出去玩儿的经历就更少了,能拿来说道的也不过两次而已。 第一次是在好多年前的济州岛之行。可能新听众对此并不知晓,但我们曾用多期播客和视频来记录这段旅途中发生的趣事,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凹凸电波/野鸡庄园搜罗一下。 不过,有的事在当时不适合公开说,更不适合立马摊开讲。时过境迁这些年,可算是能把它们从心底拿出来晒晒太阳了。 旅行途中,是否会介意共处一间房? 有没有对彼此的某些行为感觉不爽? 妈耶,光看这俩问题是不是就够刺激了? 别慌,后面的迪士尼之行,我们二位还同床共枕、各怀鬼胎的度过了一夜。 是什么让大仙一夜未眠? 我又为何在节目现场表示错付? 哎哟,剪不断理还乱,留节目里慢慢聊吧。 * 那些难忘的旅行经历 节目进行到二十分钟,我们才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在我俩乏善可陈的共同出游经历里,需要摊开说说的内心小九九并不难解决。 尤其是对于两位随遇而安的P人来说,接受对方的解释往往只需要1秒钟,之后便会达成一场完美的和解。 索性就脱离开共同经历的桎梏,聊聊曾让自己难忘的旅行回忆吧。 对于大仙来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宏村的游学之旅。和三俩好友白天在景区看游人如梭,看湖光山色,坐在画板前静静写生;晚上无事就一起去喝上两杯,别提有多惬意和自在。 不过我就没有如此悠闲的学习时光了,当时作为播音生每天仍在和前后鼻音缠斗呢。但这并不妨碍偶有空闲时,前往家周围的景点转转。 大到黄山这样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小到只在县城本地有所耳闻的巍峨青山,都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黄山之于我的情绪略显复杂,一面对知名的迎客松、猴子观海等景点并不感冒,另一面却通过自己的视角发现了难以忘怀的景色。 所以说,旅行这件事。看一千篇攻略,刷一万条笔记,都不如自己实地去感受来得真切。毕竟,你所喜欢的一隅,可能并未在互联网的任何角落留下姓名。 * 讨厌/喜欢的景点 现如今的景区似乎都深谙互联网的运营规则,用几张无法窥其全貌的图片和一段短小精悍的视频便可以玩转流量,吸引游客。 但当众多网友慕名而来时,却发现自己正经历着一场“网络诈骗”。随着事件屡屡发生,我们似乎也总结出了一套“防诈经”。在看到某些类型的景点时,任你吹得天花乱坠,我自巍然不动,为保钱包平安。 咱们节目不能说假话,聊到这个话题时难免就要中伤一批网红景区。在这里先叠个甲:我们发表的所有言论仅代表个人看法,如果有冒犯到你的喜欢,在这里先表示抱歉,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友好的交流探讨,为你的喜爱正名。 在我的认知中,让自己踩坑无数的景点门类非“古镇”莫属。不过,早些年的“纯血古镇”也曾给我带来过良好的游玩体验,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城古镇被赶工建设并涌上台前,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古城的名和形都在,独独那份骨与魂却被商业化吞噬的一干二净。 在踩雷数次后,我这个出生在坐拥众多古镇的皖南小镇男孩,也不得不对这一景点类目画上大大的叉号。 而说到喜欢的旅游景点。大仙偏爱沙漠戈壁的一望无际与自由野性,而我则更喜欢江南水乡亦或海滨城市独有的温暖湿润与脉脉柔情。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喜欢或讨厌的景点类目,都可以在节目评论区友好的讨论交流起来👬 期待大家为我们推荐优质的旅游景点共赏哈。 春节的脚步就这样匆匆走过,2024年,我们也会继续陪伴在大家身边,与诸位畅聊人生百态,共侃生活琐碎,再次遥祝各位新年得福,我们下期再见👋

49分钟
10k+
1年前

EP9:如电影般戏剧:我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史

直基现场

主播:黄瓜 / 大仙 嘉宾:3号厅检票员工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节目中聊到原生家庭。 早在数年前的凹凸,我便和另外几位主播一起分享过不那么顺遂的童年,以及父母与我糟糕的亲子关系。那期的结尾,大家哭成一团,后来因为节目基调实在太丧,最终没有上线。 那时候的我,想必仍没有办法处理好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情绪。是的,父母之于孩子的影响就是如此之大,十数年的岁月也无法冲刷童年的那场坍塌所留下的阴影。 时间又过了几年,我进入社会,逐渐脱离开父母的掌控,俨然一副已经从原生家庭中出逃成功的样子。但每每看到妈妈的来电,心中某根隐秘的弦还是会忍不住抽动一下。 这期节目,我们从三个视角来看待”是否要与原生家庭和解“这个问题。 我站在绝不和解的一方,大仙家庭关系良好,无需谈到和解,而小哥则是处在我俩的中央,仍在努力和解的过程当中。 我对于和解这件事的绝对否定,一方面来自于父母无法接受最真实的我,另一方面是童年时TA们给予我的残忍对待,让我时至今日都不寒而栗,所以每每动起想要和解的念头,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便通通重新显现在脑海里。 小哥的情况比我更复杂些,他也从童年的残酷中步履艰难的走出,面对着较为强势且坚持批评教育的母亲,还有偏爱酗酒的父亲,一直想要得到这二位的认可。所以,时隔多年后,终于在事业上有所起色的他,带着父母前往平常自己都舍不得去的贵价餐厅,犹豫再三,终究还是问出了那个困扰自己十几年的问题:所以,我是你们的骄傲吗? 我很难想象那个场景,会觉得有一丝心酸与尴尬。孩子数十年拼到头来也无非想要父母的一句认可,以此来给予自己更多的力量面对往后的人生。而尴尬,或者说荒诞之处在于,或许在那一刻,小哥的父母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说,有时候父母子女一场,是爱人,也是仇家。是无话不谈的知己,也是相伴数年,仍旧形同陌路的冷漠邻居。 而那些彼此曾给予的爱和亏欠,且都暂留风中吧。 BGM:Go Home - 境亜寿香

81分钟
12k+
1年前

EP8:毕业后,我对着街边偶遇的教导主任:XXX!!!

直基现场

主播:黄瓜 / 大仙 嘉宾:漾漾 / 小三 Hi,蜜子们。 《直基影厅》又来了喔。 上期同系列节目上线以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有不少听众都说希望小哥能够多多来节目做客。 这不,我们又找到一部在1989年上映的好片儿:《死亡诗社》。 * 叛逆与选择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在一所美国高中当中,一群被压抑的青少年与一位”叛逆老师”的故事。 在这所学校,充满着规章与教条,无论是书本上的创作还是学生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条条笔直的横线,共同构成了整个校园生活的框架。 是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给学校带来了极高升学率的同时,也谋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与个性。 也就在此时,一位非常叛逆的老师走进了所有人的视野,他让学生们叫自己“船长”,我们暂且也这样称呼他。 船长的教学风格与其它任何一位老师都不一样。 他让学生们撕掉诗歌教材的扉页,在课堂上大力抨击将诗歌的评判标准精确到坐标轴的作者。 在那样的年代,包括现在,知识都是崇高的,受人尊敬的,教材是它的物化实体,自然无人敢亵渎。 但在船长的一遍遍鼓动下,终于有学生当起了第一个撕书的人,接下来是第二个、第三个... 或许,撕书并不是船长的本意。他尊敬知识,但更崇尚自由,如果连诗歌这样空灵的存在也要被囚禁在坐标轴的金丝笼中,那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要拆掉这个华丽但无用的桎梏。 自此之后,船长的学生们相继有了属于自己的追求与觉醒。他们不再顺应着校园中千人一面的生活节奏,开始追逐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在学校外的山洞当中开展了“死亡诗社”的线下交流会。 大家读诗、奏乐、打闹、欢笑,那些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也让心灵在高压的生活中得到一丝喘息。 但是,一小撮人的觉醒注定无法与整个时代的洪流碰撞。故事的最后,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有人落寞的告别了讲台。 但自由的种子一旦在心里种下,便再没有任何人或事物能阻挡它的肆意生长。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学生们纷纷站上课桌表达自己的反抗与不满,也是向船长做致敬与告别。 时间恍如回到初见时,他们在船长的鼓励下站上讲桌向下俯视,身后传来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的,只是你要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 我们年少时的反抗 除了分析电影剧情外,我们把更多的言语放在了叙述曾经的个人经历上。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叛逆期,它不一定只在十七八岁的年纪,有的人年过半百,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逐的方向,那TA所做出的一切改变,在周围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叛逆。 嘉宾小三在青春时期便展现了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但当时学校主要教授的是议论文,而他却偏偏爱写记叙文。 按小三自己的说法:我更喜欢去描写人物的心境与讲好一个故事,但这是议论文所无法带给我的。 因此,每当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时,小三总是我行我素,在考卷上写下自己构思的故事。 他的语文老师对此又爱又恨,一面觉得这个学生文笔不错,是个可塑之才,另一方面又担忧于写记叙文之于考学的风险相对较大,不够稳妥。 在一番激烈的辩论后,小哥在校级考试的试卷上写下了一篇“黄文”,以此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件事并没有闹到满城风雨,最终只是以一场师生对谈拉下帷幕。 时至今日,小三才终于明白,当年老师对他的欣赏是真的,而那份担忧亦如是。身而为师,TA何尝不知道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文体,但在一场考学面前,身为老师所背负的责任也让TA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中。 除此之外,漾漾在学生时代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因为夏天打遮阳伞走在学校里,被老师在晨会上大声批评,言辞之中还有对漾漾父亲的责怪。 课下批评女同学时,他也总用夹杂着“荡妇羞辱”的过激言语去刺痛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此类种种,给年纪尚小的漾漾留下了很不好的回忆与很深的阴影。 毕业之后,他与这位老师在街边偶然邂逅,忽然想起了曾经那段压抑与伤及自尊的时光,忍不住对这位老师大喊:XXX!!! 但发泄似乎并不能愈合伤疤,那些回忆就这样像一根刺般深埋在漾漾的心底。 当然,这期节目并不是一场老师与学校的批斗大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曾遇到过许多好老师曾为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 或许,排除开那些品行恶劣到触及法律的恶魔,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在教学风格与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这也受困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不同年龄段的思想局限。 只是我们衷心的期望: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能给予教育更多的自由,让每一位同学的个性都能够肆意独立的生长,纷纷开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内容,欢迎在本期节目的评论区和我们互动喔。 我们下周再见~ BGM: 爱之悲 - Arthur Grumiaux Morning Sun Cafe - Cafe Music BGM channel

69分钟
10k+
1年前

EP5:所以,泰坦尼克号到底是公船还是母船?

直基现场

主播:黄瓜 / 大仙 嘉宾:漾漾 / 3号厅检票员工 《泰坦尼克号》,一部享誉世界的电影,在大陆的重映便高达3次,且都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足以看出TA在不少影迷心中的地位。 但就是这样一部名垂青史的绝世好片,我在录制的前一个小时才刚刚看完。说来惭愧,在过往的人生当中,我曾数次听闻过它的名号,却总止步于三个多小时的漫长时光。 但其它的几位主播和嘉宾却都早早的品尝了这份“大餐”。大仙是在小学的时候进行观看的,当时的他尚显懵懂,不知情为何物,只是为眼前壮观肃穆的灾难现场深深震撼,从此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之后的人生岁月中反复观看。 漾漾与小哥则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观赏完这部电影。在那个躁动且对爱情有无限憧憬的年纪,Jack与Rose之间爱情火花的碰撞,让他们心驰神往,也不免想要和自己所爱的人经历一场盛大的逃亡。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剖析角度有很多,你既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去欣赏,也可以从人性的方面去审视,除此之外涉及到的阶级差异、女性议题...都成为了它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 本期节目,我们也将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相关的探讨。 * 关于爱情 Rose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Jack的? 关于爱情的萌芽时刻这个问题,或许每个观影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觉得是在Rose被推上救生艇后毅然决然返回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漾漾觉得是在沉船事故成为往事后,Rose在无尽的时间中逐渐嗅到了爱情的香气。 可以感觉到,我们觉得情起的节点都在电影时间线的后半段。 而有关于爱情萌芽的时刻,在电影中竟然有所交代?听完了小哥的发言,我仿佛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也更加体会到了“一眼万年”的真正含义。 你觉得Jack给Rose作画的片段,是否含有一些“情色”在其中? 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小哥甚至在节目中直言:这个片段非但不情色,反而有“反情色”的立意在其中。属于导演和编剧的刻意为之。 具体的原因留到节目里为你详细分析。 如果Jack和Rose都从这次灾难中安全脱险,你觉得TA们能相守到老吗? 虽说电影中的结局已成定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如上述的畅想,这道题的答案中或许也有我们自己爱情观的折射。 我私心里觉得他们无法做到。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泰坦尼克号是一个微型世界的缩影,正是因为这个世界足够小,也充分隔绝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再加上Rose内心的叛逆与Jack深到骨子里的浪漫,才促成了这段伟大的爱情。 但当波澜壮阔的情感遭遇细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难免总有一天会被磨平棱角。 关于这一点,其它的主播与嘉宾们也都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 爱情以外 如果《泰坦尼克号》从头到尾只把镜头聚焦在男女主的爱情上,那么我想这个故事不足以让它登上现如今的宝座。比爱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把镜头的一部分也交予了除Jack和Rose之外的人,他们是这艘船上的不同乘客,也是活灵活现的人间众生相。 在所有人都四处逃窜时,仍旧处变不惊弹奏音乐的乐队、沉船之前向上天祷告的神父、看着潮水逐渐淹没床脚,但仍旧相拥而眠的老夫妇、知道无法逃离死亡,便哄着孩子在床上安然入睡的母亲,嘴里喃喃的是家乡的民谣小调... 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便是:在死神面前,人类骨子里的人性通通暴露无遗。 在节目中,我们还探讨了一个听起来有些荒谬,但细想发人深思的问题:泰坦尼克号到底是公船还是母船? 从世俗意义来说,船当然是不分公母的。但如果泰坦尼克号这艘船本身便被创作者安排了某种“象征意义”,那么你觉得TA是雄性还是雌性? 甚至于说,在电影中便有对这个问题做出侧面的提醒与解答,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就等待着各位前往节目中探寻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于电影的大部分评价都出自完全主观的角度,在这点上3号厅的小哥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你在收听过程中,产生了和我们不一样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请大家在评论区友善交流,千万不要恶意吵架哦。 好的电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千百遍,我想,这不会是我唯一一次观看《泰坦尼克号》,也不会是直基影厅唯一一次聊到它,有诸多的影片细节可能我们这期节目都没有聊到,如果你有什么想补充的,或者很喜欢直基影厅的话,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BGM: 爱之悲 - Arthur Grumiaux Nearer My God to Thee - The Sign Posters My Heart Will Go On - Sam Levine

55分钟
8k+
1年前

EP4:断崖式友情:缘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直基现场

主播:黄瓜 / 大仙 偶然回看这一路上和不同的人之间展开的友情际遇,才发现其中有不少曾经相谈甚欢的朋友早已丢失在茫茫人海里。 如果细究TA们离开的时间点,相信你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觉: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你们之间就默契的没有再联系。 这一刻不一定是精准到秒的具体时间点,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某个阶段的结束”,比如:升学毕业阶段、迷茫抉择阶段、努力探寻阶段、稳定生活阶段、职场打拼阶段... 当某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们总会经历一场“断舍离”。只是离别这个词实在是有些残忍,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让时间自行擦去友情的所有痕迹。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代社会,许多人的社交圈早已不堪重负,如果不定时观察和清理自己的交际圈,便很容易被琐碎复杂和无用的社交信息所围绕。 因此,“断崖式友情”既是一种面对不同人生步伐的无奈,也是一个许多人不得不做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时候,坦然的接受和运用它对我们自身来说利大于弊。 小时读诗,看TA们写离别时只能读出哀伤,而现如今回看,在愁绪中却多品出了那么几分释然与祝福。 是啊,缘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愿你也能坦然面对相遇与离别。 BGM:Cafe Music BGM channel - Morning Sun Cafe

52分钟
35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