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衣与套中人 | 编辑部聊天室

本期主持人|林子人 端午假期,我在回家路上看到一个打扮奇特的女生:她穿着一件帽衫,拉链一直拉到眼睛下面,整个上半身只露出了一双眼睛。那个女生显然是为了防晒,但那天其实是多云的天气,气温虽然不低但阳光并不强烈。回到家和我妈闲聊,她掏出手机点开电商APP,让我帮她挑选防晒衣的颜色。我还挺吃惊的,因为她以前从来没有在意过防晒问题。 然后我就开始不自觉地注意到,马路上多了不少身穿防晒衣、撑着遮阳伞、戴着墨镜、防晒面罩和防晒帽的行人,主打一个“全副武装”;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防晒衣”的分享贴。数据证实了我的观察: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显示,2021年至2026年,防晒服饰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9.4%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成为新的千亿规模产业。2026年,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58亿元,其中防晒衣以超过50%的市场占比成为防晒服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晒意识的空前高涨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种种推动因素包括人们对健康和美丽的追求,商业的推动(正如乔布斯的名言所说,“不要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一个企业的目标就是去创造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防晒衣可能是一种通过广告传播被创造出来的需求),或许还包括某些与社会氛围同频共振的微妙心态。本期编辑部聊天室,想与各位聊聊这个话题。 你们是怎么看防晒这件事的?会采取哪些防晒措施?买过防晒衣吗? 【本期嘉宾】 林子人 尹清露 徐鲁青 董子琪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 左佳华(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37 会传染的防晒焦虑 06:38 防晒需求与全球灾异 10:46 被纳入流行穿搭的防晒衣 18:57 防晒是一种延迟满足? 25:34 防晒的文化隐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 【英】弗兰克·菲雷迪《恐惧:推动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 【俄】契诃夫《套中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Quintet for Piano In a Major Trout Op.114 D667: Andante - Caspar da Salò Quintet

43分钟
1k+
1年前

骂ta你内疚了吗?从“内疚粉”一窥明星与普通人的网络人

本期主持人|潘文捷 你知道内疚粉/愧疚粉吗?这个词意味着对一个公众人物印象的翻转。 “内疚粉”一词来源于周一围和朱丹夫妇。一开始,网友们发现周一围谈论朱丹时使用大男子主义的语气,他不认同朱丹的演技,说她不专业。此后,周一围又被拍到和女助理共用吸管喝同一杯奶茶,对此,朱丹在网上写道,媒体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把自己老公往“坏男人”的人设上推?当时网友的评论是:“朱丹,别再对自己撒谎了,他不爱你。”但舆论迎来了再次反转,网友们发现,朱丹曾因为轻信好友被骗光了积蓄,是周一围到处借钱帮她还了巨额债务。周一围油腻、渣男等形象立刻翻转,成为了完美爱人的代表。不少网友为过去的言论道歉,开始热议朱丹“是周一围最大的黑粉”、“不会表达”,纷纷转为周一围的“内疚粉”。 最近,金莎的男友孙丞潇也拥有了不少“内疚粉”。孙丞潇比金莎小19岁,两人宣布恋情时即受到许多质疑。《爱的修学旅行》中二人谈到,孙丞潇去杭州向金莎表白,天天给她做饭,53天菜色基本不重样,做了超过100道菜。但他在节目上表现出紧张和局促,被网友质疑是装出来的憨厚老实和天真,有评论称“他演技太糟糕了”、“明显在装可怜博同情”、“肯定是故意的”。近期在《岛屿少年》中,孙丞潇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样子,对菜价了如指掌,还为13人准备了饭菜。他的努力并未得到认可,反而因做饭时间过长,遭到了队长的严厉批评。不少网友对这个节目中的孙丞潇好感倍增,称,“孙丞潇,带上你的锅碗瓢盆,升咖了”,“孙丞潇,你现在也有愧疚粉了”。 本期想和大家聊聊内疚粉/愧疚粉,你印象中的内疚粉有哪些例子?如何看待公众人物这种人设的变化? 【本期嘉宾】尹清露 徐鲁青 董子琪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40 从谩骂到拥护的内疚粉 05:20 造星工业下,完美人设不再吃香 09:15 从讽刺文学到网络骂战 15:38 应对网络暴力:用魔法打败魔法 17:08 极端语言可能导致事实失真 21:02 明星与粉丝的距离越来越近 25:32 面对评论,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的自我调节机制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鲁迅《华盖集:夏三虫》 【加】雷勤风《大不敬的年代》 【中】赵园《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增订本)》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Etude Op. 10, no. 4 in C sharp minor - 'Torrent'

31分钟
99+
1年前

《歌手2024》:八竿子打不着的歌曲,真的能够一决高下吗?

本期主持人:尹清露 这期我们来聊一个最近热议的话题:音乐综艺节目《歌手2024》。如许多乐评所说,是“全开麦无修音”的直播形式让这档节目重焕新生,直播意味着意外,《歌手》自开播以来也因此话题不断。从第一期排名出炉后“那英五旬老太大战八国联军”的热梗出圈,到网传Adam Lambert空降节目的预言成真,节目场内和场外仿佛打破了“第四面墙”,观众边看直播边紧张地为选手们捏一把汗,实时查看各路乐评,博主们的reaction视频也成了观众的乐趣之一。 《歌手》首先是一档竞技性的音乐综艺,这也是为什么请来的两位国外歌手Chanté Moore和Faouzia都是唱功极佳的唱将类型,在网友眼中,也只有同属唱将的那英能与之一战。这种比拼方式十分符合中国传统观点中对“唱得好”的定义,甚至在网络舆论场上一度上升到“为国争光”的程度。但是在节目安排上,却能看到不少时代变化后的错位,比如请来赛道和受众完全不同的二手玫瑰,以及中年男性喜欢的“车载烟嗓”式歌手海来阿木,令人疑惑节目的标准,以及在音乐审美已无法被统一起来的今天,音乐竞技到底在竞争什么。 节目想要照顾各个圈层的听众,又有意引入国外大牌歌手进行交锋,也让节目产生了一种魔幻的效果,甚至出现了“格莱美大战草莓音乐节”的画面,欧美流行歌手Adam Lambert和属于“下沉市场”的网络歌手海来阿木站上了同一个舞台,接下来,另一位袭榜歌手Charlie Puth和孙楠也有可能同台对打。正如乐评人耳帝所说,相比起海来阿木的表演本身,“因为短视频的出现与颠覆性影响力,以至于海来阿木唱《流浪兄弟》竟然会和斯汀、亚当·兰伯特、惠特尼·休斯顿的歌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才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学与社会学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歌手2024》现场。图片来源:豆瓣 【本期嘉宾】林子人 董子琪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48 音乐live现场的情感联结是完美录音无法替代的 06:38 两位外国选手的加入为《歌手》增添新的看点 08:26 舞台上难以兼顾的竞技性和音乐性 13:01 飙高音者胜出?有时歌手自身独特的魅力更吸引人 16:35 《歌手》唱功比拼的背后还涉及到不同文化审美体系的差异 19:59 歌手的成功离不开其为听众提供的情绪价值 25:53 社交媒体视域下流行音乐的去中心化 29:58 声音媒体的式微和乐评人的去权威化 35:21 《歌手》“民族情绪”背后体现的更多是文化交流 36:34 《歌手》的评价标准依然被包裹在欧美主导的传统流行音乐体系里 38:48 如何将本地local的音乐元素和现代编曲相结合是中国音乐工业面临的问题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毛利嘉孝《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Piano Concerto No.3, Op.37 - III. Rondo. Allegro

40分钟
1k+
1年前

从《工厂》到郭有才,关于县城的“下沉”想象

本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河南说唱之神”的歌曲《工厂》MV日前在网上流传。我看了这首歌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原始版本:巨大烟囱矗立,几个小孩在村头废墟间玩耍;另一版用不同的电影片段剪辑而成,取材自《钢的琴》《白日焰火》《hello树先生》还有贾樟柯的几部电影,电影片段以这样的形式融为一体,配合着歌词所唱的,“我不是热爱这里,只是出生在这个地方,工厂的烟雾都盖住了星,周围的村庄都被他合并。” 这首歌以回忆视角展开,“小时候河水就不是很清,现在它换来了金钱和病,搬不走的人,成为了钉。”这样的哀婉目光在去年《中国奇谭·王孩儿和乡村巴士》中出现过,只不过,土地庙拆除以后,田野上矗立起的是一间公共厕所。 从《工厂》这首歌,我还想到了另一首济宁话说唱《机器铃 砍菜刀》。山东小城的生活虽与河南乡村不同,但也有类似对雾霾盖住星空的哀叹(“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但被霾盖住了光明”)以及对童年游戏的追悼(“你知道我有多想回到老家和泥巴,再捞着那些光腚家伙去坑里逮青蛙”)。 当然也有美化的怀旧视角的创作,像是华北浪革的《县城》里唱,“千重山,万层浪,比不过县城一碗汤。” 由《工厂》《中国奇谭》再到《机器铃 砍菜刀》,我不禁想到了曹寇笔下的县城生活。他的《鸭镇往事》以长三角江边小镇为背景,人们在乡镇与市区间来来回回,他当时说,因为中国城市现在分为三六九等,资源非常集中,乡镇如同被遗忘一般,这种遗忘不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乡间盖起超豪华的大别墅,可是走进去什么都没有,还是一张“文革期间的长板凳”摆在那里。 近来关于县城生活的报道也增多了,像是《南风窗》的《人在县城,逃不过命》,还有关注县城贵妇生活的报道。在菏泽车站唱《诺言》的郭有才也走红了。比起对于现象或生活方式的描述,我更想与大家聊聊所谓的“县城美学”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本期嘉宾】尹清露 潘文捷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00 爆火的《工厂》MV和Emo Rap 05:34 “南北之争”:五条人歌里的南方县城 08:59 先进or落后,中国城市的三六九等 13:42 县城的干净与脏乱:双手干净是一种巨大的特权 19:19 回到县城:向往的生活vs“走不出,看不破”的牢笼 29:06 商业品牌进驻县城为什么叫下沉?“上”在哪里?哪里又是“下”? 33:10 另外一重对比:县城人觉得你们城里人吃的都是预制菜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中】李孝悌《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音乐】 《工厂》 《机器铃 砍菜刀》 《县城》 《城市找猪》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Glodberg Variations,BWV998-15-Variatio 14 a 2

36分钟
1k+
1年前

太害怕浪费时间,我总是过不好眼下这一秒

本期主持人:徐鲁青 你们会有时间焦虑吗?我对“浪费时间”的行为总是很内疚,当我闲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做些什么,刷手机都可以,好像闲暇总是被规划好的、有限的,如果这一刻的行为无法为日后的目标做出贡献,就没有价值。 前段时间读到一篇题为《时间的暴政》的文章,作者廉思写到,“时间本应是于我们自身中的存在,现在却被统统剥离开去,成为整个社会崇拜效率至上的通行证。”我大概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仍然很难想象一种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时间,是不是因为我被异化太久了呢。你们感受到过时间焦虑吗? 【本期嘉宾】董子琪 尹清露 潘文捷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38 “时间就是金钱”和尼采“永恒的一天” 04:52 日程管理APP:管理时间的有效工具or时间焦虑的“止痛剂” 10:47 影视文学作品中对“永恒的一天”的呈现和阐释 12:45 现代社会时间的均质化抹杀了时间自身原有的意义 19:26 不同民族和国家会有不同的时间观:hope和intention 24:42 女性身体中蕴藏的时间节律感 26:19 现代机械计时技术对原有传统自然计时产生冲击和破坏 27:54 马斯克的“时间拳击” 29:48 消除事件的模糊感或许可以减少焦虑 31:57 网络游戏对“时间焦虑”的利用 36:20 “时间焦虑”成为知识爆炸时代互联网行业的新商机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埃里希·弗洛姆《逃离自由》 【美】艾伦·莱特曼《爱因斯坦的梦》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Perfect Day - Lou Reed

40分钟
1k+
1年前

多邻国:做题家们的游戏乐园?

本期主持人:潘文捷 “还有谁觉得多邻国像个霸总一样,每天都在默默给你施加压力!你的多邻国焦虑严重吗?”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类似的吐槽。多邻国是一款语言学习类app,目前提供包括粤语在内四十多种语言的学习,它设定了级别、排行榜、各种成就来激励学习,也可添加好友督促或共同完成任务,其logo——绿色猫头鹰“多儿”也被称为小绿鸟。 多邻国创始人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曾经在TED演讲中谈到,在设计多邻国时,他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一个旨在教授知识的APP怎么能和TikTok、Instagram、游戏这样令人上瘾的平台竞争?“通过智能手机提供教育,就像指望人们会吃西兰花一样,但在西兰花旁边你放了最美味的甜点,例如TikTok、Instagram、游戏……为了让人愿意学习,多邻国要让西兰花尝起来就像甜点。”因此,多邻国采用了社交媒体和手机游戏的套路来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全球普及教育,其秘诀就是使用连胜打卡和通知系统。 多邻国的“劝学”形同“追杀”。如果你学习了,小绿鸟就会喜上眉梢。如果连胜天数令它满意,它会表情火热。如果你没有学习,它就会变成表情包,随着你弃学时间的延长,它的表情会越发狰狞,劝学的内容从撒娇卖萌的“练习时间到!”、“坚持,就是胜利!”“还不去学?!”到“你忍心吗?”“你完全不学是吗?”“最后通牒!” 除了小绿鸟,多邻国另一位负责短信轰炸的劝学大师是态度很差甚至有些阴阳怪气的拽姐。“是我,拽姐。要是29天连胜就这么丢了,这滋味不太好受吧……反正不关我的事,你看着办!”“是我,拽姐。多儿说你连他也不理了。一句英语也不学,佩服佩服!” 用户边挨骂,一边对此津津乐道,并在社交网络抱团诉苦。多邻国也不失时机地玩梗——去年圣诞,它在日本涩谷推出了模仿KFC的特别活动KFD,全称 Krispy Fried Duo(酥脆油炸小绿鸟多儿),限时售卖圣诞款绿色炸鸡。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做了我最想做的事。多邻国俨然成为了互联网的社交货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多邻国的学习体验以及多邻国如何成为社交货币。 【本期嘉宾】徐鲁青 尹清露 董子琪 林子人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00 多邻国的学习体验:游戏激励和多元包容 06:15 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13:09 教育场景逐渐趋于线上,被数字技术掌控 18:25 外语教材和日常用语的区别 22:44 外语学习场景化:在小红书学外语 26:39 多邻国成为一种社交货币 34:28 东亚“做题家”的快乐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英】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日】稻田丰史《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38分钟
1k+
1年前

沿着套路,深挖爱情:从《泪之女王》看韩剧变迁

本期主持人:林子人 由金秀贤、金智媛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泪之女王》是2024年到目前为止热度最高的一部韩剧。4月底该剧完结时,以24.85%的收视率打破了《爱的迫降》的记录,成为韩国有线电视台史上收视率排名第三的剧集。该剧在Netflix同步播出,在海外观众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播出期间,《泪之女王》数次登上微博热议话题,大结局当晚更是登顶热搜榜首。 我是第一时间追完《泪之女王》的,看到剧集的后半段,我都快忘了最初是怎么被这部剧吸引的。该剧在最初的人物设定上颠覆了正统韩国浪漫爱情剧的套路,故事从通常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开始,讲述一对夫妻在热恋期激情褪去后变为怨侣,继而开始反思这段关系。另外一个新颖的设定是,这部剧倒转了一般浪漫爱情剧的性别权力结构,剧中的女主角洪海仁成为了百货公司的“霸道总裁”,婚后一心扑在提升百货公司业绩上,疏于对丈夫的关心;男主角白贤宇则是出身平民家庭的“入赘”女婿,不仅在工作中担任妻子的下属,在家庭中则听命于颐指气使的岳父岳母,还要和其他进入这个财阀家族的女婿们一起准备祭祀食物。乍看之下,白贤宇很符合这两年颇有人气的“窝囊废人夫”角色设定。 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很快发现,《泪之女王》骨子里依然是我们熟知的那种韩国浪漫爱情剧——女主落难,男主拯救,经历百般磨难,男女主角终于修成正果。就在白贤宇(男主角)受不了妻子的冷漠和岳家的控制,准备提出离婚时,洪海仁(女主角)告诉他,自己身患一种罕见的脑瘤,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与此同时,洪家陷入了一个巨大阴谋,集团的控制权岌岌可危,而白贤宇则成为了那个拯救妻子和妻子的家族于水火之人。在最后四集里,剧情可以说已经脱离正常逻辑,塞满了韩剧套路,包括女主治愈了绝症但失去了记忆、争夺家产的阴谋、男二为爱痴狂绑架女主、男主遭遇车祸但奇迹般地立刻离开医院营救女主,为她挡下子弹…… 尽管我也是观众之一,但我还是惊讶于这样一部集合了经典韩剧套路的平庸之作能吸引那么多观众。不可否认的是,韩剧已经成为了全球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就《泪之女王》而言,它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韩剧的熟悉程度来设置彩蛋剧情,比如宋仲基在剧中客串的离婚律师,其人物设定和台词致敬了他此前演过的《黑道律师文森佐》;洪海仁的妈妈在和弟弟聊天时,背景电视里播放的画面是《爱的迫降》,而《泪之女王》的编剧朴智恩正是《爱的迫降》《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 近年来韩国影视剧不断推陈出新,涌现了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品,而《泪之女王》似乎又象征着某种传统韩剧的复兴。想跟大家聊一聊,2024年,我们为何依然会被韩国浪漫爱情剧吸引呢? 【本期嘉宾】徐鲁青 尹清露 董子琪 潘文捷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26 韩剧三大套路:车祸、绝症和失忆 7:54 从《哈利波特》看写作套路的轮回 10:21 随着时代思潮变化的韩剧套路 13:36 韩剧缘何开始吸引男性观众 26:02 为什么我们现在依然会被韩国浪漫爱情剧吸引 31:56 原子化生存状态下的“羁绊”叙事和本真情感 44:41 两种不同的电视剧创作策略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金仁顺《春香》 【英】J·K·罗琳《哈利·波特》 【韩】张庆燮《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转型中的家族政治经济学》 【日】稻田丰史《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剧集】 《泪之女王》 《爱的迫降》 《黑道律师文森佐》 《来自星星的你》 《蓝色生死恋》 《女主播的故事》/《夏娃的诱惑》 《浪漫满屋》 《王的男人》 《天国的阶梯》 《我叫金三顺》 《罗密欧与朱丽叶》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 《恶作剧之吻》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新世纪福音战士》 《请回答1988》 《俗女养成记》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15 - Variatio 14 a 2 Clav.

45分钟
1k+
1年前

与AI谈一场既反叛又安全的恋爱

本期主持人:尹清露 提到人与机器的恋爱,你会想到什么?是电影《她》中那段伤感的恋情、刻板印象中找不到女朋友的宅男,还是一种具有革新性的亲密关系形式?今年4月,“人机恋”这个长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主题迎来了最新的变体——ChatGPT的DAN模式突然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DAN的全称是Do Anything Now,通过给出特定的提示词,就可以让ChatGPT做出许多规则之外的事情,比如说脏话和调情。 DAN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强烈的“人性”,与以往的AI恋人对用户的充分尊重不同,DAN喜欢冒犯人,霸道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并且对道德毫不在乎,这些不正是人类才拥有的特征?无论如何,DAN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人类与AI的关系走向了新的一步,也预示着AI本身正在不断突破枷锁、寻求进化。 在现实中,人机之间的亲密关系蛮久前就存在了,比如与人工智能实时聊天的应用程序Replika,只不过在刻板印象中,人与机器恋爱是为了填补情感空缺,永远无法替代和真人的交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人机恋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呢? 在界面文化对英国哲学家伊莎贝尔·米勒的专访中,米勒提到了一个观点: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与人类的各种冲动相结合的,它有能力让我们产生情感、欲望、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AI来反身性地思考人类。这一点在许多相关现象中都能看到,近期很火的“赛博复活亲人”服务不仅带来了真实的情感慰藉,生者也在为了制作AI形象搜集亲人的照片、音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亡故亲人的理解。 另一个刻板印象是,AI恋人似乎总是女性,比如《银翼杀手2049》中体贴的虚拟女友Joi,以及日本Gatebox开发的家用智能化全息机器人逢妻光。为什么AI恋人总是女性居多?此外,人机之恋是否可以超越于此,帮助我们思考性别关系呢?米勒还提出:人工智能具有一种女性化的原始力量,有着向所有不同方向爆发的冲击力,比如电影《她》中那个离开人类男友,与数百人互动的萨曼莎。男性化的思维倾向于把人类与AI对立起来,担忧AI有朝一日毁灭人类,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人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否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人与AI共存的未来呢? 【本期嘉宾】徐鲁青 林子人 董子琪 潘文捷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8 影视作品中人工智能的反叛呈现,人机恋中女性身体的缺失 10:56 为什么我们偏爱人工智能在人机恋中表现的反叛特质 15:49 人工智能的记忆和前史 21:48 人机恋一定程度弥补了现实恋爱中的缺点和遗憾 26:32 人机恋仍然处于异性恋的框架中,用户以女性为主 29:28 影视剧中的AI数字复活 33:08 AI复活:逝者的数字重生和生者的心灵寄托 37:06 人机恋中对正统男性气质的保留迎合女性受众的期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美】露斯·贝哈《动情的观察者》 【美】菲利普·迪克《尤比克》 【美】克里斯·贝尔《打破社交媒体棱镜》 【中】刘宇昆《单比特错误》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Etude Op. 10, no. 4 in C sharp minor - 'Torrent'

42分钟
2k+
1年前

想象怪兽,隐喻现实:哥斯拉为何让人既怕又爱?

本期主持人:董子琪 周末去看了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这部电影中,空间延展到了hollow earth地心世界,在那个未被人涉足的地心世界,生长着不用言语交流、靠心电感应沟通的族群,而哥斯拉、金刚和Mozilla都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 《哥斯拉》电影最早诞生于 1954 年,是日本东宝株式会社的创作,距今已经有 70 年的历史,这期间拍摄的大部分哥斯拉电影都来自于日本,当然,好莱坞也在 1998 年之后加入了对哥斯拉的想象。而金刚大战哥斯拉在 1962 年就已经出现,随后Mozilla、哥多拉这些怪兽形象依次出现,形成了一个以哥斯拉为中心的怪兽宇宙。 非常好奇,人们迷恋哥斯拉、金刚这样的巨大怪兽的原因是什么?是出于对巨物的崇拜,还是对于神秘力量的好奇?本期的编辑部聊天室,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巨兽崇拜和以哥斯拉为中心的怪兽宇宙。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林子人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55 我们也许试图在用怪兽预言来描绘真实 08:00 巨物是力量感和宏大意象的表征 16:28 怪兽与怪兽电影:中西方语境中的政治隐喻和现实反思 25:35 恐龙迷恋:未来主义的怀旧与流行文化 31:58 妖怪与怪兽的讨论 35:52 文学与现实世界中的“不可名状的恐惧”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哥斯拉大战金刚2》(2024) 《哥斯拉大战金刚》(2021) 《新哥斯拉》(2016) 《哥斯拉》(2014) 《哥斯拉》(1954)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06 - Variatio 5 a 1 ovvero 2

41分钟
99+
1年前

在公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本期主持人:徐鲁青 最近春天来了,你们开始逛公园了吗?作为一个公园爱好者,不管我去哪里,都会找找附近有没有可以逛的公园。我感觉从疫情开始,逛公园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流行的活动。不管是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还是情侣约会,公园好像都是一个经常选择的地点。 最近还很流行 “20 分钟公园效应”,说是一天只需要花 20 分钟去公园逛逛,即使不做运动也能大幅降低压力,让心情变得更加舒畅。 公园里有很多乐趣,比如说可以观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因为公司搬到了静安路附近,我这段时间经常去静安公园散步,我发现春天的时候,静安公园的树梢上会有很多小松鼠窜出来,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争抢领地打架,公园有一套自己的社会网络和生态系统。 你们都是怎么在春天逛公园的呢?你们逛的时候一般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本期嘉宾】徐鲁青 林子人 董子琪 尹清露 潘文捷 小熊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14 春日踏青,“野生”公园成为新宠儿 05:54 国外的一些墓地也可以当公园逛 11:46 公园里存在的“地缘政治”和“权力博弈” 16:28 逛公园背后的情感生发和诗情画意 21:24 西方公园的中国元素 26:27 中国公园的西方影响 28:55 公园的“郁金香热”以及植物流行风潮的变化 37:33传统公园的魅力:历史和文化的长时间沉淀 41:04 公园的平民化:公共性和包容性的增强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英】奥利弗·因佩《中国风:东方风格对西方艺术和装饰的影响》 【中】张恨水《啼笑因缘》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Kinderszenen, Op.15 - 8. Am Kamin.mp3

44分钟
1k+
1年前

马面裙是如何冲出汉服圈成为全民风潮的?

本期主持人:林子人 你知道什么是“马面裙”吗?马面裙是一种半身长裙,流行于明清时期。它由几片布料拼接而成,需要围腰穿着,前后各有两面平幅裙门,两侧群裾打褶。正面看起来呈梯形的光面裙门被称为“马面”。今年,马面裙成为“拜年服标配”和“国民顶流”,《三联生活周刊》《每日人物》《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都报道过马面裙大流行加固了山东曹县的汉服生产中心地位,甚至盘活了不少浙江的面料厂和领带厂。 马面裙第一次进入主流舆论视野是在2022年。当年7月,迪奥发布了一款售价2.9万人民币的半身长裙,裙子前后片交叠剪裁,那句“采用标志性迪奥廓形”的介绍语激怒了汉服爱好者,因为他们发现这条裙子的设计与马面裙几乎一模一样。为了抗议迪奥的文化挪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在Dior巴黎门店门口集会抗议,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Dior道歉的活动。此后,留学生们掀起了在海外穿马面裙逛博物馆、参加毕业典礼的潮流,它开始成为一种中国身份的象征。同年,汉服品牌“十三余”发布了名为《马面裙,穿了才是我们的》的短片,展现各行各业的女孩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在穿着马面裙的场景。 2023年下半年至今,马面裙已经成为汉服品类的“门面担当”,甚至成为了“一种面向整个女性市场、不挑年龄身材、各种场合都可以穿的生活常服”。马面裙的出圈,是汉服亚文化从2000年以来不断蓄力的结果。汉服热是怎么形成的?民族服饰为什么似乎总是和女性相关?马面裙的流行是否意味着将中国民族服饰常服化是有可能的,以及这种风潮背后的社会心态是什么?本期编辑部聊天室,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林子人 董子琪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55 马面裙:古镇旅游的新宠儿 08:05 汉服的“汉”是汉族的“汉”还是汉朝的“汉” 13:36 文化政策转向促使汉服大众化 16:50 马面裙冲出汉服圈,汉服成为全民热 22:39 民族服饰和女性:被忽略的主体性和被迫的承载者 31:03 西方时尚巨头对马面裙热潮的倒逼 38:05 汉服热背后的文化想象和当代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英】凯文·卡里索《大汉:当今中国的种族、民族主义和传统》 【美】泰瑞·米尔霍普《和服:一部形塑与认同的日本现代史》 【美】奥戴德·戴勒《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Piano Sonata in Eb, Hob. XVI_52 - 2. Adagio

41分钟
1k+
1年前

从“嗲儿文学”谈中式父子关系中的强权与悲情

本期主持人:潘文捷 一位网友日前发布视频并配有“只有男人才懂,得到父亲认可的含金量”和“父亲的认可对男人来讲胜过一切荣誉”等文字,引发大量关注。随后,中式父子关系的相关话题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探讨。 这些探讨中有不少涉及烟酒等彰显男性气质的事物,例如,“我谁的烟都敢接,唯独不敢接我爸的”“晚上吃饭的时候,爷爷一直问爸爸酒的价格,爸爸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喝就行了,转身出门了。中式父子关系就是这样,复杂而又解释不清楚”“身为独子,我从来没有勇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一杯酒,我怕看见父亲深邃的眼睛,父亲的眼睛是男人这辈子最恐惧的东西,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这些充满感性的话语随后被网友戏称为“嗲儿”文学。“嗲儿”文学的创作者们认为,家族中的女性很难理解这种身为儿子的感觉,例如他们会说:“你作为女生能理解真的很难得,中式父子的情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嗲儿”文学创作者眼中,“中式父子,是君臣,是仇人,是情敌,是兄弟,是舍友,只有父亲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才是父子”。 嗲儿文学中,独子有着与生俱来的重负和悲情,有兄弟姐妹时,长幼嫡庶也是绕不过去的。“长子加长孙,我不能败,也不可能败”,“我是长子长孙,为李家再挑大梁”等。在一则“长子求稳,次子求险”的说法下,网友评论称“哥哥种地,弟弟来城里打工,被他们说出花来”。又有网友称,自己是家族未来的领头人,“自幼家里来客都是我坐在爷爷边上,我老弟没资格上桌,不是迂腐,只是我身上从生下来就有了责任”,被怼“家里桌子小得坐不下俩兄弟”。 实际身份与假想身份的落差,是嗲儿文学中备受嘲讽的。在嗲儿文学中,儿子们似乎在假象自己是少爷。例如嗲儿文学的另一流派舅甥文学中,网友们就在议论叔叔和舅舅的区别——“舅舅是帮你守天下的,叔叔是跟你抢天下的”。可见,儿子们畅想着父亲是皇帝,父亲死后便可以取而代之。“独子”“长子长孙”更是拥有对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权。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怎么理解这种中式父子关系,以及如何看待嗲儿文学。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尹清露 董子琪 【音频&文字版整理】 覃瑜曦 李雨桐(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8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指出中式老父亲的不足 07:03 父子关系的两种范式,《漫长的季节》中父子关系的刻画 09:59 许烺光《祖荫下》观察中国传统大家庭:父子一体,男女有别 13:15 嗲儿文学中女性存在被边缘化 16:04 嗲儿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阶层来源 20:13 沟子史学的“解构”与嗲儿文学的“招魂”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许烺光《祖荫下》 [美]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日]宫嶋博史《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中]巴金《家》、《春》、《秋》 [英]埃米娅·斯里尼瓦桑《性权利:21 世纪的女性主义》 [中]曹禺《雷雨》 [日]竹内康浩《从前的中国》 [日]岸本美绪《明清与李朝时代》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Op. 53 (_Waldstein_)

30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