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behind The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上月,首尔新林站附近发生持刀伤人事件,造成一死三伤。几天之后,韩国京畿道书岘站附近,22岁男子崔元钟驾车撞伤4名行人后,持刀无差别行凶,导致1人死亡、11人重伤、2人轻伤。 随着两起随机杀人案的发生,恐怖情绪蔓延到了网上。据韩国警察厅国家侦查本部消息,截至当地时间8月28日上午9时,韩国全国共发现476条预告杀人的帖子,抓获235名发帖者,多为未成年人。原本被认为安全程度很高的韩国,如今却经常能看到全副武装的特警。 结合之前韩国的全租房暴雷、幽灵婴儿、生育率世界倒数等现象,我们不禁发问,韩国社会怎么了?年轻人在经历着什么?本期节目我们就将从杀人预告出发,来聊聊韩国的当下。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澎湃国际部编辑 嘉宾: 胡毓堃 外交学人撰稿人 陈沁涵 澎湃新闻记者 郑宰昱 复旦大学留学生 -时间轴- 4:45 无差别袭击:“明天我也可能成为受害者” 10:43 首尔街头出现战术装甲车 17:33社交平台之殇:把死亡恐吓当做恶作剧 23:29 韩国不安全?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26:34 “都是社会的错”——行凶者值得同情吗 34:30全租房崩盘,年轻人崩溃 39:44不生孩子是因为女权吗 50:16 东亚汇集了不利于生育的因素 54:57 总是跟人作比较的社会氛围 58:59 享受当下——韩国式躺平 01:00:44 韩国人有多注重个人形象管理 01:07:02 在首尔出生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了 01:13:53 财阀吸虹效应 -音乐- Way Back Then — 郑在日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统筹:张无为 剪辑:夏梦露 宣发:侯倩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夜幕降临时,缅甸佤邦勐波的夜空会不定时燃放起礼花。 燃放的时间越久,意味着一次诈骗到手的钱就越多。” 这是电影《孤注一掷》中的一幕,也是澎湃新闻记者毛名近日前往泰缅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的所见所闻,记者深入走访、调查,透过多位曾长期工作或生活在缅北的人士,了解到了较为具象的缅北现状:数十万电信诈骗人员以偷渡的方式,涌往缅北华人聚集区。在果敢,一个30岁以下的普通人就可以卖二三十万元,他们被看作“行走的人民币”。 本期我们邀请到调查记者毛名和曾前往中缅边境调研的记者王露来分享缅北这片土地上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澎湃新闻国际部编辑 嘉宾: 毛名 澎湃新闻调查部记者(已作变声处理) 王露 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 -时间轴- 03:08:电诈并不是疫情之后才开始猖獗的 06:19:为什么敢闯“金三角”,因为“我有一个朋友” 09:49:隐藏记者身份,大家以为我是“便衣” 13:57:100个人里面“办通行证1人,偷渡99人” 16:05:命悬一线 21:28: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 27:08:电影《孤注一掷》背后的真实事件 32:33:卧底报道?也是违法的 39:07:哪种诈骗方式最容易让人上当? 41:04:在缅北被嘎腰子?主要是技术不允许! 45:00:Why缅北? 54:59:缅甸被妖魔化了吗? 58:15:中泰缅老四国警方启动专项合作,我们可以有何期待 -相关文章- 《迷失缅北:暴力、贩卖、勒索与电诈,偷渡者沦为“行走的金钱”》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51563 -音乐- 《金三角(恐怖纯音乐)》 《精卫(你与我先谈养心殿)》——一颗狼星-许蓝心 《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统筹:张无为 剪辑:许雨深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如标题所示,本期我们来聊新加坡。为了尽量概括本期内容,我们起了很多标题,希望能把所有元素都放进去,因此出现了这些备选:星国记:Don’t play play, please, feel the wind;应许之地(后来大家说实际上应该叫不许之地);罚款与鞭子(很直白);Fine City Lah...... 至于为什么会取这些名字,请大家收听本期播客寻找答案吧! PS.一位嘉宾声音已作变声处理,请大家不要觉得过于奇怪。以及本文案末依然附有振华老师特色的超详实工具箱,欢迎阅读。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澎湃新闻国际部编辑 嘉宾: 许振华 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 Luna 前国际新闻人 王清 前大厂算法工程师 -时间轴- 03:58:华人孤岛 07:39:强烈的城市景观,混杂着小贩中心、居民区、麦当劳、摩天大楼、写字楼 10:56:“空调之国”与王安忆 18:42:在新加坡如何点咖啡 22:54:与出租车司机用方言聊天体验+1 29:41:无法退休的退休制度 33:16:国内朝10晚10,新加坡朝10晚6,我不平衡了 35:32:Singlish的高效性和混杂性 47:42:一个smart、主导性很强的政府 51:45:又谈身份认同 01:02:36:新马政治逻辑都在强调稳定性 01:14:41:随处可感受到的多元文化 01:16:05:新加坡的土生文化;马来西亚≠马来 01:23:45:在新加坡看奥本海默,体验新加坡的二律背反 工具箱: 一些新加坡特色的华语词汇: 德士(出租车)、组屋(新加坡公共房屋)、乐龄人士(长者)、福建话(闽南语)、了(发音为liao) 一些新加坡闽南语中特色的马来语借词: tapi(但是)、kosong(零、没有)、mana(怎么)、baru(刚刚、仅有)、suka(喜欢)…… 一些特色的Singlish表达: Can or not?(能不能) Can. (能,可以) Siao ah(疯了吧,来自闽南语) Sien. (无聊、疲倦、厌恶...词源是闽南语和潮州话) I eat liao. (我吃过了) Don’t play play.(Better take things seriously. 是Phua Chu Kang这一情景喜剧经典角色的口头禅 ) kiasu(怕输,来自闽南语) 一些重要的名词: 土生华人(Peranakan):一般也称峇峇娘惹,在马来世界(如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本土出生的、传承了多个世代的华人族群,大多有与本地人通婚、混血的经历,保留传承了华人习俗,但很多转而说混有闽南语的峇峇马来语(Baba Malay)、殖民宗主国的语言(荷兰语或英语),一般家境较为殷实 新客华人:与“土生华人”相对,指主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契约劳工制度下南洋的华人移民,大多处于蓝领阶层,华南方言的传承更为显著,是南洋华人的主要构成人口 莱福士开埠: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短暂到访新加坡,和当地马来君主签署条约,批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开设贸易港 海峡殖民地:英国殖民者1826年至1946年对于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等重要港口城市的管理建制,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尼棉兰等地也与之关系密切,这些地方的华人文化、掺杂马来语的闽南语、商贸文化等社会文化十分相似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泰米尔语) 新加坡的国语:马来语 新加坡实际上的社会通用语(Lingua Franca):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新加坡式华语(Singaporean Mandarin) 关键概念: 讲华语运动:于1979年由时任总理李光耀发起,着重鼓励新加坡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华文华语,而非方言。赞许者认为这促进了新加坡华人形成共同的认同和母语,批评者则认为讲华语运动未能改变英语成为所有新加坡人母语的过程,同时又让闽南语等母语走向灭绝。 讲好英语运动(SGEM):The 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是新加坡政府2000年发起的一项运动 ,旨在“鼓励新加坡人讲语法正确、通俗易懂的英语”,以确保新加坡人认识到说标准英语的重要性,并鼓励使用标准英语。这被视为是政府应对Singlish的一项措施。 NDP:National Day Parade,当地中文称“国庆庆典”,英语称NDP,每年在8月9日即新加坡国庆日举办。主会场活动通常包括空军飞行表演、阅兵、文艺演出和烟花等环节,在8月9日前会有多次彩排,吸引大量游客。今年的典礼在政府大厦(City Hall,即今天的国家美术馆)前的大草场(Padang)举办。 文化地景: 柏龄大厦(Peninsula Plaza):新加坡地标政府大厦(City Hall)附近的一座商场大楼,聚集了许多缅甸劳工,有“小缅甸”之称) 政府大厦大草坪(The Padang):新加坡中心地带,周围都是地标建筑,常常举行新加坡国庆活动。 相关书籍: 王安忆《伤心太平洋》:讲述了王安忆父亲王啸平的家族生活,展现了一代华裔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1991年,身为归侨后代的王安忆受邀访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参加文艺活动,同时开展(反向)“寻根”的旅程。王啸平(1919年12月—2003年3月5日),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新加坡,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作家、导演,王安忆的父亲。 刘敬贤《漫画之王:陈福财正传》(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一部精彩的图画小说,以虚构漫画家陈福财的故事展现新加坡从殖民地变成独立国家的故事,既展示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新加坡各党各派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抉择和前进的传奇。 亚非言(Alfian bin Sa'at)《马来素描》:新加坡本地马来裔作家亚非言的作品主题经常碰触新加坡的争议性话题,例如种族、政治、性别、历史。《马来素描》(Malay Sketches)是他的超短篇小说合集,展现了被主流叙事忽略的马来人的方方面面。原作语言是英语,掺杂马来语。 谢裕民《建国》:2018年出版的华语小说,入选《亚洲周刊》当年年度十大小说。小说包含两部分:出生于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之年)主角“建国”跟其他人物的互动,对新加坡社会和历史的感知;“SG50词典”,以新加坡立国50周年为契机,用社会新闻片段的形式做成社会方方面面的碎片合集。 叶添博、林耀辉、梁荣锦《白衣人: 新加坡执政党秘辛》:难得一见的受新加坡历史上的左右派同时认可的历史著作,讲述人民行动党的历史。既有对人民行动党建党之初分歧的展现、国家发展的艰辛和取得成就的认可,也有对各个历史关头不同人物做出不同抉择的同情之理解。 李迪文(Dick Lee)《The Mad Chinaman》:华语流行金牌制作人Dick Lee的个人专辑,1989年的娘惹风星国风创造,以合成器流行(Synth Pop)为底色,大量融入独属于新加坡乃至整个马来海洋的庶民文化,有Rasa Sayang这样的马来民歌,也有广东人、福建人的糯米鸡、菜头粿等大众饮食,更有宝莱坞风情的印度神曲。大俗却大雅,这张专辑成了新加坡流行文化典范,“炒饭天堂”(Fried Rice Paradise)甚至在几十年后延伸出舞台剧和文化认同。 相关文章: 特写|“新加坡热”中的异乡人 www.thepaper.cn 特稿|新马通关,1公里长堤为何仍是“遥远的距离”? www.thepaper.cn -音乐- Rasa Sayang (Remix) - Saykoji Mustapha - Dick Lee Rasa Sayang (Remaster) - Dick Lee Illuminate - Peter Orbit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统筹:张无为 录制:赵嘉敏 许雨深 丁云祥 剪辑:丁云祥 海报:夏梦露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距离震惊世界的瓦格纳兵变已过去一月有余,其影响却在延宕。 乌克兰社会学家伊申格曾在标题为《俄罗斯的军事凯恩斯主义》一文中分析称,俄罗斯政治精英出于自己的议程和利益发起了对乌军事行动,在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大众对军事行动一度只有被动和形式上的支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被卷入,军事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也因此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积极支持。 伊申格还告诉澎湃新闻,现在很多人相信瓦格纳兵变打开了混乱之门。据他们说,接踵而来的将是其他私人军事承包商的反叛、精英的离心离德、平民的街头运动,乃至最终的崩溃。 “但目前有哪些蛛丝马迹能够佐证这种说法呢?完全没有,目前只有相反的迹象。” 对此,“907编辑部”邀请两位俄罗斯观察者复盘与揭秘这场兵变背后,聊聊瓦格纳影响下的俄罗斯未来将面临着什么? -本期对谈- 主播: 李晓萌 澎湃国际部编辑 嘉宾: 路尘 俄罗斯观察者 方亮 俄罗斯观察者 -时间轴- 02:55:我们对瓦格纳的了解在6月25日都只来自传闻和媒体调查 07:24:一个人的脑子一热激起了震惊世界的水花 10:19:身份尴尬的雇佣兵组织 16:53:瓦格纳和国防军何以水火不相容 28:37:“沙皇政治”也在经历时代变迁 33:40:兵变开始前的沉默震耳欲聋 39:52:通关or被摁死? 45:29:“关键是没有人知道要不要抵抗” 50:04:枪炮与玫瑰:人心思变VS维持现状 54:55:老百姓手上的选票,答案一定不会是普里戈津 58:32:社会想象力的匮乏? 01:01:30:年轻人已成俄军事文化重要一环? 01:06:58:俄罗斯平替社会的建立 01:10:29:俄民众身份认同发生变化? 01:14:39:俄乌冲突与平头老百姓 -音乐- Makesoundmusic Light-Positive Corporate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统筹:张无为 剪辑:侯倩 宣发:王奕涵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暑期特辑第二期! 7月2日,中国女篮以73比71力克日本女篮,时隔十二年再度捧起亚洲杯冠军,为中国体育再添一个历史时刻。此外,中国体育界最近也是非常忙碌,女足赴澳洲出征世界杯,在7月22日与丹麦女足打响第一战,男篮国家队则准备归化NBA球员凯尔·安德森,为接下来的男篮世界杯做准备。 在光鲜背后,女篮青训队伍实力不足、男女项目成绩差距、村超村BA出圈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现象,中国篮球、足球等项目面临着民间热度高但人才寥寥的困境,这也折射出中国体育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中的困难。 那么,中国女篮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再次夺魁的呢?女篮夺冠又会给中国体育界带来什么影响?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澎湃新闻体育部记者胡杰,与我们聊聊他对女篮夺冠及中国体育的观察和解读。 -本期对谈- 主播:许雨深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嘉宾:胡杰 澎湃新闻体育部记者 -时间轴- 1:50 从磨合到打硬仗——女篮亚洲杯夺冠之路复盘 5:23 从“黄金一代”到“青黄不接”,女篮巅峰后的低谷 8:29 拖堂、见世面、心理疏导——新一代女篮成长三部曲 12:54 真实的女篮:自信比胜利更动人 14:40 天赋与竞争差距造就中国女子体育强势 18:31 压力与希望并存——女足世界杯和男篮世界杯前瞻 22:53 女篮青训落入“无米之炊”,女篮夺冠或能“添点米” 26:34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中美篮球体系的不同 30:37 归化NBA球员能给男篮带来机遇吗? 33:11 《纽约时报》裁掉体育部,体育为何处于“边缘”? 34:11 村超与村BA火出圈,热爱体育其实很简单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许雨深 张无为 录制:许雨深 丁云祥 夏梦露 文案:侯倩 剪辑:赵嘉敏 宣发:夏梦露 许雨深 审核:张无为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备注907编辑部播客听众),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6月27日在法国上塞纳省楠泰尔市,一名法国警察在截停一辆汽车时开枪,造成驾车的17岁北非裔少年身亡。这一事件引起法国各界强烈反应,被认为揭示了法国执法机构中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与歧视。28日晚开始,法国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骚乱,一直到7月中旬,这场危机才逐渐平息。 在该事件中,移民问题,种族歧视与暴力执法被再次提及,底层街区的青年、警察与政府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均被夹击。本期播客邀请到在巴黎工作生活5年的华人来聊聊他在当地的现实感受,以及由这件事延伸而出的亚裔在法国社会的生存处境。如果我们看到“巴黎在燃烧”,这场火还将波及到哪里? -本期对谈- 主播:李晓萌 澎湃国际部编辑 嘉宾:嘉钺,在巴黎工作生活5年的华人 -时间轴- 02:22 乱其实才是“常态”? 07:00 巴黎的市中心和郊区,左岸和右岸 10:14 国际媒体为什么爱疯转这样的照片? 11:31 法国警察系统的种族歧视问题 17:00 发泄愤怒的底线在哪里? 21:26 给警察捐款暴露法国左右对立问题? 24:25 从退休金改革到抗议骚乱,马克龙政府何以态度强硬? 30:24 少数族裔相关数据在这个国家缺失 36:30 真正的种族融合仍然很难 38:22 在法的亚裔如何融入? 40:45 抗议为何总是放火烧车? 43:35 中法媒体报道差异 47:43 法国社会氛围有所改变 51:27 法国生活:下午五六点喝个小酒 -音乐- Simple Gifts 作者:Mark Bodino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统筹:张无为 剪辑:李亚珂 宣发:隋雨彤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备注907编辑部播客听众),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暑期特辑! 伤感、启程、选择……这些带有些许遗憾意味的词语组成了一个毕业季。某种意义上,本期907暑期特辑,我们的主题就是“选择”。 在“报考季”,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或在为选择而迷茫。你是否听说过“考研名师”张雪峰的一段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这引发了关于学新闻是否真的没必要的热议。因此,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澎湃新闻国际部的主编李怡清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丁云祥同学以及来自复旦大学的丁俏力同学,听听这些“过来人”的故事和声音。 -本期对谈- 主播:夏梦露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嘉宾: 李怡清 澎湃新闻国际部主编 丁俏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学生 丁云祥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时间轴- 00:01:44新闻学,到底学不学?真相揭秘! 00:04:27新闻到底学什么?破解新闻学密码 00:09:00选新闻吃不饱饭?主编亲授生存秘籍 00:11:15别选新闻,到底是功利主义还是现实问题? 00:13:07理科学霸学新闻?老师警告:别开玩笑 00:15:43你的新闻理想我的新闻理想好像不一样 00:23:20有了假新闻,新闻就会死吗? 00:25:44“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00:27:34自媒体抢了新闻的活?“我们新闻人”可不这么想 00:30:16新传考研“泰卷辣” 00:31:38稳定还是尝试,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00:37:32记者频频转型,新闻岌岌可危?探讨行业未来 00:41:57“人生不是一条赛道,而是一片旷野“ -音乐- veryshort, idyllic landscape of southern China (1025980)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赵嘉敏 许雨深 丁云祥 夏梦露 侯倩 录制:赵嘉敏 许雨深 丁云祥 夏梦露 侯倩 文案:夏梦露 剪辑:王奕涵 宣发:侯倩 审核:张无为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备注907编辑部播客听众),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在雅加达迷失,在敲门中寻路。来到海上丝路的必经之地——印度尼西亚。旅途中,记者们带着好奇心用“broken languages”与当地人交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音乐和艺术也可以成为沟通和连接的方式。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详细聊一聊印尼的政治和文化面貌,探讨印尼多元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本期对谈- 主播:张无为 嘉宾:许振华 龙云杰 陈思众 -时间轴- 00:03:46 频繁被鸽,如何克服尴尬? 00:07:05 与当地人交流难?用“brokenlanguages”试试 00:08:44 会“一点点”中文?不,是“请给一点点小费” 00:10:30 找到“咖啡大楼”(Gedung Kopi),把敲门作为方法 00:18:42 过于直白的命名方式——来吧,来买“好的花衬衫” 00:21:50 印尼语“谢谢”与人类学理论 00:26:58 十年前在苏门答腊岛支教时,我唯一记住的单词是“印尼炒饭” 00:28:13 我的祖父母1920年代出生在印尼棉兰 00:31:42 出生在广西北海,我从小感觉到的身边的东南亚元素 00:37:08 取名“蜜兰”只是因为它安全:对历史和移民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00:45:57 对于华裔身份的认同可能不以语言方式表达 00:51:44 排华问题与政客炒作 00:57:21 在印尼,下午4:30开始堵车 00:59:29 他们也听张国荣刘德华邓丽君周杰伦毛不易薛之谦? 01:01:31 采访雅加达代省长,体验极速飞车 01:05:46 既然咖啡店开到晚上12点,那么晚上九点喝咖啡也就不奇怪了? 01:22:07 与这片复杂神秘的土地达成和解:今天的事明天再说 01:27:04 印尼咖啡与“清醒梦” -音乐- Technology Corporate 作者:Tim Taj -工具箱-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 《登月荒言》 《孤独的独》 《不即不离》,导演:廖克发 Gedung Kopi(咖啡大楼) Terima kasih(谢谢) Sama sama(彼此彼此) tiga(三) bakso(肉丸) Kuey tiaw(粿条) bihun(米粉) siomay(烧卖) 巴达维亚(雅加达原名) Perenakan(土生华人) Baba Nyonya(峇峇娘惹) sedikit(一点点) 棉兰(Medan) 苏门答腊Bandar Lampung anak-anak(孩子们) Fajar Merah(印尼民谣歌者,1993年出生,他的父亲Widji Thukul是印尼著名诗人,关心平民和劳工,在苏哈托下台前夕时失踪,当时Fajar才5岁。) Pramoedya Ananta Toer(普拉姆迪亚是印尼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其《布鲁岛四部曲》讨论印尼民族主义的起源、荷兰殖民时期对各大族群施加的暴力、荷属东印度的社会风貌面面观,他的人生和文字激励了许多印尼人重新思考历史和参与社会变革) Eka Kurniawan(印尼当代最出名的小说家之一,擅长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法,曾获英国国际布克奖,也是普拉姆迪亚的研究专家)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张无为 录制:赵嘉敏 王奕涵 夏梦露 文案:罗丽艾 剪辑:侯倩 李亚珂 文稿:隋雨彤 宣发:赵嘉敏 夏梦露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备注907编辑部播客听众),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 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韩国人血液里真的流淌着冰美式?《黑暗荣耀》里的校园暴力在韩国普遍存在吗?在中国遭遇Culture Shock怎么办?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作为疫情放开后第一批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的体验,以及如何对待文化争议。与此同时,日韩正在外交上打得火热,这边年轻人到底怎么看? -本期对谈- 主播:陈沁涵, 澎湃新闻记者 嘉宾:张哲,曾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就读、韩国文化院工作(抖音ID:@韩国问题专家PHIL CHANG) 琴喜祥,复旦大学 法学专业 大一 韩承宙,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政治专业 大一 -时间轴- 00:14:55 - 中韩学生,谁是刻苦第一名? 00:23:54 - 影视与偶像的影响 00:36:44 -香菜、鸽子、牛蛙、血旺......关于中韩饮食差异 00:41:36 – 韩国泡菜很“辛奇”,冰美式很“美式” 00:55:10 – 令人迷惑的中文:“好吧”和 “好的”有什么不一样? 01:01:23 -《黑暗荣耀》让更多人关注校园暴力 01:09:14 – 韩国学生也要受补习班的苦? 01:18:41 -“进步”和“保守”同时存在于一个韩国家庭 01:20:45 – 相比政治,年轻人更关注有没有钱吃饭 01:23:42 -对于韩国人来说,朝鲜是“同胞”还是“另一个国家”? 02:01:49 - 韩国人绕不过的敬语:是兄弟就不能是朋友? -音乐- Inspirational Corporate _Background Music (No Copyright music) _ News 作者:Infraction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张无为 录制:赵嘉敏 文案:罗丽艾 剪辑:赵嘉敏 管子恺 文稿:夏梦露 隋雨彤 宣发:侯倩 李亚珂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备注907编辑部播客听众),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微博“国际湃”找到我们!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 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ChatGPT的惊艳表现引发了全行业的热烈讨论。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利用ChatGPT辅助新闻生产?AI是否会加剧假新闻的泛滥?能否秉持算法中立?它又给人类带了什么挑战?本期节目我们将从行业人士和学生角度深入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对谈- 主播:管子恺,上海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学学生 嘉宾:张无为,澎湃新闻国际部编辑 郑淑婧,澎湃新闻国际部明查栏目编辑 -时间轴- 4:03 探索ChatGPT 6:58 ChatGPT如何帮助新闻生产? 10:09 AI是创造者还是遵守规则的工具? 14:09 AI“赋能”假新闻 19:03 AI假新闻对受众的影响 24:22 Disinformation与Misinformation:人在假新闻传播中的主体性 30:02 AI算法的歧视与偏见 34:40 算法掩盖下的意识形态裹挟:算法中立能否实现? 39:11 创造力与逻辑思维:人类不可被AI取代的独特性 49:18 AI会否有意识?——对未来AI的畅想 -音乐- Thomas Greenberg-The Running Man 徐鲤-达温庄园的午后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国际部 x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张无为 赵嘉敏 文案:侯倩 剪辑:夏梦露 采访:管子恺 宣发:隋雨彤 李亚珂
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一个多月前,土耳其及叙利亚边境发生八级大地震,澎湃新闻两位记者赶赴现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构建我们的叙事并把它呈现给读者,中外媒体报道各自有什么特点?国际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何处?这里面有太多可聊。 -本期对谈- 主播:张无为,澎湃新闻国际部编辑 嘉宾:喻晓璇,澎湃新闻国际部中东条线记者,关心冲突与发展,对文化、宗教与民族方面的问题尤感兴趣。 汪伦宇,澎湃新闻国际部欧洲条线记者,关注东欧、高加索等地区“冻结的冲突”。 巴山酒,前907打工人,曾在土耳其游学采访。 吴挺,前澎湃新闻国际新闻部主编,国际新闻报道的一名“老兵”。 -时间轴- 05:12在当地人的提醒下采购物资,我们买下最后一个样品帐篷 10:12在土耳其的叙利亚中产,全家30多人,因为余震不敢回家 11:30没地方住的一天我们去了孤儿院借宿,每天都像多米诺骨牌 14:13土耳其城市化的变迁启发了我们 19:55到达反对派票仓哈塔伊,房屋质量问题成为焦点 21:56奇怪的阴谋论 23:56埃尔多安“命运论” 27:23现场的复杂性远不是简单的评论员分析文章可以概括的 23:56倾听埃尔多安支持者的声音 42:43What do you want?Freedom! 48:40怎么去提出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53:13 2018年土耳其里拉暴跌,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56:52土耳其“北漂”也有房价困扰 1:00:44土耳其人会怎么看我们的报道? 1:03:22中西方媒体报道的不同 1:10:07地震中的游轮 1:13:38如何打开局面 1:21:31土耳其人与房子的关系 1:35:48我们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到自己,建立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工具箱- 特稿|地震下的“土耳其世纪”,埃尔多“安”? www.thepaper.cn -音乐- 徐鲤-达温庄园 -制作团队- 张无为 赵嘉敏 隋雨彤 夏梦露 侯倩 李亚珂 管子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