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马晓橙 上周做了一期电视剧片头曲的节目,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鸣,听众“木犀”留言说可以按照那期节目的风格,把80后、90后看过的电影,动画片也分别做一个回顾。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记忆里的那些经典电影的主题曲。 温馨提示:本期节目可能会引发收听者陷入美好回忆无法自拔,出现默默傻笑的情况,建议大家戴着口罩收听哦。
主播/马晓橙,李荟莹 上一期到底聊点啥,两位主播聊到他们那代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家孩子“大大方方”的,很不喜欢那种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的类型。而东北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还会在这句话的后面再加一个两个叠词“稳稳当当”,就是说遇事不要急,凡事都不要慌。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大大方方还算容易,可稳稳当当就真的太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你因为哪些事“急了”。
主播/李荟莹 两小时后,我就要出门去游泳馆了,在此之前,我最后一次借助水盆练习憋气。 还记得第一次练习在盆里时,在空调房里汗湿了一件T恤,双手捧着脸盆,头上上下下,鼻尖已经碰到水面了,还是不敢把脸扎进水里。 我害怕水,连去理发店洗头都会特意叮嘱:“水千万不要碰到我的耳朵了。“ 其间很多人劝我学游泳,台风季洪水灾害频发时,妈妈说:“去学游泳吧,能自救“;朋友办了一张游泳卡后说:“去学游泳吧,能塑形“;爱人在海里游,对岸上的我说:“去学游泳吧,能一起玩水。“ 我说:“真不行,我害怕水。“ 直到前段时间腰不太舒服,在做完核磁共振后,医生拿着片,没开药,只给了我六个字:“可以多去游泳。” 有一些事情是逃不过的,就像做PPT,一开始抗拒不想学,但总有一天还是不得不学,会不会游泳也是呢? 其实,医生的建议还没到“不得不游泳“的程度,是我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没有爱好,既然做不了让我感兴趣的事情,那就去做让我害怕的事情。做热爱的事,和克服害怕的事,或许一样有成就感? 当我害怕游泳时,我决定去游泳。
主播/李荟莹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天空看到飞机飞过,会兴奋得叫起来,呼唤所有同学往天上看,同学们的反应是一样的,都觉得稀奇,飞机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就是魔力,是超高科技,是遥不可及的交通工具。甚至做梦都在飞,梦见自己在校园行走,双脚轻轻一踩,就飘了起来,梦太真实,醒来都在回味飞的感觉。 大人说,这是在长高,我觉得这和长高没有关系,单纯来源于人对飞的莫名迷恋。 人类为什么迷恋飞行?从所造的词语就知道有多迷恋,有抱负的人在唱着我要飞得更高,有梦想的人想要飞到遥远地方看一看,极度开心的人形容自己高兴得要飞起来了……飞,是一种象征,象征自由。1936年,一位叫做柏瑞尔的女性独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3600英里的航程,在那之后,柏瑞尔写下她的自传小说《夜航西飞》,她觉得“飞行是逃离尘世枷锁的途径,是通向自由的捷径。我独自飞行,独自思考,独自面对夜晚的星辰。当引擎的轰鸣成为唯一的语言,世界变得纯粹而辽阔。” 配合着音乐《飞》,感受着追寻热爱的心境,“谁不是独自去寻找未来,谁不是独自去学会勇敢,我会记得沿途有多精彩。” 我也渴望来一次独自飞行。
主播/马晓橙 印象里第一次接触到英文对话,还是在三年级的英文书上,两个外国人见面,男生对女生说“Hello, how are you”,女生回答“I'm fine, and you”,这两句话也成了我此生可能说得最溜的两句英文了,还记得老师当时给我们说这是外国人最常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实际上,长大之后看了很多外国电影,才发现,真实场景中被问的那一方通常回复的不是我很好,而是“not bad”,有人说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不错”,但我更喜欢他的直译“不坏”,一个更加中性的表达,一个更加贴合长大之后真实生活状态的表达。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很好,也不是很糟,这种状态不会让我很开心,仅仅是让我不生气罢了。就如同“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一样,虽然不好,但好在不坏。
主播/李荟莹 孙燕姿有一首歌叫《完美的一天》,唱着:“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多很多的房间,一个房间有最快的网路,一个房间有很多的吉他,一个房间有我漂亮的衣服,一个房间住着朋友和他的爱人。“ 长大才知道歌里这完美一天的含金量。 每个人对完美一天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对理想的家的样子也不一样,刚毕业租房,愿望是未来可以租住在一个有客厅的房子里,一年后,有客厅的房子租到了;又与合租室友幻想,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一年后,又实现了;再后来,我回老家,她继续在大城市打拼,我祈祷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她许愿能早日独居,单独租上一个不再逼仄的套间……前几天回望我们一路以来的心愿,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愿都一个个实现了。 她说:“你看,回望这一路就是一步步在显化。” 我不懂什么是她嘴里的“显化”,她说:“大概就是你去描绘你未来想要的世界,你就会拥有。” 她自己的感受是:显化不需要那么多步骤和指导,只需要做到保持心境平和,认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的东西越具体越好,比如,想要未来有一辆车,那就开始描绘是什么样的车,多少钱,什么颜色,想象自己开着它的样子,在心里想的时候不要带有任何情绪,只是很平静地去描述,想完之后放下这件事,交给宇宙来运作就好了。 往往我们能具体想象出来的生活,都是当下用力踮踮脚就很可能实现的生活。 这样的一套方法论下来,你会向宇宙下一个怎样的订单呢?
主播/马晓橙 为什么我越努力反而越不幸? 为什么我离职了还留着前公司的门禁卡? 为什么我认同了你们之后你们变了? 为什么我不能做一个话很少的齐天大圣? 这是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的主角们的心理执念,即便是看短视频电影解说,主播还会给所有的电影主角们加上一个“小帅”“小美”“小壮”“小胖”的名字,然而在这部电影的百度百科里,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只是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而他们也是“小衲”“不谈”“荟莹”“晓橙”以及看电影,听节目的所有人。是每一个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无名的人。
主播/李荟莹 这个月29号是七夕,也是本月「收信快乐」的日子,提前做一个小征集:那些对你来说有特别意义的情歌,为什么它是特别的。 说起恋人之间有着特别意义的情歌,我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曾经在流行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长年制霸着KTV的男女对唱情歌,这些情歌是青年男女社交、增进感情的绝妙掩体。 只是现在,KTV很少去了,情歌对唱似乎也不流行了,即使华语乐坛每年诞生无数首新歌,依然难以找到一首在街头传唱的新的男女对唱。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想来回顾一下华语流行音乐经典情歌对唱,每个时代诞生的流行金曲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歌曲的变化,也是人感情观念的变迁。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赟赟 立秋刚刚过去,我所在的长沙依然是三十八九度的高温,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夏季体感了,并且很有可能还将持续一个月。 据说很多户外动物会因为挺不过酷暑而身亡,人类如果没有空调,恐怕也是一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夏天最多的记忆就停留在了高温。 明明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睡凉席,吹风扇,吃井水浸泡过的西瓜,就觉得足够凉快。 白天也不会因为惧怕烈日暴晒而避免出门。 我和我妹直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童年某个暑假一起住一起玩,我们在家附近的樟树上抓知了,一只一只把脚串起来,然后松手,等它们飞起来打转的时候,家里的猫就会跳起来吃掉,一口一个。直到吃进嘴里,知了还在没完没了地叫。 我们还会跑去池塘边抓小鱼、打水仗,在两个人都湿透一身后,为了避免挨骂,硬撑到夕阳勉强将我们晒干才敢回家。 一到晚上,爸爸妈妈会搬出桌椅碗筷在外面吃饭,再搬出竹床乘凉,一边扇扇子一边听取蛙声一片,萤火虫和星星一同呼吸,蚊香的味道很好闻。 我其实很想问,是不是只有以前在乡村长大的小孩才拥有这些记忆呢? 总之,我后来长大回老家,这些属于夏天的活动和仪式,也再也没有过了。
主播/大卫 上个礼拜的一个傍晚,我下班开车回家。不想打开手机,就随手拧开车载的收音机,不知道是什么频道什么节目,久违的电波那头,传来一段熟悉的前奏吉他旋律,至少有二十年没有再听过这首歌了吧,旋律一出来,我就不自觉跟着哼唱了起来。 一首老歌的时间,我好像在脑海中,自动剪辑出了一段MV,搭配年少时代的怀旧画面,整个人都变得舒缓了起来,奔波一天的倦怠也跟着旋律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到了一定年纪,我们就开始变得特别容易怀念过去了吗?
主播/李荟莹 该从哪个地方说起呢? 为了每一期节目的开头,我要构思很久。如果说写一篇稿件要三个小时,开头的500字我可能就要花去一钟头。 对,开头太难了。 以色列当代最杰出的作家阿摩司·奥兹,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感叹“开头太难写了”。他评价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开头就不怎么样,他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是万念俱灰,疲惫不堪了,索性想到哪儿就从哪儿开头,这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从什么地方开头都可以,写什么都无所谓,即便是开头平淡无奇或者有点可笑,都无所谓。” 我觉得这不是贬义,比起完美,当然是完成更重要,如果总想一切就绪,什么都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才开始,那可能就永远开始不了了。“开头不一定要好”的道理,我是很晚才学会的。 如果没有按照我的计划时间早起,那别的计划也搁置,反正一天的开头已经毁了; 如果这一天已经吃了零食,那晚餐干脆就放纵,反正今天都不健康了。 前一晚没有睡好,第二天便不想参与任何活动,总觉得这不会是我最好的状态; 想要经营自己的账号,但又觉得自己还不会拍,想默默学精通了再开始,结果是迟迟没有开始。 …… 到底是谁在头脑里种下了“开好头,才能做好事”的念头呢? 还要感谢工作带来的启示,工作得越久,越是要学会放过自己,在deadline之前先赶紧交了吧,“从什么地方开头都可以,写什么都无所谓,即便是开头平淡无奇或者有点可笑,都无所谓。”交了再说吧。 如此这般,也就交了,发现工作还在继续,生活也还在继续。于是,我慢慢懂得“其实不需要一个好开头,我们才能去做一件事。”
主播/马晓橙 有时候我会想,古人到底上不上班? 大概没有我们今天的“正式工作”这个说法。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就歇着,打猎的就打猎,做手艺的就慢慢做。那时候的生活节奏,是跟着季节走的。 现代人的工作制度,其实很新——八小时工作制、周末、年假,这些不过一百来年的产物。但我们却习惯了把它当成天经地义,甚至觉得没有工作就像没了身份。 以前我总觉得工作的目的就两个,要么能实现我的理想,要么能给我足够多的钱,不过最近几年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工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锚”的作用,让我可以放心的去追浪,因为我知道就算被打翻了,我也能靠着那根系在锚上的线回到海湾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