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第一个跟画画有关的记忆,是和一群学龄前小孩挤在画室画绵羊……不,好像是在家拿着国语日报,学着当时连载的白蛇传漫画画人脸……还是在幼稚园时第一次用蜡笔呢?那时发现它竟然不会被水彩盖掉,兴奋得彷佛发现了宇宙的祕密…… 不管怎麽样,脑中最初跟画画有关的记忆,都好快乐。但为什麽长大后,却越来越少画画? 我们和ig创作者「Hank在畫圖的路上」的Hank,聊了这个问题。我们先是觉得他一系列在路上画画的影片很有趣,后来又被他聊画画的观点吸引。这集节目,我们好奇提问他在城市行走时,怎麽发现路上的酷东西?而美术班出身的他,曾一度放下画笔,又怎麽重新感受画画的乐趣呢? #本集话题 1、本集节目请边听,边看画/照片 2、想让时间变慢、记忆变深,宜画画 3、那些害怕画、不想画、开始画的心情 #哪里可以找到Hank 欢迎大家在ig追踪 @hankdopaint,上面有很多有趣的影片、街头速写,Hank今年起也有开画画课喔! 时间轴: 00:53 欢迎Hank来到哩哩叩叩~ 01:28 第一个认识Hank的影片:搜集路上的表情 03:07 过去,为升学、为展览、为「画得好」而画画 06:55 垦丁打工换宿一个月,不多想,就画画 11:03 路上有哪些酷东西?边看照片边聊 18:58 要画哪个路人?画过后就一直记得他 21:08 网友回馈:原来我能画,但我过去一直担心…… 28:04 如何拿起画笔:边画画,也边生活 29:09 「Hank在畫圖的路上」的下一步是? #节目中提到的照片和速写(图片提供/Hank在畫圖的路上) #封面底图出处 Photo by Kyoshi Reyes on Unsplash
说到街道名称,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条街?三月的主题是”漫游“,我们首先从那个城市街道的名称开启。 我们阅读了美国作家戴尔德丽·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繁體书名为《門牌下的真相》,英文原版叫做《the address book, what out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在作者的文字里,街道名称不再是一个定位的工具,命名的背后,是政治的较量和经济的运行,影响的不仅仅是迷路寻踪的人们,更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我们。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两岸节目命名的差异与共性 2、街道名称背后的政治含义 3、两岸离谱街道名称大展示 时间轴: 4:40 地址不仅仅是定位,还是社会的准入证 6:50 长辈的认路方式:不记得地名,只看参照物 9:50 各国命名街道的差异:人名、数字和区块法则 12:08 台南路名的规则:历史地理、政治、排列组合 18:36 大陆街道命名:百花齐放 25:30 台湾为什么又这么多大陆地名呢? 30:05 大陆为什么没有领导人名字的街道名字 31:55 街道的经济属性:商品即街道名 34:05 彰化的摸乳巷,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 38:01 屏东的辞职坡,背后有什么典故? 42:01 街道名字的背后,更是一种纪念与诉说
“荷兰”主题月的最后一期,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数百年前,看看第一批移民是如何来到荷兰,他们如何开启在地生活的。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纪录片导演袁导,他在荷兰拍摄华人移民的故事,通过第二、第三代华人,接触到了第一批华人的故事。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华人是如何移民到荷兰的? 2、华人在荷兰是如何扎根的? 3、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对华歧视 时间轴: 1:00 袁导在荷兰的生活 1:40 袁导是如何开启拍摄移民故事的? 3:35 第一批华人来到荷兰的地点-鹿特丹 6:25 华人船员,从宁波、上海,到英国,到荷兰 7:40 第一批华人是如何在荷兰生活的? 11:50 华人与荷兰女性的婚姻,被剥夺权利的歧视 17:50 荷兰政府是如何开始意识到中国移民这一群体呢? 21:15 第二批华人在什么背景下来到荷兰的? 26:40 荷兰华人餐厅的特色菜-芭比鹏刚 29:45 第一批华人餐厅与第二批华人餐厅会有竞争吗? 33:45 二代华人的生活现状 42:20 因为我的父母开餐厅,我受到了歧视 45:15 是生日快乐歌,但更是种族歧视 50:08 二代的兴起,为反歧视努力
随着疫情落幕,「移动」再度成为许多人的日常。来到「荷兰」主题月的第三集节目,我们也要带各位听友来场空中旅行,前往荷兰。 在这集节目中,尊尊、咏棋和Felicia大方分享他们在荷兰的生活,我们也抓紧机会抛出各种提问:在荷兰工作真的不用加班吗?如何在美食荒漠中生存?「荷兰特朗普」去年11月赢得大选,大家自己有感受到荷兰社会的「排外」氛围吗?且听尊尊、咏棋和Felicia娓娓道来~ -本集话题- 1、在荷兰工作,能达到work-life balance吗? 2、我眼中的荷兰人:说话直、超级J、又友善、又冷漠 3、荷兰变得排外了?那些不欢迎移民(吗)的N种观察 -节目主图出处-Photo by Noralí Nayla on Unsplash -节目背景音乐出处-Music by Geoff Harvey、UNIVERSFIELD、William_King from Pixabay -时间轴- 01:02 认识尊尊、咏棋,和Felicia,大家为什麽去荷兰? 02:30 荷兰「工时短」是都市传说,还是真的? 08:35 工时和上班地点都弹性,方便遛狗,或顾有缝的门(?) 12:13 但天气好糟——只要出太阳,公园就「长」出一片荷兰人 15:16 麵包夹芝士夹麵包,你能吃几餐? 18:41 荷兰好自由?有人觉得是尊重,有人觉得是冷漠 22:03 荷兰人的「J」属性,成为外国人融入的阻碍? 25:41 极右、排外的PVV赢得国会大选后,在荷的外国人心声是? 31:45 退税优惠减少、语言要求提高,国际生在荷大不易 37:03 为了在荷兰租屋,与学弟跨时区合作找房 38:31 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上,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42:14 未来还会待在荷兰吗?想对游子们说……
在东亚,我们从小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考上大学。但冲过终点后,我们好像也就失去了一个目标,人生的很容易陷入迷茫与挣扎。 我们很好奇,如果是换了一个教育系统,结果会不一样吗?如果大学前都是快乐学习,也更早地分流,对于学生而言,会是更好的事情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邀请到了现在正处于荷兰教育系统的倩姐,让她与我们分享,如果生在荷兰,教育会是怎么样展开的呢?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 1、U类大学与H类大学的区别是什么? 2、荷兰的义务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流的呢? 3、申请荷兰大学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听完节目后,还想找倩姐聊聊,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宰妮亚”,就可以找到倩姐啦。 时间轴: 4:05 荷兰教育体系: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了 9:15 U类大学会比H类大学高级吗? 10:12 U类大学和H类大学在找工作时会有差异吗?会被区别对待吗? 11:35 U类大学和H类大学是无法流通的吗? 16:50 荷兰会有第一学历鄙视吗? 19:20 为什么在荷兰,学术与技术工作都是平等的呢? 25:05 在荷兰,社会和家长会期待孩子考公务员吗? 27:55 荷兰的大学生,会清楚自己的方向吗? 33:40 在U类大学和H大学,读媒体专业有什么不同? 38:10 为什么荷兰会是欧洲衡水 40:45 从学术圈,来看荷兰的右转 46:50 荷兰大学认为,你读这个更合适
说到荷兰,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印象是什么?本集我们要讨论的是来自荷兰的生活哲学“Niksen”——简单来说就是“放空”,这似乎不是大家对荷兰的直接印象,但其实这项特质也和我们所认识的荷兰息息相关。今年进入尾声了,今年大家都辛苦啦,听我们聊《无所事事之必要》,一起放空一下。 本期你会听到: 除了Niksen,来自各国的放空艺术(腌菜也是放空的一种喔) 荷兰的种种特色是“Niksen”盛行的原因 哩哩叩叩小队的“Niksen”实验与心得 时间轴: 1:07 一个Niksen,可以有各种表述 6:27 很会放空的亲朋好友……几乎没有这样的人 7:50 看着小船来来去去,河边是适合Niksen的地方 10:15 为什么荷兰会产生“Niksen”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17:38 一周Niksen实验,但又很像社群媒体断舍离实验(哩哩叩叩年末传统?!) 19:16 面对社群媒体成瘾,如何调教(?)肌肉记忆 26:30 似乎已经是Niksen宇宙的Sophie,重新找到为自己唱歌的喜悦 32:12 天气冷冷不想起床正是Niksen好时机——滚滚可爱之术
没想到节目就这么来到第三年。今年我们三人在工作上各自忙碌,但依然会保留周六早上给哩哩叩叩,录节目、讨论主题企划。身边的人听到这个节目三年,都不禁啧啧称奇,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很感谢今年陪伴我们的听友们,也感谢每位接受访问的受访者们! 本期你会听到: 三人一言难尽却又道尽一切的近况 迷惘的人请回答——现在的你在哪里? 下一年的期待:做想做的题目,持续与听友交流,以及一点情勒 时间轴: 1:54 大家最近过得好吗? 6:08 飞鸟夹胸……喔不对,是Shawn哭了 12:48 迷惘的时候读《耶鲁大学的人生思辩课》,讨论一下彼此现在的位置 26:09 让我们快乐的回忆、沮丧的回忆,以及面对自我及世界的终极愿望 44:17 对于今年做节目的感想,谁是节目大领导?谁是啊我不想做了?谁是情勒宝贝? 1:09:20 想分享给听众们的一段话
片名有如轻小说般一看就能理解剧情的纪录片《邀阿公阿嬷拍B级僵尸片》,是台湾少数以喜剧形式所拍摄的纪录片,为导演徐紫柔动员家族和社区一起拍摄网路短片《记忆战队》的过程,可以看到有失智症的奶奶、家人和社区素人演员共同投入的经历。 本集很开心邀请导演来到节目中分享《邀阿公阿嬷拍B级僵尸片》的制作过程、在台湾拍摄喜剧纪录片的挑战,以及喜剧如何抚慰人心、提供理解失智症的不同角度。 (Brenda私心很喜欢,希望大家听完这集,能进戏院多多支持这部片!!!) 本集你会听到: -与失智症长者对话,有如日本搞笑组合 -温暖乐观的喜剧,疗愈别人疗愈自己 -感动自己的事情自己最知道 相关影片: 《邀阿公阿嬷拍B级僵尸片》预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GaQOYpXtY 剧中剧《记忆战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m0ijlQiqU&t=3s 《家族的奇幻旅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TKK1mNSW0 时间轴: 1:02 纪录片《邀阿公阿嬷拍B级僵尸片》简介 3:03 徐紫柔导演的背景养成 4:33 前传《家族的奇幻旅程》——为什么这家人会在一起拍喜剧短片? 8:28 《家族的奇幻旅程》推出后引发的回响,又是如何疗愈自己 13:20 前辈喜欢的,并不一定是一般观众喜欢的 14:24 台湾纪录片的框架下,没有喜剧的存在 15:42 镜头之外,和奶奶的相处,就像是一来一回的相声 22:33 对于失智症患者来说,陪伴是延缓的良药 24:11 让镜头下喜欢的人能成为自己,喜剧的有趣之处在于搭配不同个性 26:57 请素人拍纪录片又拍短片,戏里戏外分不清 32:06 当目标是拍摄好的纪录片,过程的意外都可以是素材 35:15 非典型剧组如何合作、陪伴素人演员们完成短片拍摄 37:59 好多爱的一部纪录片,让爱成为喜剧的能量 41:50 那一刻,意识到散播爱与欢乐就是自己要做的事情 45:53 没有看到成品之前,难以被理解的《邀阿公阿嬷拍B级僵尸片》 50:46 忘记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记住被想起来的那一刻
本期读书会,我们一起阅读佐野洋子《没有神也没有佛》这本书。佐野洋子是日本的绘本画家,我还挺喜欢她的《死了一万次的猫》,在无限重生的日子里,等待到一个终结与句号。 老后的生活想必会很糟糕吧。老了,身体旧了,零部件损坏了,连内核也可能时常短路,能做的事情可能只有怀念过去了吧。 这是我在看之前对老年生活的想象。看完后,虽然老后的问题还在,但心情放松了下来,就像佐野洋子想传达的,即使只能怀念过去,但老后的每天也依旧可以好好活着,可以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认真地吃饭、睡觉、如厕吧。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老年后的生活有多可怕 2、老年与故土的关系 3、老年与孤寂、落寞与死亡 时间轴: 2:40 Brenda理想中的生活与佐野洋子重合 4:25 Brenda养成了不运动就难受的习惯哈哈哈哈 6:40 身体不受控与药罐子,Brenda老后的恐惧 8:40 Shawn害怕老后只能坐轮椅 10:50 Sophie害怕的是大脑的衰退 16:15 老后有趣的状态:一切变得自然 19:06 老后与故乡的关系,故土成为必需品吗? 21:25 故土是肉身很想休息,灵魂很想停留的地方吧 26:54 和故土的关系,其实是写在手相里的吧 31:13 老后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孤寂 32:46 《重启人生》大暴雷,还没看的小伙伴别听! 37:05 《活了一万次的猫》,先是孤寂,所以死亡 39:00《遗言图书馆》,面对死亡,你会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41:30 淡然的佐野洋子,说出的关于死亡、老年的轻松金句
社会上存在许多既定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不该进厨房……等等。虽然这些传统观念渐渐在松动,但对目前55岁以上的中高龄族群来说,这已成为多数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而当男性遵循这套观念——回家不下厨、不随意表露情绪——过了大半辈子,会碰到什麽事? 台湾嘉义县水上乡乐龄学习中心的主任黄意萍发现,许多高龄男性在太太生病或逝世后,不知道如何料理三餐,也不愿向子女求助。结果拖着「三高」身体随便吃,健康状况在短期内迅速走下坡。在看到这个情况后,黄意萍带着中心同仁,开始规划一个名为「男士料理工棚」的课程…… #本集话题 1、如何吸引没下厨过的中高龄男性来上料理课? 2、上课后,学员们的生活出现什麽改变? 3、乐龄中心在哪?「乐龄」对长照世代的意义是? #从乐龄学习网,看离你家最近的乐龄中心在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eniorCenterContact?side_nav=CenterContact_1 #时间轴 00:35 欢迎黄意萍主任、为什麽会为中高龄男性开「男士料理工棚」? 02:17 当太太生病、离开,先生的健康状况直线走下波 04:51 父执辈较不太会向子女求助,每餐方便吃就好 06:12 黄意萍分享「一锅料理」开课策略、男性学员来上课的动机为何 10:47 最难的不是料理技巧,而是打破「我不会」的恐惧 14:07 从自己煮,到组成每月一次对外贩售的公益便当团队 17:27 黄意萍一开始不了解「乐龄」,后来越做越有心得 20:09 什麽是「乐龄」?乐龄做得好,后端的长照就会少 24:27 还有哪些有趣课程:行动支付课、睡眠课 28:41 水上乡乐龄学习中心成立十五年,有人、有课、有故事 35:26 来自Shawn的回馈:同龄人很重要 37:01 来自Brenda的回馈:学习动力很重要
写这集文案时,脑中响起王菲的歌《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今天就要聊我们曾遇见、却难忘的陌生人们,有人是一对上眼就心跳不已,有人是睡前回想才有迟来的心动。这是充满粉红泡泡、感谢,以及遗憾的一集,欢迎收听我们与陌生人相遇的故事~ 本集话题: 1、原本九月要找陌生人闲聊兼录音,为何失败? 2、与陌生人对上眼的瞬间,我们开始做梦 3、在江湖走跳,总会有陌生人默默伸出援手 时间轴: 01:53 推拿推到一半,邀请隔壁小哥「一起叫」 03:37 找老闆闲聊,被人警惕「你要干嘛!」 04:55 认真思考,为什麽找陌生人录音会失败 06:20 在地铁上因陌生人心动,「是不是应该要微信!?」 12:55 为了再见一面,改变每天出门上班的时间 14:44 健身时找不到合适的槓片,有人递了过来 16:09 在很挤的公车上,碰到校园爱情剧第15分钟的邂逅 19:08 三人选出的浪漫相遇:《花束般的恋爱》、《Fleabag》、《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 24:22 妈妈听了第124集,打电话跟我说当年为什麽要帮助陌生人 26:51 「我被帮助了吗?」让台中囡仔揪感心的老奶奶 29:53 看陌生人被帮助的影片,就很想哭 32:53 十月节目预告:养老
大家上一次和陌生人说话是什么时候?以恋爱为导向的搭讪又是什么时候呢?你敢去调情吗?觉得调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本期节目,我们阅读了Jeam Smith的《Flirtology》,没错,就是调情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追求真爱的万用公式,如何面对自我,走进关系吧。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1、调情的大众化 2、三人印象最深的调情方法 3、关于走近亲密关系的破局点 时间轴: 2:50 Brenda在国中时听到flirt时的害羞反应 3:38 Shawn:调情就是高中英文课本里的禁忌词汇吧 4:55 Sophie:调情是非日常的 6:20 三人在看完书后对调情的重新认知 14:50 开放式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 16:10 和别人讲话不可怕,别人和你讲话也不可怕 21:30 被拒绝也不可怕,因为这也是你的筛选机制 23:10 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对象呢?在哪找呢? 27:30 注意力到底该放在哪? 33:40 喜欢一个人,看的是什么?凭感觉会不会太廉价了 35:30 三个人的破局点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