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我:“我也想学习播音,该怎么做?”我都会说:“找一个和你音色接近且你喜欢的播音员,他怎么咬字、断句、读重音,你就照着学。”同理,学习唱歌、写作、摄影、平面设计都可以从模仿开始。 山本耀司是一个很有风格的设计师,他非常不屑于跟风时尚,觉得所有的趋势都是会过时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服装设计大师,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 Copy!Copy!Copy! “模仿你爱的事物,去模仿,去效仿,去复制,而最后你会找到你自己。” 就像一岁那年模仿走路,四岁那年模仿用筷子,小学之后模仿大人说话,青春期模仿流行穿搭,后来模仿别人的技能,到模仿走别人的路。 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有一个理论叫“欲望模仿理论”。他认为,模仿是人类最根本的行为动机。人的欲求不是源自内在,而是永远指向他者,我们真正欲求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他者”。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个“他者”具有某种我们自身所缺乏的价值,象征着某种我们竭力追求而不可得的完美和充实。 我在模仿中慢慢长大、变成熟,一路都在参考别人怎么做、怎么活,来填充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就像那年,我学习那个清冷忧郁的声音,可是怎么学都别扭,学到嗓子压得很紧很疼,那个声音好好听啊,可惜我并不适合。 我的模仿之路,还在继续,我们都将在模仿中,慢慢找到自己。
1999年他作为选手参加写作比赛,这样写:“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2006年他成为最热的新锐作家,这样写:“再低级的趣味都比高级的悲伤更有意义。” 2010年他变成了赛车手,并且成为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的场地和拉力赛的双料冠军。并在之后获得了5届拉力赛总冠军。 2014年他又拿导筒,电影里的女主说:“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之后几年他拍了很多部电影,有的批评有喝彩,有人说他拍不好电影,但很多年里我最爱的就是他的第一部《后会无期》,这部的故事在很多专业影迷看来最没有逻辑,故事讲得最差,但在我看来这才是他——韩寒。 直到这一部《飞驰人生2》出现了,那些说他不会拍电影的人终于闭嘴了,而我也在出了电影院之后默默的笑了很久,因为,他还是他。 因为他既是导演又是赛车手,所以电影做到了娱乐性和专业性的平衡,专业,也是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的感受,但专业在哪可能又说不清。 所以今天我请来了一位专业的参加过crc拉力赛的赛车手——隰皞頔,他的经历和“张弛”很像,他也被取消成绩,他也曾经落到谷底,他会告诉你巴音布鲁克的原型是什么,以及赛车手的真实生活。 嘉宾的视频账号:我就是闯红钟的那个
在港片中,总会有一句:“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 后来,我觉得应该改成:“做人呐,最重要的是甘心。” 不甘心的时刻太多了:名牌大学毕业,如果只是回到老家就业,不甘心;如此努力地生活三十年,如果在婚姻上只能将就,真不甘心;为比赛准备了很久,却因为低级失误没拿到名次真的好不甘心! 让一个不甘心的人学会甘心,和让一个不快乐的人赶紧快乐一样残忍,不甘心就是不甘心,知道再多的道理,知道人最终要学会和解,不甘心在当下也不会被说服成甘心的。 电影《飞驰人生2》的内核就是“不甘心”,如果单单是拍主角如何热爱赛车、追求梦想并不能获得那么多共鸣,毕竟赛车是很小众的爱好,但是把赛车的这种小众爱好,和中年人的那种“不甘心”的心态联系起来,就完成了续集主题的蜕变。 爱情里,我们为失去对方而伤心、疯狂,以为那是爱,后来会明白,爱早就结束了,更多的是不甘心、不服气,把不甘心耗成甘心,才算真的结束。 今年的愿望不是天天快乐,而是事事甘心。
检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不是看他能不能喝豆汁儿,我认识好几个南城的北京孩子也都不爱这口。更加不是句句,甚至是每个字都加儿话音。那些短视频上张嘴闭嘴“姆们,姆们”的,百分之一万都是些外地的。真的北京人是有儿话音,但绝对没那么夸张。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群人,就是一群“老坦儿”。 所以最靠谱的检测方式就是你问他几个问题: 1. 你们是不是经常去长城、故宫啊?老北京回答:没去过。/小时候学校组织去过,长大之后谁去那啊。 2. 全聚德是不是有最好吃的北京烤鸭?老北京回答:谁去那吃烤鸭呀。 3. 南锣鼓巷是不是最有老北京特色的巷子呀?老北京回答:那就是一商业街。 起码我认识的老北京都是这个口风,同时我也非常理解大家去到一个城市还是先要吃到最地道的当地美食,转到最有特色的景点的心情。鉴于此,我本人自认为还算是对北京挺了解的,同时又因为不是北京人,自然从口味和喜好上也可以站在外地的人角度去判断。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是纯粹的北京旅游攻略,希望可以给想要来北京玩的你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
前几天,和朋友去看了《热辣滚烫》,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 贾玲饰演的女主在遭受巨大的背叛之后,一个人爬楼梯回住所,从一楼慢慢爬到顶楼,越往上走,外面的风刮得越猛,暴雨紧接而来,配合着背景音乐轰轰的演奏,把情绪推到了顶点。 风也好,雨也好,配乐也好,都是为了展示人物内心的汹涌。而现实生活中的崩溃,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配乐,有的只是如常的白噪音,旁人看不出什么端倪。 2012年的法国电影《爱》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连片尾出字幕时画面都静默,对话也很少,只是展现真正病人的生活,这样的无声是震撼的。 日子一天一天走,生活按部就班过,你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能否成功,或者人生的低潮如何才能真正地结束,生活不是电影,不会为我们配上BGM,你也不会知道人生的进度,唯一能做的只有顺从心意。
当你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应该已经回到工作的城市了,而此刻的我,此刻正在说话的我,还在老家的田间,拿着录音笔,录下了一首诗人吴晟的诗歌《我不和你谈论》,歌手张悬将这首诗谱写成了歌,伴着这首歌,我会一边录音,一边在广袤的田野走走。 所以,你或许会听到风声、鸟鸣、远处高速公路汽车驶过的呼呼声、不远处邻居小孩的打闹声和未知的嘈杂声。 我们不谈论人生、不谈论社会、不谈论大道理,最原始的快乐都在自然里。 跟随诗的指引:“请离开书房,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2月17日,是我们俩的生日,每年生日我们都会以互送礼物的方式给彼此庆生,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生日礼物依然以“抽盲盒”的形式揭晓,我们将“抽盲盒”的过程录制了下来,具体如何操作?两人运气如何?抽到的礼物有多奇怪?新一岁的我们有什么新的感悟?又会如何度过生日这一天? 请收听今天的「生日特辑」。 感谢两位妈妈——陈女士和郑女士参与节目录制,谢谢她们在三十多年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2024年的春运还未结束,相关部门预计整个春节期间将会有9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这场整个星球上最大型的人类迁徙活动中,除了火车飞机,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开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十几个小时的摩托车,甚至是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就为了回老家待几天。老家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我的答案是——爷爷奶奶。 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的眼神已经浑浊了,他们已经不再能背着我出去放鞭炮了,他们已经不再能给我每年做棉裤了。可他们曾经也是少年,他们也曾经眼里有光,他们也曾经抱着生病的我飞奔十几里,我曾经的棉衣也都是他们一针一线缝的。 做播客也十年了,采访过很多人,了解过很多人的故事,但却没有和爷爷奶奶聊过,今天是初七,我知道很多人都愿意或者不愿意地踏上了回去打工的旅途。可能那个终点是你不喜欢的,可能那里的生活是你不热爱的,很遗憾我无法帮你缓解疼痛,但是希望爷爷奶奶的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一件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加油!
和家人看完《飞驰人生2》出来,发现整个商场只有电影院门前最热闹。回忆着上一次带家人来电影院是什么时候,手机相册提示我:正是去年的春节。 都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春节看电影了。 对我们家来说,应该是在2017年,那年《乘风破浪》登陆春节档,我带着全家一起支持韩导的电影,从此之后,春节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成了我们家一项必打卡的娱乐活动。 我喜欢去电影院,也是从2017年开始的。 那一年,我在上海工作了大半年,攒了一点点钱,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为了打发时间,没事儿就泡在电影院里,花三十块钱可以一个人不算无聊地度过两个小时,性价比很高了。我喜欢的不是看电影,而是去电影院这件事。只要电影院里的灯一关上,银幕渐渐变亮,我就知道我可以从现实中抽离一段时间,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它可以是两个人情感暧昧的最佳场所,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城市避难所。 没有太多亲戚要走的春节,选择在电影院陪爸妈度过时间,一如在外地漂泊的周末,只能在电影院打发时间。 还好,我们还有电影院。 今年春节,你看了哪部电影呢?
大家过年好,没想到属于龙年的第一个特别任务这么早就到来了,情人节这么重要的一期节目,交到了我们这两个中年男人的手中。曾经年少的我们,情窦初开不懂爱情。 如今已是中年的我们,有没有品出陈年爱情的滋味呢。好在这期节目,我们双方都是对爱人保密的,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畅所欲言。 来,我们来扎啤酒,和大家聊一聊结婚十年以后的爱情,变成了什么模样。
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规划好了的过年计划,还没好好享受,年就已经过了一半了。似乎最美好的感觉总是在期盼的过程中,过年就是这样。你有哪些值得我们记忆和书写的,关于年的故事呢?是姥爷发给你的压岁钱,还是年夜饭桌上那盘妈妈做的饺子,或是姥姥亲手给你做的一双棉布鞋? 正如《如果要写年》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用眼睛、耳朵,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如果要写年,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如果要写年,写炉火热闹了一方屋檐,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如果要写年,就写岁月告别新的起点。 如果你要写年,会怎么写呢,留言区等着你。
先说结论,我爱过年,非常爱。 连续 7 年的大年初三,都是我从家乡启程的日子,属于老家的春节结束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刚刚开始。过年可以说是,在最忙碌、最疲惫的几天,需要完成极其繁琐的各项民俗。从厌倦、抵触,到理解、期待,一次次的转变,都是在返程途中的放空中发生的。年味,依靠这些繁琐得以延续,在这个很难斗志昂扬的时期,给我带来了一份难得的笃定,和安心。 不过,“我爱过年”的结论,也是通过了整整二十年才能够成立。小时候总觉得过年是一场属于大人的游戏,你看不懂他们自相矛盾的逻辑,你在其中也找不到半点乐趣。现在我也成为了游戏的主持人,我想尽力让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一些,有趣到每次想起,都能在心中充满暖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