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荟莹 我实在惊讶于“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生命力,今年更是声势浩大,各家奶茶店门口站满了取货的外卖员,已经将近四个月没有碰奶茶的我也在立秋那天花了一分钱买了一杯。 我曾经是奶茶重度依赖者,每天都要来一杯,品冠有一首叫《珍珠奶茶》的歌,里面有一段这样写:“咖啡醇厚但苦涩浓郁,啤酒泡沫翻滚热情若不小心会太刺激,可乐的糖太甜腻,我只爱珍珠奶茶像爱你。” 当我们说起“要喝奶茶吗?”泛指“要喝什么饮品?”,奶茶成为甜品的代名词,不得不说,它的出现,改变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只要是游客多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各种奶茶品牌,甚至每去一个地方,都会习惯性搜一搜当地的特色的奶茶店,它们可能不足以成为让你特意去一次那个城市的理由,但一定会成为你对那个城市的记忆中的一部分。 立秋那天,我喝了近四个月以来的第一杯奶茶,因为免费。医生说,我的胰岛素在不停分泌以维持血糖的平衡,长期工作让其功能没那么敏感了,如果不想老年得糖尿病,还是稍稍控制一下吧。 十年前,任何人跟我说这样话我都会当听不见,但现在,拿着体检单不得不服。 突然觉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我这里不仅是某种流行仪式,更多是一种提醒:“来,人类,同意你在今天满足一下口欲,这是秋天第一杯奶茶,也最好是秋天的最后一杯哦。”
主播/马晓橙 自从有了各种网络平台,现在的年轻人追剧,一上来就“跳过片头”,仿佛片头曲只是多余的过场。而在我们90后还是少年的时候可不一样——片头曲不仅是电视剧的开场白,更是我们和青春的暗号。 当熟悉的前奏响起,电视机荧幕上那一串片头字幕缓缓浮现,不只是我们这些孩子,那会是全家人最温馨的亲子时刻,在厨房做饭的妈妈会喊一句,把电视声音放大点,在炕头坐着的奶奶会说一句,凳子离电视远点,还在院子里唠嗑的爸爸和爷爷表面上为了维持住大老爷们的人设不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但也会默默地把客厅的门打开,甚至会不自觉的跟着哼起副歌部分。 不知不觉间那些小时候听过无数遍的旋律默默的刻进了我们的DNA。甚至多年以后,你可能忘记了剧情,忘记了主要演员,甚至都忘记了歌名,但只要BGM一响,就算是在地铁里,你都有可能脱口而出第一句。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那些一听就能把90后直接送回童年的电视剧片头曲——友情提示,收听本期节目,可能会导致你在办公室边敲键盘边哼歌。
主播/李荟莹,马晓橙 大大方方抠门,体体面面省钱。 舍得网购四位数的衣服,但不舍十块邮费;1288块演唱会门票立马拍下,去演唱会现场88块打车费思考很久…… 有时候会收获朋友“大方”的评价,有时候又被形容“抠门”,两个完全相反的形容词存在于一体。 你会在哪些地方省钱,哪些地方花钱呢?
主播/李荟莹 如果有什么经典到默认爱追剧的人一定看过,但我却一直没看过的电视剧,恐怕就是《甄嬛传》了。而作为一个从没有看过《甄嬛传》的人,也知道“菀菀类卿”这个词的出处,皇帝在甄嬛身上看到了挚爱纯元皇后的影子,给已故纯元皇后写信,信里用了“莞莞类卿”这个词,莞莞很像你,但始终不能代替你。 后来,它成为流行语,“替身文学”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替身文学”在这里形容感情关系中将他人视为替代品的现象,如果用我们非主流时期的一句伤感语录来说就是:“此后我爱的人都像你。” 有一首歌《影子》就用精简的文字描述了这样的关系,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唱的: “你有个名字 我只是个影子 你的心有个影子 我只是个名字 总一味塑造我举止 成为你一直想要的样子 如此一开始要何时停止” 影视剧里最常见的桥段是:主角因为遇到一个与已故亲人或爱人神似的人,内心掀起波澜,发展出一段故事。如果在这样的故事里只能读到“替身”,就像只能从《廊桥遗梦》里看到“出轨”一样,这样的归类太粗暴了。 “替身文学” 并不是一种荒诞狗血的想象,而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一种体现。从人性上来说,喜欢同一类人是很正常的。
主播/李荟莹 今天8月8日,是王菲的生日,早几年做节目时,每年她的生日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听听她的歌,聊聊她的故事,而今天,我们不聊作为歌手的她,也不聊作为流量女明星的她,而聊一聊作为演员的王菲。 现实中的爱恨情仇不谈,戏里的王菲演绎的是怎样的角色呢? 从《重庆森林》里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灵动阿菲,《恋战冲绳》里神秘、清冷、潇洒的Jenny,再到《天下无双》里古灵精怪的公主,《大城小事》里特立独行的小月,最后《2046》里对爱情执着不放弃的王靖雯。所有角色都贴合她本人的形象,率性而为,敢爱敢恨,像她自己写的那首《执迷不悔》里唱的一样: 要我用谁的心去体会 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 就算痛苦 就算是泪 也是属于我的伤悲 戏里戏外,她的“人设”都是统一的,可以说是本色出演,若能一直本色出演,也很好啊。
主播/马晓橙 1974年,心理学家亚瑟·阿伦在吊桥上进行了一项心理实验。他让单身男士通过吊桥,并在桥中央安排了一位女性。结果显示,很多男士下桥后给女性打了电话,并认为她很有吸引力。而在稳固的石桥或安静公园进行的相同实验中,打电话的男士明显较少。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它指的是在紧张或刺激的情境下,人们容易将自身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错误地归因于对身边特定人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一种类似爱情的“心动”。 而这种“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的生理反应带给我们的快感很容易让人上瘾,但显然日常生活里总是遇到吊桥或者爱情的机会是很少的,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的方式获得这种体验,喝酒、飙车、嚼槟榔,甚至是深夜对微信通讯录里的某个异性的一句“睡了吗”。我们试图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心动”,而他们带来的副作用都是“危害生命”。
主播/李荟莹 无论是生活还是影视剧,有关“错过”的场景很多,比如在《你的名字》中,三叶和泷在天桥相遇,却因为隔着伞而错过彼此,告五人的潘云安还受此灵感写出了《爱人错过》,他在看完《你的名字》之后,回家的路上骑着摩托车随意哼着调调,于是歌曲的第一句歌词“我肯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爱你”。 爱人错过,人类把相爱和分开的理由最终归咎于缘分,没有缘分,所以错过,有了缘分,兜兜转转都会在一起。显然,现在的人已经不欣赏所谓“兜兜转转”的缘分了,而把之归于两个人都没有找到更好的而凑合过着,但如果身边真有这样的案例,会知道,真实的情况并非都如此悲观。我的一对同学初中恋爱,高三又因专注学业而分开,大一又重新联系,工作第一年又分开,工作第四年结婚,期间确实接触过其它异性,但相处都少了默契,最后两人再次在老家相遇,那种熟悉的亲近感又回来了,最后女同学觉得一切都是命运,因为她自己的爸妈就是初中同学。 你经历过兜兜转转的情感吗?
主播/马晓橙 奶奶应该是我认识的人里晕车最严重的人,唯一一次坐车没有吐的记忆应该是20年前,带着我从村里去市里的医院看出车祸的我爸那次,甚至全程他都没有表现出一点不舒服的状态,也是那次之后我知道了一件事——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肾上腺素不仅会在当事者身上发挥作用,也会让爱他的人变成超人。 而我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一场“紧急情况”,让我人生第一次作为家属在手术告知书上签字,第一次在清醒的时候四个多小时没有玩手机,就死死盯着手术室外的屏幕看着一个名字后面的状态,从准备手术,到手术开始,再到手术结束。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健健康康比什么都重要。
主播/赟赟 几年前,我尝试讲过一次开放麦。 我用了“尝试过”和“一次”这样的词,你就知道,从那之后就没有后文了。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与搞笑无缘,擅长冷场,大概那阵子脱口秀看得太多,也有不少想吐槽的对象,所以产生了自己也能讲5分钟的幻觉。 在台剧《忘了我记得》中,谢盈萱饰演的女主角乐乐,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将工作的不顺、婚姻的裂痕、亲情的创伤,都化作舞台上的笑料。 脱口秀有一种非常奇妙的特质:它从最糟糕、最尴尬、最无奈的现实里出发,然后用一种你意想不到的角度,轻轻一撬,撬开了紧锁的眉头。它不承诺解决问题,但它让你觉得,这个问题,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活在一个巨大的“但是”里。我们努力工作,但是好像依然承担不起结婚生育的巨大成本;我们认真生活,但是好像总有意外发生;我们渴望被理解,但是好像每个人都越来越像一座孤岛。 但是,还是有脱口秀。
主播/闯先生 暑期到来,我也能稍作喘息了,能有机会和兄弟小酌两杯。换掉polo衫长裤,拎两瓶自己真正喜欢的口粮酒,裤衩背心大拖鞋的就奔向夜市。这样的放松机会,对于我们来说实属难得,来到朋友推荐的地方着实一惊,现在的夜市都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吗,到处闪着没那么耀眼却十分亲切的霓虹灯,人间烟火气在此刻变得无比具象,比不了高楼大厦的璀璨,却成为夜幕下最温暖的港湾。夏天的夜市就是有着独特的魔力,让那些被空调吹的冷冰冰的心,再夜幕的保护下,热腾腾的跳动。
主播/李荟莹 养鱼的人说:“有时候看着鱼缸里的鱼,也会产生,自己其实也身在鱼缸里的想法。”当代入到自己时,就更坚定了要把鱼养好想法。 作家李松颐在ONE曾发表过一篇《鱼在鱼缸》,文中的“我”困于工作里,同事吞吞因受不了如此生活辞了职,准备搬家,把家中的养的鱼给了“我”,“我”把鱼和鱼缸拿回家,可自己生活都自顾不暇,鱼经常忘了喂。 “鱼这种生物,要换水,要控制饲料分量,多了会撑死,少了会饿死,离了水没法活,少了看管就会病。不算脆弱,但也不好养活。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鱼缸,我们在这透明牢笼中盘旋,学习、工作、成家,生老病死,无始无终。” 整篇文章是我的困境穿插着对家中鱼的观察,直到最后,鱼死了,其实也是在说:文中那个毫无生气的“我”和死鱼没什么两样了。 有时候会想,世界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鱼缸,在我们为了空间、食物和氧气斗争的时候,隔着玻璃的外面,或许有个小孩儿在俯身观察,身为小鱼仔的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命运有时不由自己。
主播/李荟莹 有一些话,不善表达或不好意思表达,只能通过隐喻这种较为隐晦的方式传达内心世界。 米兰·昆德拉说:“隐喻是危险的。”在期待别人读懂自己隐喻的同时,也常常陷入失望和困惑之中。听上去实在是拧巴,拧巴的人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完全看透。这种矛盾的心态很多人都有过,交朋友的时候我希望朋友们能够看出我的隐喻,谈恋爱的时候以为TA爱我就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样让人猜来猜去的隐喻表达很累,说的人累,听的人也累,但有时候,那些隐喻又是迷人的。比如,朋友圈的某人突然分享一首歌,常常不是无来由的分享,歌里是藏着某种隐喻的,情感初始,很多话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分享一首歌是隐喻,借一本书是隐喻,就看你感受到了没,又能猜中多少。 等你读懂我的隐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