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和你一样怀念电影院 | 木卫二

刀锋时间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 这是我们“电光幻影”专题的第一期。我想我们的很多听众同时也是影迷,这个专题和电影有关,我们一边读书一边看电影。 电影是很奇妙的东西,从1895年12月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27年的旅程,与文学、音乐和绘画这样的艺术不同,它很年轻,却感觉和我们的距离更加靠近。幼年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魔法,我们会在荧幕前焦灼地等待着英雄胜利的最后一瞬。 长大之后,我们其实还是会期待荧幕上的英雄,但是让我们记住的那些脸却不只是英雄了,还有那些被故事里的爱恨情仇浸泡过的脸。 电影的发展可以串联起太多的故事了,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和非洲,电影让这些地区变得很具体,不同的故事从剧本变成了影像。在这种转变之下也显示了不同区域的创作逻辑和产业模式。就像李宗盛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中所唱,电影是“以身外身,做梦中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完成了我们的梦,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会去重返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梦”。 本专题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影评人木卫二,他今 年出版了一本《非必要清单》,这是一本影评集,它已经迟到了三年,本来是三年前木卫二写给自己本命年的一份“人生清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迟迟才到来。在看过各类网络上的影评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木卫二这本影评集里的诚恳,非常难能可贵。借着他的这份清单,我们一起进入电光幻影之中。 嘉宾: 木卫二 影评人 著有《浪迹:电影与旅行》《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5:43 36岁的李安排了《推手》,会有年龄焦虑吗? 11:34 最开始看电影,是“泥沙俱下”的 15:20 城市和电影密不可分 17:19 中国电影里的城市为何“悬浮” 27:15 在“站台”听火车驶过 35:14 影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1:25 对很多导演来说,文本性是不可或缺的 配乐 Sinatra-Forrest Nolan 夢-武部聪志 Polonaise-梅林茂 生命的喧嚣-半野喜弘 ありがとう-山口百惠 Elizabeth-Ashram 思い出-铃木常吉 团队 内容监制:吴慧 节目策划:钟毅 协同策划:张文曦、王亚奇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 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9分钟
4k+
2年前

拿起笔时,她们成为了自己 | 张莉x桑格格

刀锋时间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 在漫长的文学史中,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作家——雨果、巴尔扎克、鲁迅、郁达夫……但是我们能够发现,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多数还是男性作家,女性作家似乎一直处于一个稍微冷门一点的位置。实际上,从简·奥斯汀到萧红,这些女性作家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作为女性和文学爱好者,我自然会更加关注由女性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但是也总会时不时地思考:一直强调女性这个写作身份,对于文学来说真的是有意义的吗?女性文学是否是以写作者性别来划分的文学范畴呢?这些问题总会在我阅读女性文学作品的时候时不时地出现在脑海里。 而最近,我们留意到花城出版社的一本新书,叫做《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书的封面上写着“文学为什么要分男女?”。于是,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与这本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还有作家桑格格聊了聊。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桑格格,青年作家 主持: 张文曦,新周刊编辑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1:26 在文学史的天空里,属于女性的星光并不多 15:10 作为一个女性,如果不像鲁迅和周作人那样写,那应该怎么写? 17:34 经典的作家和文学的判断标准不能用性别来衡量 28:50 去掉“女”字,找回“女”字 32:28 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要随具体问题变化 34:30 真正的女性文学的立场,是站在失声者的立场 39:14 一个女性不是妻子、不是母亲,依然有自己的意义 配乐: 梦人-凰稀かなめ 素晴らしいな出会-宝野聪史 鹊桥会-西皮士 bamboo-Raujika 六月船歌-叛逆者ost 良かった-神前晓 团队: 内容监制:罗屿 节目编辑:张文曦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6分钟
6k+
2年前

浪漫之外,才是真的宇宙 | 陈鹏飞

刀锋时间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 7月12号,NASA公开了首批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全彩图像和光谱数据。 这让我想起了读大学的时候选修的基础天文学课程。选课时我在想,天文学,那上课岂不就是探索浩瀚无垠、给人心灵以最深的震撼的宇宙吗?想到之前看过的那些璀璨华丽的星云,纪录片中合成的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方式转动的脉冲星,我对于这门课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七八节课过后,球面三角、天顶高度、透镜成像公式、多普勒速度等五花八门但冰冷无情的公式浇灭了我大半幻想。我从此意识到“天文学”和“看星星”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是当我看到韦布望远镜传回的图片时,心里还是不免感到震撼以及不可抗拒的虚无。我们想借此机会,聊聊天文学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聊了聊天文学和天文学教育。 嘉宾: 陈鹏飞,南京大学空间与科学学院教授 主持: 王亚奇,新周刊编辑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4:45 居然有人到成年都没有看见过星空 18:16 很多漂亮的星云图片,都是假的 23:20 天文学科普是日新月异的 30:05 太阳黑子干扰期货市场 42:09 没有天文学就没有WiFi 配乐: starry sky-hoyo-mix satellites-unturia 澈月-西皮士 忆春天-forest306 NL-L56-18-07447-Aleksi Perala 疾如猛火-hoyo-mix 团队: 内容监制:罗屿 节目编辑:王亚奇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4分钟
4k+
2年前

是谁说,科幻文学已死 | 吴岩

刀锋时间

提到科幻,你想到什么? 无尽的宇宙、黑洞、平行的世界、飞船、人工智能。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诺兰的《星际穿越》、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卡梅隆的《阿凡达》,又或者漫威世界里的各路超级英雄? 又或者……最近最火的《爱死机》? 提到中国科幻,你想到什么?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郝景芳、《科幻世界》、银河奖…… 因为《爱死机》,许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借助影像的力量,重新思考科幻。 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教授,不仅创作科幻小说,也是中国科幻的重要参与者,他曾任《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最近他主编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以及《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出版。 在阅读这两部作品之前,我对中国科幻的了解仅限于近十多年那些响亮的名字,比如刘慈欣、郝景芳,还有他们的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和《北京折叠》。 在阅读之后,才发现中国科幻史要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也复杂得多。反观这么多年来,人们对科幻的偏见、期待、误解和无视,以及“再发现”,都是时代留下的印记。科幻在今天,似乎到了一个艰难的路口,我们高喊着“未来已来”,但好像并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我和我的同事亚奇,在深圳采访了吴岩教授。 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FM,我们换个角度,用属于未来的“科幻”,认识当下。 嘉宾: 吴岩,学者、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王亚奇,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会听到: 03:27 从图书馆开始的科幻之旅 09:00 中国最早的一篇科幻作家,大部分都参加过《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 13:50 将科幻和科普混在一起,让科幻进入了极尴尬的处境 23:10 《科幻世界》的前尘往事 26:30 刘慈欣获奖后,给科幻带来的变化 30:55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带来的思考 36:19 关于大刘作品的争议,我们怎么看? 40:05 大刘不只是一个好的科幻作者,他是一个很棒的研究者 43:35 科幻,真的是已死的一种文学吗? 47:37 科幻游戏的价值,远超我们想象 57:43 从《爱死机》说起,我们为什么恐惧人工智能 团队 内容监制:罗屿 节目编辑:钟毅 协同策划:王亚奇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配乐 欢快的布吉乌吉-扬东 A game of strategy-Steven Price ふるさとの匂い-吉森信 Your eyes-Andrew Jasinki 宿命-西皮士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9分钟
4k+
3年前

从囤积狂到断舍离,都该想想这个问题

刀锋时间

前些日子,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出版,叫做《二手世界》。里面提到了日本的一家名为BOOKOFF的二手店,尽管它最早是做二手书买卖,后来又扩大了自己的营业范围,但它的经理板桥真由美提到最早日本二手书店,“非常脏,我绝对不会去任何一家二手书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高中旁边的一家二手书店,在最中间,是很多老的教辅书、字典之类,如果仔细地在两边找,倒是能找到一些好书。但的确,进去灰暗、充满味道、凌乱的二手书店,是我对“二手”的最早印象。 这本书其实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比如国内和国外对于“二手”观念的不同,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浪费,城市建设如何塑造了循环经济等等。 之前好像没有做过环境和经济类似的选题,所以我们这次试着从书本走向真实的世界,试着去理解一个看起来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话题——循环经济。 嘉宾: 黄炜 转转CEO 佟庆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会听到: 05:15 曾经的物质匮乏,让中国人更看重“俭以养德” 06:44 追求简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 09:47 苹果充电头的争议背后,应该看到问题是标准的统一 16:42 二手书是一个不赚钱的行业 34:10 我们应该改变对二手商品的观念 在转转用阅读了解世界, 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快乐https://zzzlj.cn/mK5qz 配乐: 变化-川井惠次 第一次约会-simore. 爱尔兰画眉-匿名 故梦-cellofox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7分钟
13k+
3年前

语言变得粗鄙,思想也会变得粗鄙 | 六神磊磊

刀锋时间

大家好,欢迎来到硬核读书会,好久不见~ 本期的来宾,是我们从去年就想邀请来做客的六神磊磊。 可能很多人知道他是通过他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但是我是在去书店的时候翻看他的那本《六神磊磊读唐诗》才真正记住了他。 六神磊磊的写作,是面向大众的写作,非常扎实,也非常有趣的。因为我自身对古代文学并不熟悉,聊到传统文化也有些露怯,但我读他的书之后,会觉得,如果我的小时候,有像他这样的语文老师,可能我关于唐诗和古代文学的知识就不是那样碎片化。 后来我又读他的《六神磊磊读金庸》,就又发现,这些让他“声名鹊起”的读金庸的文章,需要的其实不只是熟读金庸,还有很多文本之外的细致观察。 嘉宾: 六神磊磊,作家。著有《六神磊磊读金庸》《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等。 主持: 钟毅,新周刊编辑 本期你将会听到: 04:40 一个人喜欢唐诗,他不一定喜欢金庸,但一个人喜欢金庸,他大概率喜欢唐诗 09:14 重庆是立体的 11:10 读金庸的孩子,已经走到毁灭的边缘! 12:40 金庸的作品,受到了很多西方小说技法的影响 22:18 我们的文化,是一点点开放、吸取、包容来的 26:43 古人写作品,不是为了刁难人的 33:01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诚热爱一个东西 35:56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是一首很好的作品,是顶级的文字? 40:57 孩子出生以后,没那么尖锐了 42:51 现在的“标签化”越来越严重 43:29 为什么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48:20 正在写的短篇,是个幻想故事 53:09 初唐其实特别有趣 配乐: 笑红尘-陈淑桦 borderline-山田丰 乱世孤旅-程池 竹林清雅-民乐合奏 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钟毅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4分钟
90k+
3年前

医生,救别人,也在救自己 | 陶勇

刀锋时间

​ 大家听到这一期节目的时候,马上就要春节了。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听到“陶勇”这个名字。 他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的主任医师,是许多眼疾患者“最后的希望”,同时,他也是一起伤医事件的受害者。那次事件之后,陶勇的身份变得更加复杂。他还是医生,但又不只是医生。 在这两年里,医学始终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去医生的工作外,他还做公益、写了两本书、参加职场真人秀。他在媒体的曝光并不少,但于我而言,看到的始终是一个名为“陶勇”的影子。 他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会觉得自己为声名所累? 为什么愿意去写书?都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他的新书《自造》完成之后,我有了一次和他交流的机会。我和编辑于北、陶勇医生一起,聊了聊他眼中的家乡和北京,他现在的生活,以及刚完成的这本新书。 马上就是春节,祝收听这期节目的你有一个愉快的春节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硬核读书会能够继续陪伴大家。 就像陶勇医生引用特鲁多医生的那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们一边阅读,一边寻找治愈、帮助和安慰。 嘉宾 陶勇 眼科主任医师 主持 钟毅 新周刊编辑 于北 图书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3:05 故乡是影子,一直伴随着自己 08:30 如果一直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悲哀 15:40 武侠小说、神话故事,甚至包括日本的动漫,都帮助过我 18:58 遇到的每一个病人的故事,都折射出世界另外一面的真相 21:40 现在年轻人的焦虑让我惊讶 28:18 医生不只是救别人,也在救自己 31:53 医学不应该只是奉献和牺牲,它是一种平衡 40:32 发Nature,转化研究成果,做团队……其实工作重心一直在医学 43:15 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错把巫术当成医学,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错把医学当成巫术 49:37 现在的状态是“没心没肺,能吃能睡” 配乐 凌川夏 - 奉献 赵雷 - 北京的冬天 松枝贺子 - 言叶 陈致逸 - 银白的希望 《步履不停》BGM - 朝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钟毅 协同策划:郝汉 后期制作:荒井柴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 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 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50分钟
11k+
3年前

科技与科幻,都不该逃避现实 | 陈楸帆

刀锋时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两千年前对于宇宙的困惑。科学革命以来,人类从自身的生活世界出发,借助数学、科学与技术,进军宇宙奥秘,几百年来,我们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即便如此,屈原之问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正在被“元宇宙”概念狂轰滥炸。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 除去元宇宙在商业与产业上的可能性,在这波概念热潮之中,冠以宇宙之名的虚拟世界,似乎与“星辰大海”所象征的进取精神背道而驰了。在游戏迷那里,它是对于虚拟世界的正名。在商人那里,它被当成产业革命的良机,野心勃勃的语调背后是经济秩序的延续。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一个互通互联的虚拟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则极少被讨论。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本身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弃现实于不顾的虚拟世界与星际蓝图都不可取。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他,回到人本身,拆解这个已经略显花哨的科技概念。 嘉宾: 陈楸帆,科幻作家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叶倩雯,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9:04文学,怎样书写科学的未来 12:32从Web 1.0 到Web 3.0,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 13:59 Facebook 改名叫Meta,没有意义 20:02菲律宾玩家正在通过打游戏给欧美玩家打装备赚钱 38:32罗杰·彭罗斯的循环宇宙理论,有些像佛教的“轮回” 40:58生长于风俗、信仰发达的潮汕地区,对科幻作家有何影响 46:24哪怕在元宇宙里,人类依旧需要信仰系统 48:05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的意识问题 配乐: Hans Zimmer,BenjaminWallfisch - Mesa Pink Floyd - Atom Heart Mother Suite Smyang - Nostalgia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9分钟
4k+
3年前

欣赏中国画,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眼睛 | 黄小峰

刀锋时间

“中国古代绘画”是一个历史叙述,而“古画”这个词更像一个谜团。在逛博物馆与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日常的如今,人们在谈到欣赏中国古画时,心中依然有些发怵,我们会担心自己不懂绘画技巧,缺少历史知识,从而看不懂一幅画的技法,参不透一幅画的真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最近出了一本书《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他通过35幅被他称作“遗珠”的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国画世界,他说:“千万别误以为看一幅古画需要这么多的前提。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带着自己的眼睛就行。” 《古画新品录》正是凭借独特视角入围第一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艺术图书。本期节目,我们和他谈谈该如何通过艺术史这条通道,走近看似高冷的古画,进而欣赏艺术中的思想性魅力,让这些古画借由今人之眼,焕发出新的生命。 嘉宾: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Nelly,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4:42为什么人们对欣赏中国古画总有点怵 13:45将“文本细读”作为方法 18:02“国风热”不能只是猎奇眼光 25:45中国画研究不只是鉴别真伪,“伪作”有其意义 40:10庸俗社会学的艺术分析,就是“以图说史” 46:32给自己画一张《北京宫城图》对一位官员影响几何 53:05包华石为什么说从传统中国画里看到了“平等”、“自由”等核心价值 57:10对于图像,我们需要警惕过度阐释吗 配乐: 轻舟微雨- 云佩 神人畅- 魏胜宝 浮光(The History) - Jannik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林星妤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9分钟
4k+
3年前

关于加莱亚诺,你不能只知道《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 滕威

刀锋时间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于1971年问世。在当时的世界,拉丁美洲正在遭遇以“国际分工”为名的又一次全球化,加莱亚诺在这本书里说出了那句名言,“所谓国际分工,就是一些国家专门盈利,而一些国家专门亏损”,并且根据“依附理论”分析了拉丁美洲数百年的苦难与困局。 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2009年4月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这本书赠送给彼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血管》才逐渐成为全球读者了解拉丁美洲的必读书。 国内去年引进出版的《颠倒看世界》由加莱亚诺写作于千禧年前后。在这本书里,他延续了自己的敏锐与批判,预言性地指出了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新世纪遭遇的共同难题——一味强调个人与效率、利益至上的“新自由主义”或许会撤销关于团结与道德的人类努力。 由于拉美作品的翻译、介绍与传播上的时间差,我们在认知这块神奇大陆时总存在某种错位甚至滞后,这让拉美人试图表述自身时的历史尴尬与复杂语境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拉美思想译丛”主编、文化研究学者滕威,借由加莱亚诺对世界那些富有前瞻性的指认,谈谈我们该如何认识拉美思想,它于当下有何意义? 嘉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易莲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博士,任教于广州大学 本期你将听到: 05:02 关注第三世界,必将邂逅加莱亚诺 08:45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也没讲什么新鲜事”? 18:58 我们的拉美作品译介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22:51 中国的“拉美热”,与拉美的社会状况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30:04 拉丁美洲如何定义“思想” 40:38 拉丁美洲经历了不止一次全球化 47:30 “新自由主义”的弥散及其后果——《颠倒看世界》 配乐: El Internacional Carro Show-Boquita de Cereza Helene Segara,Joe Dassin-Guantanamera Various Artists-Снегопад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61分钟
5k+
3年前

柏拉图为什么要将戏剧逐出理想国 | 李建军x林曦

刀锋时间

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戏剧与哲学彼此共生,并且逐渐演化出一段相互竞争的历史。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对戏剧进行过严肃的谈论。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极力贬低诗人和戏剧家,抬高哲学家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说舞台只会使年轻人腐败堕落,认为戏剧艺术是摹本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两层肚皮。亚里士多德虽在理想社会中给戏剧留出了一席之地,但是在《诗学》中,他则提出了对戏剧影响深远的“三一律”,即要求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须一致,每剧须限于单一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在一天内完成。 直至今日,我们会发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对于观众依然是衡量一部戏剧的重要标准。 经历了一战、二战,西方社会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由机械文明放逐已久的幽灵——“感性”重新被召唤,与之相关的文化与艺术运动此起彼伏。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更是直接以剧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戏剧与现代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远离柏拉图的传统,变成了如今的样貌。 当代哲学家巴迪欧曾指出,哲学就像戏剧一样,旨在分析人们的生存,但哲学是在观念指引下,用教诲的方式分析引导我们生存且不让其接受外在的束缚的东西是什么?而戏剧则选择了再现和距离的间接方式。他认为,戏剧不仅不远离真理,反而作为“真正的艺术”,能够通过独特的形式,让真正的观念在舞台上具体地出场。 借2021年乌镇戏剧节的机会,我们特此邀请到新青年剧团创始人、独立剧场导演李建军,与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林曦,围绕戏剧《世界旦夕之间》,聊聊戏剧与哲学“相爱相杀”的故事,并结合嘉宾自身的剧场经历,谈谈当下的舞台实践何以捕捉二十一世纪的怕与爱。 嘉宾: 李建军,独立剧场导演、新青年剧团创始人 林曦,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曹柠,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03:41 柏拉图为什么要将“戏剧”逐出理想国 06:51 “艺术是摹本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两层肚皮” 13:49 戏剧《世界旦夕之间》讲述了一个存在主义故事 20:17 导演才是当今戏剧的第一作者吗 23:45 从人类纪到怪物纪,戏剧如何回应技术的挑战 33:26 现代戏剧在破除身心二元论,用感性反叛理性 43:45 我的舞台运用素人演员,在践行一种“戏剧人类学” 配乐: Orchester Alfred Hause-Olé Guapa (Tango) Classical Artists-蓝色多瑙河 Lolita-Lili Marleen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46分钟
5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