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去就给你开张! 作为男孩子,如果从小到大没挨过揍,可能不算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我们两个严父管教出来的少年,究竟要挨多少顿打才能成为男人?今天就回到我们的童年,评一评儿时挨的揍冤不冤。而为人父之后的我们,会为责罚按下暂停键吗,还是简单粗暴地继续传承?来吧,咱们边喝边聊!
“人们总把还未得到的东西当作人生的救命稻草,得到了发现,人生啊,可以越来越糟。” 2021年一月,我发了这样一条仅自己可见的状态,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这样悲观感叹了。 中学时,觉得读大学就解放了,大学时,觉得等自己工作能赚钱了就自由了,等到工作不顺,身边又有声音告诉你:“赶紧找个人结婚,有个依靠。” 人们总是把还未得到的东西当作人生稻草,等真的进入下个阶段,会发现原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读大学依然有无数场考试,工作之后也并没有自由,至于结婚,该要面对的工作压力依然要自己面对。 曾经看梁永安教授的一个视频,他就提到人们的一种心理,他说:“很多人觉得过得很孤独、很焦虑,面临着就业、求学、发展的很多困难,遇到难关之后呢,觉得如果能够找一个人能够弥补我、帮助我,就这个角度是特别有害的。真正拥有爱情或者有资格谈恋爱的人,是那种,就是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他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建立起关系。“ 婚姻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 至于未来,我知道难题还会有很多,但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在我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很期待妈妈带我去医院。 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不算发达的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寄生在人体里的蛔虫传染病,主要症状就是患者上吐下泻不长肉。那是由于当年的卫生条件不够好,人们无意吃下了带有蛔虫幼虫的食物导致的。现在早就有专门的药品在三天之内就可以使人痊愈,但是在当时,大人们会给孩子吃一种长得像卡通便便的糖塔,听名字就知道这个药是甜的。 在我还达不到吃糖自由的童年,这是药,也是我的糖。 后来长到不喜欢吃糖的年纪,我还会不定期地装肚子疼,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村的大人们之间流传起一个先进的治疗拉肚子的方法,给孩子买个雪糕吃就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妈在当年确实相信了。 如今我们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了,奇怪的是,我们的“病”却越来越多了,而且药也越来越苦了。很多人忘记了糖果也可以是药,冰淇淋也可以是药,春光也是一种药,它最能给人疗伤。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是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的一句台词,电影里,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对妻子说出了这句话,观影的人记住了。 后来,“面包会有的”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一句鼓励人们在低谷时怀揣希望的承诺和祝福,尽管那时的中国人还并不那么流行吃面包。 “面包与牛奶”的许诺远不止一口饭那么简单,它暗示着“一切”追求的开端,先要有“面包”,才会有“一切”。 这么多年,关于「面包和爱情」的讨论从没停止过,面包代表的就是物质生活本身。 但今天,我并不打算聊「面包和爱情」,而只聊面包。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有一个宝贝叫“山河社稷图”。那是一张看上去画技精湛的二维画卷,只需稍用仙法便可将其化成无尽的三维空间将人收入其中,令人切切实实地感受画中的风吹、麦香、烟火、酒酿。在电影的设定里,这是困住哪吒不让其乱跑的一个结界,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宝物,那应该会有很多人争相购买吧。 想想看,在你工作累了,或者和爸妈吵架了,当下特别想要脱离这个环境,打个响指,你就可以进入到墙上的画里,和现实世界分离开,不用回消息,不用听训斥…… 如果我开这样的一家风景杂货店,你会想买哪幅画呢? 情景一 情景二 情景三 情景四
在《倒带》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唱:“总是要来不及才知道我可爱,我想依赖而你却都不在”。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机”,最终只能选择“终于看开爱回不来”。 再点一首《原来你也在这里》,信奉着那一句“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我们觉得什么都是讲究时机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就有这样一段话: 爱情这东西—— 既不决定于你或对方的自身条件 也不取决于双方天性匹配 爱情的关键—— 在于时间,在于时机 你何时靠近她的身边 你何时走进她的心里 何时满足对方对于爱情的需要 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说到底,爱情,就是轮盘赌 什么才是对的时机呢?我也不知道。 我们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谁谁谁爱情长跑多少年,结果分手之后,很快就和下一任步入了婚姻,我们会认为,前一任在错误的时机,而后一任在对的时机。 似乎时机的对错是以“能不能结婚”来判断的,可是,就算现在结婚,未来也可能分开,现在分开了,未来说不定还会在一起,那些结婚之后又离婚,最后兜兜转转和初恋好上了的故事并不少。 我总觉得,可能根本不存在什么对的时机,在生命未完结之前,那些时间点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那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决策点,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或许,将失败归咎于时机不对、缘分未到,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安慰不够勇敢、不够真心的对方和自己。 但有自我安慰的方式总是好的,毕竟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遇到阻扰而想要退缩也是常态,承认不那么爱也实在有些残忍,那就把一切归咎于时机好了,再伤心地捧着话筒唱 “终于看开爱回不来,我们面前太多阻碍”。
2004年一部《天下无贼》给我们贡献了很多用到现在的经典语录,比如前几天好朋友大发换车了发了个朋友圈,我在其下面评论:“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或者,同事一起团建喝多了之后 ,我也会开玩笑地对着我们领导,一边指着自己一边说一句:“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然而我最爱的还是范伟老师扮演的劫匪说的那句“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 只是现在大家都很少使用实体卡,让我苦于没有机会用它抖机灵,可没有实体卡不代表不办卡了,如今各行各业个体个人,恨不得我们家门口摆摊卖鱿鱼的都要做个“放心畅吃卡”。 今天假期上班第一天,咱们的话题就欢乐点,说说这些年你办过哪些卡,让大家评评,你的IQ卡是不是欠费很久了。
网上流传一句话:“要想恋爱谈得好,男生就得恋爱脑。” 为什么在当代语境下,“男性恋爱脑”常常是褒义,而“女性恋爱脑”会是贬义呢? 今天从这里聊起。 你做过什么在身边人看来很恋爱脑的事情? 到底什么才算是恋爱脑? 恋爱脑的实质是什么? 「恋爱脑等级表」你在第几级? 恋爱时当然要用“恋爱脑”,就像工作时就要拿出“事业脑”,但任何“脑”的前提都是自尊自爱。 或许把恋爱脑视作洪水猛兽的人,内心也是渴望被爱的,但是又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才要不断地用看似清醒独立的口号来洗脑“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爱情”“不要把爱情当回事”。
清朝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放风筝是一种习俗,把风筝飞上高空,有两个含义:一是可以遥望逝者,二是可以把祝福传给他。据说,剪断风筝线还可以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家属从我身边走过,看我打下了上面那段文字,便说起了一段清明放风筝的回忆。也是一个阴雨天,他拿着风筝在田里奔跑,结果一脚踏进水坑里,淹了半个身子,风筝没放起来,全身还湿透了,只得狼狈回家,从此对放风筝有了阴影。 我说,我也从来没有自己放起过风筝,小时候,都是大人先帮我放起来,我只需接过风筝线,在下面拉着看就好,美其名曰是自己在放风筝,至于风筝是怎么收回来的,我也忘了,反正凭我自己的能力肯定搞不定。 于是,两个从没有自己放飞过风筝的大人,在清明聊起了放风筝。
如果让我写一本“中国爆火歌曲大事件”的纪念册,我会在2004年开始写起。 这一年有人称它为中国网络歌曲元年。一首《老鼠爱大米》直接让杨臣刚老师火上了当年的春晚,然后是2014年的广场舞神曲《小苹果》,紧接着2019年《野狼disco》一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将东北文艺复兴的风潮吹向了全国。 那么2023年能被纪录的,就是回春丹乐队在乐夏舞台上献上的那首《鲜花》。主唱带着哭腔的那一声嘶吼,让无数人泪目。刘西蒙说,这是一首写给对自己和乐队很重要的一位前辈的歌,很遗憾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希望通过这首歌,让在天国里的他身边开满鲜花。 我们羡慕艺术家,可以用画笔、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离开的人的思念,但我们的想念却都是真真切切的。 今天是清明节,不如就把你的鲜花留在这期节目里吧,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看到的。
你野餐过吗?你理想中的野餐是什么样的? 我对野餐最初的想象来源于初中英文课堂上的那句“have a picnic”,老师让我们描述野餐的场景,我却只能从图片中观察:一丛草地、一块格纹野餐布、一竹篮火腿、一块三明治、一盒散发着清凉气味的水果,三五伙伴,其乐融融。 那时,野餐仿佛是另一个次元虚拟存在的娱乐活动,是电影里才会有的场景,《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带着孩子们野餐时直接搬上乐器,现场吉他伴奏,一边吃美食一边唱《Do-Re-Mi》。 后来,我真的实践了一次野餐,买了很多零食,同行伙伴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做了寿司和三明治。当野餐回归现实,才发现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桌布上的零食几乎未动,支撑起的帐篷也成了摆设,才明白野餐没有固定的模板。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野餐记忆,发生的地点也并不局限于草坪。 在我学会“have a picnic”之前,似乎就已经有过“野餐”了。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背着小书包,小书包里难得没有书,而是家长准备的应急用品和食物,休息时,大家从书包里各自掏出家长准备的面包饮料,共享这份短暂逃离课堂的快乐。 后来“小孩”们长大,张罗起了野餐,和童年的春游一样,以“户外互换食物”的方式娱乐。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份野趣来带我们逃离秩序吧。
“31岁,500强企业北京分公司项目负责人。” 如果我只给你这样的一个人物小传,你脑海中大概率会出现一个成熟睿智,开着商务车,戴着眼镜,穿着量体裁衣的高档西装在国贸上班的精英白领形象吧。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前面你们的这些猜想全中,但是,他有一个很不符合他身份的小习惯——他的兜里永远都有棒棒糖。这些糖也不是有多高端的或是外国进口的,就是我们在一般的商店都可以买到的那种。 后来有一次喝完酒,我问他原因,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很少给他买零食,唯一一次真的没忍住,路过商店问爸爸要棒棒糖,结果父亲拒绝了他,他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在商店门口撒泼打滚,最后被父亲一顿胖揍,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问爸妈要过任何学习之外的东西。 但是从自己工作,自己赚钱后,他就莫名地爱上了棒棒糖,家里、公司、身上一定会有一颗糖,说到这,借着酒精,这个一米八多的在公司挥斥方遒的东北大汉哭得特别伤心。 你是否也有一颗落在了旧时光里的棒棒糖,现在他还是甜的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