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才是今天的现实主义文学?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近年来的科幻热潮中,人们对科幻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阅读、影视上,但其实,虚构的技术对科技发展计划或目标也产生了影响。在《流浪地球2》热映时,不少观众发现,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月球基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硬核科技”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依托现实的“中国智造”。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曾集体表示“你们只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科幻游戏的发展,也推动图形渲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步。科幻和现实的边界似乎已经在模糊…… 在特朗普的当选之年,支持他的马斯克上任美国效率部,吸引了大量的注意。11月19日,SpaceX进行“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第六次试飞发射,特朗普也前往现场观看。马斯克推崇科技和创新,刘慈欣曾经这样谈及他:“实际上我很敬佩马斯克这个人,他像是从科幻小说里’跳出来’的人,把我们很多科幻小说里的东西都变为了现实。尽管火星移民计划或许会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够成功。”马斯克的成功以及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似乎进一步消除了科幻与现实的边界。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科幻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样的想象力?科幻于现实的边界是否正在模糊? 【本期嘉宾】尹清露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3 科幻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样的想象力 09:10 权力垄断:先进技术仿佛只为少数人服务 19:13 想象与警醒,科幻与现实 39:38 生活中的科幻时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阿德里安娜·梅厄 《神工智能: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美】大卫·格雷伯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美】厄休拉·勒古恩《比帝国还要辽阔,还要漫长》(收录于《寻获与失落》) 【波】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索拉里斯》 【中】吴冠军《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 【中】郝景芳《北京折叠》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 【中】柯遥42《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中】汤问棘《蚁群》 【美】刘易斯·芒福德《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大西岛》 【英】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 【印度】Amitav Ghosh《The Great Derange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Unthinkable》 【日】双翅目《公鸡王子》 《一千零一夜》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流浪地球2》 《奥本海默》 《好东西》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ST:Prime_Steve Jablonsky Night Voyager_蔡明希-不才 ED:歌者_谭维维

48分钟
1k+
4个月前

金句、爽感与共同体:七嘴八舌聊《好东西》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还有谁没看《好东西》吗?这部影片讲述了单亲妈妈王铁梅带着女儿王茉莉搬进弄堂后,遇到了年轻的小叶,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主从最初的陌生逐渐成为朋友。王铁梅的前夫和女儿的鼓手老师小马偶尔也会到家里“做客”,他们的生活在日常互动里彼此交织。看《好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联系到自己和朋友们的生活,有太多熟悉的记忆,电影里还出现了好几处我们熟悉的书,《看不见的女性》《快乐上等》等等。既然我们都看了这部电影,这期就来聊一聊观影的感受吧。 【本期嘉宾】 董子琪 潘文捷 陈璧君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58 从共同体视角看《好东西》 07:50 在女性主义早已“不新鲜”的今天 12:22 聊聊《好东西》的角色刻画 19:10 金句会破坏电影吗? 27:35 第一性、爱情和语言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妚鹤 《她对此感到厌烦》 【中】我想吃肉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中】柯遥42《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美】阿瑟·米勒 《都是我的儿子》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看不见的女性》 【日】上野千鹤子 《快乐上等: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爱情神话》 《苏州河》 《BJ单身日记》 《失恋33天》 《非常完美》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结尾:《明天会更好》

34分钟
2k+
4个月前

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不如放弃追求确定性

本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有感于最近恶性事件接连发生,我读了“尤里卡文库”的几本书,包括荣格的《现代人的心灵问题》,分析现代人心灵为何会干涸与生病。还读到了斯多葛学派的爱比克泰德的《生存的艺术》,也讲到了生活中维持自由和平静的艺术,那就是尽量削除欲望、别无所求,“一个人要是一直提心吊胆就不可能自由,谁拜托了恐惧痛苦和焦虑,谁就获得了自由”。 当然只从心灵平静方面要求自我大概是不足够的,就像学者徐贲在采访中说的,斯多葛主义是“坏时代的好哲学”,对美德和韧性的强调,可能会被误解为主张压抑情感或漠视苦难。我们应当注意到,“不确定”对于人的精神塑造和长久影响是深刻的,前一阵读到杰克·伦敦写在一百多年前的《深渊居民》,说生活在伦敦东区贫民窟的居民,最明显的精神特质就是,培养出一种“丑陋而可憎的哲学”和人生观,充满着乏味的动物乐趣,然而从他的角度来看,还确实合乎逻辑。 读到一篇论文也值得参考,里面提到,家庭关系解体、社会关系破裂,“情感空虚”、“生活冷漠”,都属于社会关系排斥的范畴,而社会关系排斥与能力剥夺一样很可能促进报复心理的形成。本期想要借用这本新书的标题“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想要和大家聊聊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与意义。 【本期嘉宾】尹清露 徐鲁青 陈璧君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38 我们都生存在“不确定性”中 11:21 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与意义? 20:59 情感的中介作用:敦促我们做出主动性实践 24:35 无法改变世界,只能“调理”自己 30:34 那些缓解苦难的“镇痛剂”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宮崎広和《The Method of Hope:Anthropology, Philosophy, and Fijian Knowledge》 【韩】金爱烂《外面是夏天》 【韩】金爱烂《你的夏天还好吗?》 【中】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瑞】卡尔·荣格《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美】尼可拉斯·D. 克里斯多夫 /雪莉·邓恩《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生存的艺术》 【美】杰克·伦敦《深渊居民》 【中】吴冠军《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好东西》 《富都青年》 《香港制造》 《去年烟花特别多》 《细路祥》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秦皇岛_万能青年旅店; 结尾:十万嬉皮_万能青年旅店

39分钟
2k+
5个月前

什么是“活人感”?从刘晓庆和大冰翻红讲起

本期主持人 | 尹清露 最近,两位长期被群嘲的名人翻红了,他们一个是被网友调侃了十几年“丫头教教主”的刘晓庆,另一个是被曾被吐槽油腻的作家大冰。刘晓庆被前男友曝婚内出轨、“74岁仍在忙着谈恋爱,有8个男友”的绯闻冲上热搜,网友们并没有谴责她,而是对她在情感方面的松弛感、叛逆洒脱的性格大加赞赏,被萝贝贝评价为“只要精神状态足够领先,就会有被年轻人真正认识的一天”。 大冰也是同样,他在去年还只是网络上的笑料,近日却由于在直播上幽默真诚的表现出圈。在直播中,大冰对寻求帮助的网友一一回复:装修不要找熟人、退休后去哪个城市生活最好、中了彩票千万别创业……于是大家发现,大冰身上的多重身份“民谣歌手、调酒师、老背包客”并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真懂”。这位野生作家看似油腻,实则在精神上站在年轻人这边,比如在连麦中表示,年轻人不想结婚是丧失希望的表现,吃尽红利的70后不应该逼迫儿女结婚。 有趣的是,无论是刘晓庆还是大冰,他们都曾经是过气、不入流的代名词,长期以来被网络奇观化,如今却被人们重新欣赏并被捧上神坛,拥有了不少“内疚粉”,这似乎说明网络情绪的水温正在发生变化。在这两则现象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词是“活人感”,许多人指出,刘晓庆的敢爱敢恨在满街打小三的网络舆论犹如一股清流;大冰也被视为“下沉市场的李诞”,对网友的来信求助中没有说教,而是充满了亲切和朴素实在的建议。今天想聊聊大家对大冰和刘晓庆的看法,他们风评的反转是否说明了网络情绪的变化? 【本期嘉宾】董子琪 潘文捷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58 崇尚江湖义气的大冰,精准洞悉了时代痛点 09:00 现代人更需要叙事与情感连接 14:15 粉丝、媒介、萌要素,什么在塑造不断反转的明星人设? 21:36 “活人感”:大众趣味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28:55 平视权力,以女性为第一性的刘晓庆 32:11文明和野蛮的对比,现代社会更倾向哪一方?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韩】韩江《素食者》 【中】闫岩《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日】宇野常宽《00年代的想象力》 【中】大冰《乖,摸摸头》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小花》 《瞧这一家子》 《过把瘾》 《我爱我家》 《武林外传》 《永夜星河》 《再见爱人》(综艺) 《歌手》(综艺)

39分钟
4k+
5个月前

钱是要省的,抚慰心灵的生活也是要过的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即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北京至少还赚了钱,上海更惨,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上半年亏损了7.7亿。 奇妙的是,在同一时间,既有“米其林级”包子铺鼎泰丰宣布10月底关闭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14家门店,也有“萨莉亚去年在中国闷声大赚4亿”的新闻。本期想和大家聊聊,现在我们更偏好什么样的消费?持有什么样的消费观? 【本期嘉宾】董子琪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11 不同层次、类型的消费都在被平台绑定 13:29 热衷省钱的“穷鬼们”有自己的创意与坚持 21:37 “单身经济”的关键词是孤独,情绪抚慰消费伴随其中 35:53 非物质性消费是否会成为主流消费趋势? 40:09 在过渡中,用艺术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张小满 《我的母亲做保洁》 【美】温迪·A.沃洛森《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中】鲁迅《祝福》 【日】筋野茜 / 尾原佐和子 / 井上词子《婚难时代》 【日】三浦展《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

47分钟
2k+
5个月前

《再见爱人》,一边烦一边看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最近《再见爱人》正在播出中,这档综艺节目已经进行到第四季,一经推出就热度不减,新的一季仍然是邀请三对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踏上18天的旅程,旅行结束后,他们将决定是否继续婚姻,还是就此分离。 这一季里杨子的“爹味”行为成为了全场焦点——对黄圣依缺乏了解、自我感动的夸夸其谈,由于杨子的一些表现过于夸张,甚至引发了观众对于两人是否是来节目炒作的怀疑。围观、吐槽和“劝离”成为节目评论的主论调,而对“大男子主义”的讨伐和女性婚姻困境也成了话题的核心。除了杨子之外,另外两对嘉宾也都各有各的关系问题,本期想和大家聊聊观看这档综艺的感受,以及与恋综相比,我们为什么更爱看离婚综艺了? 【本期嘉宾】潘文捷 尹清露 董子琪 陈璧君(实习记者)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30 女性择偶的一大误区:追求一个“靠得住”的伴侣 05:38 杨子vs留几手,充满竞争的男性同盟 10:37 当“爹味”和“妈味”同时在《再见爱人》中出现 23:20 两性情感模式和思维的差异 32:20 又烦又上头,离婚综艺的“魔力” 40:01 现实远比综艺要复杂得多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牟田和惠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中】戴锦华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法】伊娃·易洛思《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美】李海燕《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中】孔慧怡《五四婚姻》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再见爱人_郭柯宇 结束:下一次再见_苏诗丁

44分钟
4k+
5个月前

除了情欲资本的比拼,我们还能在恋爱综艺里看到什么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最近第七季《心动的信号》中,嘉宾们的“Strong”(死装)表现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节目中的嘉宾为了塑造自己的精英形象,言行举止太过刻意。不是在说话的时候夹杂几个英文单词,就是频繁提及海外母校以彰显自己的精英身份,让高学历人群恋爱成为了观众的吐槽点。 职场类综艺节目卷学历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恋综也卷起了学历呢?其实过去有不少面向普通人的恋综,从1988年《电视红娘》开播,我国婚恋类节目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凡人有喜》、《相亲才会赢》里面都是最接地气的普通人,里面有大量自身条件一般但自信满满的嘉宾。《非诚勿扰》更是通过自我介绍、游戏才艺展示等速配环节,大幅提升了江苏卫视的收视率。 现在流行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始于2017年韩国Channel A电视台首播的Heart Signal,这一节目模式随后被腾讯视频引进,并在2018年推出了中国版《心动的信号》。这些节目在恋爱的情节之外加入了推理的元素,让嘉宾猜测素人的关系走向,嘉宾的差异化和节目的主题是吸引眼球的关键。在嘉宾的差异化上,节目中出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嘉宾。比如韩国的《少男少女恋爱》以高中生为主角;中国的《没谈过恋爱的我》关注“母单”恋爱;《半熟恋人》关注年龄30+群体的恋爱;《当我们遇见你》则聚焦离异中老年的单身困境。韩国的恋综很擅长使用主题设定,比如《换乘恋爱》以前任关系为核心,让分手的情侣们聚在一起,回顾过去的恋爱,并面对新的缘分。《单身即地狱》设置的情景则是俊男美女被困地狱岛,而逃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每晚与某人成为情侣;而《着了魔恋爱》用恋综加算命的方式吸引观众。大家如何看待最近对恋综嘉宾“Strong”和高学历的吐槽,以及网友“天降二本恋综”的要求? 【本期嘉宾】尹清露 董子琪 徐鲁青 丁欣雨 王鹏凯(实习记者)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47 爱情市场化的背后是恋综嘉宾们情欲资本的比拼 07:42 恋综里的中产心态和文化趣味的等级性 13:48 自我形象的协商式呈现 16:43 恋综中的高学历人设不再受到重视 20:18 相比于传统恋综,近几年的恋综节奏似乎更慢了 25:02 恋综素人明星其实是传统明星的“廉价替代品” 29;28 素人明星依靠自身一技之长或许可以破除其“计划性过气”的魔咒 34:05 从嘉宾感情推进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恋综其实节奏也加快了 41:21 浪漫爱为什么浪漫? 44:04 恋综背后的周密剧本和恋综的大面积塌房 47:56 恋综中的观察嘉宾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52:18 恋综可能影射了另一种形态的“梦女” 57:35 恋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无痛感受浪漫爱的期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闫岩《娱乐新闻小史》 【日】稻田丰史《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 【法】伊娃·易洛思《情感作为商品》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班得瑞_Love of my life 拉威爾_Jeux D'eau

58分钟
1k+
7个月前

为什么选择鹤岗,为什么非要买房?

本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最近,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单身青年移居辽宁阜新的帖子。房价低至两、三万一套,生活设施齐全,距离北京交通方便,阜新也成为了鹤岗之外性价比较高的移居选项。除了阜新,“鹤岗化”的趋势在蔓延,譬如广东惠州、江苏镇江甚至低至首付一万就能买房,所以也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鹤岗”。 媒体对此已有风险提示。据《湖南日报》报道,在湖南株洲、河北张家口等地,“鹤岗房”的确存在,但大多数是老破小、集体产权房或老旧毛坯房,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工作能力、生活成本等因素,这点出了这些地区潜藏的风险,如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失等问题。 对于理想的退隐之地——鹤岗的追捧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小红书上有个插画师改造老破小的帖子,似乎当地低廉的房价物价以及人工费(保洁)都令她收获到了过去未曾有过的安定感和幸福感,不过这也令我好奇,人们在选择自己的鹤岗的时候,在乎的是什么?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宁愿住一套属于自己的“老破小”也不愿在大城市颠沛流离。脱口秀节目中经常能看见对奇葩户型的吐槽,经过改装的一居室、没有直线墙壁的钻石户型、还有如橱窗展示柜一般的“阳光房”等等,这也让人思考居住的意义,有限的居住条件是否是人们奔赴他乡的前提之一?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王鹏凯 丁欣雨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丁欣雨(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21 从大城市到鹤岗买房,追求的是“不做什么的自由” 06:18 “鹤岗化”蔓延体现了人们的新生活方式 12:05 消失和蒸发的日本年轻人 14:57 移居并改造老破小,是失败后不得不的选择吗? 24:24 大理的青年文化社群有着反主流文化的优越性 27:45 居住条件塑造着自我心理与感知 37:50 买房和居住是永恒的社会命题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李颖迪《逃走的人》 【美】马修·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英】Josh Ryan-Collins《為何你買不起房子?》 【中】侯丽《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中】梁启智《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美】段义孚《恐惧景观》 【中】孙萍《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片】 《蒸发》 《维多利亚壹号》 《一间自己的浴室》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42分钟
1k+
7个月前

“梦女”:是卑微的苦心酿蜜,也是夺回玩耍的反抗

本期主持人 | 尹清露 无论你是否追星或者混二次元,都可能听说过“梦女”。梦女来自于日语“夢女子”,是指幻想与二次元人物恋爱的女性。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近两年也出现了三次元男明星和偶像的梦女。与“女友粉”不同,梦女代入的并非对方的女朋友,而是创造一个虚构的路人角色来代表自我,与对方展开幻想的浪漫关系。 看过小红书或微博上的梦女文就会发现,梦女与女友粉更微妙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强调一种爱而不得、飞蛾扑火的卑微感,也正因卑微使她们的爱显得格外梦幻,行文中多是“阵雨、便利店、烟灰缸、蓝色毛衣”这类潮湿又伤感的意象。微博投稿bot“@我都梦女了你让让我”中有一篇被奉为神作的梦女文,就描述了自己追韩国idol时,同担已经跟idol谈上恋爱的悲伤故事。前两年更主流的话语还是“不要恋爱脑”,但现在我们似乎对沉浸于幻想恋爱的女性有了更多理解,其中存在有趣的心理状态转变。最近还发生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件,国内的几名rapper公开diss乙游中的女性是“被毒害的孩子”,认为手机里的伴侣“并不是爱情”,引发了众多乙游玩家的讨伐,指责他们对女性爱情想象的刻板和单薄。 关于梦女,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同性梦女文也很受欢迎。比如想象女团New Jeans成员姜海粼是“那个温柔的高中同桌”,孔雪儿是“老家的邻居姐姐”,文章聚焦的都是光彩夺目的女偶像成名之前的平凡故事。这似乎也意味着,女性的情感投射不一定总是指向性缘、慕强和霸道总裁,它也可以指向女性之间的互相体认。 【本期嘉宾】林子人 董子琪 徐鲁青 潘文捷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丁欣雨(实习记者) 【时间线】 04:39 梦女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 08:50 梦女与女友粉的不同 15:55 电影明星与电视明星的区别 17:39 明星亲民化的同时,为什么梦女想要和所梦的人保持距离 20:35 梦女与“鼠鼠文学”“厕妹”的潜在关联 24:10 女性尽情释放幻想的必要性和意义 33:52 女性探索亲密关系时,真实的男性正在缺席 35:35 说唱歌手diss乙游玩家凸显对话的不可能性 39:08 梦女取消“主体性”,反抗主客体二元论 43:39 同性梦女文出现,表明了女性对理想生活的希冀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埃丝特·李《梦女》 【美】珍妮斯·A·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中】闫岩《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澳】塔比瑟·卡万《我要快乐!当妈妈们开始追星》 【美】埃塞尔·S·珀森《幻想的力量》 【中】高寒凝《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 【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美】艾米·斯坦利《江户时代江户城》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Variatio 28 a Clav

50分钟
1k+
7个月前

在酒吧里聊学术,是“精英的傲慢”吗?

本期主持人 | 林子人 最近上海正在流行一种很新的酒吧,大家可以在里面一边喝酒一边听一流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或青年学者谈他们在做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其实学术酒吧在海外已经流行一段时间了。在曼切斯特大学官网的社会责任页面上,我看到英国科学协会在英国多座城市都举办了学术酒吧活动。所谓的学术酒吧,指的是在酒吧里组织的非正式学术讨论。这个活动的具体形式是由一位科学家来展示他的研究并组织讨论。这些学术酒吧在英国很受欢迎,每次活动吸引的观众从30人到90人不等,他们对科学感兴趣,但不一定有相关的学术背景。 上海是一座具有文化包容的城市,学术酒吧在这里出现并不奇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酒吧加学术”这个乍看很不协调的组合也招致了一些吐槽和嘲讽。有微博网友吐槽称,上海某学术酒吧通过问卷筛选观众,且入选的名额非常有限,让人不禁感叹,去酒吧都落选了。也有人认为学术酒吧有把学术当成一种浅显的符号、资本和时尚单品来消费的嫌疑。今天我们想聊一聊学术酒吧这种新出现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董子琪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34 学术酒吧是什么去处 06:52 非正式学术研讨空间中女性的失语 11:54 非正式学术研讨有助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氛围 17:10 后疫情时代很多年轻人迫切希望面对面交流 19:52 学术酒吧应该设立准入门槛吗 33:25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和暧昧 36:27 法国经典文学中也存在对自然科学感念的滥用 41:07 中国传统学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自身的特色 43:36 学术酒吧其实是对18世纪欧洲俱乐部文化的传承 47:22 面对面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仍然不可替代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曹雨《中国食辣史》 【中】黄燕华《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 : 消费新时代的性别实践与身份认同》 【法】福柯《词与物》 【中】王笛《街头文化》 【加】简·雅格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法】雅克·朗西埃《无知的教师》 【中】何兆武&文靖《上学记》 【法】艾伦·索卡尔&让·布里克蒙《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 【法】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美】利奥·达姆罗施 《重返昨日世界》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Kiss Of Death_Tinsley Ellis Salvatore_Lana Del Rey

50分钟
1k+
7个月前

不是底层,就没有权利书写底层吗?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这一期想和大家聊一聊“写作能不能养活自己”。关于这个话题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我身边也有一些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工作形式就是接一个活,得到一笔收入,之后再继续找下一个活。他们之中有做插画的,也有做自由撰稿的,不过今年他们的工作情况都非常不好。我最好的朋友是一个插画师,按理说平时一个月他大概能接到3-4笔单子,但从今年5月份到现在一个单子也没接到,感觉他已经濒临抑郁了。我觉得其实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最大的痛苦不单是失去生活来源,变得贫穷,还有自己的价值得不到社会性的认可,工作的成果得不到反馈。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关于袁凌的文章叫做《一个贫困的作家决定去找工作》,我读完很有感触的,朋友圈也有很多人转发。这篇文章讲了小有名气的非虚构作家袁凌面临的生活困境:没有北京户口,单位社保和固定工作,在北京也没有房产。今年出版社的萎靡让他更加感受到自由职业的困难,所以他想要找兼职或者找工作,但他今年已经51岁了,即便有很多非虚构作品,也很难找到工作。 很多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到震惊:原来连像袁凌这么有名的人光靠写作也难以支持生活。另一方面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也会有一些认同感。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篇文章的呢?你们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本期嘉宾】董子琪 尹清露 潘文捷 林子人 【音频&文字版整理】周文晴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17 袁凌的担忧是否太过悲观? 04:33 关于袁凌的成功学范式批判 06:47 袁凌的困境可能更多来自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 08:29 语言文字产品化是写作者的必经之路吗? 10:54 先物质再现实还是先现实再物质 13:43 野生作家大多会选择回到家乡小县城继续创作 16:45 光靠写作,自由创作者能养活自己吗? 18:15 现在成名的自由创作者大多都是自带流量的KOL 22:00 作家正在变得越来越穷 23:37 自媒体时代带给作家和出版业很大的冲击 27:12 写底层是否剥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43 只有底层人才能书写底层人的故事吗? 34:46 “书写底层就是剥削底层”的背后逻辑 37:21 泛化文化挪用的概念是一种反智主义,消解了写作本身 37:58 在不同阶层之间是有可能达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识的 40:05 关于底层写作的剥削感来源于利益和名声的社会分配不均 43:07 作品带来的公共效益不仅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荞麦《普通婚姻》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艺术家之死》 【中】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 【中】袁凌《我的皮村兄妹》 【中】王慧玲 《基层女性》 【美】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美】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美】斯蒂芬·克莱恩《痛苦的实验》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赵雷《阿雕》

47分钟
1k+
8个月前

超绝钝感力与读空气能力,哪个才是东亚社交必备?

本期主持人:潘文捷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着关于日本京都人说话阴阳怪气的段子。比如网友说自己在京都的星巴克自习,店员每次都说:“为了考资格证学习,今天也辛苦了!欢迎下次再来呢!”京都当地人告诉他,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别再来了你个二货”。 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需要察言观色的场合,比如说俗称的“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听牌我自摸”,就是不会读空气的典型。常常被冠之以低情商、不会来事、没眼力见儿。但另一方面,拥有超绝钝感力似乎也是一件令当代网友羡慕的事情。例如完全没有听懂京都人的言下之意,反而既能自我感觉良好,也让阴阳怪气的人吃瘪。超绝钝感力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们什么时候需要钝感力或者不需要?当代年轻人在读空气和超绝钝感力之间有偏好吗?如果一个人生性敏感,却被要求更钝感;或者一个人完全钝感,却被要求有点儿眼力见。这种时刻该怎么办呢? 【本期嘉宾】尹清露 林子人 董子琪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59 来自日语的读空气 05:15 读空气是不要质疑与反抗权威 16:54 国产剧的核心剧情是揣摩人心 23:08 钝感力是一种生存策略 28: 14 年轻人的钝感力与00后整顿职场 35: 07 对读空气的反击 39: 45 钝感力源于我们对平等的追求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美] R.塔格特·墨菲 中信出版集团 《巨浪下的小学》[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文汇出版社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日]中根千枝 商务印书馆 《钝感力》[日] 渡边淳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机械工业出版社 《情绪价值》[英]罗斯·哈克曼 中信出版集团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1-29 Variatio 28 a 2 Clav

41分钟
2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