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不仅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逝世406周年的日子,与哈姆雷特振聋发聩的“生存还是毁灭”不同,莎翁在他的四大喜剧中还塑造了许多“奇怪又可爱”的女性形象。 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对应,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也刻画了一个广泛引起共鸣的女性形象杜丽娘。 本期节目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结合时代背景与大家聊聊,东西方两位代表性剧作家莎翁和汤显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诗中一树一树花开的希望;是漫画家笔下的《四月是你的谎言》。 然而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诗人艾略特却说“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荒原》今年诞辰100周年,本期节目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与大家聊聊为什么四月是“残忍”的一个月,聊聊现代文明繁华的另一面。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上一期说到2022年是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同样今年也是《教父》上映50周年的时间节点。 《教父》作为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山峰,让黑帮电影上升到了新的艺术层次,也成为了暴力美学的源流。 本期节目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与大家重温《教父》,聊聊暴力美学背后,人性的克制与宣泄。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2022年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诞辰100周年,其作品《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 凯鲁亚克和同时代的作家们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追求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解放和生存状态的更新。 本期节目美学公社两位老师将带大家走近凯鲁亚克,走近上世纪美国文艺界的反叛与追寻。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wwwwww
上一期聊到哲学是一项青春的事业,我们应该在年轻时读哲学,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哲学要老了再读。 与之相反,诗歌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项青春的事业,青春激情飞扬映照出诗歌的浪漫和辉煌。 然而,诗歌真的只是年轻人的事业吗? 本期节目美学公社的两位老师将与大家分享不同的看法,聊聊诗歌为什么是一生的事业。 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探讨wwwwww
关于哲学的很多误解:一门最“无用的”的学科;一门年轻人读不懂的学科......尤其在充斥消费主义和物欲需求的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哲学吗?青春需要哲学吗? 或许你也听过年轻时读不懂哲学的论调,然后停下了求索的脚步。事实则恰恰相反,本期节目小珉老师和可可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的哲学热开始,聊聊为什么年轻人更要读哲学。欢迎评论区与两位老师交流探讨wwwwww
俄乌战争的爆发,让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俄罗斯。拥有194个民族,地跨亚欧大陆的俄罗斯联邦不仅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光辉的艺术成就,这期我们就来聊聊俄罗斯。 来自拜占庭的东正教信仰中强烈的原罪意识,使俄罗斯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体系,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苦难与救赎贯穿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回顾充斥着征服与毁灭的苦难历史,俄罗斯人总是以坚强的意志回应苦难,争取救赎。
作为网络热门词汇的“摸鱼”已经越来越被更多年轻人认可和接受,甚至有走向明面的趋势。我们从生活哲学角度聊聊摸鱼为什么让你快乐?首先,解读当下围绕摸鱼的种种现象和关于摸鱼这件事的争议——摸鱼是投机取巧/偷懒误工VS摸鱼是高强度工作中的必要休息和放松,以便更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后,我们该如何休息和放松?工作的时候能不能放松?当下科技飞跃发展和资本市场扩张给年轻人带来一系列问题,大环境的裹挟让我们很难真正地放松自己。为摸鱼正名:人只有在放松的闲暇状态中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每个摸鱼人都有强大的内心,有自己的工作节奏能随时感受生活细微的美好。最后,闲暇是哲学之母。英国16-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提出这个观点。闲暇就是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自我时间、个人兴趣是个人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冬奥会即将结束,这期聊聊冰雪运动的魅力,进而探讨从文学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冰雪美学意味。 首先,冰雪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冰雪运动展现了山地、白雪、健儿的一幅自然画卷。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冰雪运动的相关描写,如老彼得·勃鲁盖尔绘画作品《雪中猎人》(1565)、英国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写过作为休闲运动的雪橇游戏,美国《小妇人》中也有描写。 然后,以冰雪为艺术对象造景生情,如写冰雪的诗歌,中国的古诗词文赋中的冰雪意象(独钓寒江雪);保罗·策兰(《死亡赋格》)写冬天和雪的诗歌;川端康成的《雪国》、帕慕克的《雪》、马頔的《南山南》的歌词意象: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等等。德国电影人赫尔佐格的《冰雪纪行》,讲述他徒步从慕尼黑走去巴黎见他的恩师,冰雪成为他的人生历练。冰雪在美学意味上的两重含义:a,洁白莹润清新。B,冷冽肃杀死亡。
情人节聊聊中年人的爱情。中年人配有爱情吗?有人说,中年人哪有爱情,只有危机。 首先:鉴于爱情与婚姻的对立性,步入婚姻的中年人基本都经历了爱情的幻灭,然而,作为生命必不可少的滋养,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需要情感生活。本期结合时下影视作品聊聊中年人的情感问题。关于中年爱情的影视创作大致有两类:首先,抱有纯爱幻想的中年爱情。这类爱情的结果往往在纠结和挣扎中倒向道德和责任。中年人冗长沉闷的婚姻状态与内心隐秘的情感渴望易导致婚外恋情,从而违背道德和责任。(如90年代畅销书廊桥遗梦)这类爱情可能导致老房子着火的人生危机,很难处理情感与责任的平衡。其次,中年平淡无奇又细水长流的爱情。这类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中年爱情,中年人的爱情在柴米油盐的婚姻日常中相扶相守,以另一种温情脉脉的亲情形式存在下来,日渐醇厚散发魅力。(如《父母爱情》《李双双》等)然而,这可能是我们对人到中年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想象。
过年返乡回家依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我们一边感慨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一边还是不远千里奔赴家乡,本期聊聊后故乡时代。 首先,为什么故乡回不去了?何处安放我们的乡愁?传统认为故乡就是出生的地方,是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但如今,故乡既不是出生之处,也不再是随时可以回去之处。传统故乡的破碎:自然景观的变化、食物的变化、人的变化。 然后,现代人需要怎样的故乡?重新建构我们与乡土的关联性。一种是体验式乡村生活:目前颇受关注的乡村振兴项目如封新城的云南凤羽,宁远的成都明月村等。另一种是真实乡村生活:成为乡村新主人,回归乡土。后故乡时代,聊聊我们如何重新寻找和建构我们与土地的羁绊。
1月27日是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1945年1月27日苏联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聊聊苦难的美学意义。 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野蛮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当我们经历灾难之后,假如这时候我们写的诗、创作的文学艺术,用了一种导致灾难可能发生的文化之下孕育出来的语言,这种“写诗”即是野蛮的。阿多诺意识到,过往那种语言用以描述今天他所经历的事情、描述这样一个产生浩劫的世界,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同样,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不公正,没有听到历史里的那些尖叫,也是不对的。真正伟大的文学,真正伟大的诗歌和艺术创作,正是需要直面那些痛苦的黑暗的核心。 这句话不是对诗歌的失望,是对文明的失望(对理性和科学的反思)。德国纳粹身上的文明与野蛮如何高度统一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