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presso Vol. 12 近期,罗马仕因充电宝质量问题引发舆论风暴。这一期Rexpresso我们简单看看这个充电宝行业背后的隐情。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1:03 从巅峰到冰点 罗马仕(ROMOSS)是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深圳移动电源品牌,曾凭借高性价比和扎实做工在电商平台上销量领先,一度被誉为“中国充电宝第一品牌”。该公司产品线涵盖移动电源、户外电源、数据线、充电头等,曾经在国内外市场赢得用户认可。2025年6月,罗马仕因部分产品安全隐患发布召回公告,共召回2023年6月5日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生产的三款移动电源,共计49.1745万台。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困境,罗马仕公司公开否认了任何破产传闻。2025年7月3日晚,在媒体传闻公司将停产倒闭之际,罗马仕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定将努力解决所有朋友、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一切问题”。仅过了两天深夜,罗马仕突如其来地发布了停工停产通知:经股东会决定,公司自2025年7月7日起停工六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全面停工。也就是说,在距离正式停工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罗马仕还在微博上坚称“并未倒闭”,随后却宣布暂停生产。 02:36 电力之争:价格战下的行业暗涌 中国的移动电源市场曾经高速扩张。智能手机普及和使用时长的增长推动了对移动电源的需求:2014年至2024年间,中国人均每日手机使用时长从63分钟增长到328分钟,年均增长率达17.9%,这意味着用户对续航焦虑日益强烈。尽管市场看似趋于饱和,但实际上中国移动电源市场仍在增长,据报道仍保持约28%的年均增速。为了满足多样化需求,产品不断创新:有的充电宝变得更小巧(如“口红型”或胶囊式设计),有的容量更大更高功率以适应户外露营需求,还有的内置无线充电、LED显示屏等新功能。比如,有品牌推出40000mAh、300W大功率的户外充电宝,也有带显示屏实时显示电量和电池健康度的产品。这些变化说明市场需求驱动创新:随着消费者对充电速度、功能和安全性的要求提升,充电宝产品也从形状、容量到功能上发生多样化。 然而,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价格战常见。据行业人士介绍,目前约60%的充电宝品牌采取外包代工模式,即品牌方不自己生产,而专注设计和线上营销,对工厂与质量控制相对疏忽。电芯作为充电宝核心元件,其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50%到6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低价产品充斥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一些小厂商生产的10000mAh充电宝售价仅在30元左右,而一块优质电芯成本就要40–50元,加上外壳、电路、渠道等费用,百元以内的售价几乎没有利润空间。这样的成本压力和薄利环境,让供应链上下游难以承受:部分电芯厂家曾因价格过低明确拒绝供货。可以说,低价竞争牺牲了利润和安全边际,也导致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对充电宝的要求也在升级,他们既要轻便易用,又要求功能齐全、安全可靠,这使得品牌必须在保证安全品质的同时,面对电商平台的价格压力和快速迭代的技术挑战。 05:16 危机重塑:安全红线与行业出路 罗马仕事件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2025年6月初,多所高校发布安全通知,指控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在充电过程中自燃风险极高,引发用户投诉和舆论关注。随后深圳市场监管部门公告,罗马仕召回49.1万台存在隐患的充电宝;紧接着,2025年6月20日,安克创新也主动召回约71.2万台问题移动电源。两次大规模召回的根本原因被指向同一上游供应商——报道显示,两家公司所用的锂电池供应商未经批准更换了关键原材料。换言之,上游电芯质量失控,直接导致多个品牌同时陷入危机。 一些行业评论指出,这场“充电宝暴雷”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行业过度低价竞争的必然结果:“行业低价竞争过度,让整个供应链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失控”。供应链上游擅自降本变更,中游代工模式质控不严,下游低价促销,这些问题逐一暴露出来。危机发生后,各方反应迅速:电商平台(如京东、抖音)立即下架罗马仕相关产品,一些非问题批次产品亦被用户弃用;多家快递停止承运相关电池产品,民航局禁止乘客携带无证或召回型号充电宝乘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在5月已加强移动电源3C认证规则,要求认证机构现场取样检测,而不是仅凭企业自检。业内专家认为,这次风波既是风险警示也是行业升级拐点:只有把安全和品质放在首位的品牌,才能在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中站稳脚跟,走向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宏观经济和消费趋势下,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消费升级和信任回归更加重要。充电宝行业未来可能走向优胜劣汰,合规性强、技术创新和质量过硬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充电宝召回事件暴露出产业链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问题……未来,只有把安全放在首位、以过硬品质说话的品牌,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11 有没有发现,现在包括你我在内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往商场的B1扎堆了?难道B1,真的成为年轻人的“地下王国”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5 下沉式消费革命:地下商业的爆发增长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地下层商业开始崭露头角,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商场的B1、B2层通过与地铁等地下交通直连的便利性和相对平价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客流。各种新兴业态在地下空间蓬勃发展,从平价潮牌、主题餐饮到IP快闪和电游赛场,应有尽有,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消费场景。 正如业界观察到的:“近两年有非常典型的B1/B2消费热潮,很多年轻人会直奔商场地下进行兴趣和餐饮消费,一楼反而成为冷区”。这种趋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尤为明显,不少年轻人把地下层当作一站式的休闲“生活实验室”,在这里不仅吃饭,还能购物、娱乐、社交。 02:07 华丽空转:地上商业的转型困境 相比之下,商场地上的传统零售业态则显得有些式微。过去的主力店大牌时装、奢侈品牌和化妆品专柜等,高昂的租金和过时的业态模式让年轻消费者敬而远之。数据显示,商场餐饮的人流甚至已超过服饰,单日餐饮客流量是服装类的三倍以上。众多年轻人纷纷戏称“直接去炫饭,其他楼层不想在商场花钱”。 高端百货销售额普遍下滑,一些奢侈品牌开始撤店或放慢扩张步伐。与此同时,写字楼裙楼和底商里也尝试引入餐饮和体验式业态,但整体租金下跌、客流分散,使得传统商业街和老牌百货变得冷清。总之,购物中心一楼和地上层面临客流分流,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则强势反向吸引了年轻人。 在上海,许多核心商圈的商场主动将地下空间“生活化”。比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新开业的地下美食街,就打造了“重逢·记忆中的90年代上海”主题,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弄堂生活场景复原,人们在这里找回老上海的烟火气。这样的文化体验式餐饮空间为商场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上海其他项目(如浦东嘉里中心、静安寺大悦城等)的地下层也纷纷引入潮流餐饮、亲民零售品牌及互动体验区,以契合年轻人对“潮流+烟火”的消费偏好。 深圳福田CBD的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将地下空间重塑为“潮流街区”式的商业层级,专门面向年轻白领。改造工程新增了地铁无缝连通通道和多个商户入口,引入了生鲜超市、概念咖啡等“稀缺”业态。改造后的地下层举办了射箭、团体健身、电竞比赛等丰富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人购物、社交和运动的热情。这些举措使每日客流超过3万人,让原本沉寂的地下空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港湾”。 05:16 趋势解码:地下商业崛起的四大引擎 这些变化背后有多重因素。 首先,成本和租金优势是地下商业的一大亮点:一般来说,地下层的租金比地上楼层低30%~40%,为商户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商场通过打造“低成本+低租金+高频次消费”的循环,吸引更多创新业态入驻。 其次,客流动线因素: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地下商场可直接接驳地铁和地下通道,人流引导更为高效。与此相比,一楼和高楼层更依赖垂直交通而成本高,也使得一层越来越适合拥挤的大型活动或临时展览,而品牌专柜往往转向二三层以上甚至出现空置。 再次,年轻人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当下18-35岁主力消费群倾向理性消费,更注重性价比和体验。他们在B1/B2层可以找到MINISO、泡泡玛特等亲民潮牌,也可以随手买奶茶、便当和零食,一站式满足衣食娱购的需求。在这里消费不只是交易,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体验。 最后,业态布局变革:商场为了迎合变化,会在地下层布局更多互动性和话题性场景,如电竞吧、潮玩展、花艺体验等,让消费者逛得更久。 07:10 未来图景:无边界融合型商业生态 展望未来,商业空间正在走向更为融合与多元化的方向。设计机构Arcadis指出,“多元共生、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商业建筑的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商业业态将与城市功能更多打通:如“商业+交通”、“商业+文化设施”甚至“商业+体育场馆”等一体化场景会更为常见,商业项目的属性也趋于“去商业化”。例如:未来的综合体可能直接连通交通枢纽,提供换乘大厅或骑行设施,甚至设置洗手间或淋浴间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更小型化、社区化的商业也正在兴起。类似曼谷POWWOWWOW这样550㎡的微型社区商业空间,集餐饮、零售、咖啡、集市和共享厨房于一体,已经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这种“迷你社区商业”被视为未来零售的新风口:它们紧贴居民日常需求,扮演起邻里“理想客厅”的角色,拉近邻里关系,提升生活质量。总的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商业空间将更加重视体验和场景,将消费与社区、文化和社交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丰富多层次的第三空间体验。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10 2025年6月10日,在永乐春拍场,一尊编号“001”的全球唯一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人民币落槌成交,成为首件在主流艺术拍卖场亮相并取得天价的潮玩作品。拍卖师激情高呼,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一震撼场面标志着Labubu从潮玩圈迈入了艺术收藏领域。 当潮玩成为金融宠儿,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能看到什么?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00:56 神秘之始:潮玩精灵Labubu的崛起 Labubu最初诞生于香港出生的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的笔下,2015年他在绘本《神秘的布卡》中首次介绍了这个拥有尖耳、大眼和九颗小獠牙的“小怪兽”。 两年后,他将Labubu纳入“The Monsters”IP宇宙,并开始在全球设计师玩具展上展出。粉丝们从首发限量500只的“原色版”开始收藏,到后续推出的夜光版、金箔版、艺术家签名版,每一次限量发售都引发排队热潮——有的粉丝通宵排队,有的在多个城市同时参与抽签。 2019年,泡泡玛特(Pop Mart)以盲盒模式引入Labubu,并于同年与龙家升签订独家授权,将其打造成核心IP。2024年,Pop Mart全年收入达到13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9%,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85.9%。其中“The Monsters”系列(主要包括Labubu)贡献收入30.4亿元,约占总营收的23%,年增长率高达726.6%。 02:56 泡沫还是珍藏 回顾潮玩历史,我们也见证过多次从巅峰到回落的案例: BE@RBRICK梵高联名:2021年Van Gogh Museum版BE@RBRICK原价约3000元,二级市场一度飙升至6000–20000元,到了2023年,价格已回落到3500–4500元区间。 Molly×可口可乐1000%盲盒:2020年定价5999元,一度炒至12000元以上;两年后,成交价稳定在6000–7000元。 潮玩稀有款溢价峰值可达“几十倍”,但在后期往往回落到“个位数倍”水平,炒作风险显著。 Labubu虽凭借拍卖与品牌力具备不同于单一盲盒的支撑,但其作为小众艺术玩具的流动性远逊于股票、基金等主流金融资产。投资者若将其视作“另类资产”,仍需谨防:一旦市场情绪不再高涨,价格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回落。 04:42 风向全球:Labubu的国际化之路 根据行业报告,2025年全球设计师玩具市场规模约为15亿美元,预计2025–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5%。在更广阔的玩具与游戏市场中,2024年全球规模已达1187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1743亿美元,年均增长4.36%。 2024财年,Pop Mart海外收入达50.7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38.9%,同比增长375.2%。为加速国际化,Pop Mart已在美国计划开设50家门店,并在东南亚与Shopee、Lazada合作,开展多语种直播发售。 Pop Mart推出新加坡鱼尾狮、泰国丝绸、西班牙斗牛士等文化定制限量款,并在纽约、伦敦画廊举办快闪展。这些举措让Labubu成为跨文化共鸣的符号,同时通过时尚、家居、美妆等跨界联名持续扩大品牌声量。 Labubu既是潮流文化符号,也在用数据书写市场传奇。我们既要关注其拍卖与销售数据背后的投资逻辑,也别忘享受潮玩的创意与乐趣。未来,无论它成为下一个Hello Kitty,还是经历泡沫洗礼,Labubu都将是中国潮玩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Rexpresso Vol. 9 2025年6月5日,钟薛高的全资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法院列为破产审查对象,合同纠纷执行标的超过532万元,累计执行金额已超8296万元。这个曾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的国潮雪糕品牌,迎来了它命运的至暗时刻。 钟薛高真的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刻了吗?本期Rexpresso,我们浅谈一下! ———————————————————————————————————————————————— 文本供参~(受篇幅限制,中英全文可加Rex微信进入听友群获取哦) 钟薛高是国产冰淇淋品牌,2018年3月由林盛创立。品牌名取自“中式雪糕”的谐音,其产品定位为中高端“中式雪糕”,强调特级原料和国潮文化。它曾被称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进一步凸显了品牌的奢华形象。2018年5月6款新品上线后迅速走红,2020年开始从线上拓展到线下渠道,2021年完成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迅速成为新消费领域的热门案例。早期,钟薛高市场表现抢眼:据报道,成立16个月内总营收突破1亿元,18个月销量突破1500万支。这一表现相当于颠覆了行业预期,甚至让外资高端品牌为之侧目。 02:38 奢华怎会化不开? 钟薛高擅长社交媒体营销,快速复制了新消费品牌的“种草”玩法: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投放大量内容,并邀请网红主播带货,其相关笔记超过3万篇。这一营销组合拳让钟薛高在早期迅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销量、关注度迅速上升。钟薛高的营销打法也独具匠心:它在品牌形象上打出“国潮+高溢价”的组合。2018年以后,一批类似的中式高价雪糕品牌纷纷涌现,使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被推高。然而,这种高价策略也引发了争议和消费者质疑。 2022年夏天,一段网友用喷火器测试钟薛高雪糕的“不融化”视频走红网络,品牌回应引发更多争议:一篇官方声明激起了网友对其高价和配方的愤怒,“雪糕刺客”一词因此被广泛传播。有报道指出,钟薛高“爱马仕贵”的定位遭遇质疑,而产品添加增稠剂导致的“不易融化”现象,又直击品质敏感神经。 之后,新锐雪糕品牌也纷纷模仿其营销策略,但也因此激化了传统渠道与网红品牌之间的冲突。 04:49 当红一时,口碑凉凉 近年来,钟薛高接连爆发财务危机。2023年12月起,其7家子公司股权被法院冻结,锁定资产近3880万元人民币。2025年6月5日,有报道披露其全资子公司“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案涉合同纠纷执行标的超过532万元,目前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8296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大幅“瘦身”:曾经2000余人的员工队伍已缩减到不足百人,不少员工反映至今未拿到全额工资。创始人林盛在直播间中坦承有700余名员工被拖欠薪资,他通过“卖红薯还债”等方式自救。截至目前,其直播账号“钟薛高老林”粉丝仍不到1800人,反映出品牌号召力已大不如前。 05:55 新贵面临极限考验 钟薛高的遭遇折射出中国新消费品牌普遍面临的难题:资本退潮、口碑考验、定价策略失效和社交媒体运营瓶颈等。近年来行业热潮趋冷,头部品牌的财报频现下滑。例如,饮料品牌元气森林曾在2021年创造73亿人民币年销售额,估值高达150亿美元;但随后业绩大幅回落,2023年气泡水销售额仅为2021年一半,总收入远低于预期目标。美妆品牌完美日记依赖网红营销崛起,如今销量也明显下滑: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7.6%,净亏损约26.6亿元,母公司股价重挫、面临退市预警。此外,茶饮连锁茶颜悦色曾为长沙网红品牌,但2024年多家早期投资人选择退出,公司公开承认暂无明确上市计划,增速放缓。新消费品牌从爆红到走下坡的典型特征是:初期借势营销迅速聚集人气,但难以持久。资本撤退后,这些品牌面临流量红利消失、竞争白热化的现实考验。潮水退去后,考验的才是新消费品牌的真功夫。新消费市场回归理性,品牌建设需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合理定价和长期口碑,而非单纯依赖一次性热度或噱头。 这里,Rex有以下几个角度供新品牌借鉴: 1. 注重产品价值与定价匹配:许多新品牌曾高估消费者的溢价意愿,当新鲜感褪去后消费者不愿为高价买单,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2. 运营多元化渠道:部分品牌通过团购、私域等多元渠道得以存活,而那些只靠烧钱投流换GMV的品牌,一旦停止投入,销量往往立刻下滑。 3. 关注口碑与服务:用户体验直接决定品牌口碑。气泡水品牌元气森林因为“0糖0卡”宣传引发质疑;茶颜悦色因过度仪式化的服务和繁琐的取餐流程被消费者诟病,导致口碑下滑。这表明: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细节才是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4. 应对资本和市场环境:在经济下行和资本退潮的背景下,消费者更趋向性价比。新品牌应控制扩张速度、适时调整策略,避免过度扩张带来财务风险。 ———————————————————————— Rexpresso开设听友群啦~,欢迎添加Rex的微信ImRexpresso,加入听友群,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一起讨论有意思的话题~ 为营造良好讨论氛围,请在添加微信后告诉Rex: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哪一期?为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