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在中国传统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今年,是我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妈产生了一些全新的感受,她如此形容我们的见面:“现在,我像一个外国使者来拜访公主,等待被召见,失落,但明白这是必经的过程。” 作为新晋丈母娘,她如何看待“夫妻过年回谁家”的困扰? 作为亲戚,她知道自己被年轻人吐槽吗? 站在长辈的角度,又如何看待“年轻人被催婚”的现状? 或许节目中的一些言论,并不符合你的观点,「与妈妈对话」节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展现妈妈的“风采”和提供正确观点,对话,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理解彼此、尊重彼此。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虽做不到阅片量几百,但影史上前50的片子基本都看过。除此之外的一部号称是男人圣经,甚至可能算是影史前五的神作《教父》,却一直没有出现在我的观看历史中。我曾经也尝试过很多次,可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剧情我是基本了解的,意大利黑手党的美国往事。核心只有一个——家庭,永远要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另外一部奥斯卡级影片《绿皮书》,反映的虽然是黑人的平权,可实际作为公路片,最后到达的那个终点,导演设定的也是家庭。一定要和家里人一起过圣诞,包括最后的一次泪目也是,黑人教授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豪宅王座,来到了这个意大利白人的家里和朋友待在一起。 虽然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日期,不同的庆祝方式,但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过节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而有些时候,血缘上的家人成了我们抗拒回家的原因。
过年离不开的就是春晚,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春晚彻底沦为了背景音乐,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会不会问,为什么年年有,年年感觉都没啥意思呢。事实上,曾经的春晚很好看,曾经的春晚很惊艳。 晓橙、荟莹,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对于春晚的记忆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来“语言类”节目不是全国人民都最期待的,起码李荟莹没把它当重头戏; 原来大家都记得当年周董牵着宋祖英老师的手往前走没走动的尴尬; 原来大家都记得那一年震撼所有人的《千手观音》; 原来湖南人很早就认识了“刘谦”; 原来有些南方人,过年既不吃饺子,也不吃汤圆…… 你关于春晚的记忆是什么呢?是“包饺子”吗?
从小在书本上我就知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那代人小学开始学英语,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我们最重要的高考三大主科之一就有一门是英语。中国的很多高校,不管什么专业,毕业条件之一就是英语必须过四级,作为一个学渣我一方面很不能理解,咱们的中文既然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英文呢?凭什么不能是外国人学中文呢?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曾想仗剑走天涯的浪子,又不得不承认,如果出国的话,确实英语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更容易沟通的。 这个困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嘴里,原因是相比于英语,汉语确实太难了,所以其他国家没有选择我们的语言。后来自己长大了学了历史,也懂一些经济学之后,才明白,文化宣传和经济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随着我们多年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们艺术文化的强力输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终于开始学起了中文。在英国,学习中文甚至被写进了很多中小学的教育体系。而我们在国外的最有名中文培训学校肯定是孔子学院,那么是不是你我都有机会成为外国人的中文老师?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会是中国的什么方面?在莎翁的故乡,是否所有人都爱文学艺术? 这些答案,本期嘉宾@橘子,都会告诉你答案。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刚刚倒满了一杯热水,电脑随机外放着我没听过的音乐,思考着这一期该做什么主题。 是的,这是新年前,我的最后一期个人节目。 于是,干脆放弃精心的编排和华丽的用词,随心和大家聊聊天吧。 今天,从昨晚看完的《好久没做》,说到了“一生不被爱的人”,又读到了听众关于“了解自己”的生日来信,话题似乎过于跳跃,思维就这样流动着,流动到下一年。来年,依然需要想出很多的节目主题,变的是主题,不变的是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那就一起来听我的碎碎念吧。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都市传说,说是有一首叫做《黑色星期五》的歌,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因此它也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禁歌。 本人虽然胆子很小,不敢看恐怖电影 ,可还真不信一首音乐能多吓人,很多年前我就听过了,结果是我的生活还是充满阳光,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所有的音乐,只要不是和恐怖电影一样,玩一惊一乍的编曲,那就和“恐怖”二字永远都不会扯上关系。 直到后来长大了,我认识到当年的自己还是涉世未深,还没有听到过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声音罢了,它们的时长都很短,但带给我们恐怖程度却是如此的漫长。比如突然响起的闹钟铃声,比如只有一秒但是不断重复的微信提示音,比如某个人名字对应响起的电话,再比如钉钉的语音通话提醒。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记了手机,是可以静音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把手机静音了。
朋友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相亲做准备,第一步:设立标准,让介绍人心里有数。 但是,最后会发现,什么标准不标准,都是可以打破的。 我想到一句话:“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最早听到这句话是2019年。那年,「华语辩坛」上一位辩手的发言火了,他大致表达:“当你遇到真正你爱的人的时候,你原有的标准都会被打破,你不爱的人,即便他符合你的一切标准,你依旧能够找到一条理由不爱他。” 这句话最具像化的表现或许在毛姆的《面纱》里,男主是一个极其聪明、冷静的人,他明知妻子凯蒂是一个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的女人,却不自觉的沉沦,而凯蒂就算后来感到丈夫是一个聪明、勇敢、绅士的男人,也还是从未爱过他。凯蒂在后来虽然认清了情人糟糕真面目,但依然不受控制地爱着他。 《春夜》里也是,一个有男朋友但还不想结婚的女人,一个未婚却已经有了孩子的男人,他们绝不是对方标准里的人,却相爱了。 但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沉沦,反而显得有一点动人。 别再问“爱上”的标准,所谓的标准,是留给不爱的人的。
离过年还有一个多礼拜,社交网络上,早已经有不少因失业而提前回家的人,比如:晓橙。 晓橙失业的第三天,我们火速组成了「失业阵线联盟」,和大家聊了聊以下问题: 年前失业,春节能过得好吗? 失业后我们做了什么? 如何度过失业的焦虑时刻? 失业教会了我们什么? 不管你是主动失业还是被动失业,加入「失业阵线联盟」,一起聊聊失业后的安排和心情吧。
每次到年底的时候,很多App都会给我们发各种年报。 支付宝的全年收支报告会让我身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惊呼,哇,这个账单真的是我的吗?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给你出的是流水,这个词精准呀,那个数字中的大部分都是走过身边的流水,片叶不会留给我。 网易云也会给你发年度歌单,给你分类成“黑怕”乐迷或者是民谣达人。我因为做节目的原因,什么都听,导致逃脱了大数据的预判。 据我所知,电影订票软件好像没有这种报告,可实际上电影又是除了音乐之外大部分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既然他们不做,我们今天自己回顾一下吧。 打开你的订票软件,看看2023年,你看了哪些片子,哪些必须推荐,哪些忍不住吐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2023电影手帐,还有,去年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人现在还在你身边吗?
2024年就这样过去一个月了。 感觉每年的一月都算轻松,我说的轻松是心理上的。因为才在跨年充了气,就在“等放春节假期”的状态中度过,哪怕忙碌,也会被“算了,坚持一下,马上就春节了”的心情冲淡部分压力,脑子里只有“放假”两个字。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样。 说回到节目吧,每个月的《收信快乐》其实都是没有定主题的,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你当月的生活碎片,可以是你憋在心里的情绪,可以是想对某人说的祝福……这一切的一切,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形式发送到我的邮箱里,我会在每月月底选取部分信件在节目中分享。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直到王响最终抓到了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主人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电影《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因为黑色素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拜托最好的朋友葛优饰演的秦奋为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办一场“追思会”,让自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这一生最终有多少的朋友来和自己说再见,听听他们眼中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场告别,李香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马晓橙,从大学毕业就立志再也不回出生的那片土地,在外漂泊9年,说过,就算死也要把骨灰撒在什刹海,死都不回老家。从决定离开北京,到这场告别,马晓橙用了三天的时间。 在真实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告别是没有预兆的,大部分的告别是不容思考的,大部分的告别其实是并不漫长的。
“如果有人和你说他的兴趣爱好是旅行、阅读、音乐、美食,请记住,那他就是没有兴趣爱好。”同事说。 下班之后,我的生活算不上丰富,抱着服务于工作的意识强行让自己看看电影、追追剧,读读书,好有素材够我在节目中分享, 绝不是因为能获得快乐才去做这些事。 为了获得快乐和新的创造力,我试过玩游戏,以为自己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并没有;之前也有试过架子鼓和唱歌,但试了一堂课就被上课距离打败了。 所有能称之为爱好的事情,统统都是三分钟热度。 究其原因,就是不喜欢,是为了找爱好而学爱好。 你也是一个没有爱好的人吗? 我是,并且为之而沮丧。 但今年,我已经和“必须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的执念和解了,今天,就聊聊和解的过程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