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尹清露 与2023年春节档的《满江红》《流浪地球》《无名》不太一样的是,去年一整年的院线电影,以及今年春节档多数聚焦于小人物们在当代的遭遇,与之相对的宏大叙事几乎不见踪影,比如《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和《红毯先生》的主角分别是检察官、赛车手和电影明星,情节则主要依靠人情、误解和矛盾层层展开。以张艺谋的作品为例,往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场面和大制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如磐石》中几名政商大佬在火锅店、酒店房间、轿车这些小空间中的勾心斗角。 显而易见的是,今年春节档延续了去年国内电影的叙事逻辑,它们多数关注现实议题,并把视角一再压低到人物本身的行动中。其中,“悬案电影”与“真实事件改编”是绝对的关键词,比如《消失的她》《热搜》《鹦鹉杀》和《涉过愤怒的海》。即使电影与悬案无关,它也必定取材自我们熟悉的场景,展现职场打工人辛酸的《年会不能停》就是如此。 就观影体验而言,我的感受十分矛盾,很多电影一方面以现实为题,另一方面又以极端的剧情消解着现实的复杂性。关于这一点,不少评论都有提及,比如影评人梅雪风在总结春节档的评论文章中提到,《热辣滚烫》把原作《百元之恋》中那些“泥泞生活中无法命名的生活状态”,统统变成了简单而激烈的传奇,而这一改动是必须的,因为“大众无法真正消受真实世界,而寄希望于一个确切答案,以现实之名来忘掉现实”。在总结2023年华语电影的文章中,梅也提到了作品中的巨大分裂,有时是创作者的能力与愿望的不匹配,有时是强行为影片上价值的割裂感。或许,当整个世界呈现出越来越两极化的样貌,创作者也被深深束缚。 在观影时,我能感受到创作者拓宽叙事边界的努力,但是走出电影院,又觉得作品的质量不如预期,就这样摇摆于一种困惑的心情中。这在舆论反应中也可看出,就春节档的几部作品而言,豆瓣的开分都普遍偏高,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更多影评关注到了其中的疲惫、重复和尴尬。 想跟大家聊聊:你们去年去电影院看电影多吗,有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院线电影?关于去年的院线电影,你如何看待小人物喜剧取代宏大叙事、现实议题占主流的趋势?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怎样的整体趋势,你觉得电影或电影院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吗? 【本期嘉宾】林子人 董子琪 潘文捷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黄东婕(实习记者)徐鲁青 【时间线】 02:23作为大众化娱乐方式的电影 07:58直面还是悬置现实 15:53长电视剧、轻体量电影和短视频时代 23:39展现社会现实,还是引爆观众情绪 37:38当游戏元素进入流行文化 40:52厌女与男凝:女性主义是批评电影的唯一方法吗 47:30下雪场的背后:看电影成为社交场景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小品、电影、书籍】 《八角笼中》(2023) 《摔跤吧!爸爸》(2016) 《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东浩纪/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06 《满江红》(2023) 《无名》(2023) 《流浪地球2》(2023)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10 《银河写手》(2023) 《年会不能停!》(2023) 《红毯先生》(2024) 《热辣滚烫》(2024) 《百元之恋》(2014) 《火锅英雄》(2016) 《无名之辈》(2018) 《风平浪静》(2020) 《人潮汹涌》(2021) 《深海》(2023) 《龙与地下城》(2000) 《开端》(2022) 《葬送的芙莉莲》(2023) 《我本是高山》(2023) 《第二十条》(2024) 《莫斯科行动》(2018) 《芭比》(2023) 《一闪一闪亮晶晶》(2023)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Don Giovanni, K. 527 - 4. Act I - Scene III - Garde
本期主持人:董子琪 上一期我们聊到了春节的合家欢。发笑应该是春节的固定节目吧。今年春晚大家都看了吗?记得原来最期待的就是相声和小品的环节,一些新鲜词和流行语由此而来,比如“不差钱“和“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都奠定了一代人的记忆底色。 今年春晚,看了小品的《寒舍不寒》、《开不了口》和相声《导演的心事》,其中最喜欢的是《导演的心事》,将大脑不同想法拟人化富有趣味,有点类似于当年的《五官争功》,还令人想起电影《神探》。此外,还轮流观看了几个台的节目,发现有的题材还挺新鲜,像是东方卫视杨超越的《下不了的班》和江苏卫视贾冰主演的《您有一条职场消息》都是关于职场生活的,揭示了包括摸鱼、甩锅的职场生态还有“自愿加班”的潜规则,如同年底《年会不能停》的微缩版本,让观众发现原来逗笑包袱可以来自饮水机台还有乙方改稿这样具体的场合。 更多的喜剧故事都发生于家庭之内,还是围绕着夫妻、亲子、婆媳等古老永恒的关系——这也可以理解,对美式情景喜剧的研究发现,发生于固定场景之中的喜剧、如同叙事的舒适区为观众提供安全感;但可以看见,合家欢小品也产生了新的变体,比如说小品《你的名字》就发生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之间,《三世同堂》将传统家庭伦理哏(论辈分、爷爷孙子的笑点)嫁接于职场故事之上,展现了家庭和职场都同样有荒诞可笑的地方。 关于搞笑还是不搞笑的问题,也观察到了一些评论。像是许多节目都脱胎自其他喜剧综艺节目,原创性不足或是缺乏鲜明的生活感。表演语言的单调大概也是问题之一,比方说,南方电视台的喜剧也需要用东北话来招笑吗?或者说,贴近生活的、具有细微语气的语言是否变少了?电影导演胡金铨曾写道,以幽默著称的老舍一旦创作起相声,就不再幽默了,这体现了由书面到口头文学转换的失败吗?也令人怀念起过去的喜剧中那些丰富的场面,赵本山的送水、黄宏的装修、赵丽蓉平凡老太太的一天。 女性演员在喜剧节目中的处境值得关注,过去人们曾挑剔赵丽蓉、宋丹丹与蔡明之后没有合适的女喜剧人。80后的贾玲经常在小品中扮演婆婆、保洁、女汉子等次要角色。难道女喜剧人的出路只有扮胖与出丑吗?春节期间,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上映,人们一方面期待她的变身,另一方面又会回味她与瞿颖共同演出的“女神与女汉子”。 那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春节期间,都看了哪些喜剧类的节目呢? 【本期嘉宾】林子人 潘文捷 徐鲁青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孙杨 黄东婕(实习记者) 【时间线】 00:25聊聊小品:刻板印象、形式创新、东北语言的统治性 08:10为何发笑?优越感和掩饰尴尬 11:07“掉凳”的套路与反套路 17:15冒犯与拆穿:晚学、冰学、春山学 25:22错乱逻辑链,谐音梗扣钱 27:54《第二十条》:幽默的外壳,包裹着严肃的社会议题 32:06《热辣滚烫》:女性喜剧演员一定要扮丑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小品、电影、书籍】 《咱们来客了》(2024) 《导演的心事》(2024) 《头脑特工队》(2015) 《座舱压力(Cabin Pressure)》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 《笑吧 皮奥莱维奇》(2021) 《昨天今天明天》(1999)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2024) 《红毯先生》(2024) 《第二十条》(2024) 《热辣滚烫》(2024)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小美满-周深 上春山-白敬亭 魏大勋 魏晨 Feeling Happy by Ahjay Stelino
本期主持人:徐鲁青 以前经常听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里面有几句歌词:阿甘他妈说过,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就像你每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和各种亲戚,又要给你出什么样的考题。 过年回家开不开心,很大程度在于和父母关系有多好。要是关系融洽还是会想回家过年,赖床到中午醒来就有一桌饭吃,还有糖粒坚果瓜子在茶几上摆得满满当当,隔会儿就有人抓一把塞到手上。老家的朋友也步行可见,都是走路十来分钟之内的住处,晚饭后随便就能一起散个步,这是一线城市没有的快乐。 但只和父母关系好还不够,亲戚聚集的麻烦也是阻碍回家的一大理由。好像只想在亲戚聚会中隐形,喝水吃瓜子,随声附和。但是事情也没那么容易,因为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不是形单影只。要想显得不尴尬,还需要找一个熟悉的亲戚聊天,显得你很忙。漫长的聊天终归让人无聊,大人聊不来,小孩玩不来,同龄的表哥表弟没有共同话题,最后只能跟小孩一起到门口放炮。我身边有人因为不想回家聆听亲戚们的人生指导、参与打听家底、攀比后代等传统活动,想家的时候也会选择在人少清净的非节假日回去,只是见见父母和朋友。 去年,我们写过断亲、小姨、酒桌文化等文章,好像它们都是过年回家高频发生的场景。这个春节你们是怎么度过的?见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吗? 【本期嘉宾】姜妍 董子琪 潘文捷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孙杨 黄东婕(实习记者) 【时间线】 00:21旅行过年、回家过年还是原地过年? 03:57变空的北京公园,卸下了它的戒备感 05:46离开家庭的年轻人,回不去的童年温情 10:06吉祥如意之下,矛盾浮出水面 13:08宴席散了,年味淡了 15:35“你找对象了吗”——永无止境的成家立业之问 17:50要漂泊,还是要安稳 19:44互相拷问与焦虑转移 22:41“回娘家”:十一年台湾经验 24:38鞭炮声中的流浪猫 25:32像候鸟般往来,我远方的亲人 29:17如何打发过年的时间? 30:07涌向县城中心:电影院、咖啡馆和大商场 34:14疏离的亲戚:在微妙的氛围中面面相觑 37:20我们是否需要合家欢喜剧电影?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过年》(1991) 《吉祥如意》(2021) 《富豪谷底求翻身 第一季(Undercover Billionaire Section1)》(2019) 《无穷动》(2005) 《年会不能停!》(2023)
本期主持人:潘文捷 近期热映的电影《年会不能停!》中,主人公胡建林所在的集团从一家小工厂成长为大公司,年会也在这一过程中变了味——创业伊始,工厂在艰难时刻坚持开年会,为的是“人心不能散”,公司做大做强之后,公司花了很多钱办年会,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公司很有钱。胡建林向公司领导层发出了这样的拷问:“办一个年会六千万,够多少人吃多少顿饭?” 《年会不能停!》也展现了公司年会其他令人思考的角度。比如说胡建林邀请同事一起参与年会节目的录制,后者明确表示“这算加班”。然而也有员工积极参加年会节目,为的是让自己被领导看到——胡建林就年复一年坚持上报年会节目,全公司下至钳工上到k11的领导无一不卷入到年会的表演节目中,唯有董事长等大领导可以不上台演出,只观看节目。电影中令我感到心酸的一个场景是,处于公司结构最底层的外包团队在台上表演,副总却在台下指指点点。 如果这还算年会的常见形式,那么还有一些年会则更令人震惊:2017年,江西一家公司年会现场,没完成业绩的女性员工跪在地上互扇耳光。 2020年,一家公司年会上高层被要求跪地爬三圈,边爬边喊:“我承诺,我担当”,原因是业绩没达标。另类的年会节目更是层出不穷——网络上曾经有一个段子:“如果你的男朋友突然在某宝上搜索假发、丝袜、性感短裙,别着急,他有可能是要开年会了。”耐人寻味的是,高官跪地爬行所在的公司澄清说“都是员工自愿的”,进行低俗表演的公司,很多节目也都是员工自行上报的,虽然其中的讨好意味十分明显。 年会也是对员工进行奖励的场所。年会通常会设置各种各样的抽奖奖品——在效益不错的公司,现金、手机、电脑、旅游名额等奖项都令员工感到满意,员工抽奖的“运气”也会成为内部的谈资。2023年,河南新乡一企业拿出6100万元奖励员工,年会现场现金堆成“小山”,员工成捆领取,有3名员工每人获奖现金500万元,此事引发轰动。春节后,该企业“咨询求职的留言多到读不过来”。但也有公司发钱的姿态并不好看。融创地产郑州公司年会上,现场撒钱数万,员工各种姿势争抢现金,引发批评。 还有一些员工利用年会的机会向全公司反映公司问题,受到好评。2019年新东方的年会上一首《沙漠骆驼》就曾经传遍全网,歌词中有“领导随口一说立刻讨好跟着 项目马上启动不计后果”“干活的累死累活 有成果那又如何 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等,批评了新东方的内部问题。《年会不能停!》主人公上演的节目也批评公司,揭露出公司的内部腐败,情况与前者如出一辙:“啥叫颗粒度啊,整得我挺恍惚,但是没关系,只要站对队伍,拍拍马屁就能保住前途”。 【本期嘉宾】董子琪 林子人 徐鲁青 尹清露 姜妍 【音频&文字版整理】孙杨 黄东婕(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16年会节目:主动报名还是要求上场 03:17建立唯一的联结:学生时代的节目排练 05:32文化分层和娱乐的工业化 07:36成为二手渠道:年会奖品的来龙去脉 13:41与民同乐和男扮女装:权力关系被抹平了吗? 18:18学猫叫的领导:谁是最可恶的人 21:26年会的叙事逻辑:共同体与一家人 29:14花名册,签名牌,企业文化与公司财力 33:04年会是一个“压力阀” 34:46《年会不能停!》:胡建林是真实还是象征? 37:16电影的童话结局,裁员的真实处境 41:04集体怀念过去:我们为什么在电影里哭?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理论、文章、书籍和电影】 电影《年会不能停!》(2023) 韩国作家金惠珍小说《9号的工作》 职场剧《理想之城》(2021) 《每日人物》文章《2024,消失的年会》 职场剧《今日宜加油》(2023) 美国社科学者卡丽·莱恩《一人公司》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新东方年会表演《释放自我》(翻填自《沙漠骆驼》) 电影《年会不能停》主题曲(翻填自《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工人之歌》)
本期主持人:林子人 上个周末,似乎整个社交网络都在热议陈朗博士缅怀亡夫徐晓宏的那篇悼文。徐晓宏生前是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他于2023年12月12日在美国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时年45岁。在关于他的最早一篇讣告中,我们得知徐晓宏是一位“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极具天赋的学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2000年以后出国求学一代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热心公共事务、关切国家前途命运的公共知识分子。 那篇讣告提及陈朗的段落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贤妻形象:她为了徐晓宏的学术追求,放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终身轨教职,过去两年在照顾丈夫和年幼女儿的同时,还在攻读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悼文作者写道,“我们敬佩和感谢陈朗为晓宏和家庭做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 然而当陈朗自己动笔撰写她眼中的徐晓宏和家庭,我们终于看到一个自身也极富才华的妻子在所谓的“巨大奉献与牺牲”中,种种难以与外人道的感受:在丈夫取得职业成就时内心痛苦的尖叫——当丈夫沉浸于学术研究和宏大概念时,自己却要直面家务琐事,尽管她也和丈夫一样,热爱哲学和理论;在丈夫以女性主义者的身份自诩的时候,对男性难以“知行合一”的无可奈何;在目睹丈夫为论文被拒而痛苦的时候,对现行学术体制的失望…… 这篇悼文之所以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或许是因为从女性视角剥下浪漫爱的面纱、公开剖析婚姻幽微之处的文本还是太少了。而在女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当下,这篇悼文也切中了许多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对异性恋婚姻的怀疑甚至恐惧。陈朗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婚姻就是一个要求女性隐忍、奉献、牺牲的制度,即使一位家境优渥、才华横溢的女性也不免要忍受这些。 对于这篇悼文引发的巨大关注,陈朗又发表了一篇补充说明。她是这样回应那些觉得她“怨”的读者的:“那些觉得我‘怨’的读者(不管是同情我还是批判我),其实都低估了我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立场。晓宏从来都不应该是属于我的,正如我也不属于他。在爱之前,我们必须先成为自己。” 我个人向来认为,他人的生活冷暖自知,外人是很难置喙的。但这篇悼文和它引发的种种争论已超出了个人经历的范畴,衍生出了不少具有公共性的话题。因此,本期编辑部聊天室,我们就聊聊陈朗的悼文。 【本期嘉宾】 董子琪 潘文捷 徐鲁青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 孙杨 黄东婕(实习记者) 【时间线】 06:09事业与家庭的两难背后:贪婪的工作和劳动异化 08:16爱与怨的交织,同等强烈也同等真实 10:15我们都是爱里的学生,别被套嵌女性主义的模子 12:10女性笔下的悼文?一场难得的公共演说 13:43被允许的两种例外情况 14:57苏轼和归有光,对每一任妻子都深情 16:57结构与个人之辨:学术体制的高度竞争性 18:54五四婚姻与许广平的困境:“我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是一种进步女性的迷思 20:31女生才关心智性恋? 21:05当代婚姻:平等的起始点与瞬间倾倒的天平 22:49“这是个结构性问题” 26:14摇摇欲坠的棋盘,墓碑上的论文二维码 30:47不婚不育,是激进还是保守 33:45被误解的表达者:女性个人经验的公共叙述 34:43婚姻是一纸不完全契约 37:05被臆测的女作家:文学中的私生活 38:16 “Taylor Swift之年”,唱出自己的具体经验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理论、文章和书籍】 ·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我的几点说明》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 ·伍尔夫的日记《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伊沛霞《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孔慧怡《五四婚姻》 ·法国文学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歇尔·图尼埃《亚当家族》 ·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弗雷泽《食人资本主义》 ·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聂辉华《一切皆契约》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Violin Concerto in F major, RV 293 'Autumn' - Complete Concerto Sonatina No. 1 in C Major - III. Vivace The Fairy Queen, Z. 629 - If Love's a Sweet Passion (For Recorders - Papali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