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聊到的话题包括: 发现怀孕后什么感受? 知道怀孕前喝酒了吃药了拍胸片了,怎么办? 怀孕之后该注意些什么,饮食,运动,作息,营养补剂? 孕前检查查些什么? 怀孕了能养猫吗?
2021年6月,我们刚参加完毕业典礼,即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开始规培。 我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信,并记录了下来。 现在规培三年即将结束,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听到了来自过去的声音。 有些事情一直都没变。比如刘老师对临床的热情,赤诚,和严谨认真。 有些事情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临床的工作比自己想的辛苦,过程比预计的漫长,三年过去了,我们能做的还是很少。 预计两周更新一期的播客, 完成度不到50%。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吧。 有收获,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了一些,对未来有大致的方向。 也有不满,但回头去想已经随风飘去,没那么重要。 规培即将结束,专培再出发。 下一站,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2年4月份,当时聊了一期关于产房日常和分娩这个过程中相关的问题,顺便聊了一些我们自己对怀孕、生育、抚养的态度。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最后基本演变成他们仨对我的一致战线。作为一个不怎么听劝的倔驴,现在听起来当时我的想法确实理想主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在本期的节目中,你将听到: 00:40 产房故事会:要子宫不要宝宝的女人 05:00 产房故事会:一个叫陈婷的孕妇收到陈婷老公的信息,问她“孩子生出来了没” 06:38 产房故事会:宫口开到3公分,孕妇要求紧急出院领结婚证 07:56 产房故事会:生在出租车上的姑娘 11:09 妇产科医生的朴素建议:能早生别晚生 12:31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自己生吗 26:19 不生孩子的一万个理由 30:44 领养代替生育,是靠谱的选择吗 32:41 小孩能为自己的处境做决策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吗 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在得到上看到李希贵校长的一个总结,非常精妙,摘抄如下: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他跟父母的关系,一共经历过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到1岁的婴儿期。这时,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保姆。孩子什么都不会,你得全权照顾。 第二个阶段,是1到3岁的幼儿期。这时父母就成了玩伴,主要就是陪孩子玩耍。 第三个阶段,是3到6岁的学前时期。这时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导游。也就是引导孩子,对周围建立一点起码的认知。 第四个阶段,是6到12岁的学龄期。注意,这会儿孩子开始自己学知识了,身边也有同学,有朋友。父母的角色也要跟着变。这时,你可以把父母想象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也就是孩子有什么兴趣,有什么发展方向,父母提供支持帮助。 第五个阶段,是12到18岁的青春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叛逆。你放心,甭管父母在自己的领域有多厉害,孩子也一定会觉得你落伍了,好多事不懂。到这会儿,父母就得扮演总经理助理的角色。也就是,你得把孩子当成领导,但又是那种不太靠谱的领导。他万一有什么不对的,你也不能正面硬掰,而是得像对待领导一样,一点一点引导他。 第六个阶段,是18到25岁的成人期。孩子大了,有自理能力了。但是经济收入还不稳定。因此,父母扮演的是银行柜员。注意,可不是取款机。之所以叫银行柜员,就是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父母还得负责把把关。 而第七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以后的成年期。这时,父母的角色是亲戚。这说的是,随着孩子成人,他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社会关系,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已经不再是他世界的全部。 这七个阶段看起来很多,其实很好理解。简单说,就是孩子会逐渐从一个大生态中的个体,慢慢长成一个独立的小生态。在他的身边,会长出一层新的边界。一旦意识到这个边界,孩子跟父母之间的相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不少。你只要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边界,同时也能够看到别人的边界。这么一来,既实现了自我保护,也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社交预期。做到这些,你和别人都会感到舒适和安全。 本期主播:贝贝姐,小树医生,阿亮同学,小杨医生
三月医生日常,你将听到: 01:28 被投诉:可能我没错,只是不够好 13:51 熬夜班:病房夜班的仰卧起坐,电话铃声恐怖程度直逼午夜凶铃 21:42 请假难: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蹲了谁来蹲 29:15 没双休:周末接电话处理病情在所难免 46:01 现熬鸡汤:生活会继续 主播:阿亮同学,小杨医生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马伯庸回复一条读者对《太白金星有点烦》的书评,大意就是修仙需要超脱因果,太上忘情,太白金星李长庚由于放不下对六耳猕猴的关心,没法睁只眼闭只眼,始终仙气不纯,难以提升。而读者是教培机构的一名老师,总想着为学生负责,希望督促孩子学习写作业,结果学生不满,家长恼怒,同行不解。在这本书里,他对李长庚的处境产生了很多的共鸣。 最终李长庚也没能彻底褪去这一份“邪念”,而马亲王也回复读者说,希望我们能如太白金星一样,保持那一缕浊念。(https://weibo.com/1444865141/4977790719364627?sourceType=weixin&from=10DC095060&wm=9006_2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2721512821_4977790719364627) 上周去看了电影《三大队》,在阿亮同学的强烈推荐下,BGM放上了刘欢老师的《人间道》。所有的放弃都千篇一律,所有的坚持都万里挑一。这也是心中的浊念吧,不剧透了,推荐大家去看。 以上共勉。
十一假期的最后几天,我去了一趟北京,见了自15年毕业之后再没见过的同学。 那个我说“追女生是为了谈恋爱,跟他一起像是过日子”的同学。 那个在我失恋的日子里,坐在我的自行车后边一起上课一起打球一起实习一起考研的彪形大汉。 本来准备了几个问题想聊,但还没聊完就在夜里12点被急诊手术打断草草收场。 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吧。 去感受身边的爱意,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趁我们,还年轻。 祝你们,永远不老。
2022年底写国自然的标书之前,我找张新艳老师和张冰师兄录了一期播客。那个时候我刚意识到自己的标书写得确实不好,又发现身边就有这样颇有心得又愿意分享的高人。录完一期播客,自己学习到了不少。但碍于后期没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剪辑,加上录制过程中遇到一点问题,节目制作好上线的时候已经过了国自然提交的时间。 小众的话题,略显粗糙的音质,加上不合适的时间,让那期节目就此埋没少有人问津。但我真心觉得,那期节目对我帮助很大,补上了我在写标书、呈现内容上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次的聊天,今年开榜,我很幸运地申请上了。这一期我们也有讲到写标书的一些想法,但是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些更为具体的经验,我更推荐你去听-059期,如何打磨自己的标书。 给别人介绍播客的时候,他们经常问我,你为什么不在更多的平台播放,为什么不做科普,或者为什么不找其他科室的人聊聊。我其实有在想,我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当初刚开始规培的时候准备录播客,初心很简单,记录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也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和反思。这档节目,我其实是想记录自己向别人学习的过程,而节目的受众,我希望是跟我一样在这个阶段中有所迷茫想要寻找答案,能通过这些对话有所收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也有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会有心浮气躁不想花那么多额外的时间的时候,但上次看到刘旸教主说的一段话,降低成本,不忘初心。我觉得很对。我会继续更新,尽量月更,不要拖太久。 这期的节目是跟海燕聊的国自然中标前后的事情。因为现阶段“如何写好国自然标书”已经不是最迫切的问题了,只是单纯的分享很多地方只是简单带过,而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如何准备,如何规划,如何积累,如何开展后续的工作,我们大概聊了聊。建议不见得有前边一期那么详细,但是是我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希望你们喜欢。 以上。 本期主播:彭海燕,阿亮同学,小杨医生。
偶然翻到去年准备录规培年终总结时候的问题,如下: 规培经历 1.这一年去了哪些地方,主要在做什么事情?最喜欢哪个科室,为什么,最不喜欢哪个科室,为什么? 2.规培过程跟自己原来想象的是否一致,有什么是符合预期的,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3.规培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经历 4.有什么困惑,是否找到了答案?有什么困难,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5.规培一年结束,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跟一年前最大的差别在哪儿?认知有什么改变? 个人成长 6.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用几个词来形容自己的风格,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 7.规培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是哪一方面,你是如何做的,你最感谢自己做了哪件事情/坚持什么? 8.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有什么限制,可以如何改善? 9.如果从临床思维、实践技能、科研工作几个方面给自己打分,满分10分,你打多少分,为什么 职业规划 10.你对自己的规培计划是否满意,满意的方面和不满意的方面各有什么,你是否会推荐师弟师妹来自己医院规培? 11.医院的教学如何,对科研支持如何 12.规培一年的收入如何,自己感觉是否合适? 13.你对未来的方向是否有初步的选择?你还想做一名医生吗 14.接下来的一年,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感觉是:“哟?这小子想这么多呢?” 现在第二年结束了,这些问题好像都消失了 不知道是因为迷茫的时候才急于寻找答案 还是时间长了已经习惯了开始变得迟钝麻木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在“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生”这条路上继续攀爬 希望我们最终能获得自己的答案 本期嘉宾:小菠萝,彭佩轩 BGM:似夜流月 宗次郎
本期节目以得到的前途丛书系列中的《我能当医生吗》为线索,结合小杨医生近期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对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想了解医生这个职业 如果你是一名年轻医生,因为各种原因对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 如果你因为别人的话,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感到畏惧和担心 这里,有一些我目前所得到的答案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03:58 寒门子弟不建议学医,张雪峰说的是实话吗 13:40 完不成的目标是最完美的目标,而医生是最有追求的职业 26:35 医(学)生要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34:23 收入不够,是医生应该跳槽和改行的原因吗 45:18 医生这份工作,性价比真的低吗 53:50 医生的四重境界 69:38 产科夜班与小马过河 本期主播:小杨医生&阿亮同学
话接上回,本周的下夜班时间,小杨医生拿着病理切片去仁济医院消化所的病理实验室进行了会诊,然而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那边的专家告诉我,有可能是片子搞错了。 所以这期的播客,我们就这件事聊了聊。 节目中你将听到: 00:30 上期梗概及这次病理会诊 14:57 医疗行为中,多大概率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23:46 作为一个医生,我们是否应该指出患者之前的诊治不合理或者不恰当? 40:29 作为一个病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好的结果或医疗系统的问题? 50:01 理解和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石 60:03 医生和患者,我们都是普通人 本期主播:阿亮同学,小杨医生
这是一个90后开始养生的故事。
要不要出国交流学习应该是大部分医学生都考虑过的问题,但在下定决心和着手计划之前,我们往往会给自己预设很多的困难,比如语言交流。而真的出国之后也可能遇到我们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文化差异。这一期节目我们跟目前正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交流学习的小谷博士聊了聊在美国做科研这件事,也顺带聊了些中美之间巨大的差别。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出国,或者对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感兴趣,欢迎你收听这一期的节目。 本期播客你将听到: 03:07 语言问题是如何被克服的 14:25 纯粹的科研工作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 19:30 出国开会害怕口头汇报和被人提问?我每周组会都会经历一遍 28:43 出国交流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活法 39:12 9点下班,我911打了一辆警车回家 46:23 中美差异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53:55 对于出国交流的一些建议 本期主播:小谷博士,阿亮同学,小杨医生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