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马可·穆勒“再就业”,华语影展又添新军!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奇爱葛格”。 第五届海南国际电影节昨晚刚刚落幕,一个新的国际影展“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呼啸而来,在影迷群体中引发讨论。而这个全新影展的操刀者,就是大家熟悉的“马主席”马可·穆勒先生。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担纲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先生,近年来相继服务过北京、平遥、海南岛等国际电影节展。今年平遥影展结束后,他把事业重心转向“澳门亚洲青年电影展”,拥有了对影展更大的话语权,值得我们讨论和关注。 在已经发布的27部展映片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相当亮眼、大师荟萃的电影展蓝图。当然也会有影迷发出疑问,为什么定位是“青年”影展,但青年元素似乎不是很突出;以及,这个青年影展的观众对象是谁?作为一个新电影展,它的首映率如何保证?能否对电影产业和创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诸如此类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在本期节目中将聊聊我的看法。 而重点将是,这个影展未来的前景判断及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电影节展的百花齐放,最终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电影的魅力。这样,电影的未来才有希望。 本次播客一次成型,未做任何修改,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最后,祝愿首届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圆满成功。

36分钟
1k+
1年前

5、把上海的成功影展搬到北京来,怎么就这么难!?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 因为常常混迹在影迷群里,所以经常被大家打鸡血,“灌迷魂药”,尤其当友邻/友节做出优秀影展的时候。 比如,101老师最近在上海做了刘别谦大师展,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国际影展也在苏州、深圳大卖开票。每到这种时候,群里影迷朋友往往特别兴奋,特别希望我们尽快把这种盛况复制到北京来——对此,我们要说,影迷们的心情我懂,但复制影展却着实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简单的移植,为何总是难以实现? 我将从几个维度切入: * 电影策展人的心气儿 * 节目与城市的文化融合 * 电影策展的筹备周期 * 策展团队的精力分配 等 总而言之,电影策展是一件很复杂漫长的筹备过程。策展团队对此需要有自我清晰的目标定位,既要听取观众的呼声,又不能完全被观众牵着鼻子走。 今年,京沪之间有两个策展专题出现了“撞车”,一个是绍拉专题,一个是耶日·斯科莫利夫斯基专题,但实际上选片及组织形式仍有很大的区别。 各城市影展之间“撞车”并不可怕,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只要用心从细节出发,就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最后再重点推荐一下绍拉和耶日两个专题,短时期内两位大师的作品都不会加场,请大家抓住观摩他们的最后机会。

16分钟
2k+
1年前

4、掌握这门本领,你就可以靠电影“恰饭”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非常感谢大家对“奇爱葛格”播客的订阅。 此时此刻,我正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史年会。因此,今天的分享就和电影史有关。 这次,我应邀在中国电影史学年会做了点评发言。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电影史要努力从问题意识出发,把“我”融入到严谨理性的论述中,做出可感可爱的成果,启发学界拥抱大众。 而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展工作人员,我们理应更好地梳理、开放资源,“活化”电影档案资料,成为连接学界和大众的桥梁。 ​​​ 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当我和一些青年学子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其实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尽管这些研究内容具备相当的价值——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困惑于,搞出来这些研究能做什么? 于是我就问他们:假如你们博士毕业,没有实现去高校工作,而是去了电影资料馆的非学术研究岗位(比如活动统筹)或传统/流媒体平台当编辑记者,那你们预备怎么做?想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似乎,大家一瞬间还是有点迷茫的。 因此,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做学术研究,真的要:研究自己真正喜欢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儿。 电影史研究固然要触及遥远的历史,但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在目前这个阶段如果你没有特别的把握一定能吃上学术研究这碗饭,我建议一定要思考电影史学研究的当代精神和适用性。 即:我们要让电影史研究成为走出校园还能实用的学科。 这一期,通过这次年会中的全新发现,葛格手把手来教大家电影史节目的策划思维。 满满干货,一定要听到最后哦!

21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