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presso Vol. 7 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 一纸禁令会给哈佛大学和相关产业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期Rexpresso,Rex带你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一起来听听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00:57 哈佛的“金主”流失 根据2024–2025学年的数据,哈佛大学约有6,800名国际学生,占总招生的27.2%。这些学生通常缴纳全额学费,2023–2024学年仅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就超过3亿美元,约占哈佛教育相关收入的21%。失去这部分生源,每年将损失数亿美元,这不仅会迫使哈佛提高其他生源的学费,还可能导致奖学金预算收紧。 哈佛大学每年从其巨额捐赠基金中提取约5%的回报来支持运营。若学费缺口扩大,学校可能被迫提高捐赠基金的提取比例至6%或更高,短期能缓解现金流压力,却会削弱长期回报,影响未来几十年的财务可持续性。 学费缺口或将转嫁至美国本土学生和研究生身上。若哈佛大学将本科和研究生学费平均上调5%至10%,相当于每名学生每年多缴1,500–3,000美元,进一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影响招生竞争力。 最后,哈佛排名和品牌价值部分依赖“国际化”指标。国际生比例与校园多样性是QS和THE等排行榜的重要考量。生源锐减将直接拉低这些指标,从而影响其全球领先地位与“哈佛”这一品牌溢价。 03:23 谁为留学生的钱包买单? 国际学生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2023–2024学年,全美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在学费、住宿和日常消费上的总支出约为438亿美元,平均每人约4万美元。在波士顿和马萨诸塞州,这些支出支撑了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产业,并且每三名国际学生就可创造或支持一个本地就业岗位。哈佛国际生的减少将导致周边商圈和就业市场面临客源流失和失业率上升的双重压力。 国际学生及其家庭的消费不仅直接进账商家,还通过销售税、房产税和餐饮税等形式,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税收。2023–2024学年,这部分税收约占波士顿市年度公共预算的2%至3%,缺失后可能影响公共教育、交通和治安投入。 04:53 留学产业链的凛冬将至 留学中介、考试培训机构、签证服务供应商,以及专为国际学生提供的住宿、健康保险和接机服务等,都会因需求骤降面临巨大挑战。中介和培训机构可能被迫裁员或关停,签证和移民顾问业务量会大幅缩水,而高空置率的学生公寓和闲置的接机车辆也将增加运营成本。整个产业链的震荡,意味着更多企业需要快速转型或退出市场。 不少国际学生依赖银行留学贷款、信用卡和跨境汇款服务。随着申请骤减,银行的留学贷款额度、手续费收入将大幅缩水,汇款平台(如Western Union、支付宝国际汇款)也会失去大量交易量。 最后,托福和GRE是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评估国际生语言和学术能力的必备考试。根据ETS(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托福考试报名量同比下降约20%,GRE考试报名量则下降约15%。考试中心因此空置考位增多、单场考试报名人数减少,直接影响考场运营收入。 综上所述,此次政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政策不仅让哈佛面临数亿美元的学费收入损失,还将通过地方消费和配套产业链的渠道,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连锁影响。未来,高校需要加快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布局,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减缓冲击、稳住就业与产业发展。
Rexpresso Vol. 6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星巴克已联系私募股权公司、科技公司及其他机构,正在为其中国业务权衡多种方案,其中可能包括出售部分股权。 作为远道而来的中国本土咖啡市场拓荒者,星巴克为何决定要出售部分中国业务股权?本期Rexpresso,Rex带你浅谈一下这背后的几大因素。此外,在第四小节,Rex还独家采访了胡润(Rupert Hoogewerf)对此事件的看法~一起来听听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说到星巴克,我想大家多少都喝过它的咖啡。据彭博新闻社报道,星巴克已联系私募股权公司、科技公司及其他机构,正在为其中国业务权衡多种方案,其中可能包括出售部分股权。今天我们聚焦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历程、其启动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份的背后原因,以及在当前中国市场环境下的未来发展态势。 00:56 破冰之旅——星巴克如何在中国开拓“第一杯”市场 星巴克于1999年在北京开出中国首家门店,正式将西方咖啡文化引入中国市场。在那个茶文化深厚、咖啡消费尚属小众的时代,星巴克不仅售卖咖啡,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打造“第三空间”的理念,即一个区别于家庭与办公室的社交与放松场所。凭借独特的门店氛围、友好的服务体验以及对“慢生活”理念的传达,星巴克逐步吸引了一批年轻的都市白领和学生群体,成功让“喝咖啡”从一种外来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升级提速,星巴克加速扩张门店网络,并不断推进本地化策略,例如推出月饼、抹茶拿铁、茶瓦纳系列等本地特色产品,与传统节日和文化相结合,提升品牌亲和力。到2024年1月,门店总数已突破7,000家,覆盖大部分省会及核心二线城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星巴克在中国运营门店超过7,750家,约占全球门店总数的19%。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实现净收入约7.40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比交易量增长4%,结束此前四个季度的负增长;但客单价同比仍下降4%,虽好于前一季度的8%跌幅。星巴克已从一家“外来咖啡品牌”,逐步成长为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象征。 03:05 风雨交加——促使星巴克考虑“松绑”中国业务的多重压力 2025年5月,据彭博社报道,星巴克已启动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份流程,并与包括KKR、高瓴和腾讯在内的多家私募及科技公司接触,评估多个融资与合作方案。早在2024年11月,星巴克就对外重申正通过引入本地战略伙伴来优化其中国业务架构,包括可能以特许经营或增资形式深化合作。与此同时,本土品牌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凭借“9.9元”极限优惠及密集开店策略,对星巴克形成激烈价格竞争压力:2024年Luckin单季新增门店超1,400家,而星巴克同期同店销售下滑14%。新晋连锁Cotti通过8.8元美式咖啡与自动化运营进一步压低价格底线,加剧了“红海”竞争格局。 从2019年到2024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4%下滑至14%,凸显本土品牌崛起与宏观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再加之咖啡豆和包装关税上涨推高原料成本,以及人为调薪等人工成本上升,Q2财报显示中国业务毛利率下滑约150个基点。此外,数字化环节的持续投入也带来压力:尽管移动支付和线上订单已占交易总量逾60%,但技术维护与推广费用不断攀升。在这种多重夹击下,星巴克不仅加大促销力度、推出联名信用卡福利和数字化会员优惠,还在评估通过部分股权出售或特许经营模式,引入资本与本地经验,分担风险并加速供应链本地化进程。 05:13 回归本源——本地化创新与资本新盟塑造星巴克中国的未来 面对挑战,新任CEO Brian Niccol推出“Back to Starbucks”战略,重申星巴克“第三空间”定位,聚焦四大领域:产品创新、数字化体验、运营效率与人际连接。 本地化产品创新:星巴克在中国持续推出本土化限时新品——如36元的茉莉花慕斯蛋糕与38元的白桃星冰乐,并在线茶系列中加入红豆抹茶星冰乐、黑茶拿铁等,更好地契合消费者口味。Reserve臻选烘焙店和Teavana茶瓦纳精品店也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加速布局,通过“咖啡剧场”式的手冲演示和小批量特色豆种展陈,强化高端体验。 数字化与创新中心:为支撑数字化转型,星巴克于2022年在深圳建立创新与技术中心(SITC),大幅提升移动订餐与本地供应链协同能力。随着移动端订单及会员体系不断完善,线上渠道在中国交易中占比持续攀升。 战略资本新盟:2025年5月,彭博社报道称星巴克已启动中国业务部分股权出售,与KKR、方源资本(Fountainvest Partners)、PAG等多家私募及科技公司接触评估方案。通过引入本地战略投资者,星巴克旨在获取区域洞察、分担运营风险,并为后续扩张和供应链本地化提供资金支持。 扩张与供应链简化:Business Insider报道,星巴克中国最近一年已新开超800家门店,坚定推进至2025年门店规模达9,000家的目标。Niccol也表示,将进一步简化供应链,扩大本地采购,以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升运营效率。 07:46 独家采访胡润 感谢收听~
Rexpresso Vol. 5 5月11日,中美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开启新一轮贸易谈判。这场被称为“21世纪最贵谈判”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用一纸声明改写了全球贸易的剧本。 中国“熬鹰”斩获阶段性胜利,那么为何美国政策会掉向?本期Rexpresso,Rex带你浅谈一下这背后的几大因素。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5月11日,中美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开启新一轮贸易谈判。这场被称为“21世纪最贵谈判”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用一纸声明改写了全球贸易的剧本。 美方承诺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 相应地,中方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中方还相应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这场谈判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未来,中美博弈仍会继续。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关税风暴,中方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韧性和智慧,最终迫使美方做出了实质性让步。 为何向来拿“关税”当武器的特朗普为何突然改弦更张,本期Espresso,我谨从以下几个角度试着解读一下背后的因素。 01:54 “战局”升级,消耗战美方打不起 自特朗普政府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之间多轮互征关税,让贸易战不断升级,逐渐陷入“零和博弈”的僵局。一开始,美方一直试图通过高压政策逼迫中国让步。然而,中国一直展现出“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坚决态度,以对等反制稳住局势。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压力也不断提升。沃尔玛的货架开始出现空档,汽车工厂因缺少中国零件被迫停产。美方意识到,这场贸易纷争已不可能迅速解决,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而在这场消耗战中,美方正逐渐失去战局的主动权。 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普通家庭已无力承受“关税账单”。 价格追踪平台SmartScout于近日披露:自4月中旬次周起,亚马逊电商平台已有近千款商品悄然提价,平均涨幅直逼30%。此次涨价潮呈现明显的跨品类扩散特征——不仅覆盖智能手机充电设备等科技周边,更蔓延至女装服饰、家居日化等民生消费领域,形成全方位的价格传导效应。 这一涨价趋势实为关税传导效应的必然结果——自美国启动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进口商品成本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保持盈利底线的刚性约束下,零售终端的价格调整已成为企业维持财务健康的必然选择,也就是将提升的成本转嫁到了美国普通消费者身上。 03:43 民意下降,内讧不断,美方无奈只得转向 美方滥施关税措施招致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担忧情绪在民众中不断蔓延。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人们讨论“对等关税”话题的热度越来越高,负面情绪的比例也在三个月内从30.8%猛增到48.7%。路透社报道称,益普索民调显示57%的美国成年人反对新关税政策,其中包括25%的共和党人,这表明关税政策并非仅遭对手阵营抨击。最新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37%,创下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历任总统执政百天的最低纪录,也创下其连任以来的新低。 这些数据背后不仅是对经济的担忧,更反映出美国民众对当前政府政策方向的疑虑和不安。 此外,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歧,其对外策略同样混乱。 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应对关税问题上步调不一,财政部则不断释放“关税可谈、可让步”的信息,甚至劝他国“先别报复”;商务部重点放在对外“谈判达成协议”的节奏和对市场的安抚上;贸易代表办公室更强调“立即见效”的强硬加税措施,不设例外。这种三足鼎立却缺乏协调的状态,导致外界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也加深了市场和盟友对其后续动作的猜测与担忧。甚至美国企业都无法看清难已落地的政策,也根本无法安排产线和进出口计划。 因此,在这种内部压力下,特朗普政府也不得不重审对华政策。但出于政治姿态的考虑,白宫方面不愿意公开承认退让,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剧本——一边嘴上强硬,一边在操作层面悄悄松绑,为谈判创造条件。 05:56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助推谈判成果达成 首先,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双方不仅在陆地上剑拔弩张,空军力量的对抗也成为了焦点。此次危机,外界普遍认为,是地区局势失控的缩影,更是大国博弈的直观体现。然而,正当印巴空军剑拔弩张之际,美国却以技术管控为由,限制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使用F-16。尽管白宫方面没有明确表态,但很容易被外界误认为是“站队印度”的信号。 而正是因为此,巴基斯坦启用了中国制造的战斗机,歼-10C战斗机。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Ishaq Dar)在议会发言时透露,巴方使用了歼-10C战斗机对抗并击落印度空军的战机,其中包括3架法制“阵风”战斗机。如果达尔的说法得到证实,这将是中国产战斗机在实战中首次取得空对空击杀战果,同时也标志着“阵风”战斗机在实战中首次折戟。要知道,歼-10只是中国系战机的中低端机型,这也让全球重新思考,中国的实际战力到底被低估了多少。 对于习惯了使用军事威慑维持全球及地区主导权的美国,这对其来说更是战略层面的反噬。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很多在中美之间犹豫是否该“选边站”的国家,极大可能会重新考量自己的风险评估和安全依赖。 其次,就在中美开启贸易谈判的前几天,欧盟方面表示,如果当前的贸易谈判未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欧盟计划对约1000亿欧元(约合113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加征额外关税。欧盟列出的反制清单包括农产品、汽车、药品、高端制造设备等,全是美国最敏感的出口领域。此外,欧盟在中美谈判前夕公布了反制措施,正式有意在背后戳美国脊梁骨——如果美方妄图与中国谈而忽略欧洲利益,那么欧盟必将采取报复性措施。 这一点凸显出,美国正在失去其在盟友中的主导权。欧盟此举也不是说是为了帮助中国,只是最大程度的帮助自己争取利益。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欧盟此举间接增强了中国的谈判地位。假若美国一意孤行,那么极大可能会在中欧两个方向上吃瘪。 此外,除了欧盟,美国的另两大盟友也在唱对台戏。5月4日,中日韩和东盟发表了联合声明,重申“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尽管声明未直接点名美国,但外媒普遍认为,这是对美国政府近期升级关税政策的间接回应。日韩可是美国一直以来的密友,但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公开表明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发出的政治信号值得深思。 最后,中俄联合声明则最大程度摧毁美方的心理防线。过去几年,美方一直在推动拉拢俄罗斯,牵制中国的战略。当前,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美方多次试图促成俄乌停火,从而换取改善对俄关系的机会。但此次中俄联合声明则一定程度上宣告这一战略的破产。声明中,中俄双方明确反对单边制裁和经济胁迫,呼吁建立更加公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此外,中俄将在金融、能源和高科技等关键领域加强合作。所以,美方想靠“脱钩”来切断中俄资金链的计划更难达成。加入中俄携手推动本币结算,美元结算体系的主导地位无疑会收到巨大打击,进一步说,美国很可能丧失在全球的话语权。 很多人认为此次日内瓦谈判来得突然,但其实背后逻辑是讲得通的。哪怕美方对华策略再强硬,但面对“战局”升级和内外交困的局面,想要单方面主导一场高压博弈已不可能。中方则在“奉陪到底”的姿态下,争取到了主动权。当然,说贸易战已“熄火”为时尚早,中美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有别,因此贸易结构性矛盾仍存,技术脱钩的趋势短期内也难以逆转。但90天的缓冲期,还是为中美双方在高压对抗之外留出了重新评估和调整的窗口期。 中场休息还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让我们拭目以待。
Rexpresso Vol. 4 5月6日晚,斯凯奇(NYSE:SKX)宣布退市,作为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两度入选《财富》500强的行业巨头,这一举措引发市场震动。 本期Rexpresso,Rex和大家一起借这个机会,聊一聊斯凯奇退市意味着什么。难道退市就是要倒闭了?是什么原因迫使斯凯奇选择退市这一选项?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则重磅新闻:美国巨头斯凯奇在被巴西3G资本以94亿美元收购后,结束了24年的上市生涯,正式私有化退市。这一动作引发三大疑问:斯凯奇要不行了吗?退市和国际贸易冲突有关吗?中国市场的未来会怎样? 00:47 斯凯奇退市意味着公司在走下坡路吗? 先回答最尖锐的问题:斯凯奇退市是因为快完蛋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数据不说谎: 每股63美元的收购价较斯凯奇交易前均价溢价30%。消息一出,股价当日暴涨25%,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赞成票。 为何退市?上市公司每季度都要交业绩"答卷",这种压力常迫使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私有化后,斯凯奇能专注长期战略: 将供应链从受关税冲击的地区转移(后面会详细讲)。 发力直营销售(DTC),目标提升直营收入。 加码亚洲市场——这里的中产阶层对高性价比舒适鞋款的需求正在井喷。 但问题来了——3G资本名声颇具争议。还记得卡夫亨氏吗?2015年,3G大幅削减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下滑、销量暴跌,市值蒸发150亿美元。这次会重蹈覆辙吗? 关键区别: 3G这次保留了斯凯奇原管理层。创始人兼CEO罗伯特·格林伯格继续掌舵,战略重心似乎是通过投资实现增长而非单纯节流。 02:50 关税战:退市的推手? 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向国际贸易冲突。斯凯奇在2024年财报中明确警告:“中美关税对利润率构成重大风险。”原因如下: 产能分布:斯凯奇90%的产能位于亚洲——越南占65%,中国25%。 关税压力:美国对中国产鞋类征收25%关税,越南产品关税17.5%。对一家美国市场贡献38%全球销售额的企业来说,这简直是致命打击。 利润侵蚀: 2025年一季度,斯凯奇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1.3%,仅关税一项就让毛利率缩水1.5-2个百分点。 那退市如何缓解压力?答案在于:更少的披露=更大的操作空间。 上市公司必须公开每项产能调整或涨价决策。私有化后,斯凯奇可以: 低调将产能从中国/越南转移至印尼和印度(这些国家享受更低关税)。 在没有华尔街监视的情况下,与供应商重新谈判条款。 美国鞋业分销与零售商协会预测,到2026年关税可能导致20%的美国鞋企倒闭。对斯凯奇而言,退市是一种生存策略。 04:33 斯凯奇中国:舒适巨头的转型之路 最后谈谈中国——斯凯奇最大海外市场,拥有3500家门店。但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暴跌16%,问题出在哪? 问题一:设计脱节 斯凯奇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90%产自中国但设计在加州。导致鞋款过于"美式",不符合本土审美。反观安踏,通过与本土设计师合作打造"国潮"爆款。 问题二:过度依赖批发 斯凯奇在华门店仅8%为直营(安踏超70%),导致对定价、库存和消费者体验把控力弱。 斯凯奇的退市是日暮西山还是涅槃重生?我认为是后者——这是一场为规避贸易战、重燃增长引擎的精准手术。真正的考验在于:3G资本能否在成本控制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呀~
Rexpresso Vol. 3 5月7日,默林娱乐集团正式宣布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将于2025年7月5日开园迎客。 本期Rexpresso,Rex和大家一起借这个机会,聊一聊中国主题乐园产业。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全球开园规模最大的乐高乐园——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将于2025年7月5日开园迎客。 本期Rexpresso,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中国主题乐园产业~ 01:12 中国及国际主题乐园市场现状 近年来中国主题乐园市场活力十足。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国86座大型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3.89亿元。 国际方面,市场全面回暖。TEA/AECOM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十大主题公园运营商共接待游客5.12亿人次,同比增30%;全球前25大主题公园游客量为2.446亿人次,同比增长23%。 美国迪士尼依然遥遥领先,2023年迎客1.42亿人次;中国华强方特集团以8569万人次的游客量位列第二,同比增长111%。华强方特、长隆集团(3609万)和欢乐谷集团(3571万)等中国运营商均跻身全球十大。 中国园区在全球舞台上地位提升。全球主题公园前25强名单中,中国拥有7个席位。TEA报告指出,亚太地区(主要是中国)的主题公园2023年同比增长78%,远超美洲的3%和欧洲的5%。 内需回升给行业带来新机遇。2025年五一假期5天内,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3.14亿,同比增长6.4%。 随着旅游市场恢复,主题乐园作为多数人“周边游”的选择,需求越发多元化、个性化,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超过百亿且保持增长趋势。目前,我国主题乐园市场环境复杂。一方面,巨头营收微薄,部分品牌们通过促销策略来刺激游客入园及消费;而中小型主题乐园则面临拍卖与破产。 不过,截至2024年10月,我国主题公园中有59%已经实现经营性盈利。虽然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我国本土主题乐园品牌持续走扩张之路。此外,截至2023年9月,中国主题乐园市场渗透率仅为27%,而发达市场平均水平高达68%,国内市场需求仍然尚未被完全满足。因此,外资品牌加码中国市场布局,本土品牌继续扩张之路,我国主题乐园市场将愈发激烈。 从收入结构看,国内公园依然高度依赖门票。国外大型乐园收入更为多元,以迪士尼为例,其“乐园及度假区”业务仅30%来自门票;而国内公园门票收入占比约70%,二次消费相对较低。 05:01 北京与上海主题乐园优劣分析 上海迪士尼乐园与北京环球影城各具特色。以上海迪士尼为例,它位于浦东新区东部,可通过地铁11号线(迪士尼站)直达。上海迪士尼乐园拥有完善的度假区设施,包括上海迪士尼小镇、玩具总动员酒店和漫威复仇者酒店等配套。上海气候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在0–10°C之间,适合全年运营,但夏季高温多雨需做好防暑措施。 北京环球影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部,毗邻7号线和八通线,可较方便到达。园区周边有万象天地等商业中心以及环球影城大酒店等住宿选择。北京夏季炎热干燥,游客需注意防暑,而冬季最低可达-10°C左右,室外项目受限需更多室内活动安排。总体而言,两地交通都比较便利,但两地气候的不同会对两地主题公园的运作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在IP吸引力方面,上海迪士尼主打米奇、漫威和迪士尼经典IP,其全新“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更吸引了大量家庭游客;北京环球影城则引入了《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功夫熊猫》等好莱坞大片IP,注重沉浸式电影体验。国内新兴主题乐园也在崛起:例如2023年9月开业的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作为国内首个潮玩IP沉浸式主题乐园,一经开园便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上海即将开业的乐高乐园则面向家庭市场,期待利用乐高IP吸引儿童及亲子游。 住宿与再消费潜力上,两地配套丰富:上海迪士尼拥有两家度假酒店,北京环球影城周边亦有高端酒店。值得注意的是复游潜力极高——2024年主题乐园发展报告显示上海迪士尼年卡持有者年均入园次数达12次,凸显当地游客复游意愿。总体而言,上海迪士尼强调度假式体验,拥有更强的二次消费链条;北京环球影城则凭借新鲜度和品牌效应迅速成长,周边商业拉动作用也在提升。 09:47 中国主题乐园未来新业态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主题乐园业态正在多元化。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始与主题乐园结合,提供新型沉浸体验。例如,国内首个科幻主题综合体已于2025年3月在苏州开业,该项目融合了三体等科幻IP和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科幻游览体验。此外,在线平台和科技企业也在布局线下IP:爱奇艺等流媒体平台计划建设结合VR技术的新乐园,将热门剧集IP融入游乐设施,满足年轻用户需求。 “小而精”的潮玩主题乐园模式值得关注。泡泡玛特此后可能在全国更多城市复制其室内微型乐园,形成潮玩爱好者聚集地。业界还在探索将大型演艺秀和夜游经济结合的模式。例如宋城文旅集团等以文化演艺闻名的企业,已经通过夜间演出、节庆活动延长公园开放时间,吸引夜间游客。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白天游乐+夜间演艺”的综合文旅项目,以提升游客体验和延长消费时长。 国产IP主题园区将成新增长点。目前,国产文化IP受到了高度关注。2024年中国科幻主题旅游收入达到244亿元,其中国内科幻主题乐园占比显著提升。三体宇宙通过推出话剧、沉浸式剧场等衍生项目,已经将“三体宇宙”打造成跨界演艺品牌,并打造了首个科幻主题综合体。未来,故宫等文化IP以及热门动漫、历史题材等,也有望被开发成主题乐园。这些本土IP园区的开发,将为市场注入新鲜元素,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TEA/AECOM、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艾媒咨询等机构报告,以及权威媒体报道;观点为行业专家预判。
Rexpresso Vol. 2 2025年5月5日,美国微软公司旗下即时通信软件Skype,正式停止运营, 22年的旅程,Skype终于走到了尽头。 本期Rexpresso,Rex和大家一起深入分析,了解真相。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在小红薯🔍Rexpresso English获取哦) 想象一下,在没有视频通话应用的年代,想念远方的家人只能寄信或昂贵的长途电话。自2003年问世以来,Skype改变了这一切。Skype通过互联网让我们免费跨越国界通话,以一种“横跨海洋”的方式把亲人朋友连到一起。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曾经的“奇迹”技术,让无数家庭摆脱了思乡之苦。 本期,我将根据我所搜集到的材料,从四个方面谈一谈Skype。 01:29 时代的眼泪:Skype传奇回顾 / Tears of an Era: Skype’s Legendary Journey 说到过往,让我们按下快进键,跳回到Skype的青葱年代,看看这个传奇服务的起起伏伏。2003年,Skype诞生于丹麦和爱沙尼亚联合的团队。Skype的名字来自“Sky peer-to-peer”(天空对等网络),体现了其点对点网络的设计。创始人Janus Friis和Niklas Zennström利用这一技术开发出首个版本,最初Skype仅支持PC对PC的网络语音通话。尽管功能单一,它已经开创了通信新模式:人们再也不用为打国际电话支付高额话费。 2005年是关键一年:Skype发布了2.0测试版,引入了革命性的视频通话功能。同年,网络巨头eBay以25亿美元收购了Skype。Skype的人气因此急剧飙升,当年还推出了可容纳最多100人的“Skypecast”群组语音功能,让在线多人语音聊天成为可能。 接下来几年,Skype几经易手:2009年以19亿美元被Silver Lake等投资集团收购;2011年,又被微软以85亿美元重金并购,用来替换自家的MSN信使。那时的Skype已经家喻户晓。2010年代中期,全球注册用户累计已超过6.6亿,月活跃用户曾高达3亿。 随着时间推移,技术也在变化。Skype最初是P2P网络,2012年转向微软超级节点架构,2017年彻底迁移到Azure云服务。但是在智能手机和云端协作时代来临后,Skype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微软宣布将于2025年5月5日正式停运Skype,由功能更全面的Teams接棒。至此,这段横跨22年的传奇落下帷幕。 03:39 数据背后的故事 / Behind the Data: Why Skype Fell 从数据上看,Skype曾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近年来一路下滑。2010年底Skype全球注册用户超过6.6亿,其中2015年每月有近3亿人在使用。然而到了2020年3月,这个数字已降至1亿月活用户,日均使用者只有约4000万。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Skype的日活用户短暂激增了70%,但竞争对手增长更猛。Zoom在2020年4月的日会议参与人数飙升至3亿;而微软的Teams也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其日活跃用户达到3亿。甚至有调查显示,到2021年Zoom占据了近一半的企业视频会议市场,而Skype仅剩约6.6%的份额。与此同时,WhatsApp、Google Meet、FaceTime等平台也在争抢用户份额,让Skype变得不再独占鳌头。 多位业界专家分析认为,Skype未能及时适应移动时代和新的用户需求,是其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Skype的应用在智能手机上表现不够轻便,一些人抱怨启动速度慢、稳定性差。此外,现代用户不仅需要通话,还期待聊天、群组协作等功能,而这些都是Zoom或Teams等平台陆续强化的。根据统计,Skype在2023年日活用户已下降到3600万,清晰地表明它已经被新一代的沟通工具甩在身后。总的来说,数据描绘的就是一个既定趋势:Skype已被新秀们甩在身后。那么,换个视角,微软为什么要把接力棒交给Teams呢? 05:50 微软视角:从Skype到Teams的战略 / Microsoft’s Perspective: Shifting from Skype to Teams 从微软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是一项战略调整。微软365博客的负责人Jeff Teper表示:“我们将于2025年5月停用Skype,将重心放在免费的Microsoft Teams上,这是我们现代化的通信与协作中心”。微软用直白的语言说明,他们要“简化免费通讯产品”以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换句话说,微软要把资源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回顾历史,这也并非意外:微软在2011年斥资85亿美元并购Skype,在那时曾承诺将其整合到自家产品中。但事实上,Skype长期未被整合进Office或Windows,技术也没有跟随微软生态优化。正如《卫报》报道,一位策略学教授指出:“Skype从未被整合到任何其他微软平台……这清楚地表明微软早已决定停用该服务”。换句话说,微软对Skype的发展主动权早已不多。 事实上,微软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工具——Microsoft Teams。自2017年推出以来,Teams与Office 365深度绑定,迅速被大量企业和个人采用。据官方数据显示,已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使用Teams,每日会议使用时间在过去两年里增长了4倍。许多企业把它当作日常协作中心,而微软也将其置于其365套件核心。市场分析认为,在Teams崛起后,Skype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 总的来说,微软的策略是整合资源、简化产品线。Teams提供了Skype的所有核心功能(语音、视频、聊天),并附加了日历、文件共享、社区等更多协作特性。微软相信,聚焦一个现代化的平台才能满足用户对一体化体验的期望。正如分析所说,此次举措旨在“简化免费通信产品”并说服用户将旧有消息和联系人迁移到Teams以实现无缝过渡。 从微软的角度来看,Skype的谢幕几乎是早有预谋。那么,最后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假设:如果Skype没有被微软收购,它今天会是什么模样呢? 08:30 失联的世界:如果Skype没被微软收购? / A Lost World: What If Microsoft Never Bought Skype? 这些都是脑洞大开的假设,但不妨一想。一些专家认为,微软2011年的收购反而成了Skype的“死亡之吻”:按理说到了疫情期间,Skype本来可以成为远程办公的主力,但微软却将它并入自己的生态,让它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那一步,Skype或许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2011年微软出价85亿美元竞购时,Skype正值巅峰:大约拥有1.5亿月活用户。假如它一直独立,它可能会持续利用点对点的优势,或者通过其他融资来保持发展。也许它会早些强化移动端功能或加密技术,做成更轻量、更安全的应用,就像后来WhatsApp那样把语音、视频和文字集成在一个平台里。 当然,市场环境同样剧变:自2012年起,Zoom、Slack等后来者崛起,2017年Teams登场。一个独立的Skype必须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它可能专注提高通话质量与易用性来抗衡Zoom,也可能增强协作功能与Teams一较高下。但也有分析指出,到2020年时Skype的日活只有约2300万,远低于其他平台,如果不变革,可能早被淘汰。 另一个可能性是,如果Skype保持独立,它也许会成为类似WhatsApp那样的超级通讯工具:集成了端到端加密的语音、视频和消息功能,成为个人用户的首选。或者它可能选择企业市场路线,像Zoom那样专注会议服务。也有人猜想,如果Skype成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它的未来会怎样:也许会被另一个巨头收购,或转型加入更大的生态系统。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假设。可以确定的是,今天Zoom和Teams等新巨头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Zoom在2020年4月的日活曾高达3亿,而Teams用户也达数亿级别。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的设备上还留着Skype的图标;但在我们的现实里,通信世界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一个和Skype说再见的时代。 文本参考:Guardian, AlJazeera, Skype [Wikipedia], DSP, MicrosoftBlog, The Independent, Eleken analysis, etc.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