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对话柏琳 | 如何成为一个开阔的人?

回想起来,这是一场让我自己常常涌起余波的谈话。在柏琳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卓越的追求,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成为一个开阔的人,成为一个坚定而开放的人的坚定追求。希望这场谈话也可以给你能量。 [嘉宾]:柏琳 独立记者,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作品系列见于《单读》《读书》等,著有访谈录《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2021年)。 [相关书籍]:《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因为对南斯拉夫的热情,曾经是文学记者的柏琳,开始了漫长的阅读和旅行。在2018年至2020年,她“走遍了前那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只身一人走进了前南的历史腹地”,写出了这本《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这是一本不容易被定义的书,它似乎是游记,但又没那么游记,它涉及多个国家的历史和当下的问题。对于旅行的经验反而没有那么多描写,即使写到了,也是为了进入历史,进入对这个国家更大层面上的理解,而不是碎片的接触。 [时间线] 3:42 分典型写作者:写作是如何开始的? 14:05 职业上的第一道坎,硬是写出来了 20:17 反骨的文学记者,和22位文学大家对话 29:29 非专业出身,也可以充满热情与好奇心 40:16 从热情到行动:寻找南斯拉夫 49:17 什么是坚定而开放的人? 55:28 三个层面的“世界主义” 01:12:41 追求卓越是可能的事吗? 01:18:00 如何回看自己的身份? 01:23:01 谈谈非虚构 [不止读书营招新] 关注公众号:“魏小河流域”,回复“读书营”。

97分钟
8k+
7个月前

170. 对话黄灯: 从60后到00后,打工人的孩子还是打工人

我第一次读黄灯老师的书是《我的二本学生》。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在那本书里,黄灯老师写下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心碎和困惑,记录了这十几年社会变化中年轻人的整体命运。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我的二本学生》,而是她的第一本书《大地上的亲人》。 在这本书中,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 在黄灯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 今天的节目,就和黄灯老师一起来聊聊这本《大地上的亲人》,聊聊乡村的过去与未来,以及,那些离开的乡村,又回不去的人。 【时间线】 2:00 《大地上的亲人》写了什么? 7:00 那些留守儿童,后来怎么样了? 13:25 在乡村,教育还可以改变命运吗? 18:40 乡村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23:10 这几代打工人之间有什么区别? 29:15 第一代打工人已经过劳死了 31:32 回到乡村,如何成为可能? 41:42 70后是幸运的一代吗? 46:28 黄灯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小河的吆喝】 我的新书《读书的人》上周上市了,目前当当五折销售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啊!

52分钟
6k+
7个月前

165 《美棠来信》:下沉年代,普通人如何生活?

小说看得多了,有时候看见平实朴素的人生故事,没有技巧,只是记忆,更觉得珍贵。 好像,我的阅读趣味中,一直很偏好这类私人史。我对于过去的事,总有千万种好奇。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单纯的好奇。当然,往大了说,每个人的过去,都和我们的现在相关,也和我们的未来相关。 这类书里有一本我非常喜欢,叫作《平如美棠》(2013年出版)。是饶平如先生在87岁之后写作的关于他和妻子毛美棠的爱情故事。后来,到2021年,饶先生的《平生记》出版,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爱情之外,也关于他的家族,那些动乱的岁月,以及他被送去劳教,与妻儿分离二十年(从1958-1979)的经过。 以前,看《平日美棠》,看《平生记》,都是平如的自述,那段空缺的岁月,美棠和孩子们是怎么度过的,一直是我好奇的地方。 终于,我们等到了这本《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这本书填补的正是那段空白的日子,收录了从1973-1979年间,美棠和孩子们写给平如的信。 这些信,当然只是家书,孩子们谈自己的苦恼,美棠谈吃穿用度,一封一封看下来,却也可以拼凑出一个家庭的真实境遇,可以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家的生活细节。 你会听到: 1、平如和美棠的故事 2、具体的信,具体的生活 3、“私人史”书籍推荐 4、我们为什么看这样的书? --- 微博:@魏小河 公众号:魏小河流域

30分钟
7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