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荟莹 朋友把“小行星撞地球”的新闻发给我,我从她紧随其后的表情包里,读到了震惊、好奇,甚至有点激动。 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小行星或对地球造成威胁的新闻,似乎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人类将迎来末日的假说,很多故事都以“世界末日”为背景。 人类钟情于末日的想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为什么人们会这么着迷于末日假说呢? 做人,实在做得有些辛苦,有时,宁愿相信有世界末日,反而获得了一种久违的自由。 绘本作家佐野洋子在得知确诊了癌症以后,多年的抑郁症反而好了,她在她的书《在难熬的日子里痛快的活》里写道:“我没那么热爱工作,不喜欢做的事到死也仍然不喜欢做,没有很想做的因为没有做而还不想死。当知道只剩下两年可活,折磨我十几年的抑郁症也基本消失了。真是太奇妙了。得了癌症以后,我的人生突然充实起来,每天都过得很快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也就获得了一种自由。” 不知那颗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不知道世界末日什么时候到来。当世界来到末日,生命走到尽头,才会知道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就算明天世界末日,今天也要种下苹果树。”
主播/马晓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媒体出现了一条新的赛道,我称他们为“大神失业”博主。无论是标题,还是具体内容,开头一定是先提出几个关键词,年龄、曾经让人羡慕的工作,再加上如今的状态,比如,“35岁,互联网大厂高管,被裁,当外卖员的日常”“40岁,国企20年,跑滴滴的第一天”。 如果想要点赞高,你连“创业”都不能提,必须是那种让人一看就翻不了身的职业。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看“起高楼”但更爱看“楼塌了”,所以啊,你看大家都不容易,就别太为难自己了,不过这条赛道如今也很卷,也不是每个账号都能赚到钱,把自己天塌了的生活展示出来都没人看,所以你也真的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因为,真的没人看你。
主播/李荟莹 听说,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阿诺拉》是具有争议的。 人们创造出很多奖项,以激励从业相关的人员,而有些奖就和小学生期末发奖状一样,近乎每个小朋友都能获得奖状和奖品回家,我小学一年级时,捧回家一张“小白鸽”的奖状,奖励我卫生搞得干净,老师以这种方式激励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 说到那些媒体颁奖现场,一个个都是修罗场。 2019年,歌手裘德发行了《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整个歌想表达的是:认为很多人都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他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好,不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 二十年前,周杰伦写了一首《外婆》讽刺颁奖典礼只是个游戏,自己没有输,不需要改变。 不屑于获奖,意味着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得多强大的人才能修炼出这种心态?当年歌手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时,铺天盖地的新闻说:“他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这是一个假新闻。可人们愿意相信鲍勃·迪伦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始终的对抗者,就应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就应该挑战拒绝一个被世界看重的奖项。 人们乐于看到拒绝领奖的桥段,觉得是得奖人对外部世界的一场反抗,达到了一种人人羡慕的“不需他人认可”的姿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们需要认可,需要奖状,需要名利,因为没获得过。 都说不要执着于被喜爱、被认可,这终究是一个口号,希望被别人看得起,希望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阶段,有的人时间长一点,有的人时间短一点,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被困在里面。 当真正发自内心不在意外界评价时,就不需要这些口号来自我鼓励了。 在那之前,祝你多获几个奖,虽然有些奖,含金量不高,也会慢慢懂得根本没必要执着拿下那些成就,但那是以后的事了,至少领取“小白鸽”奖状的我是快乐的。
主播/赟赟 “AI 会取代人类吗?”这在2025年真的是一个非常老套的问题了。 因为你把它丢给任何一个搜索软件或者AI 平台,都会得到一个标准又笃定的回答:不会,它会与人类共同发展。 而与此同时,当你在某网站输入“AI会”这几个字的时候,它自动联想排在前列的问题还有:“AI会取代哪些行业”“AI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AI会有自己的独特意识吗”。 我们想要对这些问题寻求一个答案,可能有文化作品的影响,更可能的是,我们面临着一个高效且不断进化的工具,难以掩盖内心深深的焦虑。 可是反过来想,我如果要以一个工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确实比不上很多工具。所以今天我不是来谈论和化解这些焦虑的,我没有那个能力。 甚至我在工作中也常常为AI焦头烂额,因为AI并不为我处理所谓的dirty work,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指令修正,去得到我想要的图像或视频。 整个过程像一场大型的开盲盒试验,创意工作取决于它,反而是我在做机械重复性的工作。 很多年前朴树在歌里写,“快来吧奔腾电脑,就让它代替我们来思考”,如今奔腾电脑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那个电脑代替人类思考的景象倒是日益成真。 另外,感谢晓橙、荟莹在本期节目中的献声~
主播/大卫 感觉天气真的是暖和起来,摘下手套骑车,也不会感觉到冻手了。周末和孩子去郊外骑车,头顶的阳光变得温柔,耳畔的风也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整个世界仿佛都从沉睡中苏醒。寒冷的冬天,我们总是更愿意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追剧、刷手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界的寒冷。 而到了春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微风轻拂着脸庞,内心也仿佛被唤醒。想想此刻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打开一本很久没有读完的书,或者一部电影,一首简单的曲子,在文字与光影中,放空自己。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你和光影中的故事。
主播/李荟莹 等待很苦,苦到度日如年,就像望夫石的传说,一直等到石化。如白光的《等着你回来》,唱着“等着你回来,你为什么不回来”,现在这首歌经常被用在鬼片里,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这首歌的气质就变了,想到的不再是百老汇里的歌后,而是充满怨念、被背叛的鬼魂。 等待,瞬间成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我不喜欢被动等待,所以我不喜欢经常迟到的人,我忐忑于HR的“回去等通知”,我心烦意乱于守着手机等某个人的信息,有些等待是我能打破的,但人生有时候又只能等。 等红灯,等排队,等公交,等工资到账……因为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很多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等待。 在沉寂期,不知道新的机会什么时候能出现,只能安慰自己“再等等,总会好的”,在不明朗的关系里,不知道坚持到底有没有用。等或者不等,这是个问题。勇敢和不智慧往往只有一步之隔,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去悔恨。 毕竟,谁又能在当下就看透所有呢?
主播/马晓橙 孩子、爱人、父母、朋友,如果让你给他们排个序,你会将谁放在最前面呢?读书的时候我会觉得爸妈是第一位的,另一半肯定是放在最后的,毕竟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爱情是个啥东西。后来身边的朋友陆续有做了父母的,不少人开始把孩子放到最前面。我今年33岁,已婚,未孕。不确定未来会不会再有变化,但是现阶段我的答案会是,爱人是最重要的。 不是不孝顺了,刘慈欣说文明的两种延续方式,一种是永生,一种是繁衍。永生还是梦想,所以注定父母对子女的爱会更多才能保证一直繁衍下去。而我没有选择孩子,是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长大自然有人去爱,去陪。至于朋友,其实他们一直在离开的路上。所以,只有爱人是陪我们走完最后一天的人,只有爱人是陪伴我们这一生最久的人,也只有他们是我们可以主观选择的家人。 所以如果人的一生注定要为自己之外的人操更多的心,你的爱人应该是最值得的了。
主播/李荟莹 有人觉得,周三,是一周当中的淡季,上个周末的快乐已经消逝,而这个周末还遥不可及,实在没什么好过的。 可当周三变成休息日,一切都不一样了。经历过几个周三放假的节日,生活节奏变成了: 工作2天,休息1天,工作2天,再休息2天。 于是,周三成了美好的一天。如果周三能够休息,周四回到工作状态时神清气爽,想着明天就是周五了,而周五又可以期待周末,下一个周一和周二也变成了周四和周五。周三怎么会这么好? 可惜并不是每个周三都休息,但休息的状态是自己可以调整的。 有人把周三视为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处在一周的中间,快乐似乎还很远,也有人把周三视为最期待的一天,因为处在一周的中间,所以快乐就在眼前。你会怎么看待周三,就会怎么看待生活。 因为是周三,所以多一点期待。 你的周三怎么过?
主播/马晓橙 之前听过一个说法,通过发微信的方式,其实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年龄、工作,甚至是性格特点。那些会在节日给你群发祝福的,如果不是年纪大的长辈,就一定是在体制内上班的朋友。喜欢发各种表情包的人,现实生活中一定是性格很nice的家伙。而那些你能从文字信息上看出方言用语的好友,定然在生活里是个很直率的大聪明。 而我则是另外的一种人——喜欢在微信里打()。很多时候,括号里的文字量会远超括号外的字数。究其原因,无他,怕对方误会我。然而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千差万别,想不被误会,可真的太难了。
主播/李荟莹,马晓橙 “井盖不能踩,室内不打伞。” “吃饭不能用筷子敲碗,会越敲越穷。” “正月不剪发,腊月不搬家。” 更有“大年初一不吃药,如此健康一整年”莫名其妙的说法。 这些传统指导着一些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一些人生活。 其实很多说法都被后人歪曲了真正含义,每当想理性反驳,又会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言论堵住嘴巴。 说起来,每个人都有信奉的玄学,你遵循哪些迷信说法?又对哪些迷信感到莫名其妙?
主播/李荟莹 很难想象,有一天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鬼”。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中国台湾电影《诡才之道》,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我们的大银屏上是不能有“鬼”的,所以很惊讶于这部电影能上映,且是没有任何删减的上映。 在电影构建的世界里,吓人的鬼是有KPI的,所以他们和人一样,很累,需要想出很多吓人的方式,来打造一个个耸人听闻、流传甚广的“鬼”故事和都市传说。 在猎奇心理作祟下,没有人能抗拒听都市传说,我着迷于各种都市传说,又不想把恐惧带到生活里,所以纯吓人的恐怖片不看,只看喜剧恐怖片。 所有的这些喜剧恐怖片,说的是鬼故事,其实都是人的故事,几乎都是人的执念未了,于是变身成鬼魂,等待用爱清除执念。 需要破除执念的从来不是鬼混,而是活着的人,真正的“执念清除师”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今天分享几部喜剧恐怖片,这些影片在带来感官的刺激之后,会留下快乐和温暖。
主播/李荟莹 一方小小的照相馆里,蕴含了人世间多少情感,相片定格的瞬间,是我们偶尔会怀念的时光。 陈奕迅《沙龙》的歌词用相机镜头比喻人生的不同时刻,比如“登高峰一秒,得奖一秒,再破纪录的一秒”“升职那刻,新婚那朝,成为父母的一秒”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纪念的时刻。 唱到“对焦她的爱,对慢了,爱人会失去可爱”,暗示美好时刻的短暂,而“只一格,经典的偶遇已不再”告诉人们每一段经历都是珍贵的。 电影《八月照相馆》以照相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已经收到死亡宣告的男人的故事,在照相馆工作的他,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遇到了爱情,将这份爱装进了相框。 在拍照当下觉得难看的照片,几年后再回看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可真好看啊。” 年轻总是生动,过去总是美丽,回忆总是有趣。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