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陋轩聊方塔园:要待得足够久,才能体会到时间对空间的影响

城记播客

方塔园位于松江古城内,园内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宋代望仙桥、也有后期迁建其中的清代天妃宫和新建的何陋轩。设计者冯纪忠将整个公园分为3个空间,即广场、草坪和水面,但这3个空间是一体的,隔而不断,将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通过空间巧妙组织在一起。类似这样的细节在方塔园中还有很多,冯纪忠“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对空间进行营造,细细品味能找寻到许多旷奥之景。 2022年是上海方塔园开园40周年。2023年春天,在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再次对外开放后,我和几位朋友相约来到松江,在何陋轩中,聊聊方塔园。 聊天的人 杜杜,前景观设计师,现在从事大数据与城市研究相关工作,热爱遛马路、逛园子、盯植物 浩楠,景观设计师,致力于公共景观设计,空间美学爱好者 昌夷,独立景观设计师,力求用简洁的设计语言解决场所问题,平衡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 安娜,城市规划师,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爱好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堑道 弧墙 时间线 00:00 开篇:北门大屋顶的争议 01:24 大家的自我介绍和第一次来方塔园的感受 06:23 方塔园建造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特点 12:44 方塔园到底是园林还是公园? 15:40 经营空间:通过甬道、轴线、植物、水面来控制观者的视线和游览体验,营造出旷奥之境 27:37 与古为新何陋轩:要在这里待的足够久,才能体会到这些时间对于空间的影响 48:11 方塔园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如何用现代的手法去延续人对空间的记忆 草坪、树和对岸的方塔 交错的石板桥 河畔何陋轩 一条小路 名词解释 园林轴线:公园绿化布置中,联系主要景物的风景线。常用树木、花坛、道路等,将主要的或装饰性的建筑物联系在一条线上,成为总体布局中的轴心。 德国馆:即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座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该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设计,博览会结束时拆除。后为纪念这一作品所开创的历史,巴塞罗那德国馆于1986年原址重建。德国馆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

58分钟
99+
1年前

江南烟火:从食材出发,重温民间饮食往事

城记播客

从泥土到餐桌,江南饮食有滋有味,但甚少有人从史料出发来考察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和流变。借《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百年民间饮食》新书上市的机会,我请来该书作者邹赜韬一起来聊聊《江南烟火》背后的饮食史和乡愁之味。 嘉宾: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1 与食物结缘的过程 06:51 近代巨变下的人口迁移、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江南饮食产生了什么影响 14:41 食物的乡愁之味 20:40 百年前上海人是怎么吃的东海海鲜的 27:49 为什么这么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美食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评价 36:15 一起来做饮食史:吃播探店vlog和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可以传承饮食文化吗? 41:53 邹赜韬关于食物的私人书单和电影推荐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和图书 影视:《孤独的美食家》、《晚酌的流派》、《风味人间》、《鲜生史》 书目:《饮食与中国文化》、《明清饮食》、《亲爱的味道》、《烟火三十六味》、《中国食物:水果史话》、《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食可语”译丛(已出版:《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从咖啡到珈琲 : 日本咖啡文化史》,待出:铁路美食发展史、鹅肝争议史、冰激凌制作史、华南一个村庄的饮食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7分钟
1k+
2年前

有一些“上海”的消失和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城记播客

前段时间,看到猫老师在即刻上回忆一家她常去的咖啡厅关门了。她说,“喜欢它不是因为咖啡有多好喝”,而是“Vesh Coffee是我的福地,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考试,在我做无业游民的尴尬时期陪伴我,说也奇怪,虽然身边有很多人打电话、餐厅也放bgm,但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在这里特别能静下心。” 这个夏天,猫老师也即将离开上海,出国留学。借这个机会,猫老师在本期节目中分享了她大学至今在上海印象深刻的饭馆和玩乐之地,那些可能还来不及告别的地方。 嘉宾:猫老师,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8 猫老师从大学至今在上海的历程 02:21 大学时的周末常去的街市和酒吧 澳门路清真市集(暂未恢复开放)、浦东清真寺前烧烤摊 仙霞路日料和居酒屋、Windows酒吧(已闭店)、celia(已闭店)、DADA Shanghai c's bar 12:10 实习和工作地点周边的觅食去处 14:14 南京西路周边: Masala Art Indian Cuisine(大沽路店)、花纹 深夜食堂、vanca's ribs & BBQ 保加利亚 17:00 中山公园周边: 刘和园云南过桥米线(宣化路店)、泉州风味馆、隆兴本味、穆氏葱油饼、扬州狮子头、薛掌柜酥鸭大面(武夷路店)、上面坊酥鸭大面(东诸安浜路店)、邕味张记广西老友粉(定西路店装修中,世纪汇店营业中)、永祥烧腊、昇鳗鱼家(中山公园店)、罗宋娃娃 27:15 南京东路及人广周边 香江姳苑粥饭、莱莱小笼、滇味园过桥米线、胖胖君的新疆抓饭、纽约三明治nyc deli 33:18 那些在上海消失的店: 中山公园横丁(已歇业)、肉力屋日式烤肉店(已歇业)、“Pierogi Ladies”(女士饺子)(已歇业) 51:30 印象比较深的店:233进口啤酒吧 报道中译:波兰人在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LiywTtctdbg4lvd-uytMm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9分钟
1k+
2年前

巨龙在城市游走:有轨电车、中运量公交和城市出行的未来

城记播客

从人满为患、高峰期发车间隔可以达到40秒一班的公交车,到在各大新城和现有骨干公交廊道落地的有轨电车系统,上海的中运量公交体系一直在不断迭代中。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曾参与上海电车节目的宋文超,我们将从不久前刚刚停运的张江有轨电车聊起,介绍何为中运量公交以及上海和各地中运量交通工具的乘坐体验,另外,也将会借此机会畅想未来的城市出行。 嘉宾: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1:31 上海公交从发车间隔40秒一辆的电车到中运量的变迁 03:31 何为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08:10 上海各中运量公交体验: 前中运量时期的尝试:张江有轨电车 传统公交廊道转化:71路 效仿大巴黎:松江有轨电车线 承载市区动迁居民生活习惯的连接器:奉浦快线 30:05 未来上海中运量公交畅想:部分公交廊道并线?利用数据去设计和区分干线和支线? 33:18 大连、长春等东北城市市井味浓厚的有轨电车系统能延续至今,源自它和后续城区和交通规划的融合 38:24 国内其他城市的有轨电车大多是先有新城,再有线路:苏州高新区、沈阳浑南新区 41:42 行经闹市区的有轨电车如何与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融合 46:27 欧美国家现今还在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 48:54 MAAS(出行即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能按时刻表运营、可以按需定制 城记播客计划在9月-12月间举办一场“香港巴士”主题的翻书会,展示一系列关于香港巴士的图书,欢迎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朋友留意后续信息,也欢迎对这个话题的同好一起来分享,欢迎后台与我联系。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4分钟
1k+
2年前

潜入土地之下,去看看那个蓬勃生长的上海在哪里

城记播客

2021年,曾在永嘉路口袋公园里偶遇过「美好的书」公共艺术项目,让书在路人心中开出一朵小花。2022年,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之后,我又去到世纪汇广场,专程看了「Chair Up」项目,用椅子来孕育温暖和希望,一份送给城市的礼物。7月27日,「Chair Up」续章「Grow Up」也即将开启。 这期节目,我请到了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场景体验策展人梁亮老师,她不仅将结合过往经历来聊聊如何用策展去打动人心,也将介绍新展「Grow Up」,这是一个关于上海城市精神的微观呈现,33组来自合作伙伴、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作品将分布在ROOT、SEED和TREE三大展区,展示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带来他们关于“生活的不同解法”。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2:35 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是突破自我,之后更想打动人心 05:42 用「美好的书」来营造一个场域,去连接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产生新的涟漪 20:44 筹备2022年世纪汇「Chair Up」展演项目的过程更难忘 28:10 去年等待一位每天来画椅子的小观众的感觉就像《小王子》里等待玫瑰花,今年这位小观众也荣升为「Grow Up」的参展者 31:58 「Grow Up」是想潜到土地之下,去看每一个在上海的个体如何呈现他们的生活 36:19 不可错过的大众参展者:从小就是申花球迷、Shanghigh、天平路上的私家记忆等等 46:39 给城市一点时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城市和人的记忆才能慢慢生长起来 「Grow Up」公共艺术展演计划活动报名请关注:THEBOOKAND美好的书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7分钟
2k+
2年前

城中山水:「帝都绘」的非典型北京自然探索指南

城记播客

除了山和水之外,北京还有自然吗? 北京的“绿”到底在哪里? 借《京城绘·山川风物》新近出版的机会,我邀请到“帝都绘”联合创始人,也是本书主创李明扬做客。我们不仅聊了聊“帝都绘”的城市图解方法论,也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止这些,“帝都绘”还在其中呈现了诸如“动物园演化论”、“一颗白菜的旅程”等等自然与人以及与城市的有趣议题。 时间线: 00:28 始自国庆50周年手抄报的城市观察爱好 03:32 从地理和城市的角度去讨论自然,而非自然学或博物学视角 08:16 众包模式下的北京自然探索指南 16:06 好的数据源会隐藏在各类看似无关的海量信息中 27:15 北京的“绿”到底在哪里? 34:58 极易被忽视的北京私家园林 40:44 动物园变迁史和白菜供应流程中的自然 46:56 北京不止于六环 51:43 “帝都绘”各个产品线的分工 57:45 规划师更偏向顶层设计,“帝都绘”更从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1:01:26 帝都绘的未来东西以及其他城市同好招募 嘉宾/李明扬 李明扬,北京90后,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学习,2018年博士毕业。其间于2014年加入“我们聊建筑”建筑与城市规划普及教育项目。2016年起与宋壮壮创办“帝都绘”公众号,创作城市图解、地图和绘本,试图从图像的视角探究并解释城市。现为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同时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 主播/制作:王越洲 福利时间 《京城绘·山川风物》的出版方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也在征集大家想问@帝都绘 团队的问题,提问入选的朋友也会获得新书一册+活动限定周边小扇。这个夏天帝都绘团队会在北京各个空间和大家分享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北京的自然故事,从讲述到城市行走,一起重新观察北京。想加入活动群的朋友也能在问卷填写结束后找到群入口。

72分钟
1k+
2年前

《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多少惊心动魄,都付笑谈中

城记播客

今年4月底,口述史展览《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前工厂员工和老厂长作为访录对象,用视频、图文等形式开展口述实录,以此来呈现上海生产转移和城市转型背后的普通人故事。 于这些曾在此奋斗的工厂员工来说,他们有了一次讲述自己故事,被大家看见的机会,于走入第12个年头的上海玻璃博物馆来说,这是告别也是再次出发。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策展人、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阳昕,一起来聊聊这档颇有厚度的口述史展览以及由此展览引发的关于代际、在地历史挖掘、老龄化等话题的讨论。 *欢迎对上海玻璃产业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到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在地历史挖掘和公众教育项目 嘉宾/阳昕 历史学硕士,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201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2014年6月起至今工作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博物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教育活动以及艺术项目。 主持/制作 王越洲 时间线 00:45 阳昕第一次去上海玻璃博物馆差点迷路 03:59 做口述史展览既是个人长期关注方向,也是一系列机缘的促成 07:17 近现代上海玻璃业剪影 12:55 《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细节 18:08 一位带着工作证和一本玻璃仪器目录来看展的叔叔 19:59 见证玻璃仪器一厂完整兴衰起伏的朱厂长 24:26 当时很惊心动魄的命运变迁到现在的口述视频里已变得平淡 35:25 展场中两张地图的隐喻 38:17 从单体博物馆到博物馆生活方式园区 41:28 未来关于在地历史和工业史的研究计划 展览信息 《再见,长江西路301号》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8日–2023年12月5日 展览地点:上海玻璃博物馆 设计新馆 H5临展厅 详情:http://www.shmog.org/portfolio/changjiangwestroad/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57分钟
99+
2年前

串台「城市有意思」| 城市更新中的你我TA(上)

城记播客

到底是我们被城市改变,还是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城市? 本期播客是一期“串台”,我和城市有意思的两位主播锐裘和丁猫,一起邀请到了大鱼营造的金静,以“3个上海土著+1个来沪7年的成都人”的配置,聊聊作为个体与这个城市的联结性。 金静和锐裘分别在南市区和杨浦的弄堂长大,而她们各自社区在千禧年后的不同命运,间接影响着她们对弄堂生活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探索。 王越洲的儿时生活是在长宁仙霞路,正是我们录播客的地方「闲下来合作社」所在的区域,因为对城市的喜好,在2019年便开始尝试用播客记录下来,直到今天。 成都人丁猫很小就对上海充满了幻想,而她从7年前的初来乍到,到今天接受并理解她的多面性,也因此反过来重新审视着自己家乡在当下发展状态。 时间线 00:54 三个上海人和一个成都人之间的对话 11:39 城市变迁带来的失落感能靠记录弥补回来一些,但到了一定阶段会更丧 15:37 金静在尚贤坊调研受挫后到日本打开了新的视角 19:48 世博会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促成了锐裘现在的商业观察工作 29:01 社区营造是如何参与到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去的 34:38 社区营造过程中最为惊喜的是人的变化 42:28 商业空间也在用留白塑造空间的想象力 51:55 大鱼做社区营造的目标在于拉进各方的关系 1:02:38 社区营造最核心的动力来自归属感和自我的价值 聊天的人 锐裘,商业观察者一枚,在杨浦的弄堂长大,曾经一心想出去看看,如今每周末只想回杨浦吃锅贴 丁猫,RQ商业观察室合伙人,城市有意思主理人,沪漂7年的成都人,城市爱好者 金静: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 王越洲,城记播客主理人,业余时间可能比上班还忙的热心上海市民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8分钟
1k+
2年前

重返HK:艺术「定向越野」独家攻略(上)

城记播客

摘要:从香港巴塞尔、M+、大馆、CHAT六厂、ParaSite空间、AAA、Asia Society HK,到深水埗、黄竹坑与火炭的独立空间、画廊、书店与工作室——日行千里的「看展铁腿」十日游。 4月初,我邀请到刚结束香港艺术“定向越野”的阿毛和Val来聊聊这座我们阔别已久的城市。日行千里的阿毛和Val不仅分享了香港巴塞尔、M+、大馆和CHAT六厂等公众机构的动人之处,也剧透了深藏于香港「楼上」「楼下」的独立艺术空间与书店。 本期节目的上半期在「城记播客」播出,下半期在「一叶障目」和「一树闲谈」播出。感谢各位关注收听、收藏转发,希望它也能成为一份你接下来香港之行的攻略宝典。 参与聊天的人 王越洲:「城记播客」主理人 阿毛:资深艺术作者、译者,「一叶障目」主播 Val:「一树ARBRE」艺术空间主理人,「一叶障目+一树闲谈」主播 节目提及的展览和空间 上半期:「城记播客」 Art Basel HK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中环海滨空间 CHAT六厂 M+西九龙视觉文化博物馆 Tai Kwun Contemporary 大馆当代美术馆,及其即将举办的Booked艺术书展(4月28日至5月1日)和线上项目V Hall: https://www.taikwun.hk/vhall/sippingdreams/ ParaSite空间,及其在香港巴塞尔的展位:「溺星泄月」,IV CHAN(陳子要) 下半期:「一叶障目+一树闲谈」 群策群学, Asia Art Archive 亚洲艺术文献库 Asia Society Hong Kong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第二次审问,王拓,刺点画廊 朱凯婷:You Trickling, PhD The Art of Wig Making, Tomihiro Kono & Sayaka Maruyama, Current Plans 其他阿毛这次在香港接触到的艺术家(小组) 苏比姬·劳(Shubigi Rao),林岚(Jaffa Lam),苏泳宝(Wing Po So),陈闪(Sim Chan),单慧乾(Sin Wai Kin),谢淑婷(Sara Tse),黄炳(Wong Bing),徐世琪(Angela Su),Florence Lam,点印社,Gudskul,Aki Sasamoto, ba-bau AIR *排名不分先后 此次Val造访的独立书店及相关项目: 独立艺文空间open ground https://instagram.com/openground_hk 项目:重聚谷埔 https://instagram.com/kukpogettogether 猎人书店 https://instagram.com/hunter.bookstore 一拳书馆 https://instagram.com/book.punch 阅读时代书店 https://instagram.com/hkbookera 《根茎叶花》https://www.instagram.com/p/CljDid8IVWQ 序言书店 https://instagram.com/hkreaders

66分钟
99+
2年前

和策展团队聊聊“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

城记播客

今年是建筑师童寯逝世40周年和他重要的学术著作《江南园林志》出版60周年,借着《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展览机会,我们有幸一睹1930年代的童寯,试图找寻这位特立独行隐士的思想脉络。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建筑师童寯特展的策展团队成员黄潇颖和张琪,结合赖德霖老师文章,一起来聊聊这位既让人熟悉又让人陌生的建筑家。 时间线 00:39 在进入UNO团队前后,对于童寯先生的认识 09:50 三个展览的缘起、关系以及建议参观顺序 17:46 童寯先生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关注 26:07 兼容并蓄的世界主义建筑师 34:30 《江南园林志》:不仅是史料记录,也为造园搭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和评价体系 41:54 《江南园林志》的语言问题 45:15 《东南园墅》展厅的设计 56:25 织城网络后续的研究和活动计划畅想 嘉宾:织城网络团队成员黄潇颖、张琪 主持/制作:王越洲 展览和讲座信息 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 展期:3月17日-5月21日 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中山东一路27号6层)、久事艺术沙龙(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30号1层) 长春园迹——建筑师童寯逝世40周年暨《江南园林志》出版60周年纪念展 展期:3月17日-5月21日 地址:URBANCROSS Gallery | 城市交集(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848号) 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系列讲座 https://mp.weixin.qq.com/s/ggKPvWL_7ssHqGAPGWBJCg 参考资料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赖德霖 《童寯《江南园林志》的研究方法考察》 《长夜的独行者》 张琴 著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7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