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务农,也有《克拉克森的农场》里那么多坑吗?| 食日谈 Vol.15

节目介绍: 2021年,暴躁老农在线种地的真人秀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的第一季在豆瓣获得了9.6分的高分。今年2月10日,这部剧的第二季又要开播了。 曾经当过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综艺节目《Top Gear巅峰拍档》的有钱老头杰里米·克拉克森, 回乡种地为何连遭打击?用兰博基尼拖拉机耕地、无人机赶羊为什么都不是好主意?刻苦猛干365天,一年下来为什么净利润只有144块钱(英镑)? 在这一期节目中,食通社人肉弹幕组将为你进行第一季节目的快速回顾,也和你聊聊这部真人秀纪录片所呈现的生活与真实的农业、与中国本土的农业生态有多大的差别。看看城里人下乡做农业踩到的坑,在中国和英国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觉得认识的每个农友都比综艺和脱口秀里的人好玩。对涉农类影视作品有两个期待:要么真实,要么有趣。饮食无忌口,只对foodporn过敏。 王昊:食通社编辑。本剧第一季开播的时候还是个小白,第二季已经可以对着话筒胡侃了。 晓晶:食日谈主播之一,看别的农业纪录片可能会让人想辞职、想好好吃饭、想成为田野上的自己,看《克拉克森的农场》只想笑。 时间轴 02:40 杰里米·克拉克森这样一个很有资源的人做农民,下场竟然如此“惨烈”,做农民真的有那么难吗? 04:31 虽然克拉克森的“创意”总是不靠谱,但是他请来的农业帮手们都很靠谱,也说明出英国对农民的社会支持力量很强大,那中国呢? 06:29 克拉克森务农第一坑:一回乡就买了兰博基尼的拖拉机。汽车专家错在哪里? 08:04 Fun fact:转型太成功的“兰博基尼”,其实它最早就是做拖拉机起家的? 09:17 乡村里的年轻人,务农专家 Kaleb:不屑当城里人,而是识天气、懂机械、甚至可以编程的全能型现代农人。 11:04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社会地位那么低?这样的情况怎么才能有改变? 19:44 中国涉农、涉食物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总像是有一层滤镜?《舌尖上的中国》等食物纪录片是否驯化了中国观众的品味? 21:59 除去“人祸”,还有“天灾”,克拉克森的农场也遭遇极端天气。身为前汽车测评节目主持人,现被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农夫,克拉克森还是很不屑乡亲们的“气候变化说”。 26:27 克拉克森第二季即将上线,看看克拉克森第二季又要有什么“新的计划”? 26:40 除了《克拉克森的农场》,食通社还推荐哪些关于农业与食物的影视作品? 27:59 如何务农不踩坑?欢迎来参加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项目,aka “Kaleb 培养计划”——让年轻人到有经验的农场实习,跟着有经验的人学习,降低试错成本,更快地学到做农业的方式。2月17日就要截止报名啦! 附录: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报名链接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策划/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29分钟
1k+
2年前

拜年特辑:请回答2023,到底要不要有新年计划啊 | 食日谈 Vol.14

节目介绍: 2022年,食通社的播客“食日谈”上线,并在这一年播出了12期。在过往的文字和活动之外,食通社终于可以用声音的媒介和各地的朋友们交流。令我们最开心的是,有1400多位听众在平台上订阅了我们,特此感谢。 这一次,新春到来之际,在食通社的办公室里,编辑部全员到齐,围绕“请回答2023”的主题,回顾过去的2022年,也聊聊对2023年的期待。 如果用一个字描述2022年,也许就是“封”。食通社也有六位同事曾经被一起封控在办公室里7天。虽然解封才两个月,但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似乎已经成为一段遥远的回忆。 站在烈烈“封”中,有同事在这一年里解锁了做康普茶、酸奶、泡菜、包子、馒头等等食物的新技能;还有的同事为了感受自然,几乎每周末都带着自己做的面包,在北京的野山上度过;也有人思虑再三,在封控顶峰时期走出国门,去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硕士课程…… 畅想放开的2023年,大家又有什么样的新年计划?我们分享了各自的规划,自嘲永远不能实现“十大新年计划”,或许也能对你有些许启发。 同时,本期节目全程高能,包袱不断,精彩程度远超春晚。谁对同事的评价逗笑了所有人?谁做着项目却被项目带走了心?谁的故事让大家惊叹“脱口秀大会没你我不看”? 那么,就请按下播放键,收听这期大型群口相声现场。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常年在家囤积各类食物和酒水,随时封闭一个月能吃好,两个月饿不死,可能是属松鼠的。 万琳:食通社项目官员。不能吃辣的重庆人。本社厨艺天花板,家政小能手,断舍离达人。 泽恩:食通社编辑,qq表情爱好者,不够讲究也不够挑剔,但有一颗勇于试做各种美食的吃货心(手动qq笑脸) 王昊:食通社编辑。因为吃饭口味,在南方人面前自称北方人,在北方人面前自称南方人,其实是北京人。 启华:食通社项目顾问。吃着老爸掌勺的美味饭菜长大,有着被学习和工作耽误的好厨子基因。 小超:食通社项目官员。在断舍离和囤积的路上曲折前行,在此过程中练就了忽好忽坏的厨艺。 房园:食通社新人,负责协调北京丰年庆,努力在各种文章中学习杂七杂八的食农知识。 本期主播 晓晶:本期提问官,食农新人,两个孩子的妈妈。新年计划是“至少能去一次机场”吧。 时间轴 00:30 人类样本分析:2022年,我们都有哪些改变? 01:32 2022年收尾,办公室6个同事一起被封控7天是一种什么感受?现实版的老友记好玩吗?食通社创始编辑天乐含泪道来 04:29 被封为食通社Monica的同事万琳Wanica,讲述封控期间想完美复刻重庆酸辣粉的故事 09:20 入职一个月就被迫和只见过三五回的新同事们一起封控的同事房园,“虽然只加入了一个多月,但是觉得大家都特别奇怪。”“怎么对吃的比工作还认真?” 14:28 来食通社第二年的不会做饭的同事泽恩,从康普茶开始,解锁了开菲尔酸奶、泡菜(失败了)、馒头包子等一系列技能。 19:43 每周都开始去爬野山的同事小超,成功完成了野化,并决定在新年里辞掉本工作——这是可以说的吗? 24:34 2022年食日谈的播客录制之旅,主播王昊为您倾情介绍,41度高温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空调的房间,但是怕噪声所以只能关了,每录20分钟开一下凉快凉快的故事。 30:52 在全面放开前,承载着全编辑部的希望,最终决定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硕士课程线下实践的启华,讲述自己顶住压力出行的见闻:“丈夫对你的爱只有20欧,你对儿子的爱有20个g” 40:27 在“欧洲菜园”巴塞罗那看到了什么? 44:59 2023年,大家都有什么计划?出国旅行/成为在家种菜的“菜友”/新冠后遗症赶紧消除……话说回来,到底有必要列新年计划吗? 01:02:27 编辑部集体给大家拜年! 延展阅读: 10个最常见的新年计划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值此新春佳节,食日谈在给大家拜年的同时,也为大家送出礼物! 在本期播客下方评论,我们会选出五位评论点赞数最高的读者,分别送出豆瓣出品的“自然餐具”一套~ 本次留言集赞送餐具活动在食日谈官方公众号“食通社”及小宇宙平台均有举办,公众号及小宇宙活动参加一次即可,两平台各有5套礼物送出。

63分钟
99+
2年前

对中国孩子来说,“回归自然”到底意味着什么?| 食日谈 Vol.13

本期介绍: 许多孩子不了解他们盘中的食物是哪里来的,他们也许会说,是在商店买的。 在疫情之下,种菜做饭这样原本被“外包”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又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之中。在城市的周围,野餐、露营这样的“自然教育”又流行起来。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乡土和自然这样的概念对于当下的中国家庭和孩子们来说,到底是一阵风的流行,还是返璞归真?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马兰,自然名“柳兰”,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森林幼儿园负责人。2014年起创建亲子、周末、体验型森林幼儿园项目。自然体验师,无痕山林Trainer,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培训讲师。 家长说她“比孩子玩得还高兴“,引导员说她是个开心果,自称是个内向的人儿。 #本期主播 晓晶,正在努力学习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食农新人,两个小朋友的妈妈。成为一个大人太久之后奇怪地发现,无论去到哪里,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是玩沙子和踩树叶。 森林班里家长孩子一起来玩,对孩子们来说是天然的游乐场,对大人来说也许是找回童年的一种方式。 其实,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玩具,石头也可以被孩子们玩出花样。 在农场班里,种、管、查、收、做都经历一遍,体会农时农景、农忙农闲。 0-3岁的小宝宝也能踩叶子、搭小屋。 在自然里,会偶遇各式各样的虫虫虫虫虫…… 在适合活动的雨量下,探索自然的活动仍然能进行。 农场里最受欢迎的做饭吃饭环节,努力一把,就能发现隐藏的大厨。 在自然里发现自己 时间轴 01:42 从“马兰”到“柳条篮子”再到“柳兰”,先来起个“自然名” 07:18 自然教育是什么:去免费的公园,为什么要收钱? 07:51 都市里的孩子们会天然喜欢“自然”吗?“极其喜欢和极其不喜欢虫子的孩子都是少数”,自然教育能影响的是中间大部分孩子 10:33 “超一线城市”北京有自然吗?感受自然教育是不是要驱车两小时。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就没有生活吗?自然教育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 15:32 参加自然教育课程还得自己做饭,做得难吃怎么办?在家不吃菜的小孩,自己种的菜竟然能吃光 19:53 不只是碎片化的“采摘”,在农场这一年要从松土开始,体会“全过程” 24:58 种三粒种子,敬天地人,我只取一粒 32:06 孩子们会抱怨吗?一群孩子在互相影响、互相模仿的过程中,更能释放自我,这或许是网课时代的孩子们需要补充的 41:09 自然教育是“去吃吃苦,才能体会学习的甜”吗? 43:23 在自然教育中体会,现代人没有网络,还能不能活?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哪? 44:28 扩大舒适区,接受不完美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晓晶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2分钟
99+
2年前

每月花不到1000块,她们在乡村探索本真生活 | 食日谈 Vol.12

节目介绍: 过去这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性,返乡种地、移居乡村这样的话题也成为媒体热词。 2022年的夏天,食通社来到广州北边的银林村,和这里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们聊了两期播客。 银林村吸引了不少新村民来这里劳作、生活甚至互助育娃。在本期中,我们就和在银林村生活的两位“新村民”——年轻的静雯和子敏聊了聊,她们为什么选择来到广州这个乡村农场生活?在农场里开咖啡馆经营得好吗?她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成本究竟是一种什么情况? 我们也想知道,乡村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城市无法提供的条件和环境?在农场的生活让她们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能形成新型的社群关系吗? 所有这些疑问的回答,还有更多生动的、有趣的体验,都在本期节目之中,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输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静雯:人类学流浪人,目前在广州乡村流浪,尝试“三分种地、三分人类学、三分赚钱”的“三三三生活”。食通社首届生态农业实习生,后作为撰稿人在食通社发表多篇文章。 子敏:游移在中澳之间,因好奇心读完中医本科,也在寻找朝九晚五还房贷之外的生活。在银林村里度过了疫情最严重的几段日子,跟静雯一起做Cafe茶饮,最近沉迷于学做饼干面包、打理果园。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一个关心食物,但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一直在向农民学习。 王昊:食通社编辑。出差一路上道听途说,学到了各种二手农业知识。 时间轴 02:15 人类学硕士静雯想去许多不一样的乡村看一看,就这样来到了银林生态农场。 02:57 在澳洲生活又到回中国的子敏:从小还没有玩够,就要进入读书、毕业、还房贷的人生必然循环?子敏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决定出来玩一下。 04:36 四个人从各地汇聚在银林录一期播客,有种“萍水相逢”的神奇感——在银林你能碰到很多很多人,“和你碰巧遇到的人一起生活。” 06:12在银林生活,工作是工作,休息时就休息,不会焦虑钱不够,安于现状,安于当下。 09:39 在生态农场开一家咖啡馆是一件很“小资”的事么?闷头开了三个月咖啡馆,净收入500块 16:11 在银林农场生活一个月成本多少钱? 20:17 替20岁就开始养老的年轻人问一问,你们不焦虑吗?“农场带给我的死亡教育”是什么 21:52 现场:跟随静雯和子敏,看看她们的招牌饮品是怎么用野生的橄榄做出来的 23:41 乡村田间地头、靠天吃饭的生活,究竟是大地的馈赠还是束缚? 26:42 在两位“新村民”看来,城市生活不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大家都要“快”,快了以后目的是什么呢? 35:45 赚了钱买东西,城市生活的消费主义是否是一种浪费的生活方式? 46:06 新村民和原生村民们相处得怎么样?虽然语言不通、价值观不同,不影响“荔枝吃到饱”的和谐邻里关系。 子敏在银林农场咖啡馆 特色饮品:山间清泉 银林村的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形成的新型社群关系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99+
2年前

做农场13年,一位返乡青年忽然决定去“流浪” | 食日谈 Vol.11

节目介绍: 过去这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性,返乡种地、移居乡村这样的话题也成为媒体热词。 2022年的夏天,食通社来到广州北边的银林村,和这里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们聊了两期播客。 在本期中,我们和银林村首先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郭锐一起聊聊他十几年的经历。今年,郭锐在夏季的农闲时节在北方“流浪”40多天,拜访了多位熟识的生态农人,既是探访朋友,也是切磋学习。 银林村吸引了不少新村民来这里劳作、生活甚至互助育娃。我们也想知道,乡村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城市无法提供的条件和环境?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能形成新型的社群关系吗?郭锐又为什么会欢迎这样一群人来到他的农场?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郭锐:2009年回到家乡广州从化银林村开始做常规农业,2013年在沃土工坊的支持下开始转型做生态种植,逐步建立了以堆肥改良土壤,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种植方式。 郭锐也是另一档关注自然生活与生态农业的播客“团力结构”的常驻嘉宾。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一个关心食物,但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一直在向农民学习。 王昊:食通社编辑。出差一路上道听途说,学到了各种二手农业知识。 时间轴 1:56 请到一位“为数不多”的返乡青年,读了大学又返乡种地 5:42 去批发市场卖菜没人知道你什么学历,只因为戴着眼镜获赠美称“四哥” 9:52 从常规农业转型到生态农业,突然不用农药化肥,做这样的转型容易吗? 15:47 在现场:郭锐的银林农场都有啥? 17:39 做了十年,郭锐如何评价他的十年“返乡”生活 18:18 为什么做着做着农场,忽然要去全国“流浪”四十天? 25:34 劳动换食宿,有技术在身,到哪里的农场都很受欢迎 27:25 在一般的认知里,除草是农药一大要素,这些生态农人为什么反倒要“留草”? 31:43 “流浪”了四十天,回归银林 33:01 从广州任何一个地方乘车一小时就能到的银林,欢迎大家来玩 34:54 农场的生活卷不卷?农场的一天什么样 38:52 有咖啡店、面包房的当代新农场:欢迎短期来访,更欢迎长期搭伙 背景资料: 想了解更多银林农场,请关注公众号:一田公社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1分钟
99+
2年前

用消费合作践行汉娜·阿伦特,走出世界的荒漠 | 食日谈 Vol.10

节目简介: 接续上期,食日谈的两位主播王昊、天乐和清北消费合作社发起人金海兰在本期节目里讨论了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她的思想。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阿伦特?在著名的“平庸之恶”之外,她的思想还有哪些能够用来分析当代社会?行动、公共领域、承诺与宽恕、对世界的爱,都是本期提到的关键概念。 阿伦特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也在鼓励行动者前行。受到阿伦特感召的金海兰,如何看待清北消费合作社和阿伦特思想之间的联系?我们个人又能在今天又有什么行动的可能,能够和他人产生联系,对世界有所改变?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金海兰:清北消费合作社发起人。清北消费合作社(TP Coop),即“清北靠谱生活” ,是以清华、北大的教职工群体为核心的生活者们所发起的共同购买安全食材、支持有机农业、友善土壤环境的合作社事业。 #本期主播 常天乐:食通社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虽然碰壁无数,但仍然坚持用团结经济的理念连接生态小农和市场,探索不剥削自然和生产者的商业模式。 王昊:食通社编辑。平时也是有机食材的消费者。 时间轴 00:20 上期回顾 04:02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和食物好像是很遥远的两个话题,但她的思想是组建清北消费合作社这一行动的思想源泉。 05:38 用阿伦特的思想去它反思日常生活:哪一部分是劳动,哪一部分是工作,哪一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09:23 行动的两个特点:过程不可控,结局结果不可预测。人类的两种能力:承诺与宽恕。 14:18 阿伦特认为,人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生而为人的,不是作为一个劳动者、为了满足温饱物质生活那一部分。而是你和一些朋友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就某一件事情谈论,然后并且一致想采取某种行动的部分。 17:23 阿伦特给予的最大启迪:思考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是劳动还是工作?还是行动? 18:18 “受困于自身身体的当代奴隶制度”:我们看起来是自由的,但是没有时间“真正地生活”。 21:04 如何“反卷”:要相信每一个人被生到这个世界来,就是为了开始与此前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24:11 消费不仅是选择商品,也在选择理念:“用消费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让食物也具有公共性。 30:37 为什么公众空间如此重要?让我们链接、聚合、思考意义并行动;当行动不顺利,可以共识的基础上上,宽恕彼此。 50:41 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公众空间”吗:只满足于发言,不采取行动 55:54 寻找有共同理念的伙伴,从微小的行动开始,治愈我们的政治性抑郁,找回幸福的公众生活。 想进一步了解“清北合作社”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清北合作社”的公众号加入他们。 参考资料: 本期节目提及最多的阿伦特著作: 《人的境况》 其它重要著作简中译本: 《爱与圣奥古斯丁》 《极权主义的起源》 《过去与未来之间》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论革命》 《共和的危机》 《精神生活》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8分钟
99+
2年前

从买菜开始改变世界:清华北大走出的合作社 | 食日谈 Vol.09

节目简介: 当我们提起“合作社”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你可能会想起父母曾提过的农民的“供销合作社”,也可能对此没什么概念。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到由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的教职员、家属发起的“清北合作社”。这是一个既方便消费者共同购买健康食材,同时也支持农民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的消费者合作组织。 食日谈的两位主播王昊、天乐和发起人金海兰聊聊,在已经拥有便捷商业服务的当下,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合作社这样的消费组织?清北合作社的参与者们想要通过“消费”实现哪些不一样的价值?原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消费合作”参与公共生活,进而影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金海兰:清北消费合作社发起人。清北消费合作社(TP Coop),即“清北靠谱生活” ,是以清华、北大的教职工群体为核心的生活者们所发起的共同购买安全食材、支持有机农业、友善土壤环境的合作社事业。 #本期主播 常天乐:食通社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虽然碰壁无数,但仍然坚持用团结经济的理念连接生态小农和市场,探索不剥削自然和生产者的商业模式。 王昊:食通社编辑。平时也是有机食材的消费者。 时间轴 清北合作社的建立:一次团购后,大家对吃到真正的、有机品质食物的味道的感动,让金海兰觉得,这种购买行为不能仅停留于一次团购。 04:12 跟着团长买不就行,为什么要成立消费者的合作社? 05:31 生产有机产品在技术上其实并不难,生产者容易做到。但生产高成本高风险的有机食品,如果没有消费者认同,并付出合理的价格购买,对生产者来说不可持续。 06:12 订单农业:让购买力集结起来。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合作是可以做到的。 07:28 国内首家以公司名义成立的消费合作社:是英文的COOP(合作社,源自“合作的”一词的英语cooperative的缩写coop),也是中文的“靠谱”。 11:17 在清北合作社,有机农产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14:28 通过大家的力量支持从事有机生产的农户,从蔬菜慢慢发展到有肉有鸡有牛奶。 25:54 有机的食物真的不一样吗?为什么说“胡萝卜与胡萝卜之间是不平等的”? 32:30 合作的意义:从小小的行动开始,逐渐发展出个人无法预知的改变。 34:29 人与人之间竞争太久,不如合作:合作社中的买卖双方不再是对立的。 43:35 打破原子化的孤独状态,让我们的生活从沙漠变成绿洲。 想进一步了解“清北合作社”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清北合作社”的公众号加入他们。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7分钟
99+
2年前

为了种出好水果,你知道农民需要多努力?| 食日谈 Vol.08

节目介绍: 这一期「食日谈」节目里,食通社的天乐和王昊依然人在路上,和嘉宾罗立双一起拜访农友。在途中,罗老师向我们谈起了他自己的故事。 曾经从事农资推广的罗立双,因为看到广东有大面积柑橘类果树患上“果树癌症”黄龙病,投入到黄龙病的研究当中。曾经以为用药物就能“解决问题”,治好果树的疾病,但罗立双发现,如果没能解决果树的免疫力问题,黄龙病还会卷土重来——随着农药化肥的投入越来越多,直到土地再无养分可用,果树也丧失了免疫力。 成为“黄龙病专家”的罗老师,开始走进田地,为农民做技术培训。为什么果树得病了,农民不知道怎么办?为什么想学到真技术这么困难?在长期困顿的农技培训体系中,讲真知识的罗老师成为了农民眼中的“明星讲师”,课堂场场爆满。此后,罗老师又投身公益机构,专门为从事生态种植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在这一路上,罗老师始终相信,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己学会观察植物,自己做植物的大夫,而不需要盲目施用农药化肥这样的猛药。 最近,他还在大型农企中开始实验大规模生态种植的可能性。他想用事实证明,更生态的种植方式不意味着牺牲产量,从长远看,二者殊途同归,因为健康的土壤和植物,对于产量和环境都有益处。 然而两个月后,当我们准备推出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们听闻,他所就职的广西国仁农村与扶贫发展中心,由于“土壤班”等项目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不得不暂停工作一段时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在基层为小农生态农业转型提供支持的公益机构,他们所面临的危机,也折射出对小农和生态农业在社会上面临的困境。 但无论如何,罗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在农友心中种下的那些科学知识、简单实用的低成本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农田里,相信未来也会有机生长,传递给更多农友吧。 罗老师在播客最后也说道:他会一直陪伴着这些农友。因为他提供的不只是技术指导,更是情感上的支持。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罗立双:高级农技师,长期专研柑橘黄龙病及生态种植技术,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比当前农化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更有优势的生产方式。也是一个对种地充满兴趣、对农民非常有感情的农民,相信“农业无大小,农民无大小”,都是自然存在的一份子。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一个关心食物,但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一直在向农民学习。 王昊:食通社编辑。出差一路上道听途说,学到了各种二手农业知识。 时间轴 00:19 现场:主播和罗立双老师一起在农户谢雁萍家拜访,回归田野的罗老师和雁萍姐一起叙旧,还把多年的耳鸣治好了 02:15 广西的果农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03:31 大学时“不务正业”转行农业专家,研究柑橘的“癌症”黄龙病 08:19 农民为什么就只能不停花钱,“买药”“买肥料”?与其只教农民朋友用药,不如教大家听懂“果树的语言”,学会怎么让树长得健康更重要 16:10 成为“黄龙病专家”的罗老师,开始走进田地,为农民做技术培训。在长期困顿的农技培训体系中,讲真知识的罗老师成为了农民眼中的“明星讲师”,课堂场场爆满。 31:22 投身公益机构,专门为从事生态种植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43:23 只用普通肥料,一两年够用,三年土壤就变了——用生态农业的方式,能把土壤调整过来,这才是生态农业的价值所在。只有当生态农业是“真正有优势”的农业,才对普通老百姓有意义 46:32 生态农业理念虽好,但是对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光有情怀很难坚持 57:49 罗老师在大型农企中开始实验大规模生态种植的可能性。他想用事实证明,更生态的种植方式不意味着牺牲产量,从长远看,二者殊途同归,因为健康的土壤和植物,对于产量和环境都有益处。 61:03 在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永远渺小,提升种植技术、寻找同道之友,一起走过孤独之路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晓晶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5分钟
99+
2年前

一位人类学学徒的奇幻菌世界之旅 | 食日谈 Vol.07

节目介绍: “吃蘑菇”好像是生活里的一件小事,但是提到去云南吃“菌子”,似乎是一件又神秘、又昂贵、又好玩的大事。无论是松露、松茸,还是其他不常见的“菌”,这些来自云南的“野生菌”伴随着日渐发达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一系列都市传说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菌子”到底哪里好吃?它们为什么这么贵?吃菌子真的会“中毒见小人吗”? 在本期播客中,主播天乐前往昆明,跟着两位研究菌子和食物的人类学家逛了逛国内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市场”,大开眼界,咬咬牙买了平生见过的最大的松露,但也经历了一场让人不甚愉快的讨价还价。 图说:云南木水花野生菌市场 图说:菌菌(左前)和铭旋(左后)在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市场。 从市场回来,天乐和两位人类学嘉宾一起聊了聊“野生菌”这种最近流行的食物和一系列令人好奇的问题。录完播客,三人带着采购的松露,去了食通社在昆明的据点“土生食馆”,吃了一顿横豪的野生菌大餐。 图说:这其实是我们的播客“食日谈”录的第一期节目。 有纪录片经验的机智的人类学学徒铭旋(右)还教了我们一招:把口罩放在话筒上,能有效降噪。 嘉宾介绍: 常天乐 |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创始编辑。因为贫穷,没有培养出对野生菌的爱好。但为了这期播客,逛野生菌市场时斥巨资买了据说来自西藏灵芝的拳头大小的大松露,土豪了一把。 李睿俊 “菌菌” | 人类学硕士。关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习俗、民族植物等,特别是人与野生菌的关系(正在埋头写作中),熟悉云南野生菌种类、贸易和文化,不断在中毒的边缘反复试探。 孙铭旋 | 云南大学民族学直博生,全国十大环保社团——唤青社现任社长。选题是全球化与文化消费,喜欢泡咖啡庄园,跑茶山,交流风味与风土。 时间轴 : 01:08 在现场:我们跟着两位研究野生菌和食物的人类学家,在昆明逛了逛中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 03:44 一个叫“菌菌”的人类学学徒,回到家乡云南研究野生菌 04:50 奇奇怪怪的“菌”是怎么忽然就出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06:30 野生菌界也有鄙视链:松茸、松露是野生菌界顶流吗? 10:29 现场:再次回到木水花交易市场,和菌贩子交易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境? 12:29 蘑菇和“菌”竟然不是同一种食物?人工的都叫“菇”,野生的才是“菌”? 17:50 如何品尝野生菌:野生菌也会有像精品咖啡、葡萄酒一样的“风味轮”赏味体系?还是只是觉得“黏黏的又滑滑的”。 21:26 人类学家怎么在野生菌市场里做田野调查?经历内心挣扎后被迫当上了微商少年,从“小伙儿”升级成了菌老板的“好大侄”。 28:01 在云南鱼龙混杂的野生菌市场买菌子,有没有什么“简易避坑大法”?聊聊买菌子的“交易潜规则”。 36:26 村民捡来十几元一斤对外卖的菌子,怎么在大市场里就要几百了? 41:06 听多了吃菌子导致的“人间中毒指南”、“蘑菇迷幻之旅”,吃菌子真的会中毒“见小人儿”吗? 45:09 从前形容菌子好吃,“如有肉味”。然而在物质极度发达、肉已经不稀缺的今天,当我们吃菌子时,到底在吃“什么味”? 48:24 人类学家给你一份“安全吃菌子不完全指南”。 图说:录完这期播客,我们就去了昆明的据点“土生食馆”,请老板帮我们切了刚买来的小拳头一样大的据说来自西藏灵芝的松露。 延伸阅读: 松茸和彝族三代人的三十年 和菌子一样“野”的产业链条,正在破坏野生菌的生产环境 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叫菌子|云南菜市场寻菌记

54分钟
99+
2年前

未来,还会有菜市场吗?| 食日谈 Vol.06

节目介绍: 当我们说菜市场“新鲜”、“有烟火气”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时尚品牌Prada、经济学家、书法家都要和菜市场搞联名? “菜市场”是一个近在咫尺的词,也是一个带点浪漫主义的遥远的词。 本期节目里,我们和专业研究菜市场的钟淑如“皮蛋”老师以及自由撰稿人任其然,从菜市场的个人化体验聊到菜市场里的经济学,还探讨了菜市场与城市变迁的关系,以及菜市场是否正在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 上海曾经最大的菜市场-三角地 (图:高尔强) 93年大木桥路的马路菜场 (图:高尔强) 嘉宾介绍: 任其然 自由撰稿人,曾任文化记者和国际新闻编辑。 嘴上强调食材和风土,但实践中已经适应了被工业化饮食统治的一日三餐。 皮蛋: 就职于中山大学,研究菜市场的人类学家。 曾经的菜市场打工人,当下喜欢到菜市场买猪杂的学术搬砖工。 本期主播: 食通社编辑 王昊 每周买菜的厨房爱好者,但还是摸不清的菜市场门道的小白。 时间轴 l 现场音:@广州 侨怡苑菜市场 0:17 南方菜市场摊主帮忙剁鸡指甲、烧鸭毛、起鱼片的精细服务震惊北京人一整年 l 菜市场和Prada联名了,然后呢?02:13 菜市场升级、联名、网红化,当地社区居民怎么看?05:13 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特殊区位下有特殊功能的菜市场 05:53 菜市场中的城市变迁 07:21 l 谁在菜市场买菜?菜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吗?其他渠道的消费体验有何不同?12:29 疫情里骑车几公里去新发地买菜的老人家 13:32 l 菜市场里的经济学:从菜市场向上追溯,谁在种菜?谁在把菜送到菜市场?17:40 皮蛋老师在海南菜市场当“鱼贩子”的经历 17:40 l 现场音:@广州 侨怡苑菜市场水产摊位 23:06-24:43 一棵蔬菜,从地头到餐桌到底发生了什么?24:43 l “年轻人为什么不去菜市场了?” 数据显示,年轻人可能连超市都不去了。再换个角度想,年轻人有空好好吃一顿饭吗?34:51 菜市场为什么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什么叫一棵好的菜心?在对食物口感的判断上我们可能没有妈妈们有概念 37:05 l 菜市场早就有“预制菜” 37:48 南方菜市场品类多,服务精,在广州给你剁肉饼的商家还让你买点香菇马蹄一起加进去 38:10 l 菜市场在消失吗?38:35 罐头、不知来历的冻肉、最便宜的青菜……以香港的连锁廉价超市为预见:当饮食只是为了生存,会变成怎样? 39:33 当质量统一稳定的超市的菜比菜市场还便宜,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菜市场?41:06 烟火气、新鲜 vs 讨价还价、缺斤短两……与其把菜市场文化“浪漫化”,或许只是深入其中能获得更多体验 42:43 参考资料 皮蛋: * 《为什么我们需要菜市场——一位人类学家的田野观察》 * 未来还会有菜市场吗? 任其然: * 《菜市场里看香港》 食通社往期原创文章: * 逛菜场遇见网红经济学家,吓得我不敢吃白萝卜和红萝卜了 * 北京菜市场调研(上):为谁存在?为谁消失? * 北京菜市场,为谁改造,为谁升级?(下) 创作团队: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封面图摄影:高尔强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本期音乐:Gabriel Castellano & Carlos González Martínez - Wave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99+
2年前

疫情下的京沪双城记:“铜锅涮肉”和“鸳鸯锅”的对话 | 食日谈 Vol.05

节目介绍: 2022年春天,上海这座庞大、美好的城市因为疫情的原因陷入停摆,将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两浦东、浦西区分管理,也被大家称为“沪式鸳鸯封”。而一个月后,北京也因为城中心东、西城被周边需要封控的城区包围,获得了“京式铜锅封”的名号。 这期节目中,食通社的两位北京市民请来了两位上海市民朋友,在线上聊一聊上海这两个月来疫情居家的真实情况:比如每天吃什么,周期式的焦虑如何平复,给北京及其他地方的朋友的囤货建议等等。而北京正在经历管控和做好被管控准备的两位食通社同事也谈了上海封控对她们的影响,以及自己遭遇封控后的生活日常和心态变化。 聊到最后,这四位年轻人虽然都经历了愤怒、沮丧、焦虑、无奈,但也因为隔离在家,更加明白什么才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在两周到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掌握了新技能,习得了新的好习惯。 在京沪两地疫情出现拐点,大家似乎都看到了解封的曙光之际,重新回顾这段生活,不仅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自由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申必人/ Wayne:申必人,前广告人,现街溜子,疫情期间变成了居家鲁滨逊。 二嗲萌tata:住在上海浦东的自由职业广告人,有一只叫“富贵”的猫。 #本期主播 晓晶:来自食通社,从小任何节气都被喂食饺子的北方人。 小超:食通社项目官员。在断舍离和囤积的路上曲折前行,在此过程中练就了忽好忽坏的厨艺。 时间轴 3:03 被封控的人吃什么:没有节奏的物资供给:像做项目管理一样管理冷冻的肉、油盐酱醋和时不时出现的新鲜蔬菜 6:32 北京的封控生活:虽然看过听过,有心理准备,真正需要隔离时依然很焦虑 9:56 疫情中能从城市周边的农场买菜吗?郊区卖菜需要保供资格证和通行证,城区想买菜不知道如何获得农场信息 13:21 没想到居家做饭油盐酱醋用得那么快:发的萝卜太大,想腌个酱菜,发现盐和醋才是奢侈品 14:58 居家口味大改变:从“轻食”到“红烧”,从偶尔放松到治愈郁闷 16:43 隔离使人技能爆发:自制爆米花和酸面包,但没人一起吃还是少点滋味 18:55 疫情还赋予曾经拥有精细菜市场的上海人“杀鱼杀鸡”和“庖丁解猪”的新必杀技 24:54 “《断舍离》这本书可以撕掉了!掼特了!”的上海话现场演绎,我们会因此变成新一代囤积狂吗?上海朋友们说反而不会!但因为知道了什么是生活必需品,解封后打算把高价衣服都卖掉。 28:27 疫情期间的健身:掉肌肉和长肥肉,以及“为什么不要焦虑,索性放过自己”的学院派解释 30:46 疫情的特殊生活其实部分治好了我的拖延、焦虑和抑郁。 37:20现状和期待:有人等待领取出门证,有人等来更严的管控,北京同事轮流被管控 tata的冰箱。做到库存动态管理并不容易。 tata在隔离期间掌握了杀鱼、切鸡等新技能。 tata说,目前还没有厌倦居家做菜。 努力用零散食材拼起来的汉堡,以及一起居家的名叫“富贵”的猫。 申必人的健身系简餐:怀着对出门的期待,他觉得自己该减肥了 封控期间,北京社区发放的蔬菜包。 冰箱里有养了一段时间的酵种,小超第一次挑战酸面包 这么大的面包吃不完,小超很希望可以带到办公室和同事一起分享。 小超用爆粒玉米做了一锅爆米花。 附录: * 小超的居家日记:幸好还有食物 | 北京管控区一周生活笔记 * 申必人和tata主理的对谈类播客:你再想想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策划/制作:晓晶 封面创作:万琳 图片:申必人、tata、小超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2分钟
99+
3年前

家乡的“土鸡鲜蔬”到底是什么,农民自己吃的和市场上卖的一样吗?Vol.04

### 本期内容: 你吃过“乡下养的土鸡”吗,它也许是外婆专门为你养的,或者长途跋涉“进山里”帮你买到的;或者你曾经在菜市场见到过本地的农夫“自己种的菜”?是否想过这样的“特殊食物”背后,是在规模化农业之外的另一种生态? 农村家庭都喜欢会在房前屋后,或自留地上留一点地方种菜,我们或许可以管它叫“家庭菜园”。这类田地一般都不会打药,和商业化种植完全不同。这种差异背后体现怎样的观念与独特价值? 家庭菜园的变迁也是窥见乡村社会变迁的窗口。理解了它,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公路边、荒地上、犄角旮旯一切可能的地方种菜。 这期节目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去农民的“小菜园”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食物”。 ### 嘉宾介绍: 方平:广西民族大学讲师。 因曾在京学习食物体系转型问题,而适应了面食生活,当然,这不影响时刻能做出正宗老友粉的手艺。食通社也曾发表过他考察以色列的农业的文章《在死海里寻活水(上、下)》。 沈叶:活力农耕 曾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工作,后搬迁南方用活力农耕的方式改良农场土壤,并参与老品种种质的保育,带着对儿时家乡自留地的眷念,开始改造自家小院为菜地。 食通社 王昊 食通社编辑,康普茶爱好者。因为吃饭口味,在南方人面前自称北方人,在北方人面前自称南方人,其实是北京人。 ## 时间轴 01:40 农村的“家庭菜园”到底是什么,就是不打药、留给自家吃的“自留地”吗? 02:43 什么是“一家两制”?农户为什么有两套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生产体系 05:41 “小菜园”的鲜蔬土鸡,维系着家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06:31 外国人的“家庭花园”到我们这里变“菜园”,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公路边、荒地上、犄角旮旯一切可能的地方种菜? 08:26 集约化的大型机械大农场生产效率这么高,“效率低下”的小农还需要存在吗?看学人和生态农业的从业者怎么说 11:52 今天保留的“小菜园”,或许是“未来农业多元化转型”的希望 14:20 “小菜园”的经营人:怀念务农生活的老人和新一代城市返乡人:乐于田野,回归自然 18:25 昆山兴起的“美丽菜园”工程,集体开辟小菜园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还需要改变? 24:32 不一定“有机”的土鸡土鸭“土食材”,依然有其抹不掉的价值 29:19 规模化养殖曾经历过的系统性风险:2019年猪瘟下的大农场vs不受影响的小农场 30:45 小菜园的新价值:疫情时期,为城市提供保障的“小菜园” 方平@2020年广西横州在鱼塘边的家庭菜园 方平@2021年广西马山在住宅旁的家庭菜园 沈叶@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线下门店“集室”的小菜园 沈叶@老家的小菜园 ### ## 参考资料 方平《食品安全中的多元理性与一家两制》 《国际经济评论》周立、罗建章、方平: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 疫情危机、全球本土化与有组织地负起责任 ##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节目策划 :王昊 制作:晓晶 封面:万琳 ##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0分钟
2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