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原君。 我,是一名演员。听起来是不是很酷? 我拍过很多你听过的电视剧,我也出现在很多你认识的大明星身边,可是,走在街上,并没有人认识我。简单来说,就是,不红。 我自己觉得我很努力,但努力到现在似乎也只能成为一片绿叶,和千千万万的叶子一样,衬托着花,也梦想着,成为花。 你也有这样的经历么?当自己付出了全部身心,依照着心中正确的方向前进,却始终抵达不了任何地方。最后,不论原本有多么自信,也会有些怀疑自己吧? “没有人喜欢我。”我常常这样对朋友说。 “喂,你要爱自己啊。”朋友如此回答。真是好鸡汤。 道理都懂,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不知不觉,又一年的高考结束了。再过两个月,又一批可能从未一个人旅行、从未一个人生活过的孩子们就要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回想一下12年前的9月,我一个人踏上去往几千公里外的四川的绿皮火车。临行前家里人和我说过什么,其实大部分我都忘了。无非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嘱托,一个人要好好照顾自己之类的话。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应该是一辈子在村里生活的奶奶和我说了一句特别的话:你也长大了,奶奶和你说,别随便给人签合同,去哪都问清楚人家的规矩再去做哈。 在奶奶的世界里,所有的合同都是要慎重的,所有的规矩是不容跨越的。她怕我被骗,她也怕我给别人添麻烦。 然而毕业八年后,我才发现,原来有些白纸黑字的东西也并不是公正的,有些规矩是不正义的。
不管是居家小能手也好,激情下单王也罢,消费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而说了那么多,我想要理清的思路,都是在于如何让这个过程,更快乐一点。有人因为货比三家精打细算,体会了物超所值的快乐,有人努力许久最终满足了一个稍稍放肆的愿望,体会了如愿以偿的快乐,有人凌晨蹲守抢到了最新版或者限量版,体会了抢先体验的快乐。 每个人对于收获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只要,这是我真想要的,是我可以获得的,是我真的拥有的,这样的快乐就能自圆其说。
老梨园行,有一句话是:“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句话放在生活里似乎也是适用的,从开始识字读书之后,最初对于作家们是充满敬仰的,然后看的书慢慢多起来,我也开始试着写点东西。与曹雪芹、马尔克斯这种泰山北斗级别的文豪自然是不敢与之相比的,但对于能写出《杯中窥人》的韩寒,在《青年文摘》上刊登过文章的写作者,我一度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和他们进入同一个对话场的。直到看到更多的文学作品,直到冷静下来再看自己所谓的“大作”,我才惊觉,我不配。 然后我就开始去寻找自己“配”得上的赛场,结果上述的情况不停地在发生,先是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然后发现原来我差得不止一点点。 以前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后来发现,并非人人都是李太白。
虽然喜欢做饭和我的性格有关,但促使我烹饪技能进化的,不只因为热爱。其中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成本,一个是生气。曾经就因为喜欢喝青梅酒,于是就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从2015年至今,成本大概压到了五分之一,工艺十分成熟,我非常自豪。那生气是源自于什么呢,那就要从2015年的夏天,我在大排档吃到一盘十分劣质的小龙虾说起了。 用力生活,难免会用力过猛,这个道理,我也是从小龙虾身上学到的。忙碌时寻找松弛,闲暇时用力生活,这是我的日子,滋味浓厚也好,清淡也罢,每个季节都有期待,真的特别美好。
你曾做过最恐怖的梦是什么,我的好兄弟告诉我,是梦回高考考场。也许是他三十二岁依然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所以对考试有着日积月累的恐惧。这样的梦,我也曾经有过,但没有他那种醒来一身冷汗的程度,我认为是因为自己本就没有发挥好。当我知晓了自己拿着一张三本文凭单打独斗到了现在,也算混得及格,对于那次所谓的命运抉择,就没有了少年时代无尽的惶恐。 那次恍恍惚惚的梦,我显然依然记得一些片段,坐在考场看着天书一般的考卷,虽然也难免紧张,但更多的还是兴奋。在2023的高考结束之际,我闭上眼睛想要再次进入那场梦,在往事近日交错之际,重回我这一路的起点。
我是一个眼窝很浅的人,总是容易被一些别人的故事感动,其中有些情感会缠绕我们一生。我们自己都在不停地经历,和爸妈之间的亲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喜欢的人之间的爱情……但是其中有两种,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只能经历一次或者只有几次的动容。它们像是季节性的鼻炎一样,每年的六月和九月都会让我忍不住鼻酸,一个是六月的高考离别,一个是九月的退伍归乡。 回忆起来,18岁之前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在等待6570天后的这个6月。后来的我们才发现,原来人生的考试不只在6月,而后面的很多场战役都没有人会再给你六千多天做准备。而且,没有任何一场考试可以定义你是谁。
当你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可能正在医院做术前检查,接下来我会休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小手术。 无意中选在6月7号入院还挺奇妙的,12年前的今天我紧张地上高考考场,12年后的现在我紧张地上手术台,顺利过了这一关就好像人生又毕业了一次。 你说,怎么才算是毕业呢?是拿到毕业证的那天?还是照完毕业照和同学们在校园正式告别的那天呢? 我在大学毕业时并没有真正毕业的感觉,我真正“觉得”时,是在自己毕业了十个月之后。我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经济也开始独立了,我才真切觉得:“嗯,我毕业了。” 一个朋友也说,自己的毕业季好像来得晚了一年,大学四年毕业了之后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又备考了一年的研究生,考完之后,从出租屋里收拾东西出来,才觉得自己真的从这里毕业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毕业时刻,决定去一个新城市发展是毕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是毕业,挥别不适合的感情是毕业,重获一次新生是毕业…… 这个六月,或许是你最后一次从学校毕业,但绝对不是人生的最后一次毕业。 说说你的毕业时刻吧。
前几天看微博,发现了一个帖子,说是关于00后的考古疑问: 宋丹丹有什么作品吗?为什么在综艺上她的地位好像很高的样子? 那英有什么实绩吗?为什么在浪姐2的咖位最高? 我觉得徐克的电影就那么回事吧。 现在选秀是网站投票,以前选秀怎么投票啊? 还珠格格真的算是大爆剧吗?柳青最后娶了谁,有人说柳红,有人说萧剑。 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00后的实习生小朋友,欣慰的是他们还在听周杰伦,但确实很多人真的没磕过白云黑土的cp,很多人没读过金庸,很多人没听过李玖哲。 青春期的时候觉得张学友、谭咏麟太老套了,如今也听懂了伍佰。所以同样地,这些对于小朋友来说的宝藏艺人,我希望你也可以pick到。
或许是深受传统励志片的影响,二十七岁之前觉得人经历一番苦难,最后的落脚点必须要落在胜利的那个句号才算故事完结,主角怎么可能不赢呢?主角是一定会赢的,就和我的名字一样。 就像小时候以为湘北会是最厉害的球队,樱木花道也会成为最厉害的球员,尽管后来的漫画给我上了一课,“湘北并不是冠军球队”,我依然不想相信。 可生活从来不是传统励志片,生活是“哪怕你努力了,也很有可能会输”。生活是“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生活总会在打了我很多巴掌之后再给我一块糖吃,然后继续扇我巴掌,为了那口糖,扇就扇吧。 希望我永远永远永远都渴望那块糖。
近期收到听众@妈口来信: 人往往会吃着自己最看不起的亏。在学生时代,我十分抵触“没有好的学历,就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明亮的前途”这一说法。我一直觉得学历不代表一切,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出社会后,才发现学历是个门槛,在自己没有本领的情况下,还是好好读书吧。 有些话我们曾经不屑,如今终于相信了,这中间可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不得不承认有些道理原来是真的。 但人总是这样,有些道理就算我们相信,也想去赌一把。 有哪些道理你曾经不屑,现在相信了呢?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一种花怎么也绕不开——茉莉花,外公四盆茉莉养在自家阳台,晚风穿堂过,便让茉莉花香散发到家里的所有角落。 或许没有哪一种花,比小茉莉更加像纯真的初恋了吧,青春里的人就像那朵六月茉莉,纯白,芬芳,也是很多人忘不掉的身影。 《路边野餐》中最感人的段落,是主角陈升唱起《小茉莉》,虽然五音不全,但却是一段青春逝去的回望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完成了内心深处对妻子最后的依恋、最后的告别。 “小茉莉,请不要把我忘记,太阳出来了,我会来探望你。” 有一种说法是:茉莉就是莫离,莫分离,中国人的浪漫总会体现在一个个谐音里。 六月,是分别的时节。 如果可以,想买一盆小茉莉,放在你的窗台,夏天的微风吹起时,能闻到淡淡的清香,你可以泡茶,可以放枕头下,让茉莉的花香飘进你的梦里,见到那些想念的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