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买过东西的店铺给我发了很多短信,提醒我双十一正式开始了,以前的双十一狂欢一天,现在的双十一持续两个月,因为双十一后又是双十二,总之,总有让我们掏钱购物的机会。 于是囤积了一堆物品,你有算过你有多少物品吗? 100件?500件?1000件? 德国有一部电影就叫做《一百样东西》 ,里面的两位男主打赌,规定两人从零起步,将所有物品全部锁进仓库,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物品。 100天,挑选100件物品,过去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它们的优先级顺序。 这部《一百样东西》,不仅讨论了消费主义,还试图询问每一位观众“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无尽的购买欲?幸福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吗?” 其实,你不需要那么多物品。
看鬼片我不敢,过山车我不敢,抓蟑螂我不敢,密室逃脱我依旧不敢,本来我还觉得有点丢脸,毕竟堂堂七尺男儿,生在民风剽悍的东北山间,怎么可以这么怂呢,后来我发现,我身边的这群男生朋友和我一样。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似乎以前都说女孩子胆子小,以上事情除了蟑螂,我认识的女生起码有三分之二都非常热衷。 似乎以前都说说女孩子容易控制不了情绪,容易一惊一乍,可实际上经常疯疯癫癫的也是男生。 似乎以前还说,女生脆弱需要有个依靠,可实际上面对压力的时候经常是女性的抗压能力远超于男生呢。 想到这不得不感叹一句,啥也不是的人类男性啊。
十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居家的日子,我暂时放缓了工作的进度,这几个月为了追赶时间,一直在匆忙完成手边的琐事,接着又开始焦虑不远的未来,在这种紧迫的节奏感中,我丧失了对日常的感知力,对周遭的人和事也变得愈发迟钝。 直到这两天我尝试写日记,突然文邹邹地写出了“此时此刻”这个词汇,才发现,我很久没有关注当下的自己了。 电影《心灵奇旅》里,乔伊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却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能让他觉得幸福的,不是某一场演出,而是曾同他一起,来到人间走一趟的22号。 生命的火花可能是披萨的味道,可能是街头艺人的歌声,可能是被所爱的人完完全全地接受,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演奏那么出色,可能是夕阳的颜色,可能是烟花竟然那么灿烂。换一种生活,从“得到”变为“此时此刻”,这些瞬间,这就是活着,这就是生命。 当22号准备去人间时,问他:“你认为你会做什么,会如何度过这一生?”22号说:“我不确定,但是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吧。
牛顿的三大定律之一的惯性定律说,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会越大。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的,就像是一团毛线球,你活的越久这个球越大,越长,质量就越大。 那么这过程中也会形成很多不同的习惯,就越难改掉,作为一个有态度的播客主播,我是不想谈论什么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有多大作用的,我对于你的整个球的内部世界观没啥兴趣,倒是对于表面的那些线头绒毛很好奇。 也就是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习惯小动作,比如,录音的此刻我就一定在抖腿。听节目你又有什么小习惯呢。
喜欢旅行文学,不仅因为自己就是喜欢旅行的人,还因为关于旅行的书写本身也是通往世界的港口。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观看世界:电视、杂志、互联网。为什么还需要用文字的方式来呈现世界?原因就在于,世界不只是风景,它还由人的想象构成。影像让我们对某地产生印象,而文字则激发幻想。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会出门旅行 ,是因为人是拥有想象力的生物。 那些发生在遥远异乡的人类故事,会在旅途中感染你,震撼你,最终重新塑造你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个旅人才能真正地做到“身临其境”。现实世界并不只由看得见的物质形态构成,它还包括那个空间所发生过的故事,后世人们不断赋予的意义,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所拥有的回忆和感受。
前几天收拾房间,发现了一本没看过的书,打开第一页一张信掉了出了,我突然想起这应该是之前在上海的时候一位听众送给我的,我当时好像还没到公司他将书交给了保安大哥,具体日期记不得了,但是我知道那是一个秋天,因为里面还有一张我当时夹着的树叶书签。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手工课这个东西了,我们小的时候手工课还挺丰富,做东西南北的小玩具,做沙包,做剪纸,而这其中我唯一一个还留下来的习惯就是做树叶的书签,每个人到一个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收集小癖好,我朋友会去当地星巴克买一个城市马克杯,还有会写明信片给自己,我就会捡一片这座城市的树叶夹到书里。 因为没有特别的处理,经常这片叶子会将夹着他的那两页书染成绿色,黄色,红色,甚至很多时候都忘记了哪片叶子来自来了,但是我确确实实通过叶子收藏了不同城市记忆,不同的季节片段。此刻的北京正是红色的。
我们大部分的日子,都是日复一日的忙忙碌碌,只有那些短暂的“偷”来的时光在记忆里发着光。比如:早起一会儿做一顿早餐,下午4点下楼排队做核酸,顺便多晒半小时太阳,用通勤的时间看30页书…… 用偷来的时间完成了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也许能成为一门艺术。 美好的时光,很多是偷来的。 电影《小偷家族》里是一个偷来的家庭,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彼此慰藉的偷来的时光。 在早上6点多的深秋起床,一天的时间被延长了好多,一个“偷时间”的人根本不觉得这种生活疲惫,因为我正享受其中,这是我一个人的世界,以及最好的时光。
早年读《老人与海》,并没觉得这是有多么了不起的故事。虽然说惊叹于文字的简洁干净,但故事情节未免过于平淡。无数人说过,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我们都记得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勇气来对抗厄运。 但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我没有感受到这种勇气给人带来的希望,相反,我觉得有些沮丧,感到人生不过是这样一场虚无的梦。
如果要问我的dream hous,我的回答会是要么给我一间心碎乌托邦,要么请带我去到《爱情公寓》。 决定做这个主题我其实想了很久,我知道他是抄袭,我知道他的大电影很扯淡,我知道这部剧里的有些演员现在都在极力的摆脱自己和这部剧的关系,我知道,网上有人戏称这是一部高仿剧,这一切我都知道,但我的青春是真实的,我曾经为他笑出来的眼泪是真实的,我知道他这么不好那么不好,可我就是喜欢他。 就当我是楚门吧,我最终知道了真相,我选择毫不犹豫的离开,并批判他的虚假,可他陪伴我的那些日子,我真的很开心。
在我的床头,一直有两只毛绒玩具,那是14岁时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都市年轻人漂来漂去,总是需要通过一些物件来建立生活的秩序感的吧。 想起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一个主角叫做肚财,他每天靠捡垃圾为生,穷得一日三餐都吃不饱,但他却愿意一次又一次花钱去“夹娃娃”,肚财把自己家搭建成一个飞碟的样子,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可可爱爱的娃娃,那是属于肚财一个人的浪漫宇宙。 这些存放在年轻人心里的毛绒玩具,盛放了我们内心的宇宙,小时候也不止一次想过,家里的毛绒玩具有了生命会是什么样子? 年幼的快乐很简单,一个玩具就可以玩一整天,一个能够陪伴自己的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伙伴,而这份纯真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更改的,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这份无奈又该对谁诉说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 什么都可能会变,只有毛绒玩具不会,人不能永生,但毛绒玩具却可以。 喜爱“毛绒绒”是全人类的一种本能,更是现代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出口。 你有一只可爱的毛绒玩具嘛?说一说那些毛茸茸的生活瞬间。
作为一个合租北漂,有的人嫌弃室友把卫生间弄脏了,有人会讨厌自己的东西被乱放,而之于我,我唯一觉得不太方便的就是冰箱都被隔壁室友们摆满了,我虽然是一个做饭很好吃的人,但自己的时候从来是不会开火的,让我不爽的点也很小,就是冷冻柜的三个盒子里居然没有一点可以放我冰淇淋的地方,因为我只喜欢650g的那种大盒子的八喜朗姆酒口味,我可能一个月都不会想起来主动买点水果,但是冰淇淋是我的生活必须品,因为我必须要用大铁勺蒯着吃,我知道吃凉的不好,我知道我吃完第二天早上呢不出意外一定会拉肚子,我知道我也不是小伙子了,可我还是忍不住一年四季的吃,甚至最近天气凉了,我会开着电热毯,然后打开投影仪,一边上调温度,一边狂吃冰淇淋,这是我最快获得快乐的方式,这如果是病的话,我想病因就是在小的时候埋下的了。
张悬有首歌叫《自由》,歌里唱:“为了想要得到自由,我在我身上插上翅膀,飞过高山飞过河流,才发现我的自由全都只是想像,其实我都一直在逃避。” 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现状:不停地换城市、换工作,幻想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就像是通过美化未知来缓解现实的苦闷,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过是一种逃避,逃避无聊的生活。 在诺贝尓奖得主奈保尔的代表作《自由国度》中,自由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旦追求到了自由,便会陷入新的牢笼。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他们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我想修改一下这句话:“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 重点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有能力”,没有能力就去过想象的自由生活,只会陷入更大的不自由。 希望你有能力获得想要的自由,有能力抵御自由带来的风险。 你理想中的自由生活是什么样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