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紫老师的鼎力相助下烤糊又可以混更了! Fusion 栏目久违更新,烤糊与日知录互相做客,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地导致「日知录」彻底烤糊化,到了柯紫老师大呼「没想到跟烤糊会录成这样!」的地步。 本期节目中,我们拉着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柯紫老师从沙漠的定义,聊到看电影时摘不下来的专业滤镜,最终扯到了影视文化中「沙漠」的文化意涵。怎么看出《沙丘》里的「沙丘」是「真·沙丘」还是电脑特效?《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沙漠与《现代启示录》中的雨林有什么相似性?「沙漠」对于不同的电影角色来说,到底是亟待征服的一片荒芜,还是提供可能的一张白纸?以及,《卡萨布兰卡》那首著名情歌竟然是关于看电影的?? 这次串台因为太尽兴,分了上下期,这里是上期。下期节目会更多地讲到柯紫老师的专业,以及更多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对话可能,敬请期待,「日知录」更新我们就更! 本期速览 [08:30] 此处终于进入「沙漠」了! [21:53] 柯紫与烤糊戴专业滤镜看《沙丘》 [31:32] 阿拉伯的劳伦斯不是一个人类学家 [40:39] 《现代启示录》,太平洋的撒哈拉 [46:10] 在北非(而非巴黎)做个《过客》 [53:34] 地理边缘的隐世高人和神秘宝藏 [58:53] 征服之外,在沙漠寻找自我解放 出场影视 《沙丘》(2021) 《星球大战》(1977)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 《通天塔》(2006) 《现代启示录》(1979) 《过客》(1975) 《新龙门客栈》(1992) 《盗墓笔记之沙海》(2018) 《沙漠驼影》(2013) 《末路狂花》(1991) 《扎布里斯基角》(1970) 《绝命毒师》(2008) 《沙漠妖姬》(1994) 相关链接 日知录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东方主义》(1978)爱德华·萨义德 ‘Orientalism,’ Then and Now 下酒菜 03:”这不就是我家楼下吗“ 音乐 Bertie Higgins - Casablanca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本期节目,要向大家介绍一桩 2022 年的“黑/白天鹅事件”——「越烤越糊」竟然三周年了 🎂。 是的,在三年前我们激动地发布那期粗糙的“试吃集”时,虽说并非没有期待,却也从未明确想过三年后,我们的节目会变成什么样,而中文播客的创作与收听环境又会变成什么样。既然水到第四个年头,烤糊决定更加打起精神。除了稳定更新播客之外,我们还要开启两个付费计划——烤糊小报「隐藏菜单」💌 与「饭友群」👩👩👧👦。 我们或许是少有”话痨“到连为何没有做过性别议题、为何要开通 newsletter 与听众群,都要做一期节目来解释初衷的播客。感谢你不厌其烦地倾听我们这些充满了自我意识的思考。如果愿意的话,也欢迎你前往爱发电,支持我们的付费计划。节目里画的饼,我们会努力(不限期)实现的。 另,”第三年请不要见异思迁哦“!🦷 烤糊的爱发电主页:https://afdian.net/@yuekaoyuehu 本期速览 [04:40] 端出一些画了但从未出锅的饼 [09:15] 为什么烤糊(竟然)还没聊过性别议题? [21:43] 关于「新冠疫期的声音」的自反:录音作为防腐技术 [28:42] 新年烙新饼:「隐藏菜单」与「饭友群」 [40:55] 互问互答:还是画饼 相关索引 * 结绳志 * 王婧|声音研究:美妙的、复杂的、糟糕的 * 声东击西:#198 反抗平台,与老派传播形式的复兴 * On Substack, COVID misinformation is allowed to flourish 提到的往期节目 * 第十五道:雷峰塔下的疯女人 * 年终总结:我们尝试闲聊,结果—— * 第十一道:电影与生活中的“鸡同鸭讲” * 第五道:新冠疫期的声音 * 第三道:AAAAARCHIVE! 音乐:【拔牙歌】第三年的见异思迁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大家新年好! 立志新年更加勤奋的烤糊,在新春佳节🏮给大家献上壬寅虎年的首期节目,邀你一同回味、重新审视家喻户晓的经典传说「白蛇传」🐍。 提起白娘子,你或许会想起妆发永远完美的赵雅芝(以及颇具酷儿色彩的反串许仙叶童);妖娆魅惑、痴情被负的王祖贤与张曼玉(以及叫人犯罪的禁欲系法海赵文卓);追光动画中暧昧的姐妹情深;启发了宫崎骏的日本东映动画片;粤剧、京剧、弹词的经典唱段;聊斋画风下吸食书生精气的恐怖蛇精…… 蛇蝎美人、抗倭英雄、贤妻良母、痴情怨女、勇敢追爱、岁月静好、身份困境——这些看似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形象,都是白娘子。 自唐以来,白蛇传在民间流传中不断完整,也不断被改编、演绎、挪用。透过「白娘子」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下的道德训诫、两性关系、女性形象与价值话语。它们重塑了「白娘子」,却也让其成为一个充满创作空间的跨越性别种族、穿越文化历史的大IP。 白蛇传在古今中外的改编实在太多,我们在此仅截取感兴趣的几个片段,也期待你的分享与补充! 另外宣布两个消息: 烤糊今年开始以 newsletter 的形式制作播客番外小报,大家可以前往我们的「爱发电」主页 选择 「隐藏菜单」套餐 订阅,发电后别忘了附上邮箱地址。第一期小报预计在二月中发布。 此外,我们于新年前夕发布的「越烤越糊x梁四口」联名红包封面🧧已派发完毕,承蒙大家厚爱!如果你没有及时抢到,我们又制作了一小批红包,放在我们的爱发电主页,欢迎购买支持(也鼓励我们更新)!! 本期速览 [06:00]「白蛇传」基本要素盘点及源流 [20:36] 天下兴亡,雷峰塔有责?雷峰塔:勿 cue [24:30] 技术实验金山寺,抗日英雄白素贞 [29:00] 华语最大IP「白蛇传」早期电影化小史 [48:04] 「新白」:完美偶像白素贞养成记 [59:37]「青蛇」:白青(和法海)终于有了人的体温 [77:17] 李碧华笔下与香港电影史上的痴情怨女 [82:36] 白蛇青蛇在现代中国:严歌苓《白蛇》 [84:16] 日本改编:「功夫熊猫」早期珍贵影像流出 [96:20] 蛇精凭什么总是女的?厌女、变态与酷儿 相关索引 白蛇传文本: * 《博异志》谷神子(唐传奇) * 《太平广记》李昉/编(宋话本) * 《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明末白话小说集) * 《义妖传》(清末弹词) * 《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1924) * 《白娘娘反对重建雷峰塔论》(1924) * 《金钵记》田汉(1943) * 《青蛇》李碧华(1986) * 《白蛇》严歌苓(1999) * 《雨月物语》之《蛇性之淫》上田秋成(1776) 白蛇传影视: * 《义妖白蛇传》《仕林祭塔》上下部(1926-1927),天一电影公司,邵醉翁导演,胡蝶主演 * 《白蛇传·荒塔沉冤》(1939),华新电影公司,杨小仲编导,陈燕燕主演 * 《雨月物语》(1953),沟口健二导演,同年威尼斯银狮,丰田四郎导演,李香兰、池部良、八千草薫主演 * 《白夫人的妖恋》(1956),日本东宝与邵氏合拍 * 《白蛇传》(1958),日本东映动画与邵氏合拍,亚洲首部彩色长篇动画 * 《白蛇传》(1962),邵氏黄梅调电影,岳枫导演,林黛、赵雷主演 * 《新白娘子传奇》(1992),台湾电视公司首播,赵雅芝、叶童、陈美琪主演 * 《青蛇》(1993),徐克导演,李碧华编剧,张曼玉、王祖贤、吴兴国、赵文卓主演 * 《白蛇传》(2006),中央电视台首播,刘涛、潘粤明、陈紫函主演 * 《白蛇:缘起》(2019),追光动画与华纳制作 * 《白蛇2:青蛇劫起》(2021),追光动画与阿里巴巴等制作 * 《白蛇传·情》(2021),广东粤剧院与珠江电影集团制作,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 声音片段: * 《千年等一回》高胜美 * 《雷峰塔》尚小云 * 《白蛇传·荒塔沉冤》(1933) * 《白蛇传》(1962) * 《新白娘子传奇》(1992) * 《莫呼洛迦》辛晓琪 * 《流光飞舞》陈淑桦 * 《霸王别姬》(1993) * 《白蛇传》(1958) * 《渡情》左宏元/张慧清 其他内容: * 清醒梦 e18 | 中国文化的救母传说 * 《尚气》(2021) * 罗靓《The Global White Snake》 * 田汉与《白蛇传》 * 《胭脂扣》(1987),关锦鹏导演 * 《阮玲玉》(1991),关锦鹏导演 * 王知无《香港电影史竟如此丧心病狂》系列视频 * 妖性与人性,孽情与至情:白蛇故事的缘起和演变 * 从妖魔到圣母,白娘子形象的演变背后,是人类的终极自恋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2021年,烤糊不改拖延本色,可算抢在最后一天,更新上了播客。 本期节目充满了自我意识。当我们试图录制一期「年终总结」时,却因不习惯单纯分享个人经历,而迟迟写不出提纲,于是我们的讨论主题变成了——为何「越烤越糊」无法制作一期「闲聊」节目? 就此,烤糊展开了自我反思:烤芬观察到自己对单位时间内高效信息摄入的执念;虎头则分享了学习多线工作(multitasking)、体验冥想仪式的感悟与困惑。虽然后半段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韩炳哲《倦怠社会》的小型精读会,但我们还是希望你能停下手上的家务、在沙发上躺平收听本期节目,以闲散慵懒的心情一同进入2022年。(注:这段话是虎头躺在床上写的。) 值得指出的是,今年我们更新了13期! 实现平均月更,是往年更新速度的2.6倍,可喜可贺!(这不就是节目里讨论的绩效与创造力的冲突?)感谢大家的不吝催促,来年烤糊定会顶着压力,继续拖更,还请期待喔! 内容大纲 [01:00] 充满自我意识的年终节目:烤糊为何无法「闲聊」? [06:10] 烤的烦恼:对摄入信息的执念 [13:10] 糊的烦恼:被迫学习多线工作与冥想放松 [20:40] 对时间管理与无限清单的集体迷恋 [33:20] 韩炳哲《倦怠社会》读书会:过度积极、深度无聊 [50:16] 在电影院睡觉可以抵抗商业逻辑吗? [59:50] 绩效与创造是否冲突? [61:05] 烤芬的环美长途火车之旅 相关链接 * 《无聊斋》vol.269 养养养三部曲:养猫反被PUA * 《越烤越糊》第十四道:这年头不用表情包都不会聊天了 * 铜锣冥想原理简介 * 铜锣冥想演奏示范 * 《端传媒》用时间工具抵抗焦虑的人 * 翁贝托·艾柯《无限的清单》 * 韩炳哲《倦怠社会》 * 《不在场》S1E10 冬天好 * 《Kinfolk基本生活》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人们,究竟在吃什么? * USA Rail Pass 音乐:Ripples in the Sand & Leaving Caladan, Dun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by Hans Zimmer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久违的“下酒菜”单元,我们想从烤糊二人聊天中频繁出现的一组对话说起—— “这拍的不就是我家楼下吗” “这个地方我去过” “今天路过了电影里那家打边炉” “周润发这个角色就住在隔壁高街”…… 烤芬和虎头,现分别居于纽约与香港——两座已经被无数影视文艺作品反复记录、书写、塑造、渲染的城市。纽约是在银幕上被毁掉最多次的城市吗?从《金刚》到“9·11”,揭示了我们对摩天大楼怎样的崇拜与恐惧?源自西方凝视的“赛博朋克”,是否已无法与我们对今日香港的体验区分开来? 我们流连于电影滤镜下符号化的浪漫想象,又穿梭于当下真实的街头巷尾。街道的变迁由影像如实记录下来,城市的形象也在阐释中变得愈加模糊。 “下酒菜”是「越烤越糊」的短节目单元(尽管本期并不短),限定烤糊二人世界,以一个短语、一行句子或任一事物作为引子,发起“不那么严肃”的发散讨论。 本期速览 [02:40] 烤糊“误入”电影场景举例:《机动部队PTU》与《法国贩毒网》 [08:10] 电影“先入为主”塑造了城市的第一印象 [11:50] 纽约或洛杉矶,谁是银幕上出现最多的城市? [13:20] 为何超级英雄多为纽约土著? [14:50] 对摩天大楼炸毁场景的痴迷,也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恐惧 [23:45] 香港在电影中被毁坏的两个阶段 [26:10] 我们可以摆脱“赛博朋克”的标签来观察香港吗 [29:10] “中华未来主义”的美学似乎永远停留在“过去” [33:45] 银翼杀手应该吃打边炉而非拉面 [36:00] 纽约香港的影视圣地旅游业 [39:58] 当电影与现实时空重叠…… 相关链接 《机动部队PTU》 電影朝聖 - PTU场景 《法国贩毒网》 《洛杉矶影话》 《纽约市20年》(NYC Epicenters 9/11-2021½) 《金刚》 「越烤越糊」第七道:从“大屋顶”到“福禄寿”,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 《科洛弗档案》 《后天》 《蝙蝠侠:黑暗骑士》 「越烤越糊」第十一道:电影与生活中的“鸡同鸭讲” 《哥斯拉大战金刚》 《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Why It's Always Raining In The Movie Fèlix Guattari, Soft Subversions 《攻壳机动队》 Astria Suparak, ASIAN FUTURES, WITHOUT ASIANS series 《大都会》 Map of Iconic Movie Locations in New York City 《博物馆奇妙夜》 《蒂凡尼的早餐》 《华尔街之狼》 《幸运的奶奶》 这五类地道餐厅,带你重温经典香港电影 《继园台七号》 北角历史:由小上海至小福建 米其林指南 - 香港有個小福建 《阿飞正传》 《重庆森林》 《胭脂扣》 《金门银光梦》 音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坂本龙一《未来派野郎》 封面图取自电影《机动部队PTU》 logo @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今天,当我们打开微信聊天记录或微博评论区,映入眼帘的总是一串一串的表情包;在有些时候,表情包甚至会比文字内容更多、也更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已经习惯了利用表情包来表达情感和观点,也深谙制作、使用、解读和传播表情包的种种方法——如果表情包是一门语言,我们每个人都「讲」表情包。但是表情包真的只是一些好笑的低清图片吗? 继上期节目中对社交互动与情感极化的探讨,本期烤和糊以表情包为例,聊了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社交互动中占据重要位置的「meme」。 * 我们可以用哪些框架和方式来理解 meme,尤其是表情包的流行? * 随处可见的表情包们携带了怎样的力量、散播了怎样的情绪? * 什么样的人或物会经常被做成表情包?为什么? * 同一个表情包形象在创作、传播、再创作、再传播的过程中会历怎样的变化? * 网络热门表情包和流行语怎样反应时代的症结?表情包作为传播格式是否与消费主义并驾齐驱? 本期速览 [02:00]「meme」的定义与来历 [10:55] 表情包作为「坏影像」 [18:15] 表情包与达达主义美学传统 [25:07] meme 与社会运动 [28:08] 为什么到处都是猫猫表情包? [32:33] 悲伤蛙的双重生活 [41:18] 吴京表情包的阅读理解 [46:40] 表情包作为我们表达情绪的方式 [49:50] 表情包是我们网上冲浪的抗抑郁药 [50:55] 当表情包占领了公共讨论空间 [54:20] meme 作为集体记忆与共同情感 [58:20] 被表情包异化的主体 [65:11] 由表情包范式想到消费主义 相关链接 * Dawkins, Richard. 1976. The Selfish Gene. *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 Kilroy was here * Shifman, Limor. 2013. Memes in Digital Culture. * In Defense of the Poor Image * Mortyplicity - S5 EP2 - Rick and Morty * Art in America, Do Memes Belong to a Dadaist History of Political Collage? * An Xiao Mina. 2019. Memes to Movements: How the World’s Most Viral Media is Changing Social Protest and Power * 2017 Women's March * Pepe the Frog is officially dead *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ought it was creating patriotic idols. Instead, it started a conversation about women’s rights * 终于看到了会动的吴京表情包 * Bernie Sanders Is Once Again the Star of a Meme * Why It's Time to Rewrite China's History Book * Socially Dead Laborers of Versailles: China’s 2020 in Memes * Young Chinese Bemoan Rat Race With Tongue-in-Cheek Memes * Poor Meme, Rich Meme — Real Life 音乐:舞娘 - 蔡依林 封面图由烤芬与吴京共同创作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网上冲浪让我们的情绪与观点更极端了吗?推荐算法制造的过滤泡沫是罪魁祸首吗?社交网络发言的时代,不同的政治观点之间的倾听与对话是可能的吗? 在美国,自2008年奥巴马团队成功运用社交网络打造候选人形象,到2016年特朗普当选与美国右翼政治组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上的崛起——社交网络对个体情感与社会政治的潜在影响,在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忧虑、批判与监管并行,日渐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学界和业界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本期嘉宾亮亮,即就职于美国某互联网大厂从事研究工作,秉承着“吃饭不怕砸锅”的宝贵精神,与我们分享了一些近十年美国前沿的研究成果与讨论热点。 * 自社交网络发展以来,美国群众的政治观点与情感变得更极端了吗? * 在我们日常浏览的内容中,有多少内容与我们观点相左(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 回音室效应,究竟源自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还是“人以群分”的行为惯性? * 为何YouTube会成为右翼视频的重灾区? * 社交网络还可能促进我们与其他群体的共情与对话吗? 本期速览 [06:33] 「回音室」、「过滤泡沫」与「万能」的算法 围绕社交网络与情感极化的常见假设 为什么这个话题近年成为了一门显学 [11:05] 美国政治与情感极化小史 [21:15] 政治极化与「村通网」有关吗? 「断网」可以减轻政治与情感极化的程度吗? [31:12] 社交网络确实造成了「回音室」吗? [40:03] 面对相左的观点,我们会自我反思,或更加抱团? [42:33] 社交互动趋同化 [49:00] 社交网络究竟是提供了发现极端内容与社群的平台,还是推动了它们的形成? 研究难度、数据黑箱、学术合作 [60:00] 不同机制的社交平台在影响用户极化上的差异 右翼视频与白男游戏博主:PewDiePie与新西兰清真寺枪击案 [69:15] 社交平台作为工具的中立性 [73:28] 美国社会治理的努力 一些本期不会讨论到的问题和回应 [84:06] 社交网络可能增进共情吗? [91:40] 乐观发言和积极案例:社交网络并不是对话的全部! 相关链接 * 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 * 新华网 - 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 * 岚目 - 微信公众号 * FCC Fairness Doctrine * 牛金贵、共和党革命 * Iyengar et la. 2019.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Polar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Lelkes et al. 2017. "The Hostile Audience: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Broadband Internet on Partisan Affect." * Boxell et al. 2017. "Is the Internet Caus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 Evidence from Demographics." * Allcott et al 2019. "The Welfar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 Bakshy, Messing and Adamic 2015. "The Welfar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 Barbera 2015. "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Tweet Together: Bayesian Ideal Point Estimation Using Twitter Data." * Flaxman, Goel, Rao 2016. "Filter Bubbles, Echo Chambers, and Online News Consumption." * Guess 2016. "Social Media,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Political Disinformation: A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 Bail 2018. "Exposure to opposing views on social media can increas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 Cinelli et al 2021.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on Social Media." * Bond 2018. "Political Homophily in a Large-Scale On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Wojcieszak 2021. "Echo Chambers Revisited: The (Overwhelming) Sharing of In-group Politicians, Pundits and Media on Twitter." * New York Times - "Opinion | How Facebook Became a Tool of the Far-Right" * Tech Crunch - "Facebook to launch a 'Researcher API'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 Twitter API for Academic Research * New York Times - Rabbit Hole podcast * QAnon * New York Times - "What Does PewDiePie Really Believe?" * Twitter Birdwatch * 电影《网络审查员》(Im Schatten der Netzwelt, 2018) * 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 section 2-30 * Scacco, Siegel, Weiss 2021. "Desegregating Digital Spaces: A Facebook Field Experiment in Jerusalem." * Druckman et la. 2021. "Affective polarization, local contexts and public opinion in America" 音乐:Future Holograms - Valentine 封面图来自New York Times - "How the storming of Capitol Hill was organized on social media."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本期节目录制于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6月7日。在经过了为期三周的罢工和谈判,纽约大学全校约2500名在校工作的研究生工人以99%的支持率投票通过了一份新的劳动合同。与上一份合同相比,这份新合同为研究生工人带来了起点为6刀/小时的加薪、更多的假期、更好的医保、更公平的工作环境等等。本期节目,烤芬请到了在罢工纠察线认识的雨薇,二人从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和工会成员的角度聊了聊在今年四月底至五月初,组织、参加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罢工的体验,并详细介绍本次罢工的来龙去脉。 我们也从美国私立大学研究生工人工会的历史与当下入手,讨论到作为国际学生的我们,为什么有必要成为工会成员?国际学生如何参与工会活动?参与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忧虑和困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理解自己「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身份又为我们思考劳资关系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 本期速览 [02:40] 亲历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罢工全过程 [12:25] 一场罢工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15:00] 本次罢工的来龙去脉——事实证明,罢工真有用! [29:18] 研究生工作者与学校之间为什么存在劳资关系? [33:13] 工会代表与学校谈判的过程 [39:00] 如何成为工会成员?为什么要成为工会成员? [46:09] 研究生工人工会成员的日常工作 [51:02] 以纽约大学为例的美国私立大学研究生工会小史 [57:08] 研究生工作者为什么既是学生也是工人? [61:58] 作为国际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参与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工人运动? 相关链接 * GSOC-UAW Local 2110 * @nyu_gsoc_uaw * @NYU GSOC|UAW * ‘They’re Trying to Bully Us’: N.Y.U. Graduate Students Are Back on Strike * MIT Living Wage Calculator * Graduate Students Are Workers: The Decades-Long Fight for Graduate Unions, and the Path Forward * 从加州大学罢工看研究生身份认同危机 * 【深度】从哥大研究生罢工看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未来 现场录音来源 * NYU Graduate Students Demanding Higher Wages Go On Strike * NYU GSOC/UAW ON STRIKE! NYU Pickit Line. #Workers #Occupy * GSOC 2021 Strike on NYU Picket Line Compilation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本期灵感源自烤糊两年前发布的第三道节目《AAAAARCHIVE!》——当我们提到人人都可以着手整理自己的archive时,虎头想起了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实体专辑与iTunes数字音乐收藏。但当收听音乐的习惯转向以流媒体为主时,面对这看似无限的现成音乐库,她整理音乐收藏的频率也随之减少了。 由此,我们邀请到两位同样认真听音乐、思考听音乐,且自己经营音乐电台的朋友——奶瓶和XD,严肃讨论了一番“听音乐”这件事情。 * 疫情以来,如何挖掘新的音乐?(主播们分成了“电台/包容派”和“学习/双琴派”) * 聆听媒介的变化是否影响了你喜欢的音乐类型? * 从黑胶到抖音,我们认识音乐的“单位”变了吗? * 从QQ音乐到Spotify,流媒体的演变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聆听? 本期后段还包括由我们共同制作的半小时「越烤越糊主题Mixtape」,不要错过 🎵 本期速览 本期讨论热烈,内容很串,时间线仅供参考! [00:50] 流媒体日推让我放弃了整理癖,然后没歌可听 [19:30] 从电台到现场:还是放弃“辨认”音乐的执念吧 [26:55] 古典乐要如何“听歌识曲”? [32:50] 马勒配新闻:“世界都裂开了” [39:45] 昔日偏执摇滚迷的自白:嘻哈让我更包容,《只对你有感觉》很好听 [46:08] 疫情后没有现场和唱片店,我开始在YouTube(TwoSetViolin)听歌 [64:20] 从专辑到抖音,我们认识音乐的“单位”改变了吗? [72:50] 昔日流媒体:“华语男歌手”、“Billboard榜单”与卡拉OK界面 [80:30] 今日流媒体:算法、“云村”与民族国家逻辑 [87:20] 老年人发言 [96:15] Mixtape 相关信息 * XD的电台《乱来电台|Mess Up FM》 * 奶瓶的电台《Artificial Paradise 人造乐园》 * BADBADNOTGOOD * SOIL & “PIMP” SESSIONS * Jess Lewis * Belle Chen & #SoundsFromHome企划 * Gilles Peterson, BBC Radio 6 Music * Hiroshima * Bookoff * Disk Union * 奶瓶的台北唱片店探店 * TwoSetViolin双琴侠 - “When You Try to Search for a Classical Piece.(搜索古典音乐是什么样的体验)” * 奶瓶的《The Making Of Pet Sounds》翻译项目 * 《我爱摇滚乐》 * 《Hit轻音乐》 Mixtape歌单 * 細野晴臣 - 北京ダック * 邓丽君 - 美酒加咖啡 * Hiroshima - Da Kitchen * 菅野よう子 - Digging My Potato * The Screen Tones - Stay Alone * 福原希己江 - チンジャオロース * 雀斑 - 太阳饼 * 卢广仲 - 开心餐厅 * STAYCOOL - 北投果汁 * (cai dan)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强烈建议大家前往微信公众号“糊汉三”回复关键词“寿喜烧”查看本期节目相关图文! 越烤越糊下酒菜第二期,烤糊借着热播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第二集中的一段情节,聊了聊烤芬从去年秋天搬家以后拾得的新爱好——捡家具! 纽约的路边,可回收和大件垃圾随处可见。这听起来很不像一座干净整洁的文明城市该有的样貌,但它催生出一项纽约居民最爱的活动——stooping。在街边捡别人丢弃的废物怎会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这项活动的兴起与纽约这座城市的种种特点有什么关系?新冠疫情和社交网络又是如何掀起“捡家具”的热潮?而且为什么内地城市或香港的街上很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捡二手、买二手的经历让烤糊回忆起小时候非常流行的“旧物改造”理念。无论是装修还是做手工,废物利用曾风靡各种生活类电视节目。然而在今天,当我们打开相似内容的媒体,更多内容的主题似乎从“会省”变成了“会买”。唉,抵抗消费主义可真难呐! 本期速览 [01:40] 烤芬家的纽约捡家具实践 [06:40] 香港、内地、日本都市与其捡家具(不)可能性的漫谈 [12:00] 疫情后纽约的捡家具之风,虚实结合的游戏化城市体验 [19:40] 二手流动市场,城市文化地理的管中窥豹 [26:25] 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立刻拥有! [30:15] 从“会省”到“会买”:“旧物改造”怎么不再流行了? 本期相关链接 *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2021) * 《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 @stoopingnyc * @curbalertnyc * 《交换空间》“旧物改造”举例 * 《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 “好好住”推送内容举例 片头片尾音频选段来自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第二集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本期标题“鸡同鸭讲” ,其实是想讨论文艺作品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语混用现象。不论是饱受吐槽的中英混杂,还是在使用普通话时收起乡音、矫正用词的意识——我们一旦走出本土的语言文化圈,便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而在影视作品中,部分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用语境,加之电影制作、剧本设计、观众体验等多重因素,多语混用的现象更是尤为突出—— * 《头文字D》与《阮玲玉》中的多语混用是同一回事吗? * 在多语混用时,电影里的人物能否理解彼此,观众又能否理解电影? * 谁是香港电影里的“标准”粤语? * 导演要如何协调跨文化的制作团队与艺术要求? * 什么是“标准”的英语、普通话与粤语? * 是否存在“纯净”的语言环境,或只是人口流动相对固定的语言环境? 本期也将开启烤糊一直想做的翻译专题。烤糊都有着外语院校的学习经历,而翻译不仅是我们学业的重要部分和初入社会的打工技能,更是我们如今身处跨文化地区时,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刻需要进行的活动。这是我们共同的思考兴趣,也将是我们长时间不定期连载的专题之一。 本期速览 [02:10] 《头文字D》里令人纠结的多语环境:演员原声、跨国制作与豆腐店招牌 [06:15] 《阮玲玉》电影与历史中的多语混用 [15:00] 相隔半个世纪,上海与香港的镜像关系:阮玲玉学普通话 & 刘嘉玲学粤语 [20:37] 谁是香港电影里的“标准”粤语? [27:16] “方言电影”里的“方言问题”:《海上花》《让子弹飞》《南方车站的聚会》《地球最后的夜晚》 [38:05] 烤芬为“中英夹杂”正名? [39:20] 烤芬在北京努力避免使用“哏儿” [43:30] 香港让虎头放弃了对“纯净”和“标准”语言环境的坚持 [44:36] Oasis瓦解了虎头对“英音”的认识 [48:15] “讲好普通话”:推广与演变 [56:00] 令人迷惑的彩蛋:南方周末的派对? 本期相关链接 * 《头文字D》(2005) * 日语配音版《头文字D》片段 * 《阮玲玉》(1991) * Huang, Xuelei. (2014). Shanghai Filmmaking: Crossing Borders, Connecting to the Globe, 1922-1938.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 张玮《一代女星阮玲玉: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吗》 * 《一代宗师》(2013) * Guo, Li. (2012). Rethinking the Female Voice and the Ideology of Sound: On Stanley Kwan’s Film Center Stage (Ruan Lingyu, 1992). Film International (Enskede, Sweden), [s. l.], v. 4–5 [58], n. 4–5 [58], p. 72–81. * 腾讯新闻:刘嘉玲为融入香港曾苦练粤语 * 《阿飞正传》(1990) * 《枭雄》(2015) * 《枭雄》里表演上海口音粤语片段 * 《海上花》(1998) * 《最好的时光》(2005) *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 I》 * 侯孝贤讲《海上花》的配音 * 《悲情城市》(1989) * 《一步之遥》(2014) * 《一步之遥》的舒淇配音 * 《让子弹飞》(2010) * 《让子弹飞》四川话版片段 * 《夜谭十记》 * 《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 * 《疯狂的石头》(2006) * 《路边野餐》(2015) *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本期零食,我们再次邀请了上次聊美食视频的嘉宾boihugo,围绕各自消费色情内容的经历与思考,进行了一场正襟危坐(?)的分享会——有的是身份探索,有的做人间观察,有的是观影听歌兴趣的延伸……从宫廷剧到伤痕文学,从门户网站到独立厂牌,我们的涉黄记忆涵盖了千禧年来的流行文化媒介变迁与个体身份的性别、性意识的觉醒—— * 消费色情究竟是性意识的解放,还是对性暴力的重申? * Pornhub如何能评判什么东西能激起欲望、属于色情内容? * 如何平衡“期待刺激”与“政治正确”带来的精分感受? * 求分享有意思的网站? 我们虽无法在本期节目内做出解答,但希望我们分享的快乐、烦恼与疑问能为同为消费者/创作者的你带来启发。 本期速览 [01:17] 本集年龄分级及收听预警 [02:15] 90后涉黄记忆/媒介发展史:Tumblr、《香水有毒》、任达华、ASMR [31:20] Pornhub的“Popular with Women/女性之选”到底是什么意思? [33:50] 本集制作初衷——中哈友好关系 [36:10] 如何定义什么属于色情内容(说不定有人就觉得郭德纲的相声......?) [43:40] 作为欲望主体与客体的身份与身体 [47:30] 共同的烦恼:“批判地享受” [62:18] 科技公司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欲望 本期相关链接 * 《香水有毒》 * Chinese NSFW Artist Faces Backlash for Degrading Women * Silk Labo * Vice围绕Silk Labo拍摄的记录片 Female Erotica in Japan * A Girl's Guide to 21st Century Sex (2006) * Love Listening to Porn but Hate Watching It? Try These 5 Audio-Only Options * 任达华、邱淑贞主演的《赤裸羔羊》 * 90s日本乐队Flippers Guitar对70s意大利B级情色片配乐的挖掘和挪用 * 《日本之耻》(Japan's Secret Shame, 2018) * Borfriend ASMR * familydick * home sweet home for 2020 Magazine (需付费购买杂志才可见作品,但杂志已售罄) →预览 * New York Times - The Children of Pornhub * New York Times - An Uplifting Update, on the Terrible World of Pornhub * The Invention of Pornography: Sexuality, Vision, and Topopolitics (Beatriz Preciado on Pompeii’s secret Cabinet) (需购买) * 《全裸监督》(2019) * Judith Butler. 1988.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 深田咏美上课,教你如何舒服的SOX * Eye on the guy * See him fuck * 《戴锦华:后革命的幽灵种种》 * Audre Lorde. 1978. The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 * Ben Ditto on the Tumblr pornography ban and information totalitarianism (需购买)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