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泉四,曾创业、任公益机构政府关系经理、百度移动资深运营师和人人车市场运营总监。后来去到一家食品饮料企业负责卖水。同时她也是播客《安全着陆》的主播之一。 【高能事物】 中国瓶装水和饮料行业的竞争格局。 【内容索引】 00:56 水在中国是一个特别诱人的生意,之前先后出过两位首富,这几年卫龙、三顿半和康师傅也都曾做过水 02:32 饮料企业跟夫妻老婆店合作的时候,为了推销自己的饮料产品,可以用瓶装水产品来代替付给渠道的推广费用,因为所有的小店都不会拒绝水 03:53 瓶装水行业的格局比较稳定,从1元水到2元水大概用了25年,从2元水到3元水大概用了6年,目前2元水占据市场最大的份额 05:51 我国的瓶装水行业根据销售额的差异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七十亿到百亿以上,第二梯队是十亿规模左右,第三梯队的销售额会更低一些 09:14 消费者去到店里买一瓶“矿泉水”,大部分人是不会区分到底是纯净水、天然水还是真的矿泉水 10:10 优质的矿泉水水源是稀缺资源,采矿许可认证后才能投产,而且水源地也会限制加工工厂半径和运输距离以外的消费市场 10:55 瓶装水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默认设定,只有在水源地500公里以内卖3块钱的矿泉水,才是不亏的 11:13 瓶装水的成本主要有四块,分别是内容物、瓶盖瓶身、生产和运输包装 12:45 有个说法是,如果去拧所有饮料品牌的瓶盖,可口可乐是最好拧开的,所以产品经理也会专门测试瓶盖的扭矩 13:20 水的定价差异是如何跨越过去的? 14:55 瓶装水品牌跟主打产品的品类和定价是绑定在一块儿的,很难用过去已有的品牌做一款新的更贵的水出来 15:45 生产能力决定了产品的天花板,渠道能力决定了产品的覆盖规模,品牌能力决定了产品的传播速度 19:49 在通高铁之前,昆仑山矿泉水的履约在交通运输上有很多限制 20:26 统一有款高端矿泉水产品叫爱夸,在上海卖得就很好,上海人就舍得买这种更贵的东西 22:32 做水需要更多耐心,因为很难一下子建立起更强的产品力从而卖得好,饮料相对容易出现爆款产品 23:39 恒大冰泉遇到的问题是靠钱解决不了的吗? 28:02 大部分消费者喝不出来各种瓶装水之间的差别,所以新产品讲品牌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拉踩”之前的知名品牌 30:53 更高定价的产品,可以让终端零售商有更多钱可赚 38:10 现在创业做瓶装水,还有可能成功吗? 40:32 因为瓶装水客单价低且重量重,这也意味着运输费用会很高,所以做水的品牌很难从电商起步 41:35 为什么这几年一下子出现了特别多新的饮料品牌? 43:04 瓶装水的迁移成本很低,但是产品差异化太小了,消费者缺乏动力 46:09 关于供应链能力和渠道能力,可以直接花钱买市面上成熟的解决方案吗? 48:13 饮料品牌在渠道供应链方面是能够产生网络效应的,但是对消费者不会 49:03 消费者对饮料一般只有行为习惯上的“懒惰”,对品牌没有情感上的忠诚 【本期相关】 00:38 《详谈》系列,作者李翔。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详谈》的使命是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活跃的价值创造者,记录他们的经验、成败和思考,做有长期价值的内容产品。曾先后两年(2021、2022)入选豆瓣年度图书。 05:22 1元水消失了,农夫山泉赚麻了 【往期链接】 Vol.10 从营销到战略,从广告到咨询:与小马宋聊《营销笔记》和《什么是战略》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1:16 提级管理会带来更强的监管,但也意味着该行业将会迎来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出现结构性的变化 08:30 开放给外资、成立相应的经营管理部门、形成完备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这几件事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11:53 证监会改革方案里面释放出的一个信号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和经济并行的主要跑道 13:32 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成功与否、持有的资产是否优质,跟中国经济和各个地方政府本身的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 16:40 硅谷银行的诞生,跟硅谷早年的产业特征息息相关,当时的贷款带有风险投资的性质,银行希望能赚到企业估值上涨的收益 21:40 因为短债长投,所以硅谷银行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不足,从被挤兑到倒闭不过48小时 26:36 从资管新规发布到金管局建立,除了推动银行转型做直接风险产品以外,也让银行资金池里的钱和对应的资产在期限和风险上是匹配的 29:20 挤兑导致硅谷银行把大量资产折价出售,而亏损会让用户更加信心不足,变成了恶性循环 32:21 硅谷银行破产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 34:28 虽然银行股跌得找不着北,但是美股还是反弹了,毕竟也不能把“一千万美金”都堆在家里 36:13 如果不靠升息来抑制通胀,美国经济可能会处于滞胀之中,又有高通胀,还没那么高增长 39:39 就硅谷银行个案而言,它的资产和客户平均质量都很好,应该还是会有很多财团试图收购 42:46 会有一家科技公司出面收购硅谷银行吗?比如马斯克就在推特上发文称,对买下硅谷银行持开放态度 44:25 理解“5%左右”增长目标的几个视角 50:14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均高于去年 51:57 伊朗与沙特在北京进行了会谈并宣布时隔七年之后恢复建交,侧面反映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下降 53:55 如果中国能够推动俄罗斯和乌克兰重启谈判,再次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可以给外资配置中国带来一定的确定性 55:52 如果中国在GDP总量上接近并超越美国,中美博弈很有可能演变成“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所有这些待解决的地缘政治问题,会是最后谈判当中的一个筹码 【相关文章】 本期节目的文字版已更新,欢迎在峰瑞资本公众号阅读。(李翔x李丰:机构改革、硅谷银行、GDP目标、钱的流动……聊聊近期中美宏观热点)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期课题】 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栏目介绍】 在《产业观察》这档专栏里,我们会为你厘清不同产业的历史沿革,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底层的规律。虽然当下变化迭起,但是所有新风口都有迹可循,不同产业的发展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图解】 【内容索引】 02:22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的发展都依赖于新需求拉动新供给,可以放在一起对比观察 08:45 当你同时拥有最大的需求和产能,一定会出现新的品牌连接市场和供应链 10:08 能够快速翻译市场需求的公司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把市场需求翻译成自己能够垂直整合和定义的技术集成的公司,才能真正推出革命性产品 15:03 国产智能机手机品牌走向高端化的过程,伴随的是中国智能手机销售周期的变化,新增人群已经到顶,买智能手机是因为有更加成熟的换机需求 16:33 技术迭代既快又大的行业都会经历一轮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只不过新能源汽车还在大家刚刚用iPhone的阶段 20:09 无论是智能手机增加摄像头,还是新能源汽车推出刀片电池,都不只是要素由少到多的简单堆叠,这些变化涉及到对产品从顶到底的重新定义 22:56 汽车是个耐用消费品,相比于智能手机基本上格局已定,谁是牌桌上留下的玩家暂时还看不出来 25:13 造汽车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造便宜的车,跨越规模制造的门槛并不容易 26:38 中国汽车的技术引进并不成功,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换到了市场,没换到技术 27:18 相比之下高铁产业技术引进十分成功,因为集中采购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学会 29:07 看本田汽车的发展历程,感觉本田宗一郎在自己家后院就把车造出来了,但这么多国家调动这么多资源都没有成功 32:25 如果还有巨头想入场新能源汽车,它必须在既占成本比高,又占体验比高的新东西上,有一些长期的积累 39:09 仅靠供应商来入局,应该很难再有好的机会 45:31 网上有人调侃说,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买车送电视的阶段,但智能手机行业就越来越卷,都在自己造芯片 【本期相关】 26:51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作者徐厚广。该书纪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书中指出,中国高铁的成功是全球化的现代性与计划经济的保守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成功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期课题】 交通运输业。 【栏目介绍】 在《产业观察》这档专栏里,我们会为你厘清不同产业的历史沿革,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底层的规律。虽然当下变化迭起,但是所有新风口都有迹可循,不同产业的发展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图解】 【本期相关】 00:14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作者徐厚广。该书纪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书中指出,中国高铁的成功是全球化的现代性与计划经济的保守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成功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00:17 《高铁风云录》 ,作者徐厚广。该书讲述了世界高铁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风云激荡、恩怨情仇,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本系统介绍高铁发展历史的图书。 02:40 《全球化简史》,作者马克·莱文森,《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福利匮乏、税收失控等问题,该书通过梳理200年间全球化的过去,试图回答全球化在未来到底能不能继续。书中指出,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当半空的集装箱船驶向世界各地时,全球化正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过去,在世界上流动的是金属箱。但在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思想的传播和服务的转移将使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2:57 《集装箱改变世界》,作者马克·莱文森。比尔·盖茨2013年度书单图书。该书通过讲述集装箱的发明史,展现了一项技术的进步是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形态的。书中指出,在集装箱出现之前,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成衣绝对不会遍地开花。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东半球,运至纽约销售,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产品来得划算。中国也从此登上国际集装箱海运和世界工厂的舞台。 09:05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战后日本经济史》续作,作者野口悠纪雄。该书从经济层面回顾了整个平成时代以及其间的次贷危机、东日本大地震、安倍经济学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制造业领域,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从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的趋势,日本企业开始逐渐跟不上成本竞争。 24:40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作者张国宝。该书记述了张国宝在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期间,亲历的一些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建设情况。 36:26 《如坐针毡:我与通用电气的风雨16年》,作者杰夫·伊梅尔特,通用电气公司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本书中,他娓娓道来掌权16年的心路历程,自己在任期内如何带领通用电气这家世界知名公司走过衰退、泡沫破裂、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在书中大方分享了经验,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曾做出的失败决策。 37:49 《伟大的博弈: 华尓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作者约翰·戈登。本书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书中提到,铁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重工业企业的发展。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0:13 2022年中美所有的科技巨头同时发生了股价的大幅下挫,这个现象背后是因为二级市场里面资金的流动性变差 02:54 去年一整年美国剧烈升息,导致有很多冒风险的钱从股市抽离出来之后,拿去做了低风险且回报还不错的投资 03:14 因为贷款成本极低,很多企业选择大规模借钱回购并注销股票,从而提高单股盈利,但这个循环也有很大风险 08:07 科技巨头们在二级市场上估值大幅回调,那现在还在一级市场的创业公司们融资顺利吗? 12:09 无数个历史周期证明,那些在一级市场遇冷的行业还是会回来,只是进入了一个新逻辑 17:43 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再到新能源和今天的AIGC,落到应用上有商业价值的并不多 19:12 2010年我国正式开始了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起初很多企业都来钻政策的空子,后来行业经历了多轮洗牌,最后才慢慢稳定下来 21:18 智能手机难做,还是新能源车难做? 23:19 最终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是埋头做事的时候碰巧遇到了风口,而不是风口来的时候临时装上个翅膀 25:22 二级市场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远高于一级市场,这些因素既包含国际关系,也含全球的流动性问题 26:49 一级市场一旦确立了一个新的技术方向共识,大家砸进去一轮钱之后,下一波里面总有能跑出来的 27:26 二级市场的寒意会传递到一级市场,2022年特斯拉跌幅近70%,哪怕再出现一个厉害的新能源车创业公司,它也很难在一级市场上获得高估值 28:29 超级财富效应对所有人来讲都是最大的刺激,很多行业都在等一个超级巨星公司横空出世,但这件事在一个反向流动性周期里是不太容易实现的 29:04 软银愿景基金的起伏跟流动性周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开玩笑说,如果软银出了问题,说明这个世界也有问题 32:04 未来一段时间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可能很难恢复到原来的顶点,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42:28 今天大部分人对金融改革持怀疑态度,是因为我们刚过一个极强的监管周期,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行业都是这样,无一例外 45:10 房地产政策急转弯了吗? 50:43 餐饮、电影、酒店这些业态都在回暖,但是那些需要审慎决策的大额消费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52:43 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可能会变好,但房地产能否保值,需要在城市、区域上面加很多限定词 【本期相关】 10:35 18A,港交所于2018年修订了《上市规则》,新增了第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降低了上市门槛。达到“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等要求后,相关生物科技公司即具备上市资格。在18A政策推出一年后,国内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也开始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放行。但众多18A企业上市之后因为商业化不及预期,股价大幅下跌。2022年,港股59家18A企业,只有10家企业股价上涨,剩余49家企业的跌幅中位数达43.43%。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0:22 通过线下消费和春运回城客流的感受,检验一下是否像春节展望那样乐观 02:12 前几年春节还是就地过年,大家一放假就出来看电影了,今年需要先去走亲访友,所以票房的走势在后面几天涨得很快 05:22 区别于发达国家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开,中国是把整个过程给急速地压缩了,从春节来看,恢复的程度比其他国家更好一些 09:48 如果今年中国遇到了黑天鹅,应该是中国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10:59 压制中国对于美国两党来说都是很好的政治筹码,为了不让对方得到太多选票,这种互相牵制反而可能让美国对华政策不如前几年更激进 15:17 研究宏观政策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底线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很多事情不是为了提升,而是托底 18:53 太多人同向预期的时候往往不会出现对应的结果,但这个不是因果关系,只有现象的相关性 19:37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很多人认为美联储的升息节奏要逐渐放缓,但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口猛增51.7万人大超预期,二级市场又掀起波澜 25:20 10年期的中国国债要比美国低接近1%,利率倒挂导致中国能够降息的空间并不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放水,资金外流的挑战会很大 31:16 大家都不希望黑天鹅发生,但是如果人们对黑天鹅有一致的预期,当它真的发生了的时候,起码我们已经提前准备了很久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本期特别鸣谢:何天(峰瑞资本行业研究员)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