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们曾上线过一期名为《街头小事》的节目,我采访了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策展人王懿泉,邀请他来聊聊在新天地街头发生的空间行动以及他们关于城市空间的观点。 彼时,“活络”刚成立一年。 四年过去,“活络”不仅和我们一样走过了三年疫情,也通过“送你花”、“摆摊头”、“DayDayDay”等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方法论,影响力也逐年提升。 本期节目,我再次邀请到王懿泉和他的搭档吴佳音来详解“活络”(acts and pathways),以及他们所理解的空间设计(to make)、社会设计(to connect)、地方营造(to activate)、城市策展(to curate)、以及设计应用(to apply)。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也会不定期邀请与城市有关的各行业从业者,来聊聊他们是如何度过大疫三年,以及面对更为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嘉宾/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合伙人王懿泉和吴佳音 主持/王越洲 制作/junno 时间线 01:22 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简介 06:54 作为社会设计起点的“送你花”项目 23:41 回应地摊经济议题的“摆摊头”行动 26:41 崇明岛没顶艺术中心项目和活络城乡研究中心 40:43 疫情也许给创意行业带来了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48:05 希望在文化上与国际产生更多交流和拓展出海的机会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龙虎山有着是香港面积最小但最丰富历史元素和多元生态的郊野公园。公园中,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所在的小白屋原为1890年为薄扶林水塘而兴建的滤水池配套建筑,经过活化后依然保留着历史和自然的氛围。 15年前,香港大学和环保署合作,将小白屋变成一个推广环境教育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导赏和跨界展览的举行,中心逐步为外人所知,也让自然教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了另一种答案。 2023年3月10日中心休馆后,何日重开、如何重开尚未可知。 本期节目,我将结合2019年我探访此地和采访的内容,聊聊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的缘起、区位以及环境教育方式的转变。 希望这只是中心的暂别。 本期内容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的区位 香港环境教育缘起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理解的自然教育 艺术能为自然教育带来什么? 《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书影 教育中心的防蚊液 生态速查的成果之一《昆虫标本》 小白屋 陈丽同作品《想象·城界》 参考资料 艺术与社群|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催化社区环保意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73502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https://lungfushan.hku.hk/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这期节目是我和顾灵关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下半期节目。我们从深圳特有的“双年展”现象出发,回顾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位于广州番禺的镜花园和深圳园岭的一树Arbre。 嘉宾:顾灵,资深艺术作者、译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本期节目提及的地点 蛇口·华洋酒楼 深圳·春满园 番禺·镜花园 园岭·一树Arbre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建筑”为名称 、以“城市”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不仅是作品展示和活动发生的平台,它也游牧式地为深圳激活了不少城市公共空间,诸如闲置厂房、市政广场、公园、街道等等。 本期节目,恰逢第九届深双在金威啤酒厂旧址进行,我邀请到资深艺术作者顾灵,来聊聊她眼中的深圳和深双。顾灵从2015年起,作为设计互联创始团队的一员,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见证和参与了深圳这几年的变化。 本期节目是关于深双的上半期节目,下半期节目中,我和顾灵将会聊聊深圳特别的双年展现象,以及扎根在园岭的一树和番禺的镜花园这两处特别的艺术空间。欢迎到时收听。 嘉宾:顾灵,资深艺术作者、译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1 在粤港艺术生态里待的时间最长的上海人 02:14 广深的艺术生态非常野生 03:01 深圳像一块在加工厂的石头,从城市到文化大部分都来自自上而下的规划 07:59 UABB往届回顾:浮法玻璃厂、大成面粉厂、南头古城、福田交通枢纽 31:02 建筑、城市和艺术如何被体验? 34:19 罗湖老城区啤酒厂里的UABB:四十年历史的建筑可以作为遗产吗? 47:01 本届UABB结束后会保留下来的常设“即地制造”展区,为罗湖的在地文化建立一个保护区 50:36 从金威啤酒厂厂史资料想到档案的价值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去年夏天,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粤剧主题阅读式桌游《花田戏事》,在手上捧读的瞬间就被各类型的游戏配件以及精致的手工书所折服。虽说粤剧也是有着大美艺术之称的非遗,但跟着游戏中丁婉芳、李景秋、白云珊三人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反倒是让我更加好奇现场粤剧的观感,以及有着粤剧百科全书之称的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 这期播客也就由此诞生,借着去到广州的机会,我邀请到了《花田戏事》的主创,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三位广州人PT、Swing、阿桦来一起聊聊他们为什么会入坑粤剧、在探索粤剧的过程中,他们的苦与乐又分别是什么? 有限的游戏讲究斗争,无限的游戏鼓励创造。《花田戏事》更多的是鼓励大家和屎坑计工作室一起去探索未知。这也是屎坑计发起《嚣闻》项目的初衷。 嘉宾: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PT、Swing、阿桦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10 初识《花田戏事》 01:52 粤剧是什么? 03:41 创作者: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PT、Swing和阿桦 04:10 三位主创的粤剧入坑记:因为演员、剧目和武戏 10:03 在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想到:进入粤剧的坎到底难在哪? 12:06 第一层进入粤剧的切口:去现场看 13:45 第二层:看演出前先熟悉剧情 15:38 第三层:不同粤剧演员呈现的效果会很不一样 17:32 最重要的:音律和字眼 24:51 三位主创在游戏中的角色:丁婉芳、李景秋、白云珊 30:42 我们与粤剧的距离 34:05 希望可以用创作陪伴读者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嚣闻》(hüman)是“屎坑计工作室”基于广州城市记录并具有启发性的独立传播项目。相比起定义为“出版物”,《嚣闻》更接近于一件充满个人强烈情感的创作作品,内容上有着“不拔高”“不贬低”和“绝对主观”的坚持。以创作者的主观角度,从广州的环境、生活和人事物当中采风,让广州的人情味、市井气能被感知,这是《嚣闻》追求实现的意义,也是项目为什么取名为“hüman”的原因。而中文名“嚣闻”(粤语发音hiu1man4)除了是对“human”的音译,也带着打开感官,通过听、看、嗅、尝、触、走等感知方式,从四面八方收集消息并传播的含义,为项目添上了更热闹、喧哗的意象。 “屎坑计工作室”(Buzzy Breezy Studio,简称BBS)包容了三颗“贪心”的灵魂,有自主撰写、采编和设计的技能,怀着不远离现实的理想,冒险前进。设计概念源于“屎坑计”的logo表达出工作室开放的态度,希望籍此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而错过有趣的人事物。目前有独立传播项目《嚣闻》。 《花田戏事》桌游购买及屎坑计工作室微信公众号:Buzzy Breezy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2022年双十一期间,我去到杭州,参与了由铜场T-Project等艺术行动者联合发起的以城市为规模的艺术展演活动。内容涉及“交个朋友”双个展艺术展群、物流游戏——平行实境大冒险、“杭三鲜”艺术小组联动计划、铜场磁场等泛艺术项目,展演空间也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延伸至替代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游策”计划通过联合在地性的生产力量,进行了一次以杭州城市生活为方法的艺术尝试。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游策计划的成员陈天琪、啥空间的主理人宋瑶、cusp.的主理人葛睿璟、以及在游策漫游的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个很喜欢的公共项目“窗户项目”的发起人常旖轩一起来聊聊城市游策以及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就像天琪在节目中所说,我们的书本已经翻到最后一页了,甚至已经在看番外了,到了现实才发觉也许连开头的摘要都没开始。 时间轴 嘉宾自我介绍 00:54 城市游策成员陈天琪 02:08 何为铜场 02:53 啥空间主理人宋瑶 05:07 cusp.主理人葛睿璟 08:39 窗户项目联合发起人常旖轩 本职与“业余项目”之间 11:00 陈天琪:如何处理学术与周遭世界的关系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15:19 宋瑶:独立空间对于自己和城市艺术生态都是某种程度的“曲线救国” 20:03 葛睿璟:把展览作为对话的开始,把空间作为情感扩张的部分 24:41 窗户项目的缘起:把窗户作为和整个城市的联系 27:42 常旖轩:在机构话语之外做一点新工作方式的探索,更直接地去和城市发生互动 对杭州城和城市艺文生态的印象 31:18 宋瑶:从被美院的穹顶庇荫到陆续有新树新苗萌发 34:23 葛睿璟:杭州的城市结构和自然密不可分,疫情之后更多人在这里做事了 37:15 常旖轩:杭州在尝试一种非职业化的艺术生产方式 39:29 陈天琪:对城市的了解更多会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管是数字世界还是真实世界中的关系 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 48:15 “交个朋友”展群计划有致敬明斯特、卡塞尔的意味 01:01:41 把西湖游船作为展场:一次既熟悉又陌生的尝试 01:08:43 肯定性生产的重要前提:尊重和承认所有人的个性 01:12:14 窗户项目的陪伴式策展 01:18:03 城市游策能讨论的仅止于友情和连接吗? 01:26:00 处处皆可实践 01:30:08 圆形使者培训基地在杭州闹市中的“冷遇” 01:32:11 再看美院、机构和杭州艺术生态 01:43:39 啥空间的广告时间 嘉宾: 陈天琪:“游策”计划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 宋瑶:为啥空间打工的创始人 葛睿璟:cusp.的1/2 常旖轩:策展人,窗户项目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参考信息 城市游策City Run正式发车!!! https://mp.weixin.qq.com/s/c6qZtyFfrydYSJNYA2r7Qw cusp.archive 2021-2022 https://mp.weixin.qq.com/s/cRVctUTfjcGVh0IpA6yoAg 窗户项目|胡沁迪:口彡 https://mp.weixin.qq.com/s/Ovuq3JnICp1eS9PYETljIA 窗户项目|蔡滨荟:吱吱织 https://mp.weixin.qq.com/s/NwZwCOIunn7g3vwTGiYHlw 这是群展|琳琅满目lín láng mǎn mù https://mp.weixin.qq.com/s/LpgAIiHmgj9_ej-gcgDGSA Pocket Blog Vol.1|杭州“游策”的外与内 https://mp.weixin.qq.com/s/09-5h29EjU8TifMTCgdBow Pocket Blog Vol.2|15个艺术小组的40天 https://mp.weixin.qq.com/s/Va5j4VWEp7WJw4CiS9C8d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上图东馆、城规馆、苏河湾万象天地、张园...今年下半年,上海井喷式地开放了不少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建筑和艺术自媒体“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Joy,她将结合多次踩盘后的感受,分享她在设计和运营上的思考,也会和我们聊聊为何这些空间吸引着她一去再去。 时间线 00:57 嘉宾介绍自媒体“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 05:01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曾经的课堂该如何与市民讲述城市的故事 15:58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是一个获取新知的地方 23:59 苏河湾万象天地:边界模糊的公园型商业 29:10 武夷路MIX320和M+马利园区:螺蛳壳里做道场 38:15 卷中卷的南京西路街区:室外能打90分的中信泰富和高难度改造的锦沧文华 46:12 刚开的张园和未来的华贸地块 嘉宾:Joy,建筑师,艺术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配乐:明天会更好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记得第一次和本期播客的嘉宾01见面,是01在多抓鱼的last day,阳光、可爱、向往自由的01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对她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她导演了一部关于艺术家葛宇路的纪录短片、业余时间不仅会去面包店兼职,还为一些品牌和媒体摄制内容。入职泡泡骚后,01的生活也愈加丰富,除了运营自己的播客和newsletter,还为《IDEAT理想家》等媒体写作专栏,另外时不时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项目。 “不花钱过周末”系列项目就起源于今年上半年01参与的线上共创,在历经数月的线上讨论和线下工作坊后,《不花钱独处》zine正式上线,也同时诞生了“The Gratis 走地鸡”社群。 本期节目我就会和01聊聊到底不花钱怎么过周末?一个不依靠金钱来激励的组织是如何运营和维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建构起自己和城市关系的。 时间线: 00:27 一位跨媒介创作者的自我介绍 02:22 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诀在于了解频率 06:55 全职工作就是把八小时内的工作好好做完 11:38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缘起和走地 16:38 一个和利润无关的项目如何组织大家一起做事? 25:41 从泡泡骚学到的:信任、沟通和反馈 29:21 不花钱的理念:消费反思、物品共享、主动创造 43:13 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幸运 46:23 打开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53:45 尽可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这本zine,但不售卖 嘉宾 01,你从未见过的积极仔仔。目前是泡泡骚中国的品牌沟通负责人,业余为《IDEAT理想家》专栏作者、博客拨瞪拨瞪主播、newsletter大人的坚持魔法术主笔。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信公众号:The Gratis 走地鸡 https://mp.weixin.qq.com/s/ziCorqcCM13ePt4d18P3GQ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香港的公共街市不仅是本地人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不少游客到访香港的必游之地。在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徐颂雯的新书《香港街市》中,她不仅将香港街市建筑变迁史和香港史联系起来,还考据到1920-1930年代上海现代菜市场建筑对于香港街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作为受上海现代街市影响的例证之一,第四代中环街市历经数年保育和活化后,在去年8月开放后重新成为中环地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曾经参与到中环街市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孙莞瑶和保护者说创办者冯立老师,一起来聊聊那个既远又近的香港。 时间线 01:21 香港公共街市初印象:社区中心、嵌入城市的捷径、活化后成为新闻博物馆的街市 09:46 香港兴建公共街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11:24 中环街市变迁史 17:23 从现代上海街市汲取灵感 20:16 中环街市的保育和活化:从吃精致法餐到吃港式早茶 41:13 依靠天桥系统连接起来的大馆、半山、中环街市和中环码头 48:42 目前留存的其他香港街市现状 51:50 上海目前的空间上有特点的菜场:虹珠市场(长宁支线)、浦东泾东市场(填河而建) 58:15 能从中环街市的活化中学到什么? 嘉宾 孙莞瑶:生长于上海,生活于香港,注册建筑师,HKICON 专业会员,城市更新前浪中的一颗小水滴 冯立: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师,保护者说创办者 主持:王越洲 制作:junno BGM:侧田 中环 参考信息 图书:《香港街市》 徐颂雯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论文:建造本源 原上海工部局舟山路菜场建筑比较研究 论文:大象无形香港现代建筑个案研究之中环街市 播客:《建筑意》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关于上海福州路公共街市,可以留意后续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的更新,会有一些最新发现
今年国庆,我和一些朋友们来到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 这是一个以足球闻名的陕南小城,不到5万人口,几年间却涌现出师晓敏、邹梦瑶、赵欣悦、刘晓乐等多位女足国脚,每年还有几十个孩子凭借足球圆了大学梦。去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女足也选择留坝作为集训的第一站。这也是一个避世休闲胜地。秦岭徒步、沿河栈道,还有滑雪和牧场。我甚至觉得,这里的栈道徒步,一点也不亚于福州的福道还有厦门的山海步道。 把足球作为方法。这期节目,我邀请到了和我同行的翻转体育主播hualun,一起来聊聊这个秦岭腹地的小城留坝,也聊聊小镇运动家们的乐与愁。 时间线 01:10 留坝在哪? 05:09 出门即达的森林氧吧和秦岭步道 10:16 四川元素丰富的日常饮食 16:02 回归初心的足球教育,首先是保持身心健康和拓展视野,其次再是把足球作为升学的方式 41:17 足球的基础是人口和产业 50:14 hualun曾亲赴西班牙埃瓦尔考察那支被虎扑球迷集资入股的球队 55:44 小镇运动家们的乐与愁 1:05:45 留坝足球目前遇到的困境 嘉宾:滑轮,翻转体育主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院博士候选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在上一期关于定海桥地区的节目中,我们从空间的角度来聊了聊449弄居民是如何守卫生活的。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作家路明,他曾经用这四个短句形容定海桥:灰扑扑的定海桥,工人阶级的定海桥,煤烟与机油味的定海桥,上海暗藏的脊梁。那么这期节目,他也将从自己的采访和写作出发,聊聊定海桥这个江湖。 时间线 00:46 路明的多重身份和出小镇记 05:57 既熟悉又陌生的定海桥唤起了路明的童年记忆 08:20 和自己的狗讲的也是苏北话 13:53 上海足球看杨浦、杨浦足球看定海 19:36 生活在时间缝隙里的人 31:52 杨浦的知青特别能打 41:02 定海桥更接近于民间江湖,有自己的行事规则 59:22 一个尝试:用上海话来聊杨浦工厂和足球生活 嘉宾:路明:大学教师,物理学博士,写作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BGM:定海路449弄聚会现场收声 相关信息 书籍《出小镇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14810/ 微信公众号:一页日子 https://mp.weixin.qq.com/s/KJx2ku-419OpQWY8v1o7Sw 小鸟文学:定海桥往事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530&continueFlag=4a4db7bc624a0f74cb937cd833a1fbdf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历史和空间的角度来关注上海杨浦区的定海路449弄。 定海路 449 弄是上世纪日资企业裕丰纱厂投资建造的专供该厂中国工人及家属居住的工人宿舍。最早这里一间60平米左右的两层工房,最多要挤25个工人,建国前工厂依据工人家庭的人数不同,将一个通间拆分给两户甚至更多人家居住。但不到10㎡的半间房子很难装得下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449弄的居民们从民国起就对工房进行改造,从室内搭阁楼,到封天井、加屋顶、搭晒台。80年代“房改”之后,居民开始“大肆”占用公共空间进行非正规建造,有的占用弄堂,有的抬高屋顶,有的直接加建一层,“百花齐放”,好不生猛。 本期节目的嘉宾杨闻博从2020年开始对定海桥片区进行调研,记录了定海路449弄工人宿舍十几种典型的加建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还深入到部分居民家中,结合口述史去回溯那些自发建造背后的社会因素。当然,伴随着征收的进程,这个曾经的穷街、充满自发营造野性的定海桥片区日渐消失了。 时间线 00:26 嘉宾自我介绍和项目介绍 01:26 选择定海桥449弄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04:21 几个概念:定海路、定海港、定海港路、定海桥、定海路桥 06:23 工业是定海桥地区发展的底色,得益于工业,人口逐步聚集,449弄也在建成之初就通水通电了 11:02 定海桥地区独特的自建房现象 13:48 449弄居民私自搭建大揭秘 21:58 不同身份和地域的人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差异 27:00 住户和主管部门的“对抗和互动” 29:22 两个特殊的案例:安于现状的爷爷、办公居住混合空间 34:52 曾经449弄还有个足球场 45:37 时光在定海桥停滞了 48:06 定海桥449弄对于未来住宅设计的启示 56:49 要下沉到街区里和当地人学习 嘉宾:杨闻博,普华永道ESG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服务,咨询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届硕士研究生 主持/制作:王越洲 致谢:陈昊 相关链接 -449- https://mp.weixin.qq.com/s/GL0C-QolFDNKTKncQ5zWdg 日常生活的突围与抵抗 ——定海桥地区居住建筑空间调研 https://mp.weixin.qq.com/s/0Hm8PioyAx6uepEv85wu4g 定海桥系列下期将邀请到作家路明老师,他将分享关于工业、足球的部分,请大家继续关注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