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presso Vol. 11 有没有发现,现在包括你我在内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往商场的B1扎堆了?难道B1,真的成为年轻人的“地下王国”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5 下沉式消费革命:地下商业的爆发增长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地下层商业开始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商场的B1、B2层通过与地铁等地下交通直连的便利性和相对平价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客流。各种新兴业态在地下空间蓬勃发展,从平价潮牌、主题餐饮到IP快闪和电游赛场,应有尽有,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消费场景。 正如业界观察到的:“近两年有非常典型的B1/B2消费热潮,很多年轻人会直奔商场地下进行兴趣和餐饮消费,一楼反而成为冷区”。这种趋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尤为明显,不少年轻人把地下层当作一站式的休闲“生活实验室”,在这里不仅吃饭,还能购物、娱乐、社交。 02:07 华丽空转:地上商业的转型困境 相比之下,商场地上的传统零售业态则显得有些式微。过去的主力店大牌时装、奢侈品牌和化妆品专柜等,高昂的租金和过时的业态模式让年轻消费者敬而远之。数据显示,商场餐饮的人流甚至已超过服饰,单日餐饮客流量是服装类的三倍以上。众多年轻人纷纷戏称“直接去炫饭,其他楼层不想在商场花钱”。 高端百货销售额普遍下滑,一些奢侈品牌开始撤店或放慢扩张步伐。与此同时,写字楼裙楼和底商里也尝试引入餐饮和体验式业态,但整体租金下跌、客流分散,使得传统商业街和老牌百货变得冷清。总之,购物中心一楼和地上层面临客流分流,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则强势反向吸引了年轻人。 在上海,许多核心商圈的商场主动将地下空间“生活化”。比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新开业的地下美食街,就打造了“重逢·记忆中的90年代上海”主题,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弄堂生活场景复原,人们在这里找回老上海的烟火气。这样的文化体验式餐饮空间为商场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上海其他项目(如浦东嘉里中心、静安寺大悦城等)的地下层也纷纷引入潮流餐饮、亲民零售品牌及互动体验区,以契合年轻人对“潮流+烟火”的消费偏好。 深圳福田CBD的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将地下空间重塑为“潮流街区”式的商业层级,专门面向年轻白领。改造工程新增了地铁无缝连通通道和多个商户入口,引入了生鲜超市、概念咖啡等“稀缺”业态。改造后的地下层举办了射箭、团体健身、电竞比赛等丰富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购物、社交和运动的热情。这些举措使每日客流超过3万人,让原本沉寂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港湾”。 05:16 趋势解码:地下商业崛起的四大引擎 这些变化背后有多重因素。 首先,成本和租金优势是地下商业的一大亮点:一般来说,地下层的租金比地上楼层低30%~40%,为商户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商场通过打造“低成本+低租金+高频次消费”的循环,吸引更多创新业态入驻。 其次,客流动线因素: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地下商场可直接接驳地铁和地下通道,人流引导更为高效。与此相比,一楼和高楼层更依赖垂直交通而成本高,也使得一层越来越适合拥挤的大型活动或临时展览,而品牌专柜往往转向二三层以上甚至出现空置。 再次,年轻人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当下18-35岁主力消费群倾向理性消费,更注重性价比和体验。他们在B1/B2层可以找到MINISO、泡泡玛特等亲民潮牌,也可以随手买奶茶、便当和零食,一站式满足衣食娱购的需求。在这里消费不只是交易,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体验。 最后,业态布局变革:商场为了迎合变化,会在地下层布局更多互动性和话题性场景,如电竞吧、潮玩展、花艺体验等,让消费者逛得更久。 07:10 未来图景:无边界融合型商业生态 展望未来,商业空间正在走向更为融合与多元化的方向。设计机构Arcadis指出,“多元共生、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商业建筑的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商业业态将与城市功能更多打通:如“商业+交通”、“商业+文化设施”甚至“商业+体育场馆”等一体化场景会更为常见,商业项目的属性也趋于“去商业化”。例如:未来的综合体可能直接连通交通枢纽,提供换乘大厅或骑行设施,甚至设置洗手间或淋浴间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更小型化、社区化的商业也正在兴起。类似曼谷POWWOWWOW这样550㎡的微型社区商业空间,集餐饮、零售、咖啡、集市和共享厨房于一体,已经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这种“迷你社区商业”被视为未来零售的新风口:它们紧贴居民日常需求,扮演起邻里“理想客厅”的角色,拉近邻里关系,提升生活质量。总的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商业空间将更加重视体验和场景,将消费与社区、文化和社交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丰富多层次的第三空间体验。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10 2025年6月10日,在永乐春拍场,一尊编号“001”的全球唯一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人民币落槌成交,成为首件在主流艺术拍卖场亮相并取得天价的潮玩作品。拍卖师激情高呼,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一震撼场面标志着Labubu从潮玩圈迈入了艺术收藏领域。 当潮玩成为金融宠儿,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能看到什么?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6 神秘之始:潮玩精灵Labubu的崛起 Labubu最初诞生于香港出生的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的笔下,2015年他在绘本《神秘的布卡》中首次介绍了这个拥有尖耳、大眼和九颗小獠牙的“小怪兽”。 两年后,他将Labubu纳入“The Monsters”IP宇宙,并开始在全球设计师玩具展上展出。粉丝们从首发限量500只的“原色版”开始收藏,到后续推出的夜光版、金箔版、艺术家签名版,每一次限量发售都引发排队热潮——有的粉丝通宵排队,有的在多个城市同时参与抽签。 2019年,泡泡玛特(Pop Mart)以盲盒模式引入Labubu,并于同年与龙家升签订独家授权,将其打造成核心IP。2024年,Pop Mart全年收入达到13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9%,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85.9%。其中“The Monsters”系列(主要包括Labubu)贡献收入30.4亿元,约占总营收的23%,年增长率高达726.6%。 02:56 泡沫还是珍藏 回顾潮玩历史,我们也见证过多次从巅峰到回落的案例: BE@RBRICK梵高联名:2021年Van Gogh Museum版BE@RBRICK原价约3000元,二级市场一度飙升至6000–20000元,到了2023年,价格已回落到3500–4500元区间。 Molly×可口可乐1000%盲盒:2020年定价5999元,一度炒至12000元以上;两年后,成交价稳定在6000–7000元。 潮玩稀有款溢价峰值可达“几十倍”,但在后期往往回落到“个位数倍”水平,炒作风险显著。 Labubu虽凭借拍卖与品牌力具备不同于单一盲盒的支撑,但其作为小众艺术玩具的流动性远逊于股票、基金等主流金融资产。投资者若将其视作“另类资产”,仍需谨防:一旦市场情绪不再高涨,价格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回落。 04:42 风向全球:Labubu的国际化之路 根据行业报告,2025年全球设计师玩具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预计2025–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5%。在更广阔的玩具与游戏市场中,2024年全球规模已达1187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1743亿美元,年均增长4.36%。 2024财年,Pop Mart海外收入达50.7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38.9%,同比增长375.2%。为加速国际化,Pop Mart已在美国计划开设50家门店,并在东南亚与Shopee、Lazada合作,开展多语种直播发售。 Pop Mart推出新加坡鱼尾狮、泰国丝绸、西班牙斗牛士等文化定制限量款,并在纽约、伦敦画廊举办快闪展。这些举措让Labubu成为跨文化共鸣的符号,同时通过时尚、家居、美妆等跨界联名持续扩大品牌声量。 Labubu既是潮流文化符号,也在用数据书写市场传奇。我们既要关注其拍卖与销售数据背后的投资逻辑,也别忘享受潮玩的创意与乐趣。未来,无论它成为下一个Hello Kitty,还是经历泡沫洗礼,Labubu都将是中国潮玩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9 2025年6月5日,钟薛高的全资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法院列为破产审查对象,合同纠纷执行标的超过532万元,累计执行金额已超8296万元。这个曾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的国潮雪糕品牌,迎来了它命运的至暗时刻。 钟薛高真的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刻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钟薛高是国产冰淇淋品牌,2018年3月由林盛创立。品牌名取自“中式雪糕”的谐音,其产品定位为中高端“中式雪糕”,强调特级原料和国潮文化。它曾被称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进一步凸显了品牌的奢华形象。2018年5月6款新品上线后迅速走红,2020年开始从线上拓展到线下渠道,2021年完成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迅速成为新消费领域的热门案例。早期,钟薛高市场表现抢眼:据报道,成立16个月内总营收突破1亿元,18个月销量突破1500万支。这一表现相当于颠覆了行业预期,甚至让外资高端品牌为之侧目。 02:38 奢华怎会化不开? 钟薛高擅长社交媒体营销,快速复制了新消费品牌的“种草”玩法: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投放大量内容,并邀请网红主播带货,其相关笔记超过3万篇。这一营销组合拳让钟薛高在早期迅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销量、关注度迅速上升。钟薛高的营销打法也独具匠心:它在品牌形象上打出“国潮+高溢价”的组合。2018年以后,一批类似的中式高价雪糕品牌纷纷涌现,使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被推高。然而,这种高价策略也引发了争议和消费者质疑。 2022年夏天,一段网友用喷火器测试钟薛高雪糕的“不融化”视频走红网络,品牌回应引发更多争议:一篇官方声明激起了网友对其高价和配方的愤怒,“雪糕刺客”一词因此被广泛传播。有报道指出,钟薛高“爱马仕贵”的定位遭遇质疑,而产品添加增稠剂导致的“不易融化”现象,又直击品质敏感神经。 之后,新锐雪糕品牌也纷纷模仿其营销策略,但也因此激化了传统渠道与网红品牌之间的冲突。 04:49 当红一时,口碑凉凉 近年来,钟薛高接连爆发财务危机。2023年12月起,其7家子公司股权被法院冻结,锁定资产近3880万元人民币。2025年6月5日,有报道披露其全资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案涉合同纠纷执行标的超过532万元,目前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8296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大幅“瘦身”:曾经2000余人的员工队伍已缩减到不足百人,不少员工反映至今未拿到全额工资。创始人林盛在直播间中坦承有700余名员工被拖欠薪资,他通过“卖红薯还债”等方式自救。截至目前,其直播账号“钟薛高老林”粉丝仍不到1800人,反映出品牌号召力已大不如前。 05:55 新贵面临极限考验 钟薛高的遭遇折射出中国新消费品牌普遍面临的难题:资本退潮、口碑考验、定价策略失效和社交媒体运营瓶颈等。近年来行业热潮趋冷,头部品牌的财报频现下滑。例如,饮料品牌元气森林曾在2021年创造73亿人民币年销售额,估值高达150亿美元;但随后业绩大幅回落,2023年气泡水销售额仅为2021年一半,总收入远低于预期目标。美妆品牌完美日记依赖网红营销崛起,如今销量也明显下滑: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7.6%,净亏损约26.6亿元,母公司股价重挫、面临退市预警。此外,茶饮连锁茶颜悦色曾为长沙网红品牌,但2024年多家早期投资人选择退出,公司公开承认暂无明确上市计划,增速放缓。新消费品牌从爆红到走下坡的典型特征是:初期借势营销迅速聚集人气,但难以持久。资本撤退后,这些品牌面临流量红利消失、竞争白热化的现实考验。潮水退去后,考验的才是新消费品牌的真功夫。新消费市场回归理性,品牌建设需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合理定价和长期口碑,而非单纯依赖一次性热度或噱头。 这里,Rex有以下几个角度供新品牌借鉴: 1. 注重产品价值与定价匹配:许多新品牌曾高估消费者的溢价意愿,当新鲜感褪去后消费者不愿为高价买单,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2. 运营多元化渠道:部分品牌通过团购、私域等多元渠道得以存活,而那些只靠烧钱投流换GMV的品牌,一旦停止投入,销量往往立刻下滑。 3. 关注口碑与服务:用户体验直接决定品牌口碑。气泡水品牌元气森林因为“0糖0卡”宣传引发质疑;茶颜悦色因过度仪式化的服务和繁琐的取餐流程被消费者诟病,导致口碑下滑。这表明: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细节才是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4. 应对资本和市场环境:在经济下行和资本退潮的背景下,消费者更趋向性价比。新品牌应控制扩张速度、适时调整策略,避免过度扩张带来财务风险。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8 这几天,Rex看新闻得知,《跳楼机》这首爆款歌曲收益在3000-4000万人民币。这很让我吃惊。 所以本期Rexpresso,我们以这首近期大热的神曲《跳楼机》为切入点,探讨这类爆款歌曲背后的收入模式~一起来听听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自2025年初上线以来,《跳楼机》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极强的短视频感染力迅速蹿红。截至2025年6月3日,这首歌在Spotify上的播放量已超过5400万次,成为全网最火爆的背景音乐之一。 有博主透露,截止今年4月初,《跳楼机》的收益大约在3000万到4000万元之间,这在华语乐坛非传统流行曲目中极为罕见。 01:31 掘金方程式——爆款歌曲背后的多元收益 1. 全网发行流媒体报税结算 《跳楼机》在各大平台(包括QQ音乐、酷狗、酷我、网易云音乐、以及海外平台如Spotify和Apple Music)进行全网发行,收取的流媒体版权费占据了总收入的很大比例。 2. 翻唱版本授权费 随着歌曲爆红,众多音乐人和短视频创作者纷纷翻唱并上传到各平台。为了合法使用这些翻唱版本,平台和第三方制作方需要向版权方支付授权费,这部分也构成了《跳楼机》收入的重要来源。 3. 海外发行版税 《跳楼机》在2025年1月23日上线海外流媒体后,迅速占领东南亚和港台市场。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均曾登顶本地榜单,越南、中国台湾地区也进入前二。海外播放带来的版税收入使得该曲国际市场贡献显著。 4. 节目演出与公播授权费 电视综艺、现场演出、餐厅和商场背景播放等场景也需支付公播或演出授权费。据业内人士透露,《跳楼机》在各大音综和线下活动中的露出,所产生的授权费用不容小觑。 5. 卡拉OK与手机智能终端授权费 根据媒体统计,《跳楼机》仅卡拉OK和手机智能终端(如来电铃声、彩铃)授权费用就约有100万元左右。这反映出在线音乐行业已经从“单纯流媒体”扩展到线下消费场景的变现。 6. 其他可能的收入来源 除了上述几类,以下几种方式也常见于抖音神曲: 品牌和广告联动:当歌曲成为爆款后,有品牌会邀约歌手参与广告拍摄或进行品牌合作。 线下巡演与商业演出:歌手受邀参加巡演、音乐节或商业演出,门票分成和出场费也能带来收入。 周边及衍生品:部分爆款歌曲会衍生周边商品,如T恤、周边主题包装等,形成额外收入。 直播打赏与虚拟礼物:在直播平台使用该曲进行演唱,粉丝打赏带来的虚拟礼物也可转化成现金。 04:58 浪潮之上——爆款音乐的行业震荡与机遇 从《跳楼机》吸金4000万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短视频时代对音乐的重塑:爆款歌曲往往以极强的“背景音乐属性”出现,创作时就针对短视频传播而设计,通过高频、重复的元素迅速占领用户耳朵。 推广成本与投资风险并存:有业内人士指出,一首抖音神曲从制作到推广,至少需要20万元起步,热门曲目背后往往投入数百万推广费;但并非投钱就能保证爆红,最终是否走红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全链条变现模式的成熟:从流媒体到海外版税,再到卡拉OK授权、商演及广告,多元化收入渠道已经成为让一首“爆曲”长时间生金的重要保障。 传统音乐生态的机遇与挑战:虽然有声音认为“抖音神曲”在艺术性上有所争议,但它确实带来了更高的曝光率和更多的变现可能,也促使传统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必须重新思考推广策略。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