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3 躺和卷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 林语堂《苏东坡传》

本期阅读分享《苏东坡传》 寂寞沙洲冷 一夜春宵值千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 你一定想不到这些已经流俗 被断章取义胡乱引用的诗词 也都出自他之手 若放在今天 他定然是一个爆红的生活情感旅游美食博主 但这未免说小了他 林语堂的溢美之词则更为丰富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68分钟
2k+
2年前

Vol.20 鳗鱼的秘密也是人类的秘密 | 《鳗鱼的旅行》

这是一本瑞典现象级的畅销书,它是一位记者的处女作,却一举拿下瑞典最大的文学奖——奥古斯特奖的最佳非虚构图书,然而,这本书和鳗鱼一样,是一本难以被定义的奇书。 作者一边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一边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的思考。有科普、有通识、有故事、有哲思,却没有最终的解答。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曾花费大量时间对鳗鱼进行解剖和观察,却得出鳗鱼是从淤泥里无中生有而诞生。 19岁的弗洛伊德刚刚踏上生物学研究,是一个富有野心的研究者,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解剖了400多条鳗鱼,想要找到它的睾丸,了解它的繁殖方式,最终却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折磨着自己和鳗鱼,结果却是徒劳。” 或许正是解剖鳗鱼的失败,也使得弗洛伊德离开了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精神分析。作者戏谑到,“他想了解一种鱼类的性行为,却充其量只是在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面有所发现。” “鳗鱼的神秘,也是人类身上的神秘。独自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许是人类所有经验中最终极、最普遍的经验。” “不知道自己身世的人,在某程度上总是会失去方向。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离家和回家遵循的是同样的路线。” “我一直以为他和我在一同延续一件远在我俩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的事情。他为我做这件别人为他做过的事,我们在溪边的那些夜晚,构成了一种跨越时间、跨越代际的延续。就像一种仪式一样。”

72分钟
99+
2年前

Vol.18 我们终将进入群体时代 | 勒庞《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 2010年,法国《世界报》将其评选为“改变世界的20本书”之一。 作者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会湮没,独立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群体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只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刺激和激情,而这种无意识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 他首次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在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弗洛伊德认为《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极为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 主播Natalie: 《乌合之众》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书,其中对人性尤其群体意识的分析时至今日却依然如此熟悉。过去真的过去了吗?人类真的不会重蹈覆辙了吗?如果你也看过德国电影《浪潮》,那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再回想近年来因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所引发的群体冲突,也许就不会如此乐观。 我们始终身处群体之中,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类的关系史无前例的紧密,虽然身处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却可能隶属于同一个群体,表达相同的观点,使用共同的语言。在这个群体之中,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是抽离来看待群体的行为,确保独立思考的存在,坚守自己的底线。 主播炫玺: 所谓经典常常是听过也都知道大概内容,却不一定深入阅读过的作品。《乌合之众》因为太经典,而群体心理又人人一知半解,反而迟迟没有打开的欲望。 可当我真的翻阅起来时,常常感到触目惊心。比如“断言、重复、传染”这套​操控群体心理的经典手段,千百年来时刻在上演,从未停歇。从新闻传播到广告营销,都穷尽这套法则。词汇和语言所营造出的幻觉,往往比制度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而声望的最大价值就是麻痹受众的思想。谁掌握了群体心理,谁就掌握了流量密码。 而总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明明手握流量密码,却从不启用。 ​

55分钟
1k+
2年前

Vol.16 成为母亲并不是一项义务,而是一种选择 |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献给那些勇于质疑的人 献给那些不惜以磨折和死亡为代价 孜孜不倦追问为什么的人 献给那些将自己置身于给予生命 还是拒绝生命的两难境地的人 这是一本由一个女人 献给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书 ——法拉奇 她是传奇而饱受争议的「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在那个动荡的、名人辈出的年代,她采访过 19 位著名領袖,无数风云人物,报道过当时几乎所有国际重大事件。 不仅如此,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战地记者,21 岁就奔赴残酷的战争一线,与死神为伴,曾在一次行动中身中三枪...... 《纽约时报》曾在法拉奇的讣闻中评价:「奥莉娅娜·法拉奇是一个善于解剖权威的采访者,一个善于打碎偶像却让自己成为偶像的记者。」 她聪明、强大、勇敢,但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里,法拉奇和大多数女性共享着同一个困扰:我该如何面对生育? 她这么描写得知怀孕的那一刻:“你就在那里。你存在。仿佛一颗子弹射中了我,我的心停止了跳动。当心脏再次跳动时,无限的惊奇如枪林弹雨般袭来。” 所以,为什么女性不愿意生育?我们到底在犹豫什么、恐惧什么?做母亲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主体性?在这本书里,法拉奇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这是一本半自传小说,她通过与孩子对话的方式,写出了作为一个女人的一切困惑与勇气。

50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