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道:咱们工人有力量!美国大学疫期罢工记

本期节目录制于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6月7日。在经过了为期三周的罢工和谈判,纽约大学全校约2500名在校工作的研究生工人以99%的支持率投票通过了一份新的劳动合同。与上一份合同相比,这份新合同为研究生工人带来了起点为6刀/小时的加薪、更多的假期、更好的医保、更公平的工作环境等等。本期节目,烤芬请到了在罢工纠察线认识的雨薇,二人从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和工会成员的角度聊了聊在今年四月底至五月初,组织、参加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罢工的体验,并详细介绍本次罢工的来龙去脉。 我们也从美国私立大学研究生工人工会的历史与当下入手,讨论到作为国际学生的我们,为什么有必要成为工会成员?国际学生如何参与工会活动?参与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忧虑和困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理解自己「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身份又为我们思考劳资关系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 本期速览 [02:40] 亲历纽约大学研究生工人罢工全过程 [12:25] 一场罢工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15:00] 本次罢工的来龙去脉——事实证明,罢工真有用! [29:18] 研究生工作者与学校之间为什么存在劳资关系? [33:13] 工会代表与学校谈判的过程 [39:00] 如何成为工会成员?为什么要成为工会成员? [46:09] 研究生工人工会成员的日常工作 [51:02] 以纽约大学为例的美国私立大学研究生工会小史 [57:08] 研究生工作者为什么既是学生也是工人? [61:58] 作为国际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参与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工人运动? 相关链接 * GSOC-UAW Local 2110 * @nyu_gsoc_uaw * @NYU GSOC|UAW * ‘They’re Trying to Bully Us’: N.Y.U. Graduate Students Are Back on Strike * MIT Living Wage Calculator * Graduate Students Are Workers: The Decades-Long Fight for Graduate Unions, and the Path Forward * 从加州大学罢工看研究生身份认同危机 * 【深度】从哥大研究生罢工看美国高校劳工运动的未来 现场录音来源 * NYU Graduate Students Demanding Higher Wages Go On Strike * NYU GSOC/UAW ON STRIKE! NYU Pickit Line. #Workers #Occupy * GSOC 2021 Strike on NYU Picket Line Compilation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72分钟
99+
3年前

零食 04:关于“听音乐”的严肃大讨论——《只对你有感觉》其实很好听!

本期灵感源自烤糊两年前发布的第三道节目《AAAAARCHIVE!》——当我们提到人人都可以着手整理自己的archive时,虎头想起了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实体专辑与iTunes数字音乐收藏。但当收听音乐的习惯转向以流媒体为主时,面对这看似无限的现成音乐库,她整理音乐收藏的频率也随之减少了。 由此,我们邀请到两位同样认真听音乐、思考听音乐,且自己经营音乐电台的朋友——奶瓶和XD,严肃讨论了一番“听音乐”这件事情。 * 疫情以来,如何挖掘新的音乐?(主播们分成了“电台/包容派”和“学习/双琴派”) * 聆听媒介的变化是否影响了你喜欢的音乐类型? * 从黑胶到抖音,我们认识音乐的“单位”变了吗? * 从QQ音乐到Spotify,流媒体的演变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聆听? 本期后段还包括由我们共同制作的半小时「越烤越糊主题Mixtape」,不要错过 🎵 本期速览 本期讨论热烈,内容很串,时间线仅供参考! [00:50] 流媒体日推让我放弃了整理癖,然后没歌可听 [19:30] 从电台到现场:还是放弃“辨认”音乐的执念吧 [26:55] 古典乐要如何“听歌识曲”? [32:50] 马勒配新闻:“世界都裂开了” [39:45] 昔日偏执摇滚迷的自白:嘻哈让我更包容,《只对你有感觉》很好听 [46:08] 疫情后没有现场和唱片店,我开始在YouTube(TwoSetViolin)听歌 [64:20] 从专辑到抖音,我们认识音乐的“单位”改变了吗? [72:50] 昔日流媒体:“华语男歌手”、“Billboard榜单”与卡拉OK界面 [80:30] 今日流媒体:算法、“云村”与民族国家逻辑 [87:20] 老年人发言 [96:15] Mixtape 相关信息 * XD的电台《乱来电台|Mess Up FM》 * 奶瓶的电台《Artificial Paradise 人造乐园》 * BADBADNOTGOOD * SOIL & “PIMP” SESSIONS * Jess Lewis * Belle Chen & #SoundsFromHome企划 * Gilles Peterson, BBC Radio 6 Music * Hiroshima * Bookoff * Disk Union * 奶瓶的台北唱片店探店 * TwoSetViolin双琴侠 - “When You Try to Search for a Classical Piece.(搜索古典音乐是什么样的体验)” * 奶瓶的《The Making Of Pet Sounds》翻译项目 * 《我爱摇滚乐》 * 《Hit轻音乐》 Mixtape歌单 * 細野晴臣 - 北京ダック * 邓丽君 - 美酒加咖啡 * Hiroshima - Da Kitchen * 菅野よう子 - Digging My Potato * The Screen Tones - Stay Alone * 福原希己江 - チンジャオロース * 雀斑 - 太阳饼 * 卢广仲 - 开心餐厅 * STAYCOOL - 北投果汁 * (cai dan)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126分钟
3k+
4年前

下酒菜 02:“这个沙发不错,捡回家吧。”

强烈建议大家前往微信公众号“糊汉三”回复关键词“寿喜烧”查看本期节目相关图文! 越烤越糊下酒菜第二期,烤糊借着热播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第二集中的一段情节,聊了聊烤芬从去年秋天搬家以后拾得的新爱好——捡家具! 纽约的路边,可回收和大件垃圾随处可见。这听起来很不像一座干净整洁的文明城市该有的样貌,但它催生出一项纽约居民最爱的活动——stooping。在街边捡别人丢弃的废物怎会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这项活动的兴起与纽约这座城市的种种特点有什么关系?新冠疫情和社交网络又是如何掀起“捡家具”的热潮?而且为什么内地城市或香港的街上很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捡二手、买二手的经历让烤糊回忆起小时候非常流行的“旧物改造”理念。无论是装修还是做手工,废物利用曾风靡各种生活类电视节目。然而在今天,当我们打开相似内容的媒体,更多内容的主题似乎从“会省”变成了“会买”。唉,抵抗消费主义可真难呐! 本期速览 [01:40] 烤芬家的纽约捡家具实践 [06:40] 香港、内地、日本都市与其捡家具(不)可能性的漫谈 [12:00] 疫情后纽约的捡家具之风,虚实结合的游戏化城市体验 [19:40] 二手流动市场,城市文化地理的管中窥豹 [26:25] 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立刻拥有! [30:15] 从“会省”到“会买”:“旧物改造”怎么不再流行了? 本期相关链接 *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2021) * 《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 @stoopingnyc * @curbalertnyc * 《交换空间》“旧物改造”举例 * 《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 “好好住”推送内容举例 片头片尾音频选段来自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第二集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35分钟
5k+
4年前

第十一道:电影与生活中的“鸡同鸭讲”

本期标题“鸡同鸭讲” ,其实是想讨论文艺作品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语混用现象。不论是饱受吐槽的中英混杂,还是在使用普通话时收起乡音、矫正用词的意识——我们一旦走出本土的语言文化圈,便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而在影视作品中,部分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用语境,加之电影制作、剧本设计、观众体验等多重因素,多语混用的现象更是尤为突出—— * 《头文字D》与《阮玲玉》中的多语混用是同一回事吗? * 在多语混用时,电影里的人物能否理解彼此,观众又能否理解电影? * 谁是香港电影里的“标准”粤语? * 导演要如何协调跨文化的制作团队与艺术要求? * 什么是“标准”的英语、普通话与粤语? * 是否存在“纯净”的语言环境,或只是人口流动相对固定的语言环境? 本期也将开启烤糊一直想做的翻译专题。烤糊都有着外语院校的学习经历,而翻译不仅是我们学业的重要部分和初入社会的打工技能,更是我们如今身处跨文化地区时,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刻需要进行的活动。这是我们共同的思考兴趣,也将是我们长时间不定期连载的专题之一。 本期速览 [02:10] 《头文字D》里令人纠结的多语环境:演员原声、跨国制作与豆腐店招牌 [06:15] 《阮玲玉》电影与历史中的多语混用 [15:00] 相隔半个世纪,上海与香港的镜像关系:阮玲玉学普通话 & 刘嘉玲学粤语 [20:37] 谁是香港电影里的“标准”粤语? [27:16] “方言电影”里的“方言问题”:《海上花》《让子弹飞》《南方车站的聚会》《地球最后的夜晚》 [38:05] 烤芬为“中英夹杂”正名? [39:20] 烤芬在北京努力避免使用“哏儿” [43:30] 香港让虎头放弃了对“纯净”和“标准”语言环境的坚持 [44:36] Oasis瓦解了虎头对“英音”的认识 [48:15] “讲好普通话”:推广与演变 [56:00] 令人迷惑的彩蛋:南方周末的派对? 本期相关链接 * 《头文字D》(2005) * 日语配音版《头文字D》片段 * 《阮玲玉》(1991) * Huang, Xuelei. (2014). Shanghai Filmmaking: Crossing Borders, Connecting to the Globe, 1922-1938.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 张玮《一代女星阮玲玉: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吗》 * 《一代宗师》(2013) * Guo, Li. (2012). Rethinking the Female Voice and the Ideology of Sound: On Stanley Kwan’s Film Center Stage (Ruan Lingyu, 1992). Film International (Enskede, Sweden), [s. l.], v. 4–5 [58], n. 4–5 [58], p. 72–81. * 腾讯新闻:刘嘉玲为融入香港曾苦练粤语 * 《阿飞正传》(1990) * 《枭雄》(2015) * 《枭雄》里表演上海口音粤语片段 * 《海上花》(1998) * 《最好的时光》(2005) *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 I》 * 侯孝贤讲《海上花》的配音 * 《悲情城市》(1989) * 《一步之遥》(2014) * 《一步之遥》的舒淇配音 * 《让子弹飞》(2010) * 《让子弹飞》四川话版片段 * 《夜谭十记》 * 《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 * 《疯狂的石头》(2006) * 《路边野餐》(2015) *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58分钟
12k+
4年前

零食 03:谁说郭德纲的相声不能性感?

本期零食,我们再次邀请了上次聊美食视频的嘉宾boihugo,围绕各自消费色情内容的经历与思考,进行了一场正襟危坐(?)的分享会——有的是身份探索,有的做人间观察,有的是观影听歌兴趣的延伸……从宫廷剧到伤痕文学,从门户网站到独立厂牌,我们的涉黄记忆涵盖了千禧年来的流行文化媒介变迁与个体身份的性别、性意识的觉醒—— * 消费色情究竟是性意识的解放,还是对性暴力的重申? * Pornhub如何能评判什么东西能激起欲望、属于色情内容? * 如何平衡“期待刺激”与“政治正确”带来的精分感受? * 求分享有意思的网站? 我们虽无法在本期节目内做出解答,但希望我们分享的快乐、烦恼与疑问能为同为消费者/创作者的你带来启发。 本期速览 [01:17] 本集年龄分级及收听预警 [02:15] 90后涉黄记忆/媒介发展史:Tumblr、《香水有毒》、任达华、ASMR [31:20] Pornhub的“Popular with Women/女性之选”到底是什么意思? [33:50] 本集制作初衷——中哈友好关系 [36:10] 如何定义什么属于色情内容(说不定有人就觉得郭德纲的相声......?) [43:40] 作为欲望主体与客体的身份与身体 [47:30] 共同的烦恼:“批判地享受” [62:18] 科技公司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欲望 本期相关链接 * 《香水有毒》 * Chinese NSFW Artist Faces Backlash for Degrading Women * Silk Labo * Vice围绕Silk Labo拍摄的记录片 Female Erotica in Japan * A Girl's Guide to 21st Century Sex (2006) * Love Listening to Porn but Hate Watching It? Try These 5 Audio-Only Options * 任达华、邱淑贞主演的《赤裸羔羊》 * 90s日本乐队Flippers Guitar对70s意大利B级情色片配乐的挖掘和挪用 * 《日本之耻》(Japan's Secret Shame, 2018) * Borfriend ASMR * familydick * home sweet home for 2020 Magazine (需付费购买杂志才可见作品,但杂志已售罄) →预览 * New York Times - The Children of Pornhub * New York Times - An Uplifting Update, on the Terrible World of Pornhub * The Invention of Pornography: Sexuality, Vision, and Topopolitics (Beatriz Preciado on Pompeii’s secret Cabinet) (需购买) * 《全裸监督》(2019) * Judith Butler. 1988.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 深田咏美上课,教你如何舒服的SOX * Eye on the guy * See him fuck * 《戴锦华:后革命的幽灵种种》 * Audre Lorde. 1978. The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 * Ben Ditto on the Tumblr pornography ban and information totalitarianism (需购买)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67分钟
3k+
4年前

下酒菜 01:烤糊两周年 & "I'm Disabled."

万万没想到,「越烤越糊」竟然已经两岁了🎂🎂 在本期节目的前半段,烤和糊对往期节目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虽然没有多少集可供选择,但我们还是强行评出了“最喜欢的单集”和“最遗憾的单集”。(另外,感谢几位听众朋友们在微博上提的问题,我们会在后续节目中慢慢解答!) 节目的后半段,我们开启了「下酒菜」——(另另另)一个为了促进烤糊拥有更多二人世界、顺便提高更新频率的新栏目!在「下酒菜」中,我们会以一个关键词或一句话为引,进行不超过半小时的发散讨论。新栏目第一期里,两个英剧《IT狂人》的忠实拥趸从永恒的经典——第二季第一集——中的搞笑包袱 "I'm disabled." 出发,聊了聊无知健全人与无障碍设施的二三事、主流影视文化中的健全霸权/中心主义、以及每个人都有的“被残障”和“赛博格化”瞬间。 本期速览 [01:12] 老节目「越烤越糊」两岁生日快乐 [03:07] 强行回顾往期,一些喜欢和遗憾 [13:55] 新栏目「下酒菜」和《IT狂人》广播剧(?) [18:10] 虎头作为无知健全人的社死时刻 [23:10] 主流影视文化中的健全霸权主义 [32:20] "disabled"是一个被动态 [35:10] 每个人都“被残障”,每个人都是赛博格 本期相关链接 * "In Defense of the Poor Image." 2009. Hito Steyerl. * The IT Crowd (2006-2013), Season 2 Episode 1, “The Work Outing” * “I’m Disabled” cut * 《寒枝雀静》(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2014) * Code of the Freaks (2020) * 《X战警:逆转未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2014) * 这才是iPhone的最强功能,不接受反驳——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41分钟
99+
4年前

第十道:深圳城中村的前世今生(下)

继上次讨论过北京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后,本期【越烤越糊】再次邀请到城市设计师与研究员王沁雪,带虎头与听众走访了一圈深圳的城中村,聊聊这座总被称作“没有历史的城市”的前世今生。我们主要选取了南头古城与大芬油画村作为两个历史与发展命运截然不同的案例,切入“城中村”这个大家都听说过、都见过、甚至到访过,却难以定义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记录不同城中村中丰富的声音体验,本次首次采用了现场录音,希望你听起来过瘾。也因为录音素材很多(虎头剪得很辛苦),所以节目将分为上下两期音频发布——都要收听哦!! 🔗上期节目传送门 本期速览 Part 3 - 大芬油画村 [03:30] 从上海世博会说起:为什么要关注大芬? [09:50] 大芬村村史:流水线油画 [25:45] 空降的美术馆 [32:35] 美术馆的空间设计与考量 [42:35]《中国梵高》 [52:05] 大芬的转型危机 [56:10] 彩蛋:与“中国梵高”赵小勇对话 相关图文 Part 3 城中村是今日城市的隐形战争 *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实践馆—深圳案例馆 * 《三联生活周刊》深圳城中村再生样本大芬丽莎 并非蒙娜丽莎 * 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特别出版物《特区一村:中国城市化的大芬样本》 * 纪录片《大芬丽莎》 * 《界面》“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的理想与现实 * 大芬村美术馆 * 大芬村双年展 * 纪录片《中国梵高》 * 一条对《中国梵高》的报道 * Michael Wolf 在大芬村的摄影作品系列“Real Fake Art” 主题音乐 * 五条人,《深圳的街头》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61分钟
99+
4年前

第九道:深圳城中村的前世今生(上)

继上次讨论过北京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后,本期【越烤越糊】再次邀请到城市设计师与研究员王沁雪,带虎头与听众走访了一圈深圳的城中村,聊聊这座总被称作“没有历史的城市”的前世今生。我们主要选取了南头古城与大芬油画村作为两个历史与发展命运截然不同的案例,切入“城中村”这个大家都听说过、都见过、甚至到访过,却难以定义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记录不同城中村中丰富的声音体验,本次首次采用了现场录音,希望你听起来过瘾。也因为录音素材很多(虎头剪得很辛苦),所以节目将分为上下两期音频发布——都要收听哦!! 本期速览 Part 1 - 城中村是今日城市的隐形战争 [04:40] 今日如何介入城中村?(深圳名字的由来) [08:50] 城市更新的两种模式 [16:40] 城中村的空间结构与感官层次 [28:40] 规划者与村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修城中村和修美术馆听起来差不多”) [31:00] 城中村的组织由来:从自然村到生产大队 [32:55] 到底什么是城中村?(一种自下而上的“他者”空间组织形态) Part 2 - 南头古城 [37:20] 深圳的历史叙事:“粤港首府”与“没有历史的集体” [44:10] 握手楼、消防摩托与立面外墙 [45:40] 景区之内:老字号、新古董与大工地 [50:45] 景区之外:声音地图 相关图文 Part 1 城中村是今日城市的隐形战争 * “湖贝120计划” * 湖贝古村保护研究与 “湖贝古村120”公共计划大事记 * 《三联生活周刊》深圳湖贝村:“城中村”的另一种选择 * 《澎湃》深圳湖贝更新:少拆少迁,新旧共生的新模式探索 * 握手楼与建筑出挑 * 消防喷淋 * 消防摩托车 * 城中村自建房调查:许志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师) * (1)住宅工厂里的生活 * (2)建一栋房子要花多少钱 * (3)争夺空间的博弈 * 马立安(Mary Ann),《向深圳学习》/ Learning from Shenzhen * 《虎嗅》专访人类学家马立安:在城中村,看到另一个深圳 * “握手302”工作室 * 握手302的活动“握手秀秀:握手302与虔贞女校” Part 2 南头古城 *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题“城市共生”,聚焦城中村 * URBANUS都市实践梳理的《南头古城在深圳特区的40年》 * 如何依靠立面大概判断房屋年代? * 瓷砖-90年代至21世纪初 * 水刷石-八十年代左右 * 坡屋顶平房或形制奇特-70年代及以前 * 南头古城改造前后对比 主题音乐 * 五条人,《深圳的街头》 记得收听下期!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56分钟
1k+
4年前

零食 01:王刚凭什么不是生活方式博主?

超慢工出细活播客节目【越烤越糊】本次带来半年前就录制好的零食栏目。相比探讨严肃(?)话题的“正餐”,“零食”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跑题聊天,以更松散的形式分享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首期“零食”,被困纽约的烤芬、身在香港的虎头和上海俏主妇hugo聊了聊看美食短视频的那些事:美食短视频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观看形形色色的美食短视频都有什么不同的目的、体现了何种心态?作为经常搬家的都市年轻人,美食短视频与我们对“家”的构想又有何种关系?美食短视频的演进又催生了哪些不同的拍摄模式和镜头语言?以及最重要的,关于饮食和生活的影像纪录如何储存日常点滴的记忆、成为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给予和分享力量的锚? 查看本期更多相关精彩配图,请移步微信公众号“糊汉三”并回复本期关键词“隔夜燕麦”。 本期速览 [01:00] 美食短视频观看心得交流 [09:00] 消费主义导向的“生活方式”vlog与hugo的早饭实践转变 [17:30] 什么让一间房子成为“家”? [21:18] 美食视频与理想型 [30:54] 美食视频的语言演变:从菜谱到电视节目到短视频 [36:50] 美食视频的家庭联想与角色扮演想象 [42:00] hugo的家庭录影实践 本期相关菜谱 * BTV - 生活一点通 * CCTV - 天天饮食 * 食帖 - “孤独的吃吃吃” * 美食作家王刚 * 苗阿朵美食 * 山东魏淑芬 * 小高姐的Magic Ingredients * 子时当归 * 日食记 * 美食台 * MASAの料理ABC * You Suck At Cooking * Matt Adlard (aka Topless Baker) * 《一天世界》Episode 58: Literate 的饮食论 * 曼食慢语 *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 * CCTV - 厨王争霸 * 《村食记》之清炒空心菜(硬核美食) * 李子柒 * @boihugo的微博 * Jonas Mekas 为Jackie Kennedy和她妹妹的家庭拍摄的家庭录像 This Side of Paradise (1999) * Jonas Mekas - 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1972)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50分钟
1k+
4年前

第八道:刑侦美剧主角般的儿童保护社工

四个月前,烤糊与在布鲁克林做儿童保护社工的朋友艾迪聊了聊她的工作;彼时,王振华猥亵儿童案刚刚宣判,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的 “真相”还在迷雾之中。四个月后的今天,简中互联网上声援性暴力受害者的热度已经过去,鲍毓明案意料之外的“反转”与意料之内的终结也给诚恳和深入地谈论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带来更多阻碍,最后一波媒体焦点更是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倡导儿童利益、滑向了对事件八卦细节的大书特书。 一个或几个案件的句号,不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了答案。在舆论关注和司法系统的外围,介入家庭暴力、帮助未成年性侵受害者需要一套完整、多元、以儿童为重的系统提供支撑,无数社会服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全体公民对保护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的责任意识。在本期节目中,艾迪向我们讲述了在美国(以纽约州为例)的儿童保护体系下,司法、执法、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如何开展合作,而作为前端工作人员的她,又是如何践行和平衡自己作为法庭询问者(forensic interviewer)、受害者权益倡导人(victim advocate)和心理咨询师(counsellor)的三重身份的。 另外,艾迪最近正在酝酿详细介绍美国儿童倡导中心及相关工作的中文文章,请大家持续关注! 本期速览 [01:40] 社工小艾的工作内容 [06:18] 多学科团队合作下的儿童保护系统 [32:40] “法庭询问”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48:50] 疫情前后的布鲁克林儿童倡导中心 [55:15] “受害者倡导”又是什么呢? [64:30] 社工小艾如何走上社工之路 相关链接 * 社工小艾的文章《谁是“性侵儿童者”?》 * National 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 *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s Services * NYPD Special Victims Division * 《狩猎》(托马斯·温特伯格,2012) * McMartin preschool trial open/end bgm Macaroni and Cheese Song cover image Caperucita Roja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74分钟
99+
4年前

第六道: 当我们看“双琴侠”时我们看些什么?

本期节目完全发端于烤和明近期对油管频道TwoSetViolin的沉迷。但因为二人各自的兴趣点和共通的根茎型思维方式,这段对话从一本关于小提琴独奏家成长之路的民族志,最终扯到了Eddy Chen讲话时辅音簇吞音为什么是个可爱且有意义的细节。如果在播客的前十几分钟,您觉得自己像是误入了一场自己没有被提前通知当日讨论书籍的读书会,那么在此提示您,书名叫《Producing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Virtuosos》(中译《音乐神童加工厂》)。 在这本2015年出版的学术专著里,社会学家瓦格纳女士以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民族志(ethnography)的研究和写作方式记录和解析了世纪之交前后,来到欧洲的Ling Ling们是如何在当时的音乐教育、职业体系、业界形态下通过一些特定的发展阶段最终成为(或无法成为)小提琴独奏家的。作者不仅跟踪了近百位Ling Ling的成长历程,更观察了神童们的老师、父母,走进教室或来到家中,生动立体地再现了 how geniuses are created... 至于这本书和TwoSetViolin有什么关系,只能请大家耐心听了。 本期节目,烤请到了越烤越糊的第二位(?)客座厨师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Ling Ling @KingsofOblivion (aka 小明) 二人从一本民族志和一些流散体验 胡乱发散出一些与古典乐无关的嗑琴姿势 * [04:05] 如何通过一本民族志曲线嗑琴 * [20:07] 发现书和琴好像无关但可用以嗑琴 * [42:52] 烤问:我到底为啥看得这么起劲儿? * [45:40] 试图从珍奶骄傲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些收听预警 * 本期音质比Tchaikovsky 2 Mil Drop还噪,一定是Viola King从中作梗; * 内容与小提琴技巧或古典乐作为艺术门类毫无关系; * 关于2Set的一些描述和猜测或极不准确还望琴粉海涵 Ling Ling Insurance 相关链接: TwoSetViolin TwoSetViolin双琴侠的个人空间 TwoSetViolin双琴侠的微博 Wagner, I. (2015). Producing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Virtuoso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he Juilliard Effect: Ten Years Later The Comedians Challenging Stereotypes About Asian-American Masculinity FB - subtle asian traits Steele, C. M. (2010). 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s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 W. W. Norton & Company. open/end bgm Tchaikovsky 2 Mil Drop logo@找鸟儿 联系我们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微信号:athousandknives) 爱发电上赞助

68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