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边缘:面对自杀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Ep. 21

*隔周二更新* *所以本期特别放送*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 (如iOS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Overcast、Castro或安卓系统中的AntennaPod)收听我们的节目。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 唯一方法。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bilibili 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本期播客我们请来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关注自杀事件的青少年心理老师和关注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群体的神现志愿者来谈谈: 身边人有自杀倾向,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我们该怎么办?自杀干预都会应用哪些方法?心理工作者如何做自杀干预?需要秉持哪些基本理念?由此引申的干预策略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全球范围内,死于15至39岁的人群,死因排名第一位的,是自杀;在中国,15至34岁的人群,自杀是首要死因。 有人会说,尊重一个生命的生,也该尊重其死亡的权利。作为自杀干预人员,我们只能说,我们尊重你选择死的权利,我们更敬畏生命。 本期纲要 03:16 自杀现状:城乡差异及东西方差异 05:50 农药、枪支作为自杀工具的易得性 06:15 自杀的易感人群:慢性压力+急性事件 08:35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如何影响干预 14:00 作为心理老师,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20:15 为何现在孩子的压力也会这么大? 25:05 一个来自青少年的电话:“哥哥,我想自杀” 26:25 自杀干预的一般流程 34:06 构建安全网,获取干预对象“保证不自杀”的承诺,扩大社会支持 37:20 干预成功率较大的情况 41:20 是否任何情况都应该进行自杀干预? 42:33 当朋友明确表意想自杀,我有资格介入吗 47:28 公开谈论死亡:认同情感状态,但不认同自杀决定 延伸阅读 如何辨别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 量表辨别 - 对话访谈 - 再测评 - 搭建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需要记得的: - 自杀干预的工作有局限性,是被动干预+一次性干预 - 干预成功率取决于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内部资源 - 明确能为朋友做到的事情的局限 - 平常心与朋友谈论自杀 - 因为无法揣测对方的真实观点,作为工作人员会选择干预 - 若干预对象仍选择自杀,不要将结果归咎于自己 我国自杀研究现状及数据 → 参考:宋剑锋, 卢祖洵. 中国人群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9(4):49-51. 自杀因素 → 参考:李献云, 费立鹏, 张艳萍.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03):31-35. 实用短程自杀干预技术 → 参考:Stanley B , Brown G K . Safety Planning Intervention: A Brief Intervention to Mitigate Suicide Risk[J]. Cognitive & Behavioral Practice, 2012, 19(2):256-264. 本期人物 Birdie:神经现实副主编,德语硕士,中科院心理所硕士在读,心理&精神医学编辑,精神健康从业者,曾供职于Mayo Clinic,春雨医生。做过一些精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对自杀干预相关话题有浓厚兴趣。日常想瘫倒。 董木: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职,自杀干预从业人员。 王春天:心理从业者,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神经现实副主编,希望每天能在10点之前睡着。 Any:巴政本科在读,社科人,神经漫游,白日梦家。永远谦逊,永远纯挚。 后期 / Leo

52分钟
99+
4年前

不过如此 or 不止如此:我们可以被还原为大脑吗(上) - EP.20

*隔周二更新*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 (如iOS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Overcast、Castro或安卓系统中的AntennaPod)收听我们的节目。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 唯一方法。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bilibili 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本期纲要 01:58 介绍两种还原论:取消主义和心脑同一论 12:15 还原论有什么问题?复杂系统的整体-部分关系 27:18 心脑同一论的问题与意识的产生 35:30 用奥卡姆剃刀选择理论有问题吗 参考延伸 - More Is Different. By P. W. Anderson. Science 04 Aug 1972: Vol. 177, Issue 4047 - 戴维·多伊奇《真实世界的脉络》 - 梅拉妮·米歇尔《复杂》 - 把心灵还原到物理层面的两种理论 - 取消的物理主义(eliminativism):不存在心灵状态,只存在脑状态。心灵状态是一种空虚的、像鬼魂一样的虚构物,它不指向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这在本体论上是激进的。 - 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存在心灵状态,但是心灵状态=脑状态,正如水=H2O。这在本体论上是保守的。心脑同一论还蕴含了如下规范性的推论:常识的大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框架可以并且也应该被神经科学的理论框架所取代。 - 奥卡姆剃刀:简洁是美德。“简单性”是一条挑选理论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体论上预设更少的理论是更好的。 - 连接主义的人工智能:感知机(perceptron),模仿神经元实现感知问题的可能性,用于图像识别分类等 - Marvin Minsky, Perceptr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 - 无法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如「异或问题」 - 更多历史见神经现实文章「大脑神经网络——不完美的民主社会」 - John Hopfield 重新盘活连接主义 - 用神经网络解决 NP 难问题(e.g., 旅行商问题 travelling sellsman problem)John Hopfield, David Tank. “Neural” computation of decisions 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Biological Cybernetics, 198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339943 - 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PDP) - 神经表示是分布式的,计算是并行的。 - 获图灵奖的"深度学习三巨头":Yoshua Bengio, Geoffrey Hinton, Yann LeCun - 专家系统:基于知识数据库和符号推理的早期人工智能系统。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pert_system - 联想记忆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类似,是一类带反馈连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模拟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或者模式补全 https://www.tutorialspoint.com/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artificial_neural_network_associate_memory.htm - 银烛推荐科幻《为您效劳》——选自莱姆《完美的真空》 - AlphaFold 做蛋白折叠,价值函数估计 Senior, Andrew W., et al. Improved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using potentials from deep learning. Nature 2020. - distribution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预测价值回馈的分布。Bellemare, Marc G., Will Dabney, and Rémi Munos. A distributional perspective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CML 2017.;Dabney, Will, et al. A distributional code for value in dopamine-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Nature 2020 本期人物 闰哲: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本科毕业于交大ACM班,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个人主页:https://runzhe-yang.science 银烛: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小羊:经济学出身。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去脑科学领域做过科研民工,主要做语言方面的研究。现在又回头从事金融行业。有自己的一档播客「顷刻」。 汉那: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45分钟
99+
5年前

现实的倒立:梦境的科学研究与哲学讨论 - Ep.19

“梦境是现实的倒立”。我们的睡眠时间占了生命的一半,梦与现实体验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体验。在梦境中的各种有趣经历,从古至今被以各种形式记录在人类历史里。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领域。但除了我们对梦的浪漫感性认识,在神经科学与哲学中也有对梦的严肃研究。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研究员代海强老师,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一起讨论关于梦境的研究。 [!!] 由于喜马拉雅无法显示完整资料,你可以考虑移步另一订阅源或公众号。感谢。 本期纲要 - 维特根斯坦与梦境怀疑论:关于 “梦境报道”的语言游戏(03:43) - 关于梦的两种怀疑:本体论怀疑和认识论怀疑(06:34) - 记忆都是可检验的吗?那梦的记忆呢?(10:20) - 科学家们如何研究睡眠与梦?(12:06) - 清醒梦(15:10) - 白日梦(18:35) - 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22:00) - 幻想还是想象?(27:20) - 哲学家们关于梦境的三种理论:录音机理论、电视机理论、演唱会理论(36:16) - 梦境与四维空间(51:58) - 对梦境研究的进路:情境认知(55:10) - 交叉学科研究的意义(58:06) 延伸阅读 【蒲慕明的课】神经科学的六大难题之3: The Function of Dreams B站可看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概念: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与工作记忆、规则学习、计划、注意力和动机等功能相关,在清醒梦中处于被激活状态。 盒式磁带理论/录音机理论(Cassette Theory):认为我们的梦境报道中加入了对梦境经验的加工 电视机理论(TV Theory):认为我们的梦境报道如实反映了梦境经验 演唱会理论(Concert Theory):认为我们的梦境报道只是当下的意识经验,跟梦中发生什么无关。相关研究: 丹尼特谈梦境经验 → Are Dreams Experiences? Daniel C. Dennet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85:151-171(1976) 清醒梦与元认知 → Lucid Dreaming as Metacognition: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Science, Tracey L. Kahan & Stephen LaBerg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 246-264(1994) 温迪特:关于梦境研究的三个条件 → Reporting dream experience: Why(not) to be skeptical about dream reports, Jennifer M. Windt,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7:1-15(2013) 马尔卡姆:对梦境的极端怀疑论 → Dreaming and Skepticism, Norman Malcolm.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5:14-37(1956) 关于慢波睡眠与快速眼动期睡眠的状态区分 → Nir & Tononi 2010 TiCS. Dreaming and the brain: from phenomenology to neurophysiology 对梦境视觉图像的神经解码研究 → Neural Decoding of Visual Imagery During Sleep,Horikawa, T et al. Science, 340:340-43(2013) 对睡眠状态的测量手段包括 ①非侵入式的电极测量方法: EMG(Electromyography):肌肉活动的测量 EOG(Electro-oculography):眼动测量 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脑电的测量——最常用;只记录表皮的电位变化,但很难对其进行联系和解释 ②侵入式的电极测量方法:置于皮层上方头骨下方,用于为癫痫患者确定病灶,手术前完成。 ③其他: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经颅磁刺激技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本期人物 代海强: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分析哲学史,维特根斯坦,心灵哲学,武术哲学 兵书: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顾金涛(老猫):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复旦生科院毕业。现在跟着Sukbin Lim用数字模型研究记忆和神经可塑性,还在找课题。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后期 / Leo, Cathy 艺术封面 / 纪善生

61分钟
1k+
5年前

B站抑郁生态观察报告:那些互相取暖的青少年 - Ep.18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 本期纲要 5:10 针对B站抑郁生态的话语分析 10:44 戴上「疾病」帽子的人:继发性获益 15:23 无法瞬间长成大人的孩子 24:32 二次元圈子的互助社区 28:39 B站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健康普及视频 40:53 给B站用户讲故事 44:40 精神动力学派:戏剧、插花、绘画能治疗轻量抑郁吗? 51:11 精神健康社工和心理咨询医生辩论起来 01:01:14 B站人员的难题:抑郁发病内容应该被审核吗? 01:14:23 「B站人均抑郁症」 01:19:25 几位主播都在做什么 延伸阅读 小卡在播客进行过程中对讨论话题添加的说明、资料和文献: / 网友关于B站抑郁症群体的自发讨论 / 知乎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792044 豆瓣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7779680/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182756/?start=0 贴吧 - https://tieba.baidu.com/p/6146438340?traceid= - https://tieba.baidu.com/p/6252389376?red_tag=0576823496 文献一:Nazanin Andalibi, Oliver L. Haimson, Munmun De Choudhury, and Andrea Forte. (2016).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Disclosures of Sexual Abuse Through the Lenses of Support Seeking and Anonymity. Proceedings of the 2016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CM, New York, NY, USA, 3906-3918. 文章中关于人们在线下寻求支持困难的原因值得参考,主要包括四点: - 一是人们在线下寻求支持的过程中会向周围的人承认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间接承认会让自己在他人面前变得弱势和缺乏个人能力,呈现出一个不受欢迎的自我形象,影响个人的形象管理; - 二是个人自我问题的暴露可能面临着问题已经被污名化或导致污名化的风险,在此风险下寻求他人支持会让自己面临更加弱势的不利地位; - 三是个体担心贸然寻求支持会对自己与施助者(如朋友、家人等等愿意帮助自己的人)、施虐者之间的关系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 四是当个体寻求并得到支持后,他们可能会面临回报他人、听从他人指示等压力。 文献二:Seabrook, E. M. , Kern, M. L. , & Rickard, N. S. . (2016).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mir Mental Health, 3(4), e50. - 作者认为对许多人来说,社交网络代表着一种与他人进行社交联系的方式。然而,对其他人来说,社交网络可能会鼓励和延续不良影响,因为它维持并反映了线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心理健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好处。但是社交网站也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利用有关心理健康和幸福信息的新颖、不唐突、实时的方法,并且具有积极影响心理健康的潜力。 本期人物 小卡: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创办者。社工硕士,围绕精神健康开展调查写作、团体活动、艺术创作等。曾获尚善基金会精神健康公益传播奖。 Cody:在纽约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爱好很多,阅读/街舞/动漫/影视/写作,最近在努力多写稿子 王大侠:大侠心理自助手册主创。心理学内容科普工作者。 Birdie:中科院心理学硕士在读,神经现实副主编,致力于精神疾病科普,精神病患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满满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己熟悉和陌生的各种领域。 和几门语言产生过一些交集;偏爱有趣的地方和有趣的人;江湖豪杰和酒肉朋友身边有一大堆;兴趣广泛到难以想象;将“你是个好玩儿的人”奉为人生最高评价。 王春天。心理学从业者,神经现实副主编,希望每天能在10点之前睡着。 封面 / Tu recepcja 剪辑 / 北方,风君

86分钟
8k+
5年前

在科普中寻找常识和真知 - Ep.17

本期纲要 在“科普”系列中的第二期,神经现实最高产的原创作者曹安洁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不论你是否是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学生和从业者,希望我们谈到的内容能启发你——科学普及是让人有所得还是有所思,如何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科学问题,写自己的书是什么体验等等。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6:30 如何向人解释神经科学是什么 12:16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 16:05 如何在心理学历史中寻找认知科学 22:52 用图文、视频课程科普是什么体验? 28:37 什么是“抖擞整本书掉不出一个字”、有人情味的内容 32:25 一名日本脑生理科学家与侦探小说家的故事:木木高太郎 39:42 你喜欢干货还是湿货?科学内容的硬软问题 43:30 科普存在于内容而非形式中 48:00 你是什么样的读者和观众? 54:50 脑科学的 Common Sense 应该是什么? 01:00:10 安洁给想做科普的在读学生的一点建议 延伸阅读 赵思家希望从聚合几位脑科学领域的朋友所做的科学内容开始,开设一个“脑科学播客聚合网页”。该计划旨在聚合各个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相关的播客、视频和线上资源;如欲参与,联系赵思家(微信号 zsjdanny)。详情可见公开石墨文档: https://shimo.im/docs/GgpGkQYwHYxrCVpv/read。 木木高太郎 / 木々高太郎(きぎ たかたろう)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C%A8%E3%80%85%E9%AB%98%E5%A4%AA%E9%83%8E 四种知识 (1) Known Known:我们知道其存在、并能理解的事 (2) Unknown Known:我们不知其存在,但已经理解的事 (3) Known unknown:我们已知但尚未理解的事 (4) Unknown unknown:我们不知其存在、更不理解的事 “不知之不知”(Unknown unknown)最早是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2年2月回应记者提问时所用。这种分类知识的表述后来被学术界采用。 本期人物 曹安洁:准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生,本科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你神老粉,近期潜水写科普书中。 赵思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本科神经科学、硕士计算机、博士听觉神经科学,都是在UCL读的。业余写写科普。个人网站:http://www.sijiazhao.com/ 汉那:你神译者、作者,至今没能面见你神超过一个人。认知科学 -> 不确定什么专业在读。写作,设计。寻找人为何聪明至此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封面:Coco 剪辑:北方

65分钟
99+
5年前

论 恐 惧 - Ep.16

恐惧是生命的基本情绪,与环境,权力、社会架构、和个人命运等紧密相关。恐惧有生物和生理基础,又兼具开放性与随意性,也对自由、自律、自主等传统的哲学概念形成挑战。研究恐惧对情感神经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荷尔蒙回路,记忆和学习,以及心理治疗等都极具意义。 朱锐教授研究心灵哲学,早期偏重于图灵计算模型论中的功能主义。后随学科发展,更加注重神经网络和人脑情感系统的结构性。对柏拉图和比较哲学也颇有研究。这一期我们一窥神经科学与哲学是如何理解“恐惧”情绪的,并借着理论反观当下生活。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纲要 “恐惧”真的很难定义 02:22 有关情绪的两个谬误 11:00 恐惧的记忆和记忆中的恐怖是两回事 16:45 杏仁核损毁后会发生什么?18:46 记忆的多元性 23:00 学会恐惧失败、DDL、终结 24:51 哲学如何讨论恐惧 34:00 焦 虑 40:10 强 迫 症 42:00 忧患意识反映的社会价值;未知的新鲜与危险 43:28 情感神经学发展到哪了?54:30 延伸 朱锐老师的讲座《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是艺术》https://neu-reality.com/2019/11/mind-plus-live-neuroaesthetics/ [勘误:并非音频中口误的“为什么美的事物是美的”] / 理论家及著作 / Andrew Ortony: What'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 Damsio:Descartes Error Jaak Panksepp: Affective Neuroscience Joseph Ledoux: The Emotional Brain / 概念 / Vocalization of distress 指动物用不寻常的发声表达痛苦 歇斯底里(Hysteria) 神经过敏(neurotic) 笛卡尔提出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 两种恐惧回路 杏仁核:能储存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承担隐性记忆(implicit memory),引发生理上的反应。 海马体:能储存引发某种情绪的记忆,并且是命题性的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有关情绪的两个谬误: 一种认为情绪本是通用的身体冲动,是社会环境的建构的结果。 另一认为情绪是高层认知对身体反应的解读(反馈理论)。——that emotions are higher order read-out of the bodily signals. Neophobia 与 Neophilia Neophilia 是新事物喜好,表现为动物受变动的对象或地点所吸引,而 Neophobia 是新事物厌恶,表现为动物不愿意靠近未知对象或地点。两者并存 休谟给出的三条基于因果逻辑的联想原则(principles of association):resemblance, contiguity in time and place, and causation.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净化说”(Katharsis) 据《西方悲剧学说史》:净化,指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宣泄、消灭,转化为相反的激情。他这样描述悲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陶冶即净化。文艺欣赏活动中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被归纳为这种净化,或称为复杂的情感转化。作为任何情感的本质的神经能量的宣泄,是以与通常相反的方式发生的。因此,艺术便成为神经能量最适度、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宣泄手段。一出悲剧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净化)。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必然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必须引起怜悯与恐惧,这是一个与悲剧感的本质直接有关的问题;第二,这种悲剧感如何净化,这与悲剧感的心理效果问题有关。 斯多葛的钟摆(Pendulum of Happiness) 人物 朱锐: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美国芝加哥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杨银烛 :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汉那:UCSD 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字、设计。探索人为何如此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67分钟
99+
5年前

科普的浪漫与现实 - Ep.15

赵思家是名兴趣⼴泛的科普创作者。本科读神经科学,博⼠则研究听觉和神经递质⽅向, 但她做的科普内容、愿意探索的科普⽅式远不止如此。她的科普⽂章生动平实、真诚有趣,坚决拒绝成为“知识包”。你可以在知乎搜索到她的科普内容。 在接下来两期中,赵思家会和神经现实分享有关科普的困难、逸事、内闻。一直以“科普 组织”介绍⾃己的神经现实也希望通过这次对谈,展开讲讲科普从业者可以做什么、为什么以“科普”为志业有意义感。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本期纲要 从知乎写回答开始,我逐渐成为了用理论连接不同话题的写作者 01:24 我想吸引那些不了解科学的人,想引起他们衷心的好奇和探索 07:23 编辑问我“为什么有人看科普呢?”,我问“为什么有人不看科普呢?” 10:13 科普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 16:56 全职造谣的科普和全职辟谣的科普 20:25 科研⼯作者不被鼓励做科普、反被视作⽹红的困境 23:50 我相信本科学生应该是科普的读者和主⼒作者 28:11 博⼠生期间写科学论文要看读诗集和各种经典⽂学著作? 33:39 他们⼩而精而有趣,是我心中科普的顶端 37:44 科普是对科学的去浪漫化吗? 42:40 延伸阅读 - 赵思家计划出版的三本书:一本有关神经递质(《⼤大脑通讯员》)的书、一本写给孩⼦的脑科学指南书、一本与 Dr. 魏合著的写游戏与运动神经科学的书 - 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英国物理学家。他在BBC主持过非常有名的科普纪录片 Wonders of the Universe。 - 科普视频创作者:Kruzgesagt。主题横跨科学、未来主义、宇宙、存在主义等 - 她还推荐了这些科普创作方:集智,混⼦曰,回形针,柴知道,一席 本期人物 赵思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本科神经科学、硕士计算机、博士听觉神经科学,都是在UCL读的。业余写写科普。个人网站:http://www.sijiazhao.com/ 汉那:UCSD 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写作,设计。寻找人如何变得这么聪明,又愚蠢如斯的答案。

54分钟
99+
5年前

得了慢性病,我看到另一个自己(疫情特辑)- Ep.14

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无法治愈,但病程可控的疾病类型。包括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AIDS、精神疾病等,其中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依赖药物维持基本的身体机能,才能过上在很多人看来理所应当的“正常生活”;而在此次疫情中,处处封锁的交通导致了某些慢性病患者取药难的困境。在疫情爆发的中心,一些带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也被视为感染病毒“高危群体”,他们的心情更加焦灼、在日常生活以及医疗护理中也更加小心翼翼。疫情之下,药物短缺和感染风险问题让这一群体的生存之艰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看不到他们的病痛,一旦日常的情境被打破,当你知道了他们的存在,你会怎么做?其实,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做起来并不很难。 对慢性病患的个体和家庭而言,慢性疾病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对社会而言,对慢性病的错误认知带来的不公正的歧视、隔离,如何加剧了慢性病患者的生存危机?我们如何看待慢性疾病带来的影响?我们一生如此漫长,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免不了会经历与疾病搏斗的痛苦;我们之中的许多人、家庭,也会有受到慢性疾病影响的可能。 本期播客,我们基于弗洛伊德的“自我”基本模型:身体-社会-心理,一起探索“长期、无法治愈的病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的?”这个问题。我们不只是聚焦慢性疾病本身,拉长了焦距,亦能看到疾病背后整个社会的变化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温馨提醒:建议您通过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神经漫游”、或者通过神经漫游官网(neuromancing.fireside.fm)和神经现实公众号获取节目时间线和完整延伸资料。 本期纲要 [00:02:27] 患病经历 [00:06:33] 确诊慢性疾病:“为什么是我?” [00:12:34] 生之信念——把自己拉回现实的东西 [00:16:25] 自我认知的拓展:生病让我看到另一个自己 [00:19:05] 慢性疾病带来的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秩序被破坏”的感觉 [00:23:31] 从未成年到成年:我对精神疾病的接受是一个钝化的过程 [00:24:11] 与慢性疾病相处的“自我管理术” [00:25:57] 疫情中的慢性病患者:医疗资源与社会管理问题 [00:31:01] 拒绝服药——污名化慢性病患群体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00:32:25] 接受治疗的意义:“吃药这件事情在提醒我,我生病了” [00:37:25] 慢性疾病的社会隔离:“我们无法脱出社会来讲自己的状况” [00:43:52] 慢性病患背后的家庭支持与责任 [00:45:28] 自我认知的重塑:治疗是一个“发现自己是谁”的过程 [00:54:58] 与疾病相处:对抗还是拥抱? [00:56:53] 脱开社会语境来看待慢性疾病:生病也可以是一件挺酷的事情 [01:14:26] 医生的社会期待问题:好医生该是什么样的 [01:21:02] 安慰是否是有用的?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 [01:23:06] 我应该说自己生病了吗?在工作场所如何保护自己? [01:28:25] 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他的劳动力来定义吗? [01:30:22] 对慢性疾病的社会歧视:少数人正在歧视少数人 [01:32:12] 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求助 [01:37:07] 内容总结:协调生物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疾病归因,建立自我认同感 本期人物 Ada:神经现实志愿者,与Ⅰ型糖尿病初识半年。 Birdie:神经现实副主编,医学编辑&精神疾病科普小妹儿。对精神疾病、自杀干预、如何提高精神病患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和心态格外感兴趣。 Dora:UCLA人类学/HBS本科在读,喜欢社会人类学、民族志学、神经疾病的跨学科研究。 Leo:神经现实志愿者,与慢性肾炎作伴七年。 后期/風君

99分钟
99+
5年前

心灵哲学如何谈论意识?- Ep.13

借助现代科学,人类用自己的智慧揭开了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神秘面纱。然而面对智慧自身的载体,我们却常常只能秉持一种不可言说的态度。意识,这个我们无比熟悉,却又不知如何定义的东西,在哲学中是如何被讨论的呢?一些哲学家试图通过思想实验证明,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事物的外在表现判断它是否有“意识”、有“智能”。这些思想实验靠谱吗?它们试图回答的又是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好问题吗?本期神经漫游,我们来聊聊——“意识”。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 iOS 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 Overcast, Castro, 或安卓系统中的 AntennaPod)因为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最佳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 本期纲要 [2:52] 人工智能助手未来会有意识和智能吗?笛卡尔说“不会”。(将会提到:二元论和理性灵魂) [11:04] 你觉得灵魂存在吗?可以通过“外在”的实验了解“人们”的想法吗? [14:03] 看上去有智能的东西是否真的具有智能?约翰塞尔的“中文屋”告诉我们:强人工智能不可能。 [17:42] 强人工智能的辩护:功能主义和多重可实现性 [25:15] 中文屋的论证可靠吗?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 [30:36] 极简版中文屋:一个诉诸常识的思想实验 [37:50] 物理主义的优势在于让意识不再神秘。 [29:29] 意识的困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和大卫查莫斯的哲学僵尸 [41:45] 可以想象的僵尸就是可能存在的吗?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鸿沟 [49:14] 反哲学僵尸了解一下 [52:00] 维特根斯坦:哲学是一种疾病,所以没听懂千万别在意 [52:28] 如果意识是一种性质,它还需要被还原到大脑上去吗?我们需要去问电子为何带有电荷吗? [56:12] 要问意识从哪里来,我们或许需要诉诸于量子力学。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58:38] 用自己的意识研究意识,会碰到很多问题。自我指涉的悖论。 [1:02:00]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应该在不同的“层次”讨论问题。但是层次真的有严格的阶梯性吗? [1:17:36] 神经科学可以研究意识吗? [1:20:10] 新二元论者Fred: 我不认为意识产生于大脑。但对于广大无神论者,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中寻找说不定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1:27:00] 功能主义者杨银烛:解释意识是一个去神秘化的过程。心理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合适的层次,但是科学理论也是非充分决定的。 [1:34:13] 科学家你牛:还原论对我们这种懒惰的生物是有用的。 [1:38:35] 重要的问题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路径 本期人物 顾金涛(老猫):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复旦生科院毕业。现在跟着Sukbin Lim用数学模型研究记忆和神经可塑性,还在找课题。 杨银烛 :本科在复旦学哲学,目前在NYU学心理。哲学上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对思考有无节制的纵欲倾向;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对人文和科学的爱好比。 Fred: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大四学生。 你牛: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偶尔犯懒的乐观主义者。 后期:Leo 插画:Coco

99分钟
1k+
5年前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Ep.11

一场疫情,我们见证了灾难和人间冷暖的同时,还见证了护士被迫剃发,10万一线女性医务人员生理期急需的卫生巾却不能被纳入救援物资。女性需求被忽视,被物化,被当作物品来PUA的现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 (如iOS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Overcast、Castro或安卓系统中的AntennaPod)收听我们的节目。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唯一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和声破天找到我们。我们建议您移步「神经漫游」官网、「神经现实」公众号推文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查看我们准备的延伸图片和阅读。 【本期人物】 Cody:在纽约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本科参与过学校的性别性向平等社团,对平权一直有关注和了解,爱好很多,最近在努力多写稿子 Dora:UCLA人类学/HBS本科在读,喜欢社会人类学、民族志学、神经疾病的跨学科研究 兵书: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持续关注性与性别议题,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老猫照片直接用之前的吧,捂脸) 顾金涛(老猫):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复旦生科院毕业。现在跟着Sukbin Lim用数学模型研究记忆和神经可塑性,还在找课题。 亦兰(Birdie):神经现实副主编,医学编辑&精神疾病科普小妹儿,中科院心理所硕士在读,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硕士。问问题/看热闹/暴走,用心扮演社畜。 封面/coco 后期/北方

84分钟
99+
5年前

被科技喂大的媒体艺术家 - 林茨特辑(下)- Ep.9

这就是林茨特辑的最后一期了,不论你是否到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现场,是否连续听完,都感谢你的收听。这是神经漫游第一次尝试跨领域制作节目,我们非常希望能听听你的听后感受。你可以通过我们的反馈邮箱(neureality [at] outlook.com)或是音频平台的评论给我们留言——你的反馈是我们节目唯一的回声。 神经漫游意在漫游神经与认知科学之领域,揭示认知表象与内里之趣味,由此连接业余与大众的智慧。 我们强烈推荐你使用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 (如iOS系统中,苹果自带播客、Pocket Casts、Overcast、Castro或安卓系统中的AntennaPod)收听我们的节目。这是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节目并得到每期完整背景资料的 唯一方法。搜索「神经漫游」,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哔哩哔哩和声破天 找到我们。 重要声明 林茨艺术节(深圳)一直开放到今年2月16日,鼓励现场体验。 直达购票链接:https://shop44033063.m.youzan.com/wscgoods/detail/2xhsoj1g9lbsv?dc_ps=2428152079840273415.200001&redirect_count=1 我们建议您移步「神经漫游」官网、「神经现实」公众号推文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查看我们准备的延伸图片和阅读。 本期纲要 01:24《深圳的风》《波士顿的风》 03:00 数据可视化不是 PPT 而已:用算法生成的艺术(Generative Art) 05:55 被转译成艺术,数据准确性还重要吗 12:14《蜿蜒之河》 蜿蜒的是河流吗? 17:15 艺术品里浓缩的时间尺度 21:17 动图世界、读屏时代的注意力与艺术 27:15 位于柏林的 Onformative 与 Kling Klang Klong ⼯作室 28:44《花叶病毒》譬喻的比特币热与机器学习背后的人工 38:30《化名计划》:推想数据隐私的可能——是的,一个讨论泛滥但依然不充分的话题 57:12 从第四个维度俯瞰?又或是虚拟空间中我们的身体:《行进》 01:05:53 《京东AI生成地图》以及艺术家邱志杰的创作野心 01:17:38 《寰宇全图》:画地图如何塑造思维 人物 汉那:UCSD 认知科学本科在读。心灵哲学;语言认;科技人文;后人类。写字,摄影,嗜咖啡。游荡者。书呆子。野心家。 子铭: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是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 浩然:在中科院,神经科学/心理学,恐惧,共情,情感与社会,以及想象另一种可能。学术当像鸟,飞向社会的山。 ZHU:设计师,在荷兰学习信息设计和视觉艺术,关注视觉实践在跨学科语境下的发展。平时,喜欢参观科技艺术展览,并自我研究智能科技在人类感知、心理情感、社会关系等上的影响。zen-zhu.com 统筹 / 汉那 主播 / 汉那、子铭、浩然、朱宁莉 后期 / 北方

88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