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休息越累:停止精神内耗,正念是一剂解药

【本期嘉宾】 王亚南 国际机构BACB认证的行为矫正师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临床咨询硕士 王翼 高校心理学讲师,心理治疗师 英国邓迪大学心理学硕士 美国贝克认知行为治疗研究院规范化培训 【本期内容】 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结果“休息”之后,疲惫感没减少可能更甚。 脑海里经常充斥着各种 Monkey mind,总有种“坐地日行三万里,啥也没做但很消耗自己”的感觉。 这很可能是我们误会了休息,才使休息变得无效。什么是真正的休息?怎样休息才更高效呢? 高效休息的核心:跳出担忧,聚焦当下 a. 刷手机不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刷手机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但大脑仍然在抓取和分析信息,并未真正休息。 打游戏、和朋友聊天等也一样。它们是种奖励,却很难让大脑真正地放松。 b. 什么都不做,大脑也会“自运转” DMN 具有自发认知的特性,也就是说,大脑在不受控制地思考。例如,发呆或走神时,我们并未刻意地思考,却冒出各种想法。令人震惊的是,由 DMN 主导的自发认知消耗大脑能量的 60% 左右,而大脑执行具体任务的能量仅消耗 5 %。使大脑疲劳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不受控制的想法。 c. 怎样才能抑制 DMN 的运转? 冥想能让不受控制的思考减少。跑步的体验和冥想相似,都是从日常的担忧中跳脱出来,放空大脑,获得真正的休息。 3种高效休息的具体方式 如果你像开头的读者一样,工作之余也很难得到彻底的休息,那么以下3种高效休息的具体方法,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a. 给自己留一个 “偷懒日” 偷懒日是正念指导者释一行提倡的休息方法。 面对大量事务时,我们可能觉得抓紧时间不休息地工作,能够最快地完成任务。可这样也许会陷入工作压力与担忧中,无法提高效率。 不妨留个 “偷懒日”,让自己暂时从工作压力中跳脱,恢复能量。 b. 写下担忧,进行认知重评和调整 担忧并不总是客观的,压力大可能是高估了工作任务,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妨先将自己的担忧写下来。 一旦我们意识到头脑中不可控的担忧,并重新思考和评估后,担忧的程度就可能下降,进而降低能量消耗。 c. 培养随时切换工作和休息模式的能力 身体和主观意愿,虽然从工作切换到生活了,但大脑依旧处于工作模式,很难获得好的休息。 怎么做可以培养随时切换模式的能力呢?来播客里找答案吧~~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60分钟
14k+
3年前

抑郁是爱的瑕疵|可以不快乐,但别成为自我攻击的武器

最近出台的新政策,就对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但我们到底是要减少抑郁症,还是减少“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有时我们总是emo,是因为可以不快乐,还是错将TA变成自我鞭笞的激励工具? 01 抑郁症是病,想开没有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同时,和成人抑郁症患者不同,青少年与社会连接微弱,难以有效求助,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痛苦隐没在学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无声地蔓延。 02 保持微笑,是种自我保护 所有的努力,在短时间(以年计),没有回响,患者父母的焦灼和用力过猛,又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庭在这种循环里搏斗,消磨,最终,父母和孩子一起坠入无能为力的状态。也出现过孩子生病,不久后家长也生病的情况。 03 可以不快乐or自我打压 有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只是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饰着自己。 大部分人觉得,向人表达自己的软弱是羞耻的。只有“让人快乐”,别人才会喜欢自己,而“抑郁”的自己,是不好的,不能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 拯救不快乐大可不必,但也要警惕用“自我打压”等带着羞耻感和负罪感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上进和成长。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51分钟
3k+
3年前

总想改变伴侣有错吗:现在的“看不惯”,或许正是曾经的“喜欢”

【分享嘉宾】 婚姻中关于“改变”的讨论,估计不少人都遇到过。 但面对改变,很多人心理都会有不平衡感,会不断感到委屈并追问“为什么”、“凭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条船上的两个人,却只有自己在划,受益人却是两个人。 很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关系中的改变都是正向的吗?一个人成长,能带动伴侣改变吗?关系是互动的结果,一个人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另外一个人的改变? 01 现在的“看不惯”,或许是曾经的“喜欢” 差异,并不是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恰恰是伴侣在一起的理由。 有些人渴望通过亲密关系,把伴侣和自己的差异发展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以克服缺陷,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心理”,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特点或优点,所以寄希望于伴侣,以超越自我,即补偿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差异,并不是伴侣之间出现问题的关键,更多时候还是相互吸引的原因。 02 讨厌差异,不愿改变自己的固执己见 既然伴侣之间的差异不是问题,那么夫妻之间感情出现危机,是什么导致的呢? 和人的自恋有关。 自恋,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好,不愿改变。 也就是说,随着和伴侣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摩擦会越来越多,曾经的“喜欢”,会变成让人讨厌的差异,因为在适应这些差异时,我们要做出一些改变。 讨厌差异的背后,是我们不愿改变的固执己见。 03 应对夫妻间差异,找到背后的一致性才是关键 前面说了,差异导致矛盾的背后是双方都不愿改变,那么,解决彼此不同带来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寻求改变。 我们不要固执己见,这样才能理解彼此的不同,看见差异背后的共识,感情才会不断增加。 毕竟,和自己一样的人,不存在。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49分钟
2k+
3年前

迂回的被动攻击:不正面表达愤怒,就是在伤害自己

都说“打不过就逃”,但有的时候我们不能逃,就会用“被动攻击”等方式作为出口,提到“被动攻击”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 TA是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行为模式,但被动攻击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伤害,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关系中是赢家。 留意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模式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01 被动攻击如何识别 人的善良,要带点锋芒。“老好人”缺少的就是那些锋芒或攻击性,即敢于在一些事情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把愤怒压抑到心中,但那些愤怒并没有消失,一定会通过其它方式呈现出来,被动攻击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 被动攻击,指的是关系中,一方不能用主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采用一种被动的方法去表达。 02 被动攻击=自我伤害 学会用正面的方式去表达,成年后的被动攻击大多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复制,是一种情感投射,并不代表现在的你依然在关系中处于弱势。 你不再是没有独立思想需要依赖父母的孩子,所以你有表达情绪的权利,并且有能力去回应对方的愤怒。 这种回应不是恶语伤人的反击,而是用平和的态度去讲出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和态度。 03 遭遇被动攻击,怎么办? 遭遇被动攻击的我们,往往有苦说不出。 总感觉我们一直在追,但对方却总是在逃。面对“被动攻击”,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更重要的是,被动攻击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操纵。一旦习惯了这样的相处的方式,我们便被对方无形且持续地操控了,甚至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 04会表达愤怒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 愤怒是一种情绪,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会”表达愤怒的人,一定是坚持立场,懂得设限的人。 虽然表达愤怒看似会造成一时的气氛紧张,但实际上它是在正面化解情绪和冲突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45分钟
2k+
3年前

过不下去的时候,就养一只猫吧!

【本期嘉宾】 芒来小姐 资深男女观察员 出版书籍《识男手册》 西希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 社工督导 问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美好生活的标志是什么? 他可能会回答:猫狗双全! 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何走上了“养孩子不如养猫养狗”的不归路呢? 也许是因为宠物不会对人的价值或道德做出判断,他们的陪伴也是无条件的。 01 宠物扮演了什么角色? 几乎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段与动物的故事。 随着城镇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和老年人独居数量的增多,宠物成了人类心灵的疗愈师。 养一只猫,很多时候比爱一个人更治愈。 02 独特的依恋关系 为什么宠物能对人的心理有这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就是满足了依恋的四个要素:亲近寻求、安全港湾、安全基地和分离痛苦. 03 猫和狗的心理需求有什么不同? 身边很多养宠物的朋友们,都会说养猫养狗差别好大。猫像小公主一般爱撒娇粘人,常常给人温暖感;而狗狗更像是忠诚的老朋友,给人安全感。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50分钟
99+
3年前

解开婚姻困局,打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01 保持边界,做朋友式恋人 “孩子”遇到一个成年人,感情肯定会打架的。 感情这东西褪去以后,就变成了说,我喜欢你的某一些地方,然后我不喜欢你的另一些地方,开始不接受你变了,但其实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太多人可能把恋爱的泡泡当成真实的。 抱着这样的期待,他也一定非常多失望。两个人像朋友一样经营一段关系的话,关系反而会轻松很多,其实婚姻的本质依然是两个人相处。 02 避免权利斗争,让步不是妥协 "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克里斯多福·孟 当不稳定的激情退去,如果不能转化成更深厚的爱,就会就变成无止境的、细微的权力斗争。 脑海里常常会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负面印象,这时就需要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的偏差行为,比如权力斗争、报复心理等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权力斗争。 03 互相为镜,打破系统 世界上的事,分为3种:你的事,我的事,我们的事。 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我们就不会有交集,就不会有关系。我们之间有了“我们的事”,所以有了关系。 我们之间“我们的事”越多,我们的关系就越是融合,越是紧密。 婚姻最大的意义是,拓展了自己的边界,开启了从"我"到"我们"的过程。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74分钟
1k+
3年前

放下自我设限,像孩子一样生活

01 不以角色限定自己 我们一辈子在某一时刻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但在我们某一段人生轨迹中,身份是固定的。 我们以身份看待自己和别人,而不是角色。这就是超越权威的方式,也是回到自身的捷径。 在各种人生角色之间切换的游刃有余,来自内心对身份的锚定。 反反复复地呈现在角色上的各种人生难题,最终落实到了身份上。 02 放下面子才能无惧 “面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名贵的奢侈品,多少人为了它放掉了自己的底限,去掉了自己的原则,要去顾及别人的颜面,要去观察别人的眼色。” 定义成熟的一个标准,也许就是用理性面对问题,而不是先保住面子。 当你放下那些不必要的面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活的更好。 03 不用过去定义未来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人生)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 ——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不设限,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当我们不被“我不行”捆绑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自然也会变得更有宽度。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80分钟
2k+
3年前

打破生活惯性,普通的生活也能艺术化

01 专注于当下和此刻 “焦虑未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我们对美的欣赏,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 也许不快乐的泉源正来自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 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 02 生活中的有限和无限 “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用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 但大概,无论身处何方,都需要我们改变过往习以为常的观察习惯。纵然面对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以旅行的好奇心态,去审视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 03 平和宁静的来源 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 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 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74分钟
99+
3年前

讨好就是无声的消耗:最努力维护关系的人,离开时最决绝

无法表达愤怒、害怕冲突、难以拒绝强者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背后都有“讨好”的影子。 但讨好必定是有好处的,人们才会选择讨好。 不过带着委屈愤怒无休止地满足他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的状态就是:用最决绝的方式破坏关系后再离开关系。 1、填不满的虚无 “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被忽视的孩子》 讨好的方式,并不能填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爱,对方也不会以爱来回报。 2、用讨好来示弱 以讨好的方式和对方构建了一定的关系,同时也给对方传递了一种感觉“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 这是一个经典的投射—我觉得我自身是不够好的,所以我要对你特别的好,以此来讨好你,想和你去相处。 讨好,是在构建一个不对等的关系——用自己的弱,来对应对方的强,而这也常常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一个习惯讨好他人的人,不仅童年缺爱,还会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3、没有出口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是很讲道理的,可能懂很多道理,家长说的都很对,家长的逻辑非常强大,孩子完全没办法说服他们。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部分就是,道理是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不能这样做,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这部分。 这也是很多孩子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只能听父母的,父母也觉得我很通情达理,就会很困难,然后这些孩子就抑郁了,因为完全没有出口。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

78分钟
2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