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沈括:士大夫中的科学主义者

江南派

在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笔下,北宋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最卓越的人物”。不过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沈括首先是一名官僚士大夫,将近三十年的从政生涯里,他尽心尽职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官场失意,才将毕生实践写入《梦溪笔谈》……为什么嘉宾会连连感叹他和别的士大夫不一样?“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学,奉行着不同的价值观?本期对谈,就让我们透过沈括的生平,一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局限、气度与辉煌。 - 对话者 - 钮卫星:天文学史专家 毕旭玲:神话学者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0:02:58 红伞验尸?《梦溪笔谈》比你想象的更有趣。 00:06:32为官是主业,科学发现纯属个人爱好。 00:09:44知天文地理、懂军事经济、会医药艺术,唯不善人情世故。 00:18:50“乌台诗案”先冤了苏轼,后冤了沈括。 00:21:03 那块石碑奠定了大宋神人迭出的基础。 00:22:59没有沈括,就没人记得“小人物”毕昇。 00:25:37古代科学停留在经验层面,是孔子“述而不作”的局限? 00:26:43不要用西方历程来对照中国发展,我们想要的是现世幸福。 00:28:56科学是唯一因积累而进步的活动。 00:32:18沈括笔下的扬州“UFO”。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35分钟
99+
2年前

040-儒表道里贺知章

江南派

如果论流传至今的诗歌数量,贺知章一定排不上号。但除去这个标准,他算得上是人生赢家:活到了80多岁;是“诗仙”李白和宰相李泌的伯乐;担任过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秘书监,告老还乡时,玄宗特意为他设宴,太子李亨和百官也一起写诗送行……这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和才能,也归功于他的人生态度和选择。本期,我们和老朋友毕旭玲老师畅谈贺知章,各抒己见,很是开心。 - 对话者 - 毕旭玲:神话学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20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什么? 04:51 贺知章是“唐代幽默第一人”。 10:15 贺知章只留下19首古诗,原因可能在方言。 14:02 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进士。 21:25 公务员贺知章的奇葩事两则 25:41 贺知章是江南文化自觉第一人。 30:42 论狂,贺知章不逊色于李白。 33:56 贺知章和李白是忘年交。 37:32 贺知章的儒表道里 42:37 贺知章全身而退,还为两个儿子谋了官职。 45:48 贺知章慧眼识珠,为李唐王朝物色了接班人。 55:30 告老还乡的古人为乡土带来了精神上的引领。 01:02:30 贺知章的诗“上承子昂下起李杜”。 01:14:41 贺知章是你的人生榜样吗?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83分钟
99+
2年前

039-我永远是个学生:著名美术史论家徐建融先生和他的老师们

江南派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画坛重明轻唐宋的主流方向下,初出茅庐的徐建融与书画大师谢稚柳、陈佩秋一道,开始进行长达数十年对中国画晋唐宋元传统的倡导,如今,终于让唐宋绘画传统再次回归中国传统绘画的正源。从上海高桥的乡间,到著名美术史论家,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传奇而精彩,这其中也离不开多位学者、艺术家的赏识栽培。今天是教师节,我们特别对话徐建融教授,听他回忆恩师,感受谢稚柳、陈佩秋等一代海派大家的治学、作艺风范和人格魅力。 - 对话者 - 徐建融:美术史论家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6:22 徐建融的求学之路:收音机一开,放的不是邓丽君,而是英文。 07:44 王伯敏先生不会教你怎么用功,而是自己用功。 10:16 研究对王伯敏先生而言,不是苦也不是乐。 11:57 没有人比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研究更全面。 13:50 读书人应当以器识为先,只有才华的人是不值得称道的。 19:28 相比经史,文学是不重要的。 23:58 陈佩秋悄悄说“郑板桥是不行的”。 25:42 陈佩秋看到西方世界的花园,找到了印象派的来源。 26:39 徐悲鸿好像在打乒乓球,你的足球没有踢好,怎么能怪他…… 28:28 那时写实是低级的,写意是高级的。 33:33 剥体诗、借句诗、集锦诗的区别 35:38 最谦虚的人实际上最自信,陈佩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39:23 徐建融编《中国美术史》:先有作为后有地位。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43分钟
99+
2年前

038-咏鹅少年骆宾王长大后,尽是悲鸣……

江南派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千三百多年前,骆宾王七岁时的随口吟诵,造就了唐诗中流传最广、长期独霸儿童启蒙诗歌排行榜榜首的传世名作。不过,出名趁早的天才少年,接下来未必就是顺理成章得大红大紫。骆宾王与生俱来的性格,让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被诬陷入狱,做边塞守卫,痛斥武则天,最后不知生死……咏鹅少年长大后,“曲项向天歌”的豪情变成了“西陆蝉声唱”的悲鸣。点击“阅读原文”,跟随我们一起走进骆宾王悲情而激荡的传奇人生。 - 对话者 - 毕旭玲:神话学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 ):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07 骆宾王的志向,在于 “宾于王”。 07:50 骆宾王写《咏鹅》时,或许不到7岁。 14:07 盘盘低情商骆宾王的那些奇葩事。 22:55 古代诗人的事业初心都是治天下。 24:08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出身最寒微的。 26:44 裴行俭预言成功:“初唐四杰”中只有杨炯最适合从政。 31:13 骆宾王才是边塞诗的鼻祖。 36:23 在希望和绝望间反反复复,骆宾王决定反了。 40:16 把骆宾王排在“初唐四杰”的末位,这不科学。 42:32 骆宾王把裴炎骗到了造反的队伍中。 46:57 骆宾王的几种结局 50:28 讨武曌檄,胜在文气。 54:31 义乌人骆宾王很讲义气。 58:36 骆宾王帮痴心女子手撕“渣男”卢照邻。 01:01:55 扎根在泥土中的文字,才能千古流传。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66分钟
99+
2年前

037–鲁迅爱美术胜过爱文学

江南派

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话透露出的冷峻和犀利,大概是很多人对鲁迅的印象。可你但凡试图走近他,就能够感受到他强大的包容力。当然,这也是在了解鲁迅的过程中,得到的阶段性结论。本期借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在进行的“力之美——鲁迅与版画”展,我们对鲁迅的艺术世界进行了一次探究,意犹未尽,期待后续。 - 对话者 - 乐融:鲁迅研究专家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34 鲁迅爱美术胜过爱文学。 16:17 鲁迅反传统反的是封建礼教。 18:40 排除国画、油画,鲁迅选择了木刻版画。 22:53 鲁迅观点: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后期被篡改了。 24:18 鲁迅观点:真正反映生活的艺术品,就是有价值的。 26:24 鲁迅不仅是狂热的收藏家,更是呕心沥血的推广者。 30:03 鲁迅指明了中国现代美术道路的方向:现实主义。 33:13 劝说内山嘉吉成功,中国学生有木刻老师了。 39:24 内山嘉吉把对鲁迅的爱化为了对中国人民的爱。 43:53 鲁迅既是青年们的严师,也是慈父。 53:29 鲁迅为何对穿搭很有心得? 01:01:24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装帧艺术设计第一人。 01:03:33 幽默的鲁迅:我是卷土重来,但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01:04:36 鲁迅成为“灯塔”,贵在自我反省和不断改进。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68分钟
99+
3年前

036-中国封建社会是一口锅,安史之乱是它的第一道裂痕

江南派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中华帝国再没有重回巅峰。尽管此后它也有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雍乾盛世这些为人所称道的治世,但它们对于已经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华帝国来说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安禄山起兵造反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所向披靡到迅速没落,安史之乱又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失败?本期对谈,我们试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爆发始末,并从《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谈起,聊聊历史小说的改编之道。 - 对话者 - 袁灿兴:《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作者 王道:作家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40 安禄山:我们胡人是要吸父乳的。 07:45 将军哥舒翰为什么值得被喜欢? 11:02 朱熹:李白是个昏人。 21:11 经典一问:李隆基和杨贵妃是真爱吗? 26:22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人治永远靠不住。 31:43 李隆基玩了一个“致命”的平衡。 36:20 后世王朝真的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了吗? 39:12 历代皇帝都在那口“破锅”上“打补丁”。 40:47 唐代的确浪漫,浪漫得失去了理性。 43:02 在丝绸之路上,谁是勇闯天涯的那个人? 45:13 安禄山是“猪队友”还是一个纯粹的战争机器? 48:30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藩镇时代”。 52:09 安禄山集团=乌合之众? 58:27 历史小说万万不能观点先行。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70分钟
1k+
3年前

031-董宇辉是“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江南派

几乎每个圈子都有一股“清流”,董宇辉之于电商直播,便是这种角色。有人认为他不止于“清流”,是一个十足的破圈者,正在拓宽直播带货的边界,甚至对其重新定义;也有人认为他只限于“清流”,无法抵抗市场规律,不能避免特色变模式,只能被动地在“网红周期”中经历短暂的红火和快速的冷却。双方几乎能达成共识的,是知识有用。可怎么理解这个“用”呢? - 对话者 - 林淑娟:媒体人 沈黎江(微博@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7:26 董宇辉“降维打击”的原因:个体经历+老师身份+疫情影响…… 13:36 董宇辉能被复制吗? 16:35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董宇辉贵在质朴和真诚。 21:07 我做抖音,但自己不刷,因为焦虑。 24:44 董宇辉很好地展示了知识的魅力。 28:43 董火了-读书-带货走红,这个故事是个死循环。 30:35 “网红”仿佛在给社会体检。 44:18 董宇辉是“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51:04 董宇辉解决不了精神焦虑,每个人请操心好你自己。 01:14:07 自我学习、自我更新才是底气。 01:21:48 我唯一焦虑的是我不够有知识,也不够有文化。 01:24:50 买不起上海的房子就不买了,这不是躺平。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87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