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我打几星? 你会给我打几星?? 你会给我打几星??? 你会给我打几星???? 开个玩笑,你爱打几星打几星。 不过,豆瓣能够这时候内测播客打分,甚至新浪也上线了播客功能,说明播客已经真正走进了大伙儿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如果你要想做一个全能的电影策展人/选片人/影评人, 过去,你需要会写万字的电影论文,几千字的电影影评,百八十字的短评微博; 后来,你又要会做两个小时的直播,十几分钟的中视频,30秒的短视频; 现在,你又要学会开播客。 总之,在互联网社交媒介和短视频越来越“侵入”我们生活的时候,最好的反击方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利用它们再把公众的吸引力导回到大银幕。 不适应这一切,或许就只能面对门庭冷落的现实。 不是我提倡大家做“卷王”,而是——不这样,诸位说说,还能怎么办呢?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感谢大家收听我的播客“奇爱葛格”。 今天是2024年我个人播客的第一弹。 昨天1月6日是我非常充实的一天,下午在北京城的西北角北京大学主持了菅浩栋导演的《夜幕将至》,有幸与主创团队、戴锦华教授、王红卫教授等嘉宾进行交流讨论;结束后直奔北京城东南角的合生汇杜比影院,补上了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大电影。 3个小时,霉霉热歌劲舞,艳光四射,实在过瘾!更嗨的是,银幕内外,年轻人的活力和热情投入穿透时空,交相辉映令人感动,甚至让我不由地拿起手机进行了一阵“疯狂屏射”。 无论是《夜幕将至》,还是《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都让我看到了我们的电影院内大银幕文化多样性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尤其这次霉霉演唱会大电影的引进,其背后的化学作用和延伸意义,更可能是划时代的!今天的播客,就粗浅地聊聊我的观点。为了懒省事儿,播客没有底稿参考,一次性完成,粗糙简陋之处,敬请谅解。 总之,希望这样高规格的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大银幕之上。 只要内容质量数量跟上了,电影业就绝不会有生存危机——而且,我们绝对有能力可以做到。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奇爱葛格”。 现在已经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向各位影迷致以新年的祝福。希望我们能够在2024年继续爱电影、看电影、聊电影。 CCTV6“今日影评”节目最近邀请了一些业内嘉宾,让每人用一个字对2023年的中国电影业进行个性化的概括,我选了“变”这个字。在我看来,2023年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电影都在发生着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也对观众和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我自己又老了一岁,变得更加伤春悲秋。但相信对电影的热情和憧憬,依旧没有变化。 岁末的这期播客,就和大家随便聊聊。录音一次性完成,未做任何修改,粗糙不足之处望大家海涵。 2024,让我们在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再相逢。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奇爱葛格”。 第五届海南国际电影节昨晚刚刚落幕,一个新的国际影展“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呼啸而来,在影迷群体中引发讨论。而这个全新影展的操刀者,就是大家熟悉的“马主席”马可·穆勒先生。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担纲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先生,近年来相继服务过北京、平遥、海南岛等国际电影节展。今年平遥影展结束后,他把事业重心转向“澳门亚洲青年电影展”,拥有了对影展更大的话语权,值得我们讨论和关注。 在已经发布的27部展映片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相当亮眼、大师荟萃的电影展蓝图。当然也会有影迷发出疑问,为什么定位是“青年”影展,但青年元素似乎不是很突出;以及,这个青年影展的观众对象是谁?作为一个新电影展,它的首映率如何保证?能否对电影产业和创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诸如此类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在本期节目中将聊聊我的看法。 而重点将是,这个影展未来的前景判断及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电影节展的百花齐放,最终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电影的魅力。这样,电影的未来才有希望。 本次播客一次成型,未做任何修改,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最后,祝愿首届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圆满成功。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奇爱葛格”。 临近岁末贺岁档,天气寒冷,但电影市场新片开始多了起来。新片多,电影路演宣传也就自然地多起来。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影迷们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观影团和路演活动,现场互动却常常令人尴尬万分:主创成了摆设,侃侃而谈的大V、亲友团成了主角,更不要提令人脚趾尴尬抠地的互动“名场面”屡出不穷…… 于是,影迷群里一天到晚的各种吐槽声不断。 这是好的电影宣传营销应该有的效果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葛格也来谈谈我对这方面的思考。一次成型未剪辑,粗糙不足之处大家多多批评。 在此,也希望大家互动一下,聊聊你最印象深刻的电影映后或者你最尴尬的互动“名场面”。Let's go!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收听我的播客节目。 最近关于电影创作危机的讨论比较多,尤其听了黄建新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次演讲,他谈到了竖屏短剧的流行,以及电影观众年纪的逐步增大,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思考讨论。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这二十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了一批喜爱观看电影的观众。如今社交媒体的盛行,短视频的爆发性增长,大家目光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这种危机,我们电影人该怎么办? 以及,2023年电影票房估计在500亿+,而已经有人乐观地预估,2027年短视频的行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此情此景,我们的大电影,我们的电影院从业者又该如何是好? 今天,结合这些情况,聊聊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 昨天晚上,在苏艺影城《劳工之爱情》默片配乐之前,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的最新效果图进行了重磅发布,引发了影迷群体的众多关注。 这座艺术影院承载了我们的理想和希望,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实践挑战。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明年春天,苏州再相逢。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 近期相关的电影活动比较多,影迷讨论也相应比较热烈,对我们电影策展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观众的想法很好,他们的意愿不错——但我们确实暂时无法实现,遗憾似乎总是难免的。 对此我想说,影迷是理想主义的,但电影策展工作者,除了要有理想,更要面对现实。 我们的策展创意再好,实现不了价值为0! 我们在日常工作,遇到过很多客观障碍,造成电影策展的缺憾,它们包括且不限于: * 版权问题 * 电影公司存续问题 * 物料修复问题 * 成本核算问题 等等 但一个影展哪怕有遗憾,只要能“部分地”呈现出来,价值也远大于只存在策展人的脑海之中。 而有些暂时实现不了的遗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相信总有一天,能够闪耀在大银幕之上。 希望听完这期播客,大家能对我们的策展工作更多些理解,未来与电影同行,需要你们不断的批评和支持。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 今晚(11.10)电影资料馆为大家带来了一部全新修复的经典影片《早春二月》(1963),朱君博士为大家进行了片前导赏,纪念这部不朽佳作诞生60周年。 朱君博士在导赏的最后,专门揭秘了我馆即将开启的两大重磅节目: * 纪念谢晋大师诞辰百年回顾专题; * 以及 即将在苏州举办的致敬经典·国际修复展。 本期播客,我将为大家详细透露这两个专题的筹备情况、策展思路和开票信息。 同时,本周日(11.12)晚6点半我也将首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舞台姐妹》的讲座,与以往此类导赏不同,本次讲座将向大家展示一些从未示人的独家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私人拍卖和多年的收集,因缘际会可以重见天日。昨天我专门翻腾了两个小时,搞得筋疲力竭才找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趣的知识和体验。 另外,今天也看到了101老师的“电影山海经”微信,看得诚惶诚恐,颇有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也不好回应什么,就权当把他的文章当作是对我,对我们全体策展团队的激励和支持吧! 感谢大家,我们电影院见。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订阅我的播客。 修复影片如今已经是国内外电影节展中的常备项目,也是最受大家喜欢的节目之一。原因很简单,大银幕看到的机会少,以及不会踩雷,质量有保证。 但我们要注意,修复影片也不是简单放放,它的策划与电影节定位会有紧密关系。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影展相继落户江苏苏州,比如: * 金鸡国际影展苏州分展 * 致敬经典国际修复展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修复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为什么修复影展会愿意落户在苏州呢?我在本期播客中将为大家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 城市经济、人口与电影消费实力 * 突破“千城一面”,文化为城市赋能 * 政策支持 在今年的苏州修复影展中,又将有怎样的亮点呢?节目后半段葛格也会倾情带货。 我将重点阐释,在现阶段为苏州选择修复影片,将遵循怎样的原则。 欢迎大家收听,更欢迎大家月底来苏州的国际修复影展看看。 我也会来哦!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欢迎大家收听我的播客。 因为常常混迹在影迷群里,所以经常被大家打鸡血,“灌迷魂药”,尤其当友邻/友节做出优秀影展的时候。 比如,101老师最近在上海做了刘别谦大师展,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国际影展也在苏州、深圳大卖开票。每到这种时候,群里影迷朋友往往特别兴奋,特别希望我们尽快把这种盛况复制到北京来——对此,我们要说,影迷们的心情我懂,但复制影展却着实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简单的移植,为何总是难以实现? 我将从几个维度切入: * 电影策展人的心气儿 * 节目与城市的文化融合 * 电影策展的筹备周期 * 策展团队的精力分配 等 总而言之,电影策展是一件很复杂漫长的筹备过程。策展团队对此需要有自我清晰的目标定位,既要听取观众的呼声,又不能完全被观众牵着鼻子走。 今年,京沪之间有两个策展专题出现了“撞车”,一个是绍拉专题,一个是耶日·斯科莫利夫斯基专题,但实际上选片及组织形式仍有很大的区别。 各城市影展之间“撞车”并不可怕,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只要用心从细节出发,就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最后再重点推荐一下绍拉和耶日两个专题,短时期内两位大师的作品都不会加场,请大家抓住观摩他们的最后机会。
大家好,我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非常感谢大家对“奇爱葛格”播客的订阅。 此时此刻,我正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史年会。因此,今天的分享就和电影史有关。 这次,我应邀在中国电影史学年会做了点评发言。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电影史要努力从问题意识出发,把“我”融入到严谨理性的论述中,做出可感可爱的成果,启发学界拥抱大众。 而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展工作人员,我们理应更好地梳理、开放资源,“活化”电影档案资料,成为连接学界和大众的桥梁。 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当我和一些青年学子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其实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尽管这些研究内容具备相当的价值——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困惑于,搞出来这些研究能做什么? 于是我就问他们:假如你们博士毕业,没有实现去高校工作,而是去了电影资料馆的非学术研究岗位(比如活动统筹)或传统/流媒体平台当编辑记者,那你们预备怎么做?想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似乎,大家一瞬间还是有点迷茫的。 因此,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做学术研究,真的要:研究自己真正喜欢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儿。 电影史研究固然要触及遥远的历史,但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在目前这个阶段如果你没有特别的把握一定能吃上学术研究这碗饭,我建议一定要思考电影史学研究的当代精神和适用性。 即:我们要让电影史研究成为走出校园还能实用的学科。 这一期,通过这次年会中的全新发现,葛格手把手来教大家电影史节目的策划思维。 满满干货,一定要听到最后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